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摘要: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该省大量的遗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笔者从芮城到大同,经月余考察了山西三十余古建筑(群),在此基础上写就此报告。以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为思路,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为实例,阐述中国从唐代到元代的古建筑发展历程,侧重分析历代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并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作例证加以分析。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

引言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筑体系,其间经历了萌芽(新石器时代)、初步成型(夏商周)、基本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兴盛(隋唐五代宋辽金)、持续发展后逐渐衰落(元明清)的过程。1[①]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建筑技术上出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1. 唐

1.1发展史略

隋(581-618)立国之初和秦朝一样用民力过急,导致迅速覆亡,其建筑形态在短短四十余年内不可能产生大变化,故可归入唐论。

唐(618-907)是继汉以后中国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文化交融,北方吸收南方较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历史上第一次南方建筑技术北传。1[②] 初唐时的含元殿仍用部分承重墙,次年的麟德殿只两山用墙,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到武则天建明堂已经是全木结构。自高宗,武后(650-705)之后,唐木构基本定型,厅堂殿堂两种构架形成,斗拱与柱头枋结合形成铺作层,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以后的盛唐、中唐、晚唐主要是踵事增华,更加完善、精密。1[③]

国内留存至今的唐木构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其中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均有不同程度改建,只有五台佛光寺和南禅寺较好地保持了唐貌,故研究价值较大。而四座唐构中又只有南禅寺为中唐建筑,其余均为晚唐。初唐和盛唐建筑无存,只能靠其他间接材料作研究。

1.2建筑技术

唐代建筑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铺作层的形成和基于此的殿堂式构架的成型。

斗拱在前代很大程度上只是挑檐构件,到了唐代终于发展成为成熟的纵架横架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梁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横架中的梁与斗拱发生关系,梁头甚至成为斗拱的华栱或者耍头,而顺身拱同时与柱头枋、罗汉枋、阑额一齐组成纵架,横纵架通过斗拱十字相交咬合在一起。层层叠上的枋栱也组成了一个围合的木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铺作层,利于连接柱网,使之聚合,意义类似于现代的圈梁。

殿堂式建筑的三个水平层结构正是基于铺作层的形成,柱网、铺作层、屋架依次水平叠加形成整体的构架(图1)。同时在此基础出现了各种平面分槽形式。

1.3实例分析

1.3.1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山西五台,七开间单檐庑殿

图1 唐佛光寺构架分层示意图

佛光寺东大殿虽不是年代最古的建筑,但因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非常直接地体现了晚唐中型殿堂的形制而被称为“亚洲佛光”。佛光寺毁于会昌灭发,但灭法后不久便原址重建。虽处五台之外,但却为当时名刹,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唐代壁画亦对其有所反映。但随着时势变迁,寺院渐渐冷落,于深山中几无人问津,与台内众多佛院香火旺盛形成鲜明对比。但正因其香火稀少无人问津,无力大规模修缮,才保得住唐代原构,五台诸寺,已都是明清遗物,相比之下价值不可同日而言。

图2 佛光寺东大殿构架示意图

图3佛光寺东大殿柱头、补间铺作

东大殿为殿堂式建筑,平面为宋称的金厢斗底槽,柱网整齐,柱子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径高比1:8.8,柱头抹圆,只用阑额不用普柏枋,同南禅寺大殿。斗拱宏大,材30×20.5cm,稍大于一等材,出跳1.98m,出檐3.36m,1[④]柱头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第一挑偷心,下昂头用批竹形式,为唐辽特征,昂尾压在草乳栿下,已经异于早期长昂若斜梁的形态。补间减铺不减跳,五铺作不用栌斗。此补间做法为唐、五代、辽初期的普遍做法。(图3)整组铺作层高约柱高的一半,略同南禅寺的比例。内部分明草栿,明栿后尾出檐变成二跳华栱,支承下昂挑重,此法也略同南禅寺。草架八椽,四椽栿前后对二椽乳栿,平梁上只用叉手承脊榑,同南禅寺。铺作层和明栿组成的井干式木框十分明显,横纵交结在一起的木框牢牢地稳定住横纵两架,为上下柱网和屋架层的重要过度层。(图2)举折1:4.771[⑤],小于南禅寺,但也是实例中第二缓之举折了。屋面用椽一层,阴阳铺叠,滴水用重唇瓪瓦,屋脊板瓦垒叠,为元之前的通用形式,异于明清筒脊。脊尾用鸱尾高3.07m,正脊中间火珠、走兽疑为后物。小木作方面,用板门、直棱窗,棱条断面正方形,异于南禅寺的三角形。平闇内槽升高,异于宋法式所见,方格较密,为唐宋特点。

照片1佛光寺东大殿

2. 五代、辽

2.1发展史略

五代时期(906-960)中国再度分裂,战事频繁,建筑基本继承唐代。北方五代建筑以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为代表,其建筑留有浓厚的唐风。而南方十国时期(891-979)建筑自成体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宁波保国寺大殿(1013)和福州华林寺大殿(964),还有肇庆梅庵大雄宝殿(996),虽然都是北宋初期建筑,但是其成熟的建筑手法不会是短时期能形成的,所以他们应该可以代表南方五代十国乃至晚唐时期的建筑样式。

辽(947-1125)与北宋对峙南北,该辖区为唐安史故地,军事区域,唐中后发展较慢,在文化包括建筑上保存中唐以前传统较多,且辽为后进部落,故辽建筑保留更多的唐代传统。从释迦塔和独乐寺的立面设计模数可以证明。到辽末期,建筑上才出现一些受北宋影响的迹象1[⑥],例证是已经毁去的易县开元寺观音殿。

2.2建筑技术

五代建筑基本沿袭唐制,但五代建筑留存也极少,时关于建筑文献记载也匮乏,能从建筑实例中看到的五代建筑的变化最明显之处是平梁上除了叉手外还使用了侏儒柱。

图4应县木塔结构层的斜撑

辽代留存下来的建筑一般都较为宏大,如奉国寺、释迦塔、善化寺、华严寺等,这可能与契丹民族性格有关1[⑦]。辽代建筑风格接近唐,但更显粗矿,异于同时期北宋趋向精巧的特征。随着建筑技术和对使用空间要求的提高,辽出现减柱做法,最早的例子是奉国寺。值得注意的是,在构架的发展上也出现一些进步,即混合式构架的出现:内外柱不等高但都有斗拱或多层木枋,组成高低不一的两层铺作,这较唐代等高的铺作层更有利于构架稳定,例如善化寺大雄宝殿。当然这种构架的出现可能是学习北宋的结果。详细分析见北宋部分。另外,此时也出现了一种具有空间结构性质的木构体系。典型代表为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其中应用了大量斜撑,使木架在弦向和径向都得到了加强。稳定性超越了一般的传统木构。(图4)

2.3实例分析

2.3.1镇国寺万佛殿

五代后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山西平遥,三开间单檐歇山

图5镇国寺万佛殿横剖面、柱头铺作

(下图为笔者现场手绘)

万佛殿平面呈正方形,室内不设柱子,均如同南禅寺。檐柱侧脚,生起5cm,经高比1:7.5,比唐代现存所有建筑都肥硕,使得屋身异常细小,柴泽俊推测为后代锯断再用的结果1[⑧]。无普柏枋,转角阑额不出头;斗拱用材22×16cm,四等材,七铺作双杪栓下昂,单拱偷心造,补间铺作悉如唐构减铺不减跳,但用栌斗,下疑有直斗。斗拱高与柱高之比为0.54:1,超过唐代的1:2,亦可能是锯柱再用地结果,非原形制。内部梁架特别之处是用两道大小不一的六椽栿,使梁架显得异常密集,另外便是平梁上除了叉手还用有侏儒柱。屋架举折1:3.45,为笔者按照已有测绘图量度所得,甚陡,比辽建筑还大,是为异常之处。

照片2镇国寺万佛殿

2.3.2善化寺大雄宝殿

辽(具体年份不详),山西大同,单檐庑殿

善化寺大雄宝殿筑于高大台基上,平面广七间深五间,有减柱,无移柱。檐柱经高比1:9.37,自檐柱心出檐3m,除斗拱出檐2.1m,极为深远。出檐:柱高1:21[⑨](从图纸看似为不实)。有普柏枋,资料显示其上沿微凸1[⑩](梅庵亦然),惜未能看到。阑额出头垂直截去,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为辽特色。斗拱材26×17cm,契高11cm。比二等材稍小,皆用卷头造,补间栌斗高度减少,下垫驼峰,亦为辽特色,转角缠柱造(两侧加角斗),前后正间用60°斜栱,有利于减少撩檐榑净跨。举折为1:4,27.75°。构架属法式未曾提及的混合式构架,内外柱不等高,柱头上各有斗拱,组成两层高低不一的铺作层。如前所述,这更有利于构架的稳定。

图6善化寺大雄宝殿纵剖面图

图7善化寺大雄宝殿柱头铺作

照片3善化寺大雄宝殿

3.3.3佛宫寺释迦塔

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山西应县。楼阁式木塔

木塔用29.4cm唐尺设计1[11],唐风明显,平面八边,外五层内九层,总高67.31m,柱子向内、当心间同时侧脚,有普柏枋,斗拱根据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材分,约24-27×16-19cm,折合约一到二等材。如此大体量的高塔屹立近千年历经多次地震而依然挺拔,为一大奇迹,当中梁架的特殊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梁架中应用了大量斜撑,类似现代建筑中的筒体结构(图4、照片4),而后者被认为是具有最理想的抗震能力的结构。[12]

图8佛宫寺释迦塔剖面图

照片4佛宫寺释迦塔

3. 北宋、金

3.1建筑史略

北宋(960-1127)立国时,唐的中心区域在五代50余年的乱战中元气大伤、图典丧失、使得唐文化大大削弱,但在南方及西南战乱较短,唐代地方建筑继续发展,北宋建国后舍弃长安洛阳而建都汴梁,更靠近南方,建设中需利用南方较高的建筑水平,所以南方建筑的一些特征被吸收到北宋官式建筑中。南方几座宋建存在较多与法式相似的地方,如保国寺保存的地方做法均在法式上有记载但在北方建筑中未见,而法式兼记一些南方术语,也可以侧面证明这点,吴越名匠喻皓入汴梁修筑皇家工程,也表明南方技术北传。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北传。1[13]

北宋在建筑技术上的成就最瞩目的应当是《营造法式》的刊行(宋崇宁二年,1103年)。法式高度规范了北宋官式建筑的做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北宋北方诸构都有异于法式,实例设计按照法式进行的不多,例如殿堂厅堂混合构架中,斗拱用材多按殿堂设计,梁栿用材多按厅堂等级。归结其原因可能有二,一为实例多处偏僻地方,法式影响较微,二为实例多为寺院建筑,而法式规定的是官方建筑。说明法式只用在皇家官建,流行并不是很广。所以法式可以反映北宋高水平建筑,但是不能代表北宋建筑全貌。而南方建筑保持了独立性并继续发展,形成体系,上溯唐中后期,下延明清,表明南方地域建筑相当有活力,且因对外口岸的特殊情况远渡日本,形成日本“大佛样”。

金(1115-1234)灭北宋和辽,从较为先进的北宋掠得技术、人才,依照汴梁宫殿营造中都(北京),故官式建筑应是继承北宋,从岩山寺壁画可以看出其金代公式建筑趋向精巧华丽,基本是宋风,但同时也彻底失去了唐代风格1[14]。

3.2建筑技术

自辽出现减柱法后,后来金代的佛光寺文殊殿同时用了减柱和移柱法。但匠师们恪守的原则是宁可改变椽架的长度,也要使内柱与榑缝对位,这样传力比较直截了当。

图9宋代梁柱节点做法

除法式里出现的殿堂厅堂梁柱作三种结构体系外,在北宋乃至辽金实物中还出现了“殿堂厅堂混合式”,特点在与它在具有一般厅堂式建筑内柱升高的特点的同时,在内柱柱头上使用铺作层,或在梁栿间对应于内柱柱头位置也使用铺作,于是形成了和内外两圈不同高度的铺

作层闭合木框,比一般殿堂同高两层铺作更稳定1[15]。实例如奉国寺大殿、保国寺大殿、善化寺大雄宝殿、玄妙观三清殿等。

用材方面,宋面阔份值比唐多1/2,但大木构件截面份值并无多出1/2,故宋用材要比唐小,同一跨度可以用更小的材,是一种进步。

斗拱的变化颇大:铺作中偷心造变成计心造,从转角加抹角华栱开始,华栱上加瓜子栱的计心造渐渐普及。因为计心造能产生更多的素枋,使得空间稳定性更强;法式成书之前补间铺作有用减铺不减跳的做法,成书后便消失,这是铺作完善的过程;此时出现了假昂,如晋祠圣母殿;扶壁栱多以一层泥道栱上架多层柱头枋组成,不用法式规定中的做法,这样使得铺作木框更牢固;斜华栱的应用,意义在于减少斗拱间木方的跨度,出现在辽,流行于宋金,特别是金。

另外,构架节点多以斗拱为过渡处理,尽管此特点从唐开始便出现,但是在宋日臻成熟:1.梁柱节点做法有梁头入柱头铺作后作成华头子、出跳华栱、耍头、把头绞项造和梁头不入铺作,搭于铺作上充当柱头枋;2.梁与梁相接的节点多用柱头卷头铺作联系;3.梁与攀间、蜀柱、驼峰的关系,梁头和攀间从相互垂直的方向十字交入大斗或者十字斗拱,梁头多以足材入大材,出方头;4.脊傅与蜀柱节点以单斗支替(支撑替木)、令拱支替、重拱支替。法式中规定的再做一“丁华抹颏拱”与其十字相交。但实例中未采用,仅见于元代慈云阁。1[16] 3.3实例分析

3.3.1晋祠圣母殿

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山西太原,重檐歇山

图10晋祠圣母殿平面图

晋祠为为数不多的北宋北方建筑,宽七间深六间,副阶周匝,减柱,侧脚、生起,檐柱盘龙,为最早的木盘龙柱。上檐六铺作,下檐减少一铺,符合法式的规定。出现假昂,为首例,位于下檐柱头铺作,且假昂平出,较为特别。下檐补间铺作为真昂,后尾跨一椽。构架为殿堂式,檐柱落在副阶柱与内柱间的四椽栿上,加大了副阶的空间。二层檐梁不入斗拱而搭于其上,角梁做法用隐角梁法。屋架举折为1:4,基本吻合宋制。屋面为全琉璃瓦,琉璃兽,为明代更改,小木作用板门、直棱窗。

图11晋祠圣母殿横剖面图图12晋祠圣母殿纵剖面图

照片5晋祠圣母殿

3.3.2崇福寺弥陀殿

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山西朔州,单檐歇山

摩尼殿体量巨大,为佛殿第三大者,阔七间深四间,总高约21米,平面用金代惯用的减柱、移柱,使得前部礼佛空间较为宽敞。阑额出头斜截为宋金特点,斗拱材26×18cm,契10.5cm,二等材,出两层耍头,一为下昂形一为蚂蚱头形,有出45°斜栱,金代常用做法。构架属混合式,内外柱不等高,前后乳栿对四椽栿,四周用乳栿和丁栿,中部四椽栿前端搁置在大内额上,额枋为长材组成的上下两层复梁,其间用叉手式斜梁支撑,和佛光寺文殊殿相似,为同一做法,但梁额断面较小。正脊下用通长木方代替常用的替木和单材攀间,其余各榑用双材攀间。前乳栿搭于铺作上,梁头充当第二层耍头,后檐及山乳栿下有顺栿串一道,为法式产生后出现的构造。摩尼殿另外突出的建筑价值在于它的小木作和屋顶的瓦饰,全部保留着金代原物,做工水平极佳,是研究金代小木作、瓦饰的重要材料。

图14崇福寺弥陀殿构架示意图

图13崇福寺弥陀殿平面图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摩尼殿后面的观音殿,其梁架用双叉手,为金代孤例也是全国仅有的例子。由于减柱,四椽栿的净跨增大,达10米,但减去的柱缝上并没有例如弥陀殿一样的大横额支撑,使得弯矩增大,下层大叉手前后各跨两椽,将对四椽栿的荷载分散到四椽栿的两端,为我国建筑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1[17]

照片6崇福寺弥陀殿、观音殿(最后一张为观音殿)

4. 元

4.1建筑史略

元虽统一全国,但享国不到百年。从建筑发展上看是宋金与明清的过度。

蒙古先灭北方的金,与南宋对峙半世纪,期间已有兴建宫殿之举,表明其官式建筑已经出现,如此必是继承金,而金又是继承北宋。但1262年建的永乐宫构件变小,异于北宋建筑,表现了元代官式建筑的变化。到1279年元灭南宋,元已形成自己的官式建筑,且政策上对南方歧视,所以南方建筑只能在地方发展,影响不了官式建筑,但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建筑却又能东传日本形成日本“禅宗样”。江南地区建筑普遍使用顺栿串,如武夷延福寺大殿和上海真如寺大殿,顺栿串见于法式,但是明以前却是南方独有做法,少见于北方建筑(北方此时顺栿串断面较小,如华严寺大雄宝殿、佛光寺文殊殿),表明元官式建筑和传承南宋官式的江南地方建筑在此时是两个独立建筑体系,元虽然同一全国,但是没有出现南北交融的情况。1[18]

其他地方建筑有新发展,如山西元代建筑大量使用天然弯木,使得梁架灵活多变,如广胜寺。陕西等西北地区出现古老檩架结构的蜕变遗迹。闽粤地区建筑也有一定发展。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还是元官式建筑和江南南宋遗风。

4.2建筑技术

元代建筑,尤其是北方建筑出现较大的变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列出五个方面变化:1[19]

(1) 殿堂式建筑衰落厅堂式建筑扩展

多数殿阁都用厅堂式构架,且简化了梁与檩条间的连接,甚至运用了梁柱造的一些手法,简化了施工,发挥了长材的作用;

(2) 梁栿作用的增强

随着厅堂式建筑的运用和从简去华的风尚,室内外斗拱出跳减小,丁头栱的数量减小,促使梁的跨度增大进而梁的断面也增大,这样梁的作用日益重要,成为最重要的简支构件,取代斗拱成为挑檐构件,这样殿堂式以较小断面的大量木材相叠的构架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梁的截面的增大表现在宽度增大,但这种比例被认为失去了唐宋较为合理的高宽比2:1-3:2,

而渐渐变成了明的4:3。梁思成与林徽因多次表示这是一种退步;

(3) 柱网的自由化与梁栿构件技巧

元之前的减柱移柱法在元代不但用在内部而出现在檐柱,使得宋金出现的大内额出现在檐口变成大檐额,用于柱头上,呈连续梁状,下面的柱子不必对准斗拱而可较为自由的分布。室内就算露明也用草栿,多是未经加工便使用的木材。可能是因为木材窘迫和施工急促,但也在实践中渐渐把握了连续梁的技巧。此外,天然弯木的广泛应用也是一大亮点,构成了类似金代人字屋架的形式,“成为继唐代佛光寺东大殿人字形叉手和金代文殊殿桁架式托架梁之后的又一次充满希望的大胆结构尝试”。江南元代及以后弓形箚(zha)牵也是其反映。此外还出现断面较大的顺栿串(随梁枋),代替宋攀间制度的不用斗拱的纵向支撑体系;

(4) 斗拱地位的下降与材分制度的解体

同一规模的建筑较前代斗拱用材上减小很多,通常减小三等,进而导致出挑减小,铺作层高度在构架高度中的比例由前代的30%以上降至25%以下。这是由于第二点的梁栿作用代替斗拱的原因引起(图15)。其他表现有:齐心斗消失,耍头、齐心枋用足材;琴面昂取代批竹昂;补间铺作增多。元代斗拱的变化既隐伏下斗拱存在的危机,也为纯艺术装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斗拱减小,梁截面增大,使得之前法式中规定的材分制度瓦解,元代用材多变,不存在统一官方标准,同时足材应用的曾多预示着将宋式三大模数变成清代一个模数的历史进程;

(5) 承前启后的翼角做法,由大角梁法变成隐角梁法。

图15元代铺作层退化示意图

4.3实例分析

4.3.1广胜寺

上寺前殿,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山西洪洞,单檐歇山

图16广胜上寺前殿构架横剖图(笔者现场手绘)

图17日本法隆寺金堂二层构架横剖图

前殿减柱移柱,使得梁架有较大变化,斗拱耍头之上施贡杆大斜梁挑承下平榑,节省了两缝梁架,极富创造性。

下寺前殿,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山西洪洞,单檐悬山

虽然重建年代为明,但是保持了元代特征。同是减柱移柱,明间用四椽栿,次间不用长栿,而用两根斜梁由前后檐头斗拱上直达平梁下相交,大胆创新。

以上两殿特点均为大斜梁的应用,复早期檩架结构之古风,与日本飞鸟时代的建筑做法相似,同时应用大量天然弯木,使建筑的内部梁架粗朴而开朗。

照片7广胜上寺前殿(左1左2)照片8广胜下寺前殿(右1右2)

6.4.2绛州大堂

元(具体年份不详),山西新绛,单檐悬山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纵向为大内额,与金代内额有相似之处,但只用一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额不但用在内部,外额也异常粗大,类似连续梁,这点在霍州州署大堂也一样。这特别的构造使得当时初见此例的梁思成大为不解:“我们得见到滑稽绝伦的建筑孤例……最荒谬的是这大普柏枋之上,承托斗拱七朵,朵与朵间都是等距,而没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头之上,作者竟将斗拱在结构上之原意义,完全忘却,随便位置……”1[20]。但其实这种大额可以使得柱子的排布不受斗拱牵制,柱子无需对齐额上的斗拱,(图18图18)从而开间可以曾阔,创造出所需大开间效果,不能说是“荒谬”、“滑稽”,而是一种喜人的变化。梁思成如此评价恐怕是因为他还未见到更多例证,以为只是作者胡作的孤例,其实山西南部元代木构多用此法,除上述两例,万荣东岳庙献殿也为此法。

图18绛州大堂梁架剖面图(笔者现场手绘)图19霍州署大堂梁架剖面图(笔者现场手绘)

照片9霍州署大堂照片10绛州大堂

5. 结语

本文虽曰“考察报告”,但实为考察总结,文中观点多为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笔者只是通过实地考察学习、验证、归纳这些成果。知行结合是学习建筑的最重要方法,本文最后以笔者对山西一个月考察旅程的体会收篇,并与读者共勉:

“当许多以前只会出现在纸面上的建筑物逐一活现眼前,就好如一个个小小的愿望得以实现,对他们从感性的认识变成实在的了解,我越发感觉到这些遍布华夏大地的木头史诗正是我们触摸、认知历史的链条,他们把历史的时空维度刻画成木纹、瓦石甚至是看不到的形制、数据,认知他们,是得到历史真实感、存在感的过程。人之所以真实地存在,应当是因为身在时间和历史当中。所以,需要去拜访这些古建筑的,不应只是学习古建筑的人,而是任何真实存在的人,更是那些需要寻找真实感和存在感的人。换言之,需要关注、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人,也是我们所有所有人。”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 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5] 傅熹年、郭黛姮、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2-4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7] 侯幼彬等.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 李剑平.山西古建筑品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注:

1. 本文中所有照片,除有特别说明外,均为笔者所摄;

2. 本文中所有图例,除有特别说明外,均摘自参考文献中图例;

3. 本文中所有表格均为笔者所制。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Shanxi

YUAN Yi-fe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The paper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 and the constructions in Shanxi. It will focus on the brief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as exemplified by the constructions which I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hanxi.

Key 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Shanxi; brief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作者简介:袁艺峰(1986 ~ ),男,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ivan.yuanyifeng@https://www.docsj.com/doc/3a2449931.html,

1[①]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1[②]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地方传统的关系

1[③]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

1[④]梁思成.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1[⑤]梁思成.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1[⑥]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地方传统的关系

1[⑦]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1[⑧]柴泽俊.山西几处重要古建筑实例

1[⑨]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1[⑩]梁思成,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1[11]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地方传统的关系

1[12]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1[13]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地方传统的关系

1[14]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地方传统的关系

1[15]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1[16]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1[17]柴泽俊.朔州崇福寺

1[18]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地方传统的关系1[19]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

1[20]梁思成,林徽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古建筑参观调研报告

古建筑参观调研报 告

镇江金山寺古建筑调研 -------- 前段时间总是在纠结调研对象的问题,因为听说了可能之后的调研就是要去镇江,怕写的重复了,也担心写的过于单调。 镇江,在我看来算不上一个旅游发达的城市,但如果你去让一个镇江人向你推荐一处旅游之地时,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三山一渡”。三山,即焦山、北固山、金山,一渡,即西津渡。如同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三山一渡”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而这其中,也是我印象中最有名的可能也就是北固山和金山了。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北固山,而关于金山,我想你一定听过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吧。就调研课题而言,因为是关于古建筑方面的,因此最后还是决定了写金山寺。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部,临江而立,山不高不足百米,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寺庙建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依山而建,慈寿塔高耸山巅,蔚为壮观。远处茂密的大树将低矮的建筑遮挡,树枝间隙中,隐约可见寺庙建筑的轮廓影像。近处,碧绿的湖面让人心情舒畅,倒影出树和建筑的景色,仿佛融为一体。湖边很有情调的休息小亭吸引了了大量人群来此湖边漫步,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据说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抬头望去,方感自身的渺小。门的正前方是一个刻有江天禅寺的铜质香鼎,可能是一种香火旺盛的象征吧。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

红色寻踪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红色寻踪调研报告 篇一:大学生红色之旅调研报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红色之旅调研报告 摘要: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缅怀革命先烈,强化爱国意识参观红色历史景点,了解红色历史对历史革命基地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之旅山东沂蒙山孟良崮大青山爱国独特观点和规划 一、前言 共产党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共产党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共产党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共产党是路,引你走向文明!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九十三个年头。这九十多年间,中共实现了冲悲惨境遇向着光明前途奋进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生活迈进的伟大历史转变。这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奇迹这一历史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这次寒假我们小组很荣幸的组织了这次“红色之旅”活动。这次“红色之旅”对于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受益非浅。开展“红色之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调研方法:小组调研 调查对象:革命老基地 提出的问题:红史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及关于历史革命基地今后发展的规划 二、实践的原因 (一) 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一个独生子女,自小就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心无牵挂,手不劳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有机会自己独立生活,。 (二)缅怀革命先烈,强化爱国意识。人人都说90后的孩子是毁了的一代人,我认为这很片面,我们并不是不爱党不爱国,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流通发达的时代,接受

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六十年

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六十年 山西表里山河,钟灵毓秀,是国内外知名的文物大省。现存古代建筑达28000余处。是中华民族建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山西古代建筑品类丰富,包括城池、寺观、坛庙、祠堂、古塔、石窟、衙署、民居、桥梁、牌楼等,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 山西文物建筑保护的发轫与奠基 (1951~1978年) 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事业是从中国营造学社为发轫的,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为核心的中国古建筑研究组,先后四次对山西雁北、忻州、晋中、吕梁、临汾等区域的多处古建筑实物进行调查,山西重要的古建筑——佛光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广胜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梁先生以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宋《营造法式》等文献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古建为师、以匠工为师、以文献为师,开创了中国的建筑史学,也为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五台山唐建佛光寺的发现,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集的众多文献中,《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丰富翔实的文献所确立的思想原则、工作方法和调研手段,对中国古建筑保护有着重要的学科奠基作用和思想启蒙意义,成为古建筑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事业是从中国营造学社为发轫的,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为核心的中国古建筑研究组,先后四次对山西雁北、忻州、晋中、吕梁、临汾等区域的多处古建筑实物进行调查,山西重要的古建筑——佛光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广胜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梁先生以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宋《营造法式》等文献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古建为师、以匠工为师、以文献为师,开创了中国的建筑史学,也为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五台山唐建佛光寺的发现,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集的众多文献中,《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丰富翔实的文献所确立的思想原则、工作方法和调研手段,对中国古建筑保护有着重要的学科奠基作用和思想启蒙意义,成为古建筑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解放后,初创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1951年,省政府成立了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山西境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文管会下设有秘书室、勘察组、古建组和保管组四个机构,同时,在全省成立了五台山、太原晋祠、洪洞广胜寺、临汾尧庙、稷山青龙寺、芮城永乐宫、晋城玉皇庙、大同云冈石窟、朔县崇福寺、应县佛宫寺等十个文物古迹保养所。随着国有文物专业管理队伍对文物建筑的专业管理和日常养护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山西省的文物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了国家体制。进入六十年代,随着地方管理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机构的不断健全,十大所除五台佛光寺外,皆移交给了地方管理,并更名为文物保管所。省文管会古建组配合国家文物局专家学者,与地方文化局及文物保管机构协同作战,共同开始了对山西文物建筑的调查、维修、保护和管理。

古建筑调查报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 班级: 2011级建筑学 组员:纪冰曦李建岗 杨金辉陈晋 李健荣常洪强

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 ★龙尾关概况 龙尾城又名龙尾关、下关,位于下关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由苍山斜阳峰南坡向东延伸,城南有天然护城河——西洱河。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有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初为边关哨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罗凤将其拓建为龙尾城,龙尾城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为南诏国的一镇边关,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龙尾城的地势十分险要:“倚苍山斜阳峰麓,扼洱河之尾,负山阴水,为郡南屏蔽。”范围从天生桥(江风寺)起,到泰安桥附近,“以山为壁,以水为濠,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也。”因此龙尾城又称“龙尾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役的古战场。龙尾古城已列入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阁罗凤时代所筑的龙尾城,只有南边的一道土夯城墙,到黑龙桥口临河建了一座小城,城门向南,面临西洱河,派有重兵把守。此处是从南边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北上的要冲。明军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龙尾城的原址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边两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现龙尾街、中丞街是这座城的中轴线,西门现名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城楼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拆去。清道光、咸丰年间,曾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 龙尾城清代划归太和县,民国时期为大理县玉洱乡。 时至今日,尾古城内已有全长一公里多的龙尾街(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叉口),1200多年历史的蛇骨塔,江风寺、风伯雨师庙、三清宫、文昌宫、关圣殿、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20余处古迹,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优质苍山矿泉水名井、名泉,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清代马恩溥翰林府第等数座名士宅院,依然散发着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的古貌遗风。 下关发展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城市后,人口增加,市区扩大,现代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龙尾城这一片区仍然保持着古城的轮廓和风貌。走过黑龙桥,进入龙尾街,多数铺面显得低矮、陈旧,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大理古城内的民居几乎全部夷为平地,下关龙尾城的民房却没有倒塌,街道宽窄、房屋的布局结构仍保持原貌。龙尾街是爬坡而上,坡陡度约20度左右。以前民间俗称“豆糠坡”,因卖粮食、豆糠集中在这段街上。地方人士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特点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特点 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部,地面保存的古建筑为山西增添了一份光彩。山西的古建筑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进行描述和概括:一个是106,它是指山西现存12世纪以前的木构古建筑数,占全国现存同时期木构建筑总数的72%。另一个是18118,是指山西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同时也为中国之最,因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 古建筑的造型结构是通过建筑本身的形态以及构成建筑形态的各个重要部分如屋顶、梁架、柱子、门窗、墙、地面等构件而得以体现的。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屋顶 山西有很多屋顶样式,例如歇山顶、硬山顶、攒山顶、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卷棚顶等。无论什么样式的屋顶造型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和先陡急后缓曲的艺术性曲线,所形成的弧面也是风格各异的,不仅美观而且受力均匀,它对屋顶的排送雨雪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用于攒尖顶建筑物转角处的翼角,不仅丰富和烘托了古建筑艺术的完美性,而且屋脊上各种各样的脊兽给屋顶也增添了几分生动性。山西地处黄河流域,因此造型各异的屋顶与南方玲珑雅致的风格相比,显得更加浑厚、庄严。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梁架 山西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它的形成是由各种立柱、横梁等

主要构件相互穿插而成的,从而形成了形式灵活多样,丰富且富有弹性的框架。建筑内部空间的层次感、丰富性是随着各种梁架的样式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视觉美感,使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性更上一层楼。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重叠组成的构件,叫斗拱。它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可承载位于屋檐和屋内之间的梁与天花板,并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其做法以及变化也是颇为丰富的。它对古建筑的个性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山西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柱子 支撑屋顶和基座的必要构件是柱子,人们观察古建筑外观的视觉中心也是柱子。柱子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古人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和当时的审美需求对柱子的每个部分都加以装饰。通过运用各种如施色、雕刻等装饰手法塑造出寓意不同,造型各异的形态。山西盛名的晋祠圣母殿的“蟠龙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门窗 按照造型可把门分为出角门厦、平头门厦、拱卷门厦、屋顶式门厦等[2]。如屋顶式门厦的上方是用飞鸟、走兽、人物、花草等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饰的,然而下部有既实用又美观的檐柱和抱鼓石,与收放自如的门槛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间是厚厚的门或铁皮包身或镶乳钉,并且不同种类的门环又拥有不同的寓意。而窗棂的建筑构件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山西古建筑的窗式有长窗(即隔扇)、半窗、漏窗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9073-34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无锡古建筑考察总结报告 当人们还在去周庄、乌镇、同里,去寻找江南水 乡的风貌时,我们不能忘记,无锡——至今也保留了 许多令人向往的江南古建筑。 所以,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选择了无锡古建筑。 自泰伯东迁,来到无锡,无锡的历史进程就登上 一层台阶;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又让无锡成为繁荣的 焦点。 当人么开始忘记,忘记这些曾经的辉煌。我们开 始寻找,寻找这流淌在记忆中的美。希望通过这次的 调查,能了解水乡古宅的特点,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江南水乡的古宅、古桥,因风雨侵蚀而斑驳的青 砖老墙,疏密有致的木制窗格,似乎还闻得到棠桂飘

香,听得见潇潇暮雨。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到清名桥——江南水弄堂。临河而居,人们将信任托付于水。虽然很难再寻到“人家尽枕河”这幅水乡风貌,但走进小巷深处,依旧能找到一些零落在时空中的老宅、古窑。散落在星海,虽然百年沧桑,在扶手、屋檐、门廊,依然能够找到些许历史的痕迹。我们更愿和老宅的主人谈谈,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泰伯让贤奔吴、朱元璋大兴窑业、王萁勤建成筑墙……那些流落在岁月中的故事,一个个被唤醒。古运河水流,这就是无锡的母亲河,今天,母亲和退休了,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故事待续的华彩乐章就是无锡今天的繁荣! 惠山古镇、祠堂、牌坊,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通过了解参观、摄影,在欣赏古宅的同时,了解它辉煌的历史。流年消逝,曾经的钟鸣鼎食之家,离我们越来越远。她的美丽,依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无锡人。 最后我们采取了个人行动,队员自己去家乡老街,寻找街头古宅。这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性,交际能力,

红色之旅实践总结报告实践总结报告

计算机学院2014年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项目名称:“红色经典”参观考察教育活动 专题名称:回望红色经典之旅 团队名称:红色小分队 项目负责人:方棋桢 小组成员:杨帅李维宋建军谢明峰穆兵浩杜青飞王宇马钰喆 实践单位:计算机学院 34010105班 实践时间:2014/7/12到2014/7/22 指导教师:周美艳

目录一.实践简介 1.实践目的 2.人员分配 3.实践活动流程 二.基本介绍 1.西柏坡 2.董存瑞烈士陵园 3.李大钊烈士陵园 4.旅顺军港 三.活动感想 1.李维 2.杜青飞 3.宋建军 四.附录

一.实践简介 1.实践目的 本次实践是围绕着当地具有红色意义的景点进行的,当下的大学生许多人生活条件好了,担心的东西少了,只知道去如何享受,却不知道如今的生活是如何来的,那种忧患的意思缺乏,此次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过去,了解在战争留下的痕迹和战争年代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忧患意识,通过此次实践让自己在现代生活中能过有所改变。 实践意义 了解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痕迹,通过对红色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地点,了解过去的红色时代的精神,能够改变自己对现在生活的理解加强自我忧患意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践内容 2、人员分配 组长:方棋桢 辽宁地区:李维谢明峰马钰喆 河南地区:穆兵浩宋建军杜青飞 吉林地区:王宇杨帅 执笔人:方棋桢 活动地点旅顺军港西柏坡董存瑞烈士陵园李大钊烈士陵园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

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拓调研之风,构新农风貌” ——古建筑保护的调研 调研时间:2010.07.07---2009.07.10 调研人员:杨敏范凯伦刘思阳 完稿时间:2010. 09.05

目录 ●序 (3) ●龙游溪口地方民居建筑的存在与发展 一.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 (4) 1.建筑概念 (4) 2.建筑的发展形成 (4) 3.地区古民居的发展背景 (4) 4.我们的相关认知 (6) 二.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 (7) 1.古民居的主要特点 (7) 2.民居的结构形式 (9) 3.民居的材料形式 (11) 4.民居的艺术形式 (14) 5.古建筑现状分析 (17) 三. 古民居建筑保护形式的探讨和对比 (18) 1.民居建筑的保护形式 (18) 2.地方保护典型案例 (22) 四.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及保护的建议..(25)●结束语 (29) ●附录一 (30) ●附录二 (33)

龙游古建筑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杨敏范凯伦刘思阳(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励志风”赴衢州暑期社会实践队 序 2010年7月7日至7月10日期间,我们作为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暑假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一行11人前往龙游地区,对当地古建筑做了相关调研。走访的对象主要是溪口镇及其附近村落。 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走访龙游溪口地方的相关部门和村镇乡社,了解当地古建的一些存在现状和保护措施,将它与其他地方古建筑的保护形式作出了相应比较,以此来探讨这些古建筑的生存与保护。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龙游溪口古建筑保护的合理道路,能引起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村名的重视,改进改善现有状况,使古建筑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政府能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使古民居建筑为带动当地经济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一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 在针对龙游溪口地区的古建筑(主要以民居为主)作出相应的剖

山西经典古代建筑图象

山西经典古代建筑图象 山西古代建筑巡礼 太原张少鲲/ Zhang Shaokun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历史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山西古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不仅高居全国之首,而且那些依附在古建筑中的彩塑、壁画、琉璃数量之多、艺术之精,也堪独步华夏。它们是三晋大地上立体的历史画卷,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璀璨华章! 作为全国地上文物最为丰富的文物大省,山西各类古代建筑现存18418处,是全国古建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寺观庙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楼塔桥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门类齐全,享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美誉。其中木结构建筑达9053处,就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而言,全国共146座,山西就有106座,占其总数的72.6%。这些建筑的分布,数量上以长治市、晋城市为冠,建筑规模以雁北地区和大同市为首,时代上当数五台县南禅寺最早。 倘徉在山西的城邑乡村,红墙绿瓦、勾心斗角、翼角如飞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唐代的雄浑壮丽,宋金的谨严端丽,明清的精细华丽,无不给人以平和或凝重、冲融或繁丽、庄重或清秀的美感!

寺观、楼阁 在我国,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实例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通过房址、城池等建筑遗迹和石窟寺、出土文物上的一些间接实物资料以及文献资料来探寻早期中国建筑发展的雪泥鸿爪。 唐代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其建筑规模宏大,朴实雄浑,豪放壮丽。然而,殊为可惜的是目前全国仅山西完整地保存有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这也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最早的实例。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其屋坡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平缓者。整个建筑比例匀称,造型雄浑古朴。 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乃一座中型殿堂,屋坡举折圆和舒缓,曲线优美。整个殿宇形体壮观,雄伟古朴,结构精巧,技艺纯熟,为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代表作。另外两座唐代建筑分别是芮城县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县天台庵正殿。它们虽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型殿堂,远不能代表唐代的建筑风貌,但其造型水平已足令人惊叹。 五代十国,历史短暂,战乱频仍,木构建筑遗存极少,全国共保存有4座五代时期的木构建筑,其中3座在山西,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 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古代文明的回望与借鉴。而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从古到今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建筑作为古代文明史中的完美篇章,它的保护和修缮是现代建筑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典范,是人人都应尽的责任。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以及其周边环境,开阔视野,深刻感受生态文化和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5月18号下午,我们坐上了去往安徽宏村的大巴车,经过了5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宏村,这个拥有清新空气和美丽环境的仙境。一、安徽宏村古建筑资源概况宏村古建筑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是安徽南部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它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313年),现存明清时期建筑共137幢,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由于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二、安徽宏村古建筑资源存在的问题随着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知名度逐渐的提高,使宏村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这一现象导致这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所以,如何减少这一现象?保护宏村古建筑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如何在不伤害原始风貌的情况下修补古建筑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将会失去这一宝贵的遗产。当前,古建筑资源的保护工作蛀牙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古建筑的墙面剥落情况严重。(二)、旅游业过度的开发使古建筑所处环境存在问题。(三)、古建筑建成历史悠久,保护工作存在难度。(四)、预计古建筑修复的周期长。(五)、古建筑修复对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六)、古建筑修复经费来源存在一定问题。三、关于宏村古建筑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一)、希望尽早制订《宏村古建筑资源保护办法》,并对这一现象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此对古建筑

红色之旅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红色之旅实践报告实践报告

计算机学院2014年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项目名称:“红色经典”参观考察教育活动 专题名称:回望红色经典之旅 团队名称:红色小分队 项目负责人:方棋桢 小组成员:杨帅李维宋建军谢明峰穆兵浩杜青飞 王宇 马钰喆 实践单位:计算机学院34010105班 实践时间:2014/7/12到2014/7/22 指导教师:周美艳

目录一.实践简介 1.实践目的 2.人员分配 3.实践活动流程 二.基本介绍 1.西柏坡 2.董存瑞烈士陵园 3.李大钊烈士陵园 4.旅顺军港 三.活动感想 1.李维 2.杜青飞 3.宋建军

四.附录 一.实践简介 1.实践目的 本次实践是围绕着当地具有红色意义的景点进行的,当下的大学生许多人生活条件好了,担心的东西少了,只知道去如何享受,却不知道如今的生活是如何来的,那种忧患的意思缺乏,此次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过去,了解在战争留下的痕迹和战争年代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忧患意识,通过此次实践让自己在现代生活中能过有所改变。 实践意义 了解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痕迹,通过对红色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地点,了解过去的红色时代的精神,能够改变自己对现在生活的理解加强自我忧患意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践内容 2、人员分配 组长:方棋桢 辽宁地区:李维谢明峰马钰喆 河南地区:穆兵浩宋建军杜青飞

吉林地区:王宇杨帅 执笔人:方棋桢 活动地点旅顺军港西柏坡董存瑞烈士陵园李大钊烈士陵园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 3.实 践活动流程 7月12日之后,各自以自己所在的城市里的红色纪念馆等地点开展红色考察实践活动,现行到达每个成员选好的地点,各自参观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在各地点拍照留念,结束第一天的简单了解红色经典的活动,第二天开展走访老红军、老革命、烈士亲属活动,各自走访在家附近的老红军、老革命、烈士亲属询问一些关于革命的小故事,关心老人们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最后回到家中总结各自的收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最后由组长用以收集在一起,提炼出各自的想法和感受。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智慧树20XX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5 ?总分数 1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多选题】(2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结构方式 B. 所用材料 C. 实用功能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 色彩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所用材料 4 【多选题】(2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价格便宜 B. 采集较易 C. 加工较易 D. 运输方便 5 【多选题】(2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A. 台基 B. 天花 C. 梁枋 D.

E. 门窗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7 ?总分数 14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第1部分 ?总题数:7 ? 1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B.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C.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 A. 色彩不绚丽 B.

色彩鲜丽 C. 气势恢宏 3 【多选题】(2分) 北京紫禁城建成于何时?花了多少时间? A. 10年 B. 清朝 C. 13年 D. 明朝 4 【多选题】(2分) 午门中央门洞除皇帝外还允许什么人出入? A. 考中状元 B. 皇后完婚 C. 出征武将 5 【单选题】(2分) 太和殿前陈设铜龟、铜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国家长治久安 B. 国家统一 C.

《地上博物馆—山西古建筑》读书笔记

《地上博物馆—山西古建筑》读书笔记 《地上博物馆—山西古建筑》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王其钧编写的,对山西的古建筑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 本书以生动的文字、形象的图画、精美的照片,全方位地介绍了山西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古代建筑。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史专家。他把自己的学识用平易生动的语言讲述给读者,并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将读者的思绪自然地带进活灵活现的历史场景。 山西是我国古代文物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尤其从保存的古代建筑的数量和质量来说,更可以说是一个文物大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唐代木构建筑保留下来的极少的实例都在山西。我国五代木构建筑有一座保留至今,也位于山西。而保留至今的宋、辽、金时期的古代建筑,约有一半左右位于山西省。元代的典型的几处古代建筑,还是位于山西。因此我们可以说,看地下文物到陕西,而看地上文物到山西。下面让我来从书中列举几个山西著名古建筑。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应县木塔高67.31米。据考证,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95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祁县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和温庭筠的故乡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山西大同九龙壁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龙壁座南向北,全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它的建造年代比北京北海九龙壁早250年,体积是北海九龙壁的三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也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全球十大奇险建筑之一。它修建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摘要: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该省大量的遗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笔者从芮城到大同,经月余考察了山西三十余古建筑(群),在此基础上写就此报告。以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为思路,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为实例,阐述中国从唐代到元代的古建筑发展历程,侧重分析历代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并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作例证加以分析。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 引言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筑体系,其间经历了萌芽(新石器时代)、初步成型(夏商周)、基本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兴盛(隋唐五代宋辽金)、持续发展后逐渐衰落(元明清)的过程。1[①]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建筑技术上出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1. 唐 1.1发展史略 隋(581-618)立国之初和秦朝一样用民力过急,导致迅速覆亡,其建筑形态在短短四十余年内不可能产生大变化,故可归入唐论。 唐(618-907)是继汉以后中国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文化交融,北方吸收南方较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历史上第一次南方建筑技术北传。1[②] 初唐时的含元殿仍用部分承重墙,次年的麟德殿只两山用墙,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到武则天建明堂已经是全木结构。自高宗,武后(650-705)之后,唐木构基本定型,厅堂殿堂两种构架形成,斗拱与柱头枋结合形成铺作层,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以后的盛唐、中唐、晚唐主要是踵事增华,更加完善、精密。1[③] 国内留存至今的唐木构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其中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均有不同程度改建,只有五台佛光寺和南禅寺较好地保持了唐貌,故研究价值较大。而四座唐构中又只有南禅寺为中唐建筑,其余均为晚唐。初唐和盛唐建筑无存,只能靠其他间接材料作研究。 1.2建筑技术 唐代建筑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铺作层的形成和基于此的殿堂式构架的成型。 斗拱在前代很大程度上只是挑檐构件,到了唐代终于发展成为成熟的纵架横架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梁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横架中的梁与斗拱发生关系,梁头甚至成为斗拱的华栱或者耍头,而顺身拱同时与柱头枋、罗汉枋、阑额一齐组成纵架,横纵架通过斗拱十字相交咬合在一起。层层叠上的枋栱也组成了一个围合的木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铺作层,利于连接柱网,使之聚合,意义类似于现代的圈梁。 殿堂式建筑的三个水平层结构正是基于铺作层的形成,柱网、铺作层、屋架依次水平叠加形成整体的构架(图1)。同时在此基础出现了各种平面分槽形式。 1.3实例分析 1.3.1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山西五台,七开间单檐庑殿

沙家浜红色之旅活动心得

沙家浜红色之旅活动心得 年月日日,我们人民医院行政后勤支部的几位党员前往常熟和江阴,利用周末进行了学习考察。我们参观考察了中国新农村的典范——“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和位于常熟的中国革命教育基地沙家浜,收获很大。 沙家浜坐落在江苏常熟最大的湖泊——昆承湖岸。整个湖泊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长满了各种水上植物。人在湖中穿行,除了水之外,满眼是绿。从这个浜到那个浜,当地人都是坐着小船出门,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自由市场也设在水上,大家划着小船聚排成两行,有卖菜的、有卖生活日用品的,船来船往好不热闹。 沙家浜最出名的当然要数那因革命京剧《沙家浜》出名的“春来”茶馆了,然而这里的茶馆几乎家家都叫“春来”。据当地人介绍,在沙家浜一带竟有几十家。而且,老板都叫“阿庆嫂”。你只要在茶馆里一坐,就会有一位身着蓝底印花袄、手拿白瓷茶壶的阿庆嫂,笑眯眯地给你沏上一杯绿茶。你也可以在茶馆外的树阴下,听上一段由茶馆聘请的京剧演员给你唱上一段《智斗》。 在沙家浜,我们了解到革命京剧《沙家浜》之外当年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背景。《沙家浜》这个剧名是毛主席起的,京剧中的郭建光原型真名叫夏光,36名养伤的新四军战士都是叶飞的部下。虽然他们带着伤病,但是他们仍然坚持抗日斗争,战斗在沙家浜这片沙场上。如今的沙家浜已被开发成旅游区,人们建起了革命纪念亭,缅怀、纪念曾经战斗在这片热土上的新四军革命前辈。 第二天我们开始参观考察华西村。在华西村,我们聆听了老书记对于华西村的介绍,一路参观了村民的别墅式住宅,看了华西村艺术团的演出,内容是用锡剧形式介绍华西村的让人感到“稀奇”的地方,参观了华西村的世界公园,里面有天安门、长城还有多个国家的标志建筑,使我们对华西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我们登上华西村的华西金塔,俯瞰华西村全貌,听讲解员介绍着华西人的奋斗历程及累累硕果,感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新的风貌和农民快乐富足的生活气氛,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教诲也时

山西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最后的拯救 简介:世界上目前仅存五座唐代建筑,其中有四座在山西。但是这些珍贵遗产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 关键字:山西古建筑唐代建筑保护 世界上目前仅存五座唐代建筑,其中有四座在山西。但是这些珍贵遗产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 中国建筑艺术网讯:三年前,抢劫者砸碎了山西平遥弓村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寺庙的木门,盗走了里面的青铜佛像。现在,村里拿出一点钱雇了一位老人看守寺庙,为吓唬那些可恶的盗窃者专门养了一条狗。这位名叫陈延文(音)的老人说,11年里这个庙被盗贼偷了14次,即使是那些唐代的石像也没能躲过盗贼的铁镐。如今,这座寺庙被用栅栏围了起来。 在中国,保护古建筑是件需要与时间赛跑的事。古董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需求的迅速增加使山西地方性建筑里仅剩的木结构古寺庙和古民居面临威胁,这些寺庙和民居此前因为处偏僻之地而得以幸存。在这个一度曾是古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之地的中国北方省份,从前的许多大宅子如今十分破败地沉睡著。 陶瓦当、木格门窗还有庭院──上了岁数的人仍很喜爱的这些东西现在却丝毫引不起年轻人的兴趣,他们宁愿卖掉老房子换来住宅楼里的一套新单元。从老宅子里拆下来的窗扇、门、屋梁和瓦当却远渡重洋,在纽约艺术家的时尚居室或迈阿密的海滩豪宅里摇身一变成了漂亮的房间隔扇或墙上的挂饰。诱人的市场引得猎食者对它们虎视眈眈。 如今,有一些组织开始介入濒危古建筑的拯救工作,Global Heritage Fund就是其中之一。该基金是一家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的非盈利组织,由杰夫·摩根(Jeff Morgan)和考古学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在2001年创建。摩根出身硅谷家庭,他本人也在高科技领域奋斗了16年。 但今年43岁的摩根在听取他们家族的老朋友、美国自然保护协会(Nature Conservancy)总裁兼首席执行长斯蒂文·麦克考密克(Steven McCormick)的建议后决定改变职业方向的。当时摩根刚刚从他的第二家高科技初创企业兑现退出,他仔细考虑了麦克考密克的建议,决定推出一家新的风险机构,专门从事世界濒危遗产地的修复重建工作。 四年后的今天,该组织已经为全球10处重要遗产地筹集了520多万美元(另外还从当地政府获得了400万美元配套资金)。这些遗产地包括越南美山的4-13世纪占婆王国遗址以及土耳其东部可追溯到奥特曼帝国时代的卡斯古城。 摩根说,他正在计划物色下一个类似马丘·比丘或吴哥窟那样的地方......这些地方应该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群、但却没有投资,尚未受到保护,而且人们不知道如何去发掘它们的价值。他说:我们是一支非常渺小的力量,但我们会精心挑选每个国家最有价值的、且现状很糟糕的文化遗产地。 预算规模仅400万美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基金会已在全世界确定了800处遗产地,另外还有数百处已申请遗产地的项目在等待批准。但只有少量组织将世界建筑古迹作为保护目标。而GHF更是独树一帜地将保护目标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它们多在文明发源地寻找有可能开发成旅游项目的地区。其他像World Monuments Fund等组织则将目标区域主要对准西欧。被视为古玛雅文明摇篮的危地马拉米拉德盆地是GHF投资的项目中备受瞩目的项目之一,好莱坞明星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曾为该项目捐款,但GHF现在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申请的遗产地比其他国家多,而且GHF与华裔美籍慈善家有很紧密的联系,而这些人士非常关注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为充分发挥这种文化情结的能动性,基金会最近组织了一次山西之旅,以吸引更多的捐款人。Betty Ko和Susan Tai参加了这次活动,在答应向基金会捐款后,他们参加了旧金山中国文化中心(Chinese Culture Center)创始人Bill Wu组织的这次为期一周的山西考察和其他许多额外的活动,比如参观一家暂停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博物馆、出席有中国国家文物局(Cultural Relics Bureau)官员参加的宴会。但最难得的是,他们有机会亲自为他们的捐款挑选保护项目。ko在参观了建于十世纪的镇国寺之后说,那里有许多事需要帮助,但是却得不到。Ko的丈夫是台湾风险投资公司普讯创业投资(WK Technology Fund)的创始人。

古建筑调查报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 题目:洛阳古建筑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黄杰 专业:装饰艺术设计 学号:Z 姓名:李英飞 目录 内容摘要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 (一)、调查的时间 (3) (二)、调查的地点、方式 (3) (三)、调查的目的 (3) (四)、调查的内容 (3) (五)调查的过程 (4)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5)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5) 四、结语 (6) 内容摘要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这座一白马寺 白马寺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

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报告 我参加了为切实贯彻落实3月底本院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暨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的红色之旅,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纪念馆、延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我认为:“发扬传统”,是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坚定信念,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总则”第二段落规定,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执法为民”,是在司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至上”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加注重促进和谐。通过参观,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xx 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中提到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的含义和历史意义。通过参观,我认为要结合实际领会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认识到“提倡一种精神和坚持一种好的作风,与建立制度并不矛盾,制度是一种规范,是一种约束,提倡一种精神,可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些地方制度并不能够包括全部,而是需要提倡一种精神来解决,这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也是很有害的。同样,讲谦虚谨慎并不是缩手缩脚、谨小慎微、不思进取。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两个务必”新的时代内容,主要是要弘扬这种精神和作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西柏坡精神”使我们能够自觉地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能够坚持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制度的问题,起到的是一个外在约束的作用。从外部的强制性来约束我们不能腐败,只能按照我们党员的标准和条件来实现廉洁奉公。应当说,这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哪个更有效,相对而言,制度更有效,制度的约束更重要。”通过参观,我认为要结合实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司法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我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自觉地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断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业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