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唐代书法的欧阳询影响

唐代书法的欧阳询影响

欧阳询是一位全能的书法家,他博采南北众家之长,学古而不泥古,在书法艺术上形成“劲险刚健,法度森严”,“于平正中见险绝”,“结构险峻,笔法稳健、布白疏朗、庄重严谨”的独特风格;人评其书“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也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张怀瓘著《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91 页
欧阳询,唐王朝建立时的公元六一八年,他已经六十一岁,即使在隋王朝建立的公元五八一年,他也已经二十四岁,可以说欧阳询的书法学习时期在南陈朝,书法形象成熟时期在隋朝,而其书法成就大放异彩则是在初唐,
欧阳询是唐初一位全能型且多才多艺的的书法家,集南北众家之长,博古通今,书法艺术颇具特色,“结构险峻,笔法稳健、布白疏朗、庄重严谨”,“于平正中见险绝”,“劲险刚健,法度森严”乃是人们对于其书法艺术风格的评价。
他的楷书笔力劲健、结构稳当,可说已达登峰造极的境界。欧阳询书法在唐朝时期就非常流行,影响范围较大。早在唐朝开国之初,欧阳询就以善书而家喻户晓,入唐之后,尤其是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铸“开元通宝钱词并书之”之后,欧阳询的书法与书名通过钱币的流通在社会上得以广泛传播。这必然使得欧阳询的书法传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凡乎每个人都得以观赏。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欧阳询奉救与虞世南一道进入弘文馆教示楷法,得到了官方教育的认可与推广。既推动了其楷书的传播,亦进一步促成了初唐楷书整体风貌的形成和确立。
欧阳询对楷书结构方式法度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楷书法度化的进程。
欧阳询入唐之后又写了〈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贞观五年(631)立于洛阳、〈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632)立于今麟游县、〈温彦博碑〉贞观十一年(637)立于昭陵、〈皇甫诞碑〉立于万年县(此碑的书立时间应与《虞恭公温彦博碑》相近,在贞观十一年至贞观十二年间)。等名碑,将楷书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确立他在书法社会的权威地位。
正因为此,这一时期的墓志书法受到欧阳询书法风格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一
些上公大和地方有名望的家族的墓志,尤为甚之。
初唐碑志中与欧楷风格相近者不在少数。近些年来,西安地区陆续发现几件欧体楷书风格的墓志,例如:翟天德墓志 贞观八年 634,李誉墓志贞观八年634
王女节墓志 贞观十年 636窦娘子墓志 贞观十一年 637
邓通夫人任氏墓志 唐贞观14年(640)丘师墓志 贞观十五年 641年,同年欧阳询故去。
这几件墓志只是善习欧书之人所作,非欧公

亲笔为之,由此亦见初唐欧阳询书风影响之深远广大。,六件之中以《王女节墓志》最为精美,其书法深得欧体的神韵,算得上是佳作,但是与欧阳询的书迹仍有些微不同,《窦娘子墓志》风格虽然与之形似,但是刻工略差,风采不足,邓通夫人任氏墓志风格偏相似皇甫诞碑,但字形过于整齐,同字写法几乎不变,显得很单调,丘师墓志也有一样的问题,而又刻工又稍逊,亦乏神采,至于李誉墓志,失于稚嫩,称不上是好作品,不过这几件墓志确实反映出贞观年间欧体楷书流行的事实,在欧阳询碑刻失真严重情况下,这些墓志对我们深入研习欧楷书艺,传承其内在精华具有特殊意义与不可替代的价值。
張文緒墓誌並蓋 卒葬時間唐貞觀十三年(639)四月廿二日卒,四月廿九日遷葬。行款書體誌文11行,滿行14字,楷書,有方界格。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 上》作者: 赵力光主编;西安碑林博物馆编
当前第:54页
王玉儿墓志, 《王玉儿墓志》刻于唐贞观10年(636)11月4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丘英起墓志 贞观十七年,志主之父与丘师墓志风格类似,但不似其瘦硬峭拔,而是多了几分含蓄和温润,显得更加平和。
韦长诠墓志 640 贞观十四年
另外,殷令名,欧之雁行也。令名與其子仲容皆以能書擅名一時,筆法精妙,不减歐、虞。(《金石録》)
(清)叶昌炽撰,考古学专刊 丙种第四号 语石 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04月第1版,第433页
殷令名所书〈裴镜民碑〉贞观十一年(637)立于山西省闻喜县、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今为干禄计,方润整朗者,当以<裴镜民碑)为第一。是碑笔兼方圆,体极匀整,兼九成、《皇甫>而一之,而又字画丰满。此为殷令名书,唐书称其不减欧、虞者,当为干禄书无上上品矣。
後人学渤海书者,不似于孝显,则为裴镜民。
(清)叶昌炽撰,考古学专刊 丙种第四号 语石 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04月第1版,第433页
贞观十四年(640)于孝显碑 出土于富平县,书者不详,
此外,张琮碑贞观十三年(639年)立于咸阳,于志宁撰文,书者姓名泐缺。 且碑字结体散缓,无论无信本神味,即于兰台,亦尚未达一间。盖是贞观间学欧书者朱翼盦著,欧斋石墨题跋 下册,紫禁城出版社,2006.1,第218页
贞观十四年( 640)不著书者的〈杨恭仁墓志〉
杨恭仁墓志 唐贞观十四年(640)刻。1979年出土于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杨恭仁墓中,志盖厚13.8厘米,底边长87.3厘米,盖面篆书“大唐故特进观国公杨君墓志”,四刹饰四神。志石边长87.4厘米,厚14厘米。志文楷书,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四侧饰十二异兽。志盖纵向断裂。杨恭仁为隋朝旧臣,

唐高祖、太宗时相继为相,两《唐书》均有传。墓志现藏昭陵博物馆。
出土于礼泉县、贞观十五年( 641)郭俨所书〈陆让碑〉存陕西三原县,行筆與率更相近·唐初人書類此者多 郭尚先 芋園叢書·芳堅館題跋
和段志玄碑贞观十六年(642)刻。原存礼泉县。
贞观十七年( 643)不著书者的〈长乐公主李丽质墓志〉入昭陵,等,同样都是欧体一路。即连褚遂良( 596~ 659),杭州錢塘人,散騎常侍亮之子也。博涉文史,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唐書·本傳》)
笔者认为对褚氏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欧阳询,因为他早年受到北派书风的影响,并以此奠定笔法根基,而欧为北派代表人物,隋炀帝大业二年七月,褚遂良父亮奉诏偕潘徽、欧阳询等人助越公杨素撰《魏书》,会素薨而止,欧褚之交可能始于此,但就此而说欧阳询教过褚遂良笔法似不太现实。但无疑是受到过极为重要的影响(《伊阙佛龛碑))与《房彦谦碑》 贞观五年 单字对比,图1、2、3、4),所以清梁献《评书帖))说:“褚河南书((龙门三龛记》,中年笔也,平正刚健,法本欧阳,多参八分。”
贞观元年,褚遂良为弘文馆馆主,检校事物,虞世南奉敕偕欧阳询入弘文馆教示楷
法,褚氏时年32岁。这是学书的绝佳年纪,欧虞的教学实践,无疑会对褚氏书风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书法院编,晋唐楷书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11.11,第247页
于贞观十五年( 641)写的〈伊阙佛龛碑〉立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和贞观十六年( 642)的〈孟法师碑〉 立于京照至德观 也有来自欧阳询的一些影响。李宗瀚跋道:“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褚书《孟法师碑》,笔意似虞永兴而结体,绝似欧阳率更,与褚公他书不类曾国藩著,曾国藩全集 日记 第三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09,第361页
倪宽赞 此書用歐法正見其集大成也。萬厯丁亥春日長洲韓世能存良甫識 《清河書畫舫》 清河書畫舫 卷三上
贞观二十二年 孔颖达碑碑座 石工刻字欧意甚浓,直接凑刀,结字笔法的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1]孙迟.昭陵孔颖达碑座上的刻字[J].文物.1979,(12):49-51.
陕西礼泉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文安县主墓志》碑帖叙录云 工整有法,笔意神似欧阳询。



高宗时期( 650~ 689),学欧体字者亦有可见,弘福寺辨法師碑立于显庆三年(658年)右《辨法师碑》,李俨撰,薛纯陀书。纯陀,唐太宗时人,其书有笔法,其遒劲精悍,不减吾家兰台。意其当时必为知名士,而今世人无知者,然其所书亦不传于后世。余家《集录》可谓博矣,所得纯陀书只此而已。知其所书,必不止此而已也,盖其不幸湮沉泯灭,
非余偶录

得之,则遂不见于世矣。乃知士有负绝学高世之名,而不幸不传于后者,可胜数哉!可胜叹哉!治平元年闰五月晦日书。欧阳修集古录
薛纯陀:唐代书家,曾作秘书省正字。张怀罐《书断》称其“效询(欧阳询)草,伤于肥钝,乃通之亚也”。
邓宝剑,王怡琳著,集古录跋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08,第125页
高士廉茔兆记 永徽六年(655)立于昭陵。许敬宗撰文,赵模正书 字迹大部凿损,尤以中部为甚。赵模,仕唐官位不显,两《唐书》未为立传。据其他史料,可知其在太宗时,为翰林供奉拓书人,高宗时,为太子右监门府铠曹参军。赵氏虽官位不显,然在初唐书坛,颇负盛名,曾奉太宗诏临摹《兰亭帖》,分赐王公大臣。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说:“太宗命(赵模)与冯素同模《兰亭》者,固不能与欧、虞比肩,亦一时之俊也。”康有为称赞赵模书法“清朗爽劲。” 《石墨镌华》称该碑书法“方整秀逸,大类欧虞”。
近出西安近郊的杜楚客墓志 顯慶元年656王知敬書,许敬宗撰文,《石墨镌华》评王知敬书石诸作云:“直是欧阳率更(欧阳询)、虞永兴(虞世南)之匹敌也。” 清叶昌炽在《语石》中总结道:“唐初之欧、虞、褚、薛,各擅胜扬,难可轩轾(高低)。王知敬虽未能方驾(两马并行,指齐名),然其所书《卫景公碑》及《金钢经》,皆为世所脍炙。”今观其书,果然森严方整,俊丽丰秀,婀娜于外,刚健于内。显庆三年( 658)
,王知敬的〈李靖碑〉精整峻利,颇似〈皇甫诞碑〉。同一年书〈道德寺碑〉的到范,其字笔力劲健,结体端正,全是欧法。
万俟君妻独孤大惠墓志并蓋唐显庆三年(658年)三月廿四日 咸阳渭城区出土
大唐故左领军将军原州都督上柱国汶川男赵顺墓志铭拓片尺寸58.58志石刊刻于显庆二年 (657),唐代著名刻石家,文林郎万文邵刻字!
李靖碑 卫景武公碑 显庆三年(658年)
亦称众李靖碑。正书。唐许敬宗撰,王知敬书。显庆三年
显庆三年立。碑身首高427厘米,下宽128厘米,厚42厘米。碑额篆题阴刻“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景武公碑”。许敬宗撰文,传为王知敬书丹,正书39行,满行82字。碑下截凿损过甚。
此碑未镌立石年月,据碑,靖卒于南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然碑中屡见“太宗”字样,可知其立碑在高宗之时。碑首行前题“侍中高阳郡开国公许敬宗撰”数字,清晰可见。据《新唐书·宰相表》许敬宗显庆二年八月为侍中,三年十一月为中书令。由此可知此碑立于显庆二年八月至三年十一月许敬宗为侍中期间。宋赵明城《金石录》定此碑立于显庆三年五月,当有所据,今从此说。

又《金石录》载此碑为王知敬书丹,后人亦多从此说。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昭陵立窦怀哲书兰陵公主碑,而方整勁拔,亦歐、虞之流亞也。《石墨鐫華》,
笔法在欧虞之间,亦唐碑之至佳者,其结体绵密,而气则疏,其运笔严重,而神不滞,欧公化度寺碑,天然妍秀,不假修饰。此碑则稍露矜持之态耳。
(清)叶昌炽撰,考古学专刊 丙种第四号 语石 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04月第1版,第435页
李瑶墓志。李瑶,字璧,唐太武皇帝李渊之孙,高宗李治之堂妹,周王府主簿韦君妻。显庆十年(656)廿九日葬于万年山北山乡长原里神和之原。其楷书清建挺郎,字瘦而不骨露,笔势遒劲丰润。此拓片现收藏于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
欧阳询之子欧阳通(?~ 691)克尽箕裘,学父之体,而险峻过之,他于龙朔三年( 663)写的〈道因法师碑〉立于长安,笔画铦利,折角突出,夸大欧体的笔法特征,对后人影响很深。调露元年( 679)又有〈泉男生墓志〉之作,紧峭精严,更甚于〈道因法师碑〉。
《大唐故通乐府挔帅杜君(德)墓志之铭并序》 龙朔三年663年
唐姬揔持墓誌 665年麟德二年665大唐故周國夫人姬氏墓誌銘并敍 唐高宗乳母
665韦思齐墓志,
胡戟著. 《珍稀墓志百品》.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74–76.
又如纪国陆妃碑 乾封元年(666年)原石在陕西醴泉昭陵,朱翼庵认为此碑书法“书体极似《皇甫》而有褚意”。杨震方评日: “书法娟秀有致,前人曾誉为‘书家倾国’。学《皇甫诞碑》而又近褚遂良,为唐碑上乘。”
咸亨二年( 671)的〈赵王李福墓志〉颇类〈九成宫醴泉铭〉,显然有意为之。
此志书法为上乘之作,笔画平直险劲,气势静穆,方笔捷劲有力,圆笔浑厚圆润,结体紧收,庄严大方,将楷书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欧体书法以险绝取胜的特征。
而同年的〈越国太妃燕氏墓志〉也是欧体的形貌。这两件墓志的志主皆为皇室之人,书者极可能是宫廷中的书手,所以写得特别 规矩。用笔圆中寓方,转折棱角分明,笔画瘦硬,承接欧书用笔,又兼有虞、褚之意韵。结体纵长,法度谨严,不如欧体的险峻,更多虞书的平和与褚书的秀劲。体势收放合度,章法长短、大小参差错落,端雅中不失变化,在昭陵陪葬的其他出土墓志中堪称上品。此期,同样具有欧阳询书风面目的还有《李福墓志》、 《豆卢光作妻薛氏墓志》、《王尚宫墓志》等
又咸亨三年( 672)高正臣所书〈越国太妃燕氏碑〉亦同属欧体。该志书法品位当在昭陵其它出土墓志之上,从书体风格上看,用笔方圆兼备,欧体特征明显,又博

采虞、褚之长,其章法布局,错落有致,赏心悦目,充分显现出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风貌。
昭陵近出越国太妃燕氏碑,高书之最工者。可比王书卫景武公碑。
金陵有高正臣書,字畫殊有歐、虞法。(《東觀餘論》)
冯承素墓志
墓志全称《唐故中书主书冯君墓志铭并序》。该墓志为青石材质,横、纵皆54厘米,志文28行,满行25字,共计648字。楷书,有界格。志盖篆书“唐故中书主书冯君墓志之铭”十二字。该志刻于咸亨三年(672),无撰文、书丹者姓名。2009年于陕西西安出土。
卢承业墓志唐墓志。全称《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杨州大都督府长史魏县子卢公墓志铭并序》。咸亨三年(672)八月刻。石曾归武进陶氏。正书。二:十九行,行三十一字,有方界格。书法精劲犀利,略近欧阳通。
唐嶲州邛都丞張君墓誌之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 676年

咸亨四年 673唐道王府典军朱远墓志铭
施蛰存北窗唐誌選萃
唐道王府典軍朱遠墓誌銘唐咸亨四年(六七三)二月廿八日誌高五O厘米,寬四八厘米。正書,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北窗編號:J194、K80唐代
潘思源著. 施蛰存北窗唐志选萃[M]. 2014
韩宝才墓志673年,书法精整秀雅,在欧、褚之间,唐志中名品。
大唐故梓州通泉縣令王君夫人姜氏墓誌 唐 咸亨五年674

赵平编辑. 中国西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 第2册[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08.
新出土的《万宣道墓志》志文未见书者署名,但书刻俱精,为近年来新出土唐墓志中的精品。其书法清雅隽秀,严谨整饬中又具舒展自如,并无刻板之气。结字中宫紧收,四围舒展,用笔直中含曲,方折劲挺,极具初唐楷书欧、褚风貌,与近年出土的《李誉墓志》最为近似。整体上受初唐欧阳询书风影响更为明显。《万宣道墓志》书刻于公元676年,其用笔方折劲利、结字峻拔劲挺,与欧阳询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我们再将《万宣道墓志》与近年出土的《李誉墓志》作对比,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在欧阳询由隋入唐,再从贞观元年(627)到《万宣道墓志》书刻的年这近五十年间,书风的相近甚至相同之处是极为明显的。《万宣道墓志》与《李誉墓志》的书刻相差42年,从两方墓志的同字比较可以看出如果二者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那就是当时在书法的学习和成绩的判定上有一套很成熟的体系,供当时众多的士子和学书者借鉴,同时精英人物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是书法形成流派和风格的重要因素。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谈道:“唐代书家之盛,不减于晋……置书学博士,学书日纸一幅,是以书为教也。又唐铨选择人之法有四,其三曰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