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姓名: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谢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

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谢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

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

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

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

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

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

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

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

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

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

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

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

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 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

育的发展; 1928— 1937 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

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 1956 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范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

1956— 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 1966— 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 1976— 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 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

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

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

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

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

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

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

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

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re unfolded by the development course, so the study needs the recalling to hist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ummariz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of modernization and competitive sports, summarize insights to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 through analyzing documents ,theory analysis, logic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 by In-depth study and specific analysis to compete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 the In the first part , author introduces the origin the significance the chievementwhich has been made in academic and the method of this paper. In the second part,the author has defined two concepts quot competitive sportsquotandquot modernizationquot which are involved to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competitive sports not only includes competitive sports activity of the professionalathletes but also includes competitive sports activity of the mass. The authorconsiders that the typ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belongs to outside-source typeevery kind of social contradict is concentrated rapid and significant with moreturbulent occurrence turns and twists. In the third part this paper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teach stage of modern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 respectively.

Befor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aracteristics of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1840-1911: delayof improving modernization.start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1911-1928: researchafter revolution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1928-1937: development ofthree kinds of modernizations divides competitive sports1937-1949 conversion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type low valley of competitive sports. After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1949-1956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mmodernization type beginning of new mode competitive sports1956-1965:theturns and twist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quot saddle formquot development ofcompetitive sports 1966-1976: deep crisis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ismmodernization unexpected obstacles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1976-1992:great IIturning of modernization initiative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1992 tonow along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goes forward courageously deepreform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earn excellent result. The fourth part summarizes Enlightenment to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economy modernization is a decisive factor to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s a foundation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e thought modernization is a leading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e legal system modernization is aguarantee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the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is a motive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epublicity modernization is a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Humans modernization is a predominant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sports The false thought of modernization is a mis-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competitive sports. The fifth part is conclusion. Key words : Moderniz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Characteristics Enlightenment III东北地E辽宁吉林黑龙江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华北抬梅地E北京丢律河北山东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

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

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黄河中游地E研究生签名:日期:±梅扛苏浙扛自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

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

科学福建厂东广西梅南港澳台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

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目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

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研究生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蒺≥ 重庆口川贵卅云南西藏甘肃

青梅宁夏新疆 48 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自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步,中国竞技体育从默

默无闻到举世瞩目,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世界竞技体育史上的

奇迹。竞技体育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

其影响力都在不断扩大,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广泛的拓展。从

增进全民族凝聚力,到推动素质教育,到满足社会成员的观

赏需要,到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再到展示国家综合实

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等等,竞技体育的社会作用空

前上升。尤其是近10 年来,随着各国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

度逐渐提高,国际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如何?现代化潮

流背景之下的竞技体育进程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在进入

21 世纪全球现代化的今天,这是关系到新世纪中国竞技体育

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以古鉴今,才能事倍功半。基于此,我

们应有高度的责任感,规整史实、理清脉络、深入思

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1)将现代化理论引入竞技体育研究领域,以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为纵坐

标,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横坐标,从全方位、多角度、综合

地来研究中国竞技体育,力求丰富体育学科的内容,充实竞

技体育研究的理论体系。( 2)当前,现代化是世界的主要潮流,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从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视角认识

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将我们对中国竞技体育的认识引

向了深入。 2、实践意义(1)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虽不能

重现,但它却能折射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某些轮廓。通过对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的研究,对现代化促进及阻碍

竞技体育进步的的原则性要素进行探讨,对趋利避害,促进我

国现代化和竞技体育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已进入持续稳定

发展、全面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时期,即为中国现代化的实

现阶段。因此,未来中国的竞技体育将以现代化发展为主要

社会条件,本研究的另一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今后中国现代

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三)学界研究综述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曾引起众多学

者的关注,著作和论文颇多。体育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多种学

科的介入和融合,由于各种学科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的渗透与

催化,体育的理论基础才不断的深厚,体育的学科内容才不

断丰富,体育的学科组成才日臻完善。就竞技体育和其他学

科的交叉研究而言,有竞技体育管理、竞技体育情报、竞技

体育哲学、竞技体育经济学等诸多新型研究科目。有治学的

《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构想》(体育文史, 2000,6);任海的《精神价值是竞技体育的灵魂》(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戴文忠的《中国与英国、瑞典体育管理体制比较》4);阿部忍的《体(体育文史,1999,1)育哲学第二章》(日本逍遥书院,1972);于涛的《体育哲学》(北京出版

社, 2004);解毅飞和朱义华的《关于创建体育信息咨询科

学理论体系的构想》;迈克(山东体育科技,2004,2)

尔利兹和彼得冯阿尔门的《体育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鲍明晓的《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人民体育出

版社, 2004);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人

1 民体育出版社, 2001)等等。以上这些论著竞技体育的某

一方面内容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度,而体育史中多是对于竞

技体育在不同时期内单纯的发展状况的研究较多,从现代化

发展的角度研究竞技体育的著作或论文,因笔者能力有限,

仅发现两篇:一篇是平杰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竞技体育

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该文主要是从社

会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上海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另一篇

是冯胜刚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竞技运动》(贵州师范大

学学报,社科版,,概述了建国之初,以举国体制力保竞

技运动,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有效延伸,2001, 4)竞技运动必将逐步降温并复归其正常的社会地位。但完整的从中

国现代化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研究竞技体育每个阶段发展特

点的论文或著作,本人迄今尚未发现。(四)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特点和实际需要,本文主要采用的具体研究工

作方法如下: 1、文献法通过期刊、网络的等各种渠道收集

和整理了大量中国现代化启动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

革与竞技体育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有

关现代化发展及竞技体育问题的著作和论文。为本文的研究

提供理论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理论分析法主要采用社会学理论、现代化理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竞技体

育相关理论,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分析。3、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对所搜

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事物本质,概括现象特征。4、比较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竞技体

育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比较。以求对各时期的中国竞技体育发

展特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2 二、竞技体育与现代化概念界定(一)竞技体育的概念“竞技体育”的概念,《运动训练学》一书中的阐释是: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

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1 竞技体育作为一

种人类社会共同的国际现象,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

段:原始社会封闭性的竞技运动:从公元前15000年到前4000年;古代社会区域性的竞技运动:从公元前 4 世纪到

17 世纪40年代;近代社会扩散性的竞技运动:从17 世纪

40 年代到20 世纪;现代社会全球性的竞技体育:从20世

纪初到今。 2 日本学者把这一历程描述为:游戏活动(对抗

性)→非正式竞技运动(比赛简易运动)→半正式竞技运动

(校内比赛、企业运动、地区运动)→正式竞技运动(国家、

大学等竞技、奥林匹克竞技)→职业竞技运动(职业竞技),

几个阶段性发展。从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可

以从不同角度完善定义,不同的层面全面认识。从广

义的看,群众性的各种竞赛活动,也即“非正式竞技运动”和

“半正式竞技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应该理解为是竞技体育

的组成部分。 3 俄罗斯著名运动训练学学者马特维耶夫认为:

“现代竞技运动应由‘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和‘优秀运

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有学者对现代竞技体

育进行分类,一类是专业人员从事的竞技体育,在此称为纯竞

技体育,其他人如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从事的竞技体育称之

为亚竞技体育。 4 鉴于某些教材明确指出竞技体育就是竞技

运动 5,周爱光对竞技运动进行划分也对本文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1)根据工作性质,可分为“业余。、、竞技运动”和“职业竞技运动”( 2)根据活动目的,可分为“娱乐竞技运

动”“康复竞技运动”“健、身竞技运动”“夺标竞技运动”等。

(3)根据运动水平,可分为“大众竞技运动”和“选手竞技运动”等。6 当前我国约定俗成地将体育分为三大类,即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就笔者的看法,学校体育和社会

体育中都包括有竞技体育,可以将竞技体育改为“高水平竞技体育”,即国际所称的精英体育或尖子体育(Elite Sports )。综上所述,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

员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体育竞技活动。(二)现代化的内涵关于“现代化”的概念,《辞海》中表述为: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作为过程,其

首要标志是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生产和消费水平不

断提高。社会结构及政治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变化(其标志

为政治民主、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社会流动和现代化人

格)。作为目标,它一般指以当代发达社会为参照系的先进

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生产力水平及消费水平。7 现代化的内涵包罗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各取所长。社会学家认

为,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过程,也就是不发达社会

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是

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发展过

程;政治学家以为,现代化是由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转化的

过程;而历史学家则一般把现代化视为一个长时段的、统一

的世界发展过程,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现

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

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 3 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

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

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

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

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

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

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

说,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内容,是欠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

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加速社会发

展和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8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

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指出: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

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

它们与现代化的基本词义大体一致。 1 指发达国家 16 世纪特别

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 2 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历史上,通向现代

化的多样化道路大致可概括成两大类不同起源,从而形成两

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化过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

(modernization from within ),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

内部创新,经历,其外来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一漫长过

程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又称内源性变迁( endogenous change)类是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 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 ),这

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其内部创新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

外诱变迁( exogenous change)居于次要地位。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外源的现代化是在自身内部

因素软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为主

要推动力,因此外部因素的作用超过内部因素,各种社会矛

盾和动荡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济与政治

权势的转移是激烈的,传统的权势集团的反抗也是强烈的,

在大多场合就会把暴力提上日程。而一旦造成剧烈的社会分

裂与敌对斗争,就难以形成稳定的文治。外源的现代秩序,经历的曲 .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姓名: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谢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 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谢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 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 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 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 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 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 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 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 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 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 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 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 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 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 育的发展; 1928— 1937 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 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 1956 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范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 1956— 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 1966— 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 1976— 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 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 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 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 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 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 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 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 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 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略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 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对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 新中国来说,对于一个现代工业仅占10%的落后农业国来说,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已经历了如下 三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等文中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我们 的首要任务。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大会议上详尽阐述了 发展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 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 109页、132页、439页。)。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即把“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其总任务之一。因此,当国民经 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从1953年起,中国便进入了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 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五年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 投资总额达588余亿元。“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获得高速度发展,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升到57%。这 一阶段,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认识到,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唯一的建设目标是不够的。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上便提出过:“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 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 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利大于弊

今天,我们看到举国体制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历史成就,被称为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既是振奋民族精神和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国力的客观要求。 一百年前,国人被西方列强嘲笑为“东亚病夫”,一百年后,我国在自己的首都成功举办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高水平奥运会,并且夺得奖牌榜第一的位置。这些成就从何而来的呢?可以说举国体制功不可没!可以看到,奥运赛场上,有中国体育健儿参与的项目就会吸引全国人民的关注,甚至连六七十的老太太,每当提起中国奥运,也能眉飞色舞说上几句。每当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澎湃的爱国主义就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极大的激发了海外华人华侨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在政治上,著名的“乒乓外交”,正是为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乒乓球代表队所开启,从而打开了 中美建交的大门。同时,在举国体制 的大背景下,我国成功的恢复了在国 际奥委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合法 席位,解决了台湾问题。 其次,举国体制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被很多西方国家当作“中国模式“加以研究,同时,这又是应对国际竞技体育竞争加剧的有力武器。随着 竞技体育的系统化、科学化趋势加强,竞技体育的参与人群变成了运动天才,而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后则是一支专业 化的保障队伍,统计数据表明,一个 专业体育运动员平均要10年的时间锻炼,可想,如果没有举国体制,那么 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竞技体育怎能 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怎能赶上不在 同一起跑线上的西方国家?怎能使得 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而辉煌的成 绩表明举国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必然选择,这也是 由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所决定。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中国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现代化认识传统 正文:一、对现代化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十六世纪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有过如下描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市民社会的健全和发展,现代文明在全世界的确立以及人的独立性的确立等。①在我看来,马恩的论述是中肯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过程,而非仅仅发生在某个单独的领域之中。换句话说,各个领域在现代化的潮流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经济领域体现为市场的急速扩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政治领域表现为政治参与的日益扩大、公共权力的权责统一,以及法律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在文化领域是科技的长足进步和文化权利的平等带来的文化大众化,在社会领域则为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界线的清晰化、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以及道德的日益世俗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是真实可感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现代化的特征,是现代化社会区别于以往社会的主要标志。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者看来,现代化是一个革命、复杂、系统、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是进步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现代社会具有相似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大部分源于西方社会。②比如,理性化、个人主义、权利、平等与自由意识,这些大部分都来自西方社会,但如今被当成现代化的因素并且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由此不难看出,现代化在定义的时候就有西方中心的倾向,这一点是明显的但也是很难改变的,因为西方社会由于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始终在近现代国际社会上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一点也可以从“依附理论”也可以看出来。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产生了一个病态社会,应该弱化国家权威、重视个人自由,并以价值理性取代工具理性。而再现代化理论则认为,由于现代化的创新性,工业社会将风险社会取代,而为了解决风险问题必须利用各种亚群体和个体进行“毁灭性创造”,即再现代化。③这两个新现代化理论是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对这两者的批判性认识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是无论如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现代化随着自身的发展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外部的环境问题、内部的理论问题。也就是说,现代化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定要前进,但前进的路必定是曲折的——当然,曲折的程度对于不同模式下的国家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将在后文论及。 二、对中国非内源性现代化的认识。 前一部分主要说明现代化的系统性、同质性以及曲折性。 然而,现代化的同质性并不意味着任何国家的现代化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都是一样的。正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因为既然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那么现代化就无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又导致其自身的多种性,并最终导致其对现代化影响程度的差异。 对于现代化起步较晚的中国,其现代化之路也免不了要受传统社会的影响,并且相比于其他国家,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阻力之大,决定了中国现代化不可能自发产生。“内源性的现代化难以在中国产生”④,这正是由中国传统社会决定的。 从经济上看,中国古代没有土地私有制,土地是以国有或者说王有的形式存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结果是,由于广大农民不能拥有作为农业社会最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因此不得不受制于土地所有者而未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此造成手工业很难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这样,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到了近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也没 ①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3页。 ②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6-17页。 ③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35、37页 ④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48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地发展特征

广西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指导教师: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 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1928—1937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式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1956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1956—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1966—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式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1976—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

? ?

2000~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 现策略 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蔡睿刘大庆张英波 4.1 1979~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历程 4.1.1 迅速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自1978年至1999年底,我国选手共获得1176个世界冠军,超创世界记录770次,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已稳居亚洲首位。 1984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在前苏联、东欧及古巴等国缺赛的情况下,获得了15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第4位的较好赛绩。经历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波谷时相,在第25、26两届奥运会上皆获得16枚金牌,并连续位列排名榜第4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更进至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三位,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 可以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获得迅猛的发展,已然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4.1.2 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战略获得成功 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之后,我国竞技体育运

动的决策组织机构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势运动项目”的战略。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我国重点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研究。1980、1984、1989年分别确定了13、16、18个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在全国各省市的重点布局作出了统一规划。这一战略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功(见表1)。我国体操、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是构成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总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表1 我国参加历届奥运会获金牌项目及数量分布 项目第23届第24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合计 体操 5 1 2 1 3 12 15.0% 举重 4 0 0 2 5 11 13.8% 跳水 1 2 3 3 5 14 17.5% 乒乓球 2 3 4 4 13 16.3% 羽毛球 1 4 5 6.3% 射击 3 0 2 2 3 10 12.5% 柔道 1 1 2 4 5.0% 田径 0 1 1 1 3 3.8% 击剑 1 1 1.3% 游泳 4 1 0 5 6.3% 跆拳道 1 1 1.3% 女排 1 1 1.3% ∑ 15 5 16 16 28 80 100.0% 4.1.3 为国争光、举国体制、团结拼搏、科学训练结出丰硕成果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能够在短短20年中发展为世界竞技体育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重要的原因一是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员有着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举国体制”,支持和保证优秀选手的选拔和训练;三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拼搏;四是尊重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这是半个世纪来我国体育战线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可喜成果。4.2 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 4.2.1 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社会的“缩影”竞技运动一方面浓缩和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现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强烈。 首先,竞技运动水平的高度发达有助于社会成员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国家社会的凝聚力;同时,竞技选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以及奥林匹克的积极参与意识、敢于展示个性的意识都是当今时代所推崇倡导的理念。 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现代人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行为应是积极进取的,开放包容的,理性坚定的,同时又是个性鲜明的。竞技运动带给社会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观赏需求的满足以及民族自尊的激发,而且在更深的层面,塑造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理念。竞技运动给了我们一个积极进取的舞台,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严格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