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九年级化学上册 趣味化学实验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趣味化学实验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趣味化学实验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趣味化学实验素材 人教新课标版

趣味化学实验任各庄中学化学组

课程说明

你看见过胶冻能燃烧、无水有冰袋、消字密无痕、水下百花开等现象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想亲自来动手试一试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你走进《趣味化学实验》这个小天地吧!在这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中,你不仅能复习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丰富课外生活,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最终增进化学科学素养。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为十个课时的内容,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课堂评价几大部分。

一、课程(教材)内容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主要针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开设,本学期共开设十个课时(见目录)。

二、课程(教材)组织以及实施方案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分析处理生活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四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结构

十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内容)几大板块内容。前后课时之间还通过“前节知识巩固”板块进行衔接。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最终结业评价由平时成绩(即每课时评价)以及最终测评综合得出。结业等级分为A B C D四种。

三、课程(教材)结构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的教材为每课时一张A4纸,由教师排版后经打印室统一印发,所有课时完毕后统一装订。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依据实验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编制可行性教材,给出实验仪器和用品,自做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处理实验中突发事故。给出课程评价。

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药品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认真阅读教材并动手实验、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台,并完成课内思考题,作出自我评价。

目录

趣味化学实验一: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趣味化学实验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趣味化学实验三:化学“冰箱”与冰袋

趣味化学实验四: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趣味化学实验五:水下公园

趣味化学实验六:豆腐中钙质的检验

趣味化学实验七: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

趣味化学实验八:铝器表面刻字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趣味化学实验九:合成香精

趣味化学实验十:消字灵的制作

趣味化学实验一: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背景资料: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5.6这个数值来源于蒸馏水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溶解平衡时的酸度。酸雨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大量扩散至大气层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造成土壤、岩石中的重金属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大量死亡。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食物链进入人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实验药品:蒸馏水、98%的硫酸、大理石(主要成分C a CO3)。

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镊子、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1)配置150mL浓度约为0.01mol/l的稀硫酸溶液(注意配制的安全性);

(3)用量筒取50mL溶液,将大小适中的块状大理石用镊子夹住,小心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大理石表面的现象;

(4)再取50mL硫酸溶液,用胶头滴管一滴一滴滴加到大理石的表面,观察实验现象;

(5)比较步骤3和4的现象异同

问题思考:

1、步骤3的现象:

2、步骤4的现象:

3、配置稀硫酸溶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请根据已知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提出关于如何治理酸雨的可行性建议。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背景知识:指示剂(indicator)是指用以指示滴定终点的试剂。在各类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被滴定物质和滴定剂的浓度都在不断变化,在等当点附近,离子浓度会发生较大变化,能够对这种离子浓度变化作出显示(如改变溶液颜色,生成沉淀等)的试剂就叫指示剂。如果滴定剂或被滴定物质是有色的,它们本身就具有指示剂的作用,如高锰酸钾。

适用于各类滴定反应的指示剂有以下几种:①酸碱指示剂。指示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是一种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其酸性和碱性具有不同的颜色。指示剂酸HIn在溶液中的离解常数K a=[H+][In-]/[H In],即溶液的颜色决定于[In-]/[HIn],而[In-]/[HIn]又决定于[H+]。以甲基橙(K a=10-3.4)为例,溶液的pH<3.1时,呈酸性,具红色;pH>4.4时,呈碱性,具黄色;而在pH3.1~4.4,则出现红黄的混合色橙色,称之为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不同的酸碱指示剂有不同的变色范围。②金属指示剂。络合滴定法所用的指示剂,大多是染料,它在一定pH下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呈现一种与游离指示剂完全不同的颜色而指示终点。③氧化还原指示剂。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它的氧化形与还原形具有不同的颜色,在滴定中被氧化(或还原)时,即变色,指示出溶液电位的变化。④沉淀滴定指示剂。主要是Ag+与卤素离子的滴定,以铬酸钾、铁铵矾或荧光黄作指示剂。

实验原理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思考:

1、写出你知道的其他的酸碱指示剂以及他们的变色范围

2、画坐标图(横轴:醋酸的量纵轴:溶液pH的变化)描述往氢氧化钠溶液中缓慢滴加醋酸

后溶液pH的变化

3、带上pH试纸,回家后测定一种你熟悉易得的植物作为指示剂的灵敏度即变色范围,把

它与酚酞的变色范围做对照,填充下表。

参考资料:石蕊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是植物提取物。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还有: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三化学“冰箱”与冰袋

背景知识: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实验一:实验原理:

无机盐溶于水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水分子作用下破坏原有无机盐的离子晶格,使无机盐的组成离于进入水溶液,这个过程需吸热;然后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放热。无机盐溶解于水时总的热效应就由这两部分的综合效应来决定。硝酸铵等少数盐类溶解时吸热特别强烈,因而是常用的化学制冷剂。

实验用品:

硝酸铵(NH4N03)(化肥或试剂) 水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10号铁丝量筒(100毫升) 台秤烧杯(200毫升)实验步骤:

1.将硝酸铵在台秤上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拌。

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方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出后,可重复使用。

说明:也可以使用氯化铵等溶解时强吸热性物质作为制冷剂。

实验二、化学“冰袋”

背景知识:夏季储存食品离不开冰箱,但是如果家中没有冰箱,怎么办?我们可以采取化学方法制造“冰袋”,以最简单、廉价、安全的方法,取得最低0℃的温度;外出旅游、郊游时,想致冷饮料和食品更是方便。还可应用于其他得简便制冷的场合。这种便携式“冰袋”最适宜制成商品,创造经济价值。

实验目的:掌握某些铵盐镕解于结晶水的吸热反应,制造冰袋。

实验原理:几种特殊的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具有强烈吸热降温的性质,它们还可以从与其相接触的晶体盐中夺取结晶水而溶解吸热,利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两种盐而制冷,制成化学“冰袋”。

实验用品:硝酸铵(化肥)(NH4N03或NH4Cl) 结晶碳酸纳(Na2CO3·10H2O) 聚氯乙烯薄膜小袋蒸发皿铁架台(含铁圈)玻璃棒酒精灯药匙研钵温度计电子(托盘)天平封口机(或锯条与酒精灯) 细绳(讲台上)

实验操作:

1.称取无水碳酸钠20克,加水少许,蒸发结晶得到若干碳酸钠结晶水合物。

2.称取23克硝酸铵晶体并研细。

3.先将制得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细绳系住(活结)塑料袋,将碳酸钠封在袋子下半部;然后将研细的硝酸铵装在袋子上半部,再用封口机(或灼热锯条)将塑料袋封闭.即成“冰袋”

4.使用时,只要将细绳解开,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可以立即产生低温,袋子最低温度可降至约0℃(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将饮料瓶等用化学冰袋裹住降温,即可凉爽可口。

说明:不能使用无水碳酸钠(纯减)粉末,必须是含结晶水的晶体碳酸钠或成块状纯碱。可以将无水碳酸钠粉末溶于水,然后加热浓缩至晶体析出,自制晶体碳酸钠。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四: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背景知识:我们在侦探小说中,经常看到利用“指纹”来破案的情节。现代的许多国家都是建立了自己的指纹档案库,装入了本国居民和一些国际犯罪分子的指纹档案。这为通过在现场找到的指纹找到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破案的工具。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就在于,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而且只要物体表面有足够的光滑度,人手接触物体,必然留下指纹。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指纹"因人而异"的特性,并将它用于个人识别,如文书契约、断案等方面。我国民间又有"一斗穷,二斗富"之类的说法,可见指纹是分成不同类型的。用肉眼观察,指纹就可分1000多类。指纹的不同形状是由纹线(乳突线)组成,纹线分叉或中断的地方叫细节点(特征点),有100个左右;细节大致又分4种:分叉、结合、起点、终点,它们都因人而异。仅仅机械地计算这一差异,就有4的100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点与点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是"人各不同",是毫无问题的。在现代社会中,指纹鉴定已被保安部门作为鉴定人物身份的有力武器,就在需要高度戒备或保密的地方也被作为一个人进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我们通常会认为鉴定指纹是专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专家。

扩展实验:【碘蒸气法】指纹鉴定

实验原理: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色指纹印迹。每个人的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水。用手指在抵面上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人的眼睛看不出来。当我们把这隐藏有指印的纸放在盛有碘的试管口并加热时,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注意,碘蒸发有毒,不可吸入)。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口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物质中,于是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实验用品: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

实验步骤: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 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把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

问题思考:其他方法(原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小提示:【硝酸银溶液法】

向指纹印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印上的氯化钠就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经过日光照射,氯化银分解出银细粒,就会象照相馆片那样显示棕黑色的指纹,这是刑侦中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可检测出更长时间之前的指纹。(原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碘和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成人的体内大约含有20~50毫克的碘,主要集中在人的甲状腺内。人如果缺少了碘,舍引起甲状腺的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食品和水中都缺少这种碘元素。因此在建国后,我们加强了预防,主要是多供应含碘的食物。现在我国使用的食盐中都加入了碘元素,叫做碘盐,这也是为了预防甲状腺肿大症。此外,多吃海带也可以加强人体对碘的吸收。

相关实验: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实验原理:含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除此之外,一般不含有其他氧化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I O3-能将I-氧化成I2,I2遇淀粉试液变蓝;而不加碘的食盐则不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实验用品:试管、胶头滴管。

含碘食盐溶液、不加碘食盐溶液、KI溶液、稀硫酸、淀粉试液。

实验步骤:

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含碘食盐溶液和不加碘食盐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稀硫酸,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

2.在另一试管中加入适量KI溶液和几滴稀硫酸,然后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

3.将第3支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前2支试管里,混合均匀,观察现象。

问题思考:

碘的性质: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实验:密写信

实验原理:在白纸上用无色试液写字,晾干后看不到字迹,再用能与这种无色试液作用显示一定颜色的试剂来处理,就能显示出所写的字迹。例如:酚酞遇氨水变红色;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等。

实验步骤:①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迹。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可以反复若干次。

②用稀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后无字迹,用碘水(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涂抹,显出蓝色字迹,放在火焰上方烘,蓝色又褪去,也可以反复若干次。

趣味化学实验五:水下公园

背景知识:

可溶性硅酸盐如硅酸钠与可溶性重金属盐发生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与水的硅酸盐沉淀,这些不溶性硅酸盐常有特殊的颜色。

实验原理:氯化亚钻、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镍等这些小晶体与硅酸钠发生化学反应,结果生成紫色的硅酸亚钻、蓝色的硅酸铜、红棕色的硅酸铁、淡绿色的硅酸亚铁、深绿色的硅酸镍、白色的硅酸锌。这些小晶体和硅酸钠的反应,是非常独特而有趣的化学反应。当把这些小晶体投入到玻璃缸里后,它们的表面立刻生成一层不溶解于水的硅酸盐薄膜,这层带色的薄膜覆盖在晶体的表面上)然而,这层薄膜有个非常奇特的脾气,它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把其他物质的分子拒之门外,当水分子进入这种薄膜之后,小晶体即被水溶解而生成浓度很高的盐溶液于薄膜之中,由此而产生了很高的压力,使薄膜鼓起直至破裂。膜内带有颜色的盐溶液流了出来,又和硅酸钠反应,生成新的薄膜,水

又向膜内渗透,薄膜又重新鼓起、破裂……如此循环下去每循环一次,花的枝叶就新长出一段。这样,只需片刻,就形成了枝叶繁茂花盛开的水下花园了。

实验用品:硅酸钠溶液、大烧杯、镍子、氯化亚钻、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镍的晶体

实验步骤:

1、先在烧杯中盛多半下无色透明的硅酸钠水溶液(俗称水玻璃)。

2、然后投入氯化亚钻、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镍等几种能溶解于水的有色盐类晶体。

不一会儿,就会在玻璃缸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枝条来,纵横交错地伸长着,绿色的叶子越来越茂盛,鲜艳夺目的花儿也开放突起!一座根深叶茂、五光十色的水下花园,即刻展现出来。问题思考:其他方法(原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六:豆腐中钙质的检验

知识背景:

生活小常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多属于碱性食物1、豆腐是人们公认的保健佳品,其在防病保健上的奉献是多方面的,适量地食用豆腐确实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但是,食豆腐并非多多益善,过量也会危害健康。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种叫皂角苷的物质,它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又能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长期过量食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发生碘缺乏病。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膨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在正常情况下,人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变化,最后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人到老年,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此时,若不注意饮食,大量食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

2、豆腐最好不要和菠菜一起煮。菠菜营养丰富,有“蔬菜之王”之称,但是菠菜里含有很多草酸,每100克菠菜中约含300毫克草酸。豆腐里含有较多的钙质,两者若同时进入人体,可在人体内发生化

学变化,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人体内的结石正是草酸钙、碳酸钙等难溶性的钙盐沉积而成的,所以最好不要把菠菜和豆腐一起熬着吃。另外,单独吃菠菜也不宜一次吃得过多,因为菠菜里的草酸能够跟人体内的钙、铁质结合,从而使人体缺乏钙、铁,影响健康。在钙和草酸的比例为1:2时,最易形成结石。若通过食物搭配破坏这个比例,则结石可以防止。例如吃菠菜时搭配着吃些含钙丰富的芝麻、牛奶或鱼,就可以克服菠菜的这个缺点。

实验:检验豆腐中钙质

实验用品: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pH试纸。草酸钠、浓硝酸。

实验原理:豆腐中的钙质与草酸钠溶液反应便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白色沉淀。Ca2++Na2(COO)2-→Ca(COO)2↓+2Na+

实验步骤:

1、测定豆腐的pH值豆腐的酸碱性试验取200克豆腐放入烧杯中,加入20毫升蒸馏水,用玻棒搅拌,并捣碎到不再有块状存在。过滤(注意此操作的规范性),得到无色澄清的滤液和白色的滤渣。用精密pH试纸测试豆腐滤液的酸碱性(一般测得的pH值为6.2,显弱酸性)。

2、豆腐中钙质的检验取上述豆腐滤液2毫升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浓草酸钠溶液,试管中立即出现明显的白色沉淀。说明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而且能溶于水,不一定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注意事项:

1.在制豆腐滤液前,一定要把豆腐捣碎,才能使钙离子溶解到水中。

2.由于豆腐中含有较多蛋白质,形成胶体,故过滤较慢。但蛋白质一般不易透过滤纸,所以反应。

问题思考: 1、豆腐的pH值是:___________2、豆腐中钙质的检验的原理:__

你能想到的其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选作家庭小实验:自制豆腐

【实验步骤及现象】

(A)浸泡:加 300 mL水浸泡 24 小时(若气温较高时,中间可更换一次水),使黄豆充分膨胀,然后倒掉浸泡水。

(B)研磨:将泡好的大豆放在家用粉碎机内,加入200 mL水,进行粉碎。

(C)制浆:将研磨好的豆浆和豆渣一并倒入放有双层纱布的过滤器中抽滤,另取100 mL水,分多次冲洗滤饼,充分提取豆渣中的豆浆。滤液即为浓豆浆。

(D)凝固变性:将自制的浓豆浆(或直接用市售的袋装浓豆浆)倒入一个洁净的500 mL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80 ℃左右,然后边搅拌,边向热豆浆中加入饱和石膏水,直至有白色絮状物产生。停止加热,静置片刻后,就会看到豆浆中有凝固的块状沉淀物析出。

(E)成型:将上述有块状沉淀物的豆浆静置20分钟后过滤,再将滤布上的沉淀物集中成一团,叠成长方形,放在洁净的桌面上,用一个盛有冷水的小烧杯压在包有豆腐团块的滤布上,大约30分钟后,即可

制成一小块豆腐。用市售的浓豆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更为细嫩洁白。

(F)保存:为了使制成的豆腐保鲜而不变质,将新制成的豆腐浸于2%~5%的食盐水中,放在阴凉处,可使豆腐数天内保鲜而不变质。

课堂评价:

学习态度: 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七: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

上节知识巩固: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但最好不要和菠菜一起煮,否则会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长期多食豆腐会造成碘缺乏症。

背景知识: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从事正常活动除需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还需要许多种化学元素,如钠、镁、铁、钙、锌、铜等等。这些化学元素都要从食物中获取。

实验步骤:

1.加热食物:实验步骤及现象:取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热,直至开始燃烧;(1)碳水化合物,如淀粉或糖;(2)脂肪,如奶油;(3)蛋白质,如肉类。注意它们在燃烧时气味的不同:燃烧的碳水化合物有种焦糖的气味,燃烧的脂肪发出一种能使人流泪的丙烯醛气味,加热蛋白质生成类似氨的化合物。它们散发出不同的气味。

2.将氧化铜与食物共热

实验原理:2CuO(s)+C(s)2Cu(s)+CO2(g) CO2(g)+Ca(OH)2(aq)→CaCO3(s)+H2O

实验步骤及现象:将一小块馒头加热至变黑,剩下碳渣。用研钵研细,与氧化铜充分混合后,装入硬质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用导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产物为二氧化碳。同时试管中有红色的铜生成。

3.将碱石灰与食物混合加热

实验步骤及现象:将肉末或压碎的奶酪与碱石灰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加热。注意从试管口散发出的氨的刺激性气味,用湿润的石蕊试纸检验,该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食物与碱石灰共热产生氨气,而氨中的氮一定来自食物。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八铝器表面刻字

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

实验一:铝器表面刻字

实验用品:硫酸铜晶体、氯化铁、易拉罐、毛笔、汽油、油漆、稀盐酸、棉花球

实验步骤:①配制腐蚀液

向150mL水中加入30g硫酸铜晶体与50g氯化铁,搅拌制成溶液,此溶液能腐蚀铝。

2Al+3CuSO4==Al2(SO4)3+3Cu Al+FeCl3==AlCl3+Fe

②铝器表面处理

将要刻字的地方用细砂细心擦净,用毛笔蘸油漆写好字,阴干后在字迹笔画周围滴稀盐酸并用蘸稀盐酸的棉花球轻涂,稍待片刻,用干净的布拭去盐酸,擦净表面。

③蚀刻用毛笔蘸取腐蚀液涂在油漆写的字迹及其周围,稍待片刻,用水洗去,再涂一次或多次。最后用清水洗去腐蚀液,用棉花蘸汽油擦去油漆字迹,这时便会看到铝表面出现稍微凸起的字迹。

实验二:制备可燃的“胶冻”

实验原理酒精与水可以任意比混溶,醋酸钙只溶于水而不溶于酒精。当饱和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中时,饱和溶液中的水溶解于酒精中,致使醋酸钙从酒精溶液中析出,呈半固态的凝胶状物质——“胶冻”,酒精充填其中。点燃胶状物时,酒精便燃烧起来。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蒸发皿、火柴。

酒精(质量分数95%以上)、醋酸钙、蒸馏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再加入适量醋酸钙,制备醋酸钙饱和溶液。

2.在大烧杯中加入80 mL酒精,再慢慢加入15 mL饱和醋酸钙溶液,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烧杯中的物质开始时出现浑浊,继而变稠并不再流动,最后成为凝胶状。

3.取出胶冻,捏成球状,放在蒸发皿中点燃。胶冻立即着火,并发出蓝色火焰。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九:合成香精

背景资料:

从大自然提取的香味总是有限的。人们研究弄清香味的成分和结构后,已不再满足众自然的赐予,开始研制更多更有用的香料。 1850年,人们用乙酸戊酯和丁酸戊酯制成了香蕉水;1875年,用邻-苯二酚和木质素制成了香草素(香草醛);1893年,合成了具有紫罗兰香味的紫罗兰酮;上世纪初,香料的人工合成从实验室小型试制扩大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人造香料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人造香料,不像提取天然香料那样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许多人造香料可以用石油和煤焦油为原料提炼、合成得到。香料厂有巨大的蒸馏锅和冷却装置,将从煤焦油和石油中提取出的苯、酒精、醋酸、甲醇等原料放进锅内,经过加热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加以分馏,就制成了多种人造香料。现在人造香料的品种已有3000多种,全世界年产约10万吨,大大弥补了天然香料的不足,也创造了很多自然界没有的品种。

人造香料主要含有三类化合物:醛类、酮类和酯类。醛类化合物中主要是一些芳香族化合物,如柠檬醛有强烈的柠檬香味,苯甲醛发出一种苦杏仁香味,香草醛的气味很诱人,还有一些醛类散发着肉桂香、紫丁香气味,这些醛类被用来作香料和调味料;酮类化合物中主要是含碳环的酮类,如紫罗酮、麝香酮和灵猫香酮等;酯类化合物大多能散发香味,乙酸乙酯散发香蕉香,异戊酸戊酯散发橘子香,异戊酸异戊酯散发苹果香等。单一香料的香味,往往过于单纯,经过调和后生成的混合香料,叫做香精,香味更加醇厚,经久不褪。根据用途,香精可分为各种香气类型。由于香料品种不同,不同比例混合成的香精各有风韵:浓烈的、淡雅的、优美的、清新的。一瓶普通的香水常常由几十种人造香料配合而成,其中包括起主要香气作用的主香剂,起保持香气作用的定香剂,以及起增添特色作用的修饰剂。如在玫瑰香精中,主香剂有香叶醇、苯乙醇、香茅醇和玫瑰醇等,定香剂有安息香膏、苏合香膏、土鲁香育和桂皮酸等,修饰剂有桂醇、松香油、柠檬油、苯乙醛、紫罗兰酮等。

一般日用化妆品的香气,会因贮藏过期而衰退。可是花露水为什么存放时间越长,散发的香气越好闻呢?花露水的配方一般以花露油做主要原料,再辅以柠檬、橘子、丁香、藿香等香料,加酒精等调配而成。香糖大多由人工合成,成分很复杂,除含醇外,还有酸、醛、酮、酯、肟、内酯、胺等化合物,它们在贮藏过程中,其中的羧酸同酒精起化学反应,产生新的酯类物质,不同的酯类化合物具有各自特殊的香气。这种酯化反应十分缓慢,所以花露水存放时间越长香气越好闻。当然,酯化反应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趋于平衡,出现停止状态,如果无限期存放,酒精浓度减少,香气也将散尽。

几年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松节油为原料,研制成功一种新铃兰醛香料,它具有新鲜、淡雅而持久稳定的铃兰花香,一诞生便跻身国际20个大品种香料之列,被调配成“上海之春”高级香水和制成铃兰花香膏用及铃兰香皂,深受欢迎。

实验原理:人们很早知道从各种植物的花、果实中提取一类叫香精的物质,用于护肤、护发或添加到食品中。从植物中提取香精油的方法有蒸馏、萃取或直接榨取等法。由于天然物质来源有限,人类便合成各种人造香精,在香精家庭中,酯类最多,合成原料是相应的羧酸和醇,如薄荷香精主要成分是苯

甲酸乙酯,由苯甲酸和乙酸制得:C6H5COOH+C2H5OH→C6H5COOC2H5 +H2O。梨香精油是乙酸异戊酯,由乙酸和异戊醇反应得:CH3COOH+C5H11OH→CH3COOC5H11 +H2O。本实验就来实现它们的合成。

实验用品:

冰醋酸,异戊醇,浓H2SO4 ,苯甲酸,无水乙醇

100mL烧瓶,水浴锅,10mL量筒,50mL量筒,分液漏斗

实验步骤:

实验1:梨香精油的合成

在烧瓶中注入10mL冰醋酸(用温水融化)和15mL异戊醇,再加入5mL浓H2SO4,混合均匀,置于水浴上加热数分钟后冷却,冷却后再慢慢加入30mL水,振荡5min,注入分液漏斗,静置分层,油层即为醋酸异戊酯。

实验2:薄荷精油的合成

在烧瓶中加入苯甲酸10g,无水乙醇35mL,浓硫酸5mL,混合均匀,置于水浴上加热数分钟后冷却,冷却后慢慢加入30ml水,振荡5min,注入分液漏斗,静置分层,油层即为薄荷精油。

问题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说说有机化学反应与无机化学反应的区别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趣味化学实验十:消字灵的制作

背景资料:

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的结构有关,因而该物质的性质反过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结构,并决定它的用途和制法。乙二酸(HOOC-COOH)俗称草酸,常见的草酸是含有两分子结晶水的无色晶体,从结构上看,乙二酸与乙酸都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羧基,因此可推断乙二酸应具有相似的一些化学性质,但乙酸为二元酸,它应该还具有与乙酸不同的特殊性质,根据常识,乙二酸能使蓝墨水褪色。

基于上述的推测,乙二酸在我们日常写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如教师写教案、作家写文章、学生记笔记等,写字时常出现一些写错或需要修改的地方,涂改会显得文章很零乱。特别是有些写错的段落不想把痕迹留在原稿上,用橡皮擦也擦不掉。怎么办呢?以乙二酸为原料制作的“消字灵”将原来的字迹消除是最理想的方法。那么,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消字灵”吧!

实验原理:草酸(H2C2O4)为络合剂,与Fe3+形成H3[Fe(C2O4)3],可除去黑色的鞣酸铁,再加氯水溶液擦拭时,可漂白蓝色的斑点。

试验药品:

草酸、蒸馏水、高锰酸钾、浓盐酸、漂白粉。

试验步骤:

1.先配甲液(草酸溶液),用角匙取少量草酸晶体、放入烧杯或锥形瓶中、加蒸馏水使之溶解。然后将此溶液倒入一只滴瓶中,标签注明甲液。

2.再配制乙液(氯水或漂白粉溶液)。

①氯水的配制方法:将一角匙高锰酸钾晶体加入5ml小烧杯中,将烧杯放入盛有20ml水的集气瓶中,然后再向小烧杯中加入浓盐酸,将集气瓶永玻璃片塞好,待反应停止后,将集气瓶中新制成的氯水装入乙滴瓶中。

②漂白粉溶液的配制:如果没有条件准备一套制氯水的装置,就可以用漂白粉溶液代替氯水。配制漂白粉溶液的方法比较简单。用角匙将漂白粉加入到烧杯中,然后加蒸馏水溶解。漂白粉的溶解度较小,因此配制的溶液有些浑浊。将此液倒入乙滴瓶中即可。

这样,消字灵就制成了。

实验时,先用蓝黑墨水在白色的硬纸板上写字。去字迹时,先用甲液滴在字迹上,然后再将乙液滴上一滴,字迹会立即消失。注意晾干后再将修改的字迹写上去。

问题与思考:

1. 乙二酸能消字的原理是什么?

2.根据乙二酸的结构推测它还有哪些性质

课堂评价:

动手能力:实验过程: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仪器整理:A B C D (自评打分)

A B C D (教师评价)

九年级 课本化学实验 大全 全国通用

九年级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活动与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蜡烛浮在水面 (2)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3)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变黑碳化; (4)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无色小液滴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5)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H2O,其中含氢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活动与探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现象: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O2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

中H2O的含量高) 小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只是含量多少不同) 基本操作插图 送入固体粉末状:操作要点“一横、二送、三 缓速”(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液体的倾倒 操作要点:“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手心缓慢倒, 用完盖紧原处放。” 液体的量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 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液面最低 处保持水平。 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滴管的使用 胶头滴管用于滴加少量液体,使用时_垂直在容器上方_,一般不可___实验台 上_,也不可___放在其它位置_____;不要__平_放或__倒_放,用过后应立即清洗 干净再去吸取其它药品。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 用,_不能__冲洗。 4.物质的加热 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 酒精灯的使用:①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 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外焰加热; ④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 , 也不得少于 1/4 。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以免加热的时候容器炸裂;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容器的底部不要和灯芯接触,以免玻璃仪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也不能离得太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

初三化学实验教案

初三化学实验教案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初中部分 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用品:蜡烛、烧杯、火柴、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①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②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③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④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3.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新)教学文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 位同学分别做了这样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的质量,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结束、 冷却后,再称量生成白色固体的质量。 实验二:如图甲,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 (有蓝色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生成),过一会儿再称量。 实验三:如图乙,将装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大理石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过一会儿再称量。实验数据见表: ⑴从表中数据看,这三个实验过程中,发生化 学反应的前后物质质量(填“减小“增大”或 “不变”):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⑵这三个实验中,实验(选填:“一”、“二”或“三”)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⑵从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选择其中一个说明实验设计中 的不当之处,请写出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由此可得出,在选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__________ _(填“密闭”或“开放”)的体系中进行。 (5)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原因:。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1、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 能燃烧的是 不能燃烧的是 物质燃烧要具有 实验2罩在玻璃杯中的蜡烛物质燃烧要 实验3较快被点燃的是 说明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所需的不同,物质燃烧还应满足的条件是 编号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变化前 4.8g 118.4g 112.6g 变化后8.0g 118.4g 111.0g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题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探究题(精心整理) 1、下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氧气的三个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_作反应物。 (2)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若反应①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生成X的化学式为____。(3)若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Y+2O2====CO2+2H2O,Y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在反应③的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做反应④实验时,要预先在盛放氧气的集气瓶中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①至④的相同点是(只写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下同), 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或___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或, 其中更好的是,优点有,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根据右图电解水实验中的现象,请回答: A端为电源的极。 写出B端所连接试管内气体的一点性 质。

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为。 4、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2)用A与D相连可制取的一种气体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3)小明将B与C相连,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有:a.停止加热b.固定试管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d.装药品和放棉花e.加热,收集氧气。上述过程中缺少的一步操作是 ,将该操作编号为f,则正确的操作顺序 是。 (4)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氨气(NH 3 )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根据所查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装置是(填序号)。 5、下列是有关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问题: ①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制 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②如果用右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进行一段时 间后,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不熄灭的可能原因是: ③实验操作中将鸡蛋壳捣碎的目的是 6.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 入 有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为 。 (3)测定氧气含量。 稀盐酸 鸡蛋壳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实验名称2: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 实验目的:1、掌握用KMnO 4制取O 2的方法 2、了解O 2的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水槽、集气瓶、镊子、KmnO 4、木炭、石灰水、细铁丝、酒精 实验步骤: 一、氧气的制取:1、查,先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往试管中装入KMnO 4,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3、定,固定各仪器(注意,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酒精灯与试管底部的距离)。4、倒,把两个装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5、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6、收,待气泡连续、均匀的放出时,开始收集,收集好后在水中盖上玻璃片取出正放于桌上。7、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8、灭,最后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性质: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2、把细铁丝先沾点酒精,点燃,再伸入到O 2瓶中。 实验现象: 1、木炭在O2中燃烧,发白光、放热、滴入的石灰水变浑浊。 2、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的熔融物。 分析及结论: 1、22CO O C 点燃 →+,CO 2使石灰水浑浊 2、432O Fe O Fe 点燃→+ 3、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 2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精品文档 在③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④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化学 实验探究题专题(4) 你的探究结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提供的药品:铁 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一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 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氧化钙都能 发生反应。想。 >铜;猜想一:锰>铁>锰;猜想二:铁>铜。猜想三: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A B )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1 中,观察现象。)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 B中均无明显变化。B中盛放溶液。(21:(3) 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2、小刚打开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步实验目的是 。小丽认为:通常状态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实 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足证明二氧化碳和 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B象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试验,分别量取50mL 上述溶液放入A、。 二氧化碳,中,关闭K,通入约500 mL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是: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4为了验证甲、乙、丙、丁 把甲放入乙 的盐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二.碳酸钙是一种白色固体,可溶于稀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 一、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探究 1、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甲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法收集氧气。反应结束后冷却,往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黑 色粉末。该黑色粉末与过氧化氢接触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粉末 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乙装置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试管里产生____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 制取单质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 2↑ 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 产生。 查阅资料:CO 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 (1)当然A 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__; (2)装置B 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______气体生成,证明李洋同学是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李洋同学对CO 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 ②原因二:反应 C+2CuO 2Cu+CO 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 ③原因三:……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 处添加______________装置。 3、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过程:○1把石灰水加入到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甲 a 乙 b 石灰石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九年级上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科学实验报告 日期:实验题目:观察和描述一对蜡烛及期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化学科学生实验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白老师 日期:实验题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化学科学生实验 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白老师

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单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通过对燃烧及其现象的观察,认识到燃烧需要的三个 基本条件,以及推论出灭火的基本原理。 一、实验器材、药品酒精灯、烧杯、薄铜片、三脚架、坩埚钳、两节 短蜡烛、滤纸碎片、乒乓球碎片、石棉网、酒精、清水、棉花团等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 1.检查仪器、药品。 2.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在薄 铜片两端各放一小片乒乓球碎片 和滤纸碎片,然后再三脚架下方 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 3.将两个棉花团先分别浸满水和 酒精,然后用坩埚钳夹住分别在 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现象。 4.将两只蜡烛点燃,立在石棉网 上,并点燃。将其中一只蜡烛用 烧杯轻轻罩住。观察现象。 5. 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二、实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 (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实验步骤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1.检查仪器、药品。 2. 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 项准备工作。 3. 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 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 体,用玻璃片盖好,放在桌面上。 4. 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 用玻璃片盖好。 5. 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 个集气瓶内。 6. 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 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 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2021年初三化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实验题知识点总结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 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初三上册化学实验汇总

1.红磷燃烧实验(空气组成实验) 符号表达式:P+O2 点燃 P2O5.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光、放热,产生黄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体积。 水倒流原因: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生成固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小于外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又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 积的1∕5,所以水进入集气瓶中约1∕5体积。 成功的关键: 1.红磷要足量。(否则结果偏小) 2.导管内事先充满水。(否则结果偏小) 3.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否则结果偏小) 4.装置不漏气。(否则结果偏小) 5.要先夹住橡皮塞。(否则结果偏大) 注意:集气瓶底部放水的原因:吸热、减压、防止胶塞被弹开。 2.氧气性质实验 1.木炭燃烧 现象:空气中:发出红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的无色气体。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的无色气体。 表达式:C+O2 点燃 CO2 2.硫(淡黄色固体)燃烧 现象: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表达式: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S O2SO2

注意:集气瓶底部放水原因:吸收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铁丝燃烧 现象:空气中:不燃烧,只产生红热现象。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表达式:铁+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 O2Fe3O4 集气瓶底部放水的原因:防止生成的高温物质溅落,炸裂瓶底。 4.镁条燃烧 Mg+O2点燃 MgO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热。注意: (1)用砂纸打磨的目的: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2)石棉网的作用:承接燃烧产物,防止烫坏桌面。 (3)坩埚钳的作用:夹持镁条,防止烫伤手。 5.石蜡燃烧 石蜡+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水 现象:空气中: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6.制取氧气实验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分解制氧气: KClO3 MnO 2 KCl+O3 △ 如图:(用KMnO4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汇总

2012北京各区初三一模化学实验探究题 东城32.(6分)老师用如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A装置集气瓶中装有体积比约为1:1的氮气和气体a的混合气体,注射器中装有足量的无色溶液b;B装置中盛有少量紫色石蕊溶液;C装置中盛有适量生锈的铁钉;D装置中盛有足量的稀硫酸。 (1)关闭活塞K1、K2,将注射器中的溶液b挤入瓶中,打开活塞K1,看到B中溶液进入A中后溶液变为蓝色,B中长导管脱离液面。 请回答: ①若a气体是二氧化碳,则b 是溶液。 ②若b是水,则气体a具有的性质有。 (2)保持K1开启状态,并打开K2,一段时间后 关闭K2,整个过程中,观察到D中的现象是 ,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3.(8分)(1)某实验小组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根据下图进行实验。 请回答:A中的现象是______,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该小组利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 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均属于非金属氧 化物,是否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其原因是二氧 化硫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反应生成不稳 定的无色物质,实验室常用红色的品红溶液检验二 氧化硫的存在。 【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①装置C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 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了亚硫酸(H2SO3);装 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是______。 ②装置E的试管中溶液变无色,取该溶液 加热,溶液又变为红色,其原因是______。 ③此装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 ④活性炭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其褪色原理与二氧化硫 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理不相同,其理由是______。 【反思提高】某同学将二氧化硫通入到紫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到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硫能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漂白。请你设计实验证明此结论是否正确(要求写出操作、现象、结论):______。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二氧化硫还具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性质。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3分)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2.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水银、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 D.锰酸钾、液氮 3.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只有点燃条件下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同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 C.空气中的氮气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4.有些人进入高原地区会有高原反应,吸氧是克服高原反应的方法之一,吸氧可以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A.氧气可供给呼吸B.氧气可以燃烧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D.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5.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酿酒B.钢铁生锈C.木炭燃烧D.食物腐败6.“神舟八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A.反应物B.生成物C.催化剂D.消毒剂 7.下列关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生装置选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B.反应不需要加热 C.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8.如下图所示依次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氧气和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9.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在下列性质中,必须考虑的是()。 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10.如右图所示,当过氧化氢溶液逐滴滴下时,观察 到的现象是()。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11.为寻找常温下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的物质,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的效果,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在四组对比实验中,效果最差的是()。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A.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二、填空题(共47分) 12.有A、B、C、D 四种物质。①A是无色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②B为暗红色粉末,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③C能在A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④某银白色金属在A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D。据此完成下列空白: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想〗对上册课本内容针对性地进行探究题的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形式 的探究,提高学生解答探究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看到的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少于1/5),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 。 思考:该反应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其原理是什么? 1、燃烧消耗氧气 2、生成物为固体 (使瓶内气压减小) 提出疑问 1)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可以吗 2)生成物是固体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呢? 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常见的物质有: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可供选择的物质有:铁丝,铝箔 讨论分析: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 补充的物质有: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P 2O 5;镁条 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 镁条实验演示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小结:选择什么药品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综合考虑那些因素? 1、要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 2、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是气体要能被吸收。 3、不能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 实验装置的再设计 讨论分析:上述选用的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请指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选用上述可以用的药品,设计一个更好的装置,并简单说明设计的理由。 一些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从实验的准确性、操作的简繁、节能、环保等方面考虑) 二、分子运动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 ② 。 【思维拓展】 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 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 红磷 镁 条 硫磺 NaoH 溶液

中考初三化学实验装置图汇总

中考初三化学实验装置图汇总 1. 发生装置 (常规) (可控制反应进程) 2. 净化装置 除杂质气体 图39 除水蒸气 图40 除水蒸气 图41 除CO 、H2等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气体 图42

3. 收集装置 4.尾气处理装置 5.量气体体积装置 6.气密性的检查

装置连接→气密性检查→装固体药品→加液体药品→气体制取 、冷却反应装置 8 注意事项:图52 50 中量器内的水位与水槽 相平。 中左短水位与右端水位 中水相平,图 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例 3.甲酸(HCOOH)通常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它在浓硫酸作用下易分解,反应方程式 为: HCOOH浓硫酸CO↑+H2O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欲用该反应来制取CO,并还原红棕 色的氧化铁粉末。现有下列仪器或装置供选择:

(1)用甲酸滴入浓硫酸的方法制取CO,应选(填序号)装置;如果要除去CO中混有少量甲酸气体,最好选择上图中(填序号)进行洗气。 (2)用上述方法制取的CO还原氧化铁,并检验气体产物,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顺序为: (填字母)。 (3)在对氧化铁粉末加热前,为安全起见,应进行的一项重要操作是。(4)从开始加热到实验结束,氧化铁粉末的颜色变化为, 反应方程式为。 (5)上述实验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请你说出一种处理尾气的方法:。 (6)在该制取CO的反应中,浓硫酸所起的是作用。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2.某固体可能含有NaOH、NaCl、Na2CO3、CaCl2、MgCl2五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相关实验及现象如下(微溶性物质按可溶处理):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中只有一种物质没有确定其是否存在,该物质是________; (2)形成沉淀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3)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答案】氯化钠Na2CO3+CaCl2=CaCO3↓+2NaCl碳酸钠

九年级上册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总结 一、化合反应 1、木炭(碳)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红光 ..,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白光 ..,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点燃CO2(充分燃烧)2C+O2点燃 2 CO (不充分燃烧) 2、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 ......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放出热量;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 ......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S+O2点燃SO2 3、红磷(或者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4P+5O2点燃2P2O5 4、注意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3Fe+2O2点燃Fe3O4 5、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冒白烟,生成白色粉末,放出热量。 2Mg+O2点燃2MgO 6、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2H2+O2点燃2H2O 7、铜在空气中加热现象: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2Cu+O2△2CuO 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火焰上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O2点燃2CO2 9、汞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2Hg+O2△2HgO 10、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11、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碳层:CO2 +C高温2CO 1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九年级上化学实验题专练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 一.解答题(共24小题) 1.在实验室里,小明与同学欲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药品制取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并验证其有关性质.(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②. (2)点燃A中的酒精灯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待检验到B中氧气已收集满,接下来的操作是,把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后,正放在桌面上. (3)将点燃的蜡烛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且瓶壁上有水雾出现,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接着,将蜡烛从集气瓶中取出,(填实验步骤和现象),证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4)小明同学发现装置C有一处明显错误:,将装置C改正后放入适量的药品: 和,即开始制取气体(写一种). 2.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二氧化锰在该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 (3)组装好A装置后,该同学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另一端浸入水中,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该操作的目的是. (4)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应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放在桌面上. 3.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实验室用H2O2制了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3)指出装置B中的错误. (4)实验室除用装置C和D收集氧气外,还可用E装置收集氧气.若将E装置装满水来收集该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气体. 4.如图是实验室的部分仪器或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要用KClO3和MnO2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是(填编号),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完毕后,应先,再移开酒精灯. (2)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后,(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其验满的操作方法 是. 5.某同学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B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看图回答问题: (1)选择A装置制氧气的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过程中试管B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3)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E装置收集气体,装满的方法是. 6.金属钠与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掌握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⑩过程与方法 1.实验操作时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则的操作方法。 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 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用品: 药匙、镊子、试管、试管架、纸槽、试剂瓶、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石灰石、碳酸钠、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水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回忆并模仿你在家里倒水、倒醋、倒酱油、取食盐、取味精的动作,并与同学们交流。回忆你家厨房中的调料、蔬菜、干菜、面粉等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并与同学们交流。 我家厨房中物品的摆放规律是 。 请认真学习《实验室规则》 l·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场所,进入化学实验室不准打闹,不准大声喧哗。 2.请保持实验室内的卫生。 3.进入化学实验室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实验用品是否齐全、破损,如不全或有破损,请及时向老师报告并补齐,不许借用其他实验台的实验用品。 4.注意节约药品,按实验规定的量取用。 5.一般来说,课堂上只能做规定的实验,如果做规定以外的实验需征求老师的意见,不能擅自做规定以外的实验,以免发生危险。 6.实验结束后,请把废物和废液分别放入指定的容器中,把实验台整理好。 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

九年级化学实验计划及进度

九年级化学实验计划及 进度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九年级化学实验计划及进度金城乡中心学校王兵 2011-9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因此,特制定本年度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政治导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代,真正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去做学生的贴心人,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得学生能在实验中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领会知识的内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学会去发明创造。争取将实验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课。备课是教学的前期工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备课将按照以下步骤和要求进行。 1.备课标。明确:(1)实验教学的任务;(2)实验教学的目的;(3)实验教学的要求;(4)实验教学规定的内容。2.备教材。(1)熟悉教材中实验的分布体系。(2)掌握教材中的实验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3.备教法。教有法而无定法,实验教学的教法应牢固树立准确、示范、讲解与操作协调一致的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