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

全民教育: 指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并且必须事实上接受一定程度的 教育, 以普

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全民教育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能力, 是社会摆 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

要选择, 同时又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 控制人口、 提高人口质量 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先决条件。

终身教育: 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 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 的,它在时

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 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 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

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

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 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

育。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 是教育整体的变革。包括教育 制度、

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 现代化是核心。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 .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 的方向 ;

(2)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以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 更全面、更深

刻的影响 ;

(3) 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

(4) 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

2. 简述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

(1) 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 ( 2)教育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

名词解释:

1. 2. 3. 4. 5. 广义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

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 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

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 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教师是指有意识地以影

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 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 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 有系统、 有组织的影响活动, 将受教育者培养

成为一定社会 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

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 者。 受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性

别、不分身份、不分职业背景,凡是进入学习过程的人。

广义包括不分年龄、 不分

6. 7. 8. 9. 10. 教育内容: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人的个体发展: 指个

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是指身 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

长, 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 记忆能力、 思维 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

等的发展。 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非正规教育: 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 织、有系统的学习活

动。

非正式教育: 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 过程。 是有组

是无组织、 无系统的终生

11. 12. 13. 14.

(3)教育的内涵扩大 ;(4 )教育作用愈加重要 3. 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

(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2)提倡终身教育 ( 3)倡导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现代化 (5)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6)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

先导 第二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经济对教育的作

(1)

(2)

(3)

(4)

2. 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1)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

照管儿童;

(2 )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实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3 )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4 )现代社会——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3. 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

(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3 )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 简述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 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表现在: (1 )对教育的目标

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3 )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

5. 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的挑战

是:我国人口多, 增长快,应把握本地区人口增 长预测, 做好发展学前教育的准备。 适应独生子女多的

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 城 市、 农村的

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精神环境: 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 是指在社会生产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 信息。

文化(广义 )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 (狭义 ) :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 育、艺

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文化传递: 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 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 丰 富着文化,

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文化变迁: 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容的变 化,并非所有

的文化内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 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的结 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

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人的个体社会化: 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学习与内化 而形成社会

所期待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经

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

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教育结

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减少遗传病、残疾儿和死亡率,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从胎儿保护、胎教以及从0 岁开始教育。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着力研究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形式,发展适宜农村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

2. 儿童的发展: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 知识(理念 ) 。后天环境对

人不具影响, 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 “回忆”。 成熟势力说: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儿的理论, 认为儿童发展是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 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

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但发展速 度则由儿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 环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 它可能暂时影响儿 童的发展速度,但最终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遗传决定论 : 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率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从发展的最终

结果来看, 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 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 而已 . 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 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 后天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年龄特征: 在一

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本质的特征。 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 维力、想象力

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儿童观: 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儿童期的意 义,儿童的特

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 教育观: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的根本看法。 社会本位儿童观:在古代,人们之所以重视儿童, 是因为儿童是氏族、 社会或国家的财 富,是家族传

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 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 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 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根本 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

人本位儿童观: 14-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儿童观,是个全新的以人为中心,一切 为了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新人类观。 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所有的权利,儿童一出生 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简答和论述: l. 什么是发展?儿童发展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儿童发展包括生理的 发展的和心理的发展, 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 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 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2.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是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四个要素: 成熟、 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社会性经验及具有 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这程。 这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

用, 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 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皮亚杰强调儿童自身成熟一前提条件。 也强调了后天不断地练习与环 境对儿童的影响。 3. 布龙芬 .布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 生长、发育与成熟等。 在于教育。 否认 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 典型的、

6.

主要内容是: 认为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在社会中生活, 周围环境、 家庭及照管儿童的成人等各 “社会生

态系统”的发展对儿童有着极大的影响, 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 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

中得到发展的。

4. 简述个体发展的规律。

个体发展的规律表现在: (1)个体发展由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 殊的过

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5. 简述个体(儿童)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6. 现

代社会的儿童观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

(1)

(2)

(4)

(6)

7. 简述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三种作用模式。 答:第一种模式是“维持”即儿童某些

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

作用, 作用只是使用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 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

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与否, 8. 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观应明确哪些观点

答:(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 发展的教

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

动中的主导形式;(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

2.

3.

4.

5.

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儿童具有

发展的潜力;( 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 儿童通过活动来

发展;( 5)儿童身心应该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生存

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

第二种作用模式是“促进”, 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 第三

种模式是“诱导”, 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 环境和教育对

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6.

会堂教育时期: 在公元前 586 年犹太国灭亡了, 犹太人开始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 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吞并的危险。 对年轻一代来说, 家乡一无所知, 并甘愿让本民族的文化成为新式文明的一部分。 到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 到故乡,犹太人开始建立起犹太会堂。 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而著称于世。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 性也没有观念”。 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洛克认 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自然教育: 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 顺应人 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 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 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 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 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恩物:恩物 (gift ) 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 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 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 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 这样, 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 经验。 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 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 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 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 因为是儿童, 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 所以教学内容、

希 他们不仅对希伯来的历史和 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识 使他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

7.

8.

9.

10.

11.

12.

13.

14. 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

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法。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发现需要的过程。

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是简单但极其重要的。加德纳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情商:英文为EmotionalIntelligence 。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思想精要:

1)倡导爱的教育(2)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3)明确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4)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

5)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和劳动教育、智育、德育

2. 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内容。

1)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安静角、感官活动角、语言角

2)教师的作用:观察指导、示范、准备

(3)教具——活动材料:日常生活训练的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教具(读写算)、文化艺术性教具。

3.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法。

1)做学教合一(2)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3)自由自动教学(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表

4.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

1)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

5.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成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6.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1)给予行动的自由(2)合理的养护和锻炼(3)注意语言的发展(4)感觉教育

5)模仿(6)自然后果法

7.杜威的儿童观。

1)重视儿童的本能(2)儿童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

3)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8.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教育基本原则。

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避免成人化倾向

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9.试述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内容。

1)肌肉训练(2)日常生活训练(3)初步的知识教育(4)文化历史教育

10.简述蒙台梭利的基本教育思想。

1)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原理以“儿童生命”为其出发点,是关于“生命的原理”。

(2)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感觉特别敏感期的理念,也就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并给幼儿归纳出几个敏感期。

3)自由的原则。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

11. 蒙台梭利将幼儿分为几个敏感期?

1)秩序敏感期( 2)细节的敏感期( 3)行走的敏感期( 4)手的敏感期( 5)语言敏感期

12. 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3,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4. 简述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15. 张雪门认为幼儿课程的来源是什么?

1)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 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16. 陈鹤琴制定的幼稚园教育内容是什么? 儿童的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

动;儿童文学活动

17. 简述卢梭强调指出的幼儿教育应当遵循的自然教育的原则。

1)必须让儿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相信他们也不会随便滥用这些力量

(2)考虑到儿童的一切身体的需要,包括智慧方面和体力方面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 使这些方面的需要

得到满足 (3)只有当儿童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也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 的欲望 1) 1)感知运动思维阶段(

2) 前运算思维阶段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4)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2) 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 3)主张发现式教学方法

(4)应当仔细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真正地辨别他们的欲望究竟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 还是从心里想出来的。

18. 简述福禄贝尔认为的儿童的四种本能。

1)活动的本能( 2)认识的本能( 3)艺术的本能( 4)宗教的本能

19.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 3)主张发现式教学方法

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

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

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7)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 8)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20.根据我国幼儿园

教育的目标, 结合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 分析当前我国幼儿园中普遍存 在的“特色园”、“兴趣班”现

象。

(1)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 身心和谐的发

展。”

(2)加德纳多层智力观:①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语言智力和逻辑或数学 智力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而其他五种即音乐智力、 空间或视觉智力、 运动智力或 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但是,加德纳指出,这使 我们对我们的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 有限的看法。 ②早期教育在这七种不同层面智 力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在关键期

(早期)某一智力或能力没有受到相 应的诱导,它们以后就很难再出现或永久丧失。③应提倡完整学习,即

为幼儿提供完整的、 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 达到人类潜能的开发和健康身 心的培养之境界。 这里的完整学习与传统的 “体智德美劳” 全面发展教育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关系, 但却是建立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的基础上的, 是有其当代心理科学研究依据的, 也 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

(3) 当前各地幼儿园大力开展的特色教育,如电子钢琴班、绘画班、舞蹈班等特殊能力培养 班如雨后春笋

般涌现, 家长也争赶潮流送子入班。 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幼儿的完整学习这一 理念,长此以往,不但培养

不出音乐专才、美术专才等家长所期望的“材料”,反而会使儿 童丧失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机会, 以致成为片面发展的畸形人才。 这一问题, 同样也应引 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与反思。

21. 试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启示。 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下一个阶段是 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 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

的最近发展区。 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

启示: 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 而教学也应当以它为目标。因此, 教育教学的作用 就在于创造

“最近发展区” ,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 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 教育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 还要判断儿童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让孩 子“跳一跳,够得着”。帮助儿童勇

敢地迎接挑战,激发思考力、创造力和意志力,体验成 功的快乐。

1) (5)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2.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3.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是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其最终结果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简答和论述:

1.简述制定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1)我国的教育方针;(2)社会发展的需要;(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2.简述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

(1)培养全面素质;(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3.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重智轻体的原因是什么?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2)家长的功利需要;(3)应试教育的压力。

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1)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5.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6.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在1996 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全面发展教育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a. 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b. 处理好智育

和德育之间的关系 ;c. 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 ;d. 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 系。

7. 试举例说明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即如何处理)

(1)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等于 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 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 但与此同时, 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该说,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 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

材施教。

(2)全面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 本目的之所在。

社会、 家长和幼教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加以理解,

使每个儿童能够在教育的

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8. 学前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有一个前瞻性的目标和意识, 育目标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1)培养全面素质( 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

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

9. 分析题: 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

的现实性矛盾, 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

育阶段。

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 力培养, 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

各式各样的兴趣班、 特长班。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

现象。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在 1996 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 规程》中明确提出全面发展教育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其身心 和谐发展。社会上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以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 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这种做法违背了我

国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 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a. 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 b. 处理好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 系; c. 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 d. 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 . 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的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 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 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 以游戏的情景, 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 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 获得认知、 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

2 . 活动区的界限性: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 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3 . 活动区的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 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4 . 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 3 岁以后的儿童已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动作了,而对 扮演角色感兴

趣, 并逐渐进入角色, 通过对角色的扮演, 加深对现实生活各种角色的认识和 情感体验的提升。

5 . 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 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它活动区的需要。 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活动, 可能 会延伸到积木区。

6 . 创造性游戏: 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地、 主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 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结合课本联系实际, 谈谈我国学前教

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 如社

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 “神童方案”。 表现为重知识灌输, 轻能力培养, 重智 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 办起了

7. 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8. 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简答和论述:1.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2.简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游戏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3)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4)游戏有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3.简述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

(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

(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

4.简述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

(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5.活动区种类和数量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培养目标(2)本班的实际情况;(3)本阶段的教育重点。

6.简述在管理和使用玩具和材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

(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

(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

7.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

(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8.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1)创设游戏环境;(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3)观察和评估游戏。

9.简述指导和促进游戏开展的教育艺术。

(1)激发兴趣;

(2)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态度,在游戏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

(3)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10.简述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1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指导角色游戏?答:教育价值:(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注意:(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2)尊重儿童的意愿;(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12.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指导结构游戏?

答:(1)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

(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等指导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3.某幼儿园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游戏的情节总是买菜烧饭,如果你是这个班的教师,谈谈你将如何指导角色游戏,丰富和发展游戏情节。

答: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注意:(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

础。儿童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越多,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充实。该案例中儿童娃娃家游戏的情节简单,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2)尊重儿童的意愿;(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独立自主性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2.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考虑和利用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条件。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

3.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紧扣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4.启蒙性原则: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5.保教结合原则: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所特有的一条原则,指保教人员既要保养幼儿使之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又在知识、智力、品德上给以训练和教育。

6.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简答和论述:

1.简述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2.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在含义。独立自主性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

内在含义是:(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3.发展适宜性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答: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 年以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当时主要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的。幼儿园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学术培养的错误做法,引起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的广泛关注。大量的

研究发现, 幼儿期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具体形象的、 以游戏为主的自发性学习, 而不 是这种“小学化”教学。 另外, 由于社会发展和儿童入托需要的多元化, 早期教育服务也开 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而

其教育质量也相应地出现了参差不齐。 这些学前教育方案一直在适 应社会、 经济和政治等外在环境的变化

而不断向前发展, 但却很少考虑其服务的对象——儿 童的最基本的发展需要。

4. 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有哪些特点?

(1) (2) (3) (4)

5. 实

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哪些事项?(即发展适宜性课程的要求) 答:发展适宜性课程应为儿童提供范围更

宽的发展兴趣和能力, 而不能局限于其生理年龄所 限定的范围。 教师要努力满足那些超常儿童或落后儿童

的发展需要。 发展适宜性课程要随着 活动的深入和发展的继续而增加难度、 挑战性和复杂性, 以促进儿童潜能的实现。 教师也应 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而不能使他们只局限于发展适宜性性课程之内因

为儿童的 发展是多元化的、 多样化的, 应该允许并支持儿童自身发展的偏好性。 应该为儿童提供没有 性

别偏好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课程。 教师也应尊重来自不同文化、 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 之提供相应的环境

和活动。

6. 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是什么?

(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

7. 教师与保育员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答:教师与保育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须注意: 教师与

保育员一旦发现合作不顺畅时, 与同事好好地沟通一下。 教师与保育员发现两个人的合作愉快而造

成情绪方面的困扰时, 妨找一个正确的发泄方式, 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出来。 教师与保育员在进行某

一活动前, 要做好沟通工作。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因为自身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不同

而会 有一些冲突,对此, 双方要保持冷静的态度, 不应在幼儿面前相互指责,而应相互进行探讨

或同去请教老教师。 8.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是真诚,二是接纳与信任,三是深切的了解。

9. 综合性原则应注意哪些事项?

(1)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2)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 3)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10. 联系幼儿园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实施活动性教学?(简述如何实施学前教育的活动性原 则) 答: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 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 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 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做法:

(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 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活动是多样的;( 4)活动不是装饰品。

第八章

名词解释:

l. 直观形象法: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 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

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的; 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

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发展适

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不妨 不 相互

育教学目标。

2. 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 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3. 教育活动游戏化: 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 天性,

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4. 语言法:幼儿教师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 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 指导、劝说

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最常见的语言法有故事法和讨论法两种。

5. 讨论法:指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 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 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6. 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 , 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 境表演等技术 ,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 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 ,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

情能力和认知水平

, 提高其社会认知

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7. 角色扮演法: 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 ,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 ,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 上分析问

题 ,处理问题 ,体验情感 ,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帅指导 , 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 从 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8. 环境体验法: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 ,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 ,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甚

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9. 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 能和行

为习惯。 10.

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 , 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

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 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生

理的发泄 , 二是心理的发泄。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的方法。

11. 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 , 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法。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 性的确认、肯

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 ; 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 ,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 的信心和上进心 , 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12. 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育方法

的) 。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 惩

罚法也能象鼓励法那样帮助儿童明确是非 进心造成

一定的伤害。 13. 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 儿童从中体验

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4. 认知提示: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 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 , 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想法、观 点和情感 , 促进儿

童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入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 , 从而促进儿 童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提高 ,

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15. 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 情感体验 , 引起他们对

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 , 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 立的联系 , 从而使儿童能

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种情感。

16. 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 (家庭-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 -老师等 ), 让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的情绪、 情感状态 , 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展。

满足儿童爱玩、 好玩的

, 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

, 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方式 , 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当行为的定性、 , 但如果使用不当 , 则会对儿童的自尊、 (负面 否定 ; 自信和上

,使

, 帮助

I7. 心智技能练习: 借助于内部语言 , 认识事物时智力活动的技能练习, 是顺利完成某些具体 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像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

18. 故事法:幼儿园为了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知识、 科学家们的事迹或成长过程, 多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育。

行教育的方法被称为故事法。 19. 生理性惩罚:即体罚,通过对儿童身体的野蛮、粗暴管制, 变的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法。

20. 社会性惩罚: 也称心理惩罚, 主要是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 从而达到促其 “自 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

21. 演示法: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一起 使用。

简答和论述:

l. 运用观察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1) 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 (2) 教给儿童观察方法。 (3) 正确组织儿童观察。

2. 运用演示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

(1) 选择恰当的时机 , 激发儿童新鲜感和好奇心。

(2) 使全体儿童都能看清演示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方面。

(3) 辅以简明扼要的讲解和谈活 , 使演示的事物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 将个别的知识归纳成 为完整的知识。

3. 示范法又可分为哪几种形式 ?

(l) 完整示范。对新的教学内容 ,从头到尾的示范 ,给儿童以完整的印象 , 便于其理解和掌握 , 形成整体认识。

(2) 部分示范。 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 缺点、错误 ,教师则进行示范以帮助解决局部问 题, 对已经会的内容就不再示范。

(3) 分解示范。把学习材料分成几部分 , 分步分段地示范 , 使儿童掌握每一处要领和学习的重 点。

(4) 不问方向示范。从正面、背面或侧面示范

, 使儿童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 4. 示范法的特点是什么 ?

(l) 示范性 : 是各种教育活动中示范性最强的一种方法。

(2) 直观性 : 范例法可以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范例及其活生生的形象, 体化、形象化 , 使儿童易于理解 ,易于模仿和学习。

(3) 行为的定向作用。

5. 运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 (l)

内容的选择 : 在运用直观形象法的集体教育活动中 , 一般是根据教学计划选取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的难点和重点, 对儿童进行直观形象化教育, 使直观形象法的示范性作用更有针对 性。

(2) 实施要求 :A. 手段可以多样化。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现在条件, 相应采用录音、 录像 , 电视、电影、VCD DVD 幻灯、投影以及电脑多媒体等各种直观手段

,来对儿童进行直观教 学。B.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教师可以真入真事为范例 ,可以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事例为

范例,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情境表演树立范例。 C . 要与语言法相结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 , 直观形象法与语言法(讨论法、故事法 )是密不可分的。 D .与行为练习相结合。

6. 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

(l) 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

"原则; (2) 明确游戏规则; (3) 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 4)为儿童创设游戏角。

7. 故事法的操作形式有哪些 ?

故事法在教学中运用, 一般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 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 可以运用 的形式是多种自然常识以及领袖、英雄、 幼儿园

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

试图使儿童思想行为发生转

把抽象的知识或要求具

多样的,一般有口述、听录音、看图讲故事、情景教学、幻灯、录象、复述故事、表演、编故事开头或结尾等活动形式。

8.讨论法的操作特点是什么?

(1)实践性强;(2) 针对性强;(3) 自由性强。

9.讨论法的操作过程是什么?

(1)运用情景表演引发问题;(2) 运用各种手段展开问题;

(3) 运用正面行为练习展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4) 运用各种讨论解决问题;

(5)在实践中检验或修正讨论结果。

10.角色扮演法可分为几个阶段?

角色扮演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应着不同的心理作用。(1) 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角色扮演训练的-- 个重要特色, 即为儿童提供行为范例。(2) 认同:随着接受角色扮演训练次数的增加, 儿童便会对角色扮演中的正面角色产生认同,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处境与情感,

能预测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 (3)内化: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

11.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什么?

(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

(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 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

12.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是什么?

(l)开始。介绍情景,制造气氛,引发问题,当情节出现两难或展开时即停止,用发问方式让儿童思考并预测故事结果。

(2)选择参与者。讲座、分析各角色特点, 征求自愿扮演者。

(3)扮演及观察。自愿扮演者扮演, 其余儿童观察。

(4)讨论及评价。事件、地位、动机、行为的后果等。

(5)集体扮演。各个儿童将自己思考的行为方式表演出来。

(6)经验共享与类化。

13.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l)注意讨论重点, 儿童讨论重心应该集中在: 情感探讨; 他人角色特点及所处地位的探讨; 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技巧的探讨。

(2)情景内容设计应该视儿童具体情况而定, 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

(3)角色扮演训练要循序进行,开始可以由教师提供行为范例, 由儿童扮演逐渐到由儿童预测结果,提出对付情景的适宜的行为方式。

(4)开展训练的形式可灵活多样, 可以是面对全体儿童集体进行, 亦可重点针对个别儿童进行。切不可为表演而表演。

14.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像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凋整环境布置;

(6) 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15. 行动操练法可分为几种形式 ?

(1) 动作技能练习;( 2)心智技能练习;( 3)分段练习;( 4)综合练习。

16. 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 (即如何实施?)

(1) 要明确练习的目的; (2) 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 (3) 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多样化;( 5)家园配合。

17. 发泄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

(1)教师创设发泄环境;( 2)教师向儿童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 (3)培养儿童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

18. 表扬鼓励法包括哪几种方式 ?

( l ) 口头表扬与鼓励; (2 )眼神、表情、动作上的表扬与鼓励; (3) 物质表扬与鼓励;

(4) 权力、委托方面的表扬与鼓励;

19. 表扬鼓励的场合有哪几种 ? (1)集

体表扬; (2) 小组中表扬 20. 如何抓住表扬鼓励的时机 ? (1)随机的表扬与鼓励,( 2)

21. 表扬鼓励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正确选择所要表扬鼓励的行为;( 2)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 (3)表扬鼓励要具体明确、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

22. 批评法的方式有哪几种 ? (1)以动作眼神进行批评;( 2)口头批评是主要批评方式。

23. 实

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 (1)

(2)

(3)

(4)

(5)

24. 实施惩罚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 (1)要使惩罚具有教育意义;

(2)运用惩罚要做到“三要”:惩罚要及时;惩罚要正确、公平、合理适当;惩罚时间要 短,不宜过长。 (3)

(4) (5) (6) (7) (8) 25. 惩

罚法的

操作内容是什么? 惩罚一般可分为社会性惩罚和生理性惩罚。 ( 1)社会性惩罚: 也称心理惩罚,主要通过剥

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 从而达到促其自省和明辩是非的目的, 包括自然后果的惩罚和剥 夺性惩罚。

( 2)生理性惩罚:实际上就是体罚,即通过对儿童身体的野蛮、粗暴管制,试 图使儿童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的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法。

(5) 文字表扬与鼓励。 (3) 个别表扬。

专门时间内的表扬与鼓励。 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批评要有针

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 批评必须做到

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 批评要考虑儿童

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批评要注重实效。

惩罚的基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要注意

儿童受惩罚后的情绪; 惩罚要依靠集体对儿童

的帮助与支持; 采用惩罚方法要考虑年龄特点

和个性特点; 惩罚应和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要注意不要轻易惩罚儿童。

26.简述移情法所用的训练技术。

(1)认知提示(2)情绪追忆(3)情感换位(4)巩固深化(5)情境表演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名词解释 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 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 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 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 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 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 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 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 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 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 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 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分为 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 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 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 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 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药理学名词解释

1.1.01适应(adaptation) 1.1.02损伤(injury) 1.1.03萎缩(atrophy) 1.1.04肥大(hypertrophy) 1.1.05假性肥大(pseudohypertrophy) 1.1.06增生(hyperplasia) 1.1.07化生(metaplasia) 1.1.08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 1.1.09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1.1.10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1.1.11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 1.1.12变性(degeneration) 1.1.13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 1.1.14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 1.1.15虎斑心(tigroid heart) 1.1.16心肌脂肪浸润 (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 1.1.17透明变性 (hyaline degeneration) 1.1.18淀粉样变性 (amyloid degeneration) 1.1.19黏液变性 (mucoid degeneration) 1.1.20含铁血黄素 (hemosiderin) 1.1.21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1.1.22脂褐素 (lipofuscin) 1.1.23病理性钙化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1.1.24营养不良性钙 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 1.1.25迁徙性钙化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1.1.26细胞死亡(cell death) 1.1.27坏死(necrosis) 1.1.28凝固性坏死 (coagulative necrosis) 1.1.29干酪样坏死 (caseous necrosis) 1.1.30坏疽(gangrene) 1.1.31液化性坏死 (liquefactive necrosis) 1.1.32纤维蛋白样坏 死(fibrinoid necrosis) 1.1.33糜烂(erosion) 1.1.34溃疡(ulcer) 1.1.35窦(sinus) 1.1.36瘘(fistula) 1.1.37空洞(cavity) 1.1.38机化 (organization) 1.1.39包裹 (encapsulation) 1.1.40凋亡(apoptosis) 1.1.41凋亡小体 (apoptotic body)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1.1.01①细胞、组织或器官;②耐受刺激作用;③存活的过程;④形态: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1.1.02①细胞和组织;②不能耐受有害因子刺激;③结构改变;④形态:变性或细胞死亡。 1.1.03①发育正常;②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③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④间质增生。 1.1.04①实质细胞的细胞器增多;②实质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1.05①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②纤维或脂肪组织大量增生;③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1.1.06①实质细胞增多;②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1.07①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②刺激因素作用;③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④发生于同源性细胞;⑤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分化。 1.1.08①非鳞状上皮;②转化为鳞状上皮;③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等处。 1.1.09①炎症或其他因素刺激;②胃黏膜或胃腺上皮;③转化为肠上皮;④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1.1.10①思想、情感障碍;②细胞损伤;③器质性疾病。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 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 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 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动力学 24页 1 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

5 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6 和组织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 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8 的药物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9 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0 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1 (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 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 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

的效应。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5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 剂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反映药物的在活性。药物的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 其值越大越安全。 8 的剂量。 9 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 性的药物。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药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 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 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3.表观分布容积( 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5.生物等效性 ( bioequivalence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16.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17.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8.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 19.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 20.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1.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22.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4.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 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1.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 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 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 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 生了变化。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 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 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 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 加。但当效应增强打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efficacy)。 14.效价强度(potency)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 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较大者效价强度小。 15.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 系称为SAR。 16.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的 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ligand)。 17.激动药(agonist)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 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18.拮抗药(antagonist)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 能激动受体。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但其结合是可逆的,竞争性拮抗药能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指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或能引起受体构象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使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来的水平。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 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 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 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 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质膜的跨膜转运,又称脂溶扩散。 2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葡萄球菌和真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3种属差异:人与动物之间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称为种属差异。 4效能:又称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5受体: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少数存在于细胞内。 6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首过效应。 7、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半衰期: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9协同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两种,使原有的效应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10半数致死量: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时的药量。 1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12毒性反应: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反跳现象:病人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14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 15滤过:粒径小于膜孔的药物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通过亲水膜孔的转运。 16、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17主动转运:药物不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山转运。 18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这种剂量(或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言 1.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or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 发现新药根据实验药物的来源,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了解未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特点。 6. 评价新药经过科学、严格的实验设计,并与已上市的公认的有效药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有效化合物的优劣,从而决定取舍。 7. 一般药理学研究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进行研究。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物质对机体伤害作用的科学。 第二章药效学 1.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2. 药物效应(drug effect)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5.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药物无需经过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6. 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吸收作用、系统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7.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8.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9.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治标,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0. 副作用(side effect)副反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1.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or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3.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4. 变态反应(allergy reaction)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15.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治疗矛盾,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16. 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7.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8.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19. 受体(receptor)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微量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or药理效应。 20. 配体(ligand)第一信使,体内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1. 受点(receptor site)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定结合部位。 22. 受体调节(receptor regulation)受体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其有关的受体数数目and亲和力的变化。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 11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精选)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首过消除药物口服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时,由于肝脏对其代谢力强,而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2、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的消除药量不变。 3、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4、稳态血药浓度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称为稳态浓度。 5、肝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物。 6、肝药酶抑制剂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物。 7、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的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8、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9、半衰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1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可经肝脏分泌到胆汁,经胆管到达小肠后,部分药物可经小肠再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 11、时-量曲线以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反映血药浓度规律。随时间的变化。 1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13、成瘾性是长期使用依赖性药物时机体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必须有足量药物维持才能使机体处于正常功能状态。突然停药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与原有药理作用相反的表现即戒断综合征。 14、量效关系反映药物剂量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15、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有效的剂量 17、治疗指数是TD50/ED50比值,,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18、亲和力是指药物与相应受体结合的能力。 19、耐药性是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反复应用的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20、激动药是具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21、拮抗药是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而不激动受体,但可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剂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归纳

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肠道内菌种失调,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新感染。 撤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 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的剂量方可保持原有的效应。 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药物依赖性: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极量:药典规定药物使用的最大剂量。 效能: 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效价强度: 简称效价指引起同等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所需剂量越小,效价越大。效价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个体产生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首关消除:有些药物在胃肠吸收时,部分药物经胃肠及肝脏的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 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合成的药物。加速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抑制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增强,甚至蓄积中毒。 治疗指数:TI = LD50 / ED50,治疗指数越大,药物相对越安全。

医学药理学英文名词解释

医学药理学英文名词解释 absorption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adrenalinereversal肾上腺素升压;Adrenoceptorag.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adversereaction不良反应:是指上市;Afterdepol.后除极:一个动作电位中0相;aftereffect后效应:指细菌接触抗生素后;agonist激动药: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aller absorption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adrenaline reversal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a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等可取消去氧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可以部分阻断去氧肾上腺素所致升高血压作用,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 Adrenoceptor ag.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一类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的药物,与肾上腺受体结合后激动受体,产生肾上腺素样作用,又称拟肾上腺素药。adverse reaction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Afterdepol.后除极:一个动作电位中0相除极后发生的除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频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易引起异常冲动。根据时间分为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 after effect后效应:指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当药物消除或浓度降到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时,细菌的生长在一段时间内仍受持续抑制的效应。 agonist激动药: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allergic reaction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antagonist拮抗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动受体。antibacterual spectrum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antibacterual activity抗菌活性:是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这是由于各种病原菌或者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的关系。 aspirin asthma阿司匹林哮喘:有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某些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bacteriostatic drugs抗菌药:是指某种或某一类抗菌药物仅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能力而无杀灭作用。 bactericidal drugs杀菌药:该类抗菌药物不但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能力,而且具有杀灭的作用。 bacterial resistance细菌耐药性:是指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的现象,这种病原菌称为耐药菌,造成抗菌药物对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降低或者无效。 blood-brain barrier,BBB血脑屏障:指由脑毛细血管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以及由脉络膜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化疗指数:是评价包括化学治疗药物在内的所有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常以LD50/ED50或LD5/ED95,这一比列关系来衡量,这一比例关系称为化疗指数。化疗指数愈大,表明该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越好;而对机体的毒性越小,则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