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温病试题

温病试题

温病试题
温病试题

温病学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出自( A )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神农本草经》

2.下列不是达原饮主药的是( D )

A.槟榔

B.厚朴

C.草果

D.草豆蔻

3.春温一病病名最早见于( C )

A.《伤寒论》

B.《内经》

C.《伤寒补亡论》

D.《伤寒例》

4.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依据是( A )

A.四时主气

B.临床特征

C.发病季节

D.感邪性质

5.湿温后期,证见: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治宜选用( D )

A.三仁汤

B.八珍汤

C.生脉散

D.薛氏五叶芦根汤

6.温病证见:发热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脘痞呕恶,大便溏烂,小便短赤,苔黄滑腻。其病机为( C )

A.湿热阻于下焦

B.湿热积滞交结胃肠

C.湿热困阻中焦

D.肠热下利

7.清咽养营汤适用于烂喉痧的证型为( C )

A.毒壅气分

B.毒侵肺卫

C.余毒伤阴

D.毒燔气营

8.春温初起,治疗的主要原则是( D )

A.辛凉解表,宣肺泄卫

B.泄卫透表,清热化湿

C.辛凉透邪,甘润养津

D.清泄里热,透邪外出

9.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或咽痛,心烦不安,或时有谵语,或肌肤斑疹隐现,舌红或绛,苔黄白相兼或少苔、脉浮弦数。证属( C )

A.邪袭肺卫

B.气热兼表

C.营热兼表

D.肺热壅盛

10.温病证见:身体灼热,斑色深红或紫黑,或吐衄、便血、尿血,烦躁不安,甚或昏狂谵妄,舌色深绛,脉数。证属( B )

A.邪人心营,营阴受灼

B.邪入血分,迫血动血

C.气血两燔

D.血分热盛,内陷心包

11.温病症见:身热,腹胀满,便秘或热结旁流,口干,咽燥,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证属( B )

A.热灼胸膈

B.热结肠腑,阴液亏损

C.热结肠腑,气阴两虚

D.热结阳明,小肠热盛

12.风温与春温病初起证候的鉴别要点,在于后者有( C )

A.肺卫表证

B.阴亏证

C.里热证

D.斑疹见症

13.温病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治宜( B )

A.疏表润燥

B.疏风清热

C.宣表化湿

D.透表清暑

14.暑温症见灼热,躁扰不安,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迷不清,或喉中痰声漉漉,舌绛,脉弦滑或弦数。治宜( B )

A.神犀丹

B.羚角钩藤汤

C.三甲复脉汤

D.安宫牛黄丸

15.下列关于暑温诊断的要点,错误的是( C )

A.发于夏暑当令之时

B.起病较急

C.传变较慢,常在气分留恋难解

D.初起即见气分热盛证

二、问答题:

16、.列举宋、金、元时期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四位医家及其代表著作。

(1)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2)郭雍《伤寒补亡论)

(3)罗天益《卫生宝鉴》

(4)王安道《医经溯洄集》

17、.薛生白《湿热病篇》认为:“浊邪上干则胸闷,胃液不升则口渴。”如何理解“胃液不升则口渴”?

胃液不升之口渴,由湿邪内阻,气不布津,津液不能上升所致,与胃液不足的口渴者不同,故薛氏治以化湿为主,湿化则气布,气布则津升,津升则口渴除。

18.如何辨别湿温病湿热的轻重?

湿温病辨别“湿”、“热”的轻重主次,是决定治法、选方用药的先决条件。正如何廉臣云:“首要辨明湿与温之孰轻孰重,有无兼挟,然后对症发药,随机策应,庶可用药当而确收成效焉。”

一般,湿重于热者,发热不甚,或伴恶寒,头目昏重,如裹如蒙,口淡不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大便溏烂,小便清长或白浊;表情淡漠,怠倦懒动,面色淡黄,舌质稍淡或正常,苔白滑腻而不干,脉濡缓。热重于湿者,多为壮热不寒,头痛较剧,目眩痛目赤,口干口苦,口渴甚喜冷饮,大便秘结或黄褐垢腻,小便短赤,表情多烦躁不安,面色油垢带红,舌质红苔黄浊腻而带干,脉滑数,湿热并重者,则两者兼而有之。

19.温疫主要包括哪两种类型?各由哪位医家及著作所论述?初起证治有何区别?

(1)温疫主要包括湿热疫与暑燥疫两种类型。

(2)前者为吴又可《温疫论》所论述,后者为余师愚《疫疹一得》所论述。

(3)湿热疫初起可为卫气同病或邪遏膜原,可选用柴葛解肌汤解肌透表,化湿清热;或用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4)暑燥疫初起卫气同病,多为表寒里热证,可选用增损双解散,疏表散寒,通泄里热。

温热类温病习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风温病的病因是() A.温热病邪 B.风寒病邪 C.风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暑热病邪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桑菊饮 C.麻黄汤 D.麻杏石甘汤 E.清燥救肺汤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风温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时病论》 D.《温病条辨》 E.《温疫论》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叶天士认为,风温的发生是因为() A.外感风温时毒 B.温风过暖,感其气者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D.感受春季温热病邪 E.感受风邪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一项不是风温的诊断要点() A.发生于春冬两季的外感热病 B.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见症 C.继则出现肺热壅盛等气分症状 D.在病变过程中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及虚风内动症 E.发于冬季的,称为冬瘟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有关风温的治疗原则,哪一项不妥() A.初起邪在肺卫 B.初期宜辛凉宣解 C.邪传气分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D.内陷心包,机窍阻闭,宜清心开窍 E.本病后期则宜咸寒滋腻之品填补肝肾之阴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热入心包兼有腑实与单纯阳明腑实,前者辨证的关键是() A.身热神昏 B.腹痛便秘 C.口渴欲饮 D.舌蹇言语不利 E.手足抽搐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 A.风温 B.春温 C.秋燥 D.温毒 E.暑瘟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风温初起风热犯于肺卫证的治则应为() A.解表发汗,透邪外达 B.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C.疏风发汗,清肺泄热 D.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E.芳香宣散,祛除湿邪 [单选]某企业进口一批货物(检验检疫类别为M/N),经检验检疫合格并取得()后,方可销售、使用该批货物。 A.入境货物通关单 B.入境货物调离通知单 C.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医临证精粹:赵绍琴治肝癌医案

医临证精粹:赵绍琴治肝癌医案 https://www.docsj.com/doc/42429365.html, 2006年12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60期 赵绍琴,男,1918年~2001年,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家和临床家。 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其曾祖父以下三代均为清朝皇室太医院御医。其父文魁公曾任清末最后一任太医院院使(正院长)。长期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负责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赵氏致力于慢性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医60年,以准确、精炼、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曾盛赞其为“平正轻灵一名医”。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等学术专著。 周某某,40岁。初诊:1985年5月20日。 患者因胃脘部肿块伴疼痛呕吐于1984年11月经某省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并行胃全切术。1985年因肝区疼痛来北京某医院检查,B 超提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转移性肝癌。 1985年3月14日超声所见:左肝外段及内缘均见低回声区,分别为0.2cm×2.1cm 、3.0×2.9cm 大小,边界尚清楚。右肝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区。 提示:左肝内多发实性占位病变。 患者自觉右胁下胀满不适,阵阵作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口干咽燥,舌红瘦,苔白而干,右脉弦细滑,左脉弦细。此为肝热阴伤,气机阻滞,络脉失和。良由情志不遂,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所致。先用疏调气机以解肝郁。 蝉衣6g ,僵蚕10g ,旋覆花10g ,片姜黄6g ,香附10g ,木香6g ,丹参10g ,焦三仙30g ,20剂。

成都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答题说明: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不得分。 1.反映肝肾阴竭的舌象是:() A.白霉苔B.舌红绛苔黄腻 C.舌紫绛白苔满布D.舌紫晦而干绛 2.杨梅舌的特征是:() A.舌紫晦而干B.舌纯绛鲜泽 C.舌焦紫起刺D.舌绛而干燥 3.斑色类鸡冠花色,反映:() A.邪热炽盛B.热毒深重 C.火郁内伏D.元气衰败 4.湿遏热伏的热型是:() A.日哺潮热B.发热夜甚 C.夜热早凉D.身热不扬 5.湿热秽浊郁闭膜原的舌象是:() A.苔白腻而舌绛B.苔黄厚腻 C.苔白如碱状D.苔白厚腻如积粉 6.苔白腻舌质红绛的临床意义为:() A.热入营血B.胃燥气伤 C.热重湿轻D.湿遏热伏 7.舌尖红赤的临床意义是:() A.热入心包B.心火上炎 C.胃阴衰亡D.心营热毒极盛 8.多见于烂喉痧的舌象是:() A.舌绛枯萎B.舌紫晦而干 C.苔黑焦枯D.舌焦紫起刺 9.牙齿燥如枯骨可见于:() A.胃热津伤B.胃火冲激 C.肾火上炎D.肾阴枯竭

10.下列哪项不是斑的特征:() A.平展于皮肤B.压之色不腿 C.点大成片D.消退后可脱屑11.关于斑疹的治疗,下列哪项提法不妥() A.里实壅遏,斑疹蔽伏不透,宜通下腑实 B.斑疹并见,治宜透疹为主,兼以化斑 C.疹宜宣肺达邪,凉营透疹 D.斑宜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12.时有汗出的临床意义是:() A.湿热相蒸B.热郁不甚 C.气分热炽D.邪正相争 13.邪伏阴分的热型为:() A.身热夜甚B.寒热往来 C.夜热早凉D.低热 14.热灼营阴的发热特征是:() A.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B.日晡潮热 C.身热不扬D.发热夜甚 15.战汗的病机是:() A.邪犯肌表,腠理开泄B.湿与热合,相互交蒸 C.气分热炽,津液外泄D.邪恋气分,正气鼓邪16.不列哪项不是阴虚动风的典型表现:() A.角弓反张B.口角震颤 C.手足蠕动D.心中悸动 17.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神志异常的特征是:() A.神昏谵语B.昏愦不语 C.谵妄如狂D.神志昏蒙 18.神志如狂见于:() A.内闭外脱B.热郁胸膈 C.湿蒙心包D.下焦蓄血 19.战汗发生的阶段是:()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 1《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中医入门》秦伯未著。15《章太炎医论》16《冉雪峰医案》17《菊人医话》18《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刘奉五妇科经验》20《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21《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22《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23《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24《金寿山医论选集》25《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26《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27《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28《内经类证》秦伯未著。29《金子久专辑》30《陈良夫专辑》。3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32《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33《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35《赵绍琴临证400法》36《潘澄濂医论集》37《叶熙春专辑》38《范文甫专辑》39《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41《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42《临证会要》张梦侬著。43《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44《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45《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46《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47《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 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第五集本(共19本) 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 第六集(共11本) 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 第七集(共15本缺2本) 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

温病考试习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 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 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 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

赵绍琴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经验撷菁? 赵绍琴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 郑建功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 摘 要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但若辨治不得法,往往使病情迁延或变生它症,因此虽是小病也应当重视。赵绍琴教授认为:外感咳嗽的辨治,应脉舌色症合参,病虽不重,调治也应综合考虑,其论治颇具特色。本文从“重声痰之辨,以明六淫所因;舌脉并重,以辨病机兼夹;立法处方,注重因势利导;饮食起居,也当慎重”等几方面对先生的辨治经验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外感咳嗽 中医药疗法 赵绍琴 名医经验 赵绍琴教授幼承庭训,家学渊源,临床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学识,渐成一大名家。先生学贯中西,提倡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积极吸取古今名家心得,以丰富自己的学识,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数十年的临床中,先生屡起危候重证,对各种疑难病证的辨治均有独到之处,临证务求脉理,提倡脉舌色症合参,而于温病的辨治尤具心得。笔者有幸侍从先生数年,得先生之传,并在临床上得到验证,深感先生之学识高深超逸。今将先生辨治外感咳嗽之经验介绍如下。1 重声痰之辨以明六淫所因 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外来之邪所引起的以咳嗽为主症的病证,临床颇为常见。但若施治不当,易使病情延误,或变生他证。因此,虽是轻浅之病,也颇为医家所注重,病人所关注。先生认为一年四季气候有常有异,感邪也有常有变,不能拘泥于成见,要知常而能达变,尤其是当今人们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疾病的发生与演变也日有不同,因此诊治疾病也应务求辨证求因,不能想当然了事。外感咳嗽也是如此,辨证很重要,而声痰之辨是重要一环。据咳嗽的声音与痰的情况,则易分别所感为何邪,为审因论治打下基础。先生认为临床常见的外感咳嗽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风燥等,而其间又可相互演变及兼夹,明变其中机理对正确的施治是很重要的。先生认为,风寒咳嗽咳声多重而有力,气急欠平,痰少色清或白;风热咳嗽咳声多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痰稠而粘或白或黄;暑湿咳嗽咳声闷而不畅,咳嗽似喘,痰多而稀;风燥咳嗽多干咳而频作,连声作呛。风寒兼痰湿则多有痰鸣,痰稀如涎;风热化火成火热咳嗽,则以呛咳、阵发为特点,咳声响亮而脆,咳痰黄稠或白粘;外寒而内热的寒包火咳嗽,则咳声重浊有力但不畅,气急而痰粘,且鼻多流清涕。总之,大凡咳嗽声重浊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宣;咳声低微而不扬的多是肺气不足;暴咳音嗄的多是肺实,即“金实无声”;久咳音嘶的多是肺虚,名为“金破不鸣”。虚人外感咳嗽,咳声多轻而频,其痰或多或少,或稠或稀,各有不同。 2 舌脉并重以辨病机兼夹 赵师治病尤重脉学,于外感咳嗽的治疗也重舌象,舌脉并重是其特点,故赵师于舌脉两诊上均有高超的造诣。临床遇凭症难以明确诊断时,常凭舌脉为依据,于外感咳嗽的辨治也不例外。同时赵师也认为疾病病机的转变,尤其是外感病,其在脉舌上常先于症状而出现,因此能明辨舌脉对准确诊断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风寒咳嗽,脉多浮紧或浮缓,脉紧多为寒邪重,而缓则为风邪偏重,舌苔多薄白。但临床每有兼夹,兼与病人的体质有关系,内兼痰湿脉多或弦或滑,舌苔多白腻;内兼食积,脉又兼滑象,舌苔多厚腻;风寒化热,脉多数按之弦滑有力;虚人感风寒脉浮按之力弱。风热咳嗽,脉多浮数或滑数,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白或黄;若化火则脉多弦滑且数,舌红边尖起刺,苔白浮黄或干;痰热郁滞不化,则脉弦滑数按之有力,舌红苔黄 ? 1 1 ?  第25卷 第3期1998年3月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L I AON I N G JOU RNAL O F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V o l.25 N o.3 M ar.,1998

风温习题及答案

风温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风温 一、填空题 1.陈平伯云:“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为风温证之提纲也。” 2.风热病邪属__________邪,其性________________,多从口鼻而入。 3.风温是感受______________所引起的____________病。 4.风温邪在肺卫不解,则其发展趋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A型题 5.下列哪个不属于温热类温病:()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秋燥 E、伏暑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是哪位医家所说() A、叶天士 B、陈平伯 C、吴鞠通

D、张仲景 E、庞安常 7.叶天士认为,风温的发生是由于() A、外感风热时毒 B、温风过暖,感其气者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D、感受春季温热病邪 E、温病误汗 8.风温之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温热论》 D、《温病条辨》 E、《湿热病篇》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风温最常见症状() A、咳嗽 B、喘息 C、胸痛 D、咯血 E、发热 10.哪位医家提出:“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风夹温也。” A、叶天士

B、陈平伯 C、吴鞠通 D、吴坤安 E、薛生白 11.“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语出() A、叶天士 B、薛生白 C、陈平伯 D、吴鞠通 E、王孟英 12.风温专著是哪一本书() A、《外感温热篇》 B、《温热条辨》 C、《外感温病篇》 D、《温热经纬》 E、《湿热病篇》 B型题 A、破伤风 B、大头瘟 C、暑温 D、暑燥疫 E、伏暑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 第五章四时温病一、风温(一)风温的传变情况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均指出温邪首先犯肺这一特点。温乃火邪,性主炎上,故风温之邪,上先受之。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与鼻相通,故风温初起往往并见肺失宣降的病变。称为卫分温病。肺卫之邪,不得外解,渐入气分。自上而下,由肺、胸膈、胃传至大肠,称为顺传。肺卫之邪,骤然内陷,深入营分,闭阻心窍,发生神昏谵语之症,称为逆传心包。所以造成逆传,原因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关。感邪愈重,正气愈虚,尤其是心阴心气不足,或素有痰浊内蕴者,最易造成温邪逆传。叶天士说:“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即指此而言。(二)风温的辨治风温的辨治,首先要划分其不同的传变阶段。初起全是卫分阶段,继之根据其顺传和逆传的不同途径,可至气分或营分,很少深入血分。要分清病位在肺、胸膈,还是在胃、在大肠。再次就要辨识病变的性质,是风热初袭,还是郁热内蕴;是火热内炽,还是实热内结;是单纯邪热为患,还是兼食、挟痰等作祟。风温的治疗亦有一定的规律。初起为风热袭于肺卫,故治疗采用辛凉轻疏,清解热邪,使肺卫热解,三焦通畅,热退而病除。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切不可辛温发汗,或解表药物。

若用发汗解表法,其邪不唯不解,反生他患。亦不可一见发热,就过早重用寒凉,以免因凉遏阻气机,使邪热不得外透,反而内陷心包。病至气分,自当以清为主。但要区分火热、火郁、痰热、热结等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清法。如热郁胸膈宜清宣郁热;痰热结胸宜化痰清热;热炽肺胃宜辛寒清热;热结肠腑宜攻下泄热。热陷心包,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窍,而致神昏谵语者,以安宫牛黄丸等清心豁痰开窍。风温后期,邪热渐退。肺胃阴伤者,常有低热干咳、口渴舌燥、干呕纳差等症,不可再以苦寒清之,以免化燥伤阴,而宜甘寒生津养液之品,滋养肺胃。肺阴复则气降而咳止,胃阴复则气降而得食,阴复而制亢阳,则低热自退。此善后之法,不可不知。风温卫气营血的见证及治疗1.风温初起必见卫分证。是风热邪气从口鼻而入,影响肺卫功能。在卫分时,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微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略干,脉象浮数、咳嗽、咽红肿痛等。须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之旨,采用辛凉清解之法。一般选用吴鞠通的银翘散。银翘散方:连翘30g、银花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上药共杵为散,每服18g,鲜芦根煎汤服。病重者,四小时一服,日三次,夜一次。轻者可六小时一服,日二次,夜一次。病不解时,再如前法服。本方以银花、连翘轻清达上,清热解毒;薄荷、豆豉、荆芥辛宣肺卫,透郁

2018年温病学题库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20.下列哪项不属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温病学(8.1.4)--温热类温病习题答案

温热类温病 答案 第一节 风温 一、填空题 1. 身热 咳嗽 烦渴 2. 阳邪 升散,疏泄 3. 风热病邪 急性外感热 4. 顺传于胃 逆传心包 二、选择题 A型题 5.E。答案分析:除伏暑为湿热类温病外,其余均为温热类温病。 6.D。答案分析:见《伤寒论》第6条。 7.C。答案分析:见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8.B。答案分析:《伤寒论》第6条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到风温病名的地方。9.D。答案分析:咯血并非本病最常见的症状。而其他都是常常可见的症状。10.C。答案分析:见吴鞠通《温病条辨》 11.D。答案分析:见吴鞠通《温病条辨》 12.C。答案分析:见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B型题 13.C。 14.E。 15.D。 16.B。 答案分析:破伤风属内科杂病;大头瘟属温毒;暑温属温热类温病;暑燥疫属温疫类温病;伏暑属湿热类温病。 D型题 17.D、E。

答案分析:风温、春温、暑温属温热类温病;暑湿、伏暑属湿热类温病。 X型题 18.A、b、c、g。 答案分析: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属温热类温病;湿温、伏暑、暑湿属湿热类温病温热疫属温疫类温病。 19.A、B。答案分析:春温、风温均属于春季发生的疾病,但春温为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证,风温初起见肺卫见证;秋燥初起可见肺卫证候,但发于秋季,而风温多见于冬春两季。暑温、暑湿则见于夏暑季节;伏暑则见于秋冬两季,均没有风温那样初起即有明显的肺卫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 20.A、B、D、E。答案分析:上5种病均多发于冬春季节,化脓性脑炎初起见里热症,临床表现类似春温,而其他几种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则类似风温。21.A、B、C、F。答案分析:根据风温的诊断要点可知A B C F为正确答案。 三、改错题 22.改为: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本病初起以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为病变中心。 答案分析: 风热病邪属阳邪,其性升散、疏泄,侵犯人体多从口鼻而入,先犯肺卫,极期可邪热壅肺,后期多肺胃阴伤,故谓以肺为病变重心。 23.改为风温治疗,初起邪在肺卫,宜(辛凉宣解),以驱邪外出;在本病后期,邪热已退而肺胃津伤未复时,则宜(甘寒清养肺胃之阴)肝肾真阴。 答案分析:风热病邪属阳邪,其性升散、疏泄,侵犯人体多从口鼻而入,先犯肺卫,后期多肺胃津伤,故初起治疗宜辛凉宣解;后期则宜甘寒清养肺胃之阴津。 四、简答题 24.症状名。指舌体转动不灵活,言语不清。 25.病名。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26.出自《温热论》。指温邪侵犯肺卫之后不顺传气分,而迳入心包,主要证候为高热,心烦,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绛脉数等。 27.《温病条辨》,指银翘散而言。从该方组成上看,是以辛凉为主,稍佐辛温,以增强表散之力,相对桑菊饮为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而言,吴鞠通称之为“辛凉平剂”。 28. ①发病季节,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②发病急骤,初起必见肺卫见证。 ③传变迅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④病变过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 29.

赵绍琴临证心得

漫漫岐黄路精诚大医魂—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 彭建中整理 编者按:赵绍琴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曾祖父以下三代均为皇宫御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历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赵氏从医60年以来,在中医温病、中医内科领域发遑古义,推陈出新,硕果累累。曾先后出版了《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400法》、《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等一批学术专著,培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影响很大。因赵氏在学术上的成就,1994年被入选英国剑桥名人传记。 本文着重介绍赵氏在温病学中,论温病初起证属热郁不可言表,论“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论“火热可清,火郁当发”,论伏气温病有发于髓。在内科学中,从营血辨治杂病,慢性肾病非虚、忌食蛋白、宜动不宜静等学术观点。在临证上诊脉、察舌、观色,审症求因,重在客观,以法统方,用药轻灵,开门逐邪,攻补兼施,善用风药的诊治特色。并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食道裂孔疝案”等5个案例予之交相辉应。所收录的“治病先治心论”、“牛吃草论”等医论医话,以及宣郁退热汤等6个经验方均是赵氏医疗经验的结晶。总之细读全文对于中医药工作者定会大有收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赵绍琴,男,汉族,1918年12月4日出生于北京。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等职。 赵氏出生于世医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均在清宫太医院供职为御医。其父文魁公曾任清末太医院院使(正院长),御赐头品花翎顶戴,民国初年出任北京中医学社名誉社长。赵第二卷63氏自幼便受到家传医学的熏陶,在其父的严格督导下熟读医学典籍,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并于1934年通过了资格考试,承父业而悬壶北京。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跟随三先生临床学习多年,尽得三家真传。1950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即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成立,赵氏受聘执教,主讲本草学,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首批教师之一。1958年奉调到新建的学院附属医院,负责中医内科的临床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1977年调任学院基础部温病教研室主任。1979年以后,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先后培养出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0年被确认为首批带徒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收徒二人。他以年逾古稀的高龄每日带徒门诊,在临床实践中带教学生。30余年来,他为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呕心沥血,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从临床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认为这是造就新一代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的必由之路。

温病习题

温病学习题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题: 1.概念:温病学、温病、温疫、温毒 2.温病的特点 3.温病的命名 4.温病的分类及代表病种 5.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6.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A.风温B.春温 C.暑温D.湿温 2.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A.发热B.头痛 C.口渴D.局部红肿热痛 3.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传染性 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 4.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 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5.关于温病的命名和分类,下列哪一项正确:() A.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有春温、暑温、湿温、秋燥 B.根据发病季节命名的有伏暑、秋燥、冬温 C.根据临床特点命名的有伏暑、大头瘟、烂喉痧 D.根据病证性质分为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 6.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 A.风温B.春温 C.暑温D.湿温 7.以下哪种病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春温 C.暑温D.伏暑 8.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春温 C.暑温D.伏暑 9.广义伤寒的定义是:() 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10.在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不必另立门户 B.《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温病学的发展补充了其不足

C.温病学与《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D.温病学和《伤寒论》在辨证论治精神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11.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 C.病邪的性质D.传变的快慢 12.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自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13.哪种温病不属于新感温病:() A.风温B.暑温 C.伏暑D.秋燥 14.属于伏气温病的是:() A.风温、春温B.秋燥、大头瘟 C.春温、伏暑D.湿温、伏暑 二.选择多项题 1、温病的主要特点有:() A.以发热为主症B.可出现阳明腑实 C.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D.病变后期易伤阳气 E.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 2.温病的概念是:() A.病因是温邪B.发热是主症 C.病机以易化燥伤阴为特点D.包括所有急性外感热病 E.热象偏重 3.温病的特点是:() A.病因是外感温邪B.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D.有特殊的临床表现 E.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 4.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A.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B.发病季节 C.病证性质是否夹湿D.四时主气 E.是否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5.温病的发病类型可概括为:() A.新感类B.温热类 C.伏邪类D.新感引动伏邪类 E.湿热类 6.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伏暑 C.暑温D.秋燥 E.春温 7.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湿温 C.暑温D.伏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1-11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1辑) 第一辑收录13种名著 01.《中醫臨證備要》 02.《施今墨臨床經驗集》祝諶予、翟濟生、施如瑜、施如雪整理 03.《蒲輔周醫案》中國中醫研究院主編,高輝遠等整理 04.《蒲輔周醫療經驗》中國中醫研究院編 05.《嶽美中論醫集》中國中醫研究院主編 06.《岳美中醫案集》中國中醫研究院編 07.《郭士魁臨床經驗選集——雜病證治》 08.《錢伯煊婦科醫案》 09.《朱小南婦科經驗選 10.《趙心波兒科臨床經驗選編》 11.《趙錫武醫療經驗》 12.《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皮膚外科》 13.《張贊臣臨床經驗選編》 第二辑收录14种名著 01.《中醫入門》 02.《章太炎醫論》 03.《冉雪峰醫案》 04.《菊人醫話》 05.《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06.《劉奉五婦科經驗》 07.《關幼波臨床經驗選》 08.《女科證治》 09.《從病例談辯證論治》 10.《讀古醫書隨筆》

11.《金壽山醫論選集》 12.《劉壽山正骨經驗》 13.《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 14.《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 第三辑收录20种名著 01.《內經類證》 02.《金子久專輯》 03.《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04.《陳良夫專輯》 05.《清代名醫醫話精華》 06.《楊志一醫論醫案集》 07.《中醫對幾種急性傳染病的辯證論治》 08.《趙紹琴臨證400法》 09.《潘澄濂醫論集》 10.《葉熙春專輯》 11.《範文甫專輯》 12.《臨診一得錄》 13.《婦科知要》 14.《中醫兒科臨床淺解》 15.《臨證會要》 16.《傷寒挈要》劉渡舟、聶惠民、傅世垣編著 17.《金匱要略簡釋》 18.《金匱要略淺述》 19.《溫病縱橫》 20.《針灸臨床經驗輯要》 第四辑收录6种名著 01.《辯證論治研究七講》方藥中著 02.《中醫學基本理論通俗講話》方藥中著

温病学习题

温病学习题 【绪论】 1.温病学发展史的前3个阶段的年代划分 2.了解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之表1 3(指页码,下同)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表1 P2、3 4.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的依据3 5.吴又可、叶薛吴王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表2 P3-4 【温病的概念】 6.理解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8 7.掌握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8 8.了解温病的范围9○ 9.可归于温病范围的现代医学疾病种类和病名9 10.温病两大分类法的依据及各自的代表病9-10 11.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10○ 12.温病与温疫区别的意义11○ 13.掌握温毒的病变特点11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4.了解温邪的共性12○ 15.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12-16 16.论: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中心14、101 17.了解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16-17○ 18.了解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鉴别18 表2-1○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19.了解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19○ 20.掌握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22 表3-1 21.理解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22○ 22.了解温病三焦辨证纲领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23○ 23.掌握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26 表3-2 24.了解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形式27○ 25.了解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27○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26.掌握9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29-30 27.掌握出现大汗的几种病机31○ 28.掌握6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32-33 29.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33、81、87 30.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34 31.斑疹形态的区别35 32.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35 33.掌握斑与疹的治法35、 34.斑疹“宜见而不宜见多”的临床意义35○ 35.了解白的形态及其治法35-36○ 36.掌握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36、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37 37.掌握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38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39 38.了解齿缝流血虚实之不同41○ 39.了解温病中出现浮、洪、数、滑、濡诸脉象的病机特点43-44○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温邪入侵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并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基础。以卫气营血学说及三焦理论为指导,也就是说以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作为辨证纲领,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研究,辨析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其病变层次、部位、性质,证候类型,邪正消长,以及病程阶段,病变发展趋势,传变规律等。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具有特定生理功能,它们在温邪作用下而失调,产生特有临东症状,这些症状是温病辨证的依据,只有牢固掌握卫、气、营、血及上、中、下焦所属脏腑产生的特异证候,洗能对學病考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4.1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首创。叶桂依据温病病机演变具有规律性变化,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营卫气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在于阐明温病病变浅深层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等。 4.1.1卫气营血辨证源流 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前,古医籍中已有关于卫气营血的论述,旨在阐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仅有少许内容是论述病理变化的。《内经》最早认为营卫气血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如《素问?痹论》说荣(按:荣与营同)者,水谷之精气也0并在《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指明营—的区分^云其“清者为营,油者为玉。”《内经》其他篇章论述了气血有关内容,《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V1变化而赤,是谓血,营卫气血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三十二难》.U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卫为气,: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域可见,血为心主,气由肺主,血与营同属,旬与五同类,故举气可以核丑,举荣可以骇血。以上为《内.经 1.从生理方面论述营卫气血的有关内容,而《伤寒杂病论》则从病理角度阐述了营卫气血的变化*如《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53条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97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

温病考试习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得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号码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得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得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得医家就是( ) A、朱肱 B.汪石山C、郭壅 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得主要区别就是( )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 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就是湿热病邪得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 B.易困阻清阳 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 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 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得病机,哪一项就是错误得?( ) 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 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就是( )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 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 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得方剂就是( ) A.寒解汤 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就是( )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 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 11。下列哪项不就是春温病得治疗原则( )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 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得医家就是( ) A、喻嘉言 B、吴鞠通 C.刘河间 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 C.热D。火 14.风温病得诊断要点不正确得就是() A.发于冬春季节 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就是雷氏宣透膜原法得适应症( ) A.身痛有汗B。寒甚热微 C.呕逆胀满 D.苔黄白而腻

最新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资料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2.熟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3.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基本内容 1.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分析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大法。 3.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4. 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的。叶氏在《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把卫气营血的理论引申发挥,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1.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2)病理特点: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4)传变及转归:温邪犯卫,病变层次最浅,病情较轻,持续时间较短。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可从外解;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邪可入气;或因患者心阴、心气素虚,温邪可传营(血)分,出现重险证候。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包括:元气(原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血是红色的液体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气分证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是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1)主要症状:气分证临床类型较多,以热盛阳明为多见,主要症状是: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舌质红苔黄,脉洪大等。 (2)病理特点:正邪剧争,热炽津伤。 气分证的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惟气分湿热(包括暑湿)证,病变复杂,临床症状特殊。湿热病邪(或暑湿病邪)流连气分,涉及的主要病变部位有脾胃、膜原、胆腑、肠道等,证候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有区别(详见三焦辨证)。其共有的症状是:发热,脘腹痞满,苔腻。发热的类型随湿热偏盛程度而异,湿偏盛 者,热为湿遏而身热不扬;热偏盛者,因湿热交蒸,身热较盛而不为汗衰。脘腹痞满为湿热郁阻气机的表现。苔腻为湿热征象,初入气分,湿邪偏盛者为白腻苔,湿邪化热,热重湿轻或湿热俱盛时则变为黄腻苔或黄浊苔。可见,身热、脘腹痞满、苔腻是辨别气分是否有湿热内阻的基本症状。 (3)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4)传变及转归:气分证的形成,一是温邪自卫分传入;二是温邪径犯气分;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四是营分邪热转出气分等。邪在气分,邪气既盛,正气抗邪力亦强,邪正相持之时,若正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而病愈。相反,若正不敌邪,或有失治、误治,温邪可自气分而陷入营血分,病变趋于严重,而进入危重时期。 3.营分证温邪入营,是以实质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以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及心神,窜扰血络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 (1)主要症状: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 (2)病理特点: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及心神,窜扰血络。a辨证要点中无“汗大出” 因为气分证邪陷于肺或脾胃,临床表现可有汗大出;若邪陷肝胆则可致气机不畅,邪热内郁而无汗。故汗出不为辩证要点。b温病发展到气分阶段多以实证为主,故可称里实热证。但若里热耗伤津气较重,则会出现虚实夹杂证,若出现津气外脱则属于里虚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