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三讲通论

音韵(上)

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

一、音韵系统的构成

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二)韵母系统汉语音节除声母以外的后一部分称为韵母,或称“韵”。韵母一般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如“黄”(huáng), 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出尾。并非每个韵母都具有这三部分。或只有韵腹韵尾而无韵头,如“看”(kàn),或只有韵头韵腹而无韵尾,如“坐”(zuò),或只有韵腹而头尾均无,如“他”(tü)。

音韵学家按韵母构成的不同情况对其作了不同的分类。

按韵头的有无分为开合二呼,无韵头的称开口呼,如“张”(zhüng),有韵头的称合口呼,如“庄”(zhuüng)。这与现代汉语的四呼有所不同。二呼中又分洪细,一般说来,开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开口呼,开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齐齿呼,合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合口呼,合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撮口呼。

三四皆细,而四尤细。”现代汉语已没有等的概念了。

按韵尾分为三大类:阴声韵,指没有辅音作韵尾的韵,如支、脂、微、萧等;阳声韵,指鼻音作韵尾的韵,如东、江、真、侵等;入声韵,指塞音为韵尾的韵,如锡(-k)、质(-t)、缉(- p)等。

不同时代和不同方言的韵母系统也并不完全相同。古人给每个韵以标目,用同韵母的一个汉字作代表,称为“韵目”,如东、江、之、微、萧、锡等,分别代表它们所属的那一类的韵。

古代的韵书就是按韵母的不同类别而编成的工具书。现代所见到的最完整和最有影响的韵书就是《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宋·陈彭年、丘雍奉旨编订的,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全书分二百零六韵,收二万六千一百九十余字。

《广韵》是集此前韵书之大成的划时代著作。音韵学以它为中古音韵系统的代表,称为“广韵音系”。

《广韵》不仅是研究中古音韵最可靠的依据,也是研究上古音、近代音的桥梁。汉语不同时期和不同方言的音韵系统,文艺作品的用韵标准,也都把它作为基础。

用现代语音学分析,《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并不个个都是韵母,有的韵只是韵腹与韵尾相同,韵头不计,如“阳”韵,就包括了开(ang)合(uang)两呼的韵母;“庚”韵,包括了开口呼二、三等字和合口呼二、三等字,相当于现代的开(eng)、齐(ieng)、合(ueng)撮(?ng)四个韵母。有的韵就只一个韵母,如“灰”韵只有合口((uai)韵。再加上声调不同,《广韵》作为不同的韵,如“东”韵,只代表东韵的平声字;如“董”,只代表这一韵的上声字。这样算起来,《广韵》的韵母实际上比二百零六韵还要多。经专家们考证,约三百个左右。

《广韵》是在隋代陆法言等编的《切韵》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韵合并了,有些韵分化了。为了适应诗文的用韵,《广韵》中标明了“独用”和“同用”,如“东,独用”,说明这一韵独立使用,不与其他韵相押;“支,脂之同用”,说明支韵与脂、之韵已接近或合并,可以互相押韵。

现将《广韵》韵目列表如下:

韵类

编号

平上去入

1 东

独用董

独用

独用

独用

2 冬

钟同用附肿宋

用同用

烛同用

3 钟肿用烛

4 江

独用讲

独用

独用

独用

5 支

脂之同用纸

旨止同用

至志通用

6 脂旨至

7 之止志

8 微

独用尾

独用

独用

9 鱼

独用语

独用

独用

10 虞

模同用麌

姥同用

暮同用

11 模姥暮

12 齐

独用荠

独用

祭同用

13 祭

14 泰

独用

15 佳

皆同用蟹

骇同用

怪夬同用

16 皆骇怪

17 夬

18 灰

咍同用贿

海同用

代同用

19 咍海代

20 废

独用

21 震

稕同用质

术栉同用

22 谆准稕术

23 臻

附隐附焮

24 文

独用吻

独用

独用

独用

25 欣

独用隐焮迄

独用

26 元

魂痕同用阮

混很同用

恩恨同

没同用

27 魂混慁没

28 痕很恨

附没

29 寒

桓同用旱

缓同用

换同用

末同用

30 桓缓换末

31 删

山同用潸

产同用

裥同用

鎋同用

32 山产裥鎋

33 先

仙同用铣

狝同用

线同用

薛同用

34 仙狝线薛

35 萧

宵同用筱

小同用

笑同用

36 宵小笑

37 肴

独用巧

独用

独用

38 豪

独用皓

独用

独用

39 歌

戈同用哿

果同用

过同用

40 戈果过

41 麻

独用马

独用

独用

42 阳

唐同用养

荡同用

宕同用

铎同用

43 唐荡宕铎

44 庚

耕清同用梗

耿静同用

诤劲同用

麦昔同用

45 耕耿诤麦

46 清静劲昔

47 青

独用迥

独用

独用

独用

48 蒸

登同用拯

等同用

嶝同用

德同用

49 登等嶝德

50 尤

侯幽同用有

厚黝同用

侯幼同用

51 侯厚侯

52 幽黝幼

53 侵

独用寝

独用

独用

独用

54 覃

谈同用感

敢同用

阚同用

盍同用

55 谈敢阚盍

56 盐

添同用琰

忝同用

?同

帖同用

57 添忝

?

58 咸

衔同用豏

槛同用

鉴同用

狎同用

59 衔槛鉴狎

60 严

凡同用俨

范同用

梵同用

乏同用

61 凡范梵乏说明:1.本表源于清·戴震<<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

2.僻字注音(用汉语拼音注):

寘(zhì)、麌(yǔ)、夬(guài)、咍(hüi)、轸(zhěn)、稕(zhǔn)、术(zhú)、栉(zh ì)、焮(xìn)、迄(qì)、慁(hùn)、潸(shün)、黠(xiá)、裥(jiàn)、鎋(xiá)、铣(xi ǎn)、霰(xiàn)、獮(xián)、篠(xiǎo)、哿(gě)、禡(mà)、嶝(dang)、黝(yǒu)、阚

(kàn)、琰(yǎn)、忝(tiǎn)、?(tiàn)、豏(xiǎn)、洽(qià)、狎(xiá)、酽(yà

n)

3、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按理论推测,平上去三类韵的数目应该一致,何以多少不一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有音无字”,自然无法成立韵部;二是虽有字,但太少,于是寄附于相邻的韵部中而不自立韵部,这叫“寄韵”。下面以平声为准比较其他各声韵部增删的情况:

上声韵:之所以比平声韵少两部,是因为上声韵中有两处“寄韵”:一是与平声冬韵相

配的上声韵只有“湩、”,寄附于“肿”韵;二是与平声臻韵相配的上声韵只有“龀、”

二字,寄韵于“隐”韵。所以上声韵只有55部。

去声韵:有一处“寄韵”,即与臻韵相配的去声韵只有一个字,寄附于“焮”韵。另处“祭、泰、夬、废”四韵是独立的去声韵,没有平上韵相配。所以去声韵共60部。

入声韵:入声韵本应有35部,与阳声韵相配,但与“痕”部相配套入声字太少,寄附于“没”韵中,因而只有34部了。

(三)声调系统声调是指音节高低曲直的变化。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在语言中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广韵》就是按声调的不同而分卷的,其平、上、去、入四声就代表了中古的声调系统。平声因字多而分为二卷,上卷二十八韵,下卷二十九韵,共五十七韵;上声为一卷,五十五韵;去声一卷,六十韵;入声一卷,三十四韵。共五卷,二百零六韵。

“四声”是汉语声调的基本类型,古今声调的变化都以此为基准,或合或分,有规律可寻。

古人把声调不同而韵母相同的韵,也看作不同的韵。如“东”韵,只代表韵母ong的平声韵,“董”韵,只代表韵母ong的上声韵,“送”韵,只代表ong的去声韵,“屋”韵,只代表韵母为uk的入声韵。有时为了称说的方便,也“举平以赅上去”,即举出平声而包括上去声在内,入声一般单独称呼,因为它的韵母与平上去三声不仅有发音高低的区别,还有音素的不同。

平上去入声是调类,而各调类的调值如何,现代无法得知。唐代和尚处忠在《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这种描述性的文字,并不能给人以科学的认识。

四声又可分两类,即平仄,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又可分舒促,平上去为舒,入声为促。这是文学声律上常用的术语。

二、音韵发展的分期

从古到今,汉语音韵系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新质的逐渐成长和旧质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其过程也是漫长的。

音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内部系统的分合、更替及字的归属等方面,并呈现出极为错综复杂的现象。根据发展情况,音韵学家将其分为三大期:

(一)上古音指周秦两汉时期的音,明清人谓之“古音”。这一时期没有直接反映当时音韵系统的“韵书”和“韵图”之类,考定其声韵,最主要的材料就是当时的韵文和古形声字,其他如假借字、经传异文、声训等材料,也可作旁证。

了解上古音系,对学习古代汉语帮助甚大,因为,《诗经》等经传的用韵、通假字、形

声字、古今字、同源词、声训等诸多问题,都与上古音有关。

由于历史的久远和研究资料的局限,现代学者对上古音系虽有所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如黄侃分声母为十九纽、韵母为二十八部,声调为平入两类;王力分声母为三十二类(或三十三类),韵母为三十部,声调为平入两类,两类中又各分长短。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下面介绍较通行的一种。

上古音声母表

喉影o

牙见k 溪k‘群g 疑?晓x 匣h

(喻三)

舌舌

端t

(知)

透t‘

(徹)

定d

(澄喻四)

泥n

(娘日)

来l

照t?

[照三]

穿t?‘

[穿三]

神d?

[床三]

审?

[审三]

禅?

齿正

齿

庄t?

[照二]

初t?‘

[穿二]

床?

[床二]

山?

[审二]

齿

精ts 清t s‘从dz 心s 邪z

唇帮p

(非)

滂p‘

(敷)

並b

(奉)

明m

(微)

说明:(一)本表按王力近作《同源字论》中的上古声纽列出,但删掉其中的“日”、“喻”和“俟”三纽,存三十个声纽。(二)拟音用“国际音标”表示。(三)表中的“()”表示包括,“[]”表示相当。

上古韵母表

甲类-o,-k,-?

之?支e鱼a侯o宵o幽u 职?k锡ek铎ak屋ok药o k觉uk 蒸??耕e?阳a?东o?冬u?

乙类-i,-t,-n 微?i脂ei歌ai 物?t质et月at 文?n真en元an

丙类-p,-m 缉?p叶ap 侵?m谈am

说明:(一)本表按王力近作《同源字论》中的上古韵部列出,但增加了“冬u 部”,将“沃”部的标目改为“药”部,“盍”部的标目改为“叶”部。(二)各类直行表示对转的关系,横行表示旁转的关系。

上古音声调表

例字

平哀安巴斑杯蟾刀登地滇丰该基天上黯盎把板倍产岛等弟典奉改济腆去碍傲罢半辈颤导邓第电讽赶记瑱入艾爱霸薄邶徹悼滴帝跌福胳寂帖说明:表中例字按唐作藩编的《上古音手册》所定的声调而排,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字古今所属的调类不同,如中古的许多去声字,在上古属入声。

(二)中古音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的音,明清人谓之“今音”。这一时期的音韵材

料较丰富。魏晋以降,韵书蜂出,各依土风,标准不一。隋·陆法言“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审定部居,主编了《切韵》五卷。以后《唐韵》、《广韵》都是以其为基础修订而成的。宋初,分析汉字字音结构的一种表格“韵图”也出现了,学者们称之为“等韵”。加上当时的诗文用韵和一些语音的专门论著,这为考求中古音语系统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所以对中古音的看法基本上趋于一致。

上面所说三十六字母和《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大体上可以代表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音韵学家以它们为基础作了进一步研究,或有所增删。至于声调,《广韵》已明确分出平上去入四类,无须烦考。

中古音是沟通上古音和近代音的桥梁,是音韵学学习的重点;但对阅读先秦古籍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此处也就不作详述了。

(三)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音,或称“近代音”。

近古音是由中古音发展而来的,其代表音系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原之音。中原音系与《广韵》音系相比,起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音韵系统,比《广韵》音系简单得多。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直接源头。

描写近古音系的著作是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原音韵》与《广韵》等中古众多的韵书比较,有了明显的改进。它改变了传统韵书的体例。《广韵》以声调为大界限,先按声调分卷,再按韵母排列,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宇不能算同一韵部。如东、董、送、屋,分别为四个韵部。《中原音韵》以韵母为大界限,同韵母不同声调的字都属一个韵部。这与当时元曲四声通押的用韵方式是相适应的。

学者们以《中原音韵》为主要依据,参考同时代的其他音韵著作和语言材料,考订出了近古的音韵系统。

近古音声母表

双唇音帮p滂p‘明m

唇齿音非f微v

舌尖前音端t

精?透t‘

清?‘心s

泥n来l

舌尖后音知t?徹t?‘审?日?

舌根音见k溪k‘晓x疑?

零声母影o

说明:各家所考订的声母系统略有不同,有二十类、二十一类、二十四类和二十五类诸说,此依近人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所订的二十类列出,例字换成相应的三十六字母中的字。

韵部韵母

东钟u?东iu?浓

江阳ɑ?刚iɑ?江uɑ?光

支思i(l·?)脂子

齐微i衣ei劾uei堆

鱼模u苏iu居

皆来ai该iai街uai乖

真文?n问i?n申u?n温iu?n云寒山an干ian艰uan关

桓欢on端

先天i?n仙iu?n宣

萧豪ɑu高iɑu交i?u尧

歌戈o何io若uo多

家麻a沙ia雅ua瓜

车遮i?野iu?血

庚青??争i??京u??轰iu??兄

尤侯?u头i?u竹

侵寻?m怎i?m针

监咸am谈iam岩

廉纤i?m店

说明:各家考订的韵母系统不同,有四十二类、四十六之分,此表按近人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所订四十六类列出。

近古音声调表

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例字风夫冯符捧斧梦父福物

说明:入声在《中原音韵》时代是否消失,各家说法不同。从近古音总的系统看,入声已趋于消失。

三、音韵演变规律

汉语音韵从上古到近代,连绵数千年,发生了不少变化。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中,明确提出了语音的时地观点。他说: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的确,用现代音去读《诗经》,去读唐诗、宋词,许多押韵的地方都不押了,这就是音韵演变所致,现代音不同于古代音了。

古今音变的现象错综复杂,繁琐苛细,但有规律可寻。下面讲几条与古书密切相关的规律:

(一)声母方面

1,全浊声母清化。在三十六字母中,並、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母古称为全浊声母,这类声母在近代音系中已消失,只有某些方言还保留着,如吴方言、湘方言等。

全浊声母清化的规律是:

声中又分阴阳的方言中,全浊大都变成阳调,有些受韵母的影响变成了不同部位的清声母,有些在发音方法和声调上也改变了。这些将由音韵学专门讲述。

2.唇音分化为轻重两类。上古时只有重唇音帮、滂、并、明,而无轻唇音非、敷、奉、微。到了中古后期,从重层音中分化出了轻唇音。到了近代,唇音又演变成帮(b)、滂(p)、明(m)、非(f)四个声母了。

掌握了这条规律,对于以“非”、“反”、“番”、“甫”、“方”、“复”为声符的字,现代

为什么有的读为双唇音,有的读为层齿音,上古“伏羲”或作“庖羲”,“匐匍”或作“蒲伏”,有些方言中至今轻唇音仍读重唇音等现象,就都可以解释了。

3.舌头音分化出舌上音。上古时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而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日;到了中古时,知、彻、澄从端、透、定中独立出来,娘、日从泥母中分出。中古以后,知、彻、澄和娘、日又与其他声母发生了交混变化,成了现代的zh, ch, n,r四母。

掌握这一规律,可以解释古今方域中的一些语文现象。如从“者”、“啇”、“单”、“重“卓”得声的字,今或读舌头音,或读舌上音。古书中“田忌”或作“陈忌”,《说文》:“冲,读若动。”《释名》:“冬,终也。”现代方言中,仍有将舌上音读成舌头音的,

如读“知”如“底”等。

(二)韵母方面

1.等呼的简化。中古时期,音韵学家将韵母分为二呼四等。“二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四等”即每呼中按主要元音大小分为一二三四等。到了近代,二呼四等变成了四呼,等的概念被呼取代了。清·李光地《音韵阐微·凡例》中说:

依韵辨音各有呼法,旧分为开合二呼,每呼四等。近来审音者于开口呼内又分齐齿呼,于合口呼内又分撮口呼,每呼二等,以别轻重。

现代汉语中,只有四呼而无四等了。

2.韵尾的简化。古代阳声韵有三个韵尾,即m, n, ?,与其相应的入声韵也有三个韵尾,即p, t, k,这些不同的韵尾都各属不同的韵部,不能相互押韵。唐末有个诗人名胡曾,湖南邵阳人,他的妻子可能是四川人。他曾写了一首《戏妻族语不正》诗,嘲笑妻子语音不正,即m和n, p和k韵尾相混,诗曰:

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十”与“石”都是禅母入声字,“十”为缉韵,p韵尾,“石”为昔韵,k韵尾。“真”和“因”是阳声韵,n韵尾,“针”和“阴”也是阳声韵,但为m尾。胡妻把“针”读成“真”,把“阴”读成“因”,可见其方言中m与n韵尾已混合了。但作为民族共同语,入声韵尾的合并和消失,m与n韵尾的合并,都在明清时才完成。我们读诗、词、曲作品,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期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词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其中,全用侵韵字押韵,即收m尾的字,决不与收n尾的字混淆。

3.韵母的分化。从古到今,一些韵合并,一些韵又合并,又分化,一些韵分化。分化的有:

①中古歌韵近代分为o、uo, e三个韵,如李煜《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原都用歌部字押韵,现代“和”、“窠”、“何”韵母为‘`e",与“uo”不协韵了。

②中古麻韵近代分为a, ia, ua, ie, e五个韵,如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代“花”韵母为ua,“斜”韵母为ie,“家”为ia,

③元韵分为en, un和an, ?an, ian等韵,如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笞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现代“痕”、“门”韵母为en,“源”为?an,,“言”为ian,

④支韵分为i、〔1〕、〔?〕、e r、ei、ui、uɑi、等韵母。如移(i),思〔1〕、诗〔?〕、儿(e r)、悲(ei)、吹(ui)等字,中古都属支韵。如无名氏《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现代衣韵母为i,时和枝为〔?〕。又如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期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现代“期”的母为i,而“儿”韵母为e r。

(三)声调方面

1.平分阴阳。中古时平声只有一类,到了近代分为两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清声母为阴平,浊声母为阳平。《中原音韵·自序》云:“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声独有二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下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多,分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俱有上平、下平之分。”此处所说的上平、下平,即阳平、阴平。如:

阳平(上平)—时其壶冯同逢神田晴

阴平(下平)—诗欺呼风通封身天清

2.浊上变去。指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近代变为去声。如罢、妇、杜、是、在、舅、后等,原都是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北方话音系中全读成去声了。

3.入派三声。古代的入声,在北方话音系里,作为一个声调类别已经消失了,其所属的字分别归到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去三声中去了。《中原音韵·自序》云:“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

从普通话音来看,古入声宇有一半以上归并到去声中,三分之一归并到阳平,二者合计占入声字的六分之五以上,剩下的归进阴平和上声。其规律是: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归阳平,如石、食、读、合、服等字,次浊声母的入声字归去声,如纳、入、六、物、药、岳等字,而清声母的入声字阴阳上去四声中都有,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

古代汉语音韵部分习题

音韵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顾炎武,段玉裁,29 2.《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陆法言,206,陈彭年 3.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 ________________。 精清从心邪,知彻澄娘 4、上古时代的韵部是根据__________的用韵和___________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诗经》和《楚辞》 5、中古音以隋代的为代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 6、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流水对,借对 7、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平平仄仄仄平平 8、《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中“被”的读 音是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遗”的读音是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pī/披加/wèi/赠与,送给 9、《墨子·非攻上》“至攘人犬豕鶏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中“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甚”的意思是_______。偷窃/超过 10、《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中“其”的意思是________,“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张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概/就像/把弦安到弓上/句末语气词,后作“欤” 11、《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中“者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个流派/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一 第一章 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提高课) 本课程属于古汉语基础课之后的提高课,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音韵学,下编为古文字学。 上编音韵学 第一章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第一节什么是音韵学与语音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第二节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三讲通论 音韵(上) 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 一、音韵系统的构成 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二)韵母系统汉语音节除声母以外的后一部分称为韵母,或称“韵”。韵母一般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如“黄”(huáng), 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出尾。并非每个韵母都具有这三部分。或只有韵腹韵尾而无韵头,如“看”(kàn),或只有韵头韵腹而无韵尾,如“坐”(zuò),或只有韵腹而头尾均无,如“他”(tü)。 音韵学家按韵母构成的不同情况对其作了不同的分类。 按韵头的有无分为开合二呼,无韵头的称开口呼,如“张”(zhüng),有韵头的称合口呼,如“庄”(zhuüng)。这与现代汉语的四呼有所不同。二呼中又分洪细,一般说来,开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开口呼,开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齐齿呼,合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合口呼,合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撮口呼。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 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8 教学内容: 绪论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 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 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 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 (元明清);四、现代音。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 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 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 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 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 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 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 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 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 0],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3k],北京 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

古代汉语音韵

第十九講古代音韵 本講介紹有關古音的基本知識以及古書的讀音問題。讓學生瞭解古今語音的差異,建立語音發展的觀點,瞭解漢語語音史與音韻學史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古音知識的一些基本概念,為進一步的學習古音知識打好基礎。 一、古今語音的異同 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古代語音與現代語音的差異表現在聲、韻、調三個方面。考察古今語音的材料可以從兩方面入手:(1)方言;(2)書面語 語音演變史的分期: 1.上古音(先秦兩漢) 以先秦兩漢韻文、諧聲字、重文、異文、假借、古書注音、聲訓等為研究材料。可以拿《詩經》音作爲代表。 2.中古音(魏晉至唐宋) 主要以隋陸法言《切韻》(宋《廣韻》的前身)為研究材料。一般以《切韻》音系作爲代表。 3.近古音(元明清) 元代周德清的韻書《中原音韻》是反映這個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作。 4.現代音 以現代普通話音系即北京音系為代表。 (一)古今韻母的不同 古今韻母的不同比較容易察覺。我們讀古詩就常常會發現有的押韻今音唸起來不和諧。如: 長干吳兒女,嫁得瞿塘贾,

眉目艷新月。朝朝误妾期。 屐上足如霜,早知潮有信, 不著鴉頭襪。嫁与弄潮儿。 (唐·李白《越女詞五首》之一)(唐·李益《相和歌辤·江南曲》) 李白詩中以“月、襪”為韻,古代同屬入聲月韻,但是現代韻母完全不同。李益詩中“期、兒”為韻,今天用普通話來讀覺得不押韻,但是用紹興話來讀聼起來又和諧了。 古代聯綿詞中有一類是叠韻的,叠韻是指兩個音節的韻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如“窈窕、輾轉、蹉跎”等,這些詞今天讀起來仍然能感覺到它們是叠韻的。但是也有不少古代叠韻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卻不叠韻了。如“倉庚”,今音一個韻母是ang,一個韻母是eng。又如“芣苡”,一個韻母是u,一個韻母是i。這些也都是古韻不同於今韻的表現。 (二)古今聲母的不同 古今聲母的不同,我們可以從雙聲聯綿詞去考察。雙聲指兩個音節的聲母相同。如“仿佛、參差、踟躕、栗烈”等,聲母都是兩兩相同。古代雙聲聯綿詞,有的今天讀來也不是雙聲了。如“繽紛”,今音一個聲母是b,一個聲母是f。 (三)古今聲調的不同 現代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而中古有平、上、去、入四聲。兩者差別很大。這在詩歌用韻上也反映得很清楚。如 朝辤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万重山。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韻腳“間、山”今讀陰平,“還”讀陽平。而在中古,平聲字是不分陰陽的。 至於上古時代的聲調,與中古時代又有所不同。如: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肖庆峰整理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着,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音韵学的性质: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音韵学四个部门: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近代语音学。 三、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深入把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其他知识及汉语史,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打下必须具备的基础。 四、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第二章音韵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掌握音韵学基本术语及其意义,为后阶段讲授中古音系、上古音系、语音演变规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反切,直音,等韵图。 课时安排:14学时 第一节关于声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声纽,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声纽: 传统音韵学对于声母的古称,又叫“声”或“纽”。 二、字母,声类:

声纽的代表字叫“字母”,“声类”则是古代某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上字的分类。 三、三十六字母: 唐宋时代关于汉语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面貌。相传先由唐末和尚守温归纳出三十字母,宋人在此基础上增加非敷奉微床娘六母而成。 四、五音,七音: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先是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来又从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由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七音。 五、清浊: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反之叫浊音。清、浊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指不带音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影母音值或以为零声母,或以为不送气清喉塞音,在发音方法上也属于全清。 六、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与国际音标对应关系; 三十六字母拟音; 三十六字母表结构关系。 练习: 一、比较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守温三十字母的异同。 二、将国际音标辅音表改成三十六字母拟音表。 三、默写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第二节关于韵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韵部,韵目,韵摄,开合,洪细,阴阳入,对转,旁转。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即韵部代表字(标目)。中古韵书以该韵第一个被注字为韵目,上古音的韵目由韵部划分者自定。也有用序数或两个字作为韵部标目的。

1《古代汉语》(音韵篇)

1、反切 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从中古到现在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音变主要有以下规律: 声调方面:①平分阴阳,清声母平声归阳平,浊声母平声归阳平; ②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 ③入派三声,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 声母方面:①浊音清化,平送仄不送,全浊平声字变为送气清声母,全浊仄声字变做不送气清音; ②见精组声母细音腭化; ③古无轻唇音; ④古无舌上音。 韵母方面:①知庄章日母三等i介音消失; ②见组二等字产生i介音; ③中古唇音开合不定。 举例如下: 滩:他干切徒:同都切 皂:昨早切坦:他但切 族:昨木切乐:庐则切 颓:杜回切杜:徒古切族:昨木切 该:古哀切启:康礼切祭:子例切祖:则古切 斌:府中切忿:匹问切 罩:都教切 肘:陟柳切面:弥战切 爻:胡茅切沙:所加切 班:布还切边:布玄切翻:字袁切父:扶雨切 2、三十六字母 古人对声母的分析方法是,给每一个声母取一个汉字作为代表,这些代表声母的专用字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汉语史上影响极大的一个字母系统,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增补调整而成。具体如下: 3、阴阳入声韵和阴阳对转 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阳入声韵。其中,无韵尾或者以元音做韵尾的韵为阴声韵;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阴阳对转: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平上去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相互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韵尾可以相互转化。古人认为,入声字包含在阴声韵里,故实为阴阳入对转。 4、五音七音、开合、洪细 五音:唇舌齿牙喉 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半齿,共七种十类之别。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完美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音韵学的性质: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音韵学四个部门: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近代语音学。 三、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深入把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其他知识及汉语史,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打下必须具备的基础。 四、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第二章音韵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掌握音韵学基本术语及其意义,为后阶段讲授中古音系、上古音系、语音演变规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反切,直音,等韵图。 课时安排:14学时 第一节关于声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声纽,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声纽: 传统音韵学对于声母的古称,又叫“声”或“纽”。 二、字母,声类: 声纽的代表字叫“字母”,“声类”则是古代某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上字的分类。 三、三十六字母: 唐宋时代关于汉语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面貌。相传先由唐末和尚守温归纳出三十字母,宋人在此基础上增加非敷奉微床娘六母而成。 四、五音,七音: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先是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来又从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由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七音。 五、清浊: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反之叫浊音。清、浊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指不带音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影母音值或以为零声母,或以为不送气清喉塞音,在发音方法上也属于全清。 六、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与国际音标对应关系; 三十六字母拟音; 三十六字母表结构关系。 练习: 一、比较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守温三十字母的异同。 二、将国际音标辅音表改成三十六字母拟音表。 三、默写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第二节关于韵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韵部,韵目,韵摄,开合,洪细,阴阳入,对转,旁转。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即韵部代表字(标目)。中古韵书以该韵第一个被注字为韵目,上古音的韵目由韵部划分者自定。也有用序数或两个字作为韵部标目的。 三、韵摄(摄): 等韵学概念。宋元等韵图按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条件把《广韵》206韵归并为十六摄,亦即韵母的16个大类。 十六摄名目按《广韵》206韵次序(不分四声)依次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各摄所辖韵部见教材135-136页。 四、开合,洪细: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音韵学

音韵学 1.语言=语音+语汇+语法 中国传统语言学 = 文字 + 音韵 + 训诂 2.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传统音韵学分类 根据研究对象:古音学对象:上古(先秦两汉)汉语语音 材料:诗歌韵文归纳韵部系统 如《诗经》《楚辞》 形声字探求声母、韵母类别 其他:假借字、异文、直音 今音学对象:南北朝、唐宋汉语语音韵书:《广韵》《集韵》《平水韵》 韵图:《通志·七音略》《切韵指掌图》 根据研究方法:等韵学产生:来自等韵图 性质:普通语音学 特点:细致考察汉语语音现象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韵母韵头、韵腹、韵尾 发音器官构造、形态、功用 语音单位(音位)特点 以等韵图的形式展现特定语音系统 3.按照古代语音学的历时变迁以及学科本身的体系,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端: (1)古音学先秦两汉 (2)今音学魏唐 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陈彭年、丘雍《广韵》 (3)等韵学宋元韵图 《韵镜》《七音略》 (4)北音学 周德清《中原音韵》

4.音韵学之功用 (1)关于音的:古汉语声韵调系统普方古语音对应 (2)关于义的:通假声训 (3)关于文化的:音韵与诗词曲文化 反切 1、反切之前的汉字注音方法 (1)“读若”就是用读音相似的字来给被注字注音,古注中又作“读似、读如、音若、音如”等。 缺陷:“读若”法注音,有时用同音字作注,有时只是用音近的字作注,由于音无定规,故“读若”音颇难准确,尤其是声调的准确度往往难定,所注只是仿佛之音,不大可靠。(2)“譬况”是描写字音的发音状况,一般认为“譬况”法用于“读若”之后。 缺陷:对读音的描写都很含混,难以体会,难于达到科学、准确地注音的目的。 (3)直音:始行于汉代,是用一个同音字去给被注字注音 缺陷:并不是所有的汉语音节都有同音字,无同音字则无法注音,同音字极少的就会出现注音字比被注字更加生僻的情况 2、基本原理:定义:用两个汉字给另外一个汉字标注读音,如X,AB反/切。 被切字:X;反切上字A;反切下字B 原理: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 两者结合成另外一个音节,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另外:被切字是零声母反切上字必须是零声母 反切上字介音不必与被切字相同 被切字的介音由反切下字决定 3、基本形式:X,AB反/切 4、起源:时间:东汉末~三国期间 来源:东汉初,佛教、佛经传入 佛经以梵文书写,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 国人受梵文拼音方法启发创造反切 发明人:孙炎(颜之推、陆德明、张守节)

古代汉语音韵学

第二章音韵 一、古音异读 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音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大宛 yuaū月氏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高 句丽 goū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 句 qū函谷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 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 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 女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工gōng 宓妃fú feī曲 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父fǔ先零lián 牢姐z ǐ荤粥xūn yù 吐谷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父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 高渐离jiün 夏无且jū禽滑厘gǔ郦食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 呼汗邪hū hán y?金日磾jīn mì dī曹大家gū祢衡mí玄奘zà 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 查zhü无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巾guün 齐衰zīsuī 二、音韵学相关概念 (一)音韵学简介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 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 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 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 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 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 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 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 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 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 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 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 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 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 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 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二)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在普通话dong这个音节中,辅音d就是声母。有些 音节没有声母,直接以元音开头,其声母等于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例如ɑn这个音节的 开头没有辅音,属于零声母。 1.关于声母的名称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三、音韵部分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 (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 (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与《广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韵情况编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纪我国北方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5)、陆法言:隋代杰出的音韵学家,他参考当时颜之推、萧该等学者的意见编成《切韵》,对后代音韵学研究影响巨大。 (6)平水韵:《广韵》206韵分韵太细。唐代曾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减为106韵,这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 7、有关“声”的几个概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