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名词解释:

非国家行为体

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其影响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事务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国际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可被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狭义:指在三个以上国家活动、拥有两个以上国家成员、在两个以上国家筹资的非政府组织。

广义:指除了狭义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外,还包括了具有国际性的所有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活动主要表现为:

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但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既难以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权威,也缺乏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其拥有的影响力更多来自其所具有的到的权威。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意愿和目标只有借助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

思考题: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基本特征:

①拥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超国家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

国际组织、政党和宗教组织,但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②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都具有自己的、与其他的

行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特殊利益决定了不同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各自不

同,制约着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妥协与合作)

③具有一定的对外行为能力,并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和作用。(对外行为能力主要指具

有对外行为的资格)

#上述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存在于国际社会的标志,也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外进行活动的物质、制度与文化的载体,是国际关系运行的基础;独特的利益为国际关系行为体提供了在国际社会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内在驱动力,是构成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对外行为能力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确立自身国际地位、发挥国际作用的必要条件)

2.基本类型:

①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

创立的国家之间的组织)

②国际非政府组织。(是指不依据政府协议所建议的国际民间组织,由于关注的问题不

同,因此组织的形式、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

③跨国公司。(是指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实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国家行为体的一般特征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

1.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特征

①有定居的居民:国家是有一定数量的定居的人民组成的,没有居民便不能构成国家。

②拥有固定的领土:领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领土,人民因无物质基

础而无法生存,国家因无管辖空间而无法统治。

③有一定的政权组织机构:如政府,政府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内实行管辖,对外

进行交往,这是国家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体现,也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

特征。

④拥有主权:主权是一国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2.地位与作用:

①国家行为体是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最主要最基本最活跃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是现代

国际关系得以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②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体

③主权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背景、活动方式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1.兴起背景

2.活动方式:

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

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

③在全球性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际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

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

④非政府组织还通过举办国际性论坛和平峰会,为国际事务确定议事日程,将平日被国

际社会所忽视的问题纳入国际议事日程,以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从而推动

这些问题的解决

⑤在国际和平和安全领域,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和平倡议、国际协调与救助、预防冲突

和战后重建等活动。

3.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催生了国际关系的新空间(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关系领域的活动为国家对外活动增

添了新的外交空间,出现了所谓的新“外交”现象)

②影响议事日程的设定(非政府组织表达的是民间力量的意愿,在一些国家缺乏行为意

愿的国际议事日程的设定上,通过信息传播、游说、抗议和各种多边活动将所关切的

议题引入到国际关系议程之中,从而影响了议事日程的设定)

③为国际政治增添了新的合法性因素。一是以民众意愿为其合法性来源之一;二是非政

府组织对联合国体系的参与增强了国际多边决策的合法性。

④强化了国家形象和声誉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国际形象”和“国家声誉”都涉

及国际社会对某一国家行为特征的评价和判断。

第三章:国家利益分析

名词解释:

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即一国的安全利益,集中体现在保护国家有形本体的存在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人民的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和破坏,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等方面。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一个国家的安全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保障。这也就决定了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不能不把本国的安全利益作为核心利益、

思考题:

什么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内涵是什么

1.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公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动因。可界定为

有利于国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诸因素的总和。

①国内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利益:指的是政府利益或政府所代表的全国性利益,与之相对

立的概念是地方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②指国际政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指的是一个民族国际的利益,与之相对立的概念是集

团利益、国际利益、世界利益。

2.内涵:从不同角度可对国家利益的内涵作不同的划分

①从国家利益内容的角度划分:国家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②摩根索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角度:六种国家利益(根本利益和次要利益;永

久利益和可变利益;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三种国际利益(认同利益;互补利益;

冲突利益)

③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的划分:根本利益(美国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如防止核、生

化武器对美国的威胁);极端重要的利益(会严重影响到美国在世界维护自由、安全

和幸福的目的的问题,如防止任何地区核、生化武器、运载工具的扩散及威胁使用);

重要利益(对美国政府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的能力差生消极影响的问题,如反对国外

出现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等);次要利益(不会对美国的根本利益产生重要影响的问

题,如平衡双边贸易赤字)

如何认识国家利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阶级性与全民性

1.国家利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国家利益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

的大计;同时,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用于描述、解释和评价国家对外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也具有浓厚的主管色彩。但两者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

2.国家利益的阶级性与全民性:国家利益中的阶级性是存在的,因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家

利益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统治阶级支配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维护自身确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解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其次,国家利益还反映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利益,是本国整体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结合体。

试析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国家利益历来是理解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对外政策的关键,在指导国家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

方面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2.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动因。(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对内政策的最高目标,国

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也是决定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同时,国家利益是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点。)

3.国家利益是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民族国家体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国家利益

取代了国家最高统治者个人或最高统治层少数人的利益,成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基础。)

4.国家利益决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

只有永久的利益)

5.国家利益是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随着人们对国家利益问题认识的

逐步深化,从国家利益出发,越来越成为人们判断、检验、评价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的重要依据和有效的分析工具)

第四章:国家权力分析

名词解释:

软权力

国家权力从类别上分,可以分为软权力与硬权力,他们是一个问题的相辅相成的两方面。软权力指的是通过和平的方式,以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力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领导。这一概念最高与1990年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①价值标准,如民主、自由、人权等;②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③西方文明,包括文化、宗教等影响。

巧实力

巧实力最早由美国学者苏珊尼在《外交》杂志上提出。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而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的战略,是力量的基地,实现美国目标的工具箱。它既强调大的军事力量的必要性,同时也极大地关注联盟、伙伴关系和各个层次的机制,目的就是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和建立美国行为的合法性。向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就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因为这能使美国压倒一切的实力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利益和价值观达成一致。

思考题:

试析权力的本质、构成及其特点

1.权利的本质: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行动自由以及影响、控制和支配他国的能力。

2.权利的构成:

①有形权利:人口(数量、质量);地理环境(面积、气候、资源、地缘政治、地缘经

济);经济实力(工业能力、农业能力、资源拥有状况与生产能力);科技实力(科技

人员数量与质量、科研开发经费、科研体制);军事实力(常规军事力量、核军事力

量、高技术武器)

②无形权利:文化影响力(特指一个国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

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政府机构的效率(一个能落实本国政策

的、有效的政府机构是国家权力正常行使的重要保证);领导人与领导集团(领导人

或领导集团能力的超长或无能、才智聪颖或不明情理、办事有效或无效。都会极大地

影响一个国家拥有的实力);民心与社会凝聚力;对外交往能力与声誉等

3.权利的特点:

①支配性: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利,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从而社会

利益和价值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②强制性: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

③扩张性:政治权利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

④排他性:政治权利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合作与妥协往往

是权利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

*

①权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②权利具有相对性

③权利具有两重性

④权利具有互补性

权力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制约与影响

1.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基本依据

2.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手段

3.国家权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及发挥作用的程度

软权力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在当代国家关系中的作用

第五章:国家对外政策分析

名词解释:

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是指在和平或战争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目标,如同发展和使用军事力量一样地发展和使用国家政治、经济和心理威力的艺术和科学。国家战略依据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国内国际环境,以促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为基本目标,对国家各方面、各部门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以实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战略研究可以包括:对当前和今后国际格局的分析、认识与判断,对国家利益的分析与判定,国家目标的设定,实现战略的途径与手段。

多边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联合国组织及其他一些列国际组织的产生,一大批主权国家的诞生,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经常去国外参加高级多边会议,多边外交的作用渐渐凸显。

多边外交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它有两种含义:①多个主权国家参与同一个国际协调行动;②通过参与多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地区性或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活动达到外交目的。

多边外交的主要形式是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其实国家间广泛交往的重要渠道,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消除地区热点,缓和紧张局势方面有特殊作用;同时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援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公共外交

在当代世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度达到空前高度,各国民众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参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公众舆论对一国对外政策决策的影响日益增大。公共外交是指一国通过电视、电影、广播、书刊等传播媒介手段,以及通过个人之间与民间团体之间的交往或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推行本国对外战略和政策,实现本国外交目标。

公共外交有利于增进各国的了解与信任,促进国际谅解与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交流;是沟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为国家交往提供坚实的民众基础。同时也是霸权主义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宣扬本国优越,改造世界和争取民心的工具。

预防性外交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在1960年度的联合国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预防性”外交一词。其当时指的是在东西放冷战区域以外的地方如发生争端与危险局势,联合国应介入其间,防止大国实力蔓延过来。此后,预防性外交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外交概念,同时也日益被联合国在维持和平的行动中所重视。

一般来说,预防性外交包括三层内涵:①在预见到争端可能发生时,采取行动,防止两方发生争端;②在争端已经发生的地区,采取行动,防止现有的争端升级成为冲突;③在已经发生冲突的地区采取行动,限制冲突的扩大。

预防性外交源于危机意识。预防性外交采取的主要措施或手段是加强各种形式的沟通和意见交流,扩大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接触,增进矛盾双方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建立信任;充分发挥影响对方公众的能力;采取以资料收集和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事实调查为基础的预警办法。

思考题:

试析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与类型

1.目标

2.类型:

①国际战略:一个国家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

以及相应外交和军事政策的总的认识和谋划。

②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

本原则和行动方针。

③外交决策:是一种对各种外交政策备选方案进行抉择的行为和过程。

试析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的决策主体及其作用

1.最高决策者:总统、总理(首相);作用(以美国总统为例):外交政策制定权、外交承认

权、缔结条约和签订行政协议权、对外战争权。

2.外交决策机构:外交部、国务院等;作用:提供政策建议/拟定并实施政策/搜集、分析、

传达情报/向外国和国际组织派驻使团代表政府

3.议会:涉及外交决策的权利;作用:条约批准权、财政拨款权、立法权、对外宣战权、外

贸管制权、人事任命权

4.利益集团:以实现某种特定利益或主张为目的而寻求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集团;作用:通

过直接或间接的活动引向政府决策

5.大众传播媒介:(泛指一切大众传播形式,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作

用:影响政府外交决策议事日程/引导和影响舆论,对政府的外交决策形成压力/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提供服务

6.舆论:(公众对政治、公共政策、公共问题以及对处理这些政策和问题的人们公开表示的意

见);作用:舆论作为外交政策顺利制定和实施的社会基础发挥着制约作用/政府也会通过利用、控制舆论来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服务

外交决策的环境因素及其对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

第六章:国际冲突与和平

名词解释:

国际冲突

国际冲突是指国际关系各个行为体之间为了获得有限的资源、权利和地位等自觉进行的竞争、压制、伤害或消灭对方的行为以及各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目标不相容是所处的一种状态。国际冲突有一下特点:①冲突领域限于国际社会;②利益与权力之争是国际冲突的本质所在;③国际冲突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国际冲突的根源十分复杂,主要有经济利益、地缘战略矛盾、民族主义、宗教矛盾、帝国主义等。

和平主义

和平主义是指争取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持久和平乃至永久和平的一切努力和主张。这里所指的是近代西方国家最有实际政治影响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一切战争。其思想渊源有:基督教、人道主义、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形成和发展历史条件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民主和平论

指非民主的国家比民主的国家更有可能进行战争,因为后者的决策时基于民众的同意,而民众将构成对战争的制约力量,因此主张推行西方民主制度,以确保世界和平,20世纪80年代由康德提出。

理论依据:民主参与机制可将人民和平医院上升为偶家意志,三权分立的权利制衡遏制领导人的

非理性战争冲动;民主国家政治文化与制度规范环境趋于相似,差异化小使战争不可能发生。然而无法证明民主国家更爱好和平,公众舆论也可能推动民主政府进行战争,且更具破坏力,因其倾向于进行十字军似的道德讨伐。

思考题:

如果理解国际冲突、战争及和平

试析现代战争的根源

(一)传统利益冲突的理论:

1.主体论的分析方法: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寻找冲突的根源,把冲突的根源归之于人性本

身。

2.对象论的分析方法:从利益对象的角度寻找冲突的根源,把冲突的根源归之于利益对

象的匮乏。

3.由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衍生出的战争根源理论有原罪说、人性恶论等。

(二)当代西方冲突与战争理论

1.查尔斯·霍奇斯对战争根源的解释为:

①政治方面的动力,王朝时期对安全、荣誉、君权的追求,现代民族主义和帝国主

义的相互关系紧张。

②军事方面的动力,军国主义和军备竞赛

③经济方面的动力,人口增长的压力,工业化国家对原料和市场不断扩大的需要

④社会方面的动力,人的本性是贪婪、好斗以及愤怒的,其仍然是进行战争的基本

因素。

2.沃尔兹从三个层次对战争根源的解释:

①人的层次,战争最重要的根源在于人性和人类行为(自私、愚昧)

②国家层次,国家内部体制的缺陷是造成战争的根源之一,和平与战争分别是好的

国家和坏的国家的产物

③国际体系层次,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防止冲突和战争的

发生。

(三)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着重从物质利益、经济关系、阶级矛盾的角度分析冲突和战争的根

源。

1.恩格斯的解释: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2.列宁关于战争根源的解释: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

①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垄断

②垄断加剧了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不平衡导致了各个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

④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途径,就是帝国主义战争

和平主义与和平运动的兴起背景、特点及发展轨迹

第七章:国际安全分析

名词解释:

国际安全

国际安全是指主权国家普遍安全的前提下,国际社会处于和平、有秩序和相对正义的一种状态。随着全球问题的产生于发展,国际安全的内涵不断扩大、延伸以致变得庞大复杂,不仅在国际关系方面,而且在跨国家联系甚至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中,一切包含威胁、危险甚至非正义的问题几乎都被囊括进国际安全的概念范围内。其存在两层含义:①国际社会不存在威胁或不存在对国际社会各成员的威胁;②国家在国际社会所实现的安全

综合安全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首先提出,即国家安全处军事安全以外,还包括资源。政治、经济、科技、信息、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安全。1995年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提出“综合安全”观。强调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来寻求国内和地区范围各个领域的可持续的安全。综合安全具有鲜明的特征:①全球性:综合安全既可以既可以指向某个国家或集团,也可指向社会和个人,具有明显的全球性指向;②跨国特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综合安全使得传统的以地理为界线的国家边界变得日益模糊、是跨国特性凸现出来;③突发性特征:综合安全威胁的成因很复杂,一些安全威胁看上去很孤立,但背后成因确是十分复杂的;④联动性特征:综合安全威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

合作安全

指以“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等观念为基础,在安全利益冲突的国家之间展开政治和安全对话,加强相互信任,达到相互安全。

条件:参与各方有避免对抗和冲突的政治意愿

典型:欧安组织、东盟地区论坛

特征:①非排他性:成员广泛;②合作内容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人权等非军事领域;③非强制性:不建立强制机制

人类安全

“人类安全”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所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提出,是一种新的安全理念和人类发展的基本目标。《报告》从以下两个方面界定:①免于经受长期的饥饿、疾病和压迫等的煎熬;

②免于日常生活模式遭受突然和有害的破坏。人类安全以人为中心。其关切的是人类如何生存、

如何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竞争冲突与合作中进行互动和生存。人类安全科分为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职业健康与安全、环境安全等七大项。

全球治理

指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多元行为体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革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一种管理人类公共事务的新规则、机制、方法和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要义:从政府转向非政府,从国家转向社会,从领土政治转向非领土政治,从强制性、等级性转向平等性、协商性、自愿性和网络化管理,具有特殊的政治权威。

影响:打破国家中心的体制与模式,为人类应对更为复杂的国际事务提供可能;有利于民众对人类公共事务的参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对话、合作、协调,推进冲突政治向合作政治转型,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思考题:

如何理解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世界安全

非传统安全问题产生的背景、特点及涉及的领域

1.背景:

①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②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扩展

③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果

④国际安全理念的转变

2.特点:

①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呈现明显的扩散效应。它不是某一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

题,而关系到其他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利益的问题,即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波及范围上

都具有全球性。如甲型H1N1流感在206个国家和地区蔓延。

②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范围更加广泛,表现更加多样化。传统安全主要表现为战争及与指

相关的军事活动,而非传统安全有些具有暴力性质(如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也有

非暴力性质(如环境污染、金融危机),这些问题都远远超出了军事和政治领域。

③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形成是多样的。有的是潜在积累、逐渐形成的,有的是“外溢”或

“内流”的结果,有的是以危机的形式突然爆发。

④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各类问题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特点。正式因为非传统安全领

域的许多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而全球性问题内在的联系,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

中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⑤对国家安全、地区安全、全球安全,以及个人和整体人类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只是

威胁的方式、程度、时间和后果不同。

3.涉及领域:

①经济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和繁荣,保持经济发展总方向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避免重大

的经济损失。

②金融环境:环境恶化对国家和人类安全的威胁,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

③环境安全:环境恶化对国家和人类的威胁,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

④能源安全:能源供应安全与使用安全,能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如核能)

⑤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人口安全、民族分裂主义等。

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安全观念的转变,促成“新安全观”的形成

②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上升

③国际合作趋势进一步加强

④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问题日益突出

⑤国家主权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提出新安全观的背景、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第八章:科技革命与国家关系

名词解释:

新技术革命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产生有着多方面背景:①现代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现代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②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为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③战争和国家间的对抗。新技术革命的主要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纤通信、空间开发技术等。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对于大国实力对比产生深刻影响,国际格局发生转换,推动了军事革命,导致世界各主要国家安全重点和安全战略发生变化。同时,新技术革命也是国家主权面临挑战。

思考题:

科技革命影响国际关系的途径是什么

1.技术革命通过对国家实力的重大影响,进而导致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①科学技术制约并决定着构成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②技术革命可以在较短时间里促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

③科学技术本身已成为国家达到对外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2.技术革命为人类活动开辟了新领域,注入了新的因素,引发了大量新的国际关系问题

①人类利用资源方式的变化(石油、原子能)

②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海底、外层空间)

③提供了国家间交往与联系的新的手段与可能

3.技术革命导致国家内部经济、政治、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并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如经济结

构(传统产业的衰落,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就业结构(服务业就业比例上升)等因素导致一个国家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变化,影响到国家外交政策的变化。当代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主要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九章:国际体系分析

名词解释:

国际体系

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和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和依存。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包括:①整体性:所有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主体都被包括在国际体系中;②相互联系性:在体系中的所有行为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都卷入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中;③非对称性:在国际体系内,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不同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差距,大国小国之间是不平等的;④客观性:国际体系客观存在,任何国际行为体都必须依据国际体系来制定自身的安全和发展战略。

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与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的综合实力对比关系与结果。其中,国际战略力量主要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具有强大综合实力,并能对国际政治的运行产生巨大影响的大国。国际格局主要分为三类:①单极格局:格局只有一个战略力量存在,占有支配地位;②多极格局:格局中存在多个战略性国家,如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欧洲就是这样。国际格局的特点包括:①相对稳定性:作为一种系统,国际格局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惯性存在;②历史性:国际格局并不是不变的,随着格局内主要战略国家综合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③客观性:国际格局的形成标志是各个战略国家在建立、参与与维护这种国际格局上取得共识。

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分为国际旧秩序和国际新秩序。国际旧秩序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地位的情况下,有少数大国按照发达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建立起来。战后一直延续到

现在还没有根本改变。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本特征,包括国际政治旧秩序和国际经济旧秩序。国际新秩序有战后发展中国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思考题:

试析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研究意义

国际体系转换的动力及其历史演变

试析当代国际体系的结构与特征

1.国际体系:是指国际范围内各个行为体(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相互联系与相

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2.结构:

①构成单元:国际关系行为体

②体系结构:构成一个国际体系的国家之间由于力量对比及相互关系而形成的格局

③互动规则: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为维持国际体系稳定而形成的共识、准则、规范

④国际机制:各国间为了协调、管理、处理某一领域的公共问题而确立的国际组织,决

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如联合国)

3.特征:

①构成单元多元化:有传统行为体(主权国家)、新的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超国家

行为体(欧盟)、跨国家行为体(恐怖组织、跨国公司)

②体系结构的新特征:当前国际体系的权利结构同时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是多极化的

趋势,另一种是单极化的趋势,两种趋势并存着和拉锯着,将在21世纪前半叶持续存

在。

③互动规则的变化: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规则(主权原则、平等原则、相互尊重、互不

侵犯等你);如今有西方国家提出的新的观念(人权的普世价值、人道主义干预、人权

高于主权等)

④国际机制:国际制度已经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如在国际政治与安全问题上,

联合国安理会、欧盟、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上合组织、东盟、北约等都发挥重要作

用。如今制度改革创新加快,以反映新的力量对比现实。

⑤体系议题多样化,关注重点从高级政治到低级政治、从国家安全到人类安全、从传统

安全到非传统安全。

试析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讲政治权力 3.政治权力:(1)广义:政治权力就是权力现象与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2)狭义: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4.政治权力的特征 (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2)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实用; (3)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5.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1)客观要素: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生产资料②物质财③暴力④其他要素 (2)主观要素:指在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 主要包括:①能力素质②身份资格③理论与策略④组织 6.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1)权力: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表现为一种奖惩能力,来源于强制力。 (2)权威:影响他人的一种正当性,来源于理性的说服。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都是权威的表现形式。 (3)联系:⑴都要求服从,都有支配的性质; ⑵权威构成了权力的基础,权力的实现要依靠对于权威的运用; (4)区别: ⑴对权威的服从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⑵权威通常是不可更改的;而权力则要基于具体的具体的情势,不断地 进行资源的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均衡。 ⑶权威的服从不要依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以武力为后盾。 7.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⑴外在客观的合法性,如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 ⑵内在主观的合法性,如被统治者发自内心的认为统治者有权指挥他们, 而自己则有义务服从统治者; 8.政治合法性的类型 (1)传统型合法性(2)法理型合法性(3)克利斯玛型(个人魅力型) 9. 政治权力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区别 (1)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 (2)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精神上、信仰上的; (3)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则依靠悠久的历史传统第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圣才出品】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4.1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们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发展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2)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在整个国际和国内政治中起了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方面的联系,使现代国际关系具有全球性和整体性,从而推动了政治和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科学技术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运动表现为世界基本矛盾的运行和发展,以及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发展,并由此决定着国际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其中,世界基本矛盾的作用最为突出。

(1)世界基本矛盾 ①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十月革命以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的矛盾。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基本矛盾错综复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开始产生;此外,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新的内容。 (2)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的矛盾 国际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作为国际社会最主要构成要素的主权国家的高度组织性和效能,就构成为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基础。 3.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1)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其实在的物质内容。实质上是一种利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2)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 国家利益的根本是经济利益,不同国家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使得国际关系出现了全球化和交错性的特点,冲突、竞争与协调、合作同时并进。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陕西师范大学高起专政治学概论考试及答案

政治学概论-高起专 一单选题 1. 国家机构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 A.机构体系结构 B.国家统治集团 C.国家政治体制 D.国家经济形式 2. 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是() A.民族差异B.民族运动C.政治仇恨D.剥削制度 3. 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 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是()A.政党B.利益集团C.压力集团D.社会团体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 A.民族问题的性质B.历史文化传统 C.自然环境D.经济结构 6. 中国的宪法解释权属于() A.最高人民法院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7. 美国的政治体制属于下列哪种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严格三权分立制 C.混合权力体制 D.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制 8.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9. 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西方学者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A.服从型政治文化与冲突型政治文化 B.协调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C.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D.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协调型政治文化 10. 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是() A.直接利用宗教 B.间接利用宗教 C.政治思想宗教 D.直接利用封建迷信 11. 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 A.中央集权制 B.三权分立制 C.等级制 D.官僚制 12. 第一次系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 A.《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B.《国家与革命》 C.《论列宁主义基础》 D.《共产党宣言》 13.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问题 B.权力问题 C.经济问题 D.文化问题 14.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这句话表明: () A.国家本质上代表整个社会成员利益 B.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 C.国家代表所有阶级利益 D.国家代表所有社会组织 15. 美国的政党制度属于() 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 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16. 国际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A.国际会议 B.国际条约 C.国际贸易 D.国际交往 17. 西方学者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 一、基本概念: 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 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 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 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12、公民素质:指公民群体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所形成的公民意识、参政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总和。 1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定政治共同体或组织中的某些政治实体,利用已经占有的优势政治资源,以不可抗拒的公共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控制、支配和影响另外一些政治实体的强制力量。 14、政治权力的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中的权力集中于上一层面机构,而下一层面机构很少有权;同一层面机构间的权力集中于某个机关,而这个机关的权力又集中在主要领导一人或几人手中。 15、政治权力的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的各级各类权力机关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等都按照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规则而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共同分享了产生于主权的治权,权力不论大小强弱都享有自主权。 16、政治权力异化:政治权力执行人改变、取消政治权力正当职能,致使政治权力偏离公

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5.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地方民族主义:又称“狭隘民族主义”,是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一种孤立的、保守的、排外的民族主义 、政党:是阶级组织,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决定权:决定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作出决定的权力。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即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 、社会发展: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横向,指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社会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选择题: 、第一次系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 .《论列宁主义基础》.《共产党宣言》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这句话表明:() .国家本质上代表整个社会成员利益.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 .国家代表所有阶级利益.国家代表所有社会组织 、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是() .直接利用宗教.间接利用宗教.政治思想宗教化.直接利用封建迷信 、体现资本主义政治自由和民主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是() .集权制.总统制.代议制.福利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 、最直观反映一个国家统治形式和权力结构特征的是() .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阶级问题.权力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 、实行一党制的国家是() .意大利.德国.中国.法西斯国家 、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的是() .韦伯.鲍威尔.阿尔蒙德.塞缪尔·比尔和亚当·乌赫姆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 .广大群众.先进政党.中产阶级.杰出领袖 、政治的核心是() .政治权力.政治结构.政治规则.政治类型 、提出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的是() .毛泽东.邓小平.列宁.马克思 、维持国家正常、有序存在和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统一的宗教.统一的文化.统一的政权.统一的民族 、国际组织起源于()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 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 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

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4.现实主义 答: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5.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学派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有诸多相同的假定,但

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2)政治是一种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一种管理众人和管理社会的活动 (4)政治是一种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5)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政治学研究对象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社会价值和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科学 (5)政治学是研究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 3.政治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在当代中国,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学的根本方法。它要求我们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必须坚持以下的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 (2)经济分析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采用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方法: (1)政治行为研究方法 (2)政治系统分析方法 (3)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4.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哎呦,,,,好多好多 第二章阶级与国家 1.阶级是什么? 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些稳定的社会团体,这些集团由于它们在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彼此发生着特定的关系。 2.国家起源: 国家的起源问题就是国家的产生问题。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际政治学概论》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计划(四年级) 第一课 A Field of Silence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著名女诗人散文家Annie Dillard(1945-)生平; 2、介绍作家主要著作:作品探讨对世界的哲学理解和人生的意义; 3、介绍作者的玄学思想; 4、介绍捷克小说家Milan Kundra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 5、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6、课文讲解与讨论:P. 82-P. 88倒数第二段。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第5-6课时课文的语篇分析 1、描述文介绍; 2、客观描述(objective description); 3、印象描述(impressionistic description); 4、描述文中细节的运用; 5、描述文中修辞手段的运用; 6、详细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描述性特征(descriptive features); 7、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主题。 第7-8课时讨论课文后面的练习 思考题: 1、作家在课文中具体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具有诗歌一般的美感? 2、作家是如何驾驭语言使得silence 具有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 3、在课文中silence 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是什么? 第二课New York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作家Gay Talese 及主要作品; 2、讨论纽约; 3、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4、课文讲解与讨论:P. 109-P. 111第一段结束。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P. 111第二段开始到P. 115第一段结束。 第5-6课时继续课文讲解并课文的语篇分析 1、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单一制:单一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指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制度,和复合制相对。(单一制下,国家主权高度统一,最高权力中央掌控,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只有一部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国家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国民有统一的国籍身份。) 2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下,国家主权由联邦和各组成单位共享,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中央权力源于各成员实体授予,中央与地方权限在联邦宪法中有较明确划分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在联邦宪法和基本法范围内,联邦各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4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5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6竞争性政党制度: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总统职位或议会议席的方式执掌政权的政党体制模式。它包括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一党独大多党制。 7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一国的政权通过法律规定由某个特定的政党执掌,不存在其它的政党或其它政党不得与执政当争夺政权的政党制度。它包括一党制和一党领导制。 8政府首脑指一国政府或内阁的领导,名称各有不同,如“国务院总理”,“内阁总理(大臣)”,“首相”,“部长会议主席”等等。9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2009年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非子》,主“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 (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世界观。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君主论》,布丹的代表作《六论》,莫尔和康帕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有《乌托邦》和《太阳城》。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部分 国际政治学理论(上)【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 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1.关于知识的学习 进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必须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 (1)经验主义的知识 ①含义 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包括各种国际互动的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也包括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及国际制度的重要数据与信息等。 ②内容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二

第七章国家机构 1、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2、国家机构的组成: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司法机关。 3、国家机构的主要特点:1)阶级性2)社会性3)整体性和系统性4)强制性。 4、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它们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形成鼎立之势,而又相互制约和平衡。 5、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的议会最早产生于英国。两院制即议会由两院组成,一般称为参议院、众议院,通称为上议院、下议院。一般下议院权力高于上议院。 议会的主要职权职能:1)立法权2)财政权3)监督权 一是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总统提名的政府高级官员,必须经过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在议会制国家,由议会选举产生政府首脑(总理或首相),由政府首脑再组织政府。 二是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即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使政府集体辞职。 三是行使弹劾权,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或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追究法律责任,罢免其职务或判罪。 四是行使质询权,即议会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成员所管理的事务提出口头或书面询问,要求有关者做出解释和答复。 6、委托立法权:议会制定的法律,只规定有关事务的一般规范,通常由议会授权政府补充必要的实施细则,政府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规则、条例,这些一般与法律具有同等或相关效力。这种行政立法权称为委托立法权。 7、违宪审查是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 8、资本主义国家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机构有两种类型,一为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美、日、加、澳),一为由专门的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德、法、意)。事前审查(法国),事后审查(美国)。 9、资本主义国家司法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辩护制度和法官保障制度。 10、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有三个方面:一是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二是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三是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坚持独立。 11、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2、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13、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 1)立法权即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职权。2)决定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作出决定的权力。3)任免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政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一下几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考虑的不是泛泛的利益问题,而是以阶级为最终归属的群体性的利益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的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行为主义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只要是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政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在20实际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咯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政治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氏族的定义: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组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暴力论的产生: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政府,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暴力论的错误在于,首先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的事实。历史事实是先有私人财产,后有政治暴力,经济先于政治奴役行为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显然,在掠夺者能够占有他人的财务以前,私有财产的制度必须是已经存在了,因此,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其次,暴力论的要害在于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把国家看成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暴力在一定条件下,即社会内部已经具备了各种条件时可以促进国家的产生,但它不是国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是一种外部条件而已,最后暴力林歪曲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一阶级斗争的产物,说成是国家创立了阶级。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⑴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汉斯·摩根索) 2、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时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 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3、理想主义: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 早的一个学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主要主张:第一,人性可以改造; 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第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第六,公众舆论也可确保世界和平。 4、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 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卡尔。战后该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汉斯·摩根索及其《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主要主张:第一,人性本恶;第二,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它;第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四,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式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第五,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第六,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5、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是肯尼思·沃尔兹1979 年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修正、改造和补救。新现实主义的两个修正:⑴目的与手段: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⑵原因与结果:权力政治是国家与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6、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亦称跨国主义、国际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或契约制度主义等。是对传统现实主 义进行的“科学的修正和补救”。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现实主义相比,新自由主义不仅关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而且关注更广泛的行为者和更复杂的国际关系,不仅关注战争与和平问题,而且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问题。由于这一理论强调以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来管理相互依赖,因此人们认为它继承了理想主义的传统,因而获得了“新自由主义”之名。 7、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标志是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 表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成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标志是1992年温特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标志是1999年温特出版《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构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强调共有理念。第二,有目的之行为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表达一种整体主义或曰“结构主义”的研究方式。 又被称为“结构理论主义”。 8、国际社会:是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