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北京体育大学绝密考博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

北京体育大学绝密考博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

北京体育大学绝密考博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
北京体育大学绝密考博复习资料(运动生理学)

绪论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层次: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或分子水平;

宏观手段:遥测、换能、多导记录等.

微观手段: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技术的超微分析。

运动生理发展的特点运动生理发展的特点::

首先:研究的领域更广泛,层次更深入:整体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

其次:研究手段,实验方法上引进新技术,新成果;随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分析化学的进展及应用.

第三:各学科互相渗透:运动生理,运动医学,运动生化等

运动生理的研究趋向运动生理的研究趋向::

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对骨骼肌的研究受青睐对骨骼肌的研究受青睐,,原因

原因: a.1962年,伯格斯特龙创活检技术,使直接研究人体肌组织成为可能.

b.四十年间运动员的心容量和最大摄氧量变化不大,但运动员的周期性项目的运动成绩却大幅度 提高,因此认为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与骨骼肌的代谢能力相关性更大.

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等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无氧功率等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原因:

(1)实用性: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极大正相关,个体乳酸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跑的最佳手段

(2)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法更简便,经济,快速,普及,人们乐于接受.

(3)美国布鲁克斯提出氧债,氧亏,无氧阈三概念的争论后,多次在运动医学报告会上争论, 引起极大兴趣.

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对研究方法的探讨::

在采用高精尖仪器的同时,更注意简易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

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密切联系运动竞赛::监测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合理安排负荷,加速运动员恢复,测不同 时间乳酸含量,以加大强度;研究心肺功能以求跑步节省比.

运动对肌肉功能的影响

一.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收缩形式::

当肌肉收缩时,肌原纤维内的肌纤蛋白丝和肌凝蛋白丝相对滑动。其滑动的幅度,可根据肌肉工作需要而定。根据肌肉收缩时长度的变化,分为: 向心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离心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 等动收缩Isokinetic contraction

(一)向心收缩向心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称向心收缩.肌肉做功=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特点:

1.肌肉的长度缩短,起止点靠近,引起身体运动。

2.等张是相对的,因为肌肉收缩是通过骨杠杆克服阻力做功。

3.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顶点”,因为此点的杠杆效率最差,加上肌收缩损失一部分力量,而促成了顶点的产生。所以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仅在“顶点”肌肉才能达最大力量收缩,整个关节运动范围所能克服的阻力不会大于“顶点”所能克服的阻力。(肱二头肌收缩产生的张力在关节角度为120度时最大,而在30度时最小)

(二)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负荷达到(或大于)某一数值时,肌肉在收缩时不能缩短,但肌力达到最大(如试图拉重杠铃)此时为等长收缩,又叫静力收缩

要保持一定的体位,有些肌肉必须等长收缩。(如做蹲起时,肩带和躯干等长收缩,以保持躯干的垂直,但腿和臀作离心收缩。)

(三)离心收缩离心收缩::(又称退让工作)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如落地缓冲:臀大肌、股四头肌收缩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四)等动收缩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进行的最大用力收缩。如自由泳的划水动作。

(等动练习器)

(五)向心向心、、离心离心、、等长收缩的比较等长收缩的比较::

(力、肌电、代谢、肌疼)P16图: 1.力量力量力量::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向心(50%)>等长(25%) 离心收缩力量大的原因:

(1)牵张反射:肌肉受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地引起收缩

(2)肌肉串并联成分在离心收缩时都发挥作用。(肌肉中的弹性成分和可收缩成分被拉长产生阻力。) 2.肌电肌电::

随意的等长收缩IEMG (积分肌电)与肌张力呈直线关系

等速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时,IEMG 与肌肉张力呈直线关系。但负荷相同的情况下,离心IEMG <向心IEMG<等长IEMG

张力不变,IEMG 与收缩速度呈直线关系。收缩速度相同时,离心IEMG<向心收缩IEMG

不同V,最大收缩时,IEMG 均同,即最大用力收缩时,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量无明显差异。

3.代谢代谢:输出功率相同时,离心的生理反应低于向心收缩(如耗能,耗氧,HR ,肌温等)

4.肌肉酸疼肌肉酸疼:离心收缩致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和肌酸痛>等长>向心 肌肉酸痛假说:

(1) 损伤假设:霍夫提出:肌肉内部结构损伤,包括肌纤维、结缔组织损伤所致。

(2) 痉挛假设:迪夫瑞斯提出:局部运动单位的强直性痉挛所致,致痛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局部缺血,则产生致痛物P)便引起疼痛,又反射性地引起痉挛,痉挛又加剧局部缺血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肌肉力量肌肉力量::

(一)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小与

a .肌肉横截面积

b 。肌纤维数量

c 。每一条肌纤维的粗细

相对肌力:指肌肉单位横截面积(1平方厘米)所具有的肌力.

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与体重有关)。

相对力量:每千克体重的肌肉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二)肌肉力量与运动肌肉力量与运动::

力量力量--速度曲线速度曲线:: P23图:

(1)负荷超过极限负荷时,肌张力最大,收缩速度为零

(2)负荷为零时,收缩速度最大

(3)肌肉收缩力量与收缩速度成反比.

因为:肌张力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而与活化的横桥数无关.

2.肌力与运动速度肌力与运动速度::力量越大的人动作速率越快,爆发力越大.

RM (repetition maximum ):指疲劳前所能完成的最大负荷的重复次数。

MT(movement time):指肢体运动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

力量增加不仅能在一定负荷下有较快的运动速度,而且在同样1-RM 百分比下快速移动负荷的能力增强。 3.肌力与爆发力肌力与爆发力((功率功率))

爆发力

爆发力:人体在短时间内所完成的最大做功能力。 P=m*a*D/t 功率的影响因素: (1)质量或体重, (2)加速度〈由肌力决定〉,

(3)做功的距离D<身材高大者D大>, (4)做功的时间〈由肌力决定〉。

绝对爆发力绝对爆发力::主要由体重和绝对力量决定的爆发力。对投掷、相扑运动员重要,

相对爆发力相对爆发力::每千克体重的输出功率。

(1)对于从事快速移动躯体项目的运动员,可使肌肉增大,绝对肌力上升,爆发力得到提高,但若太大,肌肉太重反而不利。所以训练使肌肉体积适当增大,但保持较大的肌力更为重要。

(2)根据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要求,对提高相对、还是绝对爆发力施以不同的侧重点(短距跳:相对; 投掷:绝对)。

(3) 绝对力量与爆发力关系: 绝对力量训练方法用蹲起、硬举、弯举。

绝对力量对完成相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具有重要作用;绝对力量与相对和绝对爆发力之间显著相关。

(4) 相对力量与相对爆发力显著相关。相对爆发力指标:立定跳远、50m 跑、垒球掷远

相对力量指标:引体向上、俯卧撑

三.影响肌力的因素影响肌力的因素::((长长、粗、N 、V 、Sex 、y 、w )

1.肌肉长度肌肉长度:当肌节的长度为2um -2.2um 的静息长度时,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2.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的收缩速度:肌肉收缩力量与收缩速度成反比

(1)训练中高速下增加肌力更为重要,不仅要注意负荷,更应注意速度.

(2)若发展爆发力,则尽可能加快运动速度(负荷适宜),若发展肌肉力量,则尽可能加大运动负荷,同时使肌肉收缩相应减慢。

3.肌肉体积肌肉体积::体积越大(横截面积越大)

,则力量越大。 (1)训练可使肌中激素和N调节发生反应,蛋白质合成增多,主要是使肌肉收缩的肌凝蛋白(MYOSIN)增加,因而使肌肉的收缩力量与速度得到增加。

(2)训练使肌肉胶原物质增多(胶原纤维起着肌肉纤维附着杠架的作用)

(3)有人认为肌纤维肥大主要是肌纤维增粗,而非增多.力量训练可使肌纤维数量增加。

4.肌肉的神经调节

肌肉牵拉后立即收缩力量较大的原因:(牵张反射的原理解释)

(1)骨骼肌中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对牵张敏感,由于肌梭和肌纤维的排列成并联关系,所以牵张骨骼肌时,肌梭也同时受到牵张,肌梭受到牵张后反射性地引起牵张的肌收缩,使肌力量增大。

(2)肌腱中的高尔基氏腱器官(腱梭)受张力刺激,向脊髓发放冲动反射性地通过中间神经元,对运动神经元起作用,从而抑制肌肉活动,(可避免肌拉伤,起保护性抑制作用),力量训练使腱器官对张力的敏感性下降,肌力增加。

(3)CNS影响肌肉工作的两方式:

a.改变参与工作的运动N元数目

b.改变支配骨骼肌的运动N 冲动发放的频率.(训练上升)

c.此外:NS调节主、被动肌及对抗、支持肌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更协调,利于主动肌最大发挥作用。

5.性别性别:: (1)10-12岁,差别不大 12-18岁差别拉大男性>女性

(2)男女绝对力量差别大,而相对力量差距减小,训练减小差距

(3)儿少时活动内容不同,对男女肌力影响及潜力的挖掘程度不同

6.年龄年龄:20-30岁最大,30岁开始下降,进行超负荷训练可增大力量

7.体重体重::体重大者绝对力量大,但相对力量不一定大于体重轻者P39图

四.运动单位及动员

(一)运动运动单位单位单位::motor unit(MU):一个a 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

|运动性MU:(kinetic MU ):肌纤维兴奋时发放冲动频率高,收缩力量大,易疲劳,氧化酶少。

|紧张性MU:(Tonic MU ):肌纤维兴奋时发放冲动频率低,但持续时间长,氧化梅含量大。

不同MU在空间上有交错,5-10个混杂分布.每个MU由若干个亚MU组成,每个MU有10-30肌纤维组成。

机理:冲动->运动终板->递质释放,终板电位产生->肌纤维膜去板化->膜电位达阈电位时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沿mf 传导(5m/s )->运动

(二)运动单位动员

运动单位动员(MUI):Motor Unit Involvement/MU 募集 MUR(Recruintment )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其程度可由肌电EMG大小表示

动量增加,EMG增加

力量相同时,离心收缩动员的MU比向心少

肌肉最大收缩时,MUI可达最大水平,但肌力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MUI不变。(因为:肌肉最大

收缩时,MUI已经达最大,随疲劳程度的增加,新的MU不再参与工作,由于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相对不疲劳,所以MUI可恒定,但肌疲劳时,每个Mf 力量相对下降,所以肌力下降)

(4)肌肉以稳定的次最大力收缩时,MUI可增加(因为疲劳增加,参与工作的每个MU的收缩力量下降,为了维持肌肉力量,就必须动员较多的MU参与工作,因此,一定范围内,力量恒定,而MUI 随疲

劳程度增加而增加)。

五.肌肉类型与运动肌肉类型与运动::

(一)分类分类::

运动单位的工作性质|运动性MU 收缩速度|快肌f (FT ) 布茹克司分为

|紧张性MU |慢肌f (ST )

收缩、代谢特征 |快缩、糖酵解型FG 按色泽收缩特性|快白,

|快缩、氧化、糖酵解FOG |快红,

|慢缩、氧化型SO |慢红

(二二)不同肌纤维形态不同肌纤维形态、、机能机能、、代谢

代谢(形、神、代、生理) 形态

形态:|快肌:直径大,肌浆网发达,收缩蛋白较多, |慢肌:直径小,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多,浅糖体多且体积大

N支配支配::

快肌:较大较粗的Nf 支配,传导V 快,阈值高,Nf 与肌肉接触面大,含较多的突触小泡

慢肌:较小较细的Nf 支配,传导V慢,阈值低,NF与肌肉接触面小,含较少的突触小泡

生理学特征生理学特征::

(t 、含量、疲劳、电) a. 快肌f 收缩持续时间短;ST长

b. 快肌纤维含量高的肌肉收缩速度快,力量大,而ST多则下降。

c. FT比ST更易疲劳(因为ST有氧代谢潜力大,线粒体多,大毛细血管丰富。

d. ST潜伏期长,收缩时间长,静息电位小,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

FT收缩潜伏期短,收缩时间短,静息电位大,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短。

代谢特征谢特征::

a. ST 氧化能力大于FT(因为ST中氧化酶系统细胞色素化酶,苹果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多,线粒体大,甘油三脂多,毛细血管多。)

FT 无氧化代谢能力 >ST(因为FT中无氧代谢酶如肌激酶MK,磷酸肌酸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大。)

(三)动员动员::ST:低强度,长时间 FT:高强度,短时间

(四)运动项目与mf 组成

1.一般人mf 组成:mf 百分比范围较大(24%-74.2%的慢肌)

2.运动员有项目特点:

a. 短时,大强度的运动员,快肌多于一般人及耐力运动员。

b. 耐力项运动员:慢肌成分多于一般人及非耐力运动员。

c. 既需耐力,又需速度:ST及FT居中,百分比相当(如400m ,自行车)。

d. 在相同项目运动员中mf 百分比范围较大(慢肌:50%-82%).

(五)mf 分布与遗传分布与遗传、、训练训练::((两种观点两种观点两种观点))

1.遗传决定,比例不变.

2.训练导致mf 适应性变化

(1)单、双卵双胞胎ST百分比研究等

六.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超负荷原则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指肌肉对抗超过平常所遇到的负荷。因为肌肉或肌群超负荷时,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能有效发展肌肉力量。超负荷使肌肉得到最大刺激,产生生理适应,肌力增加。注意: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超过平时一般负荷阻力。

(二)渐增阻力原则渐增阻力原则::在整个负重训练过程中,必须定期增加训练负荷。

渐增:当8RM 成为12RM 时,负荷可增加,即负荷到8,训练到12

开始或力量弱者:负荷到10 ,训练到12,或负荷到15,训练到20。

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负荷到1,训练到5。

(三)由大到小原则由大到小原则::

负重抗阻训练中,先进行主要由大肌群参与的练习,然后进行小肌群参与的练习。

生理机制:

1、一块肌肉受训练后增加力量时,其余肌肉肌力相应增加。

2、小肌群易疲劳,可影响其余肌群的疲劳,所以,先练大肌群可推迟肌肉疲劳的出现。

(四)专门性原则专门性原则::

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及练习动作的专门性。包含直接用来完成动作的肌肉群,并注意模拟实际动作结构、节奏、速度,以及肌群运动时的关节角度和肌肉的收缩形式。

生理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在训练中,不仅肌肉本身发生变化,神经系统也会发生变化。

(五)合理的训练间隔原则合理的训练间隔原则::

(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习惯及体质确定) 初练者,隔天一次较好,力量已上去者,每二周一次,可保持力量。

七.肌肉训练的构成

等张训练等张训练((动力训练动力训练、、向心训练向心训练)):

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的抗阻练习。

1、RM (repetition maximum ):指某一肌肉或肌群在疲劳前能举起的某一指定次数的最大负荷。

5RM :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力量迅速发展。(投掷、举重)

6~10RM :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力量速度都增加,耐力增加不明显(100m 、跳跃)

10~15RM :肌纤维增粗不明显,力量速度耐力均提高。(400、800m )

30RM :肌肉毛细血管增多,氧化代谢酶活性增多,耐力提高,但力量速度不明显。

2、次数组数:1~3组和2~10RM 负荷组成,最经济适宜。

3、频率:每周三次,各组间要使肌肉充分恢复。

4、负荷的确定:初期,较低的负荷,较多的重复次数,如2~10RM 。

后期,较大的负荷,较少的重复次数,如3~6RM 。

一般人,10RM=1/3体重+5Kg

等长训练等长训练((静力训练静力训练)):

:训练时,肌肉产生张力,但长度不变。 可使神经细胞持续较长时间兴奋,有助于提高其工作能力,此外,由于局部肌肉紧张,对该部位的毛细血管压力提高,使血液循环受阻,造成局部缺氧,所以,无氧代谢力提高,肌红蛋白增多。

安排:4~6周,每周五次,5~10次最大等长收缩/次,每次5秒。用50%最大力量较好。

关节角度的限制:必须在每个角度上进行,才能获得全关节范围的力量。

等动训练等动训练::

在整个关节的活动范围中,运动速度是恒定的,最大等动练习时,等动增长的力量最大。全关节范围内均是最大负荷。

快速等动可使受试者力量—速度曲线向右上移动。

安排:6周以上,2~4次/周,练习速度>专项中的运动速度,3组/次,8~15次/组。

离心训练离心训练::肌肉收缩的同时被拉长,离心产生的最大力量比最大向心力大40%,但获得力量增长效果却相

似。

超等超等长练习长练习长练习::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向心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因为肌肉弹性组织的张力变化和牵张

反射。如跳深练习。

各种练习的利弊各种练习的利弊::

1. 等张:负荷较易控制,效果易测,肌肉耐力易增,疲劳消除快。

2. 等张和等长练习可增加力量。

要提高运动成绩,采用等张练习比等长练习效果更好。在超负荷训练中,采用等张练习比等长练习更有效增强爆发力。两者增加力量的效果相似。

3. 等张练习较等长练习能更有效地发展肌肉耐力,等张练习后疲劳的消除较等长练习快。

4. 等长练习仅在关节运动范围内某一点力量增长明显。等张练习则可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均产生力量

增长。

5. 快速等动练习可使肢体在各种速度运动时的肌力增加明显,运动成绩较等张提高多,且引起的疼痛较

等张小。等动练习优于等张练习。

八.肌电图肌电图::

肌纤维兴奋时,会由于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EMG 。

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在静息状态,膜内为负,外为正的60~90mv 的电位差。(外强中干)

动作电位:肌纤维兴奋时,膜电位极性偏转,外负内正,且产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引导电极引导电极::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

运动单位电位运动单位电位::

理论上:运动单位内所有的肌纤维同步兴奋时动作电位之总和。实际纪录的运动单位电位是几个或几十个亚运动单位的电位总和。

影响运动单位电位波形的因素影响运动单位电位波形的因素::针电极与活动的肌纤维相对距离、方向、位置。

影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的因素影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的因素::年龄,温度,肌肉疲劳,电极的不同。

运动单位时限:运动单位电位变化的总时间(电位离开基线偏转到返回基线的时间)。

影响运动单位电位幅度的因素影响运动单位电位幅度的因素::

(运动单位幅度反映了所引导的运动单位中肌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总和。)

(1)MU 的大小及mf 的数量。

(2)肌肉收缩程度

(3)温度下降和缺氧时,肌电电压下降

双心针电极比同心针电极高

电极离活动的肌纤维越近电压越高。

肌电图的应用肌电图的应用::

1. 测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测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在神经通路二个以上的点上予以电流刺激,从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记 录诱发电位。

2. 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1)刺激近侧端,记录远侧端:逆向法

(2)刺激远侧端,记录近侧端:顺向法

3. 影响神经传导的因素影响神经传导的因素::

(1)神经类型及神经部位。 (2)年龄

(3)体温

4. 利用肌电图研究肌肉疲劳利用肌电图研究肌肉疲劳::

(IEMG :积分肌电; MPF :平均功率频率) (1)肌电幅值(肌电信号的振幅大小)随疲劳加深而增大。因为,肌肉持续工作,先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疲劳,为维持,必须动员其它运动单位工作,由于运动单位数量增多,IEMG 增高。

(2)肌电信号频谱变化(频率特征):

疲劳时,平均功率频率下降,越疲劳,MPF 减小越多。机制:

a 、MUI 假说:快肌易疲劳,维持工作将有更多慢肌参与。所以下降。

b 、运动单位同步活动假说:疲劳时,运动单位的同步活动加强,同步性致平均频率下降。

c 、运动单位传导速度减慢假说:血流受阻、代谢产物堆积导致动作电位传导减慢。

d 、肌内压增大,血流受阻,频率下降。

5. 利用EMG 评价肌力

IEMG 与肌力成正比,且呈线性关系。

MVC :最大肌肉张力 P94:肌肉与肌电的线性关系

当60%MVC 以上强度时,线性关系(k 较大)

40%MVC 以下强度时,线性关系(k 较小)

40~60%MVC 时,无线性关系。

第三章 心 脏

一、 安静状态下安静状态下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心脏形态结构和功能 不同类型运动员不同类型运动员,,心脏结构功能特点

1、 形态结构形态结构::主要观点

(1)耐力运动员,左室腔扩大,左室壁不变;力量型运动员,左室壁增厚,室腔不增大。

(2)力量运动员,室壁增厚,室腔不变;耐力运动员,不仅室腔增大,并且室壁增厚。

(3)力量运动员,左室肥厚明显,伴随轻度腔扩大,耐力运动员,左室腔增大,伴随轻度壁增厚。 2、 不同类型运动员心脏机能特点不同类型运动员心脏机能特点::

(1)耐力训练:增加心脏前负荷(定量负荷)。因为:耐力训练时,工作肌肉节律性舒缩和呼吸的加快、加深,加强了肌肉泵和呼吸泵的作用,促使静脉血回流。

(2)力量训练:(血流动力学变化)增加了心脏的后负荷(压力负荷)。因为:力量训练时,工作肌肉强力收缩,有静力性用力的特征,压迫了外周血管,所以具有增大心脏排血阻力的作用。

心腔扩大,有助于增加心室充盈量,提供心脏的泵血功能储备。

心肌肥厚,有助于加强心肌收缩力,促进心室排空。

3、训练对心脏结构机能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训练对心脏结构机能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训练对心脏结构机能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年龄、训练方法、强度、时间、训练周期长短、受训者

身体训练水平(新队员更易发生形态的变化)。

4、心脏结构的变化是可逆的心脏结构的变化是可逆的

心脏结构的变化是可逆的:左室内径比左室厚度的变化快。 运动对心脏超微结构的影响运动对心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取决于心脏对不同训练类型的适应性,而心脏的适应性是心脏形态结构、机能的最基本因素。

耐力训练,心脏重量增加:心肌纤维增粗,肌节变长,肌球蛋白显著提高,心肌毛细血管增生, 闭合的毛细血管开放,供血增加,线粒体增加,供能提高,ATP 酶活性提高。(短期训练时可

见:线粒体增多,肌质网摄钙能力提高。)

2.超负荷:心脏代偿肥大,线粒体肿,嵴断裂,肌丝断裂,(与局部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心肌损伤病理过程类似)

因为,能量大量消耗,促使自由基酶活性、儿茶酚胺与肌红蛋白增多等均可使自由基增多。

运动员在安静时运动员在安静时,,心搏徐缓的机制

心率和心搏量在影响心输出量的比重上的变化

心肌收缩力增加,导致心搏量增大,是心动徐缓的主要原因,高心搏量又是心律缓慢的结果,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支配心脏的神经张力的变化

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脏窦房结的控制关系发生了变化,由25/50变为15/45(训练时,二者都下降,但交感神经下降更明显)。

支配心脏的神经敏感性的变化

迷走神经较高的敏感性和迷走影响加强互相补充。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

1.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A ,其主干平行于心脏表面,其小分支常以垂直方向传入心脏,并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左冠状A 主干供左心室前部,右冠状A 主干供右心室前部。

2.心脏毛细血管和心肌纤维比例为1:1,即供血丰富。

冠A 血流特点血流特点::

动脉舒张压的高低以及心舒期的长短是影响冠状A 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体循环的外周阻力增大时动脉舒张压升高,冠状A 的血流量增多。

HR 增高时,由于心动周期的缩短主要是心舒期的缩短,故冠状A 对血流的影响不如左心室明显。安静时,右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的血流差不多。

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 心肌本身代谢水平的影响心肌本身代谢水平的影响

心肌本身代谢水平的影响:: 心肌本身动静脉氧差大,所以心肌提高从单位血液中摄取氧的潜力小。机体运动时,主要通过舒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途径来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心肌耗氧量增加或心肌组织中氧分压降低时,都能引

起冠脉舒张。

2.心肌低氧致冠脉舒张的机制心肌低氧致冠脉舒张的机制::

低氧时,心肌ATP==ADP+AMP ,即心肌代谢产物腺苷是主要的舒血管物质(因为腺苷很快分解,不会引起别的血管舒张),此外,还有组织胺等。

3.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兴奋时,心脏活动减弱,耗氧量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肌活动加强,引起冠脉舒张,冠脉血流量增加。

训练与冠脉循环

1.训练与心肌毛细血管的分布训练与心肌毛细血管的分布::

适宜负荷强度的运动训练引起幼年动物心肌毛细血管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心肌毛细血管密度(CD )增加,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值(C:F )增高,心肌组织对氧的利用能力增强,而大强度和衰竭运动恰恰相反。

2.运动对冠状A 侧枝循环的影响侧枝循环的影响::

人的心血管对运动的适应结果表现为冠状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增加。典型的运动反应为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而工作能力增加。

运动促侧枝血管生长,但仅心内膜区增加39%。

多数病变在左冠状动脉,但右房及右室侧枝血管最为明显。

3.侧枝血管的个体差异侧枝血管的个体差异::

在一定条件下冠状动脉循环能改善心肌灌注,这种灌注可防止心肌的缺血或梗塞。侧枝血管的存在可使梗塞疤痕局限化。运动在刺激侧枝血管生长中的作用甚微。

三.运动时心输出量变化

(一)心输出量 Q=SV*HR

两性的Q 随年龄而下降,以每磅体重表示Q 时,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两性以每磅体重表示的耗氧量却有差别。在进行最大工作时,女子在氧的利用方面是有利的。

(二)心输出量的调节

安静:Q 4-6升

运动:Q 迅速提高,是通过HR 和SV 两指标实现。

因为血液从内脏器官和不工作肌转移到外周循环中,以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要求,同时运走代谢中产生的代谢废物。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V )的控制

(1)内源性控制

a. 进心脏的血量

b. 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

此外,血管的自身调节,即根据进来的血量调节收缩血量

血液的重新控制(血液到心脏、骨骼肌、散热的皮肤)。

安静、运动时,心舒末期容积相对不变,SV 的增加是由于收缩期收缩力量增大,使心室排空更完全。另外,心动过速和对心肌的交感刺激对SV 和Q 有调节作用。

(2)外源性控制

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脏活动的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系统的加速神经受刺激时,

a. 通过对SV 结和心脏细胞的作用使心房和心室收缩力提高,加强排空,SV 提高。肾上腺髓质对SV 的作用类似。

b. 运动引起的交感兴奋可影响心脏和血管两者。在HR 增加的同时,未工作肌肉和内脏中的血管收缩,大量血液进入体循环,使静脉回流量和SV 增多。同时,甚至在运动前,骨骼肌中血管对血流阻力就已下降。原因:运动中的代谢产物增多使工作肌中血管舒张。

Starling 定律:心舒期容积增大,可增强心肌收缩力量,使心搏量增加。生理意义:可预防心室舒张末期

压力和容积发生过久过度的改变。

2.HR 的调节

(1)心率

运动时HR 的增高与耗氧量存在线形关系。运动致HR 提高有五个阶段:

a. 开始前的预期性或条件反射性增快。(心理性机制。)

b. 运动早期的陡形增快:大脑皮质发出的运动冲动到达所支配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冲动通过侧枝到达下丘和延髓心血管中枢活动加强迷走中枢相对抑制。

c. 运动中期的缓慢加快:体液的作用。

d. 稳定时态: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

e. 结束后的恢复:快速恢复(神经信息消失)和慢速恢复(体液作用,如儿茶酚胺)。

(2)心率的调节

心率受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的内在性控制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外在性控制。

窦房结(SA )的节律刺激受血流的内部影响和植物性神经的调节。

|血流内部影响:

|植物性神经:|负交感神经释放乙腺胆碱,HR 下降

| |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HR 提高。

|传入感受器:化学、压力、牵张感受器

两负交感神经终止于SA 结及心脏的不同部位,其释放乙腺胆碱,HR 下降。交感神经加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HR 提高,心脏收缩力加大,体内各种传入感受器通过他们对植物性神经系统作用影响HR 。 3.SV 和HR 与Q 的关系的关系::

中等强度,Q 主要靠提高HR ,而非SV ,高强度高出正常2-3倍,SV 高出2倍。

训练使Q 增加主要还是增加SV 。

训练对心输出量的影响训练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由于SV 与耗氧量之间有密切关系,能促进有氧能力的活动也能使SV 、Q 增加。

如:有相对较大肌肉群参加的练习、运动的重复次数较多,时间较长,才能使供氧系统承受到超负荷。 针刺对心脏的影响针刺对心脏的影响::

针刺内关穴:明显缓解冠心病症状,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缺血心肌的氧耗,增加冠脉血流量,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利于冠脉血流的灌注,改善心肌供给,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以及改善心肌收缩性能。

运动与心钠素

心钠素(ANP ):是心房肌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 的作用的肽类激素。

ANP 表明:心脏不仅是循环器官,且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1.心钠素释放的影响因素

a. 物理因素:心房压力的增加,是促进心钠素释放最有效的刺激。

b. 钠负荷:低盐负荷增加心脏心房内ANP 含量,而渗透压越高,则血管内ANP 越高。

c. 血流动力动力学变化:高血压患者ANP与其血压程度正相关。

心动过速和高血压引起的ANP的释放,可能是心肌缺氧的一种代偿反应,因此,ANP可以减少心肌做功和心脏用功时的心脏氧消耗。

2.心钠素对血管的作用

ANP可以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所引起的受血管反应。

ANP对A、大血管及对生命重要器官和血管作用强。

对静脉、小血管及非生命重要器官的血管作用差,说明ANP的扩张血管具有选择性。

ANP与冠脉血流量:血流量大,ANP水平高;血流量小,ANP水平低。

3.心钠素与心功能不全

心房充盈压升高,是刺激心钠素释放入血的主要因素。

心脏充盈压正常,ANP正常;

充盈压升高,无心功能衰竭,ANP升高;

充盈压升高,心功能衰竭,ANP显著升高。

4.ANP.ANP与心肌缺血与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面积越大者,血浆ANP水平越高。

5.ANP.ANP与运动与运动

a. 血浆ANP水平可因体力运动而大幅度升高,但上升的幅度因人而异,

b. 血浆心钠素的水平对体力运动的反应呈强度依赖性,没有明显的阈强度,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第四章第四章 运动员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

一. 关于关于

关于““无氧阈无氧阈(AT)(AT)”和“个体乳酸阈个体乳酸阈””的概念之争的概念之争:: (一)AT)AT学说的发展及实验依据学说的发展及实验依据学说的发展及实验依据::(Anaerobic Threshold 无氧阈无氧阈))

定义:在持续递增负荷时,从有氧供能到无氧供能所代替的这一点,称为无氧阈。通常由乳酸浓度为4毫克分子/升时来表示(沃塞曼提出)。实验依据:

体内从有氧向无氧代谢的转化时相

第一时相:因为运动开始,强度升高,组织摄取氧较多,呼出气中二氧化碳升高,氧气降低,肺通气量和

HR及摄氧量呈直线增加,同时血乳酸生成较少,呼吸商0.7-0.8,所以为有氧代谢过程。

第二时相:强度渐大,达40%-60%最大摄氧量时,摄氧量和心率上升,血乳酸达安静时的2倍。二

氧化碳生成增多,肺通气量增多,肺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呈非线形升高。(与慢肌较多动员,丙酮酸生成量和氧化之间不平衡有关,与无氧代谢的关系较少)。所以把第二个时相的开始称为“有氧代谢阈”。

第三时相:强度继续增大,至65-90%最大摄氧量,摄氧量、HR、血乳酸迅速提高,肺通气和二氧

化碳排出量增高,以代偿乳酸的积累。过度通气也不能完全代偿。(因为缺氧致无氧酵解,快肌

动员加强)所以把第三个时相的开始称为“个体乳酸阈”。

2.无创伤性测定无氧阈创伤性测定无氧阈::

沃塞曼:用肺通气量VE 测AT :肺通气量骤然增加的这一拐点称为“肺通气无氧阈”。

理论依据:递增负荷到无氧阈阶段,由于血乳酸骤升,则CO 2升高,刺激体内化学感受器和呼吸中枢,肺通气量升高,排出较多CO 2。

3.用血乳酸测AT :

正常人血乳酸为1mg 分子/升左右,增加强度(有训练者:50-60%VO 2MAX ,无训练者:70-80%VO 2MAX )时,血乳酸急剧升高,提示无氧酵解明显增强,此拐点的血乳酸为AT 。(但测试结果与运动强度,t,负荷方法均有关)。

4.用HR 测AT 的探讨的探讨::

开始时,跑速与HR 呈线形关系,达到一定强度后,失去线形关系,HR 上升速度减慢,最后出现平台,在失去线形关系的刹那间出现观点,但可重复性较差。

5.R .P .E (主观体力感觉主观体力感觉))与AT :

开始时感到最大疲劳时的拐点(主观成分太大)。

对“阈概念阈概念””的质疑的质疑::

1.无氧阈值在1.4—7.5mg 分子/升,统一为4 mg 分子/升,是不正确的。

2.对AT 原因质疑:是否真是由于体内缺氧而导致的乳酸剧增。

(二)对AT 学说的理论研究学说的理论研究::

1.AT 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以最早的氧债—氧亏为基础的氧亏为基础的。。

20年代Hill :运动中,形成的乳酸约有1/5在运动后继续氧化,从而提供能量使其余4/5的乳酸重新转化为糖原。

1933年,Magraina,把氧债分为乳酸性氧债和非乳酸性氧债。

其后,Gaesser 认为:乳酸在运动中及静息状态都是活泼性代谢物质,生成与排出保持动态平衡。 80年代,Brooks 认为:废除氧债概念,建立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 )的新概念。

2.迄今迄今,,很多实验证明很多实验证明::亚极量运动中亚极量运动中,,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

(1)在系统训练后,乳酸生产减少时,耗氧量并未增加,说明乳酸有其他通路,肌肉并未发生缺氧现象。

(2)其次,研究发现 ,即使在最大摄氧量强度下,肌肉中氧分压仍大于线粒体的临界氧分压(为0.1-0.5mmHg,低于此值,线粒体不能维持最大呼吸速率)。

(3)Jobsis 认为:充分氧气时,肌肉也会产生乳酸,(如赛前紧张致血乳酸高出安静时2倍多),原因是交感N 有导致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以及其他一些能影响乳酸代谢的因素所造成的。

(4)Hagberg 根据对麦克阿特尔病患者(遗传性缺磷酸化酶,患者不能分解糖原生成乳酸)的研究指出:即使他们的乳酸无变化,但是其通气无氧阈仍落在了通常乳酸出现的拐点的位置。所以,完全否定了沃塞曼的无氧阈模式:即肌肉缺氧;乳酸生成量骤增和肺通气量阈改变的因果关系。

(三)个体乳酸阈个体乳酸阈((ILAT )的研究前景

因为:耐力训练提高个体乳酸阈,且不需要最大摄氧量的显著提高,ILAT 是决定极限下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骨骼肌的代谢水平。

所以:研究ILAT 的重点放在骨骼肌上。

1.肌纤维类型和摄氧的关系肌纤维类型和摄氧的关系::

弄清训练时肌纤维中超微结构的影响,目前,人们有条件研究肌肉中酶变化,线粒体的摄氧等情况。 2.血乳酸的浓度能代表肌乳酸生成的多少血乳酸的浓度能代表肌乳酸生成的多少?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训练水平,取样时间,操作等),应直接测肌纤维本身对乳酸的生成与排除。(马法尔认为:血乳酸生成到血管为2min.)

3.肌肉中乳酸生成与排除受肌纤维肌浆中乳酸脱氢酶的影响肌肉中乳酸生成与排除受肌纤维肌浆中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骨骼肌型乳酸脱氢酶同功酶:促丙酮酶还原成乳酸。

|心肌型乳酸脱氢酶同功酶:促乳酸氧化为丙酮酸并为Krebs 循环所利用。

斯约汀发现:慢肌纤维含较高的心肌型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活性。Solthtanson 发现快肌纤维中骨骼肌型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活性是慢肌纤维的三倍。所以快肌纤维更适应于缺氧状态的速度训练。

4.快肌纤维易于生成乳酸快肌纤维易于生成乳酸,,而慢肌纤维则可连续地吸取和氧化血液中的乳酸而慢肌纤维则可连续地吸取和氧化血液中的乳酸。。

5.应进一步解决肌乳酸与血乳酸的关系应进一步解决肌乳酸与血乳酸的关系,,探讨个体乳酸阈的机理探讨个体乳酸阈的机理。。

6.在运动训练实践方面还应研究提高个体乳酸阈的最佳训练方案在运动训练实践方面还应研究提高个体乳酸阈的最佳训练方案。。

二. 关于关于关于““氧债氧债””和“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过量氧耗””之争之争::

凡是持续1分钟以上的周期性运动,都是有氧代谢占优势.

氧债学说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世纪初,希尔发现:肌肉收缩本身并不需要消耗氧,只是在恢复肌肉的收缩能力时必须有氧 存在,其用途在于消除乳酸。

第二阶段:希尔进一步发现:蛙肌从收缩转变为舒展时会释放第二次热,但必须在有氧气存在时才会 出现。迈尔霍夫发现:肌肉收缩时,肌糖原含量逐渐减少,而肌肉中的乳酸逐渐增多,肌肉舒 张时相反。

第三阶段:(错误阶段)马加利亚认为:运动后恢复的快时相,氧消耗与乳酸的清除在时间上无联系; 运动后恢复的慢时相,在时间上与乳酸清除有联系。(正确:运动后即刻,血乳酸也处在快速 地进入和清除的动态过程中)。

第四阶段:(不支持马加利亚)洪发现:运动较早期恢复时的额外氧消耗与乳酸无关,而恢复后期的额 外氧消耗则是用于氧化部分乳酸的氧量。Hollis 发现:恢复期的乳酸清除并不依赖额外的氧耗。

第五阶段:Brooks 等对氧债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挑战。

(二)废除废除““氧债氧债””概念的依据

Brooks 等在衰竭的鼠中注射同位素标记的乳酸钠,在不同恢复阶段测量血液、心、肝、肾和肌肉中乳酸,测的乳酸的通路是多途径的:运动后乳酸的去向,应以身体在恢复期内的代谢状态为转移。如血糖浓度明显下降,则乳酸较多转化为葡萄糖。体内乳酸的生成与排除永远力求保持动态平衡。运动时,只要乳酸生成速度和排除速度能够同步,血乳酸即可保持不变。剧烈运动后恢复期早期,进入和排除的血乳酸的

速率相等,是维持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乳酸是一种积极参与代谢的活泼物质。

另:麦克阿特症患者(肌肉丧失生成乳酸的能力),在运动后的恢复期,同样出现过量氧耗。乳酸与过量氧耗关系不密切。

(三)正确认识运动后过量氧耗

1.体温的升高体温的升高::运动时最大的代谢废物是热,运动时可以散发到体外,但同时提高了体温。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恢复曲线的慢成分,有60%-70%可归于肌温升高的原因。运动后肌温不可能立刻下降到安静水平的情况,导致肌肉的代谢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实验证明,运动后恢复期内耗氧量的恢复曲线,与体温和肌肉温度的恢复曲线是一致的。

2.儿茶酚胺的影响儿茶酚胺的影响::运动后,儿茶酚胺的浓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其去甲肾上腺素促进Na 、K 泵的活动增强,从而消耗更多的氧。

3.磷酸肌酸磷酸肌酸((CP )的合成的合成::运动中由于CP 分解供能合成ATP ,导致CP 逐渐减少,以至排空,所以运动后恢复期要消耗额外的氧来恢复CP 。运动后恢复期内CP 的再合成,可分为快时相和慢时相,与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耗氧量一致。

Ca 的作用的作用:Ca 有刺激线粒体呼吸的作用,若使线粒体与Ca 隔离,则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减弱。若增加线粒

体的Ca ,则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增强。运动中,从终末池中释放出大量Ca ,而恢复期内,回收这一部分Ca 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在Ca 未全部回收到终末池之前,仍能促进线粒体呼吸。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此二激素也有加强细胞膜Na 、K 、泵活动的作用,在恢复期仍有此作

用。

关于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关于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1、运动形式:大肌肉群参与、周期性、长时间、有一定强度、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活动。

2、练习强度:达60~90%最高心率,或50~85%最大摄氧量。

3、锻炼次数:3~5次/周。

4、持续时间:取决于练习强度,一般15~60分钟,对非运动员的成年人,低强度长时间为宜。

(二)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影响,但有人通过训练可提高25%,原因可能是总体重和体脂下降所致。

锻炼次数<2次/周,最大摄氧量没变化。

保证足够时间/每次运动,持续时间>20min 。

提高最大摄氧量的最低阈值,应为最大心率储备的60%左右(最大心率储备=最大心率—1/2安静心率)。 持续训练。

力量训练不能提高最大摄氧量。

年龄不是障碍。

10周以上见效。

(三)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原则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原则::((美国美国 Cooper 博士制定博士制定))

初训练时,必须大肌肉群参与运动,如腰部、上臂肌肉。

保持大肌肉群持续不断,有节奏,数十分以上的运动时间。

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心率和呼吸频率要达到本人最高值的50~70%,要出汗。

由Brog 体力感知测试表测试,主观感觉应达到12~14。

每次都应作准备活动,再做剧烈活动,最后做恢复活动。

3~4次/周锻炼次数。

时间:开始5~12分钟/次,逐渐延长到20~30分钟/次。

项目:快走、跑、游泳、骑自行车。

第五章 运动与内分泌

运动对甲状腺分泌活动影响

甲状腺作用:促进能量代谢及生长发育,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对甲状腺分泌机能的影响运动对甲状腺分泌机能的影响::

1.急性运动后甲状腺浓度升高。(运动中适当增高,有助于能量物质的分解,供给肌肉更多能量。)

2.长期运动训练对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影响不大。

3.运动时甲状腺周转率加快,可见,运动时甲状腺分泌活动是加强的。

运动使甲状腺浓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机制运动使甲状腺浓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机制::

1.与促甲状腺素(TSH )增多有关。运动促使TSH 释放。

2.交感神经的影响。运动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T 3,T 4分泌增多。

(三)研究运动与甲状腺关系时应考虑因素研究运动与甲状腺关系时应考虑因素::

1.饮食情况:饱食时T 3增高;长期低热量食物,T 3下降。

2.取样时间:

3.受试者机能水平:

运动对胰岛腺分泌活动的影响

胰岛素的作用:增强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胰高血糖素作用:与胰岛素作用相反,促进分解代谢。

调节:胰岛腺的调节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另外,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运动对胰岛素的影响

运动可使体内胰岛素水平下降,且降低程度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相关。

运动结束后,需1小时或更多时间,血浆胰岛素才可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运动中胰岛素下降的意义:

1.促使肝糖元分解的激素作用占优势地位,维持血糖水平。防止血糖下降。

2.抑制运动肌、肝脏、脂肪组织从血中摄取葡萄糖。有利于运动肌组织中糖元和脂肪的分解,促进糖、脂肪的利用。

运动时胰岛素下降的机制运动时胰岛素下降的机制::

1.(胰岛素中)B 细胞分泌量减少。

2.清除率增加。

3.a—肾上腺素能的活动加强

运动中,交感神经兴奋提高,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胰岛B 细胞膜上的a 受体。

研究运动与胰岛素变化关系应考虑因素研究运动与胰岛素变化关系应考虑因素::

1.受试者机能水平(有训练者运动后的下降幅度低于无训练者)。

2.血糖水平

3.取样时间(运动后即刻取样)

运动对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运动可以提高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运动中胰高血糖素的变化与运动负荷和时间有很大关系。

(中等强度,或大强度短时,胰高血糖素无明显变化,大强度,则明显增高)。

研究运动与胰高血糖素考虑因素研究运动与胰高血糖素考虑因素::

1.潜伏期:胰高血糖素的增高有一个潜伏期,工作强度越小,潜伏期越长。

2.训练水平:有训练者,增长较少;无训练者,增长较多。

3.血糖水平:血糖水平提高可以影响胰高血糖素。

三.运动对肾上腺分泌的影响

运动对肾上腺皮质素分泌的影响运动对肾上腺皮质素分泌的影响::

作用: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及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另外,与人的第二性症及性器官的发育也有关系。对肌肉的工作能力影响较大。

1.非力竭性运动后糖皮质素的变化:观点不一:有的下降,有的不变。

力竭性运动后糖皮质素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多数人认为是肾上腺达到了衰竭地步的表现。

研究运动与肾上腺皮质素关系考虑因素研究运动与肾上腺皮质素关系考虑因素::

1.受试者训练水平。有训练者高强度运动后皮质醇水平下降,无训练者则升高。

2.心理状态

3.生活节律 安静情况下,糖皮质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三)运动对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影响

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统称儿茶酚胺。

儿茶酚胺的功能:动员能量分解和增强身体机能。

运动中,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增加,适量增高,可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调节血液的重新分配,促进肝糖元和脂肪的分解,有利于肌肉运动的顺利进行。

研究时注意因素研究时注意因素::

1.运动强度 在完成不同强度的运动时,儿茶酚胺的变化是不同的。只有在最大强度练习时,肾上腺素才明显提高。

2.训练水平 训练水平高者儿茶酚胺的变化比未经训练或训练水平低者小。

3.情绪 紧张时,儿茶酚胺含量升高。

四.运动对性腺分泌活动的影响

运动对雄激素分泌活动的影响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昼夜节奏、季节、年龄、性别、体温、运动等。

作用:刺激雄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并维持其机能以及刺激雄性副性征出现,并维持他们的正常形态。此外,对中枢神经系统、代谢也有明显作用。

1.中等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对睾酮分泌的影响:可使睾酮明显升高。当运动负荷达到一定限度时才能使血浆睾酮升高。

2.长时间的力竭运动使睾酮分泌量减少。长时间力竭性运动可能还影响到睾丸本身的机能。

3.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的睾酮值高于正常人。(但是遗传还是训练所致有待研究)。

(二)研究运动与睾酮关系考虑因素研究运动与睾酮关系考虑因素::

1.受试者身体机能:机能好时,血清睾酮变化不大;

机能增强,血清睾酮有增加趋势;

机能不好时,血清睾酮下降。

在运动训练时,将睾酮和皮质醇综合起来进行机能评定:皮质醇升高,睾酮下降,则疲劳;二者不变或变化较小,则负荷适中。

2.采样时间

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但在恢复期中逐渐减少。

遗传因素 睾丸重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睾丸分泌机能的改变。

(三)关于唾液睾酮

1.意义

(1)采集无损伤,无应激影响,可频繁多次,简便易标;

(2)唾液睾酮反映了体内游离睾酮水平。

(3)唾液睾酮可反映血总睾酮的变化。

2.影响唾液睾酮含量可能因素影响唾液睾酮含量可能因素::

(1)唾液流出速率(不受影响)。

(2)昼夜节律:a.早晨较高,傍晚较低。 b.相近时间的唾液睾酮值具有可比性。

(3)月经周期:卵泡期<黄体期<排卵期

(4)年龄:17岁接近成人,成年后逐渐下降。

(5)运动:负荷升高,唾液睾酮浓度下降,且负荷形式也影响。

(四)运动对雌激素运动对雌激素、、孕酮分子分泌活动的影响

1.生理作用:维持和促进女性生殖器官与副性征的发育和维持,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孕卵着床等。另外,对中枢N 、代谢也有明显作用。

2.大负荷训练可使体内雌二醇和孕酮水平降低。

五.运动对垂体某些分泌的影响运动对垂体某些分泌的影响::

运动对生长素分泌的影响运动对生长素分泌的影响::

1.短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影响:适应者血浆生长素不变,不适应者升高。

2.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影响:血浆生长素经潜伏期后逐渐升高,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

3.影响运动中生长素变化的几个因素:

(1)潜伏期:运动中血浆生长素升高的潜伏期长短与运动强度有关。强度大,潜伏期短。

(2)运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强,血浆生长素增加。血浆生长素的增加与运动强度并非呈直线关系,一是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发生变化,二是运动强度过大,生长素水平反而下降。

(3)机能水平:无训练者运动后生长素上升快;同一强度运动,有训练者升高的低,且较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4)生长素的“爆发性”分泌特点: 在5-7小时的运动中,血浆生长素的变化多次出现高峰现象。

(二)运动对血管加压素分泌的影响运动对血管加压素分泌的影响::

长时间运动使血管加压素增高,对体液调节有重要作用。

第六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改进

(一)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运动方式。着重指出:1、后天获得的;2、是一种行为。

(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法 2.生理实验法 3.心理实验法 4.教育观察法

(三)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的分类::

|闭式技能:不受外界改变的重复动作;反馈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

|开式技能:随外界环境改变的、形式多样的动作,多种分析器工作,综合成总的反馈信息。视觉分析器往往起

主导作用。

二.运动技能的研究内容

从信息处理过程来看,人就相当于一个信息处理器,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的应激到发生反应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P188图6-1:信息的输入至输出过程模式图

信息输入 信息判断 反应选择 反应程序 信息输出

(感觉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过程) (动作反应过程)

反馈

信息的输入至输出过程模式图

P189图6-2: 联合区与解释感觉体验的一般关系

(一)信息源及感觉过程

1.外部输入信号:教师或教练的讲解、示范、口令以及其他一些外感受信息都能成为学生的外部输入信号。

2.内部信号:来自大脑皮质的一般解释区(一般解释区是躯体感觉、视觉听觉的联合区,在大脑皮质颞叶的后上方和角回的前方,是视、听、动觉的汇合区,具有各种不同的感觉的体验和分析能力,信号是由这里被转移到脑的运动部位以控制具体的运动。)

(二)感官在形成运动技能中的作用感官在形成运动技能中的作用::

视觉:在某些技能中起主导作用;肌肉的协调作用、准确性、韵律感也离不开视觉。

提高视觉的训练方法:

1.扩大视野能力,提高边缘视野的训练;

2.视敏度的训练,即发现目标的能力;

3.视深度的训练即三维空间判断目标的能力;

4.视觉复合训练,即两眼同时注意某一目标的能力。

动觉:判断身体的空间位置和身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感觉,它来自肌肉本体感受器的感觉,是形成运动技能和熟练掌握的主要物质基础(如球感即为动觉)。动觉有个体差异性。

(三)大脑皮质机能状态与运动技能

1.本世纪初,美国Yekes 发现应激水平与技能之间的反U 关系:P191图6-3 应激水平:

应激水平适度时,成绩最好;

应激水平过高时,兴奋性太高,如赛前紧张;

应激水平过低时,兴奋性不够,对比赛无欲望,如过度疲劳。

所以应对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行正确的调整,诱发皮层机能状态达到适度的机能水平,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加速技能的掌握。

三.形成运动技能的时相

两种分法:|返化、分化、自动化(以巴高级N 活动学说为基础);

|粗略学习时相(感知动作)、精确学习时相(联合、巩固动作)。

(一)粗略学习时相粗略学习时相::认识和感知的初步,不能准确指令效应器作出准确反应。P193表

2.教学注意教学注意::((视视、分、本、综合综合、、循序循序、、正面正面))

(1)学生无正确的肌肉感觉,学习动作主要靠视觉分析器,所以应以形象教学为主;

(2)应突出重点,不宜苛求技术细节,以利于分化抑制的建立;

(3)保护、帮助、降低动作难度,以提高肌肉运动感觉,消除防御反射;

(4)综合利用视、听、触觉等各种感受器官;

(5)从易到难,从间到繁,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

(6)正面肯定,鼓励。

精细学习时相精细学习时相::技能逐步改善、熟练、输入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分析能力逐渐精密,准确地把信息输到效

应器,肌肉能按要求有节奏地舒缩,动作准确,多余动作少,协调省力,可用语言描述。

2.教学注意教学注意教学注意::((语语、纠、难、赛)

(1)教师可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代替示范等

(2)彻底纠正错误动作

(3)可加大难度,利于更精确地分化抑制(如小篮圈、窄平衡木)。

(4)训练、比赛相结合

(三)运动成绩提高的规律运动成绩提高的规律::初期快初期快,,后期慢后期慢、、难

1.初期:已掌握的与新技术相似的动作及经验有迁移作用,有助于新技术掌握

2.初期:粗糙的分化;后期:精细的分化,较难。

3.随技能的提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发展身体素质需要时间。

4.成绩的提高是螺旋式的,训练也是分周期的。

5.初学时新奇,学生积极性高,效果显著;后期枯燥,易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学习效果。

(四)关于动作自动化关于动作自动化::低意识控制低意识控制,,自动化后仍会有错误

四.运动技能形成的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引起运动技能形成的刺激信息,是由人体的感受器来接受的,然后通过传入神经将输入的信息传到大脑,经大脑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后,再通过传出神经将输出的信息传给效应器。

(一)((美国美国美国、、费特费特))大脑对信息的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分为三大类理分为三大类

1.原封不动保留

2.减缩信息

3.增解或创建新信息

3.此外,还有来自内部的信息(这种信息是人们在过去获得而保留在大脑皮层中的)(来自大脑皮层的一

般解释区)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信息的传递与处理过程

(由于大脑皮层结构限制,不能同时容纳太多性质不同的信息,所以不能同时完成多种不同形式的任务) 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后—>冲动入CNS —>大脑皮层感知、分析—>记忆储存—>皮层接受信息初步处理后,加入筛选过滤—>运动计划中枢,通过运动控制效应中枢后,发出冲动给效应器,去路:

1.直接输出,完成动作

反馈给中枢,再筛选、滤过输出,使动作更精确

美。费克尔费克尔,,提出的控制理论把动作的限制分为两类

第一类:开式控制:动作自动化时,信息输入后,动作直接输出;

第二类:闭式控制:完成动作时,时刻需信息反馈(粗略期)

五、动机与动作技能形式的关系动机与动作技能形式的关系::

动机:行为的发端。

(一)美国摩尔根和金把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归结为一个由三个因素组成的一个循环链美国摩尔根和金把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归结为一个由三个因素组成的一个循环链::P202图

动机状态 |内环境(心理、生理) (内外环境可相互转化)

(第一阶段) |外环境

|达到目的:循环结束

动机——>行为产生——>满意阶段 |未达到目的:下一个循环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二)动机与运动技能形式的关系动机与运动技能形式的关系::倒U 型曲线P203图

应调整动机状态,使之处于最佳水平。

动机分类

动机分类: |原发性动机:先天固有,来自人体内部需要,与器官系统激素水平有关,生理动机维持人体生存、 保持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

|继发性动机:后天获得,社会性动机。生活经验中获得,受环境影响。

二类可相互作用。

(四)行为与行为与原发性动机及继发性动机的关系原发性动机及继发性动机的关系原发性动机及继发性动机的关系::P205图

五、抱负与动机的关系

抱负水平:LEVEL of aspiration(LOA)指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之前,希望自己的活动结果达到什么 水平。

美。拉路克(Laluke ):学生的动机处于最佳状态,且抱负水平较高,其获得的学习效果和运动成绩 较理想。

六、反馈在形式运动技能中的作用反馈在形式运动技能中的作用。。

(一)反馈概念及在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反馈:效应器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信息,信息又传回到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位的功能。

反馈信息图P206 教学中应双向反馈:P207

(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信息反馈通道

运动反射的信息通道: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冲动(信息)后,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中枢,中枢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然后下达指令(信息),传至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再传给效应器(肌肉),引起随意运动。由于本体感受器具有感知位觉能力,使由中枢传出的部分指令,不断返回到中枢,经中枢调整后再次下达指令,使动作不断校正和完善。

信息反馈通道中:小脑相当于耦合器:肌收缩时,肌梭、腱梭、高尔基腱将肌肉活动情况及时向小脑报告,同时大脑皮层的指令信息也达小脑,在此耦合、比较,然后小脑红核发出信息,经丘脑外侧核返回大脑皮层及发出指令信息的代表点,从而及时发出纠正动作的指令信息。

(三)反馈的种类

|固有的 |正反馈: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位的活动。

按不同信息分类 按效果分

|非固有的 |负反馈:…………以致…………………。

固有反馈:所要完成的动作练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的反馈,如箭耙提供瞄准目标。

非固有反馈:外部提供信息的反馈,以使练习者练习时更准确完成动作,如教师的提示。

同步反馈: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根据各种感受器提供的信息,决定自己的动作

终末反馈:结束后即刻产生的反馈。

(四)反馈的机能

三种:提供信息,强化和激发动机

反馈信息对提高动作技能的作用P210: 反馈强化对提高运动技能的作用P211:

(五)反馈与体育教学反馈与体育教学、、训练训练::

教师:非固有反馈改善技术,用语言给学生必要暗示,用同步反馈强化练习,在闭式运动技能中使学生体会本体感受的反馈信息。在开式运动技能中善于利用综合的反馈信息等。所以:

1.要求学生练习前想该动作的主要环节(反馈),启发学生自己讲述(强化)

2.想象完成动作的过程及比赛胜利后的喜悦,强化、激发动机,产生反馈信息。

3.学习动作粗略阶段,应充分利用视觉反馈,强化视觉及本体感觉之间的联系。

4.学习动作精细阶段,应多用语言反馈信息以及非固有、累积的反馈信息,强化动作与思维的沟通。

5.应用阳性语言纠正错误动作

6.课后要求学生回忆。

7.可利用想象录象法,多次重复正确动作,对比、分析。

第七章第七章

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平衡、柔韧、灵敏、反应、准确、爆发力、韵律

灵敏灵敏::sportsman 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 生理基础生理基础::

1.CNS 活动性及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

2.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及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提高。

3.分析器机能的改善、特别是肌肉感觉器官、内脏器官的机能特性(兴奋性、灵活性)也是灵敏素质的物质基础。

4.要求有一定水平的力量、速度和柔韧性。

发展手段发展手段::一方面:着重发展各种基本运动技能(基本功、基本技术)

。 另一方面:在多变的环境中练习以提高分析机能、判断和运动反应的灵敏程度。

(二)影响灵敏素质的其它因素

1.年龄,性别:儿童-12岁,稳定提高;13-14岁:高速发展,之后逐渐稳定提高到成熟期,男孩比女孩灵活性高。

2, 体重:体重上升,灵敏受影响

3.疲劳:

(三)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

1.立卧撑测验 2.侧跨步测验 3.象限双脚跳测验 4.侧滑步倒跑测验

二.柔韧柔韧::关节运动幅度的能力关节运动幅度的能力。。

(一)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1.决定因素:

(1)运动器官的构造,尤其是骨的构造

(2)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大小

(3)跨关于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皮肤的伸展性(影响最大)

2.NS 支配骨骼肌的机能状态:CNS 调节对抗肌协调及对抗肌收缩、放松的调节能力

3.肌纤维内基质蛋白含量的增加,也有利于肌肉的放松和柔韧素质的发展。

(二)发展柔韧性的方法发展柔韧性的方法::

1、拉长肌肉及结缔组织:

方法(1)爆发式(急骤拉长)

(2)慢张力(静力性拉长) (较好:因为超越关节伸展限度的危险性较小,不易引起损伤、疼痛。还能有意识放松对抗肌,使之慢慢拉长)

2、 柔韧性练习同训练课的准备活动相结合:先动力练习升高体温、降低肌肉粘滞性、提高CNS 兴奋性。

3、提高肌肉放松能力

4、要和力量练习相结合

5、要注意年龄特征,持之以恒:儿童期开始发展,成人坚持练,可保持。

(三)柔韧素质的测试方法柔韧素质的测试方法::

1.直立体前屈 2。踝关节背屈测验 3。旋肩测验 4。背伸测验 5。小腿内外提

三.平衡平衡::

(一)|静态平衡:人体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保持姿势稳定的能力

|动态平衡:人体在运动中,维持平衡的能力

(二)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1.遗传 2。后天训练 3。年龄(在成人前,随年龄增长,平衡能力上升)

4.平衡能力控制器官(1)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2)肌肉的反馈能力(3)视觉的暗示作用

(男子肌肉力量大,提高了肌肉的反馈能力,相应加强了平衡能力)

(三)平衡素质测验方法平衡素质测验方法::

1、睁眼动力平衡测验(平衡木)

2、睁眼静力平衡测验

3、闭眼静力平衡能力测试

4、金鸡独立

5、头手倒立

(三)前庭分析器对平衡的作用

四.反应

(一)

1.影响反应速度的原因

(1)自身因素:年龄、性别、经验、训练水平、情绪(男女反应速度最快的时期在19岁左右)

(2)实验条件:刺激物的复杂程度,外界有无干扰。

2.反应的划分反应的划分::

反应时(RT reaction time ):刺激出现到开始反应所需的时间(又称反应潜伏期)。

动作时(MT movement time ):开始反应到动作完成所需的时间(又称运动时)。

应答时(PT performance time ):从刺激出现到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PT =RT +MT )。

(二)反应素质的测试方法反应素质的测试方法::P224

1.视—>手反应速度 2。视—>足反应速度 3。视—>听反应速度

五.无氧功率无氧功率((爆发力爆发力))

(一)研究简史

概念概念::最短时间内,无氧条件下,发挥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萨扎特提出,但发展缓慢。Astrand 认为原因:

1、 ATP 、CP 少,难提取,难处理,与真实差异大

2、乳酸池(体内la 总含量)用当前技术难测准确值。

其研究的三个阶段其研究的三个阶段::

对无氧代谢的理论探讨

对无氧代谢能力的测定方法与评价方法

对无氧代谢与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

无氧代谢能力由两部分组成,ATP-CP 供能称非乳酸供能,可视为无氧功率(爆发力)的物质基础。糖元的酵解供能称乳酸供能,可视为速度耐力的物质基础。

(二)测定无氧功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测定无氧功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1.评定运动员的爆发力,作为其训练水平高低的一项指标。

2.可作为与某些爆发力有关项目的选材参考指标。

3.无氧功率受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等因素影响,如何控制这些因素而提高运动成绩是很重要的。

4.找出某些提高无氧功率的最佳训练方法及辅助手段。

(三)爆发力的测试方法爆发力的测试方法::

1.萨扎特(Sargent)纵跳试验法

公式:

H=纵跳高度-站立高度

2、 玛加利亚和玛加利亚--卡拉门修正法卡拉门修正法((Margaria-Kalaman )

(1)2m 助跑、二阶为一步,最快登跑6个台阶--->Margaria 跑楼梯法

(2)6m 助跑线、起跑、猛冲、三阶一步,最快蹬跑7个阶,用电动秒表测第3到第9阶所消耗时间。 M -K 蹬楼梯动力实验法

无氧功率 kg.m/sec =(W(kg)*第三至九阶垂直距(m ))/第三至九阶跑楼梯时间(sec )

优点:器材简单、动作熟悉、涉及肌群多,较精确了解ATP -CP 系统的非la 反应。

缺点:对幼儿,部分妇女不适合,受主观上影响及身高、腿长影响。

3、 温盖特wingate 无氧功率测验

a. 先测身高、体重、肺活量、皮脂厚

b. 调坐高,蹬2-3min ,无负荷80转/分;

c. 正式口令发出前3秒将阻力调至0.075kg/净体重千克、全力蹬30秒,记录圈数及HR

W=负荷阻力*圈数*11.765分 ——> 仅适Monark 固定自行车

结果可得:(1)最高无氧功率:Peak Anaerobic Power:第一个五秒内圈数(PAP )

(2)平均无氧功率:Average Peak Anaerobic Power 6个5秒圈数相加除以6得AAP

(3)无氧功率递减率(Anaerobic Power Decline )APD :代表疲劳程度指数

APD%=(最高AP -最低Ap 值)/最高AP *100%

六.协调性协调性协调性::

人体各肌肉群同步活动的能力。

协调素质测试方法协调素质测试方法::

四块木板。两块放在桌上,两块放在地上。两块木板之间距离为30cm ,以双手双脚排击法测试。

七. 力量素质测试方法力量素质测试方法力量素质测试方法。。

(一)静力性力量:握力计(前臂静力)

(二)肱二头肌动力性力量:哑铃:逐渐加大至1RM

(三)股四头肌动力性力量:腿力测定器

(四)力量与耐力关系的测定P232:秒表、握力计。

评定肌肉工作能力应注意评定肌肉工作能力应注意::

1、 不能用单一指标

2、力量有特异性:不同专项涉及不同肌肉力量

3、肌耐力与肌最大力量不成正比

4、不能用静力性力量预测动力性力量,反之亦然

北体运动解剖学资料全

北体运动解剖学资料 绪论名词解释——三无 运动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 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与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科学 动作分析法 对人体各种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着重研究运动过程中关节和肌肉的工作 和探讨人体器官与体育动作之间关系。 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肢在躯干两侧下垂, 手掌向前, 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构成 名词解释——历年1个 2008 运动终板 是躯体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特化连接结构,呈椭圆形板状。它 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给骨骼肌, 引起肌纤维收缩。 指运动神经末梢缠绕肌纤维束形成的板 状结构,它是效应器 哈佛氏系统 又称骨单位, 位于长骨骨干骨密质的、 外环骨板之间,

呈圆桶状, 由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和中央一条哈佛氏管组成, 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 神经组织 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 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以及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神经元 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骨组织 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几种细胞组成, 即骨基质和骨细胞, 骨原细胞,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组织的功能是支持、连接、保护、储存钙磷、造血等 软骨 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是固态的结缔组织, 对机体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 透明软骨 分布较广, 成人的关节面软骨,肋软骨, 呼吸道的一些软骨都是这种软骨。 新鲜时呈半透明状,较脆,易折断。 纤维软骨 分布于椎间盘纤维环, 关节盘和耻骨联合等, 是由大量平行或交错的胶原纤维排列而成, 软骨细胞较少。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磷酸原系统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②乳酸能系统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 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试述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运动中糖作为能源物质为什么优于 脂肪? 答:⑴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糖在满足不同强度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功能,也可以无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快、耗氧少、效率高;脂肪只能有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慢、耗氧大、效率低。 ⑵由于糖和脂肪上述不同的代 谢特点,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脂肪氧化供能,而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脂肪的分解受抑制,糖成为主要供能物质,糖代谢的利用增强,血乳酸水平可显著增高。总之,运动时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糖的供能则相反。因此,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糖是肌肉活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比较肌肉三种收缩方式特点,指出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答:⑴缩短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起止点靠近 ②肌肉做正功 在体育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⑵拉长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起止点远离 ②肌肉做负功 在体育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⑶等长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长度不变②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 多能量 在体育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 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 姿势起重要作用。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 特点是什么? 答:①化学传递 ②兴奋传递是节律1对1的 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 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 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 什么? 答:①电传导 ②生理完整性、绝缘性 ③双向传导 ④不衰减、快速传导 ⑤相对不疲劳 兴奋性 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 奋的特征,称兴奋性。 什么是牵张反射?举例说明牵 张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 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拉 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 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 张反射。 ①牵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 于维持站立姿势,增强肌肉力 量,肌肉在收缩前适当受到牵拉 亦可以增强其收缩的力量。 ②例如投掷时的引臂动作、起跳 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拉投 掷和跳跃动作的主动肌,刺激其 中的肌梭,使其收缩更加有力。 ③为了能更大的增加肌肉力量, 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 搁时间越短越好,否则牵拉引起 的增力效应就将消失。 何谓激素,简述激素作用的共同 特征。 答: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 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 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 为激素。 共同特征: 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②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血氧饱和度 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 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 氧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由氧分 压所决定。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体量为肺活量。其为潮气 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 和。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 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①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 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②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 体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进行交换 的气体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 上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空腔为 解剖无效腔。 ③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 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其 计算公式如下:肺泡通气量=(潮 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 分),即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 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 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 气体量却很少。所以从提高肺泡 气体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 吸的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 重点。 ④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 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 肺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所以说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 要好。 何谓呼吸,有那几个环节构成? 答: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 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并 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 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 吸。

北医生理笔记

西医综合之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使机体的功能活动与内外环境相适应 方式:神经(主导)、体液、自身调节 失血—>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厉害;冠状血管、脑血管收缩?小(一)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反应:受刺激组织的适应性变化 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的,具有种属特异性(种中的每一动物都存在)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具有个体特异性(个体差异) 见山楂流口水:条件反射;山楂放嘴里流口水:非条件反射 (二)体液调节: 意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器官来改变它们的活动。又称全身(远距离)体液调节 广义上讲也包括旁分泌和自分泌 旁分泌: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组织液扩散到周围影响周围细胞的活动自分泌:组织细胞自已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自身细胞膜受体 缓激肽—>缓激肽受体—>PLC—>IP3—>Ca++—>NO 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构成反射弧的一个传出环节 冷—>皮肤—>中枢—>下丘脑—>TRH—>腺垂体—>TSH—>甲状腺—>T3T4—>组织产热恶性刺激作用于耳的听神经,传到中枢,交感神经兴奋 神经调节:作用部位准确,持续短,作用范围小,快、迅速 体液调节:作用不精确但是范围大,作用持久,作用慢 (三)自身调节: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组织或器官自身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心肌:异长自身调节(离体心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Q=δP/R 肾血管平滑肌组织的自身调节 以上三者都属于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系系) 负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反,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制约作用,以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正反馈:控制信息与反馈信息作用的方向相同,反馈信息对控制系统起促进作用以使机体的生理过程迅速完成或使该反应迅速达到极限。 例如:血液的凝固过程; 分娩过程; 胰蛋白酶原激活的过程; 动作电位中钠通道的激活过程 需注意的是:渗透性利尿属渗透现象,非上述三种调节,为一物理现象。 CO中毒时为何不呼吸困难:关键是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决定于物理溶解的O) 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系统发出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系统以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系统的作用,使输出变量保持相对恒定。 前馈不需要通过反馈系统,即反馈之前已有控制系统的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北体大运动康复提纲

肌肉骨骼康复考查学生对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的康复诊疗过程和思路,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骨骼系统的常见损伤的诊断要点与分类,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思路与评定方法,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进,重点要求掌握以下损伤和功能障碍:肩周炎、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肱骨内上髁炎、肱骨部肌腱损伤、非特异性腰痛、颈椎病、脊柱侧弯、髋关节撞击征、髋关节置换术后、髌股疼痛综合征、换术、踝关节扭伤、跟腱病变、足底筋膜炎等。常见骨折的康复评价方法及康复治疗措施。骨质疏松症碍,骨质疏松症康复及护理措施。 康复评定学考查学生对康复评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内容包括:康复用与目的,ICF,SOAP原则,三期评定,康复评定的类型及方法;关节活动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影证及禁忌证、步骤和注意事项,各关节的具体测量方法;疼痛的定义及主观成分、分类和影响因素,疼结果记录;肌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肌力评定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上肢、下肢、躯干方法与步骤;躯体感觉的分类和评定方法,感觉障碍的临床意义,注意事项;反射的检查方法,反射异支撑面的概念,维持平衡的基本条件,平衡功能的分类,平衡评定的目的、适应症及评定方法;协调功及步态周期的概念,正常步态特征及参数,步态分析的方法,异常步态的原因及表现;肌肉骨骼损伤的伤客观检查的要素(观察、触诊、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抗阻运动、特殊检查、临近关节筛查)。 运动解剖学人体9大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各系统中重要器官的位置、基本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肌肉)的位置、形态结构、功能、运动特征以及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特点,运动器官的形态结构对人对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容易产生运动损伤的解剖学机理;骨骼肌的运动解剖学分析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实例分析;神经系统中重要器官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脊神经损伤定位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6) 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注:1、考试时间共120分钟,总分100分; 2、试卷内容共6页,请考生检查是否齐全; 3分,共15分) 1、内环境: 2、等张收缩: 3、有氧工作能力: 4、进入工作状态: 5、身体素质发展的稳定阶段: 20分) 1、肌肉中如果的百分比较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较快。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特征。 3、激素按照其化学性质与作用机制可分为两类,即

和。 4、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是:男性g/L,女性是g/L。 5、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 6、心力储备包括储备和储备,后者又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7、随着运动负荷量的增加,出现尿蛋白阳性的几率也会;当训练适应后,在同样的运动负荷量下,尿蛋白排泄量将会。 8、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诸多良好的影响,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和。 9、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则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 10、运动性条件反射建立得越多,越有助于的形成。 11、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有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性变化过程,即阶段、阶段、巩固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2、在高温环境运动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大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A.感应和分化阶段,增殖阶段,效应阶段 B.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C.感应阶段,增殖阶段,效应和分化阶段 D.分化阶段,增殖阶段,效应阶段 2、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呈正比关系。 A.持续时间 B.强度 C.时间与强度 D.以上都不是 3、与快肌相比,下列那条不是慢肌纤维的特征()。 A.收缩力小于快肌 B.抗疲劳能力强 C.有氧代谢酶活性低 D.直径小

生理学重点笔记92900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核分支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核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所必需,也是兴奋性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及互相协调来完成。 4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刺激量包括三个参数,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5兴奋性: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 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即在RP的基础上膜内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其绝对值大于RP的绝对值。 8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9局部电位:给予细胞膜一定的去极化刺激时,会引起部分钠通道的激活和内向离子电流,使膜在电紧张电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极化,但此时如果外向K电流仍然大于Na内向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如此形成的膜电位称之为局部电位。 10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一可传播的膜电位迅速波动。 11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3简述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①,膜外K浓度与膜内K浓度的差值决定Ek,因而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静息电位。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也就增大。③,钠-钾汞活动的水平对静息电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4简述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动作电位一经出现,其幅度就达到一定的数值,不因刺激的增强而随之增大,动作电位的这一特性称为全或无②动作电位的另一特性就是可传播性。③动作电位的脉冲性,即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 15常见的物质跨膜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是被动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着电化学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课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电位梯度迅速跨膜移动。其结构功能状态可随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有开

运动解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人体解剖姿势:人体标准的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立,脚尖向前。 2.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又称为横切面。 3.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又称为冠状面。 4.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称为矢状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面。 5.近端和远端:近端指四肢的近躯干端。(四肢靠近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为近端)远端:指四肢的远躯干端。(四肢远离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为远端) 6.桡侧和腓侧:桡侧指前臂的外侧。腓侧指小腿的外侧。 7.胫侧和尺侧:胫侧指小腿的侧。尺侧指前臂的侧。 8.神经纤维:以神经元长的轴突或树突为中轴,以及包裹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所构成。根据包裹的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9.突触:神经元与神经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10.单轴关节:只能绕一个轴在一个平面上运动的关节。分为滑车关节和车轴关节。 11.双轴关节:能绕两个轴在两个平面上运动的关节。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12.多轴关节:能绕三个轴在三个平面上运动的关节。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13.关节:全身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组织或骨组织相连,称为骨连结,又称为关节。

14.定点和动点:肌肉工作时运动明显的一端称为动点,另一端称为定点。肌肉的动点与定点可随肌肉的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15.近固定和远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近侧叫近固定,定点若在远侧端叫远固定。 16.下固定、上固定和无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上端的称为上固定,若定点在下端称为下固定。若肌肉收缩时,两端都不固定,则称为无固定。 17.原动肌和对抗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叫原动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叫对抗肌。18.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所附着的骨的肌肉叫固定肌。 19.离心工作:肌肉的收缩力小于阻力,环节的运动方向与肌肉的拉力方向相反,肌肉被拉长,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离心工作。 20.向心工作:肌肉的收缩力大于阻力,环节朝肌肉的拉力方向运动,肌纤维的长度缩短,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向心工作。21.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单关节肌,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多关节肌。 22.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均从肩关节上方、后方和前方跨过,并与肩关节囊紧贴,它们的腱共同形成“肌腱袖”即肩袖。 23.支持工作:位于关节运动轴一侧的肌肉呈持续性收缩,平衡阻力,使环节保持一定的姿势不动,如:马步站桩等动作。 24.加固工作:关节周围的肌肉持续收缩,防止相邻环节由于外力作用而在关节处相互脱离。如:提重物等动作。 25.固定工作:作用相反的两群肌肉共同收缩,使受力作用的环节固定不动。如:举重物时,肩关节处的屈、伸两群肌肉共同收缩使整个上肢的环节保持不动。 二、简答题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 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 统完成)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 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 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一一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一一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 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 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 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 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第三章 1.目的: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 2.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3、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第五章 1、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 体育科学定义: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哪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第六章 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第七章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点财富,包括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跟中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 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成果 2.体育文化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特质和从结的产生及社会的融入,由此引起的体育文化局捕获总 体性改变. 第八章 1、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 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 3、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4、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5、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第九章 1.变商:指人处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越大。 2.逆商:指人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能力,能承受逆境的压力,变逆境为顺境者就能成功。 简答题 第一章 1、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1)引进与移植 (2)探索与终结阶段 (3)挫折与停顿阶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体育概论具有哪些特点?(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 (4)应用性(5)创新性 3、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意义。(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4、体育的多种属性。 ①健身性②教育性 ③文化性④竞赛性 ⑤技能性⑥娱乐性 ⑦社会性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体育生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考试资料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 过程。 2.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3.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这种电位差 存在细胞膜两侧。 5.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7.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变化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8.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9.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 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10.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 运动单位。 1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12.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细胞外液。 1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5.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在同一时期,左心和右心接纳回流的血量 大致一致,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 16.动脉脉搏: 17.心力储备: 18.基础心率: 19.收缩压: 20.舒张压: 21.潮气量: 22.肺活量: 23.肺泡通气量: 24.氧扩散容量: 25.体液调节: 26.感受器: 27.运动神经元池: 28.本体感受器: 29.牵张反射: 30.状态反射: 31.姿势反射: 32.翻正反射: 33.运动技能: 34.需氧量: 35.摄氧量: 36.身体素质: 37.赛前状态: 38.准备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