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如何看待鲁迅

如何看待鲁迅

如何看待鲁迅
如何看待鲁迅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鲁迅

马雪晴

摘要: 70多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解读和阐释、褒扬和审视、争议和攻讦,几乎从未停歇过,而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所以现在“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真实,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无疑是对鲁迅的一次正本清源,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两种现象正确看待还原鲁迅当今价值

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的“神化”、“革命化”或者“意识化”,所以把鲁迅归位,重新估量鲁迅的价值和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先生有深刻研究的网友梁由之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用心,将鲁迅神圣化或者妖魔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

①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去看待鲁迅。

一、当今社会对鲁迅的态度

鲁迅先生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为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观兴群怨的功用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的对待鲁迅的态度。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对峙现象。

(一)被“神化”和“妖魔化”的鲁迅

左派景仰他的反封建,右派则为他玩命的咒骂政府的本事而疯狂,于是,他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捧为神,成了所谓的偶像。

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长者,他就在青年人当中。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一时之新闻时,竟有人问这了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我心中!

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出炉,调查结果显示,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虽然说在那个年代已经很白化了,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的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鲁迅“两棵枣树”的思想内涵。大致是这么论证的: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以“两棵枣树”必有深刻内涵。既然如此,就一定要越过字面,深入分析。作者深入分析的结论是“两棵枣树”体现出“鲁迅先生矛盾辩证的哲学思想”。最后作者说:“鲁迅先生连这么小的细节之处,都体现出思想的严谨,这更能说明鲁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而且已入骨三分,所以说,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受之无愧的!”

我不是吃鲁迅饭的,既没有干过无限拔高鲁迅2的事情,现在也不打算论证鲁迅2不等于鲁迅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一种补救策略,以便继续神化之),我所感兴趣的,是这样一个鲁迅3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比如说顾颉刚,对于二十世纪的史学来说,本有绝大贡献,但因为鲁迅讥讽过他的“禹是一条虫”的说法(并且捎带着连顾氏的相貌也讽刺了一下,不太厚道),算是被钉上了耻辱柱。顾氏晚年撰成长文,其中为“禹是一条虫”辩解时,连鲁迅的名字都没敢提,反而大提特提国民党官员如何如何。关于鲁迅,我想,将来还会有很多人继续钻研X1是怎样与X2不同,或者X3是怎样的伟大、光荣、正确……我以为,研究也未尝不可,但不要用研究戴安娜之死的心态和方法去研究,才是正道。否则这种神化的鲁迅现象会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鲁迅带来心里上的障碍同时也为还原鲁迅带来弊端。

(二)鲁迅是汉奸

在鲁迅被神化的同时也有人大张旗鼓的反抗鲁迅,更有甚者说他是汉奸。因为鲁迅当年绝少写作、发表直接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和日本出版商内山完造关系过于亲密,有特务嫌疑,和一些后来著名的抗日人物有深刻矛盾,更有的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后来被日寇拉去做了伪政权的教育官员,成了汉奸,表明了他家人中有汉奸的事实,鲁迅难辞其咎,假如鲁迅活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刻,有可能也跟其弟弟一样为日本人服务,成为实实在在的汉奸,也有说鲁迅一直拿着国民政府的津贴,而且一直拿到死的,却反对国民政府,而当时国民政府致力于抗战准备工作,所以,鲁迅如此做,就是汉奸行为,而且是很小人的行为……

不容质疑,这样看待鲁迅同神化鲁迅有同样的弊病且更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不尊重。所以凡是用偏激的心态去认识和看待鲁迅的行为都是不可取得。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和认识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二、正确评价鲁迅

对于鲁迅的评价应该是客观而科学的,我认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就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一)不要误读了鲁迅的精神

“独立思考”固然是鲁迅精神的一个侧面,但我认为并非是他的“真精神”。他的真精神毋宁说是勇于实践的精神。鲁迅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不是搞纯文学或纯学术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关注着现实,关注着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他的所有思想和创作都是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种种情状进行观察后,所作出的思考与回应。鲁迅不仅仅限于思想领域的文化生产,更注重社会领域的文化实践。他参与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用文字和行动主动介入了“三一八”学生运动,亲眼目睹了青年的血的迸流。同各种文艺思潮展开论争,加入左联,指导青年创作;加入民盟,参与社会民主运动。他的文章如此有力,使敌对者恨之入骨,令当局严密封杀,他便用几十个笔名发表文章。他的文章影响力如此之广,以至于追摹者愈来愈多,形成杂文的“鲁迅风”现象。我们说,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生命激情整个地投入到现实斗争中,以期换来一个新世界,使后人“平静的度日,幸福的做人”,才是鲁迅的一种“真精神”。

可是我们有些鲁迅研究者总是喜欢喋喋不休地说鲁迅善于独立思考,论证鲁迅首先是一个“思想家”,标榜鲁迅的精神生活如何复杂,生命结构如何多样,想把他打扮成一个纯粹静观的思想者形象。其实这是研究者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来塑造鲁迅,与真正的鲁迅,距离何啻千里?我们现在应该对鲁迅有一种平常的心理,他是伟大的,但他不是没有缺点,就是对那些听起来不大入耳的话,我们也要学会容忍,不能因为他是伟大的,就不让别人评价。

(二)、我们讲“还原鲁迅”,实际上是还原一个丰富的鲁迅,而不是单角度的、片面的

在绍兴举行的“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解读出了一个丰富的鲁迅。在人们的记忆里,说起鲁迅,总是“横眉冷对”的印象。其实鲁迅后人一直频频提出“愿大家纪念一个丰富的鲁迅”。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杨剑龙呼吁学界“要用平视的眼光来观察鲁迅的特点,然后进行探究与评说”。学者们认为,鲁迅特别关注民生,一直不遗余力地与恶势力做斗争……这些都值得当下那些只关注车子、房子和只写风花雪月的作家们深思。鲁迅也是一个收藏家,他收藏的碑拓达4700多种;鲁迅有很高的绘画天分—这是日本学者从他在日本学医期间画的人体骨骼图中发现的;鲁迅还是个设计师—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者也是他。鲁迅的骨头并不是最硬,也没那么高风亮节,鲁迅一边骂国民党,一边还从国民党的大学到教育部挂名领取干薪。

鲁迅不是完人,遭人诟病颇多,尤其是他的偏激和尖刻,更是生前就树敌无数,死后仍授人以柄。他幼年遇过庸医,就以偏概全,把整个中医一棍子打死,贬薄得恍若巫术;为女师大学潮怒骂杨荫榆校长,竟挖苦到一个女教徒的婚姻状况;他因成见而苛责胡适,不仅对胡适忍辱负重的艰难努力视而不见,还屡加冷嘲热讽;在临死前写下的遗嘱中,他流露出对人世的深深怨愤,令初读者寒彻骨髓……

止庵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们现在还原只是还原到鲁迅做过什么,还有大量鲁迅没有做的。作为一个生活着的人,他还有很多很多爱好,比如喜欢收藏,喜欢看电影——在鲁迅最后一个月19天里,他看了好几部电影,看了杜布罗夫斯基,还给很多人写信推荐,说你们赶紧去看吧……他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所以我想对现在的青少年说:你们别怕,鲁迅他经常会讲笑话,有的时候还会做恶作剧;鲁迅只有161

公分高,不像你们心目中想的这样高;鲁迅不是那么瘦,他还是挺英俊潇洒的。”

(三)、要关注鲁迅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悲情意识

读鲁迅先生与同时代人物的论战文字,常觉得那双明察秋毫的睿眼中,冷凝着太多的猜疑和无情,固然洞穿了许多鬼影,却也盯伤了许多好人,正如林语堂所说:“鲁迅所杀,猛士劲敌有之,僧丐无赖,鸡狗牛蛇亦有之。”被鲁迅先生骂为“奴隶总管”的徐懋庸,送先生的挽联却是“仰公吊公,我唯问心;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如今读来,仍能觉出那难言的哀伤和隐痛,令人扼腕而叹……

但是,如果你能沿着鲁迅先生的心迹,去了解他的一生,就不难体察酿成那双凛冽冷眼的无尽悲情——正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淬炼出那罕见的冷峻;是无数次明枪暗箭的中伤和猝不及防的攻击,使他“不惮于用最坏的想法,去揣度中国人”。在鲁迅成名之后,他的各个集子中的题序(跋)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我的生命……但有一种悲愤之情一以贯之——“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

已经耗尽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而正是这样的悲情和冷眼,使鲁迅的目光无比犀利,对社会弊端及其思想根源的洞察力,远远超过同时代人。在参悟世事、透视黑暗、洞察人心、确诊病源方面,他的深刻和睿智实在惊人,是诸人远远不及的,这也是我们至今无法绕过鲁迅的主要原因。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认为:“鲁迅一生始终爱憎分明,毫不含混,思想中有那种既极其清醒又分外深沉的个性特征。”林毓生说鲁迅:“外观上他疏远,淡漠,内心则悲愤,沉郁;但他却有一种诚挚的关怀和道德的热情,这使他能以巨大的雄辩力表达他对中国文化危机的极度痛苦”。

三、鲁迅在当今的价值

鲁迅的当代价值究竟在哪里?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陈独秀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的文章里表露: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⑨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于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透彻观察中国之现实,认识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搬掉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不可能解放。为此他写了一系列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药》、《风波》、《铸剑》、《非攻》、《理水》等。这些作品中爱国主义思想到处可见。“狂人”是寻求正理、要求改革而被迫害成狂人的战士,他彻底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反动统治阶级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文明史就是“吃人”史。

(二)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但是并不同于专门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而是倾心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并不同于茅盾、沈从文那样的侧重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而是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征、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妗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将,他的爱国热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待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最可敬的一面,这二者在鲁迅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鲁迅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省

鲁迅是一位他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的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

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倾心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

(四)鲁迅的价值无关政治

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一直以来我们在认识鲁迅的时候常常把他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特别是毛泽东以政治语言、立场阐释了鲁迅思想之后,使鲁迅的意义从各个方面上升到政治的角度。如果以一个鲁迅评价者、研究者的身份,毛泽东完全有权利说出他自己所理解的鲁迅。但是,一旦毛泽东成为最高领导人,特别是在后来的造神运动中成为“神”,他的看法便成为最正确、最权威、最神圣的唯一的看法,于是,每一个人谈鲁迅,都是谈“毛泽东的”鲁迅,鲁迅便不可避免地被歪曲了。而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面,被塑造成造神旗手,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一面,则成为打击“阶级敌人”的精神武器,特别是鲁迅的战斗精神,一经“立场”化,便偷梁换柱偷天换日,被用以打击“臭老九”,“牛鬼蛇神”。思想的政治化总意味着思想的异化、工具化。以政治语言面貌出现的思想便不再是思想家的思想,而是政治家与政客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认识鲁迅特别是他的思想的时候,决不能把他同政治联系起来。

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只有正确的认识到了鲁迅的价值才能够更好的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纪念鲁迅,就不要惧怕还原真实的鲁迅,让我们看到,在坚持“韧”的战斗的鲁迅,始终保持着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反对虚伪,因此也不隐藏他内心充满的矛盾和自身的缺陷。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应该拓展鲁迅研究视野,以一种亚洲视角、世界视阈去研究,才能将鲁迅研究拓展一个新的境界。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我”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我” 鲁迅是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一位大家。在鲁迅小说中有大量的“我”,如《一件小事》中有“我”,《社戏》中有“我”,《孔乙已》中有“我”,《祝福》中有“我”……这些“我”是不是就指作家自己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鲁迅作品中的“我”并不就是鲁迅本人。那么,既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是不是就是鲁迅先生编造的人物形象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在小说中喜欢用第一人称“我”,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 笔者认为,鲁迅在小说中大量塑造“我”的形象,不但是叙述方式的需要,更是内容表达的需要。 在小说创作时,作家必须考虑一定的叙述视角,也就是说作家表现生活时,要考虑到叙述的角度,考虑到表达的方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角度、在怎样的视力范围内来反映生活。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观点是传统小说的基本叙述方式。作家虽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但却是一个“知情的旁观者”,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地位。一切事件、各种人物都可以被作家收摄、检视,它好比是作家的一个踞高临下的广视角镜头,可以任意地扫描一切,观察一切,突现一切。这种具有广视功能的叙述观点,对作家表现生活来说无疑是十分方便的,因为它便于冷静而客观地刻划人物,观照人生,尤其适合于中长篇小说组织规模宏大的社会内容。我国作品大多采用了这种全知全能的第

三人称叙述方式。 但如果仅仅使用这一种方式,尤其是短篇小说,形式就会单一和板滞;由于缺乏视角的变化,容易流于平铺直叙;如果把握不好,还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感。这就要求有时也需变换叙述的视角。 用第一人称叙述观点的主要优点在于缩短了叙述人、作品人物及读者之间的感情距离,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把叙述人“我”直接摆进作品的环境,有时甚至介入事件的矛盾冲突之中,能便于作家选择和调整最佳视角,便于渗透叙述人物的主体意识、主体情感,为深入刻划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方便。这样作家可以淡化作品里需要淡化的某些成分,强化某些需要强化的成分,增强作品的主体思辨色彩和抒情氛围。 鲁迅先生就较好地通过突破单一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小说模式,变换叙述观点,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较好地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孔乙已》中的那个“我”——二十二岁的小伙计,因为样子“太傻”和没有学会弄虚作假的那套市侩的生意经,不但遭到了掌柜的苛责,而且也受到了主顾们的歧视,因而,只好专管温酒这一单调而无聊的职务。小说正是以“我”来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写了孔乙已的穷困、痛苦及死亡;又以“我”的生活的刻板及在“只有孔乙已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情况,进一步显示了孔乙已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的可悲。“我”虽然不象咸享酒店的一帮人那样把孔乙已当作嘲弄的对象,但在大家嘲弄孔乙已的时候,“我”也“可以附和着笑”,也只有

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摘要: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和他们的出路问题的作家。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他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鲁迅现实主义 鲁迅先生是一代伟人,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以他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鲁迅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培植在中国广大的被压迫人民的土壤上面,他的反封建的力量是从广大的被压迫人民那里取得的。作为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怀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中国现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当之无愧。 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来解读这位伟人,可以看到,鲁迅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来用他的作品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他抓住了最不易消逝的时代精髓,以平凡的题材,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他的创作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农民问题是鲁迅早期作品的重要主题,他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深厚感

情关注着他们的命运,他“正视现实社会”(《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直面人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的痛根,作了深入的揭露,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达到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作品中渗透着对广大农民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而且还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这三点组成了他革命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阿Q正传》中的阿Q的形象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些。 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他勤劳质朴,坚韧,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活泼、机灵、能干,是“我”心目中的“西瓜地上戴银项圈的小英雄”。二十多年后,“多子、饥荒、苛税,兵、菲、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他只是默默地承受,挣扎,精神的摧残在这里超过了生活的胁逼,一种等级观念已经注入他的头脑,他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间的不可预约的界限,并且向主宰命运的“神”低头。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他是村上的“出场”人物,每天撑航船进城,知道很多时事;但他所知道的时事,都是某地雷公劈死了蜈蚣精,某地闺女生了夜叉之类,其愚昧无知可见。辛亥革命发生时他因进城而被革命党人剪去辫子,张勋复辟在小村引起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面对封建帝制余孽赵七爷的恫吓,七斤为自已没有辫子愁得不知如何是好,七斤嫂对赵七爷低声下气赔笑脸;村人们围着看热闹,相信赵七爷的话。阿Q则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剥削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精品]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精品] 鲁迅散文的特点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小说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鲁迅的散文亦是如此。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因此,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开创者,此类散文集结于《野草》中。《野草》是鲁迅先生写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艰涩,含意颇深,再细看,我们就会品出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诚。《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比如借用“小红花”象征美好的愿望,借用新月象征新希望等等,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复苏,对新思想的退潮感到的彷徨与苦闷,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恰当地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其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鲁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

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温州卷

1 一、积累(18分) 1. (浙江温州·4分)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鲁迅箴言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jiàn) (1) 踏出来的,从只有(jīng) (2) 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gǒu) (3) 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zòng) (4) 。 1. (1)践 (2)荆 (3)苟 (4)纵(4分)解析:解题时,注意同音词、形似字的干扰,如“荆棘”的“荆”不要写成“刑”;“苟活”的“苟”不要写成“荀”。 2. (浙江温州·11分)古诗文名句积累。[第(1)~(5)题每 空1分,第(6)题3分](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李煜《相见欢》)(3)子曰:“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5)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例如《使至塞上》中“ , ”一联,构图有面有点,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吴均《山中杂诗》中“ , ”两句也极具画面感,既在大处勾勒,又在细处绘景,从极远处写到眼前,又从眼前写到天空,层次丰富,意境幽远。 (6)下列诗句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倡导的理想人格不相符444 的一项是( ) A.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1)明月来相照 (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君子喻于义 (4)受任于败军之际 (5)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6)C (11分)解析:解题时,注意(3)中“喻”的正确写法。(5)《使至塞上》中由提示语“苍茫辽远”可使人想到“大漠孤烟”;“亲切温暖”可使人想到“长河落日”。《山中杂诗》可由“从极远处写到眼前”想到远处的“烟”与眼前的“竹”;又由“从眼前写到天空”想到“落日”。另外,注意“窥”字的正确写法。(6)首先,明确“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一个人的志向不可剥夺;然后,与选项中的诗句逐一对照。A 、B 、D 三项都隐藏着作者个人志向,C 项则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与志向无关。故选C 项。 3. (浙江温州·3分)瓯越文学社组织大家去江心屿采风,同学 们围绕以下几句诗议论纷纷。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孟浩然)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李白)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杜甫) A. 孟浩然、李白、杜甫都写过有关江心屿的诗,江心屿真不愧为“诗之岛”。 B. 江心屿成为诗人的抒写对象是从唐朝开始的,它的诗歌文化真是历史久远。 C. 谢灵运在永嘉期间写了很多山水诗,永嘉山水成就了谢灵运,使他成为“山水诗鼻祖”。 D. “澄鲜阁”名称就出自谢灵运诗句,温州还有一些古迹与他有关,如池上楼等。 3. B (3分) 解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出自《登江中孤屿》,是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写的有关“江心屿”的诗,B 项中“江心屿成为诗人的抒写对象是从唐朝开始的”与这一事实矛盾。 二、阅读(57分) (一)(浙江温州·3分)相约《小王子》4. 循着小王子星际之旅的足迹,可以探寻他领悟爱的历程。结合阅读积累,给下列三处分别选择相应的一项。(1)遇到一座玫瑰花园 ( )(2)遇见狐狸,理解“驯养” ( ) (3)告别“我”,要离开地球 ( ) A. 这就好比花儿一样。要是你喜欢一朵花儿,而她在一颗星星上,那你夜里看着天空,就会觉得很美。所有的星星就像开满了花儿。 B. 我还以为自己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一朵花儿呢,可我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朵玫瑰花罢了。 C. 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正是我为我的玫瑰花费的时光,才使我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我必须对我的玫瑰负责…… 4. (1)B (2)C (3)A (3分)解析:(1)中“玫瑰花园”与B 项中“玫瑰花”相照应;(2)中“驯养”与C 项中“花费的时光”相照应;(3)中“离开地球”与A 项中“她在一颗星星上”相照应。解题时,注意抓住句中相应关键词。 (二)跟着名家读鲁迅(浙江温州·13分)阅读下面《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和“目录”,完成5~7题。 前 言 (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与后代。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著作。鲁迅是和孔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 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2)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 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 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 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 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 2018年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

小议鲁迅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

小议鲁迅作品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 鲁迅先生是一代伟人,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以他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鲁迅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培植在中国广大的被压迫人民的土壤上面,他的反封建的力量是从广大的被压迫人民那里取得的。作为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怀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中国现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当之无愧。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他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来解读这位伟人,可以看到,鲁迅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来用他的作品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他抓住了最不易消逝的时代精髓,以平凡的题材,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他的创作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鲁迅小说数量虽少,但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曾产生巨大影响,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各类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典型,甚至是家喻户晓,成为民族性的象征。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交织在20世纪旧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农民生活和知识分子等思想经历和人生百态,并再现当时社会大动荡中发生的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变革运动。鲁迅的作品像现实生活的“放大镜”和“显微镜”,让社会的黑暗丑恶面目在镜头照射下一览无余,纤毫毕现。现结合下列小说作品加以分析,鲁迅作品中呈现的现实主义品格。 一、《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的呐喊 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从“狂人”的视角切入,借“狂人”之口,喷发了对黑暗的封建社会人吃人现象的憎恨之情,从心底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震人心弦,令人奋起振作。 代表着新的“希望”,新的“未来”的“孩子”,在其诞生、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扼杀、威胁,唯有净化其生长环境,才能使其幸免于难,茁壮成长,健康快乐。 而处于一个“病态”的社会,却以一个病人的眼光去看待正常之人,虽正常便也是“病人”、“狂人”无疑了。因为,对于传统卫道士,封建复古势力来说,任何的革命者都是不合理,非常态的,唯有以“疯子”之名铲除“狂人”而后快。 二、《孔乙己》中迂腐文人──孔乙己 居住鲁镇的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落魄文人。因穷困潦倒,为了生计不得不去靠偷窃为生,结果三番五次被人毒打以致腿折。他可悲在于自命不凡,清高,却迂腐得可笑,但又心存高远,在郁郁不得志之时,仍抱有一丝丝的幻想,患有旧知识分子“只尚空谈,不务实干”的通病。同时,从他盗窃被打折腿的事件中,又折射出当时为富不仁的社会风气和人们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取笑他的“看客”心态。 孔乙己尚存的是当时社会中普罗大众里尚存的那份善良和真诚,对待孩子们的嬉笑,分享茴香豆时那种“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书卷气,都令人在捧腹大

鲁迅文章赏析

随感录65 暴君的臣民 《热风》 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语丝》《坟》 雷峰塔倒掉了,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为什么倒掉的?“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可以“逢凶化吉”,你挖他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于是人们再三叹息:“西湖十景这可缺了啊!”倒掉的原因以及人们所发的感慨也并无不平常之处。然而,恰恰在这些平常的现象后面,作者看出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象”:守旧、维持现状、惧怕变动。作者称之为“十景病”,并以此为出发点,联系与之相类似的事,说明这正是统治阶级维持统治所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守旧复古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十景病”必然阻碍创新和变革,阻碍社会的发展。医治“十景病”的惟一办法是“破坏”,但作者指出,“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破坏”有“革新的破坏者”和“寇盗式破坏者”、“奴才式的破坏者”三种,我们所需要的,是“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作者于文章结尾点出了主旨。 这篇杂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以艺术的手段加以深化、强调、突出。作者借助于联想,按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许多零碎的现象缀合在一起,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显豁,凸现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春末闲谈 《莽原》《坟》 《春末闲谈》是鲁迅杂文中最好看的篇章,文字从容洒脱,笔力却非常遒劲,通篇透出一种深沉透彻的神采,那种纵笔挥洒的气势和笔力,无人可学,无人可比。在《春末闲谈》中,鲁迅以一种闲谈的方式,将自然景物人格化,通过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对阻挠民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派进行了强烈抨击。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细腰蜂捕捉小青虫为食料的特异本领——用神奇的毒针蜇入青虫,使其不死不活,不动不烂,以保新鲜。然后再由细腰蜂毒针的麻醉作用,联想到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种种麻痹手段和各种“治术”,他们在理论上用“圣贤之言”将“治术”合法化,迷惑人民,实践上采取思想文化专制策略,与细腰蜂捕食性质一致,目的只有一个,让统治者的地位永久稳固。文章最后指出,人们的思想终究是无法禁止的,妄想长久统治人民的种种“治术”终将失败,人民群众必定会觉省,并起来抗争,奋战到底。 1.《春末闲谈》的知识性、趣味性特点。 丰富的知识性体现在文章的实例中,有中外历史文化知识,中外古今的各种麻痹术等;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学知识。 生动的趣味性既来自于知识性,又得力于作者生动有趣的叙述。这些有趣的知识经作者剖析,增强了文章的理趣。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服务于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为论证“统治者的一切麻痹术都是不能十分奏效的”这一中心论点,使中心思想的论证严密而充分,说理透彻生动,在趣味盎然中使读者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感情的陶冶。 2.《春末闲谈》的幽默风趣、好用反语的特点。

作文-谈谈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谈谈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鲁迅是他的笔名。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主要领袖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他:“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伟大的革命家。”从毛泽东主席这一段话中,鲁迅是多么的伟大,也就可见一斑了。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也是我最崇拜的作家,没有之一。 第一次认识鲁迅是从他的作品《狂人日记》中认识这位中国民国伟大的大文豪,当时我正上三年级,第一次接触作文,所以老师叫我们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来阅读,我当时一眼就被《狂人日记》这本书给吸引住了,“狂人”?我真是太好奇了,买回家后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来看,看到上面写着“鲁迅著”三个大字,也正是从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了鲁迅先生这一位大作家,读完了那一本《狂人日记》之后,我真的迷上了“鲁迅文学”,凡是鲁迅写的,凡是鲁迅翻译的,我全部都看。真的,读了他的文学作品之后,我的写作水平提高的很快,那犀利的文笔尖锐的语言,只击黑暗社会

的阴暗面,无不让我佩服。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民主战士。鲁迅先生的一生都是在为了人民而战斗,他在《狂人日记》中这样写到:“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到变成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区人的人比不湿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一开始我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根本就无法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思想,只觉得鲁迅先生写的东西文学思想很深,特别的深奥,不容易懂,现在重读这一段文字,我终于明白了,在当时那个黑暗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鲁迅先生正是借助狂人的视角,来抨击这个“吃人的世界”。鲁迅先生对于这种人吃人的丑恶,运用了极其犀利的语言,告诫人们所谓的“人吃人”,只会导致一个国家更腐败,只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更苦。你瞧,多么伟大的民主战士啊! 在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是热爱青年的。有一次鲁迅先生在广州的时候,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以后又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雨锁住,然后,鲁迅先生又准备给那个青年在上海找个工作,可是鲁迅先生自己当时情况也很困难,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想问问这位好朋友有没有办法?可是郁达夫也没有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与艺术特色 文章摘要: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 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当狂人洞察一切后,就开始规劝、警告吃人者们不得继续“吃人”,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孔乙己》是鲁迅又一篇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它写的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吃的悲剧。 《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道路,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孔乙己是一个被吃者,是被一套制度,被一套游戏规则给吃掉了,具体地说是被走到穷途末路的科举制度给吃掉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造就了他的愚蠢、可怜、可悲,所以说孔乙己的生与死是科举制度决定的,那么这个制度的本质已经深入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孔乙己在潜移默化中成了旧时代的殉葬品。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揭露了没落的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毒害。孔乙己一次次的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秀才都未曾考上,浪费了自己一生的宝贝光阴;而愚昧的人民大众因孔乙己是读书人却碍于贫困只能和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比喻新奇、贴切。 2.借代:如《孔乙已》中写:“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用“短衣帮”指代穷苦的人,用“穿长衫的”指代当时有钱的上层分子。用不同的衣衫代替不同的人们,发人深思。 3.对比:如《故乡》中写闰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的闰土形象是“他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 4.反复:如《孔乙己》中第三、第四和第六节有:“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反复了三次,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笑料。还有掌柜讲:“还欠十九个钱呢!”“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等四次反复,说明掌柜不关心孔乙已的死活,只关心孔乙己“欠十九个钱”,表现孔乙己的可悲命运。 5.排比:如《伤逝》中有几处排队比句式:五个“这样的”、二个“我憎恶”、三个“我要”,表现涓生倾吐对子君的思念和悲伤的心情,抒情色彩很浓。 (三)标题简洁,高度概括。例如《伤逝》可以理解为“伤悼死去的子君”,也可以解释为“伤怀流逝的时光和逝去的子君”。《药》,不是治病的药方,是由革命烈士的血染的馒头作“药”治痨病,含义深长。《故事新编》八篇的标题是《补天》、《奔月》、《铸剑》、《起

鲁迅散文解读

鲁迅散文解读 引导语: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下面就从鲁迅先生的来说起。 鲁迅散文解读 (一)、从《朝花夕拾》、《野草》看鲁迅散文特色 一、思想的自由驰骋:有温馨怀旧的回忆,有严格的自我解剖,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对人性的呼唤,有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也有对韧的战斗精神的颂扬,?? 二、内容的自由驰骋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鲁迅当年曾对读到《朝花夕拾》初稿的青年说过,要锻炼着撒开手,只要抓紧辔头,就不怕放野马,过于拘谨,要防止走上小摆设的道路。要知道:战战兢兢地抓住马鬃,亦步亦趋地蝺蝺而行,生怕离开划定的轨道一步,这样的“走马”是不会给人以任何美感的;只有在天边的原野上,撒开蹄子自由地飞奔,这样的“奔马”,才会给人以壮美,要写好散文就学习鲁迅,放开手,飞奔吧! 三、艺术创作上的真善美 鲁迅的散文则同他的所有其他作品一样,把真实放在第一位,拒绝任何粉饰和安慰,拒绝给现实涂上一层诗意而自我麻醉。 “无私才能无畏”——鲁迅之所以能够无畏地解剖自己,就是因为他“无私”,他的真诚向善,这是他的散文真善美的体现。 四、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翻开《朝花夕拾》,顺着次序,从《阿长与山海经》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父亲的病》、《琐记》,再到《藤野先生》,最后到《范爱农》,处处都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对长妈妈的怀念,对闰土父亲的回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所有的这些,我们追随着鲁迅的回忆,看到了两个字“人本”。 二、《朝花夕拾》解读新探 (一)《朝花夕拾》特色:散文集《朝花夕拾》,原题《旧事重提》。此时鲁迅已由彷徨的启蒙者姿态转变为明朗的战士姿态,因而,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之中,也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境界也显得开阔。《朝花

2019-生命的路,鲁迅阅读理解答题-推荐word版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生命的路,鲁迅阅读理解答题 篇一:鲁迅生命的路 生命的路 鲁迅 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却并非寂寞 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 不得。 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 决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 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 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昨天,我对我的朋友L说,“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 L很不高兴,说,“这是Natur(自然)的话,不是人们的话。你应该小心些。” 我想,他的话也不错。 篇二:阅读答案 熬住就是一切 参考答案: 1.熬住就是一切;举例论证。

2.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3.示例:不好。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 符。(言之有理即可) 4.承上启下(过渡)。(2分) 5.答出与中心论点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6.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 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熬煮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论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意思接近即可) 7.示例: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坚持再坚持!(意思接近即可) 将兴趣进行到底 参考答案: 1“将兴趣进行到到底”或“兴趣是成功的的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成功的关键!”或“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2(1)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2)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3通过引用刘谦的事例引出论点 4例: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学习忽冷忽热,影响效果。要取得进步,就应当调动学习积极性,长期快乐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1.窥 2.委婉(婉转) 3.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4.“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5.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6.略

历史(心得)之浅析鲁迅先生眼中的辛亥革命

历史论文之浅析鲁迅先生眼中的辛亥革命 浅析鲁迅先生眼中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鲁迅先生对这次革命的积极意义,对英勇奋斗、慷慨悲歌的革命者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颂。他深刻揭示了革命的种种弊端,以警示后人。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就不能公正地评论辛亥革命,也就不能很好地评价鲁迅先生了。(一)鲁迅先生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比较真实地把革命前的社会现实展现出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翻开小说集《呐喊》、《彷徨》,就能看到清末社会黑暗、闭塞,人民生活困苦、绝望等悲惨的景象。《孔乙己》、《祝福》中的“鲁镇”,《阿Q正传》中的“未庄”,便是清末社会的缩影。农民、妇女、下层知识分子在这里受尽压迫,物质资料极其匮乏——阿Q“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靠做短工为生,晚上仅栖身于土谷祠;孔乙己则在乞讨和偷摸中苟延残生。精神上备受摧残——祥林嫂一生受尽凌辱,直至死前还受地狱恐怖的折磨,恐惧由于自己曾经再嫁,“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阿Q则一味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伤痕累累的躯体和心灵。而骑在阿Q头上的赵太爷,将孔乙己打折了腿的丁举人,用冷酷的封建礼教把祥林嫂驱向绝境的鲁四老爷,却是那样的道貌岸然,颐指气使,“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

掩”。①鲁迅用自己无数的伟篇,告诉后人一个真理:压迫愈甚,反抗愈烈。貌似沉寂的中国大地,地火正在运行、奔疾。深受重压的人民,定会奋起搏击。当革命风暴骤起的时刻,连那本不觉悟的阿Q,也迫于“生计问题”,决定“铤而走险”,去投奔“革命党”。当武昌起义、绍兴光复的消息传来,一向“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的范爱农,脸上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的”笑容,也高兴地上城来找鲁迅,“去看看光复的绍兴”。②这表明当时的中国,亟待一场疾风暴雨般的民主革命的洗礼;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欢迎革命的到来。(二)鲁迅先生高度肯定了辛亥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认为它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伦理道德,初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阿Q正传》以传神之笔,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一个场景:当武昌起义和杭州、绍兴相继光复后,城里的白举人在“黑魆魆”的深夜,乘着一只大乌蓬船,来到未庄赵秀才府上的河埠头,秘密地转移财物细软;为了开凿逃退之穴,白举人甚至不顾森严的封建等级,与地位远逊于己,“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的赵秀才排了“转折亲”。白举人的乌蓬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未庄的绅士们都惊恐起来。当一向被豪绅视为贱民的阿Q在街上昂首阔步,“得得,锵锵”地唱着戏词的时候,赵太爷竟失去了往日盛气凌人的风度,“怯怯地迎着”,低声的叫他“老Q”。这同当年阿Q因自称姓赵,而被赵太爷痛打的情况,恰成鲜明对照。至于等而下之的赵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序号: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 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 [正文] 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对比元素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对比元素 20148203 陈沁怡 鲁迅,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和小说家,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先河。在他的作品中,大量的对比的元素也值得反复推敲。他运用的对比手法充斥在他对环境,人物甚至是叙事结构的安排中。炉火纯青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为小说主旨的体现增色良多。 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它塑造了人物,也撑起了整个情节。而鲁迅利用大量对比是的环境描写更为丰富生动。首先是环境中的色彩和明暗的对比突显了觉醒者的悲剧性。《狂人日记》中的“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和“今天晚上,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两句话的对比,环境的明亮和昏暗在这里有着更为深刻地象征意义。在全篇小说中,月光作为一个意向,象征着启蒙和觉醒。而环境的明暗对比直指狂人的觉醒和周遭环境的灰暗,周围人的麻木。在《药》中,夏瑜的母亲特意去祭奠他时,“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箭也似的飞去了。”最后一段阴冷的环境描写中,乌鸦叫声的动态和周围静态的死寂成为对比,更加深了当时死寂的气氛和夏瑜生命的悲剧。这里乌鸦的叫声如同鲁迅的呐喊,以声衬静,更添悲凉。而在环境中大量运用的反衬的描写,也是对比手法里的一大特色,凸显出了“被吃者” 的命运悲剧性。《孔乙己》中的社会环境和孔乙己生命的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予读者更为直观强烈的体验。“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在这里利用笑声和孔乙己的悲凉做对比,更体现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这种对比的手法虽没有正面对孔乙己进行肖像描写,却用环境对比进行反衬。同样出现的还有《祝福》中的开头和结尾。“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开篇描写的是除夕夜放爆竹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作者却用了“灰白色”“沉重”这一系列的词,爆竹声音虽响,但向后读去却能发现祥林嫂的悲剧也在除夕这个如此祥和热闹的节日发生。这个放爆竹的场景和祥林嫂的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更添悲凉。 在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鲁迅更是在行为,语言和肖像上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达到更为生动的效果。首先是人物的外貌和肖像描写上,利用对比凸显了人物阶级的划分。在孔乙己中,“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 在这里,鲁迅运用代表性的“长衫”和“短衣”的对比,赫然划分出了严密的阶级制度。在《阿Q正传》中,阿Q在被审问时曾与革命党有过对峙。“满头剃的精光的老头子”“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 和前文对阿Q的“瘦伶仃”“头顶的癞疮疤”等的描写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一胖一瘦的对比,能够突出阿Q和老头之间明显的等级差距,而后文中阿Q 死的不明不白却心甘情愿,更体现了阶级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愚昧和悲哀。其次,在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上,也可见诸多的对比。鲁迅此举更是凸显了不同人的个性特征,深化矛盾冲突。在狂人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吃人的事,对吗?”“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不对,他们何以竟吃?”“也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鲁迅在狂人的日记中设计了这样一段觉醒的狂人和吃人者的对话。没有过多的描写,这段对话通过语调的强硬和心虚,直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有答案)(精校版)

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语言基础积累(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元勋(xūn)选聘(pìng) 挚友(zhì) 鞠躬尽瘁(cuì) B.殷红(yǐn) 澎湃(pài) 伫立(zhù) 锲而不舍(qiè) C.小楷(kǎi) 秩序(chì) 校对(jiào) 深恶痛绝(wù) D.疙瘩(gē) 抹杀(mǒ) 迭起(dié) 妇孺皆知(rú) 【解析】A.选聘(pìn);B.殷红(yān);C.秩序(zhì)。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C ) A.昼夜家喻户晓至死不懈气冲斗牛 B.云霄沥尽心血慷慨淋漓马革裹尸 C.草率目不窥园锋芒必露不以为然 D.卓越兀兀穷年群蚁排衙迥乎不同 【解析】C.“锋芒必露”应为“锋芒毕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B.在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自身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他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C.相同的文学主张,共同的鉴赏能力,使他们两人常常不以为然;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相互理解的愉快。 D.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取得圆满成功,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员翟志刚因此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解析】C.“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与句子的语境不合。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解析】A.搭配不当,应改为: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B.搭配不当,应改为: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C.成分残缺,应改为: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