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书面考试,试卷设计为七种题型,每种题型设计及分值为: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判断题共6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4、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0分;

5、名词解释共4题,每个2分,共8分;

6、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7、论述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所以,根据考试题型和该课程的重点,设计复习大纲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实现人是心理学家(C)提出的假设

A亚当.斯密B、梅奥C、马斯洛D、麦克雷戈

2、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D)

A、冷漠

B、理解

C、思维

D、意向

3、期望理论属于(B)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挫折理论

4、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是(A)

A、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行为相左

B、权威命令

C、个体自作主张

D、外部威胁

5、关于群体思维,表述正确的是(D)

A、群体思维就是大众思维

B、群体思维就是多数人的思维

C、群体思维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思维

D、群体思维是指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倾向于一味保持所谓的思想上的一致性,

而忽视了客观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的重要性

6、构成冲突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B)是指由于人们信息沟通渠道不同而造成的。

A、认识基因的冲突

B、信息基因的冲突

C、价值观基因的冲突

D、本位基因的冲突

7、所谓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A)

A、一个人同时要达到两个相反的目标时,由于这两个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不能同时到达,这时引起的内心冲突

B、一个人面临两个同时回避的目标时,往往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甚至企图摆脱这种困境,而采取的一种折中的办法

C、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的一种心理上的矛盾

D、以上都不是

8、当组织成员要求进修时,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

A、信奉行为组织理论管理者会同意

B、信奉行为组织理论管理者不会同意

C、信奉古典组织理论管理者会同意

D、信奉古典组织理论管理者不会同意

9、组织变革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和(A)

A、科技进步

B、人员增加或减少

C、服务对象变化

D、资金增加或减少

10、柔性组织是一种多极化、二元性的组织,其特点就是(A)

A、既集权又分权

B、完全集权

C、完全分权

D、以上都不是

11、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职工是(B)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12、第一印象是指与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印象,也称为(A)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归因效应

D、刻板印象

13、根据管理方格理论,贫乏型管理是指(B)

A、只关心人,不关心任务

B、只关心任务,不关心人

C、关心人也关心任务

D、不关心人也不关心任务

14、需要层次论属于(A)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挫折理论

15、下列关于群体士气和生产率关系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A)

A、群体士气高,生产率也高

B、群体士气高,生产率一定高

C、群体士气低,生产率一定低

D、群体士气低,生产率一定高

16、在非正式沟通的各种形式中,(D)是指由于偶然的机会传播小道消息。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单线式

D、偶然式

17、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D)

A、心理上的关系

B、心理上的距离

C、空间上的距离

D、双方之间需要满足的程度

18、下列哪个不是构成领导函数关系的要素(D)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环境

D、法律

19、关于工作压力的说法,正确的表述是(D)

A、工作有压力是好事

B、工作有压力是坏事

C、工作有压力好坏说不定

D、工作有压力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20、一般来说,工作者职位越高,则(B)

A、工作广度越大,工作深度越深

B、工作广度越大,工作深度越浅

C、工作广度越小,工作深度越深

D、工作广度越小,工作深度越浅

21、第一印象是指与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印象,也称为(A)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归因效应D、刻板印象

22、根据管理方格理论,任务型管理是指(B)

A、只关心人,不关心任务

B、只关心任务,不关心人

C、关心人也关心任务

D、不关心人也不关心任务

23、强化理论属于(C)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挫折理论

24、下列关于群体凝聚力和生产率关系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C)

A、群体凝聚力高,生产率一定高

B、群体凝聚力低,生产率一定低

C、群体凝聚力高,生产率不一定高

D、群体凝聚力低,生产率一定高

25、关于群体转移,正确的说法是(C)

A、群体迁移

B、群体决策往往更保守

C、群体决策往往更冒险

D、群体决策难以达成

26、关于群体冲突,正确的说法是(C)

A、只有群体之间才有冲突

B、只有个体之间才有冲突

C、个人的内部也有心理冲突

D、冲突的存在对群体没有益处

27、领导者(A)

A、是领导行为的主体

B、与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地位不平等

C、与组织成员没有共同的目标、利益和要求

D、只能是个体

28、组织层次多少与一个管理者能直接管理的下属数目的多少之间的关系是(B)

A、成正比关系

B、成反比关系

C、没有关系

D、不确定

29、勒温模式认为组织变革要经过三个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解冻、再冻结、改变

B、解冻、改变、再冻结

C、改变、解冻、再冻结

D、再冻结、解冻、改变

30、(D)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行为特征和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测验法

3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C)

A、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B、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

C、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

D、以上都不是

32、某一个人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敏感,但急躁不稳。此气质属(B)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粘液质

33、公平理论属于(B)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挫折理论

34、群体规范可以分为(A)

A、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B、行为规范和言论规范

C、书面规范和非书面规范

D、集体规范和个体规范

35、就效果而言,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下列哪种说法准确(C)

A、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好

B、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差

C、二者各有优劣

D、二者都不好

36、(D)是指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自由地沟通,成员间地位平等,没有核心人物。

A、链式沟通

B、环式沟通

C、轮式沟通

D、全通道式沟通

37、所谓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C)

A、一个人同时要达到两个相反的目标时,由于这两个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不能同时到达,这时引起的内心冲突

B、一个人面临两个同时回避的目标时,往往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甚至企图摆脱这种困境,而采取的一种折中的办法

C、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的一种心理上的矛盾

D、以上都不是

38、下列哪种描述是正确的(D)

A、专制型领导比放任型领导效果好

B、民主型领导比专制型领导效果好

C、放任型领导比专制型领导效果好

D、以上都不是

39、产品的外观和包装属于组织文化中的哪个层面(A)

A、物质层

B、制度层

C、精神层

D、行为层

40、一般来说,工作者工作技术越精细复杂,则(C)

A、工作广度越大,工作深度越深

B、工作广度越大,工作深度越浅

C、工作广度越小,工作深度越深

D、工作广度越小,工作深度越浅

二、多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填在下表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内容,领导行为四分图分为哪几种情况(ABCD)

A、低组织高关心人

B、高组织高关心人

C、低组织低关心人

D、高组织低关心人

2、群体规范的类型包括(ABCD)

A、绩效规范

B、形象规范

C、社交规范

D、资源分配规范

3、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ABCD)

A、领导方式

B、群体目标

C、群体规模大小

D、个体需要满足程度

4、构成组织冲突的原因是(ABCD)

A、信息沟通渠道不同,彼此之间又互不通气

B、认识、经验、观点、态度不同

C、价值观念的不同

D、本位主义意识

5、工作压力来自(ABCD)

A、生理压力源

B、心里压力源

C、环境压力源

D、文化压力源

6、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罗马医生盖仑将气质划分为哪几种类型(ABC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7、组织管理中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包括(ABCD)

A、奖励制度

B、职工参加管理

C、培训激励

D、榜样激励

8、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有(ABCD)

A、模仿

B、流行

C、暗示

D、服从

9、群体决策相对于个体决策,有哪些优点(ABCD)

A、决策质量高

B、决策一贯性强

C、决策可接受性强

D、增加决策合法性

10、按照沟通中信息流动的方向,沟通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ABCD)

A、上行沟通

B、下行沟通

C、平行沟通

D、斜向沟通

11、有效领导要求做到(ABCD)

A、敏锐的洞察力

B、合理的工作次序

C、合理利用时间

D、科学运用领导艺术

12、群体规范的作用是(ABCD)

A、有利于增进内聚力,促进群体生存

B、有利于增强群体行为的可预测性

C、有利于减少人际摩擦,改善人际关系

D、有利于澄清群体身份,表现群体的核心价值

13、士气与生产率之间存在哪几种关系(ABCD)

A、士气高,生产率也高

B、士气高,生产率低

C、士气低,生产率低

D、士气低,生产率也低

14、人际关系的好坏主要取决于(ABCD)

A、空间距离的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交往者的相似性

D、需要的互补性

15、组织变革可以采取下列方案(ABC)

A、彻底变革

B、小改小革

C、系统发展

D、局部改革

16、价值观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有(ABC)

A、最大利润价值观

B、委托管理价值观

C、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D、理性价值观

17、根据群体组成成分的不同,群体的构成可以分成(AD)

A、同质群体

B、混合群体

C、简单群体

D、异质群体

18、个体在从众现象中的内心反应和和表现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种(ABCD)

A、口服心服

B、口服心不服

C、心服口不服

D、心口皆不服

1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ABCD)

A、责任不清

B、决策成本高

C、从众压力大

D、少数人控制

20、一般而言,企业领导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ABCD)

A、能力

B、智力

C、知识

D、修养

三、判断题

1、气质是后天形成的(√)

2、员工激励应体现差异性(×)

3、电子会议法是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的混合(√)

4、斜向沟通是既跨部门,又跨层级的沟通类型(√)

5、领导即是管理(√)

6、组织行为学只对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研究(×)

7、“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

8、气质就其社会意义而言,本身无好坏之分(√)

9、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优越(×)

10、群体之间的竞争不利于群体的发展(×)

11、全通道式沟通的优点在于沟通速度快(×)

12、领导者的行为理论研究的是领导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13、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可变的(√)

14、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

15、冲突包括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

16、链式沟通的缺点在于信息易失真(√)

17、特质理论研究的主要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18、群体思维就是多数人的思维(×)

19、社会知觉的类型可分为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20、“需要层次论”属于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21、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往往更倾向于冒险(√)

22、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23、传递信息的工具不灵,主要指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不能准确畅通(√)

24、组织文化的结构仅包括制度层与精神层(×)

四、填空题

1、(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基本需要,其中,(社交需要)需要,也称爱与归属的需要。

3、根据群体组成成分的不同,群体的构成可以分为同质群体和(异质群体)两种类型。

4、链式沟通,又称为(直线型)沟通。

5、所谓组织理论是指有关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的系统设想。

6、暗示就其产生的效果而言,可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暗示。

7、马斯洛认为,若一个人的所有需要都相对未满足时,支配人们行为的优势需要是(生理需要)

8、按能力的创造性程度,能力可分为创造性能力与(再造性能力)。

9、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

10、如果把言语沟通理解为是“说什么”,则(非言语沟通)可理解为“怎么说”。

11、“经济人”又称“实利人”,这种假设始于(亚当.斯密)。

12、(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

13、赫茨伯格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叫(保健因素),一类叫激励因素。

14、按照信息收发的地位是否交换,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15、在促成行为改变的方法中,(权威法)就是指在组织中居于某种地位的人,利用组织赋予他的特殊权力以影响其下属改变行为。

16、(行为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种“自然系统”。

1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18、根据谈话过程中结构模式的不同,可以把谈话分为有组织的谈话和(无组织的谈话)两大类。

19、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透过知觉来研究人的性格,把人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20、所谓(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当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矛盾。

21、归因问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的问题。

22、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基本需要,其中,(自我实现)需要,主要是指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23、在实际组织中,群体规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之分。

24、非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又谓之(小道消息)

25、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韦伯)

26、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

27、观察法按被观察者所处的实际情境特点,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两种。

28、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其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9、所谓(回避-回避)型冲突,就是一个人面临两个同时需要回避的目标时,往往左右为难,甚至企图摆脱这种困境。

30、(协助法)是指使行为改变者认识到自己改变行为的重大意义,指导者只是从旁边协助,而非控制或操纵被改变者。

31、(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或事形成的一种较固定的、概括的看法。

32、根据心理能量和活动倾向于内部或外部,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3、按照个体的实际归属情况,群体可以划分为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34、按照沟通方式有无组织系统,沟通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5、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表现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领导环境)之间的函数关系。

36、职务设计要从两个主要纬度来考虑,即(专业化)和自主性。

37、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38、按能力的倾向,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39、价值观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划分,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

40、人际关系的需求可分为相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与(感情)的需求三类。

五、名词解释:

1、价值观

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3、组织设计

进行专业分工和建立使各部分相互有机地协调配合的、系统的过程。

4、组织发展

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采取干预措施,对构成组织的三要素进行系统的变革,以期开发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提高组织的经营效果。

5、群体

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结合体。

6、沟通

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交换情报的过程。

7、心理压力

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

8、气质

一个人先天的、稳定的、典型的反映个体心理活动全部动力特征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9、归因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10、社会知觉

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

11、群体凝聚力

是指对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12、组织

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系统集合。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气质的四种类型的心理特征。

答:1)胆汁质: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性情急躁;

2)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反应速度快而灵活,可塑性强;

3)粘液质:情绪兴奋性低,反应速度慢而不灵活,注意力稳定,抑制力强;4)抑郁质:情绪兴奋性低,行动迟缓,易受挫折。

2、简述群体的类型。

答:1)大群体与小群体2)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简述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答:优点:1)决策质量高2)决策一贯性强3)决策可接受性高4)增加决策合法性

缺点:1)责任不清2)决策成本高3)从众压力大4)少数人控制

4、简述组织文化的内容。

答:1)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2)共同的价值观3)作风及传统习惯4)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5)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5、简述价值观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答:1)影响人与人的关系2)影响个人所选择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影响个人对形势和问题的看法4)影响确定有关行为的道德标准5)影响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6)影响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7)影响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8)影响对管理和控制中人力资源手段的选择6、简述群体的构成要素。

答:1)活动2)相互作用3)感情4)群体规范

7、简述沟通的类型。

答: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斜向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

8、简述“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答:1)每个人都有许多需求和具有不同的能力,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

2)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有多种需要和动机,相互结合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在某一时期的动机模式,是其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4)一个人在不同的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能力,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

9、简述“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答:1)人是由社会需求引起工作动机的。2)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比经济刺激更值得重视。3)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经济诱因及控制值得重视。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1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答:人有五大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11、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有哪些?

答:1)对组织目标的赞同。2)合理的经济报酬。3)对工作的满足感。4)管理者良好的品质和风格。5)同事间的和谐与合作。6)良好的意见沟通。7)良好的工作环境。

12、个人心理冲突的类型有哪些?

答:1)接近-接近型冲突。2)回避-回避型冲突。3)接近-回避型冲突。4)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13、简述社会知觉的主要偏见。

答:1)第一印象2)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

14、简述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答: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3)掌握好激励的时机和力度4)激励时要因人而异5)系统地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15、简述群体决策技术的类型。

答:1)头脑风暴法2)名义群体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

16、简述群体冲突对群体间关系的影响。

答:1)每个群体都更加把另一个群体视为对立的一方2)每个群体都只看到本群体的优点,对另一个群体则只看到它的缺点3)对另一群体的敌意逐渐增加,与对方的交往和沟通相对减少4)在被迫交往的情况下,双方会相互指责,而只注意倾听对自身的支持意见。

七、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阐述构成冲突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答:冲突的成因:

1)信息基因的冲突。由于人们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彼此之间又互不通气而引起冲突。

2)认识基因的冲突。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观点、态度的不同,因而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构成冲突。

3)价值观基因的冲突。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对是非善恶的看法也不同。4)本位主义。由于组织中的个人或群体,在处理问题时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地位,往往只关心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从而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

冲突的解决方法:

1)协商解决法。冲突发生之后,由双方各派代表,本着协商的原则谋求解决的方法;

2)仲裁解决法。冲突发生后,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时,需要第三者出面,从中调解,通过仲裁,使冲突得到解决。

3)权威解决法。当双方的冲突经过协商和仲裁都不能解决时,则由上级主管部门作出裁决,强迫冲突双方执行命令。

2、阐述组织结构创新的趋势。

答:1)无边界组织。新技术在组织变革中的影响形成了无边界的趋势。虽然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界定依然存在,但部门间的边界模糊化,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得以提高,已经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门的功能。

2)网络组织。网络组织可以降低信息成本,同时可以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网络组织突破了传统组织的纵向等级和横向分工,将组织的成员以网络的形式相互连接,其最大特点在于松散和动态的连接、以任务为中心。

3)类似市场的组织形式。

4)柔性组织。为了适应快速的技术变革,参与世界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技术的挑战,许多公司都在积极地尝试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不断地朝着新颖、敏捷、柔性化的组织形式发展。

3、阐述组织变革的原因与对策

答:组织变革的原因:

1)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2)科技进步的影响;

3)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

组织变革的对策:

1)改革方案的制定:彻底变革、小改小革、系统发展。

2)组织变革方法:从组织机构入手,进行调整和重新组织;从技术入手进行革新和挖潜;从人的因素入手,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调节和控制外部环境,以适应组织发展。

3)组织变革的方向与内容:

组织中人员的变革方向:知识的变革、态度的变革、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变革;组织中结构变革的方向:权力的分享与下授。

4、阐述群体内部及群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与群体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1)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

若工作比较简单,则个人竞争比群体合作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若工作比较困难,则群体合作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当群体目标明确,群体成员的态度与感情属于群体定向时,群体合作比个人竞争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当群体成员对工作缺乏兴趣,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时,个人竞争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群体间的竞争与合作

影响群体竞争效果的因素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如果群体内各成员能够合作共事,就会增强该群体的竞争力,反之,则该群体对其他群体就缺乏竞争力;

因此,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

5、有人说:“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性格相同就合得来,性格不同就合不来。”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并根据所学知识阐述原因。

答:1)这种说法不正确。2)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其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首先就表现在性格上。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能够扬长避短,从而使得人际关系和团体气氛更加和谐,因此,在组织工作团队时,应注意不同性格特点的成员的协调与配合,对于具有不同的良好性格的员工,既要注意他们性格上的相容性,又要有意识地考虑性格类型的差异,以及各种性格类型之间的合理搭配,这样可以集中各类性格的优点,发挥各自特长,从而扬长避短,互相弥补以增强整体战斗力。3)因此,并非“性格相同就合得来,性格不同就合不来”,我们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论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及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答:(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1)群体的领导方式2)群体的目标3)工作群体成员的社会属性与心理特征相似程度4)工作群体的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5)工作群体成员间的思想与情感沟通程度6)工作群体间竞争程度7)工作群体规模的大小8)个体需要满足程度9)群体的社会地位

(2)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受到群体规范的引导与约束,沙赫特通过实验发现,在对群体施行不同诱导的情况下,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有以下四种情况:

在对群体实施积极诱导的情况下:

1)凝聚力高,生产率也高;2)凝聚力低,生产率高。

在对群体实施消极诱导的情况下:

3)凝聚力高,生产率低;4)凝聚力低,生产率也低。

7、请阐述“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并分析相应的管理对策。

答:“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一般人本性都是勤奋的。2)人们能够进行自我指导与控制。3)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4)人们具有比较高的创造力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管理对策:

1)管理重点既不是工作任务,也不是人际关系,而是创造一个适宜人们发挥潜力、表现自己才能的工作环境条件。2)管理人员扮演的角色既不是生产指导者,又不是人际关系协调者,而是一个采访者,帮助人们创造条件、消除障碍。3)在激励方面,强调内在激励,即人们通过工作可以自我实现和增长才干所得到的激励。4)管理制度不是强调专业人员制定制度、多数人去执行,而是把权力放给执行者,由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工作制度。

8、阐述组织文化的功能

答:(1)导向功能。组织文化能将全体职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组织发展的目标上来,不仅对组织成员的心理、性格、行为起导向作用,而且对组织整体的价值观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组织文化能对职工的思想、性格、兴趣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职工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组织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把个人融合到集体中,减少内耗,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

(3)激励功能。组织文化能使全体职工看到自己组织的特点和优点,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产生热爱本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发巨大的工作热情。

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Y测试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研讨会B.霍桑实验 C.1914年利莲.吉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 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3.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是以()作为组织分类标准的。 A.组织内部人员受惠程度 B. 人员的顺从程度 C. 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 D. 组织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 A.边缘性 B.综合性 C.两重性 D.多层次性 E.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个体 B.群体 C.组织 D.集体 E.环境 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 )。 A.心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政治学 E.生物学 5.行为测量量表有( )。 A.名称量表 B.等级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E.等值量表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A.调查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 7.美国社会学家艾桑尼根据人员的顺从程度标志对组织进行分类,共分为( )三种类型。 A.强制型组织 B.功利型组织 C.正规组织 D.模型维持组织 E. 公益组织 (三)判断题 1.组织是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前提。 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分类应按人员的顺从程度进行。 4. 实现管理的目标,就要实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5.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6.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调查法包括谈话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7.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全面表示。 8.坚持收集资料的客观性是任何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和重要的特点之一。 9.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医院的门诊室,学校的班级、教研室以及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等都是非正式组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 B 3. 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 ABCE 3. ABD 4. ABCDE 5. ABCD 6. ABCDE 7. ABC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二章个体行为 (一)单项选择 1.一个人表现出的一贯的、经常的并持久存在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2.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A.气质 B.能力 C.个性 D.性格 3.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忘我 4.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荣格 B.阿德勒 C.麦迪 D.弗洛依德 5.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中间型 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 案例1 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 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 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每组各设有进、出车体缓冲存放区。 这个厂的建筑也颇独特,由三栋两层及一栋单层的六边形厂房拼凑成十字形。建筑的窗户特别大,分隔成明亮、安静而有相对独立性的小车间。 没有了传送带,底盘和车身是由专门的电动车传送来的。这种车沿地面敷设的导电铜带运动,由计算机按既定程序控制。不过当发现问题时,工人可以手工操作,使他离开主传送流程。例如见油漆上有一道划痕,工人便可把它转回喷漆作业组,修复后再重返主流程,仍归计算机制导。车身在电动车上可作90度滚动,以消除传统作业中因姿势长期固定而引起的疲劳。

天津电大《组织行为学》一体化复习题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 1. “熵”能测量环境的( B. 有序性)特性。 2. “途径—目标”理论是( B. 豪斯)提出的。 3.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B .霍桑实验)。 4. 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A .尊重需要)。 5. 不能用现成的规范和程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对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知识。这类环境是( 6. 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就会出现( 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7. 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8. 弗鲁姆和耶顿提出的领导规范模式 (领导参与理论 ) 认为,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中分为决策质量原则和决策可接受原则,其 合适的原则、非结构性原则)是决策质量原则。 9. 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B 本我)。 10.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 A.人际关系)。 11.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A .同质群体) 12. 构成领导者非职位权力的主要有( D.专长权和模范权)。 13. 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是( D.团队式)。 14. 管理系统理论是由(C.利克特)提出的。 15.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16. 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A 气质)。 17. 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D 弗洛依德)。 18. 领导行为的主体是( A. 领导者)。 组织行为学 Z 测试卷 D. 复杂—动态环境)。 D.升华的行为反应)。 中( A.信息的原则、目标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最新组织行为学复习小结

精品文档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阐释人际技能在工作场所中的重要性P4 人们的行为决定着管理者的效用 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住高绩效的员工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日趋提高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单凭技术不可能取得成功。 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技能。 2.描述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P6 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的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 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 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3.界定组织行为学是什么 组织行为学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4.解释在组织行为学中进行系统研究的价值 行为总体上是可预测的,对行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是做出精确预测的一种方法。询证管理EBM是对系统研究的补充。对于“人们做事的动机”这一问题,系统研究和EBM可以完善我们的直觉。 5.了解其他主要的行为科学分支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P11 6.阐释为什么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人类是复杂的,几乎没有……P13 7. 8.使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列举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1) (2)回应经济压力 (3) (4)回应全球化:日益增多的海外任务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 关注地劳动力成本国家的就业趋势 (5) (6)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7)改善顾客服务 (8)改善人际技能 (9) (10)激发创新和变革 (11)应对临时性 (12) 精品文档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提纲(后附答案)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提纲(后附答案) 第一章 单选 1、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 A )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D.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2、首先使用组织心理学这一名称的学者是( A ) A.莱维持 B.维卡 C.斯克伯兹 D.梅奥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C) A.一切人的行为B.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4、组织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 A.个体 B.群体 C.团队 D.部门 论述题:试述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第二章 单选: 1、度量离中趋势的常用指标是( D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名词解释:参与观察法 第三章 单选: 1、一个人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就是( B ) A.角色同一性 B.角色知觉 C.角色期待 D.心理契约 2、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 C ) A.人生观 B.世界观 C.价值观 D.信仰 3、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史布兰格把人的价值观分为( B )

A.五类 B.六类 C.七类 D.八类 4、更喜欢利用取得工作成就的工作场所的是( B ) A. 内因控制论者B.外因控制论者 C.A型性格的人D.B型性格的人 多选: 1、态度所具有的特性有( ABCE ) A.社会性 B.针对性 C.协调性 D.易变性 E.两极性 2、个性的主要性质有( ABCDE ) A.组合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D.倾向性 E.整体性 判断改错: 1、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间接地从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中去推测而知。( √) 2、测验的效度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 ╳) 3、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性格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 第四章 名词解释:创造性行为 单选: 1、一般衡量能力强弱的标准是( D ) A.智力 B.创造力 C.才能 D.工作绩效 2、创造性行为最显著的特点是( D ) A.系统性 B.开放性 C.社会性D.主动性 多选: 1、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有( ABDE ) A.首创性 B.有用性 C.重复性 D.适应性 E.主动性 判断改错: 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

电大组织行为学形考册答案范文

组织行为学形成性考核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案例分析(50分)《王安电脑公司》 1、思考题: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是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答案: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是人性观属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 自我实现的概念,强调的是要求自主、挑战、个人成长以及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与才智等较高的层次的需要。从这种假设中推演出的关于权威及心理契约的含义是很深刻的,权威不再存于某一特定的个人,甚至也不在哪一特定的职位上,而是寓于工作任务自身。让人们能自己彻底解决一项问题的挑战,正是自我实现的核心。管理自我实现的人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件环境,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和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予支援和帮助,激励的整个基础已经从外在性的转到内在性的了,也就是从组织必须干什么事来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转到组织只是为职工的积极性提供一个表现与发挥的机会而已,而这种积极性是本来就存在的,只不过要把它引向组织的目标。在管理制度上给予自我实现的人以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在该案例中,王安在管理上目光远大,办事果断,懂得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充分重视人的作用,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对人的使用,充满新生、理解和信赖;为了不使员工感到失望,避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王安亲自谈心,给予鼓励和安慰,维护员工的自尊;此外,王安很少解雇员工,以员工归属感。王安的种管理理念正是符合西文人性假设理论。王安实行的种“自我实现人性假设”管理模式,使得王安电脑公司以不断地发展着,并以此丰富自己的成功经验。 2、思考题: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V(效价)来表示王安激励的过程,那么请你指出这个模型中什么是目标、变量和关系。 答案:在这个模型中,1、E是目标,即是期望值,是指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达到目标并能导致某种如果的概率,即个人据其经验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将会导致某种预期成果之可能性的主观估计;2、V是变量,即是目标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是个体对这一成果或目标之有用性的主观估计。当个人对达到某种成果或目标漠不关心时,效价值为零;当个人宁可不要出现这种结果时,效价为负值,当个人希望达到预期结果时,效价为正值;当个人强烈期待出现预期结果时,效价值就很高。总之,只有在效价大于零时,个体才会有一定的动力。效价值越高,动力就越大。3、这个模型辩证地提出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很高,就会有信心,并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反之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通过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绩效时,就会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消极。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当然这个奖励也是综合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得到合理的奖励,就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否则就可能没有积极性。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所获得的奖励能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资历、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对各种需要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不同。因此对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种奖励办法能满足的需要程度不同,能激发出的工作动力也就不同。 二、案例分析(50分)《研究所里来个老费》 1、思考题:请用个性理论分析老费、老鲍和季老的个性特征。 答案:用个性理论分析: (1)老费:从文中可看出属外倾型性格,老费是一个充满自信,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他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能,办事果断,工作主动、积极,有干劲,有口才,工作效率高,但他不善于与人合作,有一定程度的专断,不能尊重人,不能帮助别人提高工作能力。 (2)老鲍:从文中可看出属内倾型性格,老鲍作为课题组组长,他希望靠权力和强制命令让人服从,下级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只要奉命行事,习惯于先安排一切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下级就要服从等。是一个害怕别人比自己强、有能力的人。没有关心、宽容待人之心,不能知人善任,面对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费士廷,他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专长,反而产生嫉妒,对他冷漠。作为领导者他也缺乏风度,无法事事出于公心,不谋私利、能上能下,不能与善于有个性的人一同共事 (3)季老:季老是一个只注重对生产人物和激化、指导、控制职工的工作活动,不关心人,很少注重下属士气的人,他应协调好老鲍和老费的关系,使他们了解组织的目标,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协同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2、思考题: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应如何管理? 答案: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应采取能力差异的管理方法。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运用上,可以考虑几个原则:一、能力阈限原则,在选择人员时,应该坚持被录用的人员能够达到基本的阈限原则,这就是能力阈限原则。二、能力合理安排原则。在工作岗位的安置上,除需要考虑能力阈限的原则外,也要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合理的安排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组织行为学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 第 1 章导论管理者的角色人性假设管理理论的演变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特点第 2 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认知的特性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第 3 章个性差异与管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有重要作用的个性特征个性管理的意义第 4 章激励概述激励、需要、动机的概念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 5 章工作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引发动机因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动机形成过程)佛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调整型激励理论):(达到激励的目的)强化理论,挫折理论,公平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强化理论在管理中应用第 6 章激励的综合研究 员工组织承诺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第7章群体群体的含义与功能群体的分类群体动态特性群体凝聚力团队及其管理第8 章沟通沟通含义与特性组织沟通的方式组织沟通网络有效沟通的障碍促进有效沟通的对策第9 章冲突冲突的根源冲突过程分析托马斯的二维冲突处理模式第10 章领导领导与权威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领导理论的发展第11 章组织结构与设计泰勒、韦伯的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第12 章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的过程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组织的发展趋势和新型组织第13 章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特征组织文化的作用如何建设组织文化创立组织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组织行为此次改为上机考试,此次只涉及三种题型(单选、多选、判断),请大家多看书,题目多出自教材。 以下为练习题[题干]不能靠外界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来直接满足的,它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来满足。这种需要是()。 [选项] A. 外在性需要 B. 物质性需要 C. 社会感情性需要 D. 内在性需要 [答案]D [题干]不能靠外界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来直接满足的,它的激励源泉来自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依靠工作活动本身或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提供的某些因素来满足。这种需要是()。 [选项] A. 外在性需要 B. 物质性需要 C. 社会感情性需要 D. 内在性需要 [答案]D [题干]一个组织既要限制破坏性的冲突,也要促进建设性的冲突。这表明冲突具有()。 [选项] A. 客观性

组织行为学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上课教室实验时间: 一、实验室名称:工商管理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管理视频案例——团队法则“项目团队创新” (innovative project reams) 三、实验学时:2学时 四、实验原理: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群体发展到真正的团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练。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团队。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 五、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对团队及团队建设有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实验内容: 纸质资料见资料一 音像资料见管理视频案例 资料一:大约七月中旬上午十点钟。你乘坐的飞机坠落在美国西南部索纳拉大沙漠中,除了一些灌木丛外一无所有。当时气温将达摄氏45度,所以地表温度会接近摄氏50度。飞行员和副飞行员都死了,其他人都活着。 飞行员在飞机坠落前没有告诉任何人飞机所在的位置,只有一些人在出事前向外观看,根据地上的标记,估计偏离航线有105公里。在出事前几分钟,飞行员曾告诉你:在东北方向距离113公里的煤矿上,有人居住。你穿着单薄的衣服,短袖衬衫、短袜和皮鞋,每个人都带有手帕。你们小组总共有25英镑、一盒烟和一支圆珠笔。 问题:请将下列15件物品根据重要性排列为1至15,以便在飞机着火前(20分钟后)尽可能多的取得必需品。你们小组的成员决心呆在一起。相信共同努力能使你们成为幸存者!

2018年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电大在线上的各章练习题与自测题 注意:考试时答题以答案内容为准,而不能照抄原题答案序号(即A.B.C.D).因为即使题目一样,但答案各项排列顺序并不与原题一样。)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B)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A.所有组织中B.一定组织中C.社会组织中D.管理组织中 2.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 A.人际关系B.协作愿望C.共同目标D.信息沟通 3.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d) a. 成员受益程度 b. 成员人数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 社会功能 4.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B) A.多层次性B.多学科交叉性C.两重性D.实用性 5.测量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对人的行为先后数次测量的一致性是指(A) A.测量的信度B.测量的效度C.测量的难度D.测量的规律性 6.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7.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是(B) A.心理学B.社会学C.组织行为学D.管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E.多层次性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ABCE)。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 D 多层次性E实用性 3.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E)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复习——自己总结

组织行为学复习 第1章绪论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a) 完整性。体系日趋完整。 b) 层次性 i. 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ii. 心理范畴、行为范畴 c) 综合性。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 d) 应用性。既有实践基础又有应用价值。 e) 辩证性。发展方向向唯物辩证法靠近。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工作组织对其成员心理和工作行为的影响。 2、研究工作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效 率和绩效的影响。 3、研究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和持 续发展问题。 第1节组织行为学概论 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P.1 第1,组织行为学及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又研究人的行 为活动规律,是把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心理活 动是行为的内在基础,行为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第2,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规律。(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军队、医院等) ↘一定组织环境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第3, 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 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按照系统 理论的观点,将个体的人作为一个系统,并把它放在群体 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 第4,研究的目: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 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 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中的作用:①管好自己②管好他人或团 队③管理好组织系统 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赖。有一定先后排序;保持合理比例,平 衡发展;随另两个方面的发展而调整另一个方面。总之,学好组 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管理者驾驭人的行为的能力,使个 人、群体和组织都获得成功。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群体 2.沟通 3.领导力 4.态度 5.价值观 二、简答题 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 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 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 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本科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大纲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实验教学大纲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一工商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教务处制 二O 年月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5126022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课程类型:本科 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上机)总学时:16 应开实验个数:3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层次、专业:本科 一、实验总体目标与任务 在实践教学理念上贯穿学生为本,能力为本,创新为本的思想。在内容排列上,本着模块式 进行即案例 -基本原理-应用创新能力-案例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索式的各种现代教学方 法效果显著,学生应用能力 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 二、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组织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 规律的一 门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践性。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方法,掌握个体心 理对组织中行为的影响;掌握群体动力理论与群体行为;群体交流与沟通; 人际关系;领导的有效性;组织 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等理论。对学生培养能力 的要求: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坚 持在课程内容建设、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和课外实践 环节上的一体化科学设计。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有效实 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课程总学分:3 实验(上机)总学分:1

2020年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属于下列哪种人性假设?(A)A社会人 2神经活动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易表现爆发情绪属于哪种气质类型?(B)B胆汁质3对个体某一行为特征形成了突出印象,因而掩盖了对其他行为特征的知觉,导致以点带面的结果,是对人知觉的那种效应?(B)B晕轮效应 4根据费鲁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D)D E零×V高=M中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哪种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D)D自我实现 6“把有关人员召集在一起,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让人们无拘束地发表意见,并规定不允许对任何人的意见进行反驳,鼓励大胆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人们经过协商联合提出意见”属于下列哪种群体决策方法?(A )A头脑风暴 7根据管理方格理论,下列哪种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有效的?(D)D团队式管理 8根据领导生命理论,当职工高成熟时应采取(D)的领导方式D授权式 9学校教职工、学生等主体所展现出来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学校气候是属于学校中的(B)B行为文化 10“知道怎样做”的技能性知识应该属于(B)B隐性知识 11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中的(B)B调查法 12神经活动过程强、均衡、灵活的气质类型属于(A )。A多血质 1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B)B内部、不稳定、可控 14教师对他所在学校及组织目标的认同,并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属于(C)C组织承诺15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

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A )A正式群体 16下边哪一项不是罗杰斯提出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备条件?(C)C同情 17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领导者的职权?(D)D专长权 18依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下列哪种情境应属于人际关系导向?(C)C筹、明、强 19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说过:“冲突的潜力渗透在各种人类关系之中,这种潜力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力量。没有一个团体能够是完全协调的,因为如有这样的协调整体,团体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冲突的什么特性?(C)C建设性 20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以下五项修炼,其中,视(D)和改善心智模式为基础。D团队学习 21麦格雷戈的X理论体现了以下哪种人性假设?(B)B经济人 22测验量表可靠地程度被称作(B)。B信度 2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B)B内部、不稳定、可控 2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成绩时需要(A)。A同质群体 25教师和家长是(A)关系。A合作 26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领导者的职权?(D)D专长权 27首先对领导风格进行研究的又是(C)。C勒温 28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C)。C参与式 29构成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C)。C精神文化 30综合了直线型学校组织统一指挥和职能型学校组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进行管理的学校组织模式是(C)。C直线—职能型 3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B)。B霍桑试验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10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2010) 注:本提纲不适用于补考。 以下题目完全掌握,可以得到期末试卷80%分数 一、解释概念 1、心理契约 2、社会知觉 3、态度 4、情绪性工作 5、群体规范 6、自我效能感 二、简答题 1、社会知觉的基本特点。能举例说明。或者给出例子能指出是哪个特点。 (例如,一名员工在最近一次绩效评估之后,没有得到晋升,一周之后,这名员工离职了。同事们很容易就把这名员工的离职与他没有得到晋升之间建立联系,而事实上这两件事根本没有关系,这名员工在绩效评估之前就已经决定去另外一家公司了。这个案例体现了社会知觉过程的哪个特点?) 2、简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3、简述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 4、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减少认知失调的方式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5、为什么有的时候,提供高的奖赏并不一定能够提高绩效?运用动机理论进行分析。 6、说服的两种途径: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7、解释动机的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 8、按照组织社会化理论,当你毕业进入工作单位时,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组织? 9、简述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理论的主要观点。 10、一个企业在组织内部传播和贯彻企业文化,通常可以采用哪些途径(至少三条),举例说明。

三、填空题 1最佳决策模型对人的行为进行的是理性假设。 2、按照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通常包括三个维度: 、、。 3、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这种判断在运用代表性启发式。 4、三个和尚没水喝,描述的是群体行为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莱兰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分别是需要、需要和需要。 6、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分别是、、。 7、根据有计划行为理论,影响行为意向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对行为的态度、知觉到的社会标准和感觉控制。 8、请明星做广告,拍摄精美照片宣传化妆品效果属于说服的途径。 9、态度的三种主要成分分别是:、、。 10、对同一件东西,得到时对其价值评估较低,一旦拥有后要放弃时,对其价值评估较高。这种现象叫做效应。 11、按照罗克奇的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可以分为终极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 12、情绪智力包含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 13、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反之则更少随着环境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 14、当个体需要扮演多个角色时,这些角色的期待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会产生角色冲突 15、马斯洛最初提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是: 、、、、。 16、个体在群体中行动时,当个体的身份无法被识别时,有时会做出一些超乎寻常的冲动或暴力行动,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会产生一种现象。 17、团队有效性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衡量,即、和。 18、赫塞与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认为下属的成熟度水平是一项重要的权变变量。

组织行为学实验报告-1

组织行为学实验报告— 恋爱行为对个性和人格特质的改造 【实验描述】 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调查和访问,记录下他们在恋爱前后的状态,并得出恋爱行为对他们人格个性的改造的结果。 【实验前的个性行为特征】 恋爱前的男生S的个性特征:在谈恋爱前,S是比较爱自由,比较随意的男生,与周边的女性朋友都有很好的关系,对爱情的看法不是很明确。有时会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对恋爱抱有理想主义的幻念。由于是初恋,对恋爱的美好程度有很高的期望,对感情也有很坚定的看法。在性格上,S很懂事,但是有时也很固执,虽然是一个男生,但是他有很细腻的感情,或者说很敏感,对一些细节很看重,做事很细心。个性要强,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此外,他还有很好的与人交流能力,做事有原则,有自己的主见。但是性格中有缺陷,没耐心,易急躁,习惯生闷气。 恋爱前的女生C的个性特征:女生C也是初恋,恋爱前,在他人看来也容易相处,很大气,开朗,有着像男生一般的性格。对恋爱没有多少期望,似乎没有做好准备,有或无都无所谓,很理性,害怕受到伤害,不愿意把事情想得太完美,她内心其实也有很多想法的。C很懒,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圈子中,不愿意去和人交际,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样太累,而她自己很懒。她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或者说羞于表达。她喜欢玩,喜欢吃,认为年轻就该好好享受,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太会考虑他们的想法。人好,容易被他们说动,但是做事犹犹豫豫,不果断。 【实验方法】 ●访问调查对象面对面交流 ●观察调查对象一段时间 【实验过程】 ◆观察时间段 2012年10月——2013年1月(之前情况由访谈得知)◆观察方式观察调查对象的言行心情 ◆行为刺激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言语的交流并加以影响 ◆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实验前后变化和过程的细节 ◆刺激的结果能很好的发现各自性格的缺陷并加以改进两人关系更好 【实验过程的具体内容】 恋爱双方是高中同学,3年的同学,1年半的同桌,有意思的是经过他们班主任的撮合他们最终在一起了。S在他们吃散伙饭后的晚上表白的,他们班主任把C单独叫出去,问她对S有没感觉,她有点害羞,说不知道,接着班主任把S 叫出去,问他喜不喜欢C,S说喜欢,然后班主任把刚刚的经过告诉他,让他去追C。在和S交流时,他说他班主任应该很早就知道他们相互有意。在表白的过程中,S也没遇到什么困难,毕竟有较好的感情基础,但是C担心他们不大可能在同一个城市上大学,所以对他们的未来不太敢相信,后来女生还是答应了。幸运的是他们后来填在了同一城市。他们上的都是一本,在高考后能找到恋人,而且成绩也不错,在他们高中同学眼里,他们应该是情场考场双丰收。但是女生C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 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 1.组织—p.2 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 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 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 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 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 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 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 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

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 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 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11.控制点—p.40 答:就是个体所认为的直接影响自己行为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由此可分为:内控型个体、外控型个体。 12.自我监控—p.41 答:是指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13.态度—p.43 答: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14.认知失调理论—p.44 答:认为当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或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自在。 15.学习—p.54 答: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包含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改变来自于经验。 16.心理契约—p.62 答: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17.个人-组织契合度—p.66 答:是指员工个人的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致,也就是个体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