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斜面的作用说课稿

斜面的作用说课稿

斜面的作用说课稿
斜面的作用说课稿

《斜面的作用》说课稿

河北省泊头市实验小学张凯一、说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材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部分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操作更规范易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安排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学生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及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学生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能判断。问学生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教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演示组装、分发材料和实验记录单。实验要求:

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

⑵、把小车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均匀上行,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⑷、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⑸.学生分组讨论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最后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学生通过上一个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物体省力情况不同。问学生答案。希望学生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让学生猜想从低处到高处走楼梯和爬梯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省力情况,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级梯度要按照先高后低的实验顺序进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车外的纸包装盒的几个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学生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学生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7. 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说课稿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说课 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说课稿 陵川县附城镇中学侯晋兴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认识压强,首先这一章内容是在学习了前面的里的基础知识之后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而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压强这一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而要建立压强的概念,做好“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是建立压强概念的重要环节,所以它就成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初步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反过来也可以从物体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力的大小,这就为本节的实验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学生已经学习过“控制变量法”,同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些都是本节实验必须的技能。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去探究完成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实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的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通过科学探究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和领悟“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设计要用到控制变量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所以就成为实验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既要弄清楚所选择的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又要落实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所以就成为实验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1,对比图片3和图片4提问:为什么两名体重差不多的学生在雪地上陷入雪中的深浅不同为什么大型载重货车和普通货车的轮胎个数差异哪样大帮组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图1 图2 图3 (二)亲身体验,做出猜想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力》。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同时,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2、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力的三要素5、会画力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分析归纳力的三要素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示意图画法 四、教学难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教具:弹簧,海绵,橡皮泥(面团),钢球,小车,磁体,乒乓球,玻璃球等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我使用如下教学方法: 1、说教法:(1)实物演示法(2)多媒体演示实验法(3)探究法(4)引导法(5)讲解法(6)举例法(7)启发式教学法 2、说学法:(1)观察法(2)分析法(3)小组实验法(4)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攀岩视频引入新课。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多媒体播放课件,学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提问生活中产生力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力。然后学习力的符号、单位、常见值。 力的作用效果 导入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 指导学生做分组实验,利用教具及身边的物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对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通过实验,展示,交流,很容易得出结论。对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要求学生操作,观察以下实验,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磁体吸引静止的小铁球;在滚动的小铁球旁边放置磁体。 2、手推静止的小车;用手阻挡运动的小车。 3、吹静止的乒乓球等 在引导学生对物体受力前、后的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记录实验观察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过程。

力及力的描述

力及力的描述 知识梳理 一、力 1.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表示方法之一:力的图示法。 (3)力的三要素表示方法之二:力的示意图。 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就在于力的示意图没有严格的标度。 三、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来表示。托起2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方法提炼 1、对力的认识和理解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且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人们为研究方便而规定的。事实上,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②物体是否接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作用的依据。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③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2、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画力的图示的步骤:①用方框(或小黑点)表示物体;②选定合适的标度(单位长度代表多少牛顿);③确定力的作用点(要在物体上);④确定线段的长度(长度=力的大小/标度); ⑤确定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⑥在箭头的旁边写出力的符号与大小。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粗略的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在不需要严格的按照力的图示法画出力的大小的情况时,只要把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 示意图。 基础巩固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受力物体同时一定是施力物体 B.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习题

1.物理学中研究的力是指______对_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也可以引起物体的______.3.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_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4.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推岸时,船就离岸而去,这是因为人和船受到了______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______. 5.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______的改变或______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______. 参考答案: 1.物体,物体,相互的2.运动状态,形变3.支持,桌面,书,压,书,桌面 4.相互,相互5.大小,方向,施力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提水桶的力大于水桶对人的拉力,水桶才能被提起。 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作用。 C.物体不受力时就不能运动。 D.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必定会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2.下列叙述中手作为受力体的是[ ] A.用手将排球打出去。 B.手击拍桌子,手感到疼。 C.手将石块举高。 D.手将铁丝弄弯。 3.磁铁在吸引铁片时[ ] A.铁片不吸引磁铁。 B.磁铁吸引铁片的力比铁片吸引磁铁的力要大一些。 C.磁铁与铁片相互吸引,而且力大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球被打出,这时施力体是______,受力体是______。扣球时,手会感到疼,这是由于手受到______的作用,此时施力体是______,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的。 5.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______的大小或______方向,也就是改变物体的______。此外,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 6.用船桨划水时能使船向前运动,试从力的作用上解释船为什么会向前运动。参考答案: 1.D 2.B 3.C 4.人,排球,排球,排球,相互。 5.速度,运动,运动状态,形状。 6.船桨作用于水时,水同时反作用于船桨向前的力,使船前进。

【初中物理】力说课稿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梁庄乡一中张素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认知基础、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运动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技能基础:九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常见的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和对力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法分析 结合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课重要的课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七章《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第七章《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力”这个字,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是不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力的单位。 c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能力目标 a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德育及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

道理的精神。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3、教材编写思路及结构特点 教材对每个知识点,均以“想想做做”或“想想议议”来引入力的有关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4、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并规范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二、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特定的探究活动及教学演示,让学生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分析总结出来的。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后,来学习这一节内容的。学生初学物理学中的“力”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不能准确、完整地根据演示实验及探究活动分析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2)不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力的三要素是怎么样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3)不能正确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 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测量 一、弹力 1、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当外力撤销时要恢复原来状这时就会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弹力。 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保证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当弹簧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读数。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二、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叫相互作用力。 怎样判断一对力是不是相互作用力呢?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首先看两个力是否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只有在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才有可能是相互作用力,再看它们是否满足另个三个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有这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是相互作用力。 三、重力: ⑴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重物上,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积可以使物体更稳定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四、摩擦力: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力的作用效果

题一力和运动(1) ——力的作用效果 【内容要点】 综述:力的概念几乎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本专题分三部分进行,第一:力的作用效果;第二: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电磁现象中的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达到对力和运动有更广和更深的认识。 (1)瞬时效果:物体在受力的同时所产生的效果。力与效果在原理上有因果关系但在时间上无先后的关系。 ①形变:一般情况下力都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多数物体(除弹簧、弹性绳等弹性体)的形变可不计形变的时间。(例1) ②运动状态的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定量地说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且加速度与力同时产生、同时改变、同时消失,即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例2)(2)积累效果:物体在受力的过程中(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所积累起来的效果。力所产生的效果与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有关。 ①冲量:力作用在物体上随时间过程所积累起来的效果。表达式:I=Ft方向由F的方向决定。冲量与所积累的效果的关系,即动量定理。关系式:I=ΔP。(例3) ②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位移增大而积累起来的效果。表达式:W=Fs。功是标量,但有正负。功与所积累的效果的关系,即动能定理。关系式:W合=ΔE k。(例4、例5) 【典型例题】 例1①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两根细线上,L1与竖直方向成θ角,L2水平现将线L2剪断,求剪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 ②若将上题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其他条件不变,则结果如何? 例2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用12s跑完100m。设他在运动中受阻力保持不变,并且在开始运动前2s内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后10s内保持他在第2s末的功率值不变,继续作直线运动,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说课稿

说课稿

实验课: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中的探究实验部分,也是《压强》这节课的灵魂。我将从这些方面说下我对本实验的理解。 本实验的重点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难点是如何利用身边器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观察受力物体的形变程度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勇于创新,力求达到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为了引导学生猜想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可能影响压力 的作用效果,本实验我是这样引入的。大家跟我一同拿起手中的笔,两拇指抵住笔的两端,往中间压,什么感觉?别光顾着喊疼,观察哪个拇指下陷比较深?为什么?我这里还有一个气球,注意看,我要对它发功啦,咱们先用“降龙十八掌”拍它,再用“一阳指”点它,你猜哪个武功更厉害,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现在再加一成力去点它,你猜它会怎么样?通过这些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合理猜想环节,我把各小组的猜想投影在白板上。引导大家讨论,哪些猜想不合理,直接划掉。我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入手分析得知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力,接触材料的软硬程度为材料本身属性与力无关。这为以后学习力学知识提供了研究思路

及方向。 在探究验证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五组器材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其中,第一组、第二组器材用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受力面积有关。后三组器材让学生先探究验证受力面积的大小这个猜想,再探究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十个学习小组,五组不同的器材,每两组器材重复,便于交流和对比。 实验前强调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分析前两组器材需要保证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来探究验证猜想。后三组则需要先保持压力不变,探究验证受力面积因素。再通过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探究验证压力因素。学生探究时我在实验室巡视走动,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我们来看一下各组学生探究的成果。第一组的同学利用钢笔帽和钢笔尖同样的力度去扎气球,笔尖把气球扎破,保持压力不变探究受力面积因素,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第二组利用沙袋正立平躺改变受力面积,通过观察软板的形变程度得出正确结论。第三组类比课前引入得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利用加大力度的方法,观察凹陷程度感受疼的程度得出结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四五两组与第三组方法类似,通过保持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保持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观察瓶子或小桌的下陷程度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正确结论。 我让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指出验证的是哪一个猜想,说明如何控制的变量,通过什么现象去验证猜想,得

探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

设计人:李有航审核人:_______________ 序号:d11-3-2 班级:____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 会组装定滑轮,并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来判断定滑轮是否省力,并判断绳子自由段 与物体上升距离的关系 实验器材: 滑轮一个,测力计二个,钩码,细绳及支架 实验步骤: 1、取一单滑轮固定在方座支架上,构成一个定滑轮,用细绳跨过滑轮,细绳的一段挂上钩码, 作为阻力,钢绳的另一端挂测力计(如图所示),用手竖直向下匀速拉测力计,使滑轮匀速转动,观察测力计读数 2、改变测力计拉力的方向(水平、斜向下、向下),当滑轮平衡时,记下各次测 力计的读数 3、改变所挂钩码重,重复上述实验,并记下各次测力计的读数 2、S、h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 . 3、使用定滑轮 _____ (省力/不省力),但是____ (可以/不可以) 改变力的方向?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 小组长评价:学术助理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人:李有航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 序号:d11-3-3 班级:__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会组装定滑轮,并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来判断定滑轮是否省力,并判断绳子自由段与物体上升距离的关系 实验器材: 滑轮一个,测力计二个,钩码,细绳及支架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取一细绳跨过滑轮,细绳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系在测力 计的挂钩上。 2、在滑轮的钩上挂钩码,使滑轮两边的两根细绳在竖直方向上,手通过测力计 拉住绳子的一端。当滑轮和它下面的钩码一起匀速提 升,记下测力计的读数。 序号 钩码重 力(G/N) 使用动滑轮 竖直向上的 拉力(F/N) 绳子自由段移动的 距离(S/cm) 物体移动的距离 (h/cm) 分析与论证:1、从这个实验中发现F1、F2、F3、G的关系是 2、S、h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 3、使用动滑轮(省力/不省力),但是____ (可以/不可以) 改变力的方向? 评估与交流:1、在实验中,我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偏大,这是为什么呢? 2、动滑轮是杠杆,那么这个杠杆的支点在哪里呢? 3、试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动滑轮的省力情况

《力》说课稿

《力》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的说课材料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这一节又是整个力学的第一节,起奠基作用,所以打好力学基础知识就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的最熟悉、最常见有关力的现象,以学习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知身边的物理,对力学现象中的共性问题,加以观察研究,寻求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概念的理解及力的特点的得出 四、说学法: 初二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基本上处于具体思维的发展阶段,他们都喜欢动手、喜欢提问、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具有了初步的观察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教师应适时的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动手实验、分析思考,从而领悟知识,并获得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探究法;引导法;讲解;举例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用一则故事引入课题,它所含的知识有三个,一是鲁智深用到力。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为他在把树拔起的同时地面被踩下一个坑三,力可使物体发生形变。但一开始目的只是达到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氛围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后两个问题在学生学完后可回过来反问学生,起前后照应的作用。再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定义,学生通过自己举例和总结记忆会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这里运用的是举例和引导法。得出定义后再进一步分析实例一步步启发学生得出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如:手推桌子,问这个推力是谁给谁的等。在此设置了练习让学生会判断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再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目的是让大家要能感受到这种相互作用力的存在,这个地方主要采用的是举例,如:手拍桌子手疼,提水时手肋等。这点学生也掌握的比较好。接下来第二点对力进一步认识时,主要采用讲解法,告诉学生力的表示符号,力的单位。随着以后学习的不断应用会越来越熟悉。进入力的作用效果后通过老师分类式的举例,让学生们探究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点。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下《6.6 探究滑轮的作用》word教案 (3)

G 1 F G 2 F G 3 F G 4 F F =G/3 F =G/2 F =G/4 F =G/5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八年级物理下册《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第二课时)》教案 粤教沪版 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滑轮组,并能识别; ⒉理解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组结构、特点及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滑轮、钩码、细绳、弹簧秤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实质 2、提问:看图,小女孩为什么能吊起一头牛犊? 小女孩要拉住比她体重大得多的牛犊,使用了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的滑轮组。这样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二、新课教学 (一)、滑轮组 1、定义: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2、滑轮组的特点: ①优点: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要多费距离。 ②缺点:结构复杂,需要较多的滑轮 3、滑轮组中F 与G 的关系 看有n 段绳子支持物重(最后一段向下的不能算),那么F =G/n ⒌按照要求组成滑轮组 比较滑轮的个数和要求的绳子的段数,若滑轮个数等于绳子段数,则最后一段向下;若滑轮个数少于绳子的段数,则最后一段向上。

滑轮组虽然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要多费距离。如果F=G/n,那么S=nh (二)、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 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 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动滑轮自重不计) ⑴用G/2的力提起重物; ⑵用G/3的力提起重物。 (三)、练习: 1、按要求给滑轮组绕线.(G为物体重,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绳子的重力) 2、想使用滑轮组提起3×103N的物体,绳子最大只能承受800 N的力,请设计一个向下拉动绳子的最简单的滑轮组,画出示意图,并计算提起重物时所用的拉力.(绳重、动滑轮重、摩擦均不计) .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将质量是70 kg的物体提高5 m,每个滑轮质量是2 kg,绳重、摩擦不计,试求:(1)提起物体所用的力是多少?(2)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4.人站在二楼阳台上,要将楼下700N的重物拉上来,绳子的最大承重是300N,应怎样设计滑轮组,能将重物提起且使用滑轮的个数最少(滑轮重及摩擦不计)? 7.1 《力》

初二物理力说课稿

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力(说课稿) 罗一平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力学的基础。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以学习力的初步概念为切入点,它为今后逐步深化力的概念做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给出已知力指出它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说教法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房门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注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 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纠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具体内容,知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 说学法 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实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等例子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课稿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4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 一、教材分析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节是初二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在这一节里,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这些内容不仅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还是对二力平衡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动力学、理论力学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认识力,并能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2)通过形变实验,感受和感知力的三要素,并能正确的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3)通过实验,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 )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因为只有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力的概念,这是进一步学习二力平衡、压强、浮力等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力的认识。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现状(认知基础、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学生刚刚学习过重力、摩擦力,对力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些了解。但是学生对力的了解大部分都只是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高度。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概念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观察-实验-讨论-归纳

6.6探究滑轮的作用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粤教沪版

6.6探究滑轮的作用 一、单选题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200 N的物体,物体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40 N,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匀速移动物体,在不计滑轮重力和滑轮间摩擦的情况下,水平拉力F是() A. 200 N B. 100 N C. 80 N D. 20 N 2.在如图所示的机械传动中,属于螺旋传动的是() A. B. C. D. 3.下列关于使用滑轮组的优点的论述,较全面的是( ) A. 一定是省力的,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B. 一定是省力的,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C. 有时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有时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D. 肯定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省力与否要具体分析 4.如图所示,G=200N,滑轮重G′=40N,要使物体能匀速上升2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滑轮的摩擦)() A. F=440 N,并向上移动4 m B. F=140 N,并向上移动4 m C. F=440 N,并向上移动1 m D. F=480 N,并向上移动1 m

5.用图甲、乙两种方式匀速提升重为100N的物体,已知滑轮重20N、绳重和摩擦力不计。则() A. 手的拉力:F甲=F乙;机械效率:η甲=η乙 B. 手的拉力:F甲<F乙;机械效率:η甲<η乙 C. 手的拉力:F甲>F乙;机械效率:η甲<η乙 D. 手的拉力:F甲>F乙;机械效率:η甲>η乙 6.某同学设计一种如图所示的简易电梯,由图可知() A. A是动滑 轮 B. B是定滑轮 C. 如果电动机向下拉动绳子,电梯厢将上升 D. 如果电动机向下拉动绳子,电梯厢将下降 7.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A. 20N B. 25N C. 30N D. 35 N 8.盘山公路是“S”形,可以抽象成斜面,下列也可以看成斜面的是()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训练题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训练 1.已知图1中F1<F2,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有关;图2所示的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有关;除此之外,力的作用效果还和_______有关,它们叫力的_______。 2.用图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_______,它的作法是: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_______,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_,在线段的_______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如图(1)所示,说明力可以改变______,如图(2)所示,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由______变为 ______。图(3)说明力可以改变______,总之力可以改变______。 4.两个站在水平冰面上静止不动的滑冰者,当一个人用手推另外一个人时,两人将______滑行;如下图所示,当人用手推另一艘小船时,他所乘坐的小船也将______,这些现象都说明______。 5.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鸡蛋碰撞碗的边缘,碗没有破,鸡蛋却破了,这说明鸡蛋对碗的作用力要大于碗对鸡蛋的作用力

B.在用磁铁吸引小铁钉时,小铁钉也在吸引磁铁 C.人提水桶时,当人提水桶的力大于水桶对人的力时,水桶就被提起来了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下列关于力的图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是一样的 B.在同一受力图中,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标度 C.标度可任意选取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如图所示,煤矿工人用50N的力在A点水平向右推车,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画出推力的图示. 8.一物体质量是10kg,将它放在水平地面上时,画出它对地面的压力的图示.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力》的说课稿 新 参赛

《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二章力和运动中的第四节《力》。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力是中学物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着整个力学的始终。学好本节内容,将为后面的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力和机械、压强和浮力、功和机械能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节教材内容及特点 虽然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但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力与现代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为基础,并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学中应通过例题强化训练、归纳要点。 (3)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4)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身边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发现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的力的作用,从而得到力的作用效果。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要通过几个例题的训练,以达到强化巩固。 本节课的难点是: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得到结论,难点就能突破。 二、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采取讲授法、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实验法、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及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弹簧拉力器、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两个熟鸡蛋。 五、教学结构及流程:本节课的“力”的知识,我将他分为二个课时,我今天说的是“力”的第一课时内容。教学分为三部分: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布置练习和小结。我将用2-3分钟完成新课引入,35分钟左右完成新课教学,2-3分钟完成小结和布置练习,剩余的时间由学生自由发挥。具体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引入新课:本节课以一个小活动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弹簧拉力器。表演前,先向其他同学说明每拉开一个,为他鼓掌三下,表演结束后问表演同学,手臂有什么感觉?随后又问其他同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第3节《力的存在》说课稿 一、说教学任务 1、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的基础与起点 力、力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词,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但学生对力不只是不知所以然,连知其然的也不多,学生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力?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学生很难说清楚的。对学生来说,他们见到的是:力可以打碎一只玻璃杯,力可以让汽车运动起来,力可以把物体举高……等力的作用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力的概念。基于学生对力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概念概括出来。 (2)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力是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科学的基础。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力的现象,感受到力的作用,享受着力的作用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被力所困扰而无法自由飞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些结论的得出,需要在一定的观察、实验等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练得到。用力的作用相互性分析生活、自然中的现象,可以深化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体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2.通过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感受运用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的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自制发射台、气球、打气筒、小车、小磁铁、回形针、细线、弹簧、U形磁铁、塑料尺、乒乓球、空可乐瓶、滑板车、微小形变演示仪、反冲汽车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