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香港电影特点

香港电影特点

香港电影特点
香港电影特点

香港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电影中“侠”的英雄好汉形象和英雄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观众,所以武侠电影主要是从心理上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关键词】:香港武侠电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在看武侠”,这一点也不夸张,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1928年推出的《火烧红莲寺》造成轰动效应以后,武侠电影渐臻成为中国电影图式中一个独具文化内涵的传统电影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侠电影成为香港影坛的中心,至70年代达到鼎盛,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又与多种类型片结合,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香港武侠影片的产品至今早已超过千部,作为香港社会精神圈最好的展示,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武侠影片在视听的层面上支撑起了特定时期的香港文化。

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紧张暴力的画面,帅气潇洒的演员,更重要的原因是武侠电影它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一种“侠”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观众。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出了他对“侠”的理解:“侠之小者,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其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即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

侠的形象在各部武侠电影中都被饱满的塑造了起来,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形成了一种“侠文化”。

于承惠(《少林寺》中王仁则的扮演者,现为山东体育学院教授)认为,武侠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学思想、佛教文化,其实很大的篇幅是谈人生观的问题。他认为武侠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人生观,是最接近现代人的一种追求,因为它的宗旨是不图报,不留名,等于是只做好事不为前程,其实这里面反映的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武侠电影正是将中国的文学、武术、伦理、哲学、美学融合在一起,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心理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它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质。

香港武侠电影的叙事模式及主题表现形式,与中国文学有着历史的渊源。它们更多地是吸收侠义小说的表现技巧,重点突出“侠”,即“侠义”,可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劝善惩恶,武侠电影中很多都表达了对“恶”、对“贪”的惩戒,对“善”、对“爱”的扶助这个主题。因为武侠电影中,行侠好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劝善惩恶,经过“侠义”(即武术)的力量,表达创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无论是早期的武侠电影,如《儿女英雄》、《大侠复仇记》,或是五十年代的“黄飞鸿电影”,还是九十年代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等,都或多或少地宣扬了这一主题,以这样的形式可产生社会教育作用。

2、弘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香港武侠电影在注重“武术”或“中国功夫”的同时,对主人公的塑造也渗入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如《天地英雄》中在绝境中屡赴屡起的校尉李,还有从五十年代的“黄飞鸿电影”到六十年代的《独臂刀》、《龙门客栈》,直到九十年代徐克导演的影片,都有这一主题倾向。特别是由袁和平导演的《蛇形刁手》和《醉拳》(成龙主演),以喜剧的形式弘扬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3、于乱世之中塑造武侠英雄,弘扬不甘受辱的民族气节。这类主题形式是香港武侠电影中占比例最多的,采集的历史主要是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这两个历史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影片是七十年代的《精武门》(罗维导演、李小龙主演、嘉禾公司1972年出品)和九十年代徐克导演的五部“黄飞鸿电影”〔包括《黄飞

鸿》(1991年)、《黄飞鸿ⅱ之男儿当自强》(1992年)、《黄飞鸿ⅲ之狮王争霸》(1993年)、《黄飞鸿ⅳ之王者之风》1994年)、《黄飞鸿V之龙城歼霸》(1995年)〕。前者力求展示“中国功夫”的伟大,塑造了具有崇高民族节气、要求平等、尊严不受歧视欺凌、嫉恶如仇的“中国人”的英雄形象。如片中的陈真。后者把黄飞鸿置身于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国内反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革命运动兴起之际,塑造了他作为功德完美的武侠英雄形象,面对列强的入侵及国内的现状,他充分利用武术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弘扬不甘受辱的民族气节。

一、黄飞鸿系列电影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最具独创性的类型电影,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纵观武侠电影的发展历史,其中“黄飞鸿”系列电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飞鸿”系列电影以一种异常绚丽的形式将中国的国技——武术呈现在电影银幕上,在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的武打动作背后,永远有自强不息、愈挫愈勇、兼容并举的中国精神在巍然擎立。“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发展与演变也成了中国武侠电影艺术流变的缩影,从中我们也可以探究中国武侠电影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义侠黄飞鸿》中,黄飞鸿曾说“武林之道,以德为基,以恕为本,武功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黄飞鸿系列展现的是一种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建立在“武德”基础之上的,即以精神的力量战胜自身和对手的哲学概念。整个系列中存在大量黄飞鸿与人比试武艺的段落,在这些眩目的打斗中,黄飞鸿总是点到为止,出手之间看似刚猛无比实则留有仁慈之心。由此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实际上在运用这些灿烂的动作场面传达一个纯中国化的处世原则:只有心存仁爱才能无敌于天下。

五十年代以胡鹏为代表的“黄飞鸿电影”,又明显地渗透了“劝善惩恶”的传统文化精神,“黄飞鸿电影”在五十年代共拍摄了62部,六十年代又有13部。这些电影创造了一个武侠神话,把黄飞鸿刻画成一个真正的侠义形象,他严格遵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格信条,这其实与儒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九十年代黄飞鸿的形象,披一藏青长褂,典型的中国式正人君子文质彬彬形象,一反当时流行的嬉闹功夫片的形象,而是回归到五六十年代的黄飞鸿全盛时

期的“高大全”标准。在外表他是克己复礼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但是在他的“行动的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黄飞鸿贞固至刚的“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始终在电影中起了主线作用。

香港黄飞鸿系列影片当初在香港电影市场上之所以大受观众的欢迎,除了它摆脱了过去港派武侠片的舞台化的、意念化的武打设计,力求展现真实的武功外,重要的原因是黄飞鸿所扮演的基本上是一个正剧角色。他打抱不平、抑恶扬善,一贯奉行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精神。讲究礼(谦恭有礼)、义(行侠仗义)、忍(克己忍让)、恕(劝坏人改过从善)、和(力主和平解决问题)。尤其是特别强调武德,强调练武是为了健身,切忌恃技凌人,反对滥用暴力。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非不得已不出手伤人。对恶人也尽可能不予杀伤,而是力劝他改过从善。对于个人得失甚至受辱都可以不计较,可是为了除暴安良、抑恶扬善就必须挺身而出。应当说,黄飞鸿系列电影这种因循传统精神、维护现行文化秩序、讲究伦理道德的文化策略,特别符合当初香港社会祈求稳定、保持平安的民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成龙电影

成龙电影成功的奥妙,是他不断自觉地追求世界电影的娱乐大潮,不断学习先进的电影经验,也不断接受新的文化熏陶和新的价值观念的结果。成龙虽不断扬弃不适应当今世界潮流的旧有观念和习俗、旧有的制片方针和路线、旧有的制片方法和技术,但却从未放弃过中国人的仁爱观、慈悲心、苦斗精神。

在成龙电影中,成龙永远扮演着“一个好人”的形象,与犯罪作斗争、保护世界的安宁、反省人类的失误和过错,当然能使全人类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他的友善、和蔼、仁爱精神,他的顽皮、幽默、滑稽和永不言败的性格,他的反叛、挑战、痛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无不使人深受感动。在骨子里,成龙依旧是、并且永远是一位“龙的子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成龙电影正面人物(他谓之好人)的温厚情感色彩,是鲜明的东方特点。温厚英雄而非冷酷英雄,是东西方对英雄需要的细微差别。温情的投注,使成龙的英雄受难屈辱而更富于感染力量,英雄豪情也更带动人色彩。成龙电影的英雄是人情的英雄,亲近感大于威慑、威严感。他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黄飞鸿形象也跟以往的不同,显得特别的亲切可爱,更容易得到观众心中的认可。英雄必经

历艰苦地磨练,而且常常是孤独的,这对于一般大众而言,难以企及。成龙电影里英雄形象的出现,可敬可亲,没有阻隔地填补了人们的精神空缺,缩短了实现渴望成为英雄的梦想。不可否认,成龙在片中打斗的场面,也可以说满足了大众的暴力倾向,但情感的因素使之具有可接受的宽容度。而且他不畏强权、以弱斗强、以下犯上的行为,更是宣泄了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大众背负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从而博得观众身心偷悦的好感。

三、武侠电影与亲情伦理、道德

武侠电影中的英雄不仅是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勇士,同样也是民族文化传统和家族亲情伦理的捍卫者。影片《方世玉》(1993)中,方世玉与恶势力的最终决斗,是在营救方世玉父亲的刑场上展开的。一个为民族、为国家英勇无畏的方世玉,同时又是一个为父亲、为家庭舍生忘死的方世玉。方世玉为营救落入虎口的父亲,凭借着一身高强的武功,勇劫法场。在经过殊死搏斗之后,血泪沾衣的方世玉怎么样也拉不起那刃即将要落在父亲头上的巨型铡刀!一个孝子舍生忘死的救父壮举,眼看要化作一场让人心肺俱碎的生命悲剧。然而就在这时候,一位老母亲为方世玉这种旷世的孝子之心所感动,毅然冲上法场,与方世玉一起奋力拉起悬在方父头上的屠刀,紧随其后的是两个年幼的小孩、是长者、是数不清的百姓……影片《方世玉》的这种伦理编码,其中心词就是一个“孝”字。它是推动影片叙事情节的发展,强化观众对影片主人公心理认同的主要动力。

在道德层面,侠淡泊名利,却勇于承担苦难责任。侠客可以不管政治权力的要求,可以不顾儒士文人的主张,但无论如何,却不能不顾及侠的基本道德要求——救苦救难的责任。而侠客所肩负的、其实也正是这种责任。就以《英雄》为例,无名要行刺秦王,其根本原因是他自己的国家被秦王给灭了,他要刺杀秦王以挽救国家命运。无名是侠客,不想升官发财,但是为国为民死而后已却是侠士的道德要求。挽救国家命运,挽救民族危亡就成了他的责任。于是,不惜牺牲三大刺客,以其武器为信物取信于秦王以寻找机会下手。原因就在于侠的基本责任在于挽救危亡。对侠的道德衡量最先要从能否挺身而出为国为民开始。而这一点,又是人们呼唤侠的根本原因。

四、武侠电影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张华勋拍的《武林志》是一部具有鲜明爱国主义精神的影片,将传统中国武侠电影的江湖义气,引领到弘扬民族正气的大道之上,在心理上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认同。当时李先念主席看了之后也大受振奋,说:“弱的能打败强的,小的能打败大的,就看人有没有这个志气。”从而肯定了武侠电影对人民群众的教化影响作用。武侠电影反映的精神文化上升到了民族的高度。

《少林寺》中,小虎(觉远和尚)为的是报杀父之仇而进的寺庙学武,但是影片将他的仇人描绘成了一个邪魔,一个涂炭武林圣地,阴谋篡夺国家权力的贼子。因此,觉远匡扶正义的行为既是为父报仇,又是为民除害、为国灭贼。从家庭伦理的意义上讲,他是尽孝;从宗教伦理上讲,他是行善;从天下社稷的意义上讲,他是报国。

在整个70年代,香港“功夫片”异军突起,成为最受观众青睐的武侠电影样式。以《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为代表的中国“功夫片”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而成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象征,由这两部影片而一举成名的功夫巨星李小龙,也成为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化身。之后李小龙在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影片中,以反西方民族主义为主题,用自创的“截拳道”把中国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推向了全世界。他塑造的英雄人物以超人的武功和坚毅的精神,或扬威海外,或复仇国内,促使华人心中百年积淀下来的压抑和隐痛得以痛快淋漓的宣泄,也使华人的屈辱得到心理情绪上象征性的消解,从而使影片具有了悲壮的美学风格。

这一时期由于创作者大都具有了自觉的文化追求和清醒的民族意识,武侠电影在继承传统的侠道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写和张扬,因此中国武侠电影便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赢得了世界的认同和关注。

武侠电影向人们所展示的侠客精神,也就是中国的传统精神文化文明,是人类永远的光荣和梦想,在英雄侠客身上,人们常常感受到的是自己旺盛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志,侠客那来去无踪,自由任情,武功高超,除暴安良的行动,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种种情态时的一个心灵参照。人们在观看武侠电影的过程中,随

着侠客一起进行一次人格上的超越和道德上的升华,并以此获得伦理意义上的巨大心理满足。

参考文献:

1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2 陈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

3 (美)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M】·何惠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

4 陈墨·百年电影闪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发展史【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63

6 李军辉,杨绪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武侠电影的艺术流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6).

7 肖海明·黄飞鸿其人与黄飞鸿现象【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1(4).

8 黄喜林·奇观性与民族性的契合——谈香港武侠电影中的民族传统文化【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0第14卷第3期

9 焦素娥,雷利鸣·影像奇观中的民族精神——试论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视角及文化特色【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2.9第22卷第5期 10 孙瑾·从黄飞鸿系列电影看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内涵【J】·现代语文-影视与舞台艺术,2007.6

11 倪万·无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心理——对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心理认识【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第18卷第6期

香港十五部经典黑帮警匪类电影排行

香港十五部经典黑帮警匪类电影排行 作者:PHBang 来源:综合时间:2013年05月15日 - 黑帮电影题材在香港起源很早,也有很多经典佳作,百看不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15部网友看的最多,评分最高的香港经典黑帮电影吧! NO1.喋血双雄(1989) 类型: 动作/ 犯罪/ 剧情/ 惊悚 导演: 吴宇森 主演: 周润发/ 李修贤/ 叶倩文/ 曾江/ 朱江/ 成奎安 杀手亚庄(周润发)在一次暗杀行动中误伤了歌星Jennie(叶倩文),令其双目接近失明,自此,深感内疚的他开始暗中保护、帮助Jennie,并想趁她眼睛完全失明前筹一笔款送她去国外医治,为此,亚庄铤而走险再当杀手,不想任务完成后不但没收到钱,反被雇他杀人的汪海派人追杀。 奉命侦查相关命案的警探李鹰(李修贤)在查案过程中知晓事情另有隐情,亚庄并非冷血杀手,开始同其惺惺相惜,而在应对汪海势力的追杀中,两人更是结成生死之交。然而亚庄的命运,似乎是被注定了。 NO2.《英雄本色》(1986) 类型: 动作/ 犯罪/ 剧情/ 惊悚 导演: 吴宇森 主演: 周润发/ 狄龙/ 张国荣/ 朱宝意/ 李子雄/ 田丰/ 吴宇森/ 曾江/ 成奎安/ 徐克 无论何时清点香港的黑帮电影,《英雄本色》都应当首屈一指。自它诞生以后,整个香港乃至东南亚都被其深深的震撼了,以至后来拍摄的N多黑帮片,都或多或少地带着《英雄本色》里面的痕迹。如果要选一部香港版《教父》非次片莫属。 想当年,小马哥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墨镜,咬着牙签,手持双枪杀入敌阵的风范,成为多少青少年的座右铭。“我不想一辈子让人踩到脚下!你以为我是臭要饭的?我倒霉了三年,

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亲手拿回来!”在社庙里,小马哥喊出的这段话,又让多少失意的男儿热泪盈眶,并重新鼓起拼搏奋斗的勇气啊! NO3.跛豪(1991) 类型: 传记/ 犯罪/ 剧情 导演: 潘文杰 主演: 吕良伟/ 郑则仕/ 叶童/ 曾江/ 李子雄 1962年,内地正值经济困难时期,随难民潮逃到香港的汕头青年伍国豪(吕良伟)因不甘被黑帮欺凌,投靠黑帮大佬肥波(郑则士),几场拼命的血战后,他被肥波重用,在黑帮中确立下地位,势力越来越大。 渐感威胁的肥波设局令伍国豪被毒枭追杀,虽没使其毙命,却也让其残了一条腿,但他自己终被对方设计陷害锒铛入狱。靠为华探总长夺位,伍国豪接下肥波所有地盘,成为黑帮四大家族之首,又因他愿出钱替为其效劳的警界中人买探长做,警署成为他贩毒的保护伞。然而随着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的临近,加上他因位高权重狂妄自大导致众叛亲离,其运势开始一路下滑。 NO4.《暗花》(1998) 类型: 剧情/ 惊悚/ 犯罪/ 动作 导演: 游达志 主演: 梁朝伟/ 刘青云/ 邵美琪/ 王天林/ 卢海鹏/ 郑浩南/ 林雪/ 龙方 这部电影简直是古龙小说的翻版,故事之紧张刺激,悬念之紧密巧妙,人物之细腻生动,对白之诡异神秘,让人叹为观止。 影片中,许多场景即使看过一遍,也难以忘怀。比如,在囚室里谈话那段,蓝白刺眼的光线照在两人的脸上,空气中飘满迷蒙的尘灰,一个弹球在两人之间倏忽来去,宿命色彩浓烈。还有最后的那场对决,两个人屹立在黑暗的角落,在刺眼的光线里,无数的镜子鳞次栉比,画面里分辨不出哪一个是真实的人,那是两个棋子的生死挣扎,隐喻深远。

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与文化

香港电影资料馆举办的节目「时与潮──七十年代电影的变异」剖析七十年代电影类型及潮流的变化,为了深入探讨七十年代的电影工业,以及电视文化如何建立香港本位的意识,本馆协助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15日由浸大文学院院长锺玲在开幕礼致辞后,主持卢伟力博士逐一介绍莅临的嘉宾,包括本馆节目策划罗卡、刘天赐、张同祖、蔡继光及唐基明,而锺玲亦分享与胡金铨导演往韩国拍片的始末。 罗卡首先分析七十年代电影与电视的互动情况。在七十年代,无论就创作方法、题材及人才方面,电影与电视均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在1975及76年,无线电视拍摄的长剧,往往沿用家庭伦理、爱情等题材,其实与粤语长片并无二致。而无线电视在成立之初,大部份的电视艺员均是粤语片演员,主要因为在七十年代初期,粤语片被国语片打垮,一批批电影人才如萧笙、梁醒波、沈殿霞、杜平、张瑛及黄曼梨等转往电视发展。反之,许冠文在电视台策划《双星报喜》,大受欢迎,然后才加入电影界,参与《大军阀》(1972)及《鬼马双星》(1974)的制作。 1976年之后,电视台招揽外国学成回港的年青人,他们往往贴近生活,擅于刻划城市人的感觉及节奏。这批年青人如许鞍华、蔡继光、严浩、陈韵文及岸西等,其后均往电影界发展,将电视刻划生活的细致感觉拍成电影,摆脱了武侠片及功夫喜剧的类型,逐渐发展成香港新浪潮电影。凡此种种,缔造了电影与电视在人才与创作方式的交流。在六十年代,电影虽然是一枝独秀,但改变亦比较缓慢。直到电视台出现,培养了不少人才;电视剧亦能带动潮流,取代了以前粤语片的观众,题材亦贴近生活;电视与电影作良性竞争,但电视亦为电影界注入人才,改进电影的创作方法。 刘天赐是七十年代在电视与电影左右逢源的创作人。他认为七十年代充满矛盾,是个媚俗与脱俗的年代;既具颠覆性,亦顺从社会的规条;创作人有突破,却同时有继承的表现。刘天赐在1969年加入电视台,是时梁淑怡与许冠文正在「抄袭」一个美国电视台的Gag Show节目Laugh-in,移花接木在无线电视播放,就是《双星报喜》。这个电视节目无疑是即食文化,要节奏快,又逗人笑,每集大概有20分钟的笑料,需要42个Gags,许冠文便找他及邓伟雄一起创作。最初是全部抄袭《一千个笑话》这些书籍,又不可涉及性、宗教及政治,惟有在社会生活上寻找题材。另一部电视剧集《73》则是「抄袭」All in the Family,形式仍是美国式的Sitcom,但却取材自香港事。而电影《半斤八?O》(1976)亦沿用同一公式,没有故事,没有戏剧结构,即是「炒杂碎」。这就是七十年代Gag Show和喜剧的创作方式。 回顾六、七十年代,张同祖亦有感怀。他在少年时代曾在邵氏公司担任场务,辗转再加入剧务部,拍摄古装武侠片。他曾参与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1966),对胡金铨大为赞赏,认为胡导演的《大醉侠》一新耳目,开创武侠电影的新格局。 他忆记在年少的时候热爱电影,一部影片往往看上两、三回,例如《春光乍泄》(Blow-up, 1966)及《魔鬼怪婴》(Rosemary's Baby, 1968)。另一方面,张同祖不相信国内导演拍摄

这些被禁的香港B级片,是电影史上被阉割的信仰(20190410115622)

这些被禁的香港 B 级片,是电影史上被阉割的信仰 八九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很不景气。但恰恰是那个时候,香港的电影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其实更客观地来说,是 B 级片频出。在记忆中,那个年代的港片,大多充满了异色、重 口和情欲。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尺度惊为天人的电影在严 格的审查制度之下渐渐退出了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 B级片,组成了那个年代特殊的记忆。今天,院长就来暴露年龄,跟大家翻翻旧账。清汤寡水的不提,今天我们只说禁片。《福伯》▼福伯不是姓“福”的老伯伯。这是一个职业,是法 医的助手,他们的工作就是按法医的指示解剖及整理尸体。曾 经有个叫福伯的人干过这一行,于是,人们开始把做这一行的 人统一称作“福伯” 。在全香港,干这行的也只有寥寥几人。影片因为大量血淋淋的镜头和过于真实的解剖场景被禁。故事 讲述的是殓房的福伯在不同的情况下,遇上黑帮杀手、黄秋生 与曾志伟演绎的死囚,以及一个想吃人肉的青年杀人狂。三段 看似没甚关系的人和事,却被命运以不幸的连线,冥冥中连结 在一起。做这一行的人,每天都目睹着死亡。殓房内的福伯, 对鲜血、腐烂的器官,甚至自己的生活早已麻木。“很多人都看不到生命美好的一面。那时候,活着和死亡就很接近了。”长大之后,院长才体会到,藏在血肉模糊的镜头后面,电影人 的那份思考。《虐妻》▼家家

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结婚后发现,另一半是个性变态者。 电影的女主看似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儿子活泼可爱,丈夫 疼爱自己。但事实上,她的丈夫拥有变态人格,经常对自己 进行虐待。可是女主对这样的暴行一直忍气吞声,因为母亲 的重病,必须靠丈夫给的违禁药品来治疗止痛。最后,女主 一次忍无可忍的出逃,使剧情达到了高潮,气急败坏的丈夫 疯狂地追寻她,甚至大下杀手。 93 年的香港,临近回归。大多数港人却生活在极端的焦虑和自我认知的障碍之中,这种焦虑 也对家庭生活产生了影响,家庭暴力成了释放压力的一 个出口。那些年影片中的人物很多处于分裂的边缘。而 B 级片,无疑是将这些问题以更加癫狂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香港奇案之吸血贵利王》▼这本片子现在还能找到删减 版,嗯,如果运气好的话。这是一部相当典型的 B 级片,光是说说剧情,就能让你有一种进错网站的感觉。安分守己的货 车司机在搬家后遭到黑社会的威胁勒索。自己忍受胯下之辱; 妻子被人玩弄,拍成录像;小姨子也没躲过魔爪;孩子被重度 烧伤,连手指都被烧没了。经历了人生最惨的他奋起报仇,终 将大 boss 活生生弄成了变性人。这部片子,还集结了众多老 牌变态专业户。比如扮演窝囊废丈夫的黄秋生。经常在古装片 中饰演公公的吴启华。以及饰演片中第一大反派的何家驹。港 片中的“变态级”男神很多,院长最爱的只有 两个。一个就是刚刚说到的黄秋生,几乎每一部重口 B 级片

香港喜剧电影大全

香港喜剧电影大全 最佳答案全部找到是没那个能耐不过介绍一部分经典的给你还是可以的 动作搞笑 《神勇双响炮》吴耀汉卷毛《双龙吐珠》吴耀汉卷毛 《双龙出海》吴耀汉卷毛《瘦虎肥龙》洪金宝麦嘉 《脂粉双雄》洪金宝谭永粼《提防小手》洪金宝陈勋奇 《乱世儿女》元彪洪金宝《中华战士》杨紫琼尔冬升 《点指贼贼》张国强董彪《群龙夺宝》刘德华关芝琳 《大话神探》陈百祥钱小毫《师姐大晒》钱小毫李美凤 《冇面俾》洪金宝元彪等~ 《杀妻二人组》周润发锺镇涛 《蝎子战士》钱嘉乐刘家良《杀妻二人组》周润发钟镇涛 《过埠新娘》洪金宝张曼玉《沙滩仔与周师奶》梁朝伟吴孟达 《芝士火腿》张伟健曾志伟《好女十八嫁》钟镇涛钟楚虹 《刀马旦》林青霞叶倩文《铁甲无敌玛利亚》梁朝伟卷毛 《神探父子兵》刘德华元奎《马后炮》郑则仕王青 《大丈夫日记》周润发王祖贤《五福星系列》洪金宝冯淬帆 《何方神圣》刘家荣午马《神偷妙探手多多》吴耀汉乔宏 《精装追女仔系列》曾志伟陈百祥《长短腿之恋》周润发王祖贤 《最佳损友》刘德华陈百祥《最佳损友闯情关》吴君如陈百祥 《东成西就》张学友梁朝伟张曼玉《追男仔》邱淑贞张曼玉林青霞 《超级学校霸王》张学友任达华《富贵逼人系列》李丽珍董骠 《我爱夜来香》林子祥林青霞《横财三千万》曾志伟林青霞 《鬼马双星》许冠杰许冠文《最佳拍档》许冠杰麦嘉 《合家欢》黄百鸣许冠英《打工皇帝》许冠杰王祖贤 《花田喜事》许冠杰吴君如《鸡同鸭讲》许冠杰许冠文 《水浒笑传》许冠杰许冠英《半斤八两》许冠文许冠杰 《神探朱古力》许冠文胡慧《逃学英雄传》张坚庭邱淑贞 《城市猎人》成龙王祖贤《开心三响炮》曾志伟陈友 《与龙共舞》刘德华张敏《鬼马校园》李丽珍陈松伶 《鬼马飞人》李丽珍郑则仁《龙凤智多星》张国荣倪淑君 《难兄难弟》石天王青《求爱反斗星》张国荣陈百祥 《一千零一夜之梦中人》梁家辉吴倩莲《鬼马智多星》泰迪罗宾麦嘉 《八宝奇兵》曾志伟冯淬帆《富贵兵团》刘德华梅艳芳 《八喜临门》吴耀汉冯宝宝《八星报喜》周润发郑玲 《富贵列车》洪金宝元彪《九星报喜》张国荣吴倩莲 《东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对比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237 课程名称香港发展史 学号 200838006 姓名衡凯鸿 学院保险学院 专业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 考试时间 2010年11月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凡事都要辨证地去看待,我认为在香港和大陆的电影对比上这个问题更是这样。 首先在电影的内涵方面,香港电影可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的几乎没有,文化品位、层次大多不高,在这方面大陆电影胜于香港电影。这主要是普遍的香港电影从业者与大陆电影从业者在文化教育修养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从细微上讲,香港演员与美国及西方的演员在电影中的言行举止气质上都明显的层次不如欧美演员,这是文化教育的修养形成的,教育层次的差距,在人的精神气质言行上都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怎么表演都无法达到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他的言行都会透发着他的文化思想、精神气质,即使他一言不发,其精神气质面貌也不是没有那个文化教育底蕴熏陶的人能够透发出来的。梁朝伟、葛优,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在电影里及在媒体面前都沉默少言(沉默少言就会显得高深,浅薄、错误就会少,不过仍然能看出他们的思想文化底子、层次与西方演员还是有明显差距)。 香港电影与平民百姓观影的情感心理期待,距离不如大陆的电影靠的近,与平民百姓的生活靠的也不够近。对情感的细腻表现、真挚的情感表现、人们向往的真善美,表现的少、不足、不深、不够,假、恶、丑的东西则表现太多——这点是香港电影失去观众的最重要、主要的原因。 任何外在的、感官的新鲜刺激都会产生人们感官上的疲倦,只有真善美、真挚的情感、美好的心里向往这些是电影永远不会让人疲倦、厌恶的永恒。表现情感人性的艺术都如此。 当然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一样,几千年的封建糟粕思想还在电影里大行其道(老少配、老少淫乐、女性基本上还是个玩物等等),此些文化甚至成为三地电影人文化共通的认同点。新一代的真正殖入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文化的电影人还没有机会成为独立的电影行业的主宰者、创作者,所以现在几乎还看不到真正意义的代表新中国最优秀人群气质及思想精神文化品质的电影出现,现在还只有看垃圾人群主宰创作的众多的垃圾毒品。 当然大陆的电影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更是其实质和体制上的。 中国大陆的电影总是在痛苦的挣扎。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韩国和七百多万人口的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而对中国大陆的影迷来说最熟悉的国产导演也不过张艺谋、冯小刚几个屈指可数的老导演和每年最多一部出自他们之手的影片。新出的导演也只有陆川、贾樟柯几个人,姜文这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一直没有找到感觉。而象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老导演也在大部分的时间上保持沉寂。最近总见到媒体报道对中国大陆电影洋溢之词,但事实是我们根本看不到多少我们喜爱和为之感动的电影。《天下无贼》就像一部童话剧;《十面埋伏》《英雄》和正在拍摄的《千里走单骑》都是躲在历史的角落跳舞;《窒息》终于可以拿恐怖说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人很陌生;《世界》慢的叫人着急;《可可西里》虽好但是太少;《功夫》充满了奇思妙想,却是人家香港的;《理发师》一波三者倒能引起人们好奇(也许会因为好奇而走进电影院)。还有多少?我想不起来了,数量太少。还有什么?我也想不起来了,质量太差。 虽然大陆的部分电影确实在文化素养和内容层次上比香港的电影更好。但是从现在能看到的是更多的大陆影片,好像人家香港三流导演的拍摄水平。香港一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展现出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格局,谁都想在这么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上分一杯羹.至此电影界进入一个混战的时代,谁最先倒下,谁又能笑到最后呢,时间给了他们证明,变与否决定成败. 七十年代末电影尽管在不断的进步,但仍以武侠为主.张彻,胡金铨,楚原为主,虽然有减弱之势,但仍然大导演名声在外,在香港仍有很高的知名度,仍然是票房的代言.在此阶段尽管尝试过现代类型片如黑帮,警匪片.但都不是很成功,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仍然用武侠的思路去拍,画面较为沉重,结构简单,剧情无新意.邵氏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注定失败.也许此时邵氏也感觉电影处于强竞争下,不如电视那样独立风行,来钱来得快. 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造成外景的不够真实,也不够大气,其弧形银幕用了二十年也未改变,是有意还是无意之举,不加评论.倒是我更欣赏同时代的新颖武侠,比起稍有机械式的邵氏武侠,而新颖武侠明快的节奏,连贯的动作,加上大气的外景,给人以自然和真实感倍增. 吴思远的电影便有这类感觉,在《南拳北腿》中,“拳脚就颇有技击成分,全无凶神恶煞、乱打一通之弊,加上全片主要在韩国清丽的雪景和古香古色的建筑中拍摄,简直一尘不染,使到武打也格外干净利落起来”。这样就使其动作片尽量排除暴戾的杀气和血肉横飞的场面,获得一种清新之

感,并在武侠中融入爱情,而以完美收官,当属很大的进步,随后拍了他名义上的续集《南拳北腿斗金狐》男一号换人了,但不如前作.;《鹰爪铁布衫》大家都应该看过,现在看来也不失佳作,虽然说是老瓶装新醋,但是醋中放了点酱油,味道变了不少,也一反当时某些武侠/功夫类型片内容空洞无物、人物性格苍白、故事性差的缺陷,设计了多条线索,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气氛的渲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罗维也在当时拍了很多新颖的武侠,最成功便是发现了成龙,成龙开创了新颖的喜剧武侠,而且在当时武术指导行业多了很多新人,他们敢想敢设计,动作惊险而又符合常理.给此类电影更多的发挥余地,罗维影业公司”当然主打功夫片,罗维自负能捧红李小龙,当然也能成就别人,成龙首部戏《新精武门》,重亮当年招牌,失败!再拍《少林木人巷》,玩最流行的少林功夫题材,又失败!三拍《剑花烟雨江南》,搞最热门的古龙武侠,还是失败!我个人也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一般的古龙电影而以,剧本是比较粗糙的.罗维识人有眼光,拍戏就没眼光,他这一辈子,除了与李小龙合作,参与开创“小龙精武潮”之外,一直都在跟风,若说票房大多不错,也不过是他够通俗而已。罗维创作后期更是趋于保守,1978年外借成龙拍《蛇形刁手》、《醉拳》明明大获成功,但他对功夫喜剧这个新风向还是判断不准——当成龙拿着公司的钱拍《一招半式闯江湖》大玩无厘头,这部电影看后觉得有

香港电影研究

香港电影研究

摘要 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上千部的电影作品,香港电影一度在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异彩,形成“东方好莱坞”之佳誉。香港电影以汉文化为根基的同时,吸收了国际化现代电影包装的个性特征,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色。当前,针对香港电影的研究在大陆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进一步认识它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本文承袭这一风气,选取香港电影作为研究与论述的主题,通过简要分析香港电影的发展历史、香港电影的独特特色以及香港电影本身机制与运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完成对香港电影的整体剖析。最后,本文对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一下展望作结。 关键词:香港电影;发展历史;特色;不足;展望

一、香港电影发展概述 香港电影是一门包含诸多要素的行业与学问,要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作为基础,我们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一下香港电影整体的发展历史进程,以便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香港电影文化。 (一)香港电影的大致发展历程 自1897年电影开始在香港放映并逐步催生出香港本土电影以来,香港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阶段,本文为了讨论方便,现按照时间阶段划分为如下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电影的催生阶段 1897年,“活动放映机”和“电影视镜”抵达香港,开始在酒楼、茶座等地点进行放映,随后逐步出现以“喜来园”为代表的临时电影放映影院,致使对影片数量的要求增高,进而催生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2、20世纪前50年,香港电影制片业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制片业处于萌芽阶段。1913,导演黎民伟拍摄了电影《庄子试妻》,粤语电影开始成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胡金铨为代表的许多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保障了1938年第一部国语电影《貂蝉》的产生。 3、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峰期 20世纪50、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期与高潮期,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四千金》和《江山美人》获得亚洲影展的最佳影片奖。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这时期的主流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港人的业余生活。 4、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香港电影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开始向新派武侠转型,开始侧重于表达娱乐和本土意识。通过李小龙《精武门》、《猛龙过江》,香港功夫片畅销全球,成龙的《醉拳》等也深刻印证了功夫喜剧的香港本土化过程。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繁荣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成为至今流传的不朽经典影片。同时,武侠片和喜剧片再成主流,《家有喜事》创下票房最高纪录至没被打破。此外,以《烈火青春》

香港电影十大经典警匪片

香港电影十大经典警匪片 提要: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跟香港电影史同步发展的——第一部香港电影《偷烧鸭》就是一部已经有了警匪片雏形的作品,讲的是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由梁少坡摄制,“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年出品。此后,香港电影中不少的上演了这样的警匪故事,而至今也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是跟香港电影史同步发展的——第一部香港电影《偷烧鸭》就是一部已经有了警匪片雏形的作品,讲的是警察抓小偷的故事,由梁少坡摄制,“亚细亚影戏公司”1909年出品。此后,香港电影中不少的上演了这样的警匪故事,而至今也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之一。 1、 《无间道》系列 对于“无间道”系列,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如果还没有看过就尽管找来看看,如果有机会更应该到电影院看看第一和第二部(第三部拍的差了很多,而第二部最好,在剧情上)。

虽然不能达到港片救市的目的,但是,“无间道”系列的经典地位却是无可置疑的。2、 《枪火》 依然是银河映象的作品,也是杜琪峰导演的经典之一,尤其是在导演的场面调度及演员 的表演上——个人觉得《PTU机动部队》在场面调度上不如《枪火》,而在剧情上不如《非 常突然》。 《枪火》讲的是黑社会老大受到追杀,于是找到五个保镖保护生命并追查是谁想追杀他, 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保镖跟老大的老婆发生了性关系,于是,当追查出幕后凶手 后,这个保镖也成为了别人的枪火的目标…… 3、

《非常突然》 香港电影很少有这种非常突然的好人坏人全部死光光的警匪片,大概也是银河映象才可能出现了,呵呵。《非常突然》确实是非常突然:非常突然的抢劫,非常突然的暴徒,非常突然的捉贼,非常突然的爱情……再到最后的非常突然的死亡! 4、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回归后)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回归后).txt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电影资料馆 [影目]100部香港电影经典(回归前)byrds 发布于:2009-02-08 23:24 电影双周刊评选的上世纪100部香港最佳电影 第一位:《英雄本色》(吴宇森?1986) 第二位:《半斤八两》(许冠文?1976) 第三位:《阿飞正传》(王家卫?1990) 第四位:《精武门》(罗维?1972) 第五位:《投奔怒海》(许鞍华?1982) 第六位:《秋天的童话》(张婉婷?1987) 第七位:《可怜天下父母心》(楚原?1960) 第八位:《帝女花》(左几?1959) 第九位:《新蜀山剑侠》(徐克?1983) (并列) 《省港骑兵》(麦当雄?1984) 《重庆森林》(王家卫?1994) 第十二位:《清宫秘史》(朱石麟?1948) (并列) 《七十二家房客》(楚原?1973) 《疯劫》(许鞍华?1979) 《父子情》(方育平?1981) 《龙虎风云》(林岭东?1987) 第十七位:《独臂刀》(张彻?1967) (并列) 《英雄本色》(龙刚?1967) 《侠女》(胡金铨?1971)

《醉拳》(袁和平?1978) 《最佳拍档》(曾志伟?1982) 《半边人》(方育平?1982) 《似水流年》(严浩?1984) 《春光乍泻》(王家卫?1997) 第二十五位:《危楼春晓》(李铁?1953) (并列) 《江山美人》(李翰祥?1959) 《如来神掌》(一至四集)(凌云?1964) 《倩女幽魂》(程小东?1987) 《赌圣》(元奎、刘镇伟?1990) 第三十位:《黄飞鸿》系列(胡鹏、王风?1949-1969) (并列) 《家、春、秋》(吴回、李晨风、秦剑?1953-1954) 《紫钗记》(李铁?1959) 《难兄难弟》(秦剑?1960) 《人海孤鸿》(李晨风?1960) 《不了情》(陶秦?1961) 《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翰祥?1963) 《唐山大兄》(罗维?1971) 《刺马》(张彻?1973) 《胭脂扣》(关锦鹏?1988) 《红番区》(唐季礼?1997) 《香港制造》(陈果?1997)

香港电影概论

香港电影概论 素有东方好莱坞美誉的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中最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产业渗透力的重要分支,而香港电影歌曲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电影中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烘托环境,推进故事,同时歌曲与画面的玩美结合,使得电影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电影与歌曲的交相辉映,使得一些经典电影歌曲不仅传唱至今,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影片本身。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中的电影歌曲不仅创造了香港电影歌曲流行歌曲的辉煌时代,一大批流传至今仍传唱不息的经典作品也使得香港一批年轻歌手通过演唱影片主题曲而迅速走红,其中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伴随着人们度过人生中最青春最黄金的年华,今天我们将通过两期节目为您一一细数香港影坛二十载的流行歌曲,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和影像这两杯浓烈而醇香的美酒中去畅饮二十年风华果实的甘甜。 前传 50--60年代 早在1949年底到1966年,香港电影业就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突出的格局是粤语片和国语片并行发展,不仅创作数量急剧增加,年产200多部影片的惊人数字在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绝后,早期的香港粤语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粤语歌很少,出现的粤语演唱的歌曲多由粤剧腔改编而成,这部拍摄于1949年的影片《黄飞鸿》中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就是吸收了广东粤剧和其它广东音乐的因素,采用了六声的羽调式,激昂高亢,充满豪情,歌词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琅琅上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黄飞鸿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这首主题曲也一直成为了黄飞鸿系列的主要标志,无论演员和导演如何更替,唱法和配器怎样改变,主旋律和歌词却始终不改。 20世纪中期,随着内地戏曲片《天仙配》在香港上映,曲调优美,歌词丰富的传统戏流行香江,导演李翰祥在1958年执导了黄梅调电影《貂蝉》,之后又以《江山美人》和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掀起了中国传统剧目搬上银幕的高潮。舞台戏剧片《梁山伯和祝英台》借鉴了同名越剧和国外音乐剧,全部音乐采用的是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曲调,在那个大陆与香港,台湾相对隔绝的年代,这部影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尤其是优美婉转的音乐都引起无数观众的深深思乡之情,因此,这部舞台戏剧片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成功,更是掀起了香港长达二十年的黄梅调热潮。 当然60年代,也不乏国语歌曲的代表作,影片《不了情》中的主题曲《忘不了》便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国语歌曲的经典之作,主题曲《忘不了》的歌词以对想念时光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影片主人公对于失去的的爱的无限怀恋,歌曲旋律缓慢低回,充满凄然的韵味,弱起的歌曲如泣如诉,充分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风格。几十年后,台湾歌唱家蔡琴重新演绎了这首歌,使得这首40多年前的老歌重焕青春。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错,忘不了你的好,忘不了雨中的散步,也忘不了那风里的拥抱,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笑,忘不了夜落的惆怅,也忘不了那花开的烦恼。” 正史 80年代 香港电影歌曲开始进入繁荣发展的时代,应该算是八十年代了。进入80年代,香港,台湾经济迅猛发展,大陆开放政策实行,最能够让人们沟通的恐怕就是电影歌曲了,影片《少林寺》不仅开启了中国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的先河,片中的主题曲《少林少林》让内地观众

香港电影特点

香港武侠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密切相关,电影中“侠”的英雄好汉形象和英雄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吸引了观众,所以武侠电影主要是从心理上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关键词】:香港武侠电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在看武侠”,这一点也不夸张,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和影响巨大的类型片种,在中国电影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1928年推出的《火烧红莲寺》造成轰动效应以后,武侠电影渐臻成为中国电影图式中一个独具文化内涵的传统电影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武侠电影成为香港影坛的中心,至70年代达到鼎盛,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又与多种类型片结合,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武侠片把香港电影推向国际化、品牌化和明星化的时代,形成了中国整体文化结构中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香港武侠影片的产品至今早已超过千部,作为香港社会精神圈最好的展示,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武侠影片在视听的层面上支撑起了特定时期的香港文化。 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紧张暴力的画面,帅气潇洒的演员,更重要的原因是武侠电影它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一种“侠”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观众。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郭靖之口说出了他对“侠”的理解:“侠之小者,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其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即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 侠的形象在各部武侠电影中都被饱满的塑造了起来,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形成了一种“侠文化”。

论周星驰电影与香港电影文化_郑淑玉

M A S T E R 93 例如: A看起精彩得很。 B快直起腰,不然要变驼背的。 A句可以在“起”后加上“来”变成“看起来精彩得很”,就变成“V+起来”的句式,“起来”表示“看”动作的发生并逐渐强化。B句如果不是特别强调命令口吻的祈使句,一般要在句末加“来”,变成“快直起腰来”。 (三)贵阳话有部分带“起”的句式和北京话用法相同例如:把垃圾捡起来。/把头抬起来。但是,有种特殊表达需要注意,例如:我吃不起了。这个句子包含两种意义:1.和北京话表达相同,表示因为缺少钱财等外因不能进行下去,类似的表达还有:这辆车价格不菲,我买不起了。2.贵阳话特殊表达方式。相当于北京话“我吃不下了”,这是因为本身饱了,是内因所致。 (四)尽管贵阳话部分带“起”的句式等同于北京话相应表达但是对待另一部分表达一定要进行特殊对待,不能混淆,否则会发生错误 例如:他躺起的。→﹡他躺着的。这是因为一味把“起”等同于“着”。如果要表达“躺”这个状态,可以改成“他是躺着的。”用“是”来强调“躺”这个状态的持续。再如:快拿起去。→﹡快拿着去。此处“起”不等同于“着”,“拿起”不是“去”的伴随状态,而近似于连动结构先“拿着”再“去”。 四、从信息修辞学的角度对“起”字在贵阳方言中的使用效果作出解释 (一)信息修辞就是根据信息的种类,选择适合语境的 语言表达方式来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例如前面所提的“倒”和“起”在一定的语境下是等同的,但特殊情况下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如贵阳话里可以说“说倒说倒就哭了”,但不能说“说起说起就哭了。” (二)信息修辞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冗余信息”,它是“超过传递需要量的信息 从接受的角度看,冗余信息是对信息的确定性、有序性和可预见程度的计量。”例如:他把东西送起去。/他把东西送去。其中“起”就是冗余信息,“起”字有无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但它坚定了“送”这个动作。 五、结语 存在就是美。方言不存在好听、难听之分。作为一种地域性的语言,方言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贵阳话代表了贵阳地域范围内的语言文化,是任何方言甚至普通话都无法取代的。即使汉语需要规范化,也不会影响方言的存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设.《贵阳话中的动态助词—倒》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2]温锁林.《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叶南.《信息修辞学》四川:天地出版社,2004. [4]张斌.《简明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陈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摘 要: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与香港电影主题文化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与香港喜剧电影文化一脉相承。作为类型影片的一种,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同样遵循的是香港电影的商业化道路。 关键词:周星驰 “无厘头”电影 香港电影文化周星驰是香港电影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周星驰的存在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周星驰电影的成功与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香港电影文化的大环境就不会有周星驰电影。 一、香港电影的主题与文化历程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1901年香港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喜来园,开始放映国外无声默片。1913年,黎民伟与美国华美影片公司合作摄制了《庄子 论周星驰电影与香港电影文化 郑淑玉 试妻》,标志着香港电影制作的开始。1930年,黎北海等创办香港影片公司,黎民伟创办联华影业公司,香港电影事业开始步入大规模运作阶段。联华影业公司拍摄的社会教育片、爱国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正如黎民伟联华影业公司成立宣言中所言“公司之电影旨在超迈思想,纯洁道德,敦厚风俗”,黎氏宣言在相当一段时间规范着香港电影的文化内涵与走势。 香港电影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邵氏“黄梅调”电影。代表导演是李翰祥。黄梅调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深受香港与东南亚华人的喜爱。李翰祥拍摄的《貂蝉》、《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黄梅调电影,引发了整整十年的“黄梅调”高潮。黄梅调影片的流行有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心理。战后香港人对文化认同迷失的强烈追寻孕育了黄梅调电影的流行。正如许乐博士在《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所言:在这些黄梅调电影中,邵

从电影文化方面比较香港与内地文化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 ——从电影文化方面谈起 电影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诞生于西方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代,它本身就是一项机械发明,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产物。可以说,城市是电影生存的土壤,同时它也是电影注视的对象。城市与电影,一个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空间,一个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的视听媒介,在一个多世纪中,彼此依靠,互为镜像。在光影流动之中,电影犹如镜子,映照出想像之城,讲述着城内的故事。同时,电影构成的文化之域又成为都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都市文化的风貌与进程。 香港和内地尽管政治经济境况差异巨大,但由于同处于中国灿烂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背景下,都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之处,文化上相互交织,难分彼此。但由于历史因素,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在某些方面又各具特色,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电影文化方面变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分别详谈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特色。 内地电影 内地早期的电影大都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流畅”。代表影片是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该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到了中国近代,内地电影从革命的功利目的出发,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这时的内地电影超越了抽象的“为人生”和“教化社会”,而进入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代表影片是《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 1949年后,内地电影贯彻了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方针。在这中间,曾产生过不重视艺术规律、过分强调电影直接为当时政治运动服务的偏向。代表影片是《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 60年代初,内地电影开始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如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代表影片是《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地电影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地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

90年代香港经典电影

90年代香港经典动作电影在线观看地址?痴心警官01 ?痴心警官02 ?飞行日志许飞主演02 ?战狼传说甄子丹 ?阿郎的故事 ?暗战Ⅰ01 ?暗战Ⅰ02 ?导火线02 ?喋血双雄02 ?喋血双雄01 ?东成西就 ?捕风汉子 ?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02 ?风月1 ?风月2 ?风云决 ?古惑仔Ⅳ战无不胜 ?城市猎人 ?得闲饮茶 ?豪门夜宴01 ?豪门夜宴02 ?黑马王子刘德华 ?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01 ?夺帅 ?火战场郑伊健 ?经典港片回魂夜02 ?经典港片精武英雄 ?经典港片警察故事 ?经典港片救命 ?经典港片靓足100分 ?快乐有GO正01 ?经典港片靓女差馆 ?绝对隐私之别提过去别问将来 ?经典港片咖喱辣椒 ?经典港片满汉全席01 ?霹雳火01 ?经典港片魔鬼女教头 ?千杯不醉 ?枪火01 ?经典港片秋天的童话01 ?经典港片秋天的童话02 ?经典港片群龙夺宝02

?精彩电影天若有情Ⅲ烽火佳人02 ?精彩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 ?经典港片少林足球01 ?经典港片少林足球02 ?经典影片双子神偷01 ?刘青云我要成名 ?精彩电影天脉传奇02 ?精彩港片校墓处 ?经典港片雀圣Ⅲ ?经典港片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01 ?经典影片天才与白痴01 ?经典影片天才与白痴02 ?精彩影片旺角卡门 ?刘德华梁朝伟五虎将之决裂01 ?精彩电影天生一对 ?天行者粤语01 ?精彩电影天下无双 ?天行者粤语02 ?头文字D01 ?谢霆锋我的野蛮同学 ?叶念琛我的最爱 ?精彩影片我爱你 ?陈果周迅香港有个荷里活 ?经典影片张柏芝蜀山 ?保持爱你 ?风云Ⅱ万剑归宗 ?冲击天子门生 ?化骨龙与千年虫 ?救姜刑警 ?35厘米凶心人 ?飞虎雄师2之中环茶室凶杀案 ?飞虎雄师4之劫金风暴 ?飞虎雄师5之复仇 ?飞虎雄师6之救世者 ?飞虎雄师8之枪王行动 ?青蛙王子粤语中字 ?死心不息粤语中字 ?血蝉粤语中字 ?警察扒手两家亲粤语中字 ?爱出猫粤语中字 ?风儿踢踏踩凤飞飞钟镇涛陈友看 ?鼠胆熊威经典老片有时候比现在的好看?惊天大逃亡 ?惊声尖叫粤语对白版

香港电影文化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香港社会文化 任课教师:张娟 10级国际商学部工商管理专业1020060100 余争光

香港社会文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香港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多元化,慢慢地现代化。无论是饮食文化,电影文化还是民俗文化等等,都有着它不同的历史由来以及独特的发展进程,到了今天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香港社会文化。 说起香港的电影文化,首先让我想起的便是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偷烧鸭》。这是香港最早的电影,但是其所有权属于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Benjamin Bradsky),是他先后在上海和香港独资开设的电影公司说拍摄,所以都是美国影片。到了1909年,布氏在上海开设亚细亚影戏公司,同年来到香港,投资拍摄了《偷烧鸭》。这部电影以当年流行的美国喜剧片为模仿对象,讲一个又黑又瘦得小偷,正在偷肥胖商贩的烧鸭,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这部电影成为香港电影“警匪片”鼻祖,所以,《偷烧鸭》也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中的警匪片得开山之作,发展了将近100年的历史使其成为一种影片的类型。然而,香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是在1913年,由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黎明伟自导自演的《庄子试妻》,其维护传统礼数,单方面要求女性守节,亦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伦理片”的开山作,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当年殖民地香港文化现象。到了1933年,黎北海导演的局部有声片《良心》,还有邵醉翁主持的天一公司出品的《白金龙》引起轰动,促使粤语电影兴起。这只是香港电影的萌芽时

期的几部作品。 香港电影的成长阶段则是从1937年至1945年,上海左翼电影在上海沦陷后南下来到香港,使得香港出现国语片和粤语片并行的格局。并拍摄了一系列的抗日爱国电影:《血溅宝山城》、《孤岛天堂》、《前程万里》、《白云故乡》等。之后到了1938年便出现了第一部香港生产得国语片——《貂蝉》。同年,蔡楚生、司徒敏慧导演拍摄了爱国电影《游击进行曲》。然而,香港1941年沦陷后,电影也走向了沉寂。 1945年抗战结束后,内战爆发,蔡楚生、史东山、张骏祥、白杨等电影人南下,香港电影进入了复苏期,这为日后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46年成立的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三女性》、《风雪夜归人》、《同病不相怜》等作品,而在当时的代表作是蔡楚生监制、王为之导演的《珠江泪》,而第一部彩色粤语片《蝴蝶夫人》以及第一部彩色国语片《锦绣天堂》分别于1948年与1949年拍摄完成。这段时期便成了香港电影的复苏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影业公司相继成立,并拍摄了不少轰动一时的著名影片,由此,香港电影渐渐进入了黄金时期。同时,随着香港电影业的崛起、兴盛,电影的种类也由单一渐渐转变为多元化,有武侠功夫片、喜剧片、鬼片、爱情文艺片、家庭伦理片等等。现代的电影无论是从种类中、内容上,还是在视觉效果上,都有着与过去迥然不同的变化。由过去的无声黑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