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第二节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一)情感模式

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

1.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① 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参与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身心和谐成长,陶冶心灵,确立健康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情感唤起——定向激趣阶段,情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阶段,情感外化——创造阶段。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即感知体验理解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④ 实现条件:参与—体验模式的实现条件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为诸如何时让学生参与教学,以何种方式参与,如何有效利用参与活动等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的。

⑤评价:第一,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注意力,增强音乐记忆力,最终达到终生热爱音乐的目的。第二,此模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参与(歌唱、演奏乐器、律动、表演、创造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通感的作用,提高了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第三,参与—体验模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培养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该模式也有利于课内外结合,把音乐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家庭。第五,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很受学生的欢迎。

2.情境—陶冶模式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审美人格,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① 理论基础:情知教学论、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暗示教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身心协调成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几个步骤。创设情境阶段,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电化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体验阶段,可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总结转化阶段中,教师要作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情感体验感受得以转化为理性认识。

④ 实现条件: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多种能力,并把音乐器材、教具、教学环境布置好。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进入角色,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的情感和促进学生认知的目的。

⑤ 评价:这种在情境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由感受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实践。把认识与情感统一在同一情境中,充分利用认识过程的情感因素,与单纯感知相比,效果更好。

(二)行为模式

是以动作的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示范—模仿教学模式,行为—辅助教学模式等。

1.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使人类经验得以产生和传递的基本模式之一,也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技能学习着重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与培养。学习理论是技能学习的基本的理论基础,诸如动机理论、强化和反馈原则、主动练习原则、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原则、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原则、学习迁移原则等,都是技能学习应该遵循的。

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表演技能。

③ 操作程序:其操作程序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定向阶段,以教师对技能的示范为有效的刺激,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在参与性练习阶段中,由教师指导,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进,形成正确的技能行为反应。自主练习阶段发生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或操作要领后,学生加大练习活动量,进行自主练习。迁移阶段是对模仿的进一步深化,指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动作与操作要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的学习或创造性的活动中,即形成了某种音乐能力。

④ 实现条件: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的结果,教师对教学的控制量相对较少。

⑤ 评价: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定向、技能示范、正误辨析、总结等教学环节上,只能起示范、指导、组织的作用。

2.行为—辅助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行为—辅助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技能学习中,设计和使用一些教学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多种途径理解、掌握音乐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快技能掌握进程。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心理学和学习理论。

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对人的多种感官提供刺激,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发挥作用,使学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感知与体验,接受正确的知识技能,诱发学

生的积极思维,形成学习音乐的兴趣。

③ 操作程序:定向——辅助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应用。定向阶段是设计选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的阶段。在辅助练习阶段里,学生借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在自主性练习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大练习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迁移阶段即最后阶段,是迁移应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阶段。

④ 实现条件: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是必备的教学条件。教师要设计选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学生也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⑤ 评价:行为—辅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减少行为技能的学习难度,有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运用中介物调整自己学习方法、步骤、进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知模式

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包括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等。

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传递—接受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戚勒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过苏联学者奥凯洛夫等人的改造传入我国,我国教育界又对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此模式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它把教学看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② 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③ 操作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最后检察学生学习的效果。

④ 实现条件:其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师直接控制着教学过程,并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来进行教学,教师支配整个教学进度,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

⑤ 评价: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之所以被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成为我国的基本教学模式,是由于它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它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较为迅速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是人类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第二,它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学科课程的书本知识教学,适用于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适用于班级授课制的课程教学。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多年来受到各方面的批评。然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指出的那样,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机械被动的,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具有潜在的语言材料,能否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能否激发学生主动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固定”或“类属”新知识。如果能实现上述两点,则这种模式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就无法否定。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又称引导—探究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即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五个步骤。

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音乐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

③ 操作程序:导入——探究——归纳——运用。教师导入阶段就是要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诱发学生思维,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的阶段。在探究阶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概括法则,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归纳阶段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旧知与新知重新组合、归纳,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阶段是学生通过练习,反馈强化,进行知识迁移或巩固的阶段。

④ 实现条件: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也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⑤ 评价:其优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但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它需要学生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教与学难度较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

3.自学—指导教学模

① 理论基础: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又称学导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② 教学目标:以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

③ 操作程序:定向——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评价、小结,教师的指导贯穿在每个环节中。定向阶段,指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揭示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的阶段。在自学阶段学生要自学教学内容,在自学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讨论交流阶段中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启发指导阶段是教师解疑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里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解答,也可师生共同解疑。评价、小结阶段旨在总结提高,给予学生建设性的评价。

④ 实现条件: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也就是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指导学生自学。第二,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并有一套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⑤ 评价: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解决集体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采用这一模式,教师虽然少讲了,只起点拨、解疑的作用,但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却更高了。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对教学程序有周密的构思,而且在实施中应善于组织,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这几点,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就难以体现。

4.探索—创造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探索—创造教学模式是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新要素主义理论

和创造思维理论。

② 教学目标: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创造美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③ 操作程序:准备——分析探索——创造解决——迁移。在准备阶段,一般由教师设问或学生自问,提出问题把握特点。分析探索阶段是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重点、关键,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顺序。创造解决阶段是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尽可能提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观点,并用聚合性思维加以综合集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迁移阶段是总结、运用、提高的阶段。

④ 实现条件: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索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其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作为探索的主体,要有强烈的探索意识,灵活的变通方法和超前的学习感。

⑤ 评价:首先,探索—创造教学模式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了由创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其次,该模式也能促使学生对作品的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表现手段给予主动的注意,对音乐的各要素加深认识和体会,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创作的基本手法,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再次,探索——创造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二、以音乐美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审美哲学模式

(一)审美哲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审美哲学模式是以音乐美学中有关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理论观点为基本理论

依据的。从审美哲学角度来说,西方传统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关于音乐形式和内容关系的理论,实际上都是以音乐形式为中心的。无论是强调音乐为纯粹的音响运动形式的所谓自律论,还是强调音乐(形式)表现情感的必然性和直接性的所谓他律论,以及后来出现的将音乐内容归于形式之中的不可分割论,都是围绕音乐形式属性而展开的。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是自律的,是关于音本体的“形式和内容”。用这种音本体理论解释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突出了音乐学科的个性,掩盖了教育的共性;注重了审美客体的感性存在形式,忽视了审美主体的存在价值。

实际上,无论是西方音乐美学中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和“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心声相合”(声音与人心的整体关系)、“心物相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听觉—心觉”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审美活动过程——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体验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黑格尔)音乐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这种“形式”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在音乐审美体验中实现的“有生命力的形式”。它是以听觉感知为先导,通过主体心灵与客体音响的沟通,达到超越自我,超越音乐及外部物质世界的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综上

所述,审美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灵感应过程。审美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也是对主体和客体的超越。

(二)审美哲学模式的教学思想

此模式的教学思想核心是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促使主体(学生)和客体(音乐)之间的沟通。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哲学模式,作为一种动态结构,其运作过程始终以“学生——(教师)——音乐”为核心,学生作为审美主体,音乐作为审美客体,其各自的特征及二者可能产生的相互关系是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教师主要起促使学生与音乐沟通的中介性作用。

首先,要根据特定客体(音乐)的感性特征和潜在教育因素,联系特定主体(学生)现在和发展的需要,设计审美活动的具体目标、程序、方法,并以此展开审美活动。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审美教育过程的目标和价值,只有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体验中,在主客观的沟通关系中才能实现。

其次,教师在发挥其具有主导意义的中介作用时,同样具有“参与——体验”和“沟通——超越”的性质。其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作为审美主体,以一定的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达到与音乐的沟通,进入超越境界,然后才能联系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促进学生与音乐的“沟通——超越”。其二,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与特定审美教育内容以及与其过程相适应的情感和教学艺术投入到过程中去。其中教师的参与方式和引导因素,取决于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和音乐作品的感性特征、审美品质、文化属性。其三,教师参与的角色,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将从设计者、指导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助手的身份逐渐过度和转换为真正与学生平等身份的参与—体验者。

(三)审美哲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审美哲学模式的目标包括紧紧围绕学生音乐审美发展需要的三个方面:

① 审美效应目标:音乐审美活动中产生或期待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景体验、意境体验、文化修养、兴趣、审美趣味、价值观。

② 个性发展目标:音乐审美活动需要或涉及的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交流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

③ 音乐学习目标:与审美客体感性特征及其文化属性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的目标,通过具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整合过程中体现其各自存在的价值。

(四)审美哲学模式的具体模式

审美哲学模式的具体模式有:操作体验模式、主体经验模式和文化体验模式。

1.操作体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兴趣、情绪体验,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反应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节拍、节奏及情绪鲜明、旋律优美、结构较规整,描绘性、情节性较强的中小型器乐作品或大型作品的片段。

③ 操作程序:分析音乐与(或)操作准备——部分操作体验——整体性操作体验。

④ 主要方法:聆听操作法、编配(或模仿)表现法、场景表演法、即兴表现法、符号辅助法等。

2.主体经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欣赏过程中增强其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使其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其音乐想象力、理解力。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与学生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社会经验和学习经验相联系的器乐或声乐作品。

③ 操作程序:唤起主体经验——深化与扩展主体经验——审美评价。

④ 主要方法:视觉转化法、语言转化法、模仿表现法、比较法、探索表现法等。

3.文化体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形态及其音乐风格的体验和认识,对音乐观念与价值的理解,对音乐操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认识。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某种文化圈中特有的音乐品种或形式,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风格突出的音乐。

③ 操作程序:引导审美期待——体验文化特征——评价。引导审美期待指联系学习内容中的音乐文化特征,以演示、示范、设问、听辨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审美注意和期待。体验文化特征指针对学习内容分析和体验其音乐文化特征。评价指通过评论、概括、表演、欣赏等,对音乐或学习结果作出评价。

④ 主要方法:选择配乐法、演绎法、比较法、模仿表现法、聆听操作法等。

相关链接:以音乐学和教育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其他音乐教学模式①

1.审美心理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作为听觉艺术,尽管音乐具体审美活动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多元结构,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总是以感知——感受——感悟的心理操作模式为核心的。

② 教学思想:听觉感知为基础或前提,心觉感受为枢纽或媒介,直觉感悟为宗旨或最重要的目标。

③ 具体模式:音乐感知模式,音乐感受模式,音乐感悟模式。

2.审美发生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无论从艺术的起源还是从音乐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看,音乐起源或产生于人类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表现是音乐的灵魂,模仿与创造是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② 教学思想:以表现为动力,在模仿和创造过程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表演和创作实践中学。

③ 具体模式:模仿性表现模式,阐释性表现模式,主体发展模式,预知表现模式。

3.认知心理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认知心理学有关概念学习的理论。

② 教学思想:音乐概念的习得必须依赖于某具体概念相关的较充分的音乐、音响资

料和音乐实践活动,获得有关概念的关键属性的听觉经验和(或)操作经验。

③ 具体模式:探索模式,演绎比较模式,归纳比较模式,探究模式。

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修改) 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或“教学样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它使教师明确教学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上的应用,是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完成待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的基本框架。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认知模式三类: 情感模式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行为模式,是以培养动作的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模式,如示范——模仿模式,行为辅助模式等。认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包括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等等。 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介绍的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远不止于这几种。而且每种模式都可以有许多变式。 音乐教学中没有那一种单一的模式能够完成所有类型的音乐学习,或者说,不论哪一种模式都不能为适用于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因此我们不应把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 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以音乐为本体,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以音乐活动为主线。按照课标、目标要求,选择最佳方案,以取得最优的课堂效果。 一、参与——体验式 1)主要目的 “参与”是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地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2)教学实例 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片断——《小白菜》、《太阳出来喜洋洋》 ①、聆听两首歌曲录音范唱,根据演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及两幅图画,为歌曲确定歌名,分别为《小白菜》和《太阳出来喜洋洋》。 ②、聆听两首歌曲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对比,为图画选择颜色。学生以阴暗的冷色表示《小白菜》,以明快的暖色表示《太阳出来喜洋洋》。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问题,现根据学科的特点谈一谈音乐学科基本类型课教学模式。 一、音乐课堂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感悟体验,提升思想(展示歌曲背景,激发学生高尚的思想)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季节风情,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声声慢》 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试着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之一),这个单元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2、课文特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学情分析(包括三维目标整合及重难点确立) 1、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 2、三维目标:根据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词的特点,我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师教法 ①诵读感悟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学讲计划,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互助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③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多媒体“情境法”。 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问题,现根据学科的特点谈一谈音乐学科基本类型课教学模式。 一、音乐课堂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感悟体验,提升思想(展示歌曲背景,激发学生高尚的思想)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季节风情,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走近音乐“微课视频

走近音乐“微课视频” 随着微博的流行,微信的扩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微”时代的悄然来临,其互动参与性之强、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等优点,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微课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教师的视野,微课教学视频、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大赛……一系列与微课相关的内容接踵而来,着实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但惊喜之余也存在困惑,什么是微课视频?它有何实践价值和创新之处?对此本文试着作出个人的见解。 微课视频是以短时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交流传播教学资源的一种新型方式。 纵观国内外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微格教学开始引进国内,用于培养和训练在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2008年秋,美国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程”的概念,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与这两者不同的是,微课视频研究面向的对象和研究的层面不同,它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微课视频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在初步探索和研究阶段,对音乐微课视频的研究则更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以《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基本理念为基础,对中小学音乐微课视频进行有效开发与应用,可以为目前刚刚起步的微课视频研究提供相应的实践依据。 一、对中小学音乐“微课视频”的初步认识 1.教学时间较短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时长通常是5—8分钟,因此,相对于40分钟或者45分钟的一堂音乐课来说,音乐微课视频更能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 2. 题材选择多样 音乐微课视频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建设,适合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也可以着眼于音乐教师的校本研修,运用于对某一个音乐课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剖析。在课程资源方面,由于音乐学科的实践性原则,使得音乐微课视频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如唱歌、器乐、视唱、欣赏、乐理、创作、舞蹈等,均可作为微课视频的题材。 3. 学习目标单一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小学音乐研究现状分析: 节奏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他在音乐教学方面有两大独创: 1、声势活动,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感受音乐的织体美、和谐美。 2、歌朗读是他第二独创,这种方法最接近儿童的天性。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是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从儿童出发,让儿童自己动手,完全打破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学法生动有趣,发挥了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儿童在音乐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规划方案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从节奏教学入手,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知器官,去感悟音乐,创造音乐,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从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创造,在自己的空间里合作、学习。 3.将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从感性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课堂的轻松与快乐,让学生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歌曲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按节奏朗读歌词。 2、贴近生活,抓住生活节奏。通过模仿、体验、合作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近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欣赏教学中为音乐伴奏,抓住音乐的节奏。 (2)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资料法 3、行动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

微课在音乐课中的应用

微课在音乐课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解决节奏疑难、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等。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相对于其他的多媒体而言,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情景化”。 一、微课在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问题一直是很受关注的领域,课中,教师一般会安排以学习一首歌曲为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教师将组织展开一系列的导入、练声甚至欣赏、演唱等活动,但是往往有时候学生的演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高音示范不到位,在遇到这些棘手问题时,及时运用微课中的歌唱教学来弥补了教学的缺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可以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利用微课,也改变了以教师反复范唱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歌唱教学中的难点。 三、微课在节奏练习教学中的运用

借助微课,练习歌曲中的难点节奏。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许多学生在歌曲学唱时节奏把握不准,需要单独摘出其中节奏单独练习,经过节奏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节奏,但是还有有个别同学没有唱准节奏,经常感觉费了很长时间效果还是不理想的状态,这些难点节奏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课,将歌曲中难点与微课相结合,利用微课中的生动的音像、图文颜色的变化,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又可以从中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演唱自信心,使他们在节奏练习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四、微课在课堂乐器演奏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及兴趣。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乐器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在小学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为学生美好人生打基础而进行的大胆尝试乐器演奏的教学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改变了音乐教学的面貌。乐器演奏的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乐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最感苦恼的是教师示范很到位,由于班级学生多,看不清楚指法,手型,分个讲解慢,到了学生演奏的时候就变成了对牛弹琴,而运用微课进行演奏教学则利用它的直观性和真实感,很好地将学生的指法、手型与乐器结合到一起,弥补了学生的“演奏空白”,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演奏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堂乐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甚至老师还没有教授的课程,他们已经能用准确地演奏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总之,微课教学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光彩、颜色、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形象、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自然、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 研究与思考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

跟一句,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 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 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 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 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 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 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 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 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 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 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 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 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2011-12-28 14:04:56 作者:王瑛琦来源:昌图县实验小学文字大小:【大】【中】【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问题,现根据学科的特点谈一谈音乐学科基本类型课教学模式。 一、音乐课堂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器乐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器乐、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几种音乐课堂教学类型的教学模式 (一)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感悟体验。(展示歌曲背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感情)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季节风情,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第三步: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由多媒体画面展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播放录音或老师范唱),给学生全方面的视听撞击,使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步:探索发现,学习新知。本环节由以下几环节构成:

世界音乐风格分类大全

世界音乐风格分类大全 一、前言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也有不同的乐器,而且不同的地区国家又有不同的主流。它们的风格有的是根据演奏乐器的不同来分的,有的是根据演唱的方式来分的,等等。那么现今为止世界都有哪些音乐风格呢? 二、音乐定义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唱片响作用。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故高雅的音乐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或是,简单说就是好听的“杂音”。 三、音乐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音乐对于社会具有审美功能,认识、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音乐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理想。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四、音乐风格分类 1.什么是Trip-Hop? Trip-Hop是英伦/欧洲跳舞音乐的一种,它的名字来源是“Trip+Hip Hop"=Trip-Hop",因为它发源自英国的Bristol,因此最早时称作"Bristol Hip-Hop".。由于把把Hip-Hop(其实很多音乐都是架构在Hip-Hop上的...不知啥是Hip-Hop的去看看跳街舞的人, 他们多半是用Hip-Hop音乐来跳的.)节奏变慢(有时很慢很慢),加入一些迷幻的味道,如很阴沉,肥厚的Bass,轻微但迷幻的合成音效,或是些唱片的取样,有时可能连唱片的杂音都会被"故意"取样进去.所谓“Trip",指迷幻,氤氲的药物「旅程」,所以,Trip-Hop是种慢板的迷幻的、有Jazz 感觉的、迷糊的、带点Hip Hop节奏的Break beat音乐。它虽然隶属跳舞音乐类,但其迷幻迷糊特色已令它跳一般跳舞音乐所有的明确节拍特色相去很远。 外国Trip-Hop代表人物: Trip-Hop中公认的铁三角:Portishead, Tricky, Massive Attack. Mandalay Moloko, Coldcut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要建立音乐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从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由于音乐学习内容丰富必然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复杂性。把这些众多的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不同的特点区分开来,有利于音乐教师更好地分析和认识它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将众多的音乐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音乐教学之中。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 以学生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来划分,音乐教学方法可以分为:歌唱教学法、器乐教学法、律动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等。 以音乐教育家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命名来划分可分为: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方法。 以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来源及主要活动方式来划分可分为: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等。 本书按照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将音乐教学方法分为: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式教学方法。 1. 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示法等。这种教学方法是传授型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是要求教师在充分激发、鼓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才可以实施的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①能够充分发挥教师音乐技能和语言能力方面的特长,是一种省时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②适用于在短期内系统传授大量音乐知识素材的教学。 ③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接受并逐渐把握系统的知识结构,养成系统的思考习惯。④能够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掌握并积累众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动地接受、掌握音乐知识素材的能力。在音乐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又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评三种形式。 ①讲述。是指教师向学生对某个事件或某种事物以叙述或描绘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强有力的情绪作用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会和感动,如对音乐作品的作家生平、创作背景的介绍与描述。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a8308432.html,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分析 作者:卫瑶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7期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开始不断创新,使小学音乐教育变得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此,通过分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情况,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分析出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建议,以便能够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有效学习,享受音乐课堂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将小学音乐课堂知识更好地吸收。 【关键词】音乐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阶段中音乐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是学校实施教学的重要部分。从国内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傳统的教育方法,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使得小学音乐课堂中缺乏创造性。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选择比较创新的手段,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以下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进行分析。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来看,主要呈现出这样的情况,一种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强调欣赏方面的内容,教师通常以情景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用心倾听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利用这样的方法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另一种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突出歌曲的唱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为学生进行示范,然后播放相应的录音进行试听,运用这样的方法体现音乐韵律,在学生头脑中加深印象。此外,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集中于某一块内容实施相应的方法,例如,学习一首歌曲,教师仅仅是集中一块的内容,才能突出目标。综合来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内容与目标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结合,例如,将唱歌与欣赏教学所结合,但是这样的方法较为传统,不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对音乐感兴趣。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问题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应试教育教来看,众多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注重灌输学生音乐知识,出现知识化倾向,失去了音乐教育原有的魅力。从部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当教给学生一首儿歌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听歌曲,当学生内心对歌曲有了整体印象后,教师一句句的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

微课让音乐教学更高效

微课让音乐教学更高效 发表时间:2017-09-13T10:39:10.5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2期作者:王珍珍[导读] 传统的重技能轻素养的音乐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王珍珍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都中学264200 音乐,作为能够直击人心灵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传统的重技能轻素养的音乐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微课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它是指教师通过分析课程和学情,梳理出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利用视频的方式,融合多种元素,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微课从本质上来说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时间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二是内容精。微课的时间短,就决定了微课的内容必须短小精准。三是重点突出。由于时间限制,微课的内容大多是教学的重难点,有较强的针对性。四是重复性。微课的视频可以储存起来,利于学生反复观看,巩固知识点。 一、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1.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微课充满趣味性。由于微课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以具有直观性的特点。直观性源于微课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它融讲、听、视为一体,增强了现代音乐教学的感染力,形象化了教学语言,带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将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不知不觉的内化在生动的视频语言内。同时,微课中的问答环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可能分散的注意力拉回到正在进行的学习中。微课,从内容上可以实现丰富多彩,从技术上可以实现良好互动,从制作上可以实现轻松活泼,从时空上可以实现移动便携存储和随时播放循环,它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使用微课,可以充分活跃音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内驱力,从而提升音乐课堂的教育效果。 2.较短的教学时间,现代技术手段,决定了微课授课内容的精准性。微课的时间较短,只有十几分钟,但其却有较大的容纳性,能够容纳一节课的重难点,利于学生第一时间抓住本节课的要害。内容清楚、明朗,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同时,这也利于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通过微课,音乐教学的要点被解析得更加准确。乐曲蕴含的丰富情感决定了教师在进行音乐授课时必然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这一特征又会受制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反过来就会影响学生对乐曲的学习和对音乐技能的掌握,更会影响学生对乐曲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情绪感染能力。微课则能很好地避免这一点,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教授标准的音乐知识如歌曲的正确演唱、节奏的正确表达等,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传递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便于学生真正掌握音乐技能,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 3.以视频为平台,提高了审美教育的实效性。节奏是乐曲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音乐技能。面授节奏具有即时性,不可重复,不便于学生随时提取练习。而微课的可重复利用性突破了面授的困境,针对节奏把握不好的地方,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播放、慢放等方式,加深印象。 视频教学是微课的一大优势,而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音乐表演课上,还体现在音乐欣赏课中。乐曲承载着情感、背景等元素,具有丰富性。单单通过教师的口述,无法表达乐曲的深层内涵。而微课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使学生对欣赏的曲目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图片、影像等方式使原本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变得更加丰满、具体。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学生的身心浸染在课堂的整个氛围中,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锻炼,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带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二、微课在音乐教学的应用策略 1.课前导入微课,引发兴趣。在课前,教师可以采用启发类微课,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元素,例如动画、图片等,启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教学变得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而不是仅仅靠听、学来模仿,填鸭式的学习知识,增加了课堂的实效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中的音乐资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于整个课堂的节奏明朗、流畅,活跃学生思维,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活泼。 2.课中利用微课,培养能力。由于微课具有重点突出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讲授类微课向学生讲解课程的重难点,讲述概念,论证原理,阐明规律。教师也可以使用讨论类微课,让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利用实验类微课、探究学习类微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课后微课检验,实效测评。表演类微课是一个展示学生成果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对教学成果进行模仿和再现,提高学生课后知识的巩固,同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展示课上的学习成果,制作PPT、演奏乐器、配乐歌舞等。在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后的评价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展示优秀作品,并鼓励学生互评、自评。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也随之提高。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展示来考量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考察方式,使得教学变得有头有尾,注重反馈,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微课与音乐教学的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增加了课堂的高效性。总的来说,微课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转折点。但它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还有许多价值没有被开发,需要我们为此不断地努力。

音乐类型常识

音乐类型常识 什么是 R&B R&B的全名是 Rhythm & 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广义上, 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来和摇滚来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 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 R&B,可见 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 Hip Hop和 Rap都源於 R&B,并且同时保存着不少 R&B成分。 什么是HOUSE HOUSE是於八十年代沿自 DISCO发展出来的跳舞音乐。这是芝加哥的DJ玩出的音乐,他们将德国电子乐团Kraftwerk的一张唱片和电子鼓(Drum Machine)规律的节奏及黑人蓝调歌声混音在一起,House就产生啦~一般翻译为"浩室"舞曲,为电子舞曲最基本的型式,4/4拍的节奏, 一拍一个鼓声,配上简单的旋律,常有高亢的女声歌唱. DISCO流行后,一些DJ将它改变,有心将DISCO变得较为不商业化, BASS和鼓变得更深沈,很多时变成了纯音乐作品,即使有歌唱部分也多数是由跳舞女歌手唱的简短句子,往往没有明确歌词。渐渐的,有人加入了LATIN(拉丁)、REGGAE(瑞格源在西印度群岛)、 RAP(说唱)或 JAZZ(爵士)等元

素,至八十年代后期, HOUSE冲出地下范围,成为芝加哥、纽约及伦敦流行榜的宠儿。 为什么会叫"House"呢就是说只要你有简单的录音设备,在家里都做得出这种音乐~House也是电子乐中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Cher唱的Believe 就是个好例子.而M-People可说是House 代表团体.House舞曲在1986年开始流行后,可说是取代了Disco 音乐. House可分为: 1)Acid House:也就是融合了TB-303的Acid声的House乐 2)Deep House:有着相当浓厚的灵魂唱腔,又叫作Garage,蛮流行化的. 像Real Mecoy, M-People, La Bouche都是Garage 团体. 3)Hard House:简单来说,就是节奏较重,较猛的House. 4)Progressive House:这类House没啥灵魂唱腔,反而比较注重旋律和乐曲编排.有一点像"演奏类"的House乐.像SASH!的专辑It's My Life便是很好的Progressive House专辑. 5)Epic House:就是"史诗"House. Epic House有着优美,流畅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 很少会有vocal在里面(几乎是没

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 容摘要: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和补充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地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对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开展音乐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改变。音乐课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化为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和探索,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音乐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果转化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如《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几种学习方式。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其中体验是提倡学生静静地、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除此之外的几种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模仿、探究、合作、综合学习方式参与其中。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常见的有歌唱、乐器演奏、舞蹈、律动、音乐剧表演等为音乐实践活动。 一、源于学生生活,设计音乐实践活动 人民教育的新编小学音乐教材依照《课程标准》,在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音乐课程改革新的精神与理念,与《课程标准》相吻合,建立起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了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整套教材用一种整体的观点全面依据学生的发展来设计。人民教育的音乐教材能很好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植根于音乐的土壤,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没有将学生与音乐课程割裂开来,而是很好地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最有特点的就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设计教材,开创了以单元为主题的教材设计。一个单元是围绕着主题选材,每一个主题又是精心选择的:有的与季节的变化与大自然紧紧相连;有的主题设计是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生活情景;有的是与学生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是学生们共同喜爱的;有的是根据我们的国情,设计了在不同的节日里表达孩子们的情感的容。有注重评价的《我的音乐网页》……新教材

认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音乐微课教学设计

修水县西港镇中学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何剑学科音乐教龄4年 微课名称音乐中的 “鱼咬尾” 创作手法 视频长度5分10秒 录制时 间 2017年4月 知识点来源学科:音乐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音版七年级(下)知识点描述让学生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预备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类型(待定)√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类型 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对音乐课很喜欢,对音乐知识却拒之千里,但是出现在音乐教材中基本的音乐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和明白。如果仅靠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任何兴趣。针对不同的课,音乐知识也不一样,我所教唱的这首歌曲《青春舞曲》中出现的音乐知识是:让学生掌握“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因此,我设计了这个微课。其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讲解歌曲的旋律进行特点,然后找到歌曲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认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通过分析歌曲旋律进行特点的方式呈示给同学们看,并在歌谱当中进行讲解,通过细细聆听歌曲,仔细揣摩“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如果需讲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就可以利用此微课。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 一、片头(10秒以内) 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鱼咬尾”的创作手 法。 1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5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 什么是“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 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是中国传统音乐 的一种结构形式 30秒 第二部分内容: 分析青春舞曲旋律进行的特点 1、欣赏《青春舞曲》 2、找出歌曲中“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160 秒 第三部分内容: 音乐游戏,认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用“鱼 咬尾”的创作手法创编歌曲 100秒 三、结尾 (10秒以内) 授课完毕,谢谢聆听!1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七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了比较有趣的课件,如“音乐游戏”,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9-06-24T11:30:44.750Z 来源:《成功》2019年第1期作者:高兵 [导读] 小学音乐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学生的情感构建过程。学习音乐欣赏的过程,能够帮助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领域和鉴赏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知识相对匮乏,尚处于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需要通过学习音乐欣赏,走入音乐的殿堂,了解音乐的魅力,同时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音乐的深层的含义,培养和发掘自身的美感。 昌图县宝力镇中心小学辽宁铁岭 112500 【摘要】小学音乐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学生的情感构建过程。学习音乐欣赏的过程,能够帮助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领域和鉴赏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知识相对匮乏,尚处于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需要通过学习音乐欣赏,走入音乐的殿堂,了解音乐的魅力,同时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音乐的深层的含义,培养和发掘自身的美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苏教版 在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的今天,小学教育也不仅仅将重心放置于对语文、数学及英语等课程之上。小学音乐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生观。 因此,在小学音乐学习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及时摒弃传统的低效率的教学模式,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与学习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课程的共同进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表演常常是学习成果展现的终点,而学生的学习起点常常是欣赏。但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不可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听音乐,或是完全以自身的讲解占去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不留给学生自我感悟和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方式都会很难帮助学生欣赏出音乐的精彩。教师应该如何施用策略提高欣赏教学的效果呢? 一、情境教学,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 情境教学方法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一直较为常见。情境教学是最能够囊括音乐表达的感情和环境等因素的方式,能够将一些音乐中一些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来说更加抽象的感情具体地勾勒出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全融入课堂之中。例如学习歌曲《乃哟乃》时,老师需要向学生教授一些与歌曲相关的背景知识,因为这是一首土家族儿歌,学生可能因对歌曲背景的了解偏少,难以完全进入到歌曲之中。而老师若能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首先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乃哟乃”是快来吧的意思,帮助学生融入到儿歌的热闹场景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热爱与鉴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引导聆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希望能够领悟音乐中的精彩与效果,而不仅仅只是聆听音乐,老师需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融入思维活动之中。但在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之前,老师需要先引导学生精心聆听,走进音乐的殿堂。通过聆听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之后,老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表达聆听之后的感受,再利用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自己情感的变化和鉴赏能力的变化,带领学生从低层次的欣赏逐步走向高层次的欣赏。例如在苏教版的音乐《空山鸟语》这一作品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展开对大自然景象的想象,对深山幽谷中鸟声阵阵景象的想象。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划分学习小组,增加学生与同龄人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们在讨论中激发思想的火花,通过讨论向其他同学学习,并且提高自身的思考层次。 三、带领学生赏出精彩效果 在学习的初期,学生很难拥有自身的鉴赏模式和思考模式,需要老师带领进行音乐欣赏。“带领学生赏出精彩效果”的策略,看似与上文提出的两个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重心是不一样的。上文提到的两个策略,更多地侧重于老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领域的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带领学生聆听和想象。但是本策略更加侧重于“赏出精彩效果”,重点在于最后的效果表达。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带领学生更好地听出歌曲中的情绪、旋律以及曲调。教师需要将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容和情绪,淋漓尽致地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应该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投入更加饱满的感情,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紧跟老师步伐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以上三个策略更加侧重于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带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巧用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将学习的音乐欣赏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老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在聆听之后,表达对歌曲的感悟,通过正面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表现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老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以保持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若能够接触到音乐作品,则会主动地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通过长期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之中,学生能够积累相当的欣赏经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欣赏体系和思考体系。 上文从四个角度由浅入深地阐述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绝对不能停留在单纯聆听的层面,老师需要结合苏教版音乐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音乐中表现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达到高层次欣赏的过程,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欣赏出精彩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思考体系和鉴赏体系。 参考文献: [1]支丽琨.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6.23:209-210. [2]张华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34. [3]何丽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227-22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