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什么变化

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什么变化

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什么变化
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什么变化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

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

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

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

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在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小东是个“小书迷”,昨天去逛新华书店,看中了三本书,回家向妈妈要钱买书。妈妈给了他100元,小东拿到钱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忘记三本书的具体价格,只记得其中两本三十几元,一本十几元,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 1、设问:同学们觉得100元够买这三本书吗? 2、追问:每本书具体价格多少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能作出判断呀? 3、小结:感谢大家帮助小东解决了困惑。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4、最后:判断购物钱数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上舍入”或“下舍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比较简便。 我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意识地“绕开”具体数据,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怎样体验小学数学 固白小学张桂英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

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20XX年赤水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材料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教师备课,要重教材,重课标;研读课标,要重内容,重理念。 一、新课标理念及内容变化 (一)未变的理念 1、全面育人、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理念没有改变,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2、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变化的理念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出“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双基”为什么发展为“四基”? 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基则涉及三维目标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基只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尤为重要。 (2)“四基”是一个有机整体。 四基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 4、10个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1)符号意识: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同一符号多重表示如y=ax。 (2)几何直观: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如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 (3)数据分析观念 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

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学期开学以来,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让我受益非浅。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123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答案)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③)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②)。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③自己创造教材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③)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 容中,不再单独出现(①)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 数学活动水平的(①)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 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②)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9、“用数学”的含义是(②)。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④)。 ①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③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④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 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 性)(层次性) (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 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摘要 随着各项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崭新的变化。新《课标》的确立,使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位教师也投入到研究新《课标》,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授课的新阶段。本文以一个师范生的视角,浅谈如何结合新《课标》有效地使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授课。本文将紧密联系新《课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吸取其中的精华来谈谈如何更好、更有效的使用新型教学方法。 引言 一、新《课标》的提出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以崭新的速度加快改革。为了使现今的数学教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并于2006年通过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稿)》。此次新《课标》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总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放在首位,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崭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新《课标》中将原先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到“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新《课标》根据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强调了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组织教学。因此,自主、探究、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真正的交给学生,将学生的角色变化为主体,摆脱传统的制约。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概念的界定,我选取了以下几个作为研究: (一)、是指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1]。 (二)、|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 (三)、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学的方法等[3]。 从中不难看出,教学方法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协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体,如果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实现。正如马云鹏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写道:“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同一个班级,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大不相同的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自觉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众生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手段[3]。”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迈向成功教育教学的关键点。 三、在新《课标》下产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等等。在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现在的课堂中,不能再按照从前的“老一套”来教学,要摆脱单一的以讲课和练习为主的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时间,培养学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文化的培养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文化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教和学的方式方法的转变怎样来贯彻实施,因为,作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由简单教和学的方式方法获得。此时,数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就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有何作用? 美国学者怀特认为,“文化的特征是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个人意识,个人通过学习其他个群体的习俗、信仰和技术来获得文化。”因此,首要的,数学对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抽象性决定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作为人类抽象产物的数学,在最初的应用需要中,由数学语言系统演绎、逻辑系统推理,从而成为由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著作、数学工具等构成的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其语言、逻辑系统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对行为的影响,最终促进了数学理性精神的形成。 可见,数学从它的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课程的数学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辉。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的最深刻的核心最完美的内涵。而这正是数学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创新意识。 二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开发 结合数学定义和数学文化的分析,在实施作为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1.数学的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一)

[转]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张丹教授发言原稿)2012-02-20 15:09:07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4次评论:0条 张丹教授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 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在学习中老师们还存在不少困惑,亟需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为此,特邀请张丹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张丹教授。 张丹,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她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组成员,也是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组成员,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自己独立编著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统计与概率”》、《数学课程设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等七部,及各种论文三十余篇。 今天活动安排,一是张丹教授诠释课程标准(2011年)的变化及修改意图;二是张丹教授解答老师们在学习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困惑。下面,我们欢迎张丹教授为我们高屋建瓴。 各位老师: 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和老师们共同就新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也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这里介绍几个。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考试案例解析题及参考答案(三套)

小学数学教师课标考试案例解析题(一) 1、如右图,把三角形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让 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出C点旋转后的位置。 从课程内容上看:所考察的上位学习目标是(在方格纸上将简 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2、李明和王佳在一起玩算“24点”的游戏,他们一共算 对9次。(1)两位同学算对的次数可能是多少?(请说明可以 采用什么策略并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策略1分,表示次数3分,共4分) 答案要点:可以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能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策略1分,列出完整的可能次数3分) 李明算对的次数0 1 2 3 4 5 6 7 8 9 王佳算对的次数9 8 7 6 5 4 3 2 1 0 (2)请你解释为什么王佳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2分) 答案要点:只有当算对次数是偶数的时候,两个人算对的次数可能都是奇数,可能都是偶数,这时王佳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由于9是奇数,它是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的和,因此,王佳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只能用表内数字说明得1分,会用奇、偶性明确说明得2分) 五、案例设计(第1、2题各6分,第3题10分,共22分) 1、请举一例来说明是如何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每问2分,共6分) 答:〖例题〗:笼中鸡兔共20只,腿共50条,问鸡兔各几只? 〖分析与解〗:鸡和兔的只数是两个变化的量,鸡和兔的腿数是固定的量,当总只数和总腿数确定时,可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鸡数+兔子数=20 鸡数×2+兔子数×4=50 用X表示鸡数,用Y表示兔子数,模型可简化为: X+Y=20 解得:X=15 2X+4Y=50 Y=5 答:笼中有15只鸡,5只兔子。 〖解答这类问题的模型是〗: 解答鸡兔同笼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为:X+Y=n (m,n是常数) 2X+4Y=m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97748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

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新课标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选择题。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③)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②)。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③自己创造教材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③)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 容中,不再单独出现(①)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

数学活动水平的(①)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 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②)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9、“用数学”的含义是(②)。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④)。 ①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③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④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 学实践 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 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态度 )、( 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 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 (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合作者。

小学数学新课标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新课标现状分析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一方面,培养小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新课标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针对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不够令人满意之处,还需要广大数学教师队伍不同努力,共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确保新课标教学要求可以顺利实现。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实施现状 1.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此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无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并

且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是非常的深刻,只是出于表面形式的理解,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做到熟练运用,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有效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更加主动学习,体会到数学学科的乐趣所在。 2.更加注重知识的建构 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教师逐渐由建构主义代替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知识,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而小组学习模式,是最好的落实构建主义理论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有多种优势:第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答问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二、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累积程度也不同,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小学数学新课标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