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马艳1,严金强2,陈张良1

(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本文发表于《清华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2014年)

摘要: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资源环境经济学中的价值决定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理论难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作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中价值决定,特别是污染物定价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在联合生产的框架下引入“负价值”概念,在对负价值产生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联合生产条件下同质厂商和异质厂商情况下的“负价值”决定模型,以此作为污染物定价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可以被看是会带来污染物的联合生产过程,而污染物的定价基础是清除污染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污染物的价值会直接影响到商品的价值。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联合生产负价值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AJL003)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风电产业链的新能源价格政策研究”(13YJCZH2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艳(1956-),女,吉林通化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金强(1983-),男,浙江衢州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讲师;陈张良(1988-),男,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在物质资料生产上取得了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大自然的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造成了大量的环境破坏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逐步地被一部分有识之士所认识,比如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她撰写的《寂静的春天》(1962)一书引领了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同时在经济学界,以自然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环境经济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一新兴的经济学科对于正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自197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伴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的自然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地退化。时至今日,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日益成为妨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

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经济学势必要为我们攻克这一课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学”应该建立在何种理论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的“外部性理论”基础上,抑或是建立在激进生态主义的“环境之上论”基础上,还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我们认为源于中国现实,指导中国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学”只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原因在于不管是新古典主义或是激进生态主义都不可能为其提供理论基础,首先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它之所以不合格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这种带有明显的新自由主义倾向的经济学不能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性理论。其次是激进生态主义,激进生态主义者提出的所谓“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经济政策不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经济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作为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重要途径,靠限制增长来保护环境不是中国的理性选择。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曾尝试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分析环境问题。以美国学者福斯特(J.B. Forster)等人为代表的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Ecological Marxism)就是进行这种尝试的重要力量。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他们挖掘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生态经济思想,比如福斯特的名著《马克思的生态学》(2000)就是这类研究的典范。另一方面他们指出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无止境地追逐而造成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是造成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症结所在。(Forster et al. 1999)一些亚洲国家的学者也进行过一些尝试,比如日本经济学家都留重人所著的《现代资本主义的公害》(1968),《公害的经济学》(1972)两书是他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用于分析当时对日本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公害问题”(即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工业污染泄漏事件)的理论成果。在国内研究方面,许涤新早在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我国的环境问题(1985),并建立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开展了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我国生态问题的探索。刘思华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2006)、刘静暖的《自然力经济学》(2010)则代表了我国这一类研究的最新成果。

但是,这些研究从分析方法上看,表现出过度依赖哲学的特点,纯正的经济学方法使用的反而很少,使得这些分析缺乏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此外,偏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也是其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造成这些局限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无外乎这些研究都没有能够真正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即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缺了劳动价值论这个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就很难获得深入分析、定量分析所必需的理论工具。

不难发现,构建环境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的最大难点在回答以下问题:

“如何界定污染物的劳动价值”,或者说“污染物是否具有负价值”。少数研究者曾尝试对这一问题给出回答,比如刘静暖(2010)1提出“(污染物的)负价值是反效劳动在产品中的凝结,是对人类正价值的抵消。”但是,这些尝试一般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它们局限在单一生产的假定前提下讨论问题。一旦突破单一生产的局限,在联合生产视角下许多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基于此,本文将从联合生产的内涵出发,尝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探讨联合生产条件下“负价值”的决定问题。

二、联合生产及其在环境经济学中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联合生产(Joint Production)至少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不同的产品,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流程不完全相同但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利用,因而同时生产两者的成本低于两个分别生产这两种商品的企业的成本之和。这是一个涉及企业生产决策的概念。

二是指多个经济主体合作进行某种产品的生产,并按照各自贡献得到相应回报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一个合作博弈的概念,涉及对不同参与主体所作贡献的测度以及合理报偿机制的构建问题。

三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有两个或以上的产品被生产。它是对“单一生产”假设(即在一个生产过程中只有一种商品被生产)的拓展。这是一个涉及生产过程的基础性假设。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联合生产”含义的分析。

关于联合生产还有两点应该引起注意:(1)联合生产的各种产品不一定都是合意产品,可能除了合意产品以外,还包含对社会有害的不合意商品,比如在生产电力这种合意商品时,不可避免地要联合生产出各种废气、废水等不合意产品。(2)联合生产条件下某些产品的生产可能不是出于生产者的原始动机。利用上例容易理解这一点,作为合意商品的电力是生产者进行生产的动机,但是,各种污染物显然不是生产者故意为之,而是受制于生产技术的局限。

“联合生产”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比如羊毛与羊肉、酒与酒糟、钢铁与焦炭等等。2经济学家也很早就关注到这一点,包括斯密在内的古典经济学家都曾讨论过这一问题(Kurz 1986,Baumg?rtner 2000)。但是赋予这一概念现代含义的是冯·诺依曼(Von Neumann 1937)以及斯拉法(Sraffa 1960)的研究,特别是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联合生产问题的巨大热情。

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争议的研究是由斯蒂德曼基于联合生产概念提1刘静暖:《自然力经济学》pp. 190-194

2更多联合生产的实例可以参见斯蒂德曼(Steedman 1984)

出,所谓“负价值与正价格并存”,“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斯蒂德曼诘难”(Steedman 1975),这一诘难直接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为攻击对象,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针对这一挑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包括森岛通夫(Morishima 1976),沃尔福斯塔(Wolfstetter 1976),伊藤诚(Itoh 1981),塔克(Toker 1984)以及国内学者白暴力(2006),张忠任(2006),余斌(2007),冯金华(2011),马艳(2012)从不同角度对“斯蒂德曼诘难”进行的批判。

“联合生产”概念最具现实意义的应用应该是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为环境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基础,这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由Baumg?rtner等人做出。(Baumg?rtner 2000,Baumg?rtner et al. 2001,Baumg?rtner et al. 2006)Baumg?rtner等人的研究通过考虑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出一切生产活动本质上都是联合生产过程的认识。Baumg?rtner 关于发电厂的实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

资料来源:Baumg?rtner, Ambivalent Joint Produc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174

图1 发电厂的联合生产示意图

图1表明:同一个生产过程从不同视角观察,既可以看作“单一生产”又可以看作“联合生产”。从成本会计的视角,火力发电的唯一产品是电力,其生产过程属“单一生产”范畴,这是传统经济学的一般假设。如果考虑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火力发电的产品除电力以外还包括粉尘、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属“联合生产”范畴。

Baumg?rtner等人的研究表明“联合生产”的概念天然地与环境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环境影响的宗旨相关联。但是,他们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生产技术层面,没有进一步挖掘其更深层析的经济学理论价值。我们认为“联合生产”概念完全可以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这一概念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扩充和创新,提出“负价值”的概念。

三、资源环境领域中“负价值”的概念界定

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负价值”概念虽然已经有学者提出,但是理论界对这些概念却不认可。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概念在逻辑上有自相矛盾之处。反对者指出:不可能有劳动会创造出“负价值”,或者说商品生产者不可能会花费劳动生产包含“负价值”的产品,因为花费在其中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故而商品生产者也得不到补偿3。毫无疑问,在单一生产中以上情况的确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联合生产条件下却完全有存在的可能。比如在Baumg?rtner的发电厂例子中,生产者投入原材料和劳动所希望生产的是电力,但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实际生产出的除了电力以外还包括各种污染物。如果说根据传统劳动价值论可以认为电力具有正价值,那么各种污染物就可能可以认为具有“负价值”。

因此,“负价值”只能在联合生产条件才有可能出现,其内涵也只能在联合生产条件下得到认识。通过在单一生产与联合生产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有助于增进对“负价值”概念的理解。图2是两者对应关系的简单示意:

图2 单一生产与联合生产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2的上半部虚线框中表示单一生产过程。出于简化目的,假设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即使用10单位劳动时间生产1单位电力(即具有正使用价值的商品)。单一生产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1)单一生产条件下,不可能有负价值存在。如前文所定义,“负价值”是与“负使用价值”相联系,而单一生产的目标只能是生产一种具有“正使用价值”,即对社会有用的商品,不存在单纯以生产“负使用价值”,即对社会有害的商品的生产活动,理性的商品生产者不具有这样做的动机。4(2)商品的价值量不存在确定上的困难,可以简单地由生产它们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确定。以图2为例,1单位电力的价值即为10。

3事实上,社会甚至会惩罚生产具有“负价值”商品的生产者。

4这里应该假设市场信息对称,即具有“负使用价值”的商品不可能被包装成具有“正使用价值”的商品,如生产假药、有毒食品等情况应该排除在外。

图2的下半部虚线框中表示联合生产过程。考虑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单一生产过程就转变为联合生产过程。任何生产过程势必对自然环境产出负面影响5。将这种“负面影响”概念化为一种称为“污染”的产品,即得到图2下部左侧的“产品生产过程”,这一子过程同时生产出两种“产品”,“电力”及其副产品“污染”。这时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为使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集合中只包含“电力”一种产品6,必须紧接着执行“污染清除过程”(图2下半部右侧),这一子过程的作用是清除“电力”生产的副产品,“污染”。该过程本身不生产任何新的产品。但是,这一子过程作为生产过程的自然延续,在其中花费的劳动显然是创造价值的。

联合生产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生产子过程的联合生产性质,仅依赖该子过程不能确定单独一种商品的价值量。比如在本例中,“电力”的价值不能认为等于“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5单位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尽管投入于净化过程的劳动必然创造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又因为该子过程不产生新产品而找不到其所能依附的使用价值。7但是当我们把两个过程结合起来,这两个问题就能一并得到解决。使用联合生产的一般表示法,可以将图2中的联合生产过程表示为:

表1 联合生产过程的一般表示

投入产出

劳动污染电力污染

生产过程 5 0 1 1

净化过程 5 1 0 0

总计10 1 1 1

不难计算8,“电力”的价值为10,而“污染”的价值为-5,即负价值。在联合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在整个生产过程(包括“产品生产”和“污染清除”两个子过程)中投入的总劳动时间。同时,“电力”的价值与其在单一生产过程中决定的量相等的事实说明:将单一生产过程重新表述为相应的联合生产过程后,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其所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规律依然成立。联合生产过程不过是把总的劳动时间在两个生产工序中重新进行分配而已。

与单一生产过程不同,在联合生产条件下可以有“负使用价值”存在,因而

5清洁的生产过程至多只是较少地对环境造成破坏。热力学定理表明完全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生产过程并不存在。

6要求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中只包含“电力”,是出于分析单一生产与联合生产之间对应关系的需要。现实中,污染净化过程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将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清除,企业一般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进行部分清除。根据我们的方法,部分清除并不影响污染物负价值的决定。

7净化过程类似于《资本论》第2卷中讨论的运输业,马克思认为运输业是创造价值的,且这些价值要追加到商品价值中去,下面我们将会看到净化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也要追加到商品价值中。

8假设电力的价值为l

,污染的价值为l2,从生产过程有l1 + l2 = 5,从净化过程有5 + l2 = 0, 联立两式即

1

可。

也可以有相对应的“负价值”存在。“污染”这种“负使用价值”不是生产活动的目的,只是作为“正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存在,是生产技术的局限造成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负价值”的质的规定性是在生产有用商品的过程中为了将有害的污染清除而投入劳动的凝结。联合生产允许有“负使用价值”存在,因而为“负价值”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注意“负价值”量的大小,由净化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即由为修复“污染”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损坏而投入的劳动量9决定,为修复其造成的损害而投入的劳动量越大,“负价值”的量也就越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负价值”的量的规定性是与清除它所必须付出的劳动量相联系的,表现为清除过程中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

四、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联合生产“负价值”决定模型

以上的分析表明,联合生产中污染物的“负价值”可以用除清污染或修复环境所耗费的劳动量进行度量,即由清除和修复过程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为了将这一量的决定原则一般化,下面构建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联合生产“负价值”决定模型。该模型基于以下几个假定条件:

假定1:存在两个生产过程:商品生产过程和污染清除过程。

假定2:商品生产过程有联合生产性质,在生产出商品的同时,造成污染。 假定3:污染清除过程可以清除商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但不生产商品。 在以上三个假定条件下,为了便于推导“负价值”决定公式,首先需要对联合生产过程进行数理表达。由于联合生产的特征是一个生产过程存在两种产出:合意的,或者说有正的使用价值的商品;有害的,或者说有负的使用价值的污染品。因此,需要对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函数进行扩展,运用“对应”来表述存在联合生产的生产活动。在联合生产条件下,我们使用

22的映射,即从数学上

讲,“对应”的概念描述生产过程:

(,){,}p p p y pp f K L Q Q 其中,p K 表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本,p L 表示使用到的劳动,y Q 表示生产的商品量,pp Q 表示造成的污染量。有别于函数只允许返回一个值,对应允许返回一组值,在我们的例子中生产对应p f 会告诉我们生产出的商品量和造成 9 更准确地说,由用于修复其损害而必须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污染量分别是多少。

同样的,污染清除过程也可以用对应的概念加以描述:

(,){0,}c c c pc f K L Q =-

其中,c K 表示在污染清除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本,c L 表示使用到的劳动。我们假定污染清除过程不产出任何商品,因此用0表示该过程产出的商品量。p c Q 表示该过程清除掉的污染量,为了和造成的污染量相区别,我们在p c Q 之前加上负号。

现实中企业会依次进行以上两个过程,因此可以用一个总和的生产对应来加以描述:

(,){,}p c p c y pp pc F K K L L Q Q Q ++=-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被完全清除,即有pp pc Q Q =成立,则生产对应退化为一个常见的生产函数:

(,)p c p c y F K K L L Q ++=

但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完全清除污染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成本是无穷大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会设定一个污染物存在的上限,记为 (01)p pp Q Q αα≡<<。即生产过程造成的污染中的一部分(pp Q α)被允许存在,而剩余的部分((1)pp Q α-)必须被清除。因此在考虑部分清除污染这一更加现实的情况时,生产对应的概念仍然是必要的。 (,){,}p c p c y p F K K L L Q Q ++=

1、同质厂商条件下的“负价值”决定模型

首先,讨论最简单的情况,社会中存在n 个同质的厂商。因为厂商是同质的,所以每个厂商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等于社会价值,因此可以用一个代表性厂商来代替整个行业。为了方便分析,假定商品生产过程和污染清除过程投入的资本量为零,即0c p K K ==。根据劳动价值论,容易列出下面方程组:

y y pp p p

pc p c Q w Q w L Q w L +=-=

其中,Q 和L 的定义如上文,y w 是指商品的价值,p w 是指污染物的价值。

不难求解该方程组得到以下解: (); p pp pc c c p y pc y L Q Q L L w w Q Q +=-=

讨论pp Q 与pc Q 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简化以上解的形式。注意pp Q 与pc Q 的关系由法定的排污上限决定。因为,(1)pp Q α-的污染物必须清除,所以有(1)pc pp Q Q α=-成立。方程组的解可以改写为: ; p c c p y pc y

L AL L w w Q Q +=-= (1) 其中,1/1A α≡-。(1)式表明:污染物的负价值量取决于清除该污染物需要耗费的劳动量。它之所以取负值,是由于这些与污染物相关的劳动耗费的目的不同于一般商品,在一般商品的生产中,耗费劳动是为了生产商品,因为劳动凝结在商品上,所以使商品具有正价值。而在这里耗费劳动是为了清除污染物,而非生产它,如果污染物不存在,这些劳动根本无需耗费,正是因为商品生产过程的联合生产性质,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污染,社会才不得不耗费劳动去清除它。如果说当某物不存在的时候,为了创造它花费的劳动,形成其“正价值”的话,当某物的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为了清除它花费的劳动,也就可以认为形成其“负价值”。

同时,(1)式还表明: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需要耗费的劳动量加上为了达到法定排污标准需要耗费的用于清除污染物的劳动量之和,也就是说清除污染物劳动实际上最终凝结在与污染物联合生产出来的那种商品上面。

讨论α在两个极端值,可以为模型提供更丰富的经济含义。首先,考虑0α=的情况,这时政府不允许任何污染物的留存,所有的污染物pp Q 都必须清除,有pc pp Q Q =成立,污染物与商品的价值分别为; p c pc y p c y w L Q w L L =-=+。

其次,考虑1α=的情况,这时A 无定义(因为分母为0),(1)式,即解的一般形式,不能适用。但是,通过考虑其经济含义不难得到商品和污染物的价值量。在此种情况下,法定的减排目标为0,没有任何污染物必须清楚,没有厂商会进行污染清除过程。由于耗费在清除这一污染物上的劳动量为0,所以污染物的价值为0。这个结论可能令人惊奇,但是如果我们严格遵照污染物价值量的规

定性,即耗费在清除这一污染物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就等于0)的多少,不难发现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如此。因此,污染物与商品的价值在1α=的情况下,分别为0; p y p y w w L ==。

在得到商品和污染物的单位价值量的基础上,可以计算两者的交换价值: y

p c pc p c y w L AL Q w L Q +=- 设代表性厂商的污染强度,即生产单位商品造成的污染量,为/pp y Q Q β≡,上式可以进一步化简为:

()y

p c pc pp p p c pp y c w L AL Q Q L A w L Q Q L A β+=-=-+ (2)

(2)式表明:首先注意到污染物与商品之间的交换价值取决于生产一单位商所需花费的劳动量和清除一单位污染的所需花费的劳动量的比值,这一点与两种正常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生产它们所需花费的劳动量之比的情况十分类似。其次,与正常商品的情况不同的是在这里交换价值也是负数,这是由于污染物具有“负价值”而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把这种负交换价值理解为:制造污染的企业(例如:造纸厂)向清除污染的企业(例如:污水处理厂)支付的用于购买污染清除服务的费用,或者说是污染清除服务的价格。最后,注意到政府干预的因素,即法定污染上限(公式中的A )以及技术因素,即企业的污染强度(公式中的β);如果政府放松对污染企业的管制,即调高污染上限水平,根据(2)式,我们发现污染清除服务的价格(即污染的负交换价值)将下降。如果企业采用了降低污染强度的新技术也会起到同样的效果。相反,如果政府加强管制,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企业的污染强度上升,污染清除服务的价格则会上升。

注意当1α=时,不能使用(2)式,即在法定污染上限为1的情况下交换价值不能用(2)求出。但是根据之前的讨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此种情况下没有清除污染物的必要,因此没有厂商会购买清除污染物的服务。换而言之,交换不会发生,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交换价值。

2、异质厂商条件下的“负价值”决定模型

下面我们放宽厂商的同质性假设,分析存在n 个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厂商的情况。这时商品和污染物的社会价值由全部n 个厂商的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形成: 1

111; n n i i i i y

y p p s s i i y p n n i i y pc

i i Q w Q w w w Q

Q ======∑∑∑∑ 注意上文中的(1)式虽然是针对代表性厂商提出的,但是由于代表性厂商的一般性,每个厂商计算其个别价值时该式一样是成立的。因此当1α≠时,可以把(1)式代入上面两个社会价值的表达式10,得到: 1111(); n n i i i c p c s

s i i p y n n i i pc y

i i L

L AL w w Q

Q ====+=-=∑∑∑∑ (3)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当1α=时,A 没有定义,因此(3)式不能适用,必须单独讨论。这时,根据定义我们有污染物的价值0s

p w =,同时有

11n n s

i i y

p y i i w L Q ===∑∑成立。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计算当厂商存在异质性时,商品与污染物的交换价值。

通过假设所有的n 个厂商的污染强度都相等,即 for all 1i

i i pp y Q Q i n ββ≡==。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与(2)式相类似的表达式: 11111111()()n n n n i i i i i s p c pc pp p y

i i i i n n n

n s

i

i i i p c pp y c

i i i i L AL Q Q L w

A w A L Q Q L β========+=-=-+∑∑∑∑∑∑∑∑ (4) 比较(1)式与(3)式以及(2)式与(4)式,可以发现,在引入厂商异质性之后,我们的基本结论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唯一的不同是1n i

p

i L =∑和1n

i

c i L =∑取代了之前p L 和c L 的位置,这意味着商品和污染物的社会价值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换价值取决于社会在商品生产和污染清除两个过程中投入的总劳动量之比。

另外,不难看出上文在同质性厂商情况下得到的:当1α=时,交换价值不存在的结论,在这里依然成立。

10 严格而言,应该是将; for all 1i i i

i i i

i

pc p c y y y c Q w L Q w L AL i n =-=+=代入。

参考文献:

1、都留重人:《公害の政治経済学》,岩波書店, 1972年。

2、都留重人(编):《現代資本主義と公害》,岩波書店, 1968年。

3、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刘静暖:《自然力经济学原理》,长春出版社,2010年。

5、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4、白暴力:《价值价格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5、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6、冯金华、侯和宏:“负剩余价值和正利润可以同时存在吗——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迷”,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03期。

7、余斌:“从斯蒂德曼的非难看劳动价值理论及价值转形问题的计算”,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8、马艳、严金强、陈张良:“资源环境领域中‘负价值’的理论界定与应用模型”,载《财经研究》,2012年第11期。

9、Ma Yan, Yan Jinqiang,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the arguments on Steedman’s Critique and the new explanation of “negative value”, World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2(4).

10、Itoh, M., 1981, Joint Production: The Issues After Steedman, in Steedman et. Al., Verso, 1981.

11、Carson, R., Silent Sprin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62.

12、Foster, J. B., Marx’s Ecology: Materialism and Nature,Monthly Review Press, 2000.

13、Foster, J. B.(co-edited), Hungry For Profit: The Agribusiness Threat to Farmers,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Monthly Review Press, 1998.

14、Kurz, H., 1986, Classical and Early Neoclassical Economists on Joint Production, Metroeconomica 38, pp. 1-37.

15、Steedman, I., 1975, Positive Profits with Negative Surplus Value, Economics Journal, 85, pp. 114-123.

16、Steedman, I., 1984, The Empirical Importance of Joint Production, in Ch. Bidard(ed) La Production Jointe, Nouveaux Debats, 1984.

17、Baumg?rtner, S., Ambivalent Joint Produc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hysica-Verlag, 2000.

18、Baumg?rtner, S. et. Al., 2001, The Concept of Joint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 36, pp 365-372.

19、Baumg?rtner, S. et. Al. Joint Produc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Edward Elgar, 2006.

20、Von Neumann, J., 1945, A Model of General Economics Equilibrium,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13, pp. 1-9.

21、Sraffa, P.,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22、Morishima, M., 1976, Positive Profits with Negative Surplus Value - A Comment, Economics Journal, 86, pp. 599-603.

23、Wolfstetter, E., 1976, Positive Profits with Negative Surplus Value: A Comment, Economics Journal, 86, pp. 864-872.

24、Toker, M. A., 1984, A Note on the ‘Negative’ Quantities of Embodied Labour, Economics Journal, 94, pp. 149-15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设计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及其 主要问题剖析 齐亚彬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要素承载力;承载力类型集合 中图分类号:F1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995(2005)0520007205 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早期的承载力研究首先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后来这一术语被 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的活动(主要指人类的经济活 家,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共同研究问题,探索地勘工作和单位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大家要积极去抓,要学会积极参与。也请全国不同行业的地勘单位,互相参观学习,共同研究这些试点单位的改革发展,共同促进全国地勘工作和单位的改革发展。 地勘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困难又很多。但是,近几年,大家已经从思想上、工作上、物质基础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虽然在地勘业、矿业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竞争性行业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但大家重视它、关心它、都想加快改革发展这个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当前大家主要是担心问题解决的程度,职工住房问题、老干部安置问题、发展的资金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不同系统地勘单位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发展的进程。大家都希望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得好一点、快一点,从而使改革发展的步子也迈得大一点。我认为大家的这些想法符合当前的实际,应该共同努力来当好中央和部党组的参谋助手,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争取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作者简介:齐亚彬(1961-),男,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Resource Econom y 资源经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t ural Res ource E c onomics of China 2005Π05  7

环境资源价值的计量估评

环境资源价值的计量估评 赵基成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我们人类就在无偿地使用着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然而,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环境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和明显。从20世纪60年代确立的环境资源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环境资源可以无偿地索取的这一传统观念。环境资源的价值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加以体现,进一步的需通过市场的价格调节才能使环境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在涉及环境政策的制定,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制定合适的环境收费标准.都需要将环境损害或环境效益能够便宜的为人们所熟知,为此,研究者要能够准确的评估出某些地域的环境资源经济价值,也应该能够使广大的受益群体,更重要的是决策者通过他们所熟知的事物清楚地知道环境资源经济价值。在此,我们重点讨论如何评估环境资源经济价值并且使其货币化已达到为人清晰理解的方法。 关键词:环境资源价值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评估方法 引言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发展,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已经不能再忽视环境问题,如果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环境资源既包括直接作为生产对象的有形的自然资源,也包括非生产性的和无形的生态环境。环境资源经济价值及其评估的理论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纵观西方经济思想史,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理论及其评估的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理论估算环境资源价值、根据外部性理论估算环境资源经济价值和应用可持续发展原理估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在前人已经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对环境资源评估方法进行讨论,并就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货币化进行一定的了解,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参考标准,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走的更远,更强大。 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含义 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又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技术,有时也称货币化技术或环境经济评价技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对环境进行经济价值评估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学分: 2 总学时: 36 实验(上机)学时: 无 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日益严峻。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突出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教学,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分析与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节约资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 二、预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第二节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 消费。稀缺。市场。 第三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 第四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

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第五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对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对经济系统的扩展。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选 择。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指导思想。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八节怎样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重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双重属 性。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研究。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3课时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 市场。市场结构。帕托最优。效率。 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 需求。供给。均衡。 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需求 个别需求。总需求。 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4课时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正外部性。负外部性。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问题与走向 刘栋 (41406057,法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资源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的冲突,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这一全新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方案,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一、中国主体功能区出现的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加速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地都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致力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异很大,对于不适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要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樊杰、洪辉(2012)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宗旨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包括引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化开发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开发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禁止开发区。 二、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现状 张玉娴、黄剑(2009)认为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杨伟民提出。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2006年10月1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7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草案。由此,主体功能区筹划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体功能区划和建设将成为我国国土区划和国土开发整治的主要形式。目前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级单位都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开始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现今,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已经完成了各省的主题功能区的规划。

S 研究现状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 1.黄国平《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岭南学刊》2006 年第1期 2.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 3.何奥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浅析》《北方经济》 4.赵麟斌《对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 5.梁菘《劳动、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 年第3期 6.赖蔚英《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关键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3 年第2期 7.张雷声《论价值创造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8.卫兴华《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的不同见解的评析》《税务与经济》 2003年第2期 9.郭新华、伍再华《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 17期 10.安锐《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认识的四个关系》《山西煤田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3年第3期 11.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 期 12.李炳炎《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

13.董伟康《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条件下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若看问题的探讨》《南 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4.杨作书《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范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 年第5期 15.钱小平《论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背离和复归》《江汉论坛》2002年第2 期 16.张凤林《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 年第2期 17.白暴力《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8.艾波《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思考》《理论导刊》2001 年第6期 19.陈征《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福建论坛》总第229期 20.刘解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理论的统一性研究》《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 21.王廷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经济评论》2005 年第1期 22.龚蔚红、贾可卿《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与交易成本》《学习论坛》2004年第 3期 23.张丽华、颜国安《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天 府新论》2004年第12期 24.郑海侠、张忠权《非生产性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科技创业月刊》 2004年第11期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资源环境领域中的“负价值”及其决定模型 马艳1,严金强2,陈张良1 (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本文发表于《清华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2014年) 摘要: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资源环境经济学中的价值决定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理论难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作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中价值决定,特别是污染物定价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在联合生产的框架下引入“负价值”概念,在对负价值产生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联合生产条件下同质厂商和异质厂商情况下的“负价值”决定模型,以此作为污染物定价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可以被看是会带来污染物的联合生产过程,而污染物的定价基础是清除污染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污染物的价值会直接影响到商品的价值。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联合生产负价值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AJL003)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风电产业链的新能源价格政策研究”(13YJCZH2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艳(1956-),女,吉林通化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金强(1983-),男,浙江衢州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讲师;陈张良(1988-),男,上海市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在物质资料生产上取得了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的巨大成就,但是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大自然的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造成了大量的环境破坏和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逐步地被一部分有识之士所认识,比如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她撰写的《寂静的春天》(1962)一书引领了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同时在经济学界,以自然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环境经济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一新兴的经济学科对于正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自197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伴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的自然环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地退化。时至今日,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日益成为妨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如何处理好经济发

第五章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 5.1土地资源承载力 根据本次郭坑园区总体规划可知,开发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72.11 hm2,其中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97.07 hm2,新增建设用地152.67 hm2。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需要漳州市龙文区提供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作为保障。 本次郭坑园区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见表5.1-1及图5.1-1。 表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情况表 图5.1-1 郭坑园区规划用地类型构成图

本次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将逐步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工业用地将大规模的引入郭坑。规划实施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见下图及下表。 表5.1-2 规划实施前后郭坑园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 图5.1-2 郭坑园区规划实施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图 根据《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2010~2020年,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1151 hm2,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不超过1289hm2,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不超过528 hm2,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73 hm2。 表5.1-1 龙文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从郭坑园区开发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量和《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给出的区域土地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来看,到2020(规划中期),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152.52 hm2,约占龙文区建设用地总量的3.25%,占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量的3.65%;规划中期(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08.12 hm2,占龙文区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5.41%。郭坑园区建设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靠占用规划范围内现状的园地、耕地、林地等农林业生产用地来满足供给需要,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开发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的农用地规模为龙文区所给调控指标的5.44%,所占比例较小,并且被占用的耕地中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因此,环评认为本次郭坑园区到规划中期(2020年),即《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规划年限时,龙文区的土地资源存量可以承载郭坑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是实施不会影响《漳州市龙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的耕地、园地和基本农田面积等保有量指标的实现。但是,郭坑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占用有条件建设区的,应按规定进行报批和调整,杜绝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在龙文区下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调整的过程中,在龙文区土地资源可以承载的前提下,也应适当考虑郭坑园区园区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以满足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5.2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区域水资源能够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极限值。随着时间和空间转换,水资源承载力与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资源开发配置紧密相关,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依据供水量分析和需水量预测结果,分析可利用水资源量与水资源需求总量的关系,评价水资源供给的安全性及用水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等方面的建议。

天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今天,蔡老师为我们分析评价了“天津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天津市的资源环境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 蔡老师通过对天津市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的分析,分别选取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限制较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三个方面若干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在环境容量达到一定的极限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建设用地空间、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提供基础支撑的目的。 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评价指标的选取,并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在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矢量分析法,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各因素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将部分因素承载力高低落实到空间分布。 天津市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被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平均在2-10米之间(大沽高程),最高峰为蓟县和河北省兴隆县交界处的九山顶,海拔1078.5米。土壤分布从山地、丘陵、平原到滨海,依次为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和盐土五个主要土类。并且,天津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季风环流影响显著,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位于海河流域下游,历史素有“九河下梢”之称的天津,水资源十分充足。 2013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472万人,居住在城镇的有12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2%,人口密度为1252人/平方公里;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37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9607元;2013年天津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6514亿元,主要产业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 2013年,天津市耕地总面积438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规模为405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城乡用地3192平方公里。但土地资源所能容纳的建设空间、水资源和环境容量成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 考虑一般做法,结合天津市资源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对天津市资源环境影响显著的指标,又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3级指标因素和10个具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浅谈环境资源价值 摘要:在现今社会中,环境资源价值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简单的讨论了环境资源价值的概念和环境经济价值的构成,以及其计算方式。 关键字:环境资源价值;价值构成;价值计算方式 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我们人类就在无偿地使用着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然而,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环境资源的日趋短缺,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也日趋明显。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环境资源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环境资源可以无偿地索取。所以正确认识环境,环境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价值,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长久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资源的价值 1.1 环境资源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或主体的、与人类社会发展及享受有关的、一切外界有机或无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的总体。环境是自然资源静与动的统一体。从静的角度看,环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即有形的物质性资源实体;从动的角度看,环境是一定数量、结构、层次并能相似相容的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即无形的舒适性生态功能。 资源是资本的来源,即指有一定存量或可以持续利用且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用的东西。由于环境可以提供人类活动的原料、人类及在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场所和景观服务;还由于环境自身的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其本身又是排放污染的场所,所以,“环境也是一种资源”的认识正在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 1.2 环境资源价值 环境资源是否有价值是环境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的价值观中认为“没有劳动参加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环境资源既没有劳动参与,也没有市场交易,所以没有价值。”但是传统资源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上是存在不足的:它不适应价值观的发展,是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它不适应财富概念的拓展,难于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对自然财富的环境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它不适应发展战略的进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它不适应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革新;传统的核算方法只计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需要革新。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 实际上,在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时刻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同时,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效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相结合,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了分析。 用劳动价值论考察环境资源的价值,关键在于环境是否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说明:环境资源仅仅靠自然界的自然再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需求,人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参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和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资源的保护、更新、勘探、科研等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这些人类劳动凝结在环境资源中,构成环境资源的价值;通过生态补偿理论分析环境资源,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社会经济系统生产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资源流动模型

看清这个资源流动模型, 可破解企业生死劫数。 资源是具有动态且有方向流动的特性,当我们的商业模式落后的时候,我们的资源会自动流失,流向价值转化率更高的的地方,也就是说随着资源的流动,企业的价值也是在流动的,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哲学观。 用商业模式哲学观来看待企业,所有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价值流出型企业; 这类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老化,价值不断流出。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企业看起来内部管理非常的科学且有序,但它的业务其实是一直地走下坡路的。当一个企业处于这种状态时,一切基于内部管理提升的努力都是无效的。不管他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员工、开展绩效激励、倡导企业文化、提升产品质量、维护客户关系,都无法改变企业一点点走向衰落的趋势。 另一种企业则刚好处于另外一种境界。

他们被称为价值流入型企业,在当前的社会实践下代表着较为先进的商业模式,价值都在向其流入。这类企业的内部管理可能是混乱的,有时甚至连个像样的考勤制度都没有,但是整个业务却欣欣向荣,员工很容易招聘,钱也很好赚。 为什么? 因为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先进的,以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企业,输送到这个企业的资源都能高效地转化成价值,其资源向价值的转化率比起同行其它的企业都要高。 2015年,我国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突破30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0.6%,可谓是一个消费高潮黄金期。在消费高潮黄金期,本应该延续辉煌、皆大欢喜的零售行业却表现出典型的、在价值流入和流出区间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实体零售商业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虽然开店扩张并未停止,但步伐已经明显缓慢。 根据联商网统计数据: 2015年国内70家大型百货集团开店117家,关店87家,开始进入理性开店、主动关店的时代。而电子商务领域却表现强劲,京东2015年全年交易总额达到4627亿元,同比增长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及其与GIS集成_岳天祥

收稿日期:2000-08-29;修订日期:2000-10-1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308-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 沿项目(CX10G-D00-02)[Foundation Item :th e Know ledge-Innovation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No.k zcx 2-308-02;th e Know ledg e-Innovation Project of Ins titute for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Resour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No.CX10G-D00-02] 作者简介:岳天祥(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数学模型研究,已发表论著2部,学术论文60多篇。E-mail :yue @https://www.docsj.com/doc/3c2231008.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1)01-0107-06 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 及其与GIS 集成 岳天祥 (中国科学院地理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论述了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的结构和内容。通过研究总结数学模型及其研究现状发现,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建设需要完善尚有缺陷的数学模型、创建尚缺少的数学模型;通过归纳现有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现有集成方法发现,目前的集成方法不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集成模型的需要,据此讨论了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集成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最后,提出了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集成模型和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2个软件包的可行研究思路。 关 键 词:资源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数学模型与G IS 集成;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 228.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与此同时,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辨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但主要由于没有利用数学模型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类型和不同分辨率的资源环境巨量数据进行归纳、没有将局部的与整体的、乃至全球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这些资料和数据没有转变为人们容易理解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1]。为了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经济繁荣的需要、国家安全的需要,为了实现我国`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为了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及其与GIS 集成”研究势在必行。 1 资源与环境模型文档库 1个世纪以来,为了研究和解决世界面临的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发展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是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在资源环境方面形成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晶。然而,这些宝贵知识的大部分分散在许多不同的期刊、著作、手册、项目报告和内第56卷第1期 2001年1月地 理 学 报ACT A G EOG RAP HICA SIN ICA V o l.56,N o.1Jan.,2001

论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的统一

论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的统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内容提要本文剖析了当前有关价值争论中的4个似是而非的命题:(1)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无需证明;(2)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所有权进行的;(3)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决定的,在流通中实现的;(4)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其中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原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逻辑检验和经验验证,并运用广义价值论基本原理,论证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内在统一。 Abstract:Thispapercriticizes4speciouspropositionsaboutc urrentcontroversyontheoryofvalue:(1)thepropositionthatlaboristheonlyresourceofvalueneedn’ttobeverified;(2)valueiscreatedbylivelabor,butdistributed byownershipsofproductionfactors;(3)valueisdeterminedin theprocessofproduction,butrealizedinthecirculation;(4)val ueisakindofsocialrelationship,,DavidRicardo,aswellasKar lMarx,anddemonstratestheunificationofvaluedeterminatio nandvaluedistributionwithGeneralTheoryofValuefounded bytheauthor.

水的资源价值与环境价值

科学时报作者:宋宗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 而环境资源则是静与动的统一体。 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因子,从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是我们认识的一种深化。 就水资源与水环境而言,人类对水的认识最初主要用作饮用、灌溉和利用水的浮力简单航渡,价值构成只包括直接使用价值。 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逐渐认识到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还有其他的价值,比如说间接使用价值,包括生态服务价值、环境美学价值,甚至包括未来的价值。 总经济价值论诠释环境资源的价值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仅仅是因为水资源开采后用于生产、生活,能进行价值创造,即仅仅是具有直接使用价值。 而总经济价值理论不仅仅包括了水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还包括了其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 这是环境经济学在环境资源价值认识上的一个突破,为我们重新认识水资源价值,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奠定了基础。 在环境经济学中,环境资源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包括使用价值或有用性价值,非使用价值或内在价值两部分。 使用价值可进一步分解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对于水资源来说,其直接使用价值是水资源能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用于饮用、制造、灌溉、养殖、航运、发电等。 间接使用价值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能调节小气候、容纳污染物、实现营养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栖息地等,因此间接地创造了价值。 选择价值又称为期权价值,指人们愿意为保护水资源以备未来直接或间接使用而支付的货币价值,体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而水资源的非使用价值是指其内在的属性,即水资源存在即有其价值。 水的存在给予人美的感受,也体现了水资源的价值。

三维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维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摘要:伴随着自然资源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于自然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中,对自然资源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自然资源管理是实施发展中的重要辅助工作,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自然资源管理技术的先进就要使用到各类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本文从自然资源管理的入手,探究了三维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自然资源管理;作用;意义;三维模型;重要作用;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作用 针对土地资源展开有序的管理工作,能够带动国家的经济进步,保证社会发展良好。具体来说,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三个层次中:自然资源是我们开展任何活动的前提,假如不存在自然资源的话,我们的很多行业就无从谈起了,我们都知道自然资源是不能再生的,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必须合理的运用才可以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非常多,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总数却不多,要想在较少的自然资源中创造出较多的财富,就必须对其合理的调配,为城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还可以反映出区域内自然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变化情况。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很强的能力管理,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政策和规章制度,才能保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作用。 二、三维模型的意义 三维模型的基础是三维电子地图数据库,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测量区域或其中某一部分的情况生成三维模型。三维模型不仅通过直观的方式将地理实景模拟出来,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地点查询、路线导航等功能服务,而且可以将生活信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等一系列服务进行集成。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一个区域或地区三维模型的普及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多个一线城市也先后开始研究有关三维城市地图模型,并且借助虚拟城市系统来实现演示系统的描述,在三维模型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光扫描的方式对该地区内所有地面上的物体进行全景化的扫描,以获取空间信息的坐标数据,然后拍摄这些物体,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所获取的影像照片进行数据分析和采样,产生三维形式的模型,三维模型附加物体的纹理信息后,再通过图像的处理与优化,这样就完成了三维模型的构建。该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将平面的地图通过三维的模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还可以对该地区建筑物和其它信息进行准确描述,通过三维模型可以为城市的管理服务提供更多的功能性服务。比如根据测量结果对土地的利用状况进行精确分析,可以从结果中反映出土地的使用效果。 三、三维自然资源管理系统 三维自然资源管理系统是基于全球平台上,协调与谷歌图像映射。以精细化的地形数据分析把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建模,针对部分地下建筑物、大型建筑、重要建筑,需要重新加载到三维场景。针对部分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数据,在二维系统对数据处理完毕后,三维系统数据应及时更新,并实现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统一管理。针对地上宗地平面界址点、界址线、包裹高度的特性产生的,并生成三维空间边界点边界线,三维包裹体根据包裹和包裹的高度评价、地下的包裹是由三维坐标来表示。通过把图形数据、图形属性进行结合,使图形实现高度拼接,系统可以实现图数查询、自动更新、空间拓扑等功能。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姓名:钱雪方 学号:20124008010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摘要价值理论是一种与静态资源配置、产权关系、经济发展等研究都有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界还存在多种其他价值理论,它们是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因此对价值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合理性,以便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价值理论价格理论经济学 一、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后,价值理论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方向是马克思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价值理论中非劳动因素决定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并最终用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吸收前人所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他系统地分析了价值的实体、本质、构成和价值规律,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又以马歇尔为分界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开始,到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形成之前为止,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恩格斯、萨伊、托伦斯、约翰·穆勒、庞巴维克等,主要理论有收入或要素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后一个阶段,是从马歇尔经济学大综合至今,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从马歇尔开始,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极少提及价值及价值决定或创造问题,价值论让位于价格论,价格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即使在某些场合提出一些零星的价值理论,也主要是出于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而非现代西方经济学之必需。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卡塞尔、熊彼特、张伯伦、凯恩斯、凯尔索等,主要理论有均衡价格论、价值无用论、创新价值论、垄断竞争价格论、寡头价格论、垄断价格论、有效需求价格论、双因素论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