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养生不仅需要清静的环境,更需心静如水。做到:生活安静,待人恬静,处事冷静,劳不过累,逸不过安,喜不过欢,欲不过求。度安静素雅时光,过恬淡闲适生活。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信任之间【时说衣语】: )1.爱人如布衣,就算不合意,生活之必需。 )2.情人如睡衣,就算很华丽,不便穿出去。 )3.亲人如棉衣,就算捂出汗,温暖罩着您。 )4.同事如戏衣,就算再合体,下台要脱去。 )5.朋友如雨衣,就算常闲置,用时遮风雨。 )6.短信如内衣,就算不太雅,贴身有情意。

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不论富或穷,地位高或低,知识浅或深。每天开心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

【做人六字诀】1.静:少说话,多倾听。2.缓:稳着做事,不急不躁。3.忍: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忍让是智慧。

4.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5.淡: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随着时间会变成云烟。

6.平: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

【佛说人生】'v若是无法成就大事,就用伟大的目的去做小事。'w心灵深处发出的善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一种无声而重要的力量。'x凡事以善意解释,心无旁骛的工作,自不受末节枝叶的事所困扰。'y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内经单选题库(修改版)

内经单选题 A B C 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魄之处”为(C) A心 B肾 C肺 D肝 除哪项外,均是《素问·风论》提出的风邪致病特点(D) A善行 B为百病之长 C数变 D收引 D E F 肺热叶焦是下列哪种病证的主要病机(B) A痹证 B痿证 C厥证 D热证 G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薄”之品的性能为(B) A泄 B通 C发泄 D发热 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养护阳气的方法是(A) A暮而收拒 B谨和五味 C恬惔虚 D七损八益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C) A思 B虑 C意 D志 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下列哪项不属“入六府”的表现(C) A身热 B不时卧 C?满闭塞 D喘呼 根据《素问·五脏别论》,脑应属于(C)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府 D传化之府 根据《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中,寒气胜者为:(B)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热痹 根据《素问?痿论》,肌肉不仁常见于哪个痿证?(B) A脉痿 B肉痿 C筋痿 D骨痿 根据《灵枢?天年》“使道”是指(B) A魄门 B鼻孔或人中沟 C经脉 D脏腑相使之道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万物之能始”的是(C) A左右 B水火

C阴阳 D天地 根据《素问?标本病传论》,下列除哪项外须先治标(D) A中满 B大便不通 C小便不通 D烦心 根据《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C) A煎厥 B薄厥 C寒厥 D热厥 根据《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出现“不能食”的机理是:(A) A胃气衰 B邪气胜 C失志 D气厥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之道路”指:(C) A水火 B天地 C左右 D上下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薄则(D) A泄 B通 C发热 D发泄 根据《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出现“狂言”的机理是(C) A精俾 B邪胜 C失志 D气厥 根据《灵枢?百病始生》,“伤下”的病因为(C) A风雨 B暑热 C清湿 D喜怒 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导致“肝气以津”的原因是:(A) A味过于酸 B味过于咸 C味过于苦 D味过于甘 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机的表现形式概括为(A) A升降出入 B生长收藏 C权衡规矩 D循环往复 根据《素问?咳论》,咳证的发生除了与肺有关,还与下列那个脏腑关系最密切(D) A肝 B胆 C脾 D胃 根据《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为(C) A平人 B风证 C少气 D温病 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治节出焉”指的是(C) A肾 B脾 C肺 D心 根据《素问·平人气象论》,心的真藏脉是(B) A但弦胃 B但钩胃 C但石胃

《黄帝内经》名词(整理)

1 法于阴阳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2 和于术数 素问 上古天真论 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 3 不妄作劳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为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与法度 4 形与神俱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形,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 5 不知持满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不懂得保持精气的盈满 6 不时御神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为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7 发陈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推陈出新 8 蕃秀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繁茂秀美 9 容平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万物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称为容平。 10 闭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生机潜伏,阳气内藏 11 苛疾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重病 12 内格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格拒 13 煎厥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证。 14 薄厥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由大怒气血上冲,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而导致的昏厥证。 15 变化之父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事物变化的根源 16 神明之府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神明,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藏聚之所。 17 阳生阴长,阳 杀阴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生阴亦生 18 胀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胸膈胀满

19 清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出上窍之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 用的精微物质;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卫气;清阳实四肢之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20 浊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浊阴出下窍之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 浊的水液;浊阴走五脏之浊阴,是指精血津液;浊阴归六腑之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及其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21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使人的元气衰 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使人的元气壮盛 22 厥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四肢厥冷,为阳虚阴盛之象 23 七损八益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25 权衡规矩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四时正常脉象 26 藏象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脏腑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 27 封藏之本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宜妄泄,故称肾为“封藏之本”。 28 罢极之本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肝主筋,具有耐受疲劳的能力,这与肝的 气血盛衰有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29 仓廪之本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脾胃主受纳消化水谷,吸收水谷之精微,故称脾胃为“仓廪之本”。 30 至阴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到达阴分 31 奇恒之府 素问 五藏别论 32 传化之府 素问 五藏别论 六腑消化水谷精微,传导糟粕排出体外,

安五脏 养五神百病不生

安五脏养五神百病不生 □王新志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老人一进门就说:“我有高血压!”他女儿补充说:“我爸爸不仅有高血压,还头痛、头晕、胸闷。他脾气特不好,经常动不动就发怒,拍桌子瞪眼睛的,烦得不得了。” 我于是教给他们一个方法,每天早晚和发脾气的时候用大拇指点按太冲穴,时间不用太长,3分钟左右即可。 后来,老人和他女儿又来找我。我问效果怎么样,他女儿说:“效果太好了,我爸爸的血压控制住了,而且,他的脾气也好多了,现在很少发怒。” 我告诉她:“像高血压这样的病,不能只关注血压有多高,还得留意老人的情绪。别动不动就发怒,引气血上扬,这只会使血压再度升高。我在给你父亲治疗的同时,还注意调节他的这种坏情绪,即所谓‘身神同补’。你经常给他按揉太冲穴,既降低了血压,又避免了发怒。这样,病情稳定了,发病的原因也消除了,降压效果当然会好。” “身神同补”是补什么?简言之,补身是指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补神则是改变因病而生的种种不良情绪。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五脏和我们的情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心主喜、恨——性情急躁的人最容易得心脏病,伤“心神” 心属火。所以,火性人容易急躁,喜欢争论。另外,心还主喜、恨。当一个人心情愉悦的时候,他的气血流畅,肌肉放松,身体上的疲惫也能很快减轻。 另外,人在怨恨别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心跳加速、失眠、癫狂、声音暗哑、生疔疮等症状。 过喜的时候,就会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精神无法集中、心神恍惚、嘻笑癫狂。有时候,很多人感觉自己心跳得很快,心口不舒服,睡不着觉,容易忘事儿等,这就是过喜伤心的缘故。 如果内心急躁,面色黑红发暗,这就意味着心神受到伤害了。这时,心神不稳的人最容易患上心脏病。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及复习思考题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

第七章 发病--本科《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发病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基础理论。 人体的生命过程,自始至终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体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的协调平衡,也维持着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维持着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机能失常或心理障碍,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若环境的影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失常,难以适应环境的剧烈或持久的变化,如剧烈的气候变化蕴生病邪侵人,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等,超越了人体自身的防御和适应调节能力,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发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这两方面的原因在发病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的,机体自身的失调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外在致病因素侵人之后,又导致或加重机体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在发病机理方面,《内经》提出了“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出自《素问·咳论》,是指外邪合内伤而侵人发病。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然必内有所伤,然后外邪得以入之。”《素问·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灵枢·百病始生》的“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为中医学“外内合邪”的发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内经》以后,历代医家既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是对《内经》“外内合邪”发病观的拓展。如《金匮要略》既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又说“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诸病源候论·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所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强调了邪气的重要性;《温疫论》指出“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又充分说明了人体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 在发病类型上,《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后世的“伏气学说”奠定了基础。东汉张机《伤寒论·平脉法》中明确提出了“伏气”病这一概念。元·王履提出了发病的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强弱,感邪之轻重和邪留的部位等均有关。他说:“且夫伤于四气,有当时发病者,有过时发病者,有久而后发病者,有过时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何哉?盖由邪气之传变聚散不常,及正气之虚实不等故也。” 发病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途径、发病类型等。由于中医病因学已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加以讨论,故本章节只讨论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类型等内容。 第一节发病原理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即是任何一种邪气作用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病邪和维护机体的健康。邪气对机体具有感染侵袭、损伤形质、障碍机能等各种致病作用,正气对邪气具有抗御、免疫、修复、调节等作用。如病邪被及时抗御消除,“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得以保持,则不发病,这即是“正能胜邪”。反之,病邪不能及时消除,机体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邪胜正负”,则发病。因此,中医学认为发病原理在于邪正相搏,其主 要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两方面。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机理,在于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

《脾胃论》

《脾胃论》,李杲撰,三卷,1249年成书,为其晚年之作,也是集中反映他学术理论的代表著作,刊行于李氏身后。 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 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

2014王洪图 黄帝内经 教学讲座(1—80全集)

《黄帝内经讲义--养生大道》(王洪图)80集全集黄帝内经王洪图教学讲座(1—80全集) 张廷模《中药学》教学讲座(1—79全集) 王洪图黄帝内经 目录xCL一品下载 01《黄帝内经》简介xCL一品下载 02《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xCL一品下载 03《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得结构、形成xCL一品下载04《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价值xCL一品下载 05 阴阳五行概述xCL一品下载 0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二)xCL一品下载 0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三)xCL一品下载 0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xCL一品下载 0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xCL一品下载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xCL一品下载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xCL一品下载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八)xCL一品下载 13 素问﹒藏气法时论(二)xCL一品下载 14 素问﹒藏气法时论(三)xCL一品下载

15 藏象概述xCL一品下载 16 素问﹒灵兰秘典论(二)xCL一品下载 17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xCL一品下载 18 素问﹒六节藏象论(二)xCL一品下载 19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xCL一品下载 20 素问﹒五藏别论(二)xCL一品下载 21 素问﹒五藏别论(三)xCL一品下载 22 素问﹒经脉别论(二)xCL一品下载 23 素问﹒太阴阳明论(一)xCL一品下载 24 素问﹒太阴阳明论(二)xCL一品下载 25 灵枢﹒本神(一)xCL一品下载 26 灵枢﹒本神(二)xCL一品下载 27 灵枢﹒本神(三)xCL一品下载 28 灵枢﹒营卫生会(二)xCL一品下载 29 灵枢﹒营卫生会(三)xCL一品下载 30 灵枢﹒营卫生会(四)xCL一品下载 31 经络概述xCL一品下载 32 素问﹒骨空论(二)xCL一品下载 33 病因病机概述xCL一品下载 34 素问﹒生气通天论(二)xCL一品下载 35 素问﹒生气通天论(三)xCL一品下载 36 素问﹒生气通天论(四)xCL一品下载

安五脏 养五神——百病不生的秘诀

安五脏养五神——百病不生的秘诀*导读: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老人一进门就说:我有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老人一进门就说:我有高血压。他女儿补充说:我爸爸不仅有高血压,还有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他脾气特不好,经常动不动就发怒,拍桌子瞪眼睛的,烦得不得了。 我告诉他们一个方法,于每天早晚或发脾气的时候用大拇指点按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时间不用太长,3分钟左右即可。 后来,老人和他女儿又来找我。他女儿说:效果太好了,我爸爸的血压控制住了,而且脾气也好多了,现在很少发怒。 我告诉她:像高血压这样的病,不能只关注血压有多高,还得留意老人的情绪,别动不动就发怒,引气血上扬,使血压再度

升高。我在给你父亲治疗的同时,还注意调节他的坏情绪,即所谓身神同补。你经常给他按揉太冲穴,既降低了血压,又避免了发怒。这样病情稳定了,发病的原因也消除了,降压效果当然会好。 那么,身神同补是补什么?简言之,补身是指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补神则是改变因病而生的种种不良情绪。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五脏和我们的情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心主喜 性情急躁的人最易得心脏病,伤心神 心属火,火性人最易急躁,喜欢争论。心主喜,当一个人心情愉悦的时候,气血流畅、肌肉放松,身上的疲惫感也能很快消除。而当一个人在怨恨别人的时候,会出现心跳加速、失眠、癫狂、声音暗哑、生疔疮等症状。人过喜时会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表现为精神无法集中、心神恍惚等。

如果一个人内心急躁、面色黑红发暗,就意味着心神受到了伤害,心神不稳的人最容易患上心脏病。 肝主怒 常生气的人最易得肝病,伤肝神 肝属木,木性人具有宁折不屈、不轻易服人的性格,这种人做起事来一般容不得别人辩驳,别人一反击,心中就不服气,这样一来,内心就在不断地来回拉锯,结果把怒气引上来了。 怒伤肝,爱生气的人一般肝都不是很好。人在发怒时,会感觉胸膛发闷,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脸色发红、头昏眼花、两臂麻木、胸膈那一块感觉不舒服等症状,这些都是暴怒伤了肝神的结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百科大全 D、医学经典 E、经方典籍 D 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A、《素问训解》 B、《黄帝内经素问》 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类经》 C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 D 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A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津液 E、卫气 E 6、《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C

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B 8、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 E、以上均不是 A 9、《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A、水液 B、尿液 C、水湿 D、水谷精微 E、汗液 D 10、《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少壮之人表现为 A、不夜瞑 B、昼不精,夜不瞑 C、昼瞑 D、夜瞑 E、夜昼不瞑 D 11、《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两实相逢”的“两实”是指 A、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 B、虚邪之风和人体正气虚弱 C、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充实 D、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虚弱 E、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 A 12、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论述,五脏阴精亏损的主要原因是 A、五味失调 B、感受六淫 C、情志所伤残 D、阳热耗伤 E、劳倦所伤 A 1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上”的原文是

百病皆生于郁

百病皆生于郁 *导读: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 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情过度都会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情绪不好可以导致疾病,百病皆生于郁,就是说情绪调节不好,长期郁闷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情绪不好,不仅可以造成心理疾患,时间长了,还可引起上火(俗称心火肝火)、脾胃疾患、瘀血、痰湿、气机不利,还可以变证百出,什么奇怪的杂病都可以发生,如阳痿、妇女不孕、某一局部怕冷、局部出汗等等。 现代医学也认识到情绪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调查表明,长期忧郁,精神不振,可以使血管外周阻力明显

增加,从而使舒张压增高,导致高血压。 情绪调节不好对消化系统影响也非常明显,胃酸的分泌可以升高,时间长了可以使胃黏膜发生糜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和十二指肠发生溃疡或者萎缩。 对内分泌系统而言,情绪不好可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女子月经不调等等。 临床研究资料还表明: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疾患、忧郁症、长期的精神压抑还容易诱发肿瘤。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情过度都会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疾病。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人

的情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并超过人体本身的心理承受力,使气机逆乱,功能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常可见到大发脾气之人,往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这在中医叫做怒伤肝。另外像人逢喜事、激动不已而诱发心脏疾患的,称喜伤心;郁闷思虑过度而无食欲的,为思伤脾;悲伤哀号导致胸闷气憋的,是忧伤肺;突然遭受惊吓以致大小便失禁的,称之为恐伤肾。 眼下心理疾患越来越多,特别是忧郁症,患者往往情绪不振,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时间长了,对身体各系统都不会有好处的,《黄帝内经》的《灵枢口问篇》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氟郁,百病生焉,所以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内经必背内容

《内经选读》背诵内容: 1、《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3、《灵枢?天年》“以母为基础……得神者生也”。“何者为神?……乃成为人。”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治病必求于本。”“清气在下……病之逆从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腑。”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7、《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8、《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9、《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气口成寸,以决生死。”“饮入于胃……揆度以为常也。” 10、《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1、《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五脏不安。” 12、《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如环无端。” “愿闻中焦之所出……命曰营气。” 13、《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4、《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愿闻其会。”“喜怒不节则伤藏……是谓三部。”“风雨寒热,不得虚……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15、《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柔则养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16、《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 17、《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此之谓也。” 18、《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19、《素问?汤液醪醴论》“其有不从毫毛而生……巨气乃平。”

内经习题汇总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 2、涌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阴阳异位(《素问·太阴阳明论》) 4、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 5、开鬼门,洁净府(《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灵枢·天年》:“以(1)为基,以(2)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3)也;阳在外,阴之(4)也。” 3、《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5),并精而出入者谓之(6)。” 4、《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7)之官,(8)出焉。” 5、《素问·咳论》:“此皆聚于(9),关于(10)” 6、《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11)乃生,(12)乃成积也。”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轻而(13)之,因其重而(14)之,因其衰而彰之。”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15)则养神,(16)则养筋。” 9、《素问·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17),逢热则(18)。” 10、《素问·五藏别论》:“胃者,(19)之海,(20)之大源也。”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黄帝内经》的作者是() A.黄帝 B. 岐伯 C.黄帝和岐伯 D.古代众多医家 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天癸至”的年龄是() A.八岁 B. 二七 C.二八 D.三八 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的养生,人的生活起居宜() A.夜卧早起 B. 早卧早起 C.早卧晚起 D.夜卧晚起 4、《灵枢·天年》指出,人在十岁左右的生理表现特征是() A.好坐 B. 好趋 C.好卧 D.好走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因 B. 阴阳 C.正气 D.五脏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是指() A.痰饮水湿 B. 水谷精气 C. 精血津液 D.寒湿阴气 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药食气味辛甘者,其作用是() A.涌泄 B. 发散 C. 补气 D.发热 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其中“壮火”的本义是指() A.药食气味的纯阳作用 B. 相火 C. 君火 D.病理之火 9、《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是()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 第一章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问·五藏别论》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死在嘴上,懒在腿上!这个必须仔细看下去!写得非常好!对大家一定有收获! 1.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营养过剩一样中毒,营养过剩了一样中毒,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人;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记住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至关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什么东西都是个度,吃饭是个度,睡觉是个度,锻炼也是个度。不锻炼不好,过度锻炼也会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光走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但是走也是有讲究的,年轻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么程度,一分钟要达到130步。心跳要达到一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达到130步、120次心跳,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你这样坚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一旦胖了以后,你想把它降下来谈何容易,实际上不是不容易,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 6.喝醉一次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世界提出六种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 7.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有专家认为,人的疾病70%来自家庭,人们的癌症50%来自家庭,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也不要不吵架,不说话,半个月都不说话,那不得憋死啊。我还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导,说是离婚人士、丧偶人士寿命偏短,这个有科学依据。孤独比贫穷更可怕,夫妻恩爱的长寿,夫妻健在的长寿,孤独的就容易出问题,容易短寿,这是普遍规律。但怎么样让家庭和睦,这是一门学问。必须解决四个问题:第一要尊敬老人;第二要教育好子女;第三要处理好婆媳关系;第四,这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这是核心。夫妻怎么恩

脾胃论读书笔记

本科生读书笔记 题目(中文):读脾胃论有感 (英文):Read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of inductive 学号:201017450055 姓名:王杰 专业:中医学专业 指导教师:无 所在院部:中医学院 完成时间: 2014年8月

中文摘要:李东垣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热中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 对于丰富与发展祖国医学, 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后人调治疾病, 维护健康, 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他关于脏腑病机的研究及脾胃学说的理论更为历代诸多名家所推崇, 如后世温补学派的代表薛立斋,李中梓, 以及温病大家叶天士的胃阴学说等均在传承其学说的基础上, 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色。 English abstract: li dongheng in his masterpiece i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was founded with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vigour, spleen and stomach for nutrients lift hub, internal heat treatment, etc.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the formulas for the ri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he posterity modulation disease, health maintenanc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Especially his research on pathogenesis zang-fu organs and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more past many famous artists, such as the later removing school representatives, shelly jai Li Zhongzi, and the stomach Yin theory of warm disease everyone Ye Tianshi both in succession, on the basis of its theory, formed their own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李杲,字明之,号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

《黄帝内经》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试题 一、单选题 1、《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肝”的病证为(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风掉眩 D.诸禁鼓傈,如丧神守 2、《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3、《素问·脉要精微论》“转摇不能”是哪一府精气将夺() A.胸中之府 B.血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4、《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皆属于肺”的病证为( ) A.诸热瞀瘛 B.诸痛痒疮 C.诸躁狂越 D.诸气膹郁 5、《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 A.气缓 B.气上 C.气消 D.气乱 6、《素问?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喜怒不节则() A.伤藏 B.伤上 C.伤下 D.伤脉 7、《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 ) A.外感风寒 B.包括寒邪在内的六淫之邪 C.外感热病的总称 D.外受寒邪 8、据《素问·痿论》所述,筋痿发生的脏腑在( ) A.心 B.肝 C.脾 D.肺

9、下列治法除哪项外均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势利导的治则( ) A.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B.其下者,引而竭之 C.因其重而减之 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0、《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喜则() A.气缓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11、《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诊病的最佳时间是( ) A.夜半 B.日中 C.平旦 D.黄昏 12、某未婚女青年,形体瘦弱,头昏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唇舌甲色淡白五华,月经闭止数月,脉象细弱。对此闭经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正确的治疗当用下列何种方法( ) A.通因通用 B.塞因塞用 C.寒因寒用 D.热因热用 13、《灵枢?脉度》:五藏常内阅于七窍也,心和则( ) A.鼻能知香臭 B.舌能知五味 C.目能辨五色 D.口能知五谷 14、《素问·平人气象论》提出“虚里”可测候(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15、据《素问·痹论》所述,肝痹的症状特点是() A.烦满喘而呕 B.烦则心下鼓 C.多饮数小便 D.善胀 16、《素问?举痛论》所记载的“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因寒邪客于( )

男人有这三大长寿穴位 灸一灸百病不生

男人有这三大长寿穴位灸一灸百病不生 中医说,未病先防是为“上医”,该如何防?除了生活方式要健康,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主任林国华教授指出,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可以养护阳气、防病保健。 三大长寿穴位灸一灸百病不生(图片来源:东方IC) 什么是艾灸? 艾灸可以分为“艾”和“灸”两个字。 “艾”指的是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艾性温,其味芳香,善通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的作用。“灸”指的是灸法。灸法是运用艾绒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林国华教授指出,人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艾灸应有所侧重。

肺腧穴(图片来源:凤凰网健康) 30岁前灸“肺俞” 年轻人户外活动较多,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喜食冷饮,所以很容易感冒。固护肺气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林国华介绍,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施灸频率不拘时灸,即感到身体不适或即将感冒时,或进食冷饮后施;随年壮灸,即在农历生日当天灸,小儿可灸5分钟左右,青年灸15分钟左右。此外,转季灸,即每月灸两次,分别在转节气的前1-2天施灸。 足三里(图片来源:凤凰网健康) 30至50岁灸“足三里”

步入中年,生活稳定,应酬繁多,思虑过度,运动不足,最伤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现了。林国华说,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肺俞穴,频率可不拘时灸。“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关元穴(图片来源:凤凰网健康) 50岁后灸“关元” 步入老年,肾气渐疲,元气渐亏,会出现腰膝酸痛、夜尿频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劳、视力减退、听力衰减、脱发白发等症。《医经理解》记载:“关元,在脐下三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该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艾灸方法同肺俞穴,最佳频率为一日一次,亦可不拘时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