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第三讲产业结构提纲

第三讲区域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及分类

(一)基本概念

1、产业(industry):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称。

2、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指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区域有不同区域特征:自然资源、劳动力、交通条件等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同样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同,经济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获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效益。

(1)产业结构量的方面: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

(2)产业质的方面:指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主要包括“关联程度”和“主次联系”

①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是指某产业与其它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的方式有两种:影响和被影响,分别用影响力和感应度来衡量;

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影响力,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

某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②三产业间的主次联系,是综合研究目前哪类产业主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哪类产业目前处于次要发展地位或潜在的主导产业。

(二)产业结构分类

1、两大部类分类法: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和工具等,一般可包括原料、工具、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活资料,亦称“消费资料”或“消费品”。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按满足人们需要层次分,有生存资料(如衣、食、住、用方面的基本消费品)、发展资料(如用于发展体力、智力的体育、文化用品等)、享受资料(如高级营养品、华丽服饰、艺术珍藏品等)。按使用时间长短分,有一次或短期使用的普通消费品和可供长期使用的耐用消费品。

2、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

第二产业:制造业;电、气、水生产和供应;采矿业;建筑业;(用到大型设备,大规模的投资);

第三产业:主要是运输、销售、金融及服务业;

3、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产业分类

劳动密集型――轻工业

资源密集型――采掘业

资本密集型――钢铁、石化

技术密集型――电子计算机

4、产品生产阶段分类

上游产业--原棉、矿产品

中游产品--生铁、棉沙

下游产品--机械制造业

5、产业功能分类

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着重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法,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三大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潜导产业、瓶颈产业。

(1)主导产业(Leading industry):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主导产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主导产业不同、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

(2)关联产业(correlative industry):直接与主导产业存在着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按关联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系可以分成:

前向关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

后向关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

侧向关联产业: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3)基础性产业(fundamental industry):指为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社会生产和保证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分为:

生产性基础产业:采掘、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

生活性基础产业:交通运输、物流、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

社会性基础产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等。

(4)潜导产业(Potential leading industry):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发展潜力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例如:武汉以电子信息(软件)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5)瓶颈产业(bottleneck industry):由于投资大或经济效益低,长期发展不起来,影响到区域整体的发展。

颈瓶产业是否存在可看作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瓶颈产业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

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转移规律)。克拉克1940年在配第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社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二)库兹涅茨法则(财富创造和就业比例转移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下降,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全部门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大致上升,从事第二产业生产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

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相对比重大致不变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在全部门劳动力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产业结构的转换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经济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从产业结构的演变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化社会,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于第二、三产业。这一阶段是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

第二阶段,工业化社会(研究重点),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第二次产业大规模发展,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三次产业的变动大致符合库茨涅兹所揭示的规律。

第三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而第三次产业的地位则持续上升。

(四)工业化进程的变化规律

《中国统计年鉴》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定义:

轻工业——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

(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

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

(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

(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

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因此总结工业化进程的变化规律非常重要。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工业化前期:以轻工业为主的时期,大部分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

工业以食品、烟草、纺织、建材为主。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投资收回利润快,原材料可以从传统农业中以较低价格获得,因此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这个时期,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工业资源。

2、工业化中期:重工业化时期。以轻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大部分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

重工业化和霍夫曼理论:

1931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是第一个对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比例”和“霍夫曼定理”。

①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②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是不断下降的。

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是逐

渐趋于下降。

霍夫曼对20多个国家1880年-1929年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比重的数据进行了归纳,并得出结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存在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的必然趋势;

到20年代末期,在英、美、法、德等处于工业化中期末的国家中,资本品工业产值与消费品工业产值的比值已经大致齐平。霍夫曼进而预言,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以后,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将继续上升,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

③霍夫曼定理与实际情况有不相符的地方

实际情况表明,霍夫曼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是基本符合现实的。但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后期,霍夫曼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3、工业化中后期:重工业的发展逐渐转向深加工化

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重工业的发展逐渐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转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深加工化”。深加工化意味着工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意味着在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将大大超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工业结构深加工化的事实说明,工业的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相对下降。

4、工业化后期:深加工不断深化和技术集约化,以机电仪一体化为主,大部分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

(1)技术集约化

随着工业结构的深加工不断深化,加工组装业将逐步取代原材料工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各种机械工业占居重心地位,而这一过程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技术集约化不仅表现为所有工业部门都采用越来越高的技术和工艺,而且表现为大批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得以兴起和发展。

(2)技术集约化的普遍实现,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则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思考:

1、中国主要省市的潜导产业。如湖北、湖南、四川、河南、安徽等。

2、中国建国以后的工业化过程是怎样的?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特征是什么?

三、产业结构演进的原因

(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原因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

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增长,社会的需求结构、人们的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而这又拉动产业结构作相应的演变。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某产业的产品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通过对收人弹性的观察,可知生产高收人弹性的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够占有更大的份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①在人均收人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消费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是解决吃饭问题,因此,生产食品产业的收人弹性远远高于其他产品的收入弹性。所以,首先兴起的产业是农业。

②随着收人水平的上升,消费结构中用于饮食的部分减少,消费需求向穿、用转移。农业的收人弹性下降,生产非食品产业的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收人弹性相对上升。轻纺工业兴起,农业相对比重下降。

③随着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转向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的消费,因此生产耐用消费品产业的需求收人弹性迅速上升,而轻纺工业品收人弹性下降。

同时,人均国民收人的提高还意味着为资本大量积累提供了可能,为资本资料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两者都促使工业结构必然出现重工业化趋势。

④随之而来的,便是加工组装业的迅速发展,这就必然导致工业结构深加工化和技术的集约化。

⑤最后,当人均收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在社会需求结构中,非物质需求比重将逐步增大,而制造业产品的收人弹性降低。在这种需求结构拉动下,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后工业社会到来。

2、技术进步导致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增长。

生产率不均等增长: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任何产业的成本趋向于降低,劳动生产率趋向于提高。但由于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进步的感应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各产业生产率的上升快慢是不同的。这种产业之间生产率提高的快慢的差异被称为生产率不均等增长。

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占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某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其技术进步速度较快,而该产业生产费用会较快地降低。在此情况下,这一产业就可能在国民收入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因此,具有较高生产率上升率的产业部门就将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①工业比农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农业技术进步比工业要难,生产效率提高缓慢。

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的

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受自然规律或生物学规律的制约

是人对自然作用的产业

②重工业比轻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重工业主要是大量资本投入、大规模和大机器生产,其生产效率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

③组装加工工业比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

组装加工和深加工工业对技术的感应程度更为敏感,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技术的集约化不仅减少资本投入还可以迅速提高生产效率。

④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比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

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应用不足。到了工业化后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网络、通讯、光纤光缆等)迅速发展,生产率大幅提升。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特殊原因

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受到国民经济总体产业结构、全国经济总体布局及规划、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影响;另一方面,某特定区域之所以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特色和优势。

1、资源供给因素影响区域结构。

(1)自然资源禀赋:

①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构成。

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资源开发型特征,如中东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的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依托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的特征,如日本。

②自然资源条件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政策选择。

资源型区域首选重心放在原材料和资源的开发产业上,而资源匮乏的区域则往往倾向于推动组装加工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2)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流向都会对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2、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指导和干预区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尤其是产业政策将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的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统一安排,有目的的针对某些地区某些类型的产业实施政策鼓励或限制,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3、区际贸易

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尤其是区域间的贸易对区域内产业结构有重要影响。

(1)引导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倾向于选择某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2)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位置的优势产业同时也有利于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除了上述几个因素外,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社会状况等因素也会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的产生影响,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综合的影响和制约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演进。

四、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四类定量指标:

1、指标一:产业的市场潜力

社会需求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有着巨大的现实市场需求,而月,也应有巨大的潜在社会市场需求,因此,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有收人弹性大的特点。

在经济学中把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的需求随着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而增加的相互关.系,称之为“需求的收人弹性”。它的计算方法是:在不变价格的前提下,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的增加率除以人均国民收人的增加率,这个比率称为收人弹性系数。

(1)产品的收入弹性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增加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

(2)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区域某产业年销售量区域某产业人均年销售量某产业市场占有率(S)全国某产业年销售量全国某产业人均年销售量

S 表示区域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S 数值越大,说明区域这个产业产品的市场容量越大;反之,说明其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小,市场潜力小。

作为主导产业的产品必须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市场前景看好。否则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在市场销售不出去,或者销量不大,那么这样的主导产业是站不住的,应该放弃,扶持其他市场占有率大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

2、指标二:产业的比较优势度

产业比较优势度的大小通常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区域某产业国民收入占区域总国民收入的比重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B )区域某产业劳动力占区域总劳动力的比重

B 代表区域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B 值越大,则其比较优势越大。

主导产业须是在劳动生产率上比较优势较大的产业部门,比较优势小或者相比较而言在生产效率上处于劣势的产业部门不应作为主导产业。

① 主导产业光是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潜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大量地生产出来,变为实在的市场,满足购买力的需求,而在生产上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正是这样的产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其产品能够较快地大批量生产出来,满足市场需求。

② 生产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向,生产要素向这些产业部门移动,在

区域产业结构中将越来越占有更大的比例,是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部门。

③生产比较优势大的产业部门针对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把它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部门,可以优先、重点地开发利用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索,取得较好的产业结构效益,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④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有区内比较优势和区际比较优势,即不仅是与区内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与外区同类产业相比,也具有比较优势。

有的产业只具有区内比较优势,而没有区际比较优势,可以称之为优势产业,但不能成为主导产业,因为它在区外没有竞争能力,承担不起高层次区域地域分工的重任,作不出重要贡献,发挥不了主导产业的第一功能。

3、指标三:产业规模

(1)产业规模具有四层含义:

①产业的绝对规模;

②占全国同产业的比重;

③区内的相对规模:占区域全部产业的比重;

④产业产品的输出规模;

只有这四个层面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大,才能够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一个看起来较大的产业绝对规模,但在一个总体经济规模很大的区域来说,它在区域内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即在区域内的相对规模较小,这就不能选择为主导产业;

一个看起来较大的产业绝对规模,在所在低层次区域内的相对规模也较大。但如果这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弱,总体经济规模很小,则它在较高层次区域相同产业中所占比重可能很小,即在较高层次区域中的相对规模很小,它也不能选择为较高层次区域的主导产业。

如果一个产业的绝对规模较大,在区内外的相对规模也较大,但如果它的产品仅供区内消费,输出比重很小,这种产业可以是区域的支柱产业,但还不是主导产业。

(2)用“产业专门化率”和“区位商”来衡量产业相对规模和输出规模的大小。

=区域某产业净产值占全国某产业净产值比重

产业专门化率(Z)

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占全国全部产业净产值比重Z代表区域产业专门化率。Z>1,说明这个产业是区域的专门化部门,Z值越大,说明这个产业在区域中专门化程度,即集中程度越高,这个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越大。Z<1,说明这个产业不是区域的专门化部门。

=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某产业就业人数比重

区位商(Q)

区域全部就业人数占全国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Q代表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Q>1,则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Q值越大,则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则该产业部门不是区域的专业化部门,而是一个自给性部门。

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问题,只是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前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净产值,而后者用的基础指标是就业人数。

4、指标四:产业关联度

主导产业的一个功能是,它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具有龙头的带动作用,它本身增长较快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这就要求主导产业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必须有较强的关联性,这种联系愈广泛,愈深刻,则主导产业的发展就愈能通过聚集经济和关联效应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某产业与其它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的方式有两种:影响和被影响,分别用影响力和感应度来衡量;

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影响力,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

(1)影响力系数:j 产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j

=h 影响力系数(Y)h

1

m

j ij i C ==?h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 列的和

11

1n m

ij j i C n ===邋h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全部列和的平均值 Y >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 越大,该部门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

(2)某产业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感应度系数: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i 产业部门由此而感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计算公式为:

i l l

=感应度系数(G) 1

n

i ij j l C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 行的和

11

1m n

ij i j l C m ===邋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全部行和的平均值 G >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G 越大该产业的感应度越大。反之亦然。

(3)影响力系数Y 和感应度系数G 可以综合为波及效果系数,计算公式为:

1+2

=波及效果系数(J)(Y G ) J 越大,说明该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性越强,它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越大。 ① Y 和G >1,J >1,而且数值都较高的产业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

② Y 和G <1, J <1,这种产业不宜作为主导产业;

③ Y 和G 中有一个>1,另一个<1的产业,其波及效果系数可能>1,可能<1,此时,该产业部门是否可以作为主导产业,要由其它三项指标(市场潜力、产业规模和比较优势度)的大小来决定。

(二)选择主导产业的方法

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

第一步,粗选。粗选是指粗略地选出若干个备选产业。

就我国各省区而言,备选产业以5-8个为宜。一般来讲,粗选依据包括产业绝对规模、效益和产值增长速度等。

第二步,基准分析。

基准分析就是对粗选产生的备选产业分别计算市场潜力、比较优势度、专门化程度以及产业关联度等指标。

第三步,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以基准分析为基础对备选产业进行排序。

通常可将同一产业部门的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计算出来后,再用几何平均法将这四项指标汇总为优选综合指数。依据综合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其中位居前列的产业,就可作为区域主导产业。

优选综合指数(A)

=

式中,S、B、Z和J分别代表产业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A 代表主导产业优选综合指数。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区域究竟选择几个主导产业合适?

这要根据区域资源的综合优势度,经济发展的总水平、已有产业结构的层次,各候选产业的类型来确定。

一般地,区域资源综合优势度大,经济总体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候选产业波及效果大,主导产业的个数可以多一些。

反之,应少一些。特别是处于发展中初期阶段的区域,应集中力量,优先把综合条件最好的产业搞上去,不能求多,以免分散力量。

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一)什么是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的定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效率和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在内容上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

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各种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复杂有机体。一般来讲,判断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有如下标准:

1、是否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2、各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否存在“瓶颈”产业;

3、是否能及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4、是否能获得最佳结构经济效益;

5、能否充分利用区域间分工合作;

6、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

7、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弹性度。

2、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

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定义为:区域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也可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是指不断由技术水平低的传统技术产业向现代技术产业乃至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促使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统一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内在统一的条件,在于它们所包含着的要素相互融和相互贯通,同时也能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设计是指:确定组成区域的各种产业在数量上的最优比例和相互联系的最优方

式。实际上是一种以现存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科学预测规划方法。具体优化方法和步骤如下:

1、确定优化目标:

一般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总目标拟定为:在满足资源最大可供量的约束下,使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整体效益最大,或投入最小产出最大等。

2、确定优化模型中的决策变量

在对区域产业部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可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产业部门作为决策变量。如:种植业

1x 、林业2x 、牧业3x 、副业4x 、渔业5x 、食品工业6x 、轻纺工业7x 、钢铁工业8x ……服务业n x 等。

3、确定约束条件

从资源供给来看,区域资源赋存状况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从而构成了区域产业结构的约束条件。

(1)能源供给量约束

(2)水资源供给量约束

(3)土地利用约束

(4)资金约束

(5)劳动力约束

(6)运输能力约束

(7)环境质量约束

4、确定目标函数

这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达到的主要目标,在上述约束条件下,要求各产业部门到规划期t 年的最佳生产规模,使产出最大,则有:

5、计算结果分析和评价

六、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优化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划分为重工业超前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协调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1、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以高经济增长为目标,采取经济和非经济的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2、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降低重工业投入、提高其产出。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

第一,扭曲的低工资政策。为了防止劳动市场上工资上涨,政府将所有的私人企业国有化,取消劳动力市场,国家确定每一个职工的工资。

第二,低利率政策降低重工业投人的资金成本,低汇率政策减少重工业进口设备所支付的成本。

3、消极作用

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轻工业长期停滞,相对萎缩

(2)农业内部积累大量剩余劳动力。几乎没有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只能吸收较少的劳动力,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

①由于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可耕地面积有限,人均可耕地面积很少;

② 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

(3)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第三产业比重绝对下降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走向。

所有这些重大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不断加剧。1978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二)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传统体制下受压制的产业:农业、轻工业、家电产业及服务业。其中,发展最快、比重提高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及轻工业。

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产业结构及轻重业结构基本理顺。目前从总体上看,中国正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总体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仍然存在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

1、搞“大而全”、“小而全”,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严重,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

区域经济发展中普遍缺乏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选择不科学,发展力度不够。绝大部分省区都把主要产业集中在汽车机械、冶金、化工、电子、建筑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等6大产业。

2、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至2010年的33年间,第二产业有17年即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增速要超过第三产业。

在2006-2010年期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要比第二产业慢0.2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年底开始实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来,第二产业的增速就一直快于第三产业的增速,其中2009年快0.6个百分点,2010年扩大到2.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差距则为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不仅低于第二产业,甚至低于GDP的增速。

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也呈现出相对下降的态势。

2005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51.1%,第三产业为43.3%,两者差距为7.8个百分点。但到2009年已经扩大到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相对滞后还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调整。

2006年,有25.2%的劳动者在第二产业就业,32.2%的劳动者在第三产业就业。到了2009年,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者提高了2.6个百分点,而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者仅提高了1.9个百分点。

(三)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

1、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

2、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传统产业,注意瓶颈产业的更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以及通信、光纤光缆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正确引导各省结合区域特点,发挥区域优势,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培养潜导产业,发展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党校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提出,(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中国学者张敦富提出(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

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贸易彼此都能获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在生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2021年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5(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显示的全为正确答案) 1.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综合性 满分:3分 2.()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 3.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制度 满分:3分 4.()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 5.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满分:3分

6.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是由()提出的。 赖宾斯坦 满分:3分 7. 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杜能 8.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综合性 9. 区位论对()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市场 满分:3分 10.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应用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区域 区域经济学 2. 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开发的明确性 开发的时效性 开发的综合性 3. 连锁效应包括:()。 前向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 4.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管理

环境管理 5. 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三大环境是()。 自然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环境 制度环境 6.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政策问题 区域文化问题 7.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免费下载】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 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 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 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 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 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介绍区域、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区域经济学作业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200920171004 产业经济郝晓华 1.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1950)提出。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 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极化过程而不是平衡的,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即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和扩散力的作用,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律,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地区经济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周围地区的迅速发展。佩鲁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论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周围环境的配合。此后,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应用增长极模式进行区域经济开发。60年代初,L·罗德文(L.Ro,lwin)首次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并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到60年代中期,布尔维尔(J·B·Bouolevi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提出并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他说:“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增长发展的一系列推进性产业”。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通过集聚、创新和扩散三阶段的发展,集聚功能与规模效应、创新功能与示范效应、辐射功能与扩散效应于一身,忠实地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经济布局模式。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因为它研究的既不 是国民经济总量,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 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例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3.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一、单项选择题 1.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2.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 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4.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生活

5.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6. 经济区是()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 B. 企业 C. 政府 D. 团体 7. 努力发展()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核电 8. 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9. 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 ()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10. ()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煤炭 二、多项选择题 1.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A. 安全 B. 快速 C. 节能 D. 节约土地 E. 平稳 2.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者包括()。 A. 克里斯塔勒 B. 廖什 C. 艾萨德 D. 杜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