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专题19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19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19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19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19 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

析)

1.练高考

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2. (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

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

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

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6分)

【答案】

(1)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签约方地位平等;条约内容主要围绕合作。(6分)

(2)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6分)

【解析】

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主要从对俄国、对德国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上,即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拉巴洛条约》

3. (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要考虑时代背景和两次战争的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和战争差异才能知道他为什么要改变。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总结经验,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其次就是战争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导致了他反战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战争的性质的变化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回答出来。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曼·罗兰

4. (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发展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解析】第(1)问越南战争中中美关系的考查,注意总结概括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即可。由“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可知中美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同时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联系所学内容可知美国的战略重心主要在欧洲。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越南战争

2.练模拟

1.【2017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学考选考科目适应考历史试卷】《破碎的世界:一战信件、日记和回忆录》就某次战役记载道:“埋葬尸体通常是不可能的,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尸体。太阳照在被毒死的士兵尸体上,经常将肿胀的尸体变成蓝色。随着毒气排出,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干瘪,保持着死前的姿势。……直到坦克的出现,我们才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材料所述的战役

A.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B.标志着施里芬计划破产

C.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D.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到坦克的出现,我们才看见了胜利的曙光。”,结合所学知识,坦克在一战中首次应用是在索姆河战役中,这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故选C。AB应是指马恩河战役。D 夸大了索姆河战役的作用。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进程·索姆河战役。

2.【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之后半个多世纪女权运动席卷世界各国,直到一战爆发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1917年到1920年,俄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到冲击B.一战推动女性杜会地位的提高

C.女权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D.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女性杜会地位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直到一战爆发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1917年到1920年,俄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等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要注意到题干“一战”时间段信息,大量女工投入“一战”军工企业等,这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从而带动政治权益的改善,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题干所示变化关联性不大,排除;C项“彻底胜利”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关联性不大,排除。故选B。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女性的杜会地位状况。

3.【2017届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上期周考历史试卷】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

①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会议

②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③会议暂时协调了矛盾,又埋下了隐患

④两会均损害了中国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共

同之处。

4.【2017届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上期周考历史试卷】有网友看了下面这幅政治漫画后,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英法设计,美国造桥

B.美国设计,英法造桥

C.国会设计,总统造桥

D.总统设计,国会造桥

【答案】B

【解析】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国际联盟

5.【2017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文综历史试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是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扩张之驱动,使其建立起太平洋纵横交错的交通线,构筑东南亚和中国甚或亚太定点连线成面的地缘政治格局,让美国提前2年进入到20世纪。

——摘编自张江河《美西战争与美国向东南亚地缘政治扩张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美西战争是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分水岭,把一个19世纪孤立于世界的美国与20世纪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划分开来。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地缘政治扩张意义远大于战争

胜负本身……依据后来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地缘政治博弈的史实,其对美利坚民族实现“世界大国意愿”和建立适应于己的“国际新秩序”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或然转为必然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杨春龙《美西战争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对20世纪美国的影响。

【答案】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综合国力增强;美国改变对外政策,积极建立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向亚洲和全球扩张。

(2)影响:显示了美国作为大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为美国领导世界创造条件;美国结束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刺激美国向全球扩张,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把一个19世纪孤立于世界的美国与20世纪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划分开来”“其对美利坚民族实现‘世界大国意愿’和建立适应于己的‘国际新秩序’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或然转为必然具有重大意义”,从中概括对美国的影响即可。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特点和影响

3.练原创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记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 A.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其霸权的工具

B.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D.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这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排除A。国联的设计仍不尽完善,比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投票等,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不可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故选C。当时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稳和的支持力量,排除D。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国际联盟。

2.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准确的是漫画:希望注定要无情破灭( )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C.美国无法实现操纵国际联盟的计划

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

【答案】C

【解析】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国际联盟。

3.“希特勒的借口是要把所有的德意志人统一成一个国家。欧洲的大国——法国和英国一一对此没有任何反应”。这一历史叙述讲的是

A.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B.德国吞并奥地利

C.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

D.德意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关键信息“把所有的德意志人统一成一个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二战爆发前,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没有任何反应,助长了德国的气焰,加速了德国统一欧洲的进程,故选B。

考点: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吞并奥地利

4.“持续了300多天”、“几乎由法军独自承担,最终又以将战线恢复到原始状况告终”、“给徒劳无功的德军留下了难以恢复的伤痛回忆”,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最有可能是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B

【解析】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凡尔登战役

5.下表是二战中某个国家卷入战争后,在与法西斯作战中前半年损失情况表,据此判断该国是

A.波兰B.法国C.中国D.苏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领土面积以及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初期波军战术装备极为落后,缺乏现代化的飞机坦克,因此与波兰不符,故A项排除;据材料领土面积等信息,可知此与法国不符,故B项排除;据材料领土面积以及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初期中国缺乏现代化的飞机坦克,因此与中国不符,故C项排除;从领土面积、军事装备上看,俄国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苏德战争的爆发

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

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答案】

(1)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削弱苏联的影响;便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在国际上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

(2)史实:1942年,中苏美英等26国联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之一。1943年,中美英三国召开开罗会议,签署《开罗宣言》,中国跻身世界大国行列。1945年,中苏美英等51国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说明:1944年,中国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1947年,中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解析】

(2)第一小问,抓住题干中的抗战时期,主要回答中国在联合国建立过程中的三个事例。(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之一、签署《开罗宣言》、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第二小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并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二是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考点: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 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2009年成人高考地理历史试题及答案上(高起点)

200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试题历史地理卷及参考答案 历史地理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 A.浙江余姚B.陕西蓝田C.西安半坡D.云南元谋 2.东汉时期任西域都护,密切了西域与内地关系的是 A.张骞B.苏武C.窦固D.班超 3,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千金方》 4.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设立了 A,中书省B.枢密院C.行中书省D.宣政院 5.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首先进攻的地点是 A。广州B.天津C.上海D.泉州 6.1885年,率部击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著名将领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冯子材D.邓世昌 7.迫使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8.京师大学堂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D,新文化运动期间 9,在1923年京汉铁路工A.大罢工中英勇就义的工A.运动领袖是A.顾正红B.林祥谦C.肖楚女D.恽代英 10.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重要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D.西安事变 11.1972年,为实现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是 A.肯尼迪B.尼克松 C.福特D.约翰逊 12.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B.珠海 C,厦门D福州… 13.《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A.杨沫 B.柳青C.梁斌D.吴强 14.164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大抗议书》提出 A.镇压掘地派B.议会定期召开 C.取消国王的专卖权D.土地归还原主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对分封制的认识,考查角度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26.表2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平定一中苏双银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本试题依托经典史料,呈现出分封制的时空特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认识,从选项内容设置看,试题采取了比较思维选项设置,学生所需要基本知识是分封制政治实质(D分封制把王畿之外土地分封给贵族,实现王权通过各层贵族对地方统治,其中君主贵族实行分权体制,确定了分封下贵族政治)和对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影响(A是间接影响),以及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BC属于中央集权下政治特点),以点带线考察内容主题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涉及两大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特征的比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采用了大事年表形式,呈现出历史事实演变中的基本过程,表格主题“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与图表信息结合时空域特征明确。学生思考重心放在与四个选项的逻辑推论上,A是本主题的背景,B不符合主题领域特征(中央对地方管理),D信息提炼与图表信息相悖。因此正确答案是C。本题学生应具有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是史料辨析题,主题明确“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设问明确要求是“不同历史叙述——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要求学生在不同历史叙述中找出共性的历史结论。强调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史料真伪辨析是历史实证的前提,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能力。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现象的时间是“明前中期——明后期”,核心主题是“朝廷对饮食器皿等级管制从严格到松弛”问项是“这一变化反映了”,解题关键在“这一变化”本质是饮食器皿上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思维转化为学生熟悉思维即“决定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习俗变迁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的思路上来,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不符合这一理论认识,C项说法绝对化没有适当反映出伦理瓦解的程度性排除。D项是材料信息的一种表象之一,失之于信息片面。正确选项是B项。符合唯物史观认识论。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本试题提供信息丰富,主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艰难。本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受到列强排挤和压制,立意在于反思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经济发展一定是以民族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C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放在洋务运动特定时空中思考,没有政治独立,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是历史事实。因此排除。正确选项是A。此试题平实的如同一个模拟题,不符合高考选拔功能。A项答案仅仅是就试题论试题而已。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2010 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1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着特点是( 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D.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是(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可知论观点 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 C)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 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6.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质是(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 )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间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C)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和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理论物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9.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0.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 B)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 A.它的物质性 B.它的运动性 C.它 的存在性 D.它的多样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B)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物质 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的属性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C) A.它的具体性 B.客观性 C.客观 实在性 D.变化,运动性 14.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 ) A.机械唯物主 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4分)表: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以上2 1.4% 小计139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7.(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8.(4分)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2017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017年成人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题及答案

2017年成人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题及答案2017年成人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久发生于公元前200年 B.发生在三国时期 C.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D.袁绍全军覆没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 B.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C.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D.加强对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统治 3.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②大量劳动力的补充③先进生产工具的带来 ④先进生产经验的带来⑤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A.东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5.《神灭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人的精神永远存在,可以转生来世②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③精神伴随肉体存亡 ④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问答题 6.有人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这一阶段根本不存在能够使分裂局面结束、国家重新统一的因素。”这种观点对吗?请结合史实说明。 7.北魏孝文帝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改革的?他的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A 5.B 二、问答题 6.这种观点不正确。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许多统一的因

素:①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混战使生产遭到破坏,全国人民都对此厌恶,渴望统一。②当时尽管国家分裂,但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有利于统一。三国时,蜀汉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族和汉族一起开发江南,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更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这一时期出现过多次局部统一的局面和趋势。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统一过黄河流域,东晋和南朝诸政权相继控制江南,三国政权相对统一,西晋则是短暂的全国统一政权。④由于这一时期北方农民不断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也为后来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7.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改革内容: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上,实行汉化政策。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2017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

2017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图1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

2019成人高考历史练习试题及答案(2)

2019成人高考历史练习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统一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是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D 2.春秋霸主中,势力地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君有( ) ①楚庄王②齐桓公③勾践④晋文公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D 3.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吏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博士 答案:B 4.在西汉时发明的农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简车 答案:A 5.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著名医学家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B 6.人们对武则天的统治褒贬不一,我们基本肯定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D 7.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B.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C.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D.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答案:D 8.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这是因为"两税法"( ) A.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改变了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C.改变了按土地和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 D.改变了一年分几次收税的情况 答案:A

9.北宋的主战派,著名的抗金将领是( ) A.岳飞 B.王彦 C.韩世忠 D.李纲 答案:D 10.元朝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 A.蒙古 B.回鹘 C.回族 D.色目 答案:C 11.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 A.农民阶级 B.爱国知识分子 C.地主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D 12.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论战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一次正面斗争 B.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C.中国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一次正面交锋 D.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答案:D 13.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A.安庆军械所 B.天津制造局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一

xx《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xx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______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_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______标准。______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______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______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______、______、设计教法。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完整word)2017年高考全国卷1文科历史试卷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 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 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3.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 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 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6.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 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7.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 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8.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 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9.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 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0.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175517971835 指数42.7442.4878.69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1.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完整word版)2017年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一

2017 年河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1) (适用于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河南、河北、江西、广东) 24.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 表 1 表 1 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决绝边患 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 表2 表 2 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 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是,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 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 1 钱。这

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息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 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 ,,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 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装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 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 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32.在公元前 9 至前 8 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 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低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33. 表 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约 1770约 1790~1793约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 100。) 年份175517971835 指数42.7442.4878.69 综合表 3 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