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土壤改良的操作过程

土壤改良的操作过程

土壤改良的操作过程
土壤改良的操作过程

土壤改良的操作过程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创建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途径。土地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活动的结果。土地有一定分层结构,它是由底层、内层、表层等三个层次构成的垂直剖面系统。底层由岩石和风化物构成,是土地的承载层;内层是由生物及其土壤层所组成,是土地的心脏,生产力的源泉;表层是指作为土地附着物的动物及人类创造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其上界为土地各种附着物向上延伸部分之冠顶。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多工作集中在对土地表层和底层的优化与改良方面,很有必要对土地的内层——土壤实施有效的改良,以达到从本质上提高土地质量。以下为土壤改良措施的操作步骤:

(一)、土壤性状调查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

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以土壤改良为核心的土地开发整理就要求对土壤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以消除影响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为此,本研究设计了适合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壤性状调查表,见附表二。根据每个项目区内土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

(二)、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

土壤改良是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环境学和农业工程学等的理论和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的各种不利因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措施。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土壤改良措施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二是改良土壤性状(优化土壤剖面质地构型);三是增施肥料培育土壤肥力;四是对被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因此,针对不同的土壤性状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

1. 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

在低山丘陵、山前台地、河流低阶地区域,如怀柔北部山区、延庆山区、门头沟山区、房山山区、密云山区、昌平和平谷部分山区的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褐潮土及风沙土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增加壤质土层的整理措施。

表土剥离: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需要平整的平缓坡地,首先剥离耕作层土壤或者原自然土壤腐殖质层(表土层)0~30cm,并全部加以收集,贮存于整理场地周围,必要时用塑料布遮盖,避免暴雨淋刷而使肥沃土壤大量流失。然后才能实施必要的土地平整措施。

田块基层处理:对深填或深挖土的地块,用推土机将土地块推平、压实,使其形成具有较好防渗、防漏性能,在有条件的情况小,最好在未来耕作层下部铺设厚约20厘米的粘质隔离土层,使人造土壤层有保水保肥的性能。

耕层土壤或客土回填: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农田的耕作能力,在整理场地的垫土层之上,将原先存放起来的耕作土层,全部运送原地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良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若回填地原为不易透水的土质基层,回填厚度一般为50~100 厘米;若回填地原为基岩的基层,回填厚度一般为100 ~150 厘米。新增建设用地表土搬迁构建新型肥沃耕作土层:北京市每年仍然有

大面积的新增建设用地,这些地区一般均有大量肥沃表土闲置,完全可以将这些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壤(优质菜园土)层搬迁至待整理或待复垦区域,建造大面积具有肥沃土壤层的优质耕地。

表土培育与土壤改良:在挖填深度超过土壤耕作层厚度的区域必须在新整理的土地上加铺厚度超过25 厘米的肥沃表土。这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每年还要向土壤施用农家肥2000 公斤/亩以上;在整理之后的3年内实施豆科作物与绿肥套种或轮种,实施作物秸秆回田,并增加灰渣肥的施用量,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对耕作土层浅薄的田块逐年深翻20~30厘米,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洪灌淤积:针对泥沙含量较高的大河下游沿岸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首先将砂土、砾石填充在待开发整理的区域,夯实并平整地表。然后利用河水或洪水富含泥沙的特点,运用泵提河水或洪水灌溉已平整的项目区,这样多次周期性灌淤,就可建造肥力水平较高的人工淤积土层,这样形成的耕作层还具有保水保肥、防止下陷和渗漏的特点。

2. 改良土壤性状

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土壤改良,研制和开发出多种土壤性状改良,如改良土壤水分条件的土

壤保湿剂、改良土壤结构的松土剂和固砂剂、改良盐碱土的降盐碱剂。在北京市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较好的通州、大兴、顺义的部分沿河沙地区,其土壤主要魏砂姜潮土、砂质褐潮土,因土壤质地粗、结构性差、有效养分缺乏,在农业生产中常有漏水漏肥现象,为了尽快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益,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土壤性状改良措施。

液体通气保湿剂是日本研制成的一种土壤改良剂,它由聚乙烯6.66%、脱乙酰甲壳质0.11%、氨基酸0.022%、单宁0.019%构成。在粘土中加入这种改良剂,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其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沥青乳化保湿剂是由比利时科学家研制成功。这种乳化剂是油状液体,可像化肥一样施在沙漠上。它分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亲水性的能像海绵那样,使植物根部周围保持湿润;疏水性的可抑制地面水的蒸发。一般情况下,沙土中的水渗透快,蒸发也快,但经过这种沥青乳化剂的处理后,能长时间蓄积水分,保证植物健康生长。聚合物固沙保湿剂是埃及制成了一种聚合物固沙保湿剂,它是从炼油厂、石化厂和发电厂的废料中提取的,将它撒在沙漠上,能够固沙保湿,抑制生态恶化,从而使有可能在沙漠里种植小麦和稻子等农作物。陶瓷保湿剂是日本农业专家开发出一种能够改造沙漠的陶瓷保湿剂。这种陶瓷含有众多的孔隙,可以吸收比其本身重许多倍的水,具

有良好的蓄水和保水性能。将它与高分子树脂和沙混合,可以用来培育树木花草或水果蔬菜。聚合物亲水松土剂是法国利用聚合物制成了一种亲水松土剂,它能湿润和疏松土壤。该松土剂呈颗粒状,撒在土壤中(用量为每平方米100g)后即起作用。当土壤潮湿时,颗粒吸收水分而剧烈膨胀,其体积可增大数百倍。然后逐渐释放出水分,使作物在干旱时也有一定的水分可供维持生长。随着含水量逐渐减少,颗粒的体积也随之减小,空出原来占据的位置,从而使土壤疏松。注射松土法是德国专家采用注射法来改良土壤结构,效果很好。他们制成了一种专门的使用压缩空气的注射装置,向土壤中注入塑料颗粒和石灰,不仅可使土壤疏松,石灰还可中和土壤中的酸性。

硫酸铵降钠肥土剂是美国一家农场成功地用硫酸铵改良了高钠土壤。过去,这个面积为607公顷的农场土地含钠量高达13.7%,一直无法种植水稻。经硫酸铵处理后,不仅稻株长势良好,而且单位面积产量也大大增加。其增产的原理是:首先,硫酸铵里的硫降低了土壤中的钠含量,硫酸根离子与钠离子结合,形成了可溶性硫酸钠;其次,硫酸铵的酸性降低了土壤的pH值,为水稻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同时提高了磷和微量元素铁、锰、锌的利用率。另外,同尿素类肥料相比,硫酸铵里的氮以氨的形式出现,比较稳定,不易挥发,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

3. 增施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在北京市西部山区的碳酸盐褐土区,利用次生黄土客土垫地为主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为了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之后尽快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应该利用北京市郊区养殖基地丰富的生物代谢物(有机肥)和靠近牧区的特点,给用参数黄土垫出的平地增施有机肥料,以尽快的培肥土壤使农民受益。据在怀柔北部山区长哨营乡调查,有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完工(主要是利用次生黄土垫地)之后。农民利用整理出的平整土地种植玉米,亩产不足200斤,且农业生产的效益极低,农民纷纷期望一个部门能够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做实,并使之见效,纷纷要求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增添有效措施——增施肥料培育土壤肥力,使被开发整理出的农用地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怀柔区长哨营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建成的农田景观

(其玉米产量在200斤/亩左右)

增施生物有机肥(牧区、大型养殖场牲畜或家禽的粪便),改良土壤耕性,最稳妥、最有普遍意义措施就是增施有机肥料。无论是粘土还是砂土,增施有机肥料都可使耕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大量施用农家肥(系指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的肥料)、种植绿肥和豆科作物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而且肥效长,可以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生产绿色食品的主要养分来源。同时还要注意控制与调节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既能保证当季作物养分的需要,又能使有机质有所积累,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灌排和耕作等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例如,同旱地相比,水浇地和水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水田通过排干烤田,耕翻晒垡,又可促进有机质的分解释放养分。

草田轮作是种地养地、用养结合的耕作制度。把豆科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增加了雨季地表的绿色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可起到改土肥田、增产增收作用。间作、套种、复种与混播这几种种植方法,都是增加雨季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办法。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作肥料。主要分为豆科和非豆科两大类。豆科有绿豆、蚕豆、

草木樨、沙打旺、田菁、苜蓿、柽麻、紫云英、苕子等。非豆科绿肥,最常用的有禾本科,如黑麦草;十字花科,如肥田萝卜;菊科,如肿炳菊、小葵子;满江红科,如满江红;雨久花科,如水葫芦;苋科,如水花生等。用纸渣改良土壤是印度利用纸厂废渣改良土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在作物播种前,每公顷施入纸渣5吨。经过多种作物的对比试验,油菜、小麦、水稻、马铃薯等作物都能增产20%~50%。这主要是由于纸渣不仅能有效地降低土壤酸度,而且含有钾、镁、钙等微量元素。

4. 对被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在北京市东南较污水灌溉历史较为长久的平原区,其土壤主要是草甸褐土、潮土、盐化潮土、湿潮土区,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其农用地土壤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此,应该在进行必要的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土壤污染的范围、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必要的生物修复措施,以确保农用地及其农产品的安全。

非食源性植物固化技术,即利用非食性植物吸收、富集土壤中重(类)金属元素并合成有机物(如木材、纤维、花卉等),然后通过收获将有机物及其所包含的重(类)金属元素从土壤系统中分离出去,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总量,还有效防治

土壤中的重(类)金属元素进入区域地表水系统和生态系统,达到减少土壤污染,以确保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目的。这种非食性植物群固化中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利用植物对水土保持能力,减缓土壤被侵蚀和被淋溶的过程,防止重金属元素对水系统的二次污染;二是通过植物根系环境pH、Eh条件的改变(即细菌和真菌的生理代谢过程)促使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发生转换即重金属元素固化。如研究表明植物根系可有效地固定土壤中的铅。

非食源性植物挥发技术,是利用植物吸收、积累和挥发作用以减少土壤污染物。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利用植物根系细菌的繁殖、分泌特殊酶的作用将土壤中的甲基汞、离子态汞转化为毒性较小、可挥发的单质汞,就可以降低土壤中汞毒性,如将汞还原酶基因转导到植物(如烟草)体中,进行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另外许多植物可从污染土壤中吸收硒并将其转化成可挥发状态(二甲基硒和二甲基二硒),从而降低硒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性。在美国加州的一个人工构建湿地生态系统中,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使土壤中硒从25 mg/kg 降低至5 mg/kg。土壤通电消毒法是美国发明一种净化被污染土壤的方法,就是给受污染的土壤通上直流电。当电流接通时,液态酸在阳极形成并运动到土壤气孔中,吸收土壤中污染物进入液体。在电渗析过程中,大量的水冲刷土壤,把气孔中的液体冲出来,使其运动到阴极。在那里液体被抽到

地表面,污染物因而离开了土壤。

沸石除污是格鲁吉亚科技人员在向土壤中喷撒农药的同时施入一定的天然沸石,由于沸石含有众多微孔,吸附性强,能够促进吸收和析出任何物质与气体的原子,所以不仅能免除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且同农药混用还能增强药性,提高杀虫效果。

5. 北京市污染土地修复整理的实用技术

上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仅仅是当今学术界在进行小规模试验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探讨的一些土壤污染修复的新技术。那么,作为新技术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应用、并能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具体实践在国内外至今还少有报道。为此,课题组专家在北京市土地整理与与储备中心、北京土地学会的组织领导下,对北京市近郊区的高科技农业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对于被污染的土壤,首先应该确定其土壤污染的类型与范围、区位条件及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优选条件比较好的被污染土壤的区域,利用土地整理的资金和市政府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与土地整理资金联合,投资修建高科技农业花卉生产基础设施(大棚、水利排灌、电力和道路)建设,或者改造现有的为了种植蔬菜而建设的温室大棚,投资对土地承包者或农民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花卉产业种植、管理、经营)。这样使北京郊区受污染

的土壤用于生产非食源,这样一方面可消除在被污染土壤上进行食源性的农业生产对人民饮食安全的危害;二方面可通过花卉植物从被污染土壤中逐渐吸收、富积污染物,就能达到修复被污染土壤之目的;三方面还能促进北京郊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些列举北京市郊区高科技农业——花卉业生产景观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采用土地整理措施,并结合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改善,据初步估算其投资强度与一般的农用地整理相当,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更好,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土地整理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短平快作用。

图3 北京市大兴区的高科技高产值花卉业景观图(三)、土壤改良的投资体系

在美国土壤改良工程已成为农业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这项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扩大谷物出口和通货膨胀而使土地升值来保证。在美国土壤改良工程首先安排在水量充沛地区天然肥力足的田地上。而国家投资则投向个体资本无力负担的、耗费巨大的生产上。在美国大型农场中诸如农场建

筑物、土壤改良设施、机械化等结构性费用份额,在其总费用中,要比小型农场少1/2,大型农场的牲畜、饲料、植保等费用份额,反而比小型农场大一倍以上。小型农场投向新建筑、土壤改良设施等方面的资金,占总资金的8%,而大型农场的这类投资仅占总资金的3%。荷兰的土壤改良所需资金的65%由国家提供,余下部分由农场主出资,期限为30年。

根据现有北京市近年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估算,增加壤质土层厚度已经被绝大多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采用,其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大约在1800~2500元/亩;改良土壤性状目前国内土地开发整理还未见实施,属于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新措施。北京市应该充分利用其科技资源优势,以提供土壤改良实验基地的方式,积极吸引在京的科研院所,将其科研经费和土地整理经费协调起来,用于土壤性状改良及其研究,这样估算土地整理项目用于土壤性状改良的投资,大致可控制在400-800元/亩之间;增施有机肥和培育土壤肥力措施根据国内兄弟省市的经验,养鸡、养猪、养鸭、养牛、养羊等所产的生物有机肥价格大致在120元/吨,按(耕作层30 cm、1.25g/cm3计)每亩施用有机肥2.5吨,其投资强度大约在300~500元/亩之间。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材料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4.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5.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

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原因: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地区:新解放区。 3.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4.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5.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具体实施办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8.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9.意义: (1)政治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经济意义: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一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全国土地改革前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

土壤改良方案样本

土壤改良方案 一、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 危害:在大某些菜区,都存在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现象,体现为:不但底肥化肥使用量大,并且追肥也是大量使用,这样就使得土壤团粒构造破坏严重,透气性减少,需氧性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从而导致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对蔬菜危害一是根系下扎困难,二是虽然根系能扎下去,也会因土壤含氧量过低,浮现沤根现象。土壤盐渍化是指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盐离子增多,妨碍蔬菜根系正常吸水,从而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蔬菜就像种在盐水里同样,导致了腌根死棵。土壤盐害有轻重之分,初期地面有清霜而后发展到绿皮“青苔”,棚室内蔬菜尚为正常;中度时地面浮现许多块状红色胶状物,干后变为“红霜”,棚室内蔬菜生长到中期浮现点片萎蔫;土壤盐分过重时地面浮现白色结晶“盐霜”,棚室内蔬菜定植后根系特别少,后期死秧加重。 解决办法:当前解决土壤板结和盐渍化较好办法是使用汽巴松土精,每亩地300克,使用时将松土精掺30~40公斤土撒施到蔬菜根部附近,然后浇水即可。使用松土精后,通过松土精物理作用,改进土壤团粒构造,使土壤疏松、透气,增进蔬菜根系下扎,保证蔬菜对养分和水分吸取。 二、土壤菌群失调

危害:土壤中生物菌有一某些是有益菌,在土壤中起比较好作用,改良根系生长环境;尚有一某些菌属于有害菌,这些菌会引起许多土传病害,导致死秧、死苗。随着种植时间延长,土壤中有害菌数量越来越多,而有益菌得不到补充,这就导致了土壤菌群失调。 解决办法:要想解决土壤菌群失调问题,单靠使用杀菌剂来杀死土壤里面病菌办法是行不通,只能想办法补充土壤里面有益菌数量,使土壤当中有益菌和有害菌重新达到一种平衡,就不会影响蔬菜长势了。当前补充土壤有益菌可使用家园益微增产菌,每亩使用500克+50克助剂(助剂目是养菌),掺土30~40公斤,依照地块状况,一种生长季节使用1~2次。 三、微量元素缺少 危害:连作是蔬菜种植普遍现象,然而连年种植蔬菜容易导致土壤养分偏耗,特别是硼、锌、铁等微量元素,由此引起缺素症越来越严重,大大影响了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解决办法:补充微量元素一要选对产品,二是选好使用时间,三是掌握用量。无论是果菜类还是叶菜类,微量元素补充有3种办法: 1.底施:底施优力硼锌+瑞绿。优力硼锌补硼补锌,每亩用量为200克;瑞绿为EDDHA螯合态最稳定铁肥,每亩地用量50克。在整地施肥时,把优力硼锌和瑞绿混合均匀,结合其她肥料共同施入。 2.冲施:冲施瑞培乐。瑞培乐里面含铁、铜、锰、锌、硼、钼6种微量元素,含量全,运用率高,使用量少,每次每亩追施100克即可,配合冲施肥,补充各种元素,解决各种缺素症,平衡蔬菜吸取

农田土壤改良方案

农田土壤改良方案 一、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 危害:在大部分菜区,都存在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得现象,表现为:不但底肥化肥使用量大,而且追肥也就是大量使用,这样就使得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严重,透气性降低,需氧性得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从而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对蔬菜得危害一就是根系下扎困难,二就是即使根系能扎下去,也会因土壤含氧量过低,出现沤根现象。土壤盐渍化就是指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盐离子增多,妨碍蔬菜根系正常吸水,从而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蔬菜就像种在盐水里一样,造成了腌根死棵。土壤盐害有轻重之分,初期地面有清霜而后发展到绿皮“青苔”,棚室内蔬菜尚为正常;中度时地面出现许多块状得红色胶状物,干后变为“红霜",棚室内蔬菜生长到中期出现点片萎蔫;土壤盐分过重时地面出现白色结晶“盐霜”,棚室内蔬菜定植后根系特别少,后期死秧加重。 解决措施:目前解决土壤板结与盐渍化较好得措施就是使用汽巴松土精,每亩地300克,使用时将松土精掺30~40公斤土撒施到蔬菜得根部附近,然后浇水即可、使用松土精后,通过松土精得物理作用,改善土壤得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促进蔬菜根系下扎,保证蔬菜对养分与水分得吸收、 二、土壤菌群失调 危害:土壤中得生物菌有一部分就是有益菌,在土壤中起比较好得作用,改良根系生长得环境;还有一部分菌属于有害菌,这些菌会引起

许多得土传病害,造成死秧、死苗。随着种植时间得延长,土壤中有害菌得数量越来越多,而有益菌得不到补充,这就导致了土壤菌群得失调。 解决措施:要想解决土壤菌群失调得问题,单靠使用杀菌剂来杀死土壤里面病菌得办法就是行不通得,只能想办法补充土壤里面有益菌得数量,使土壤当中得有益菌与有害菌重新达到一个平衡,就不会影响蔬菜得长势了。目前补充土壤有益菌可使用家园益微增产菌,每亩使用500克+50克助剂(助剂得目得就是养菌),掺土30~40公斤,根据地块情况,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2次、 三、微量元素缺乏 危害:连作就是蔬菜种植得普遍现象,然而连年种植蔬菜容易造成土壤养分得偏耗,特别就是硼、锌、铁等微量元素,由此引发得缺素症越来越严重,大大影响了蔬菜得生长发育,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解决措施:补充微量元素一要选对产品,二就是选好使用时间,三就是掌握用量、无论就是果菜类还就是叶菜类,微量元素补充有3种办法: 1、底施:底施优力硼锌+瑞绿。优力硼锌补硼补锌,每亩用量为200克;瑞绿为EDDHA螯合态最稳定得铁肥,每亩地用量50克、在整地施肥时,把优力硼锌与瑞绿混合均匀,结合其她肥料共同施入。 2.冲施:冲施瑞培乐。瑞培乐里面含铁、铜、锰、锌、硼、钼6种微量元素,含量全,利用率高,使用量少,每次每亩追施100克即可,配合冲施肥,补充各种元素,解决各种缺素症,平衡蔬菜吸收氮磷钾得

中国古代土地改革

1.中国最早的土地制度出现在西周,叫“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割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在西周时盛行,为周王所有,也叫“公田”,分配给领主,领主再强迫庶民去集体耕种,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向周王交一定的贡赋。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 2.到了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秦国的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法令。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项变革瓦解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也因此奠定了强国的基础。 3.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确立后,出现了土地兼并,产生了封建地主阶层。地主将土地租给无地农民,秋后收取粮租。土地过分集中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等问题。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如东汉末年的“屯田制”;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以及清初的“更名田制”等,都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同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治。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地兼并,但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5.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大小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绝大多数的起因都是由于土地分配不均造成的。 6到了近代,中国要推翻旧的封建制度,建设工业化的现代国家,首先要改变农村封建地主土地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没有触动农村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日益尖锐。 7.而中国共产党则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争得广大农民支持,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8.从1931年起,中共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又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9.1947年,中共又在解放区搞土地改革,把被地主、富农圈占的大片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帮助人民群众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历史夙愿,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最关键的一步,解决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顺应了民心,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解放区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0.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此后,在3.1亿人口的农村开展了土改运动。到1953年,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被消灭。 11.农民拥有了土地之后,有人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会重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出现两极分化,产生新的地主富农阶层。所以,在土改运动的同时,我国又逐渐推行农村集体化,先从互助组开始,经过初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合作社。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2.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劳动,用工分计算劳动量,到年底按每人所挣工分多少分配粮食。这种方式的弊端是,用固定标准计算工分,造成了平均主义,很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粮食生产也因此长期徘徊不前。 13.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农村也开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出现。这种方式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集体将土地和生产资料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分给农户经营和使用,承包户向国家和集体交纳税费和公共提留后,剩余的可以归农民自己所有。 1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和解放了生产力。在它实行的2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近期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推进农

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及政策

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及政策 生意社2009年09月11日讯 新中国最早的土地法 土地改革总论 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我们这里所讲的论土地改革指的还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改”。 土地改革的源起

土地改革工作会议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脉络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

产。《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了土改运动。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了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建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由于没有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对待,致使土地无偿占用,乱占、多占的情况屡禁不止,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2010年09月28日15:14城市化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9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于是,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开始探寻: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农村的土地。业内人士预言,在农村上演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农村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究竟是福祉还是祸患?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将助力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呢? 回顾: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 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农村的土地经历了个体农民私有向集体所有制转变,新一轮土地改革尝试赋予农民在土地上的更多权利。 历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历程2: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 1954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历程3:集体所有→三级集体所有

1957年-1978年,“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历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历程5:“新土改”允许土地流转 改革开发30年后,2008年10月1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盘点:各地探索土地流转 尽管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考察安徽小岗村定调新土改方向——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自从有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就在悄然进行。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有的农民就把土地或转让或转包或转租给别人。 有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农地流转量仅占承包地总量的1-2%,90年代末达到4%左右,现在已经达5-6%。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则高达30%左右。

最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案

最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大量的污染,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是满目疮痍。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来进行土壤修复,治理土壤污染,尤其是“土十条”发布在即,土壤问题会成为今后环保事业的重要一环。 那么问题来了,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作为一个农资从业者,我们应该了解 应对措施,大致方案有四种: 一是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二是加大有机肥投入量; 三是补充有益菌(微生物菌剂); 四是适当使用土壤调理剂。 一、有机肥 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便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有机质一旦缺乏,土壤的有益微生 物菌群必将失衡,微生物促进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的分解和转化,有机质为微生物 提供营养和适宜生存的环境,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唇亡齿寒”来形容。 此外,有机肥还为作物提供碳营养。据我了解,大多数种植户都知道使用有机肥的好处,用他们的话说“用有机肥,地更有劲”,既然有机肥这么重要,那种植者为什么不用,或是投入不足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一部分种植者对有机肥的认知程度不够,不了解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2、以传统土杂肥、禽畜粪便为代表的有机肥,原料采集不是很方便,种植户很难发酵腐熟好,而且制作比较麻烦,现代人的惰性都比较大,也自然是懒得去用; 3、商品化的有机肥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种植户,但是缺点是使用成本过高,性价比不合理,种植户投入的那点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对于有机肥我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是近距离的工厂化堆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秸秆还 田和当地有机肥资源(如禽畜粪便、各种农业废弃物下脚料等等),进行工厂化腐熟处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加大有机肥的投入,连年使用对土壤肥力的恢复起到关 键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政府去做引导工作。 二、微生物菌 相对于需要大量投入的有机肥,微生物菌对土壤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微生物 菌可以活化土壤有机和无机养分,提供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降解重金属 残留,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微生物的代谢物中含有多种天然的植物激素和氨基酸等 有益物质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但是,微生物要更好的发挥作用,还是得建立在土壤 有机营养充足的基础上。 微生物菌好处很多,但经常看农资网友聊到微生物菌时总是感叹其中的水太深: 一是类别太多 农业部登记的大类有七类(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生物有机肥、内生菌根菌剂、根瘤菌菌剂),七大类当中又有上百种不同的菌种,不同的菌种起到的主要作用又不一样,比如硅酸盐细菌主要是活化土壤养分,细黄链 霉菌主要是主要是针对土传病菌的抑制等等; 二是微生物菌的质量好与坏很难区别 以假冒真、以次充好、夸张宣传的现象很普遍,面对良莠不齐的微生物菌产品,甚至 执法部门都无能为力(能做检测的部门很少),何况是农资从业者,微生物的效果又长 期的过程,大多效果在短期内很难观察到。 三、土壤调理剂

城市园林土壤板结机理及改良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园林土壤板结机理及改良研究 作者:郑浴, 张艳丽, 王琨, 周游, 杨晓红, 鞠学勇, 何炜, 张慧心, Zheng Yu, Zhang Yanli, Wang Kun, Zhou You, Yang Xiaohong, Ju Xueyong, He Wei, Zhang Huixin 作者单位:郑浴,张艳丽,王琨,周游,杨晓红,Zheng Yu,Zhang Yanli,Wang Kun,Zhou You,Yang Xiaohong(南方山地园艺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5), 鞠学勇,何炜,张慧心,Ju Xueyong,He Wei,Zhang Huixin(重庆南山植物园管理处 ,重庆,400065) 刊名: 农学学报 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 年,卷(期):2011,01(2) 参考文献(15条) 1.Bockheim J G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highly-disturbed urban soils 1974 2.张甘霖;吴运金;龚子同城市土壤-城市保护的生态屏障[期刊论文]-自然杂志 2006(04) 3.Jim C 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 Hong Kong roadside soil in relation to urban tree growth[外文期刊] 1998(2/3) 4.陈立新城市土壤质量演变与有机改土培肥作用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9(03) 5.William R E;RICHARD V P The genesis,classification,and mapping of soils in urban areas 1997(04) 6.David G R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and Industrial Soils in the 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 2007(02) 7.卢瑛龚子同城市土壤分类概述 1999 8.卢瑛;龚子同;张甘霖城市土壤的特性及其管理[期刊论文]-土壤与环境 2002(02) 9.蒋海燕;刘敏;黄沈发;沈根祥 吴健城市土壤污染研究现状与趋[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05) 10.张片霖;赵玉国;杨金玲城市土壤环境问题及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土壤学报 2007(05) 11.杨金玲;汪景宽;张甘霖城市土壤的压实退化及其环境效应[期刊论文]-土壤通报 2004(06) 1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 1978 13.吕英华;秦双月测土与施肥 2002 14.胡开辉微生物学实验 2004 15.张普京;窦森;朱平长期使用有机肥对黑土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同态13C核磁共振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9(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学勇.陈忠林.刘强.ZHANG Xue-yong.CHEN Zhong-lin.LIU Qiang施用石膏改良盐碱土建植结缕草草坪[期刊论文]-草原与草坪2010,30(6) 2.林雪英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生态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财富2011(8) 3.吕芬华.王金良.姜伟锋不同等级标准农田地力现状与培肥改良技术探讨[期刊论文]-上海农业科技2005(4) 4.张学勇.陈忠林.刘强.Zhang Xueyong.Chen Zhonglin.Liu Qiang增加播种量对石膏改良盐碱土建植结缕草草坪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 5.卢向阳一种林下种植的优良覆盖植物[期刊论文]-北京农业2009(13) 6.陈祥.包兵重庆主城区园林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良措施[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08(23) 7.钱让清.刘波.QIAN Rang-qing.LIU Bo合肥市膨胀土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地质2008,18(2) 8.孟会生.王静.郭建奎.张祥民.阎永康.殷海善.Meng Huisheng.Wang Jing.Guo Jiankui.Zhang Xiangmin.Yan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回顾 嘉实基金研究部刘杰 土地改革,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使用制度、产权制度以及税收政策改革等等。由于农业在经济中的长期重要地位,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内容。回顾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发展历程,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新的农村改革政策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 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1948年-1953年)。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土地改革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1954年-1956年)。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1957年-1978年)。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个体农民私有的土地向集体所有制转变。这一转变的结果是,农民对于土地的产权弱化,土地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那么,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的流转方式已经不可能实施。 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同志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这种模式在保证农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保证了农户的独立经营权,并对农村土地的经营收益分配关系进行了调整,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短时间内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1987年,沿海发达省市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试验。这样,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突破了家庭承包经营的限制,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开始进入试验阶段。2005年7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草案)》,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于2005年10月1日起上市流转。此举意味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也是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突破。 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通过。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土壤改良方案(完整版)

温泉河景观(生态)治理工程绿化工程土壤改良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重庆天域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三月

工程概况及特点分析 一、工程概况 温泉河景观(生态)治理工程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沿着海泉路由南到北走向分为A、B、C、D、E五个区,是青岛市一个重点的工程项目。工程总长度约3.95km,总面积约100万m2,其中绿化工程占地约80万m2。 二、施工现场特点分析 本项目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主要有河沟、树木、农田、房屋等。拟建场区属于平原,其地貌为浅丘、斜坡及沟谷地带,场区东侧有一条海泉路交通便利,材料运输方便。 第二节土壤改良措施及施工方案 一、总体说明 盐碱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盐类,而且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从广义上讲盐碱土包括盐土、盐化土和碱土、碱化土。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有以下几个改良措施: 1、水利改良: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灌、排分开,加强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通过灌水冲洗、引洪放淤等,不断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2、农业技术改良:通过深耕、平整土地、加填客土、盖草、翻淤、盖沙、增施有机肥等改善土壤成分和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加速盐分淋洗。 3、生物改良:种植和翻压绿肥牧草、秸秆还田、施用菌肥、种植耐盐植物、植树造林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并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返盐。 4、化学改良:对碱土、碱化土、苏打盐土施加石膏、黑矾等改良剂,降低或消除土壤碱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各种措施既要注意综合使用,更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绿化地土壤改良方案

土壤改良方法

土壤改良方法

很多农民朋友经常抱怨说:自家田地里的土壤好像得“病”了,最明显的特征是耕地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土壤肥力越来“瘦”,盐碱、板结、酸化问题越来越重,病害虫害发生率越来越频繁,田间土壤上种植的农作物根系差、苗子不长、植株黄弱,而且还经常发生烂种死棵、出苗不齐、产量品质双双下降的问题。在土壤作物种植管理上,虽然每年投入到农作物种植上的钱财、人力、物力都在增加,但农作物的长势、产量与品质却没有较好的改善,投入大、产出低,这样一来,咱们农民朋友自然就没有好的种植收益。 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肥力的高低和作物长势的好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壤中水(湿度)、肥(养分)、气(氧气)、热(温度)的平衡关系;对于咱们农民朋友经常遇到的 作物长势差、产量品质低问题,大部分问题都与土壤得“病”、土壤 内部因素关系失衡有关,如果我们要向作物长势健壮、开花坐果率高、果实籽粒发育饱实,就必须解决好土壤的质量与肥力问题,在为作物根系创造优良生长发育环境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增产优收的目的。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改良土壤呢?改良土壤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对于存在盐碱、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低、通透性差、病虫害重等问题的土壤,我们又该如何整治改良呢?今天就和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以供咱们广大农民朋友借鉴参考。

一、土壤深翻腐熟 不论是大田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也不论是瓜果蔬菜还是果树种植,作物的类型不同,在根系的发达程度和入土深度上也有浅有深。在种植同种作物的情况下,作物根系越发达,扎根入土就越深,作物根系的活性越旺盛,植株的抗旱、抗寒以及水肥吸收能力就越强,作物的长势越好、产量越高。而作物根系数量的多少、发达程度、入土深度,与作物生长的土壤熟化通透性、土壤结构、土壤理化性状以及耕作层土壤厚度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进行改良土壤时,可以通过土壤深耕的方式,一方面来破除表层土壤的板结、增加耕层土壤的厚土、提高土壤的疏松通透性,一方面来优化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平衡关系、促成土壤形成更好的团粒结构、促进土壤更好更快的腐熟化,再一方面土壤深耕腐熟能够有效的活化土壤中的养分、促使难溶性的养分更多的转化为可以被作物根系吸收的可溶性养分、增加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度,从而为作物根系生长与吸收、作物植株的健壮发育创造良好根际土壤环境。这一点对于土层瘠薄、保水保肥保墒性较差的耕地土壤效果非常突出。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土壤深翻腐熟呢?一般情况下,对于浅根性的农作物来说,我们可以在播种前的整地或定植前,对耕层土壤进行25公分左右的深翻即可,如果土壤深翻深度小于15公分,则起不到土壤深翻腐熟的作用,如果土壤深翻深度超过30-35以上,就会打破

中共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1大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迅速,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农会,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并有力的支援了北伐战争,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2、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为取得农民的支持,领导农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土地革命在井冈山根据地蓬勃开展起来了。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一年的土地革命斗争经验,颁布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1928年党的“六大”对土地政策作了原则性的调整:只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区别对待富农。1929年4月,毛泽东又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店。1930年毛泽东在赣南吉安县陂头村召开联席会议,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原则。1931年2月,毛泽东致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有。到1931年春,经过长期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经验,基本形成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的制定,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和胜利。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逐步确立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立“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它与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具有三个特点:①、产生于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②、这一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③、具有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调动了农民的抗日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同时也照顾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统一战线,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对争取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以及国共双方内战危机的加深,党中央对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决定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并在各解放区迅速展开。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总路线。由于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与路线,解放区的土改迅速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土地的广大农民踊跃地生产、参军、支援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为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土改任务,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次

12如何同时治理土壤板结和土壤盐碱化

如何同时治理土壤板结和土壤盐碱化? 土壤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土壤板结和土壤盐碱化。土壤板结主要表现为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通透性降低。土壤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临近地表使土地表层盐分积累所致。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较封闭,过度灌溉汇集后的水盐无法排出,导致下游平原的地下水位增高,地下水的矿化度加大,在地表蒸发的作用下,水散盐留,形成盐碱化。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盐碱化。 图 1土壤盐碱化 而土壤过度的酸碱性,则导致了土壤板结的形成。例如土壤酸性过大,则容易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而碱性土壤里的钙离子,容易与施入的其他化肥发生反应,产生沉淀,造成土壤板结。 其次,农田里土壤质地黏重,黏粒含量较多,因而土壤中孔隙较少,致使土壤通气、透水性较差,一旦下雨就容易造成土壤表层结皮,形成板结。

再次,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或长期不间断耕作,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 另外,长期单一、过量施用化肥,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同样也会引起土壤板结,还可能龟裂;长期利用地下水灌溉会引起表层土壤板结。 图 2土壤板结 土壤板结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导致产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对农业的危害可见一斑。 那么,土壤板结该如何治理呢?首先,要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减少化肥的施入量;然后,节水灌溉,尽量利用地上水;最后,推广秸秆还田,提倡免耕,减少土壤流失。 但是,上述方法只是单纯治理了土壤板结,盐碱化治理怎么办?有没有办法能一石二鸟同时治理呢?有!只要有山东华潍旱地宝保水剂! 山东华潍旱地宝保水剂可吸纯水倍数高达300~500倍。具有庞大的立体网络结构,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子,它既是农林保水剂,又是土壤改良剂和植物抗蒸腾剂。在吸水膨胀的过程中使土壤形成团粒多孔结构,通过反复地保水、释水提高了

中国近代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的社会存在。几千年延续至今,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与农民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则是土地。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则是农业的基础,它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而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显得更加重要,土地的占有和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国的稳定。因此,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围绕土地问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切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 1.土地改革阶段: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 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规定了对“所有没收和征收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到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以外,全国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全部完成。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把土地农民私有制改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在根据地,农业合作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劳动互助,但也发展了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规模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1952年,首先开始的主要是初级社,即在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集体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初级社虽然不涉及土地私有权,但使用权则由个人使用变为集体共同使用,这是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 3.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化阶段:把农民土地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改革为集体统一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 1955年8月以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初级社方面,高级社只是作为试点,数量很少,也不提倡,但在1955年秋,毛泽东同志强调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强行推动农业高级合作化运动,只有一年半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组建农业高级合作社的任务。在高级社阶段,农民私有的土地和牲畜、大型农具以及土地上的附属物如塘、井等水利设施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取消土地报酬,取消初级合作社的土地与大农具入社分红制度。 在人民公社化阶段,更是全面无偿剥削农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自然资源,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是很低的条件下,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把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变革为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为新的制度所代替。以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包产到户”为开端,中国开始了又一次重要的土地制度变革,即将纯粹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变成为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