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周晓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南京 210093)

摘 要: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是现代性的产儿,因此自社会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 科学 ,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性始终使其无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不仅某种流行的理论范式始终制约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在实证主义的探索之外,人文主义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继续扮演着重要的方法论角色,而关于价值中立的无尽争议更是说明了这一原则的相对性。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探讨无意终结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但却意在为这种非此即彼的争议提供一种相互包容的视角。

关键词:范式;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价值中立;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6-0001-07

如果说人文学科(humanities)是以人类的精神产品为研究对象的话,那么社会科学(social sci ences)则是以人类群体及其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作为 现代性 的产儿, 社会科学自诞生的那天起,就欲图将自己打造成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实征 科学 ,但事实上人类行为的主观与能动特征始终使其无法彻底摆脱人文主义的纠缠,成为一门纯粹的实证科学。我们可以通过对科学范式、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价值中立这涉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大问题的讨论,来理解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和基本性质。

一、科学范式:理论是如何左右社会科学研究的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的创用者是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 库恩。按照库恩的观点,科学不是按照进化的方式发展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个量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革命的方式实现的质变过程。这一质变过程涉及到不同范式间的转换,即 一个共同体成员(也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共同体)所共享的信仰、价值观、技术等等的集合 的转换。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发生在20个世纪初的那场 物理学革命 ,不过就是一种范式(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代替了先前流行的另一种范式(牛顿物理学)而已。

1970年,系统表达库恩上述思想的著作 科学革命的结构 出版后,对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解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仅仅5年后,美国社会学家乔治 瑞泽尔就借用这套思想写成 社会学 一门多范式的科学 一书,用以解释社会学及其思想的继替与发展。瑞泽尔的创造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在库恩那里,相互竞争和对立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者说, 只有承认牛顿的理论是错误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才能被接受 , 但瑞泽尔没有坚持库恩提倡的这种范式间的非此即彼性,在他看来在社会科学的不同范式之间有着更为鲜明的继承性或包容性;其二,为了使范式的概念能够在社会科学中获得更为灵活的使用,瑞泽尔提出可以在三种意义上使用 范式 的概念:(1)可以用来区分科学家共同体或干脆用来区分不同的学科,如物理学和化学,或社会学和心理学就是两种不同的范式;(2)可以用来区分某一学科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如18世纪时的

1

物理学和20世纪初期的物理学,或经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的社会学;(3)还可以用来区分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的亚科学家共同体,如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在1930年代的同一个时期就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和霍妮等不同范式。就瑞泽尔本人来说,他认为最后一种意义上的范式最为普遍也最为有效,因此,在他看来, 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 。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案例来讨论范式流行对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第一个案例可以追溯到马克斯 韦伯。在1915年写成 儒教与道教 一书中,韦伯将10年前在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一书中对理性资本主义的思考推演到中国,他想讨论在中国能否产生 理性资本主义 (rational capi talism)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社会的物质-制度层面的考察,韦伯证实在货币制度、城市与行会、封建俸禄国家、宗族组织、乡村自治和法律等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成长的因素;进一步在精神层面 主要是对宗教(也就是儒教和道教)的考察,他也发现中国产生不了以理性的资本核算为集中体现的资本主义形态。

韦伯的观点里包含了这样两个结论:其一,像后来的帕森斯所认同的那样, 只有理性资本主义才是现代化之路 ,如此,所谓传统向现代变迁的过程就是理性化增长的过程;其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社会,它本身是不能孕育出所谓理性资本主义的。韦伯的观点通过帕森斯影响了美国战后整整一代学者,比如,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的领军人物 费正清,以及历史学家列维、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等等。帕森斯的影响,加上1950年代前后甚嚣尘上的麦卡锡主义,形成了后来左右美国社会科学的主流范式 现代化理论。这种理论试图以美国为例,向非西方发展中国家树立一种实现现代化的通行的发展道路。鉴于战后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如火如荼,现代化理论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后者希望这一理论能够阻止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倒向共产主义。由此,现代化理论就从一个原先信奉价值中立的理论最终演变成一种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

这样一种社会科学的主流范式影响到战后社会科学的走向。以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为例,在1948年出版的 美国与中国 一书中,受现代化理论的影响,费正清提出了 冲击与回应 理论来解释近代中国的历史与变迁。换言之,在费正清看来,中国近代历史的主轴就是西方对中国的冲击,而中国虽然对这种冲击做出了回应,但是由于这个老迈帝国行动迟缓,所以它的回应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尽管费正清意识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的现代化不会不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不能将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但是他衡量现代化的标准(工业化、经济福利、民众对政治的参与、民族主义、科学和民主),与当时正在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却几乎完全一致。其实不仅是一个费正清,在费正清之后,无论是列文森的传统-现代模式,还是佩克的帝国主义模式,尽管他们对西方的冲击性质评价不同(列文森认为这种冲击是积极的,而佩克则认为这种冲击是是造成中国近代灾难的原因),但都一致认为中国的近代变化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发生的。

第二个案例还是与帕森斯有关。众所周知,战后美国社会学处在帕森斯一统天下的局面当中。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看来,美国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均衡社会,我们知道所谓的 美国梦 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美国社会科学界很少能够听到对美国社会的批评声音,即使有批评也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英年早逝的左翼社会学家米尔斯为例,尽管他在诸如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1951)、 权力精英 (1956)、 社会学想象力 (1959)等一系列著作中对美国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批判,但在帕森斯的理论 阴影 之下,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看到 只有米尔斯才能够看到别人所无法了解的真相 。 一直到米尔斯死后多年,特别是帕森斯退出历史舞台以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美国社会的真实本质与米尔斯在 权力精英 中揭示的一模一样。直到此时普通人才看到,原先他们一直以为自己生活的自由平等的美国,究其根本也不过是

2

南京社会科学 2011年第6期

一个或受制于企业大亨、或受制于军方大佬、再或受制于政界要人的国度。

1998年,美国社会学家赵文词(Ric hard Mads en)在谈论中国研究的趋势变化时曾说过,学者们描绘出的中国图景的变化并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反映,也不是单纯的数据累计的结果, 而是理论、数据、舆论之间三方面对话的结果 。 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就是某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论范式,数据是你是否能够获得以及如何获得资料,而舆论则与社会或大众的关注度有关。结合我们这里的讨论,流行的理论范式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研究,是因为它不但影响到我们选择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 科学领域一样也有时尚的问题, 也影响到我们对资料的解释与分析。确实,流行的理论范式即一段时间内科学家共同体共同接受的价值观、信仰和程序,参与了人们对问题的建构、解释和分析过程,它们影响到社会科学家们的研究。

二、迪尔凯姆和韦伯:两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差异

埃米尔 迪尔凯姆和马克斯 韦伯是经典时期的两位最为重要的社会学家,他们的理论以及各具特色的方法论甚至对整个社会科学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说迪尔凯姆的方法论开创了实证主义的先河,那么韦伯的方法论则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大成。理解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并对其间的差异做出说明,同样也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议题。

我们知道, 社会学之父 孔德最早提出建立一门真实的而非虚幻的实证科学,但是孔德只是实证科学的倡导者,而不是实践者。实证科学最早的身体力行者是迪尔凯姆,他不仅以实证为准绳撰写了 自杀论 (1897)一书,而且还在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895)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详尽地解释了这样三个问题:(1)什么是社会事实;(2)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3)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的。社会事实包括两个主要的大类:物质性(material)社会事实和非物质性(nonma terial)社会事实。前者主要包括社会的结构性组成(如教会和国家)、社会的形态成分(如人口密度、沟通管道,以及住宅布置等);后者主要包括道德、集体意识、集体表象、社会潮流。 比如,迪尔凯姆所潜心研究的自杀,就是一种社会潮流,它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对个人命运的支配。不但迪尔凯姆时代欧洲的自杀直接受到社会整合程度的影响,今天中国社会居高不下的自杀率也一样是 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反映 。

接着,社会事实有什么特点呢?按照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事实的第一特征是,它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社会事实的第二种特征是,它具有强制性的力量, 它们凭借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的意愿如何 。 社会事实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普遍性,换言之,它们普遍地或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

那么,按照迪尔凯姆的观点,我们怎样来研究社会事实呢?社会学方法论最基本的准则是,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以自杀的研究为例,过去人们研究自杀时,往往把自杀的原因归咎为生物学的原因、气候的原因或心理的原因,但迪尔凯姆对这类解释提出了挑战。他认为首先如果你承认自杀是一个社会事实,那么你就只能通过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自杀。迪尔凯姆的解释就是探求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的高低对该社会的自杀率的影响。迪尔凯姆利用了大量的经验资料(包括档案和数据)证实,当一个社会的整合度低的时候,利己主义自杀就上升;而当一个社会的整合度高的时候,利他主义自杀就上升。在迪尔凯姆看来,如果我们根据个人的动机,或是根据个人的意愿和模仿行为来解释自杀这类社会事实,都会将社会学还原到生物学或心理学,忽视社会本身的突生性质;而如果我们用社会整合这样的社会事实来解释自杀,就能够证实,无论何种社会事实 其基本的决定因素是个体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而不是个体本身 。

迪尔凯姆方法论的第二个准则就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

3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题,因此 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 。 在迪尔凯姆看来,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充分的解释,历史分析(即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缺一不可。历史分析能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特定事项而不是其他事项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发挥特定的作用;而功能分析则将揭示我们思考的这个特定事项会给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运作带来什么结果。显然,迪尔凯姆不仅最先阐明了功能分析的意义,而且他的著作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功能分析的范例:无论是对分工还是宗教的分析,他都强调了这些社会事实对社会团结和整合的功能。

与迪尔凯姆相对立的是马克斯 韦伯的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兴起在德国有其历史主义和人文主义背景,它拒绝将世界秩序化的实证主义观点,非常强调社会历史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它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作法,强调对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反对实证主义将本质上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和规律的倾向,而着眼于对综合的概括作要素的分析。

作为反实证主义的巨擘,马克斯 韦伯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方法论的著作,发展了一种特殊的方法 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或者称之为人文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构成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基础。韦伯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方面:(1)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作价值判断;(2)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观密切相关;(3) 理想类型 是社会学分析的最佳手段,通过建立理想类型我们就能够实现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在这里,我们先论述第一和第三个方面,第二各方面涉及到另一个主题即价值中立的问题,可以放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去讨论。

首先来看韦伯的 理解 概念。韦伯说, 社会学 是一门与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因此与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有关的科学 。 显然,在韦伯那里 理解 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从解释学的角度说,这一概念是一种解释问世著作的特殊方法,其目的在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本(te xt)的基本结构。不过,韦伯对 理解 概念的理解与德国历史学派的学者狄尔泰不同:一方面,韦伯同意狄尔泰的观点,认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就在于前者能够使研究者有能力去 理解 社会文化现象,而自然科学家则无法获得对原子或化合物的行动的理解。另一方面,韦伯理解的 理解 起码与狄尔泰有两点不同:(1)韦伯却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将理解和有关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说明像狄尔泰那样对立起来;

(2)狄尔泰的理解对象是精神生活或干脆是作为精神生活的结果的文本,而韦伯则欲图将理解的范围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即理解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在韦伯看来,可以有两种形式的理解:(1)观察性理解,通过这种直接的观察,我们能够理解发生了 什么 ,但是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 为什么 会发生,我们就需要凭借另一种理解,即(2)解释性理解, 这是一种对动机的合理理解,这种动机使行动能够为人所认识,并且更加富有意义 。

接着来看韦伯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s)。我们知道,这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工具,目的是使我们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我们起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理想类型:(1)理想类型尽管是一种主观建构,但它并不是凭空虚构的,按科恩观点,它是以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的一种 时代兴趣 ; (2)理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它并没有概括也不欲图概括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它只是为了研究的目的单向侧重概括了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如此,它才为比较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共性的现象提供了可能;(3)理想类型的概念也充分体现了韦伯对价值的看法:一方面,他并没有无视行动者的价值观,比如,在有关政治社会学的论述中,他划分出了有关权威的三种 理想类型 ;但另一方面,他鲜明地强调, 我们所谓的理想类型 和价值判断没有任何关系,除了纯逻辑上的完善外,它与任何形式的完美毫不相

4

南京社会科学 2011年第6期

干 。 换句话说,理想类型就价值而言是中立的。

尽管理想类型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议,但是大多数社会学家都承认,这是韦伯对社会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的贡献之一。 确实,理想类型的提出不仅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大大缓和了实证主义所提倡的普遍化思维方式和历史主义所提倡的特殊化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一解决途径当时缩小了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分歧,而后来则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共存提供了某种可能。

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研究中 价值中立 原则的提出和实证主义的盛行密切相关。实证主义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仿效自然科学,将客观性奉为圭臬,以消灭主观偏见或保持价值中立为基本原则,力主运用中性语言、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这一原则最早的倡导者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而将其真正推进到具体的社会学研究中去的则是埃米尔 迪尔凯姆。后者将孔德的 使想象从属于观察 的研究原则具体化,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在迪尔凯姆看来,考察社会,必须观察实际,不能掺进个人的想象,否则就无法了解社会的真相。

对上述主张持批判态度的也不在少数,库恩、波普尔、霍克海默和费伊阿本德等人都是 价值中立 观的反对者,他们反复强调 不存在中性的观察陈述 , 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 。在他们看来,社会研究根本不可能排除主体的旨趣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事实的接受、选择、描述和综合不可能没有重点和方向,概念的使用也不可能不牵涉到特定的主体旨趣甚至全部社会实践。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在托马斯 库恩看来,不要说社会科学,即使是自然科学都是一种被先例和传统束缚的活动,它的每一次贡献都是以过去的示范性成就或所谓 范式 (paradigm)为样板的,所以任何科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自然中读取,它总是通过历史上特定的和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范式来起媒介作用的。

要谈论 价值中立 原则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可行与不可行,不能不谈马克思 韦伯,这不仅因为韦伯是第一个将实证主义社会学所倡导的客观性原则用 价值中立 (Value-free)一词明确表述出来的社会学家,而且因为事实上韦伯也一直力图在上述两种观点中找到一种平衡。

韦伯对价值中立原则的阐释,始于对历史学派经济学的伦理倾向的反驳。韦伯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 既存知识 ,即关于实然(what is )的知识;规范知识,即关于应然(what should be )的知识 。 就社会学而言,作为一门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它当然只能以研究现象的 实然 为任务,而不应涉入 应然 或规范知识与价值判断的领域。

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韦伯是一个排斥价值及其作用的实证主义者,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韦伯从来没有无视价值及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从其一生来看,韦伯在政治上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立场,在学术上对经济合理性的推崇,对科层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未来前景的担忧,无一不体现出了其鲜明的价值倾向。所以,公平地说,韦伯不仅是价值中立原则的倡导者,他也是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原则的拥护者。韦伯认定的价值关联原则起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可能人们已经注意到,科学家本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然会根据他的价值观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 这必须是他的天职(call ing);其次,科学仅仅在有限的情况下,才是纯粹个人孤立的活动 它一定具有经由社会化组织的特点 。 无论科学家本人对科学意义的理解,还是被社会化组织起来的科学本身,都使得科学家无法摆脱,或起码在选择课题时无法摆脱其自身价值及社会价值施与的影响,他是在这种价值影响下开始第一步工作的。

这样看来,在韦伯那里,一方面我们应该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另一方面这一原则又不是无限的,它的基本含义有二: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

5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导。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 实然的判断 推导出 应然的判断 。超越自己的本分去处理价值评判问题,就会使科学丧失客观性,丧失最起码的尊严。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从理论上说,韦伯清楚划分了科学研究过程中 价值关联 和 价值中立 两种原则发挥作用的阶段,但许多研究者还是发现,即使韦伯自己也未能完全保证或难以保证在资料解释时的价值中立性。 因为资料本身并不会说话,它们必须由社会学家来解释,那么,究竟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否可行呢?一方面,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提出研究设想、研究计划、研究选题时,无论是其使用的概念、假设、理论,还是那些看来十分中立的实证方法,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某些不能证明的价值或文化假设。那种绝对的 价值中立观 ,即认为在观察、描述、分析等经验研究的所有过程中都应该也能够排除一切价值因素之左右的看法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是行不通的。不说别的,就说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所使用的语言,其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排除文化或价值因素的认知载体或工具。借用洪堡尔特的观点,每一种语言独一无二的设计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你要完全做到value-free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将 价值中立 视为一种从事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原则即研究者应持的立场,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自主性,那么, 价值中立 就不仅有其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说从这种意义上所说的价值中立原则并不否认社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视这些价值意义为客观的、给定的或某种即成的东西,而不能将我们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偏好强加于研究对象。比如, 吸烟有害健康 这一陈述尽管有着明显的价值色彩,但并不妨碍其客观性和科学性,因为这客观性和科学性是以吸烟行为造成的病理事实为前提的。换言之,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应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的,它们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好恶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变化。这样的原则显然依附于这样一种科学观,即科学不是文化创作,也不是政治辩论或宣教布道,它有着自身的方法论和逻辑的要求,所以在科学研究中不能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而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个人的主观好恶性和价值倾向可能导致的对事实的歪曲。

在给出了 价值中立 原则的应用限度之后,接下来我们还有必要讨论由此引发的两个互为联系的与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或实践有关的问题。其一,奉行上述意义上的 价值中立 原则是否意味着抹煞社会科学的实践品格?其二,如果你要旗帜鲜明地张扬社会科学的实践品格,或者干脆说,你要将社会科学应用于现实的社会问题探讨甚至是社会政策的研究,你是否还能够保证及如何保证上述意义上的那种有限度的价值中立呢?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即社会科学的实践品格问题。我们说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与传统的人文学科(Humanities)相比迥然不同的一点是,它们都有鲜明的实践品格。社会科学的实践品质,是由其与人类社会及其行动的天然联系决定的。人类社会的愈益复杂化,不但造成了社会科学内部的愈益 分化 ,而且造成了社会科学本身愈益 卷入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分化,是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复杂化的一种回应;卷入,不仅说明社会实践常常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而且说明社会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事实上也为社会实践提供了知识支援。就 卷入 的第一个层面而言,显然不存在什么价值中立问题,你的研究兴趣,或者说你的选题标准事实上都体现着你的价值或价值选择,它反映了你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层面,对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事件的立场。就 卷入 的第二个层面即为社会实践提供知识支援而言,那么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做到我们前述的有限度的 价值中立 :无论这种社会实践在你看来有怎样的正当性,你都不能单凭你的赞同倾向就慷慨陈辞,你也不能按照这种倾向去为正当性找依据,你更不能为了证明其正当性而歪曲或篡改经验事实。

再看第二个问题即如何在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保持相对的价值中立?显然,绝对意义上的价值中立确实是天方夜谈。但是,如果你将这一点视为或作为拒绝价值中立原则的托词的话(这种倾

6

南京社会科学 2011年第6期

向在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并不鲜见,很多心甘情愿地为某种利益集团找理论的人,往往以社会科学做不到价值中立为托辞,为自己歪曲性的社会科学找理由),那么,你要么还是没有真正弄清 价值中立 的涵义 它只是要求你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客观的态度,避免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或者说尽可能遵循科学研究本身的内在规律;要么就是你太清楚了 价值中立 的涵义,意识到一旦奉行了价值中立的原则,你要么会失去随意表达自我意愿的自由,要么会失去获得某种现实利益的机会。

如果你同意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奉行上述意义上的有限度的价值中立,或起码同意研究时对现实或经验资料的解释确实不应受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主观好恶的左右,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在你的解释或因果分析过程中,事实重于价值,哪怕这个从事实推导出的结论严重地偏离了你的价值。以马克思为例,尽管他对无产阶级充满了感情,并且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但他还是称赞 从李嘉图来说,他把无产者看成同机器、驮兽或商品一样,却没有任何卑鄙之处,因为无产者只当作机器或驮兽,才促进 生产 (从李嘉图的观点看) 这是斯多葛精神,这是客观的,这是科学 。 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或者哪怕是从事与社会决策有关的政策研究,我们就不会为某种现实的考虑放弃科学的客观准则,不会将我们的研究作为对既定或将既定的政策的一种被动解释,而这样的研究也就真正能够起到服务现实、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注:

Giddens,Anthony,1988,Sociology,New York:Norton,p.1.

Kuhn,Thomas,S.,1970,The Struc ture o f Sc ienti fic Revolution,

Second Edi tio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p.175,p.98. Ritzer,G.,1975,Sociology:A Multiple Paradigm Sc ienc e,Bos ton:All yn and Bacon,p.7.

雷迅马: 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沃尔夫、阿兰: 权力精英 后记 ,米尔斯: 权力精英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8页。

赵文词(Richard M adsen),涂肇庆、林益民主编: 五代美国学者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 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 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Sperber,Irwin,Fashion in Science,O pinions L e ade rs and Colle ctive Behavior in the Social Sc ienc es,M i nneapolis:Uni versity of Minneso ta Pres s,1990.

Lukes,S.,Durkhe im:His Li fe and Work,London:Allen Lane, 1973,pp.9-10.

吴非: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 ,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17页。 Durkhei m,Emile,The Rules o f Sociological Method,London: The Free Press,1966,p.2,p.95,pp.31-45.

Collins,Randall,Four Sociological Tradi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 ty Press,1994,p.187.

Weber,Max,Econom y and Societ y,Ne w York:Bedmins ter Press,1968,p.4,p.8.

科恩: 19世纪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页。

Weber,Max,The Methodology o f the Social Sc ienc es,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49,pp.98-99,p.51.

Freund,J ulien,The Sociology o f Max W eber,Ne w York:Pantheon Books,1968,pp.59-70.

张小山: 实证主义社会学面临挑战 , 社会学研究 1991年第5期。

Pars ons,T., Val ue-Freedom and Objectivity ,in Stammer, O.,ed.,Max W eber and Sociology To day,Ne w York:Harper& Row,Publishers,1971,p.34.

Runci man,W.G.,A Critique o f Max W eber s Philoso phy o f Social Sc ienc e,London:Cambri dge Univers ity Press,1972,pp.50-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II,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26页。

责任编辑:秦 川

(下转第22页)

7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南京社会科学 2011年第6期

Back to Hegel:The Inner Logic of Post-Marxism

Xia Y ing

Abstract:The article has talked about the influence of Hegel s philosophy on post-marxism, which includes Adorno,Althusser,Laclou and Mouffe,Slavoj Zizek.All of them construct their special theory by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Hegel s philosophy,although they have very different vie ws in per spective of politics or philosophy.The dialectics of Hegel is main object of this kind of interpretation.

With stressing the ne gative,post-mar xism proposed the idea of tarrying with negative:the truth lies in misunderstanding;the trait of dialectical contradic tion tha t it is un-eliminated.These views have given the foundation of ontology of antagonism of Laclou,at last,the re-interpretation of proposition of spirit is skull let Spirit of Hegel equal with the Real of Lacan,which is impossible.All in all,the dialectics of Hegel is the same logic of post-marxism.

Key words:tarry;ne gative;universality;spirit

(上接第7页)

Some Problems about Methodlolgy of Social Sciences

Zhou Xiaohong

Abstract:Sociology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 have been the fruit of modernity.Since their birth, they endeavored to mould them into sciences with the same prestige as natural sciences.However,due to the subjectivity and flexibility of human behaviors,social sciences can never be exempt from the impac t of humanism and become positivistic sciences in the real sense.Not only prevailing paradigms have been shaping studies of social realities,but also humanism has been paralleling with positivism to play impor tant methodological role.As for the value-free principle,all the disputes about it have proved this prin ciple to be one of relativity.This probe into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is not aimed at concluding the debate on positivism and humanism,instead,it hopes to inspire a ne w perspec tive where the two ends may cease to be incompatible.

Key words:paradigm;positivism and humanism;value-free;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22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是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原则 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要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过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的主客体, 必须要从社会实践中来提炼研究课题, 并且依据社会实践来检验研究课题的成果。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必然要受其实践程度的局限。因此, 实践的原则应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遵循的第一原则,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实践的原则。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成果正确与否,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如何的根本标准。 第二是系统性原则。系统原则是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同时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 必须要做到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始终注意把握各要素在系统联系中所获得的整体性的新质态。研究对象的系统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把社会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具有有机结构的整体系统。坚持整体性原则,还必须做到坚持系统都是有序的, 是一个自组织结构, 具有高度的主动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木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 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石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烈对立,批判与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 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 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销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 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大纲 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一)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社会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三)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一)基本内容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二)功能定位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促进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二)主体性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特别要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地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根本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体的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四)具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的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之内,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时间特性等方面具体的考察研究,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社会事件的了解和掌握。 (五)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问题详解)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深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会为研究者提供唯物辩证的正确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以下分述这四方面的对于我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也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体,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企业管理,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也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提炼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的管理理论,升华成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客观规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再将这些经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理论财富返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目前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许多常规工作可以从既有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文件中,找到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外,更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学不是死板的“填鸭工程”,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育出适合社会的人才。这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面对很多新的问题,解决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每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规避出现的弊端,将之思考汇总,在原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形成新的适合新的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这便是“实践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产生,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这以上看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实践指导意义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收惩罚的”——恩格斯。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变。但社会也是矛盾的,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矛盾,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者,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必须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从企业管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辩证思维”是研究的基本思想要素。重视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是认识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中心线索。“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多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每一项政策的执行,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存在不利的方面。如何去取舍或者平衡,便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补充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 案补充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导论 1.什么是社会?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2.什么是方法?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政治 期末论文 姓名 专业名称 学号 时间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社会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认识社会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被实践检验过的一整套完备的方法理论体系,在当今中国社会,大到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确立运行,小到个人对社会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会计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充分发挥其基本与核心作用,关系到会计研究的方向和最终结果。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即具体原则后,结合所分析的内容,针对如何进行会计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并得到了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会计学;会计研究

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 (一)基本内容 (1) (二)基本原则 (2) 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3)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3)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3)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3) (二)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3) 三、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会计学 (4) (一)社会科学与会计学 (4)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5) (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5) (四)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6) (五)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6) 四、启示与意义 (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基本内容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正是具有最大的普适性的哲学方法论。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它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把社会的上层建筑奠定于经济基础之上,把人们的思想奠定在物质生活之上,这在当时的思想界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这种开放,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

一、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发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客观性原则; 第二,主体性原则; 第三,整体性原则; 第四,具体性原则; 第五,发展性原则。 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什么是开发的科学体系?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面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心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简答题)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实践释意法”,主要是指: 1.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2.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化的理论总结; 3.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910515250.html,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罗立洁 来源:《世纪桥》2018年第02期 【摘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指导着我们党走正确路线的思想理论,其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经常被运用。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根据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合理和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例外,其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历年来都成为研究的热点,所以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43-02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又体现着世界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它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人们进行感性活动付出的行动和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它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所不同,具体不同表现在它敢于彻底地抛弃之前旧式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敢于直接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去改善存在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创造了一个合理的方案和方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对一个社会的认识和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思想的革新,都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维的跳跃,努力革新的结果。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研究是我们要根据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去查找与之相关资料,并运用资料对一个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使用的方法论,它是以解决人文社会问题为主体,并且主要以人文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方法理论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所体现的本质以及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特殊问题。通过不断地研究提高我们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功能是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且能够通过马克思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它也是我们目前预测社会发展变化方法之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

导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神话传说、信仰、人权取代神权、科学主义、人本主义认识方式) 2.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作用:1.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4.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基本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功能定位: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5 客观性原则:人类社会。主体性原则:人自身的内在要求。整体性原则: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发展性原则: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先进性;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开放性;经济全球化和心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2.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试题答案

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

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 2.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 3.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两种错误倾向。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