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编辑学基本理论

编辑学基本理论

编辑学基本理论

“编辑”概念的特征问题研究。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他人作品进行选择(或选择作者写作)并将其加工和扩散,最终在客观上使这种意识形态得到扩散的社会活动。

研究编辑学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对编辑活动社会价值的矛盾认识,改变目前一些编辑工作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甚至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能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也就必然出现实践中的混乱。

新时代的编辑应按照媒介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新老媒介不断地互补互动、转换生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先进文化更多、更快、更好地得以传播,这是编辑的历史责任。

编辑行为是一种传播行为,编辑活动是传播活动的一部分,编辑的目的就是传播。因此,将编辑研究纳入传播学视野不仅有其可能性,而且有着充分的合理性。

编辑学学科建设。对于编辑出版学科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从1949年广州出版的第一本《编辑学》到2009年春北京出版的九卷本《中国出版通史》与读者见面,标志着我国编辑出版学科“三十而立、六十而成”,最终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体系。同时,编辑学在学术研究中与出版学在产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个共轭相生、耦合互动、“内圣外王”的学科链,其学科体系的生态趋势为:大编辑创构大媒介——大媒介传播大文化——大文化推动整个出版、影视与知识信息产业的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

对编辑学和出版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应从编辑学与出版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注意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关键概念的内涵。第二,对编辑学和出版学关系的考察,应适当参照编辑学与其他近邻学科的关系。第三,目前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的“编辑出版学”概念虽是折中的称谓,但在现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这一领域发展的需要。第四,要从建立普通编辑学的视角来考察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关系。作者指出,如果一味片面地强调编辑学的学科独立性,而忽视甚至割裂编辑学与上述近邻学科的关系,那么在人文社会科学加速融合、交叉,学科边界渐趋模糊的今天,编辑学很有可能面临“孤家寡人”的处境。所以,编辑学发展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支持,编辑学应与出版学等学科协同发展。

编辑主体性研究

期刊编辑工作既是在策划、审稿、加工、设计等编辑环节中融入编辑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艺术倾向、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工作,又是按一定顺序和规范,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又相互约束的非常规范的工作。创造性和规范性既是期刊编辑工作中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其两种基本属性。只有坚持规范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只有发挥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使刊物办出特色,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编辑主体的创新表现为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及其创造具有四个特点:依附性——编辑创新依附于作者及其创作的文稿,这是编辑活动展开的前提和价值基础;相关性——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彼此相联、互相影响,还与社会、文化、经济等相关,既有个别因素的制衡,又有宏观体系的关联;隐匿性——编辑创新潜

隐无形,其思想观念粘连或隐诸媒介产品之中,其创新表现为“内在隐匿性创造”;中介性——编辑活动的共性特征与本质属性,编辑创造凝聚于媒介产品之中,而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则要通过中介性转换。

编辑职业的产生同其他职业一样,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所不同的是,编辑这种职业其作用和贡献也是社会存续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它对社会所具有的作用是特定的、专业的和不可替代的。因此,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组织,如编辑协会、期刊协会等。

编辑素质研究

从科技期刊编辑素质的现状看,现实中的编辑存在四种类型,即规范型编辑、基本型编辑、学者型编辑和跨行型编辑。近年来更有“编辑学者化”、“学者编辑化”、“编辑专业化”的口号。现代出版业对编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突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从文理、中西、电脑、审美等多方面充实自己,编辑应该使自己做到“一专”与“多能”,这样才能使每一位编辑朋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它要求的主要是全面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