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

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

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
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

对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

一、荆州城市总体概况分析

(一)、荆州市"八.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实现人均GDP4300元(90 年不变价为2640元),GDP五年年均增长15%左右。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52:28:20调整到1995年的47:29:24;工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90年的62:38调整到73:27;工业内部在轻工、纺织、化工、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又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建材、冶金、电子等新的支柱产业;农业内部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48%提高到1995年的62%;乡镇企业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产值由1990年的53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68.3亿元。

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消费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637元和1829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2160元和1051元,市民消费结构中用于非食品支出比例不断增加。

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七五"末期的28%提高到"八五"末期的30%以上;教育事业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人口增长得到了合理控制,"八五"平均增长率仅为10‰;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5、"八五"期间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业投入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工业技改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其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比重小;

三是城市建设欠帐较多、城市发展速度不快;

四是资金短缺,能源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是滞后的社会配套改革,抑制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宏观区域环境分析

1、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在已有的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发挥通江达海以及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同时,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国家经济发展着力点已由沿海向沿江、向中西部转移。这给地处长江中游的荆州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荆州市可以更好地、积极地接受东部经济技术辐射,借用西部的资源条件发展壮大自己。

2、随着国家沿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上下呼应,整体联动,沿江城市呈现迅速发展势态。从同处长江中游的九江、黄石、岳阳、宜昌等市的发展目标来看,竞争势头咄咄逼人。九江市提出:以港兴市,旅贸并举,"三带"开发(昌九工业走廓、沿江经济带、沿湖企业圈),在本世纪末把九江建成多功能、开放型的经济,交通中转城市和长江中、下游的金融、贸易、旅游、信息中心;黄石市制定了"第二次创业"、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发展战略,计划在本世纪末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强市,鄂东地区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工贸中心城市;岳阳市提出,到本世纪末力争把岳阳建设成为"三地一口一中心",即现代化石油化工能源基地、先进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基地,湖南直接对外贸易口岸,长江中游第二大(次于武汉)经济贸易中心;宜昌市提出"服务三峡、建设新宜昌",把宜昌建成举世瞩目的水电能源基地和旅游城市,鄂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之

一。荆州市作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支撑点和鄂中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必须发挥优势,在长江中游城市中拥有领先的位次,为此,荆州市提出"科教兴市、沿江开发、外向带动"三大战略,努力把荆州市建成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江沿岸重要港口城市,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城市,鄂南湘北最大的贸易中心。

3、全省"四区一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湖北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城市主导作用,加强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形成"一特(武汉)五大(黄石、荆州、襄樊、宜昌、十堰)",若干个中等城市和一批小城市的城市网络。荆州市市区作为鄂中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与湖北省四大城市及同处长江中游的九江、岳阳等市相比,具有腹地广阔,农业优势明显,整体实力较强的特点。加快荆州市发展速度,壮大城市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带动鄂中南经济区暨市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是荆州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及城市布局的需要。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荆沙地市合并,荆州市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在未来十五年内荆州市经济社会将会发生十分深刻的变化,在这段时期荆州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职能将会进一步加强。

1、江陵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众多的文物古迹,是我国灿烂的楚文化发祥地。城区是长江旅游线、三国旅游线的交汇点及楚文化中心。

2、鄂中南经济中心城市荆州市中心城区历来是鄂中南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随着荆沙地市合并和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城区工业中心、交通中心、旅游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及社会服务中心的作用日益加强,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稳固。

3、荆州历来是川东、湖北、鄂中南的商贸中心,是湖北省长江商业走廊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指导思想,城市将建成粮油贸易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农资批发、建材、日用工业品批发等多个区域性专业市场,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商品流通市场。

4、长江中游重要港口荆州港岸线条件好,腹地辽阔,曾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海关的成立使荆州港成为鄂中南唯一的外贸码头,沙岳铁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等的建设将使港口与腹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学堂洲和观音寺港口的开发将大大提高荆州港的水运能力,推动对外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荆州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中游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二、城市人口规模

1、荆州市中心城区常住总人口53.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4万人,暂住人口(一年以上)2.55万人,无地农业人口3.35万人。

(1)通过1981~1994年统计数据计算,中心城区常住总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相对稳定,基本控制在2.5~3.0%之间。按人口指数增长函数公式。

X=N(1+Y)n预测:

X:规划期末总人口.

N:现状人口

Y:综合增长率

N:分别为近期(5年)和元期(10年)年份

计算得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

近期:60.80~62.30万人

远期:77.83~83.73万人

中心城区按人口规模已跨入大城市行列,人口基数已较大,按城市人口发展规律来看,人口增长速度将减慢,综合增长率亦取下限。

(2)从城市用地形态及基础设施建设考虑,中心城区呈沿江狭长带状,影响城市设施运转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现有基础设施适当配套完善即可覆盖的区域约有80 平方公里,是规划期内中心城区经济合理的建设用地容量。

(3)市区人口静态分布分析中心城区现状常住总人口占市区城镇总人口的75%,即中心首位度为0.75,规划期内应适当控制中心城区规模,积极发展市区副中心及各建制镇,降低中心城区的中心首位度。规划中心城区的首位度近期取0.72,远期取0.70,根据市区城市文化水平预测,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近期约61.25万人,远期约80.5万人。

(4)回归分析预测选择1981~1994年人口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利用计算机先对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年份排序数进行模拟,再对中心城区总人口和中心城区非人口进行回归模拟,得到以下优化模型:

Y1=25.08+1.341X

Y1: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

X1:年份的排列序数,1981~1994年分别取1~14

相关系数R1=0.9931

置信度a1=0.05

Y2=5.477+1.091Y1

Y2:中心城区常住总人口

相关系数R2=0.9948

置信度a2=0.05

按照以上模型预测中心城区总人口为:

近期(Y2±a2)=59.27~65.48万人

远期(Y2±a2)=72.89~80.57万人

根据经济发展分析,荆州市近斯处于准备阶段,以打基础为主,中心城区人口应控制发展,人口规模取下限;远期处于起飞阶段,发展速度适当加快,人口规模取中上限。综合确定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

近期:常住总人口60.0万人

远期:常住总人口80.0万人

2.城市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相应的用地规模为:

现状:46.8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7.14平方米

近期:54.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0.00平方米

远期:74.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3.28平方米

2004年末荆州市域总人口634.85万人,城镇人口为219.4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4.56%,低于全省平均城镇化水平42.9%,也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40.53%。

(1)以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为主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2)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3)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货运转运节点;

(4)以三国文化、楚文化为特点的知名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附表1荆州市城镇职能类型(2006-2020年)

(五)、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5 m2/人,用地规模为71.25 km2。

远期(2020年)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2.5 m2/人,用地规模为102.5 km2。附表2 荆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平衡表(2020年)

注:按2020年城市人口按100万人计

(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1、荆沙地市合并,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多年来城乡分割的矛盾,有利于工农结合,城乡一体,有利于城市轻工业与腹地经济作物相连,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市地位,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原荆州地区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城镇密集,资源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荆州城是地区行署所在地。原沙市市作为鄂中南经济区的经济中心,辖区面积仅166平方公里,广阔的经济腹地与狭小的市区范围,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矛盾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中心城市的地位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199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荆沙地市正式合并,1996年12 月,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市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三峡工程的动工兴建,将逐步增强城市的防洪安全,有利于洪口建设,缓解能源短缺矛盾,促进荆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即减轻荆江大堤的防洪压力,提高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荆州市长期以来受到"水患"的困扰,每年在城市防洪上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抑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显得后劲不足。随着三峡工程的逐步实施,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将由现在的十五年一遇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标准,城市防洪、能源及港口建设等投资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3、广阔的经济腹地与丰富的资源条件鄂中南经济区暨市域是江汉平原的主体,农业优势十分明显,党中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江汉平原利用世行贷款进行水利综合治理,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使荆州市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丰富的矿产资源及便利的开采条件,为原材料工业及其配套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鄂中南经济区暨市域内已探明矿种57种,贮量较大的有岩盐、石油、磷矿等,其中石油储量1亿多吨,居全国第位;岩盐储量6000-8000亿吨,磷矿储量 4.9亿吨。荆州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风景名胜古迹及与周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紧密联系,为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荆州市是我省长江游览线和三国旅游线的交汇点,楚文化的中心。市区外围200公里范围内有武汉、襄樊、钟祥、岳阳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峡、武汉东湖、大洪山、襄樊隆中、张家界等国家风景名胜区,有利于荆州市发展成为区域性旅游中转服务基地及湖北省重要的旅游中心。

4、便捷的对外交通荆州市自古为巴蜀门户和南北水陆交通要冲。荆州港是长江重要港口之一,沙市海关的成立使荆州港成为鄂中南唯一的外贸码头。宜黄高等级公路及318国道、207国道的交汇使荆州中心城区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随着荆州港的扩建(学堂洲港区及观音寺港区);襄沙高等级公路及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的立项;规划的焦柳线与京广线的铁路联络线——沙岳铁路的勘察立项;荆州新机场的选址搬迁等,中心城区将发展成为鄂中南及湘北地区水、陆、空交通运输的中心。

5、较强的工业基础荆州市是省及全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近几年化工及机械工业有较大发展,已被列为全国的精细化工基地之一,基本形成了纺织、轻工、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等行业综合发展的工业体系。

6、较强的科技、人才优势荆州市现有大、中专院校28所,科研及专业技术人员8.14万人,除武汉市外,居全省之首,文化教育居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经济发展由资源加工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总体战略从荆州市实际出发,立足鄂中南、湘北广阔腹地,发挥区位、资源及人才优势,加快发展步伐,适应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及湖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强化农业基础,加重工业份量,壮大第三产业,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经济结构合理、第三产业发达、功能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良好、城市风貌独特、高度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大城市。2000 年基本达到小康城市标准;2010年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达到长江中游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2.战略阶段为实施发展战略,结合荆州市自身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分析,荆州市分三阶段循序渐进式发展:

第一阶段:1995年—2000年,准备阶段,以打基础为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时期重点是理顺经济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2001年—2010年,起飞阶段,实现"二个转变",利用优良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发展经济,接近富裕水平。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腾飞阶段。三峡大坝的建成,基本解决了荆州市"水患"的影响,国家建设重点将转移到荆州市及长江沿岸区域,强大的农业支撑作用和优越的建设条件,将使荆州市经济社会进入全面腾飞阶段,逐步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领先水平。

3.战略重点

(1)、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继续强化粮、棉、油、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三大支柱,尽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工业发展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目标,大力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植支柱工业,努力把荆州市建成国家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化工基地,汽车零部件基地,电子工业基地。依托初具规模、交通便捷的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旅游和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强金融、保险、人才及劳动力、科技、信息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城市和鄂中南、湘北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积极配合襄沙高等级公路、荆州500千伏枢纽变电站的建设;力争荆沙240万千瓦火电厂的立项建设;尽早建设沙岳铁路,迁建荆州一级机场;改善港口岸线条件,提高货物的吞吐能力,使荆州市发展成为水、公、铁、空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交通中心。

(3)、强化中心城市职能,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增强中心城市地位。荆州市是鄂中南的中心城市,由于历史原因,中心城市作用发挥不够,城市轻工业比重过大,门类较单一,适应性不强,城市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不合理。在实施荆州市"九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中,应把优先发展中心城区作为一个战略重点,集中力量发展城区工业,增大重工业比重,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建立多门类、综合性、高精尖的工业体系。突出中心城区的旅游、商贸职能,促进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发展。调整城区用地布局,优化道路系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把城区建成鄂中南经济发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六)、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1、产业结构荆州市是我国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1994 年,荆州市经济发展仍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低水平阶段。"八.五"期间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二产业比重已接近一产业比重,正处在农村经济向工业化发展的过渡时期。根据《荆州市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 五"期间第二产业将超过第一产业,奠定初步工业化基础,2010年内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产业结构顺序调整为"二、三、一"为2010年后形成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打好基础。

2、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根据以上分析,主要依据《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参照同类城市的发展目标。

二、荆州古城规划分析

荆州古城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当前,古城内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集,致使古城内整体环境不优,严重制约了荆楚文化特色旅游项目的再扩展,不利于旧区改造。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建设局组织课题调研专班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建设性的古城改造思路。

荆州古城目前人口、建筑物密度过大,不利于旧城改造,旅游景点附加值不高,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荆州古城占地约454公顷,古城内版土面积为4.47平方公里,根据荆州市1996年总体规划和2000年古城保护规划,古城人口规模应控制在5.5万人以内。但古城内现有人口为11.7万人,人口密度258人/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不足39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仅12.4平方米,低于国际人均18平方米的下限标准。荆州古城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现有的景点缺乏包装,缺少吸引力。

古城改造新设想

2000年以来荆州市政府相继对球场路、三国文化街片区进行了改造。正在施工中的玄妙观饮食文化街、拥军路名店街建成后,虽然会对古城片区改造及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荆州古城的问题。笔者认为用古城内外置换项目的方式改造古城、开发旅游景点是破解难题的现实选择。

古城人口疏散设想。将古城内现有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年代久远的居民区有计划地逐步迁移至古城外,从根本上解决古城人口密度过高、旧城改造受限等问题。内外置换腾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恢复史记景点建设,打造特色旅游,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古城内旅游景点开发设想。一是建设古城墙环城景观带。充分依托现有古城墙及城墙上遗址,恢复景龙楼、曲江楼、九阳楼。结合古城周边景点,整体打包建设项目,采取政府与开发商合作经营的方式运营。二是建设护城河外岸上主题商住区。依托巍巍古城,结合护城河环城景观带浏览线路,在护城河南岸规划三片主题商住区(即屈原雕像以西、四机厂卫生院和太晖村以南),总用地面积26.3公顷,拆迁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可建设面积26万平方米。地块开发为与古城风貌相协调的特色商住空间,集传统民居与特色商业于一体,景要体现古荆州民俗风情,建成特色街区浏览,街区夜景观光。建筑控制在三层以内,容积率控制在1.0以内。三是建设荆州博物馆景区。依托现有的荆州博物馆,背靠三国公园景区,建设集文物展示、修复为一体的文保科研楼。并结合博物馆建设文物市场、匠人坊、茶社等综合服务设施,在其中设置古迹浏览、文物赏鉴、陶艺等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休息的场所。四是建设荆州关庙景区。依托现有关庙和冠带巷,挖掘关公文化内涵,建设五重院落关庙、朝觐广场、特色小商品街,组织关公祭拜、朝觐和参与性活动,建成集餐饮、购物、观赏、住宿等为一体的景区。五是建设荆州关府景区。即在现有军分区和荆州市委的土地上,规划总用地面积13.98公顷,拆迁面积9.45万平方米,建设面积23000平方米的改造项目。依托关公文化内涵,建设全区最大的关公府衙,建设府衙区、后堂、书房、客堂和客栈。策划仿古升堂断案表演、影视表演、关公书画壁画展、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住宿等活动和服务设施。

改造更需政策配套

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市、区两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分步予以实施。同时,市政府应责成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从严控制荆州古城内的建设审批。

另一方面,更要出台鼓励和引导古城人口外迁的配套政策保证改造的实施。一是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外迁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可以在规划新区内集资建房、定向开发,并不受住房开发规模限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外迁建设,免收城建配套费;社区居民外迁建房减半征收城建配套费。二是实行外迁安置补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连同住房整体外迁及社区居民住房外迁,市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补贴资金从对上争取的扶持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城建配套费等经费中列支。三是实行腾地收益返还。外迁单位原有的土地处置收益,用于其搬迁补偿及安置补贴。四是控制新区土地征用费和供地费。搬迁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征用、供地费用,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基准价以内,一般按最低价执行。规划区内的土地出让金主要用于外迁补贴。五是减免外迁供地的相关规费。古城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居民外迁用地,除上缴省以上的有关政策性规费外,其它部门规费按工业兴市和企业改制的优惠政策收取。六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外迁新建项目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外迁单位和居民腾迁后的可用房产变更过户,建设、规划、土地、房产等部门只收取工本费。七是降低配套设施开户成本。外迁单位和居民的水、电、气、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开户,按成本价收取费用。八是外迁后的空地只能作为商贸、旅游开发用地,经营性土地一律实行招拍挂。参与古城内项目开发的单位,享受市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按有关政策减免规费。项目建成后,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政策。

三、城市发展战略及建议

一、城市规划内容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按照文化荆州走向世界、粮食荆州走向全国、工业州走向中部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空间功能布局。

2.坚持塑造城市特色。突出荆州的文化性、历史性、地方性,按照建设国史

名城与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

3.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处理好建设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并通过对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空间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4。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调整用地功能及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统,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整体利益,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从技术文件到公共政

策的转变。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

益的协调统一,实现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结构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 2006年—2020年

近期 2006年—2010年

远期 2010年—2020年

(三)、规划范围

1、规划层次

本次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和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是指荆州市行政区所辖二区(荆州区、沙市区) 、三市(石首、洪湖、松滋)、三县(公安、监利、江陵),市域面积为1.41万平方公里。

市区:是指荆州区、沙市区所辖地域,面积157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是指荆州区城市建成区(下称荆州区城区)和沙市区城市建成区(下称沙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覆盖的区域。

2.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指荆州市所辖的荆州区、沙市区的地域,面积1576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区内容

市域范围规划内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区范围规划内容:中心城区规划。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发展目标

1.城市发展总目标是使荆州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区域

中心城市、健康宜居的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2.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荆州市域本地生产总值达到633亿元,年

增长10%,人均GDP达到9664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2:36:42

到2020年,荆州市域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64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GDP 22500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7:38:45。

3.社会发展目标是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

别增长8%和6%。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在城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面向全市服务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立起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医疗服网络。

4.产业发展目标是强化工业发展地位,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和交通运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品牌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卫事业和现代服务业。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城市发展策略是立足鄂中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配合武汉,协

宜昌”的区域中心城市;接轨沪宁汉渝,成为联动长江的重要城市;优势独具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优秀旅游城市。

2.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极化中心,统筹城乡,积极构建经济活跃、生态宜人的城体系。

3.产业发展战略是改造提升纺织、家电、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机械与汽

零部件、农药与精细化工、森工造纸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潜力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

(三)、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

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结构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各阶层人们生活和谐的环境之中,规划通过技术手段和公共政策手段,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而不懈努力。

1.从外到内的战略指引

规划注重从宏观区域入手,确定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而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城市性质。城市内部空间发展与宏观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

2.从上到下的分层控制

规划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条件下采取不同的规划控制手段,在市域、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考虑不同的规划内容和规划深度。三个层次逻辑递进,因果衔接,体现规划的系统性和控制的可操作性。

3.近远规划的有机衔接

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城市提供全面指导和综合协调的公共政策文件。城市建设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规划应贯彻城市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体现近期、远期、远景的全面结合和有机衔接。

4.统筹发展的城乡规划

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各个层面尝试考虑城乡统筹内容,目的是将城市发展放在更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协调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集约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创造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关于城市规划的建议

(一)城镇体系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

荆州负担着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城市规划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体系规划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发展需要。这种区域关系的应对着重体现在既要满足发展的现实性又要考虑如何为未来形成荆州都市圈创造有利条件。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新区发展

城市新区的建设面临着建设定位、特色把握、控制标准和如何启动等问题。同时,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也是相辅相成的。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将成为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

(三)城市格局的继承与发展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城区依湖临江,城市环境条件极具特色,但近年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这些特色正在逐步消亡,因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继承良好的规划传统,适应城市快速拓展的需要成为规划的关键问题。

(四)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随着城市的建设拓展,原有的城市交通结构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今后这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本次规划应力图在交通结构模式上以及交通战略上提出适应性的改造策略,成为未来城市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宜居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宜居度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规划在社会文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承载、生活便捷、公共安全、就业岗位、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提出发展策略,使荆州成为宜居城市。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 开发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制作人:陈刚、王志楠、宋一帆 关于荆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 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荆州(原江陵)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界、旅游界称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距市区5公里的楚都纪南城,历经20个楚王,长达411年,境内文化遗址遍布,名胜古迹甚多,既有绚丽的自然景观,更有着名的人文景观。据文物部门初步探明,仅楚城遗址就有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古墓葬800多座,18代楚王的墓葬就在此列。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化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被列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周长为10.5公里的荆州古城至今保存完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雄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荆州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如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等,均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历史、人物和艺术观赏价值,堪称国宝。规模宏大、珍藏和陈列文物逾10万件的荆州博物馆,其中馆藏如西汉古尸等国家一级文物近300件(套),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博物馆,位居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之首,同时也在全国十大博物馆之列。 总之,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享誉海内外。 荆州城现状调查 荆州在1982年就被首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其现状虽然有所改变,但仍不容乐观。她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富有魅力,许多古建筑淹没于现代建筑之中,荆州古城墙被众人视为荆州经济发展的障碍物。

荆州古城导游词三篇

荆州古城导游词三篇 篇一:荆州古城导游词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将参观著名的荆州古城。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一提起荆州,您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失荆州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千百年来,到荆州古城探询三国历史烟云陈迹的凭吊者、访古者、探幽者络绎不绝。作为大家的实地导游,我很荣幸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把荆州古城逾两千年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画卷展现给大家。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荆州城东门外,大家面前的这条几十米宽的河流就是护城河,在打仗之时,它是抵御敌人攻城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如今在这条河上,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入城之前,首先请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荆州古城的历史背景。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也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时,以荆州古城为中心的荆州市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回顾荆州的历史,可以说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紧密相连。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并统一华夏后,“割地布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荆州即为这古老的九州之一。

“荆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典籍《尚书?禹贡》中的“荆及衡阳惟荆州”,当时荆州的区域面积是很大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便是兴起于荆州域内。据史料记载,周庄王八年(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都城迁往今天荆州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楚国在此建都长达411年,前后经历了二十个国王,创造了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辉映并重,并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相传楚成王(公元前671至525年)在位时,为了毕览长江胜景,在荆州城区营建了“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的诸宫和宫船码头,这诸宫和宫船码头就是今天荆州城的雏形。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江汉之间的地域,秦随即在楚都设南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后来,秦又在今天荆州城的地方设立江陵县,“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江陵”。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建立荆州刺史部,为全国为十三州之一,从此,荆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自秦汉以后,荆州成为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一直是州、郡一级治所,有的朝代还曾在此建都立国。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孙刘联合在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刘备遂于次年向孙权借得荆州,并以此为根基迅速发展蜀国势力。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宋朝建立后,于此置江陵府。元初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明初又改设荆州府。清代则沿用明朝制度。民国时,荆州属湖北省第四行政都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荆州城是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 发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制作人:陈刚、王志楠、宋一帆 关于荆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 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荆州(原江陵)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界、旅游界称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距市区5公里的楚都纪南城,历经20个楚王,长达411年,境内文化遗址遍布,名胜古迹甚多,既有绚丽的自然景观,更有着名的人文景观。据文物部门初步探明,仅楚城遗址就有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古墓葬800多座,18代楚王的墓葬就在此列。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化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被列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周长为10.5公里的荆州古城至今保存完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雄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荆州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如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等,均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历史、人物和艺术观赏价值,堪称国宝。规模宏大、珍藏和陈列文物逾10万件的荆州博物馆,其中馆藏如西汉古尸等国家一级文物近300件(套),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博物馆,位居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之首,同时也在全国十大博物馆之列。 总之,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享誉海内外。 荆州城现状调查

荆州在1982年就被首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其现状虽然有所改变,但仍不容乐观。她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富有魅力,许多古建筑淹没于现代建筑之中,荆州古城墙被众人视为荆州经济发展的障碍物。 1982年以来取得的成绩:荆州自从1982年被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针对古城和文物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制定了《荆州市总体规划》和《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经过多年建设,荆州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先后开辟了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如古城公园、九龙渊公园,凤凰广场等。对荆州城墙、荆州博物馆、玄妙观、太晖观、关公庙等一批能充分展示荆州历史、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的景点进行了修缮,同时完善了一些保护措施,并且多次举办了荆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荆州还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已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脾。 上述举措对荆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存在的问题 1城区建筑和人口密度过大,环境质荆州古城沿街商业主要为本城区居民服务,街区交通不畅、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建筑密度过大、人口密度颇高、街区环境和自然景观较差。2城区内部分地区功能混乱,缺乏特色荆州古城内及其周边地带的建筑缺乏特色,新旧建筑混为一团,高矮不一。城内建筑即没有古典建筑特色,也没有现代建筑风格,违章违规建筑较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相互有干扰功能的建筑混杂在一起。再者荆州博物馆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缺乏其应有的魅力。三国公园内也成为饭庄,还开设了足浴餐馆等,失去了其本来面貌。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浅谈荆州古城的发展与保护

浅谈荆州古城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荆州作为一座源远流长的历史名城,是“三国文化”和“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宝贵的文化价值。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由荆州古城、楚都济南城等古城遗址,楚文化古墓葬群和鸡公山石器时代遗址,毛家山、朱家台等大溪文化遗址,以及殷商时期周梁玉桥遗址等组成。荆州室内众多的文化遗址,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荆州城市发展的特有资源。 【关键词】古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与保护;荆州古城 提起10多年前的大荆州,荆州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显出几分自豪;谈到目前的荆州,人们又会悄然流露出几许失落。他们追忆往昔大荆州的光荣,他们失落于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名地之间的差距。 1 古城保护中的现状 为了保护荆州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荆州市政府、文物保护局、荆州博物馆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荆州的现状令人堪忧。 (1)荆州城的整体布局与传统风貌基本不复存在,仅局部性环城风貌带和分散的几条历史街区,但在内城发展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这些仅存的遗址也受到极大的威胁。(2)古城的自然风貌景点、历史建筑较为分散,投入资金不足,保护与开发不够。(3)护城河水体污染严重,部分水体切断为养殖渔业只用,破坏水系连同性和完整性,水域面积也因垃圾投放而逐年减少,生态受到破坏。(4)城内人口久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已超过10万,且有增长的趋势,过大居住密度给古城空间和环境带来压力,造成环境质量恶化交通不畅。(5)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垃圾投放点少,位置不当,城内公共卫生间数量少,城顶遛狗得不到有效的管理。(6)部分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管理不善,太晖湖和湘献王墓、文庙等长期被教育、商业、餐饮占用,鸡公山、济南城古遗址周围新房屋对古遗址造成直接损害。(7)古城维护不足,损伤严重,城面普遍风华剥落、虚洞,树木生长旺盛,墙体裂损、鼓涨、扭曲,甚至失稳,顶墙倾斜,倒塌,局部地基破坏,散水体系严重破坏。(8)古城拆迁、建设中管理不够,城内建设见缝插针,大片新建筑物层数、体型、材质、色彩等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古城墙以北农业生态保护区内,建筑用地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市政工程中,基坑施工和施工振动对周围古建筑造成安全隐患。(9)旅游业开发不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少,缺乏体现荆州文化的特色商品,景点内涵不足,有待加强发展。 2 古城的发展方向 城市要发展,古城特色要保护迷失建设荆州历史文化名城总的指导思想。具体深入分析名城各个特色要素,实行全面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纯商业化建设,提倡公共参与,发挥群体的智慧,对现有的问题进行积极地整治。同时把古城保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作者:————————————————————————————————日期: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 发 制作人:陈刚、王志楠、宋一帆 关于荆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 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荆州(原江陵)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界、旅游界称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距市区5公里的楚都纪南城,历经20个楚王,长达411年,境内文化遗址遍布,名胜古迹甚多,既有绚丽的自然景观,更有著名的人文景观。据文物部门初步探明,仅楚城遗址就有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古墓葬800多座,18代楚王的墓葬就在此列。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化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被列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周长为10.5公里的荆州古城至今保存完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雄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荆州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如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等,均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历史、人物和艺术观赏价值,堪称国宝。规模宏大、珍藏和陈列文物逾10万件的荆州博物馆,其中馆藏如西汉古尸等国家一级文物近300件(套),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博物馆,位居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之首,同时也在全国十大博物馆之列。

总之,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享誉海内外。 荆州城现状调查 荆州在1982年就被首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其现状虽然有所改变,但仍不容乐观。她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富有魅力,许多古建筑淹没于现代建筑之中,荆州古城墙被众人视为荆州经济发展的障碍物。 1982年以来取得的成绩:荆州自从1982年被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针对古城和文物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制定了《荆州市总体规划》和《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经过多年建设,荆州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先后开辟了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如古城公园、九龙渊公园,凤凰广场等。对荆州城墙、荆州博物馆、玄妙观、太晖观、关公庙等一批能充分展示荆州历史、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的景点进行了修缮,同时完善了一些保护措施,并且多次举办了荆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荆州还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已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脾。 上述举措对荆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存在的问题 1城区建筑和人口密度过大,环境质荆州古城沿街商业主要为本城区居民服务,街区交通不畅、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建筑密度过大、人口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荆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制作人:陈刚、王志楠、宋一帆 关于荆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 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荆州(原江陵)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界、旅游界称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距市区5公里的楚都纪南城,历经20个楚王,长达411年,境内文化遗址遍布,名胜古迹甚多,既有绚丽的自然景观,更有著名的人文景观。据文物部门初步探明,仅楚城遗址就有5座,楚文化遗址73处,大型古墓葬800多座,18代楚王的墓葬就在此列。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化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被列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周长为10.5公里的荆州古城至今保存完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雄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荆州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如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等,均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历史、人物和艺术观赏价值,堪称国宝。规模宏大、珍藏和陈列文物逾10万件的荆州博物馆,其中馆藏如西汉古尸等国家一级文物近300件(套),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博物馆,位居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之首,同时也在全国十大博物馆之列。

总之,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享誉海内外。 荆州城现状调查 荆州在1982年就被首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其现状虽然有所改变,但仍不容乐观。她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富有魅力,许多古建筑淹没于现代建筑之中,荆州古城墙被众人视为荆州经济发展的障碍物。 1982年以来取得的成绩:荆州自从1982年被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针对古城和文物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制定了《荆州市总体规划》和《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经过多年建设,荆州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先后开辟了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如古城公园、九龙渊公园,凤凰广场等。对荆州城墙、荆州博物馆、玄妙观、太晖观、关公庙等一批能充分展示荆州历史、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的景点进行了修缮,同时完善了一些保护措施,并且多次举办了荆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荆州还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已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脾。 上述举措对荆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存在的问题 1城区建筑和人口密度过大,环境质荆州古城沿街商业主要为本城区居民服务,街区交通不畅、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建筑密度过大、人口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一.旅游区规划资源整合打造情况,包括近期及远期亮点项目,主辅 景点关系,旅游区内线路整合等情况 (一)资源整合打造 资源整合是荆州古城旅游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与效益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旅游高效开发的先决条件。资源整合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1.梳理资源结构,确定开发核心重点 荆州古城旅游区包括三大资源,从文化角度解析,分别是: 三国文化资源——以荆州古城为主要载体;楚文化资源——以熊家冢、纪南城、八岭山、纪山为主要载体,水文化资源——以海子湖、蓝星洲、引江济汉工程、洈水风景区为主要载体。 新一轮规划与开发将围绕三大资源体系进行项目创新与组合。 其中,三国文化载体——荆州古城景区是近中远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开发重点,是区域产业组织核心、带动龙头、旅游服务与线路组织核心。 洈水风景区与楚文化载体中的熊家冢是开发次重点,是荆州古城旅游区旅游产品类型扩张的主要落脚点。 2.形成更加一体的开发格局 本次规划形成如下整体开发格局:一核·四区·一带 ·一核:荆州古城旅游片区 荆州古城景区是整个荆州古城旅游区的文化资源赋存核心、吸引力核心、交通核心、产品线路枢纽,是未来荆州古城旅游区发展的重点与带动龙头。 ·四区:楚都国家考古公园·洈水风景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蓝星洲长江生态运动公园 ·一带:“引江济汉”水文化旅游带 3.以目的地打造引领产业运营与市场开发 本次规划将荆州古城作为有统一性的国际型旅游目的地加以打造。各项产业培育政策、产业总体运营模式与市场开发措施均围绕整体目的地的打造。 其要点包括: ·强调大型投资资本的对产业突破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积极为大型投资资本创造整体进入条件。 将已有协议意向的四川华通公司的开发关注作为重点,结合“营城”理念,对荆州古城景区进行商业运作设计,提出可优先实施的重点项目。 ·同构型资源与景区实施错位发展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荆州古城风水浅谈

荆州古城风水浅谈 荆州古城坐落在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南濒长江,北接荆襄,东邻沙市,西望宜昌。诸多胜地横亘其间。古城原有六个城门,俗称:东门,南门,西门,大北门,小北门,公安门。明清时代修筑的城墙完好无损,连绵地围着古城。 城外护城河围绕着城墙,碧波荡漾,垂柳低拂。城内,粉墙黛瓦,小桥古木,天风云影,江帆水色,自然景色十分优美。 然而,当你走进城里,深入其中,你会感到在自然风光优美的背后是一派萧条之气。人们精神都不是很好,一个个都好像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市场亦不是十分繁荣。按说值此繁荣之世,加上地理优越,古城应该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才是,是什么原因呢?愚以为:部分原因可能与风水有关。 古人修城一定是认真堪舆过风水的,荆州古城屹立几百年不毁,风水一定不会有问题。然而,现在人们大量地破旧立新,标新立异,难保不会出问题。 现在的古城可不止只有六个城门了。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猛增,原有的六个城门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进城出城人多拥挤,高峰时常常造成城门堵塞。七十年代,在城东破开城墙又开了一个新城门,到了九十年代,又在南边和北边增开了两个新城门,称曰: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 古城原有的城门都修有瓮城。瓮城门和主城门一般都不是直通而是错开的,避免了煞气直入城内,因此,藏风聚气的效果十分明显。而新开的城门,是直出直入的,破坏了原有格局,于是乎,煞气直冲而入,风水便破坏了。 城东门护城河上,是一座古朴风格的九龙石桥,过桥转个弯,一条大路直通沙市。可能是为了美观吧,在东门外,建有一个广场,广场上不伦不类地用金属造了一个金凤飞天的雕塑,雕塑是一只正在起飞的凤凰站在一个飞轮上。当地人们戏称为“么鸡站在一筒上”。雕塑形象好坏估且不论,但材料用金属做就不相宜了,因为东边属木,金属为金,金克木,一座金属的雕塑就完全破坏了东城的风水。 浩浩荡荡的长江在城南门外流过。城南一度是荆州古城一个很兴旺的地方。南门外在七八十年代时,道路两旁厂房林立,车水马龙,喧哗热闹。光是大型棉纺织厂就有好几家,小的那就不计其数了。城南门是唯一一座没有转弯的城门,瓮城门直对主城门。因其不合风水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

对荆州古城规划分析与建议 一、荆州城市总体概况分析 (一)、荆州市"八.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实现人均GDP4300元(90 年不变价为2640元),GDP五年年均增长15%左右。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52:28:20调整到1995年的47:29:24;工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90年的62:38调整到73:27;工业内部在轻工、纺织、化工、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又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建材、冶金、电子等新的支柱产业;农业内部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48%提高到1995年的62%;乡镇企业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产值由1990年的53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68.3亿元。 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消费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637元和1829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2160元和1051元,市民消费结构中用于非食品支出比例不断增加。 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七五"末期的28%提高到"八五"末期的30%以上;教育事业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人口增长得到了合理控制,"八五"平均增长率仅为10‰;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5、"八五"期间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业投入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工业技改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其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比重小; 三是城市建设欠帐较多、城市发展速度不快; 四是资金短缺,能源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是滞后的社会配套改革,抑制了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宏观区域环境分析 1、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在已有的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发挥通江达海以及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优势,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同时,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国家经济发展着力点已由沿海向沿江、向中西部转移。这给地处长江中游的荆州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荆州市可以更好地、积极地接受东部经济技术辐射,借用西部的资源条件发展壮大自己。 2、随着国家沿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上下呼应,整体联动,沿江城市呈现迅速发展势态。从同处长江中游的九江、黄石、岳阳、宜昌等市的发展目标来看,竞争势头咄咄逼人。九江市提出:以港兴市,旅贸并举,"三带"开发(昌九工业走廓、沿江经济带、沿湖企业圈),在本世纪末把九江建成多功能、开放型的经济,交通中转城市和长江中、下游的金融、贸易、旅游、信息中心;黄石市制定了"第二次创业"、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发展战略,计划在本世纪末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强市,鄂东地区的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工贸中心城市;岳阳市提出,到本世纪末力争把岳阳建设成为"三地一口一中心",即现代化石油化工能源基地、先进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基地,湖南直接对外贸易口岸,长江中游第二大(次于武汉)经济贸易中心;宜昌市提出"服务三峡、建设新宜昌",把宜昌建成举世瞩目的水电能源基地和旅游城市,鄂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