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1 总则

1.0.1 为统一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要求和方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1.0.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和规模、环境特征及其敏感性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0.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并必须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

1.0.5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采用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可靠,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应合理、适用,结论观点应明确。

1.0.6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环境 enviroment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0.2 环境影响 enviro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铁路建设或运输生产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2.0.3 环境要素 enviromental elements

构成物理、化学、自然和社会环境属性的特征因素。

2.0.4 评价因子 assessment factor

表征环境要素及污染物属性的特征指标。

2.0.5 生物量 biological mass

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2.0.6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

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

2.0.7 生物群落 biological community

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生境内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

2.0.8 景观 landscape

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2.0.9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2.0.10 优势度 dominance

综合反映给定景观区域内某一类拼块所占的相对面积或数量、分布均匀程度和连通程度的参数。 2.0.11 土壤侵蚀 soil erosion

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0.12 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

2.0.13 植被覆盖率 vegetation coverage

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 基本规定

3.0.1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其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敏感问题为重点,贯彻以点为主、点线结合的原则。

新增铁路污染源类比调查应遵循性质相同、规模相近的原则。

3.0.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以及国家或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按保护目标及其所受影响程度划分评价工作等级。

3.0.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要素有生态、声、地表水、大气、振动、电磁辐射、固体废物和社会经济等,需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和评价因子应根据环境影响识别与污染因子筛选确定。

3.0.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预测评价,并符合下列规定:

1环境现状评价范围应与预测范围一致,评价内容应满足预测评价的需要;

2影响预测评价应按施工期和设计年度进行;

3噪声影响预测可根据远期列车对数进行。

3.0.5 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预测结果提出污染治理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原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评述,并应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方面的分析论证;

2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分期实施意见,估算投资费用,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引起的投资变化情况;

3 实施污染治理工程的工点应绘制反映污染源与保护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图。

3.0.6 改建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查明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0.7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除应按环境要素设专章外,对下列内容也应设专章或专节予以分析说明。

1 工程概况与分析;

2 铁路沿线地区环境概况;

3 公众参与;

4 环境风险;

5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6 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估算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7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

8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论。

施工期环境影响宜设专章,也可在相关环境要素专章中设专节。

3.0.8 铁路建设项目符合下列要求的项目可划定为环境保护设施,并应估算投资:

1 污染治理和保护环境所需的装置、设备、监测手段和工程设施:

1)污水处理设施;

2)废气、粉尘治理设备;

3)固体废物储运设备或设施;

4)噪声和振动污染治理设施;

5)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

6)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专项防治和环境恢复工程设施;

7)绿化工程;

2 工程需要且为环境保护服务的设施:

1)路基各类植物防护工程设施;

2)路基附属工程设施;

3)桥涵附属工程设施;

4)隧道边仰坡防护工程设施;

5)防电磁干扰设备。

4 工程概况与分析

4.0.1 工程概况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线路走向;

2 设计年度与列车对数;

3 主要技术标准;

4 主要工程项目内容与规模;

5 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

6 施工组织和总投资。

4.0.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对施工期和运营期进行工程分析。施工期应以生态影响为主,运营期应以污染影响为主。

改建工程应对相关的既有工程进行说明、分析。

4.0.3 工程分析应以车站、段、所等铁路设施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环节的分析和污染物排放量统计为重点,明确主要污染环境要素,识别主要污染因子。

根据评价需要,绘出运输、生产的主要流程示意图,并标示产生污染的环节及其性质、特征。

4.0.4 工程概况应对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产生影响的主要工程活动及其特征;

2 土石方平衡情况及取土场、弃土(渣)场、沙石料场说明;

3 水土侵蚀情况;

4 占用土地的类型及其数量;

5 破坏植被类型和数量;

6 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类型和数量;

7 对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保护地区以及需要特殊保护的个体对象的影响。

4.0.5 工程分析应对能耗进行统计,其项目可为燃料油、电、煤、燃料气和水。

4.0.6 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的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水:污水量、COD、石油类、氨氮、SS以及对污染物排放有总量控制的项目;

2 气:烟尘、SO2、NO2以及有总量控制的项目;

3 固体废物:生产废物、生活垃圾;

4 噪声:噪声污染源源强。

4.0.7 改建项目的工程分析应给出工程前、工程后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工程前后的变化量。

对污染物排放有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应按行政区划分,分别统计污染物排放总量,并提出削减的技术途径。

4.0.8 工程分析可结合产生污染的环节,利用物料平衡关系以及其它相关内容对清洁生产进行评述。

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1.1 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应是工程可能产生显著影响的局部敏感生态系统和典型生态因子。对项目产生的不同生态影响和不同敏感区域,应分别进行重点评价和一般评述。

5.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外侧轨道中心线外200m以内区域;

2 大型临时工程用地界外100m以内区域;

3 当项目建设区域及其附近存在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特殊保护区时,应按保护区划定的范围及其与项目建设区的位置关系确定评价范围。当特殊保护区划定边界距工程征地界5km以内时,宜将其纳入调查范围,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具体评价范围;

4 对于受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的原生、次生林地,应以其植物群落的完整性为基准确定评价范围;

5 当项目建设区域外有高山陡坡、峭壁、河流形成的天然隔离地貌时,评价范围可取隔离地物为界。

5.1.3 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主要特征;

2 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生态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3 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 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野生动物、植物的影响;

5 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影响;

6 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水土保持的影响;

7 建设项目对评价区域景观的影响;

8 工程设计中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效果分析;

9 提出缓解不良生态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的补充措施。

5.1.4 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1.4的规定:

表5.1.4 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表

评价工作等级 划分判据

一级评价 评价区域内存在珍稀濒危物种或成片原生植被,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级评价 评价区域处于荒漠化地区,或区内存在大中型湖泊、水库、成片次生林,或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级评价 除一级、二级评价区以外的其他评价区。

5.1.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针对铁路建设项目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按不同线路区间或站场、机务、车辆、工务段(所)对影响区域内的生态敏感性,确定评价工作的深广度。

5.1.6 生态环境调查应根据项目及区域环境特点,可采用部门走访、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判释、样方调查法、目测与摄影(像)法、收割调查和经验估算法或其它简便、易操作的方法。

对较敏感的评价区域,宜根据需要采用生物量、物种数量、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景观比例、优势度、景观敏感度等指标对评价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稳定性等重要生态特征进行工程前后的对比定量分析,并宜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航空或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其中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景观比例、优势度和景观敏感度应按本标准附录A计算。

5.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5.2.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搜集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有关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自然资源现状分布、动植物分布的资料和图件;

位置、分布范围、性质、保护级别及其与项目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3 搜集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分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的相关资料;

4 根据需要搜集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水文和水文地质资料,并应以特大桥、大桥桥位所在河段和隧道富水区为重点;

5 调查了解既有铁路设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6 对较敏感的评价区域,可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形、地貌特征;

2)水土流失类型、特点和程度;

3)植被类型及其相应的分布和面积;

4)优势植物种类及其覆盖率、生物量、生产量,受影响的古树名木的位置、树种、胸径、高度、冠围、树龄;

5) 濒危或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活动区和迁徙路线;

6)重要景物及其空间尺度和分布,评价区域重要视觉景观特征;

7)既有铁路主要地质灾害及性质、频度和造成的环境影响。

5.2.2 根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按不同评价工作等级和具体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可包括下列内容:

1 结合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应重点阐明基本农田分布情况、主要农作物及其生产情况;

2 阐明评价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情况;

3 通过相关照片、图件和资料,结合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评价区域的生态结构、主要生态因子现状及其抗干扰能力进行分析,说明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类型、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对重要风景名胜和景物,应分析、描述其主要景观要素和特征;

4 说明评价区域主要物种、重要动植物分布和植被覆盖率,重点阐明濒危、珍稀动植物分布情况;

5 根据需要说明与灌溉、排洪相关的地表水文特征。

5.2.3 对既有铁路改建项目,应说明已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遗留问题,并应予以分析和评价。

5.3 生态环境预测评价

5.3.1 根据建设项目和评价区域的性质、特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可分别或以组合方式采用类比预测法、图形叠置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及经验分析与专家咨询法。

5.3.2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投产运营后评价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应对照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测、分析和评价;评价重点为特大、大型桥梁、隧道、站场、高填路堤、深挖路堑、施工便道及其他扰动地表的大型设施。按不同评价工作等级和工程行为特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可包括表5.3.2的内容:

表5.3.2 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内容

评价工作等级 主要评价内容

一级评价 分析项目建设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迁徙通道的影响;

分析项目建设对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结构、功能及其抗干扰和恢复能力的影响,可利用地形图绘制相应的分析预测图件,并通过现场摄像和照片资料进行辅助说明; 对评价区域的生态结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完成二级、三级评价规定的工作内容。

分析预测项目建设对优势植被、拼块的影响,对重要景观的干扰,以及可能产生的严重环境地质危害,在此基础上预测评价区域主要生态因子和生态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

可结合设计资料绘制工程实施后植被和自然资源的预测分布图、景观干扰分析图件;

完成三级评价规定的工作内容。

三级评价 说明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绘制相应图件;分析项目建设对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农林牧渔业生产、植被、河流通航、泄洪、农灌以及重要景观的影响; 分析说明项目实施对评价区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文物保护单位的潜在影响;归纳建设项目的主要生态影响和关键影响因子,简要说明项目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

5.4 水土保持专题

5.4.1 水土保持专题应以高填路堤、深挖路堑、不良地质路段、长大隧道、特大型桥梁和集中取、弃土(渣)场为重点,对大桥和其他隧道可根据其环境敏感特征,也可将其作为重点,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专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包括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及相应的侵蚀面积,泥石流、塌方、滑坡、荒漠化以及其它灾害性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情况;

2 项目建设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预测,应分别预测采取和未采取防护与治理措施条件下的流失量;

3 分析、论证集中取、弃土(渣)场及其他大型施工临时设施设置与选址的合理性,说明其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4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对工程设计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评估和论证,并结合工程特点及区域环境特征,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补充措施,明确规定扰动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控制量、拦碴率、植被恢复系数、林草覆盖率等必须达到的指标值;

5 针对水土流失突出的工点,结合施工监理,提出水土流失监测制度;

6 估算水土保持投资。

5.4.2 水土保持专题的编制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内容和深广度宜适当简化。

5.4.3 根据需要绘制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分布图、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工点分布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平面图、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平、立面设计简图及其它必要图件。

5.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5.1 对设计或工程实施中拟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确定其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5.5.2 针对项目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生态保护补充措施和建议,并估列所需投资;生态保护措施可包括下列内容:

1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选址措施。

2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生物措施。

3保护水土资源及其它生态环境要素的工程措施。

4保护景观的工程优化和美化设计。

5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优化措施。

6 声环境影响评价

6.1 一般规定

6.1.1 铁路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运营期一级评价的评价范围宜为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或段、所边界外200m以内区域;二、三级评价的评价范围宜为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120m以内区域,遇重要噪声敏感点时可放宽至200m以内区域。

2 施工期评价范围为施工场地边界及其影响范围内。

6.1.2 评价工作等级应根据项目噪声源种类、数量及所处地区的声学环境功能要求划分为三级,并应表6.1.2的规定:

表6.1.2 声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评价工作等级 划分判据

一级评价 噪声为重点评价要素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在影响范围内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

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中0类和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

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L Aeq)增加量达5~10dB或以上、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的

评价区域。

二级评价 噪声为重点评价要素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在农村居民区域或适用于现行国家标

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中1类、2类标准要求的城市区域;

建设前后噪声级(L Aeq)增加量达3~5dB、受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评价区域。

三级评价 不适用一、二级评价的其他项目。

6.1.3 声环境评价应对工程项目所经过的城市规划区段和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噪声保护目标进行重点评价。

6.1.4 评价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的有关规定;

2 铁路枢纽、编组站、区段站内段、所外侧有铁路正线时,距正线轨道中心线30m处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无正线时,段、所边界处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

3 对已划定噪声功能区的城市区域,30m以外的所有敏感点,应按功能区划规定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有关要求;

4 学校教室、宿舍及医院病房室外昼间等效连续A声级可按60dB,夜间可按50dB控制,学校教室不控制夜间噪声。

6.1.5 噪声一、二、三级评价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评价应调查评价区域内的所有敏感点,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点和噪声保护目标进行现状实测;对工程运营的近期、远期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应涵盖所有敏感点,并给出典型区段的等声级曲线图;给出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域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对策,并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提出最终降噪效果;

2 二级评价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敏感点和噪声保护目标进行现状调查和实测;选择运营阶段近期进行预测;描述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域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提出最终降噪效果;

3 三级评价可着重调查既有噪声源;预测以既有资料为主,给出项目建成后的噪声影响范围和程度;针对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提出效果分析。

6.2 声环境现状评价

6.2.1 现状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评价范围内既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和噪声级;

2 噪声敏感点的分布、功能、规模、建筑物布局、建筑年代、周围环境情况及与工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应在图中标示;

3 搜集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

6.2.2 现状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状监测点应针对噪声敏感点设置,边界测点应设于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处和段、所边界上,其他测点应设在临铁路最近一排房屋窗外1m处、学校和医院等噪声保护目标的室外以及有代表性的背景噪声测量位置上。当一天内铁路噪声源起伏较大、背景噪声(交通、工厂等噪声)影响较突出时,宜设置24小时测点,测点设于边界处或背景噪声测量位置上;

2 铁路噪声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12525)的规定,在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的同时,宜分别记录车种、上下行、列车长度、通过时间、稳态声级、机车鸣笛声级及其持续时间;

3 背景噪声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学 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3222)或《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的规定,在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的同时,宜记录主要噪声来源。

6.2.3 现状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描述各评价点的环境噪声现状;

2说明铁路、背景噪声源的影响;

3 对照有关标准进行评价,并对超标原因进行分析。

6.3 声环境预测评价

6.3.1 铁路噪声预测的噪声源有:机车鸣笛、列车运行、水阻试验及其他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噪声源。

噪声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和作用时间应依据设计文件和有关规定确定。部分噪声源数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有关规定。

6.3.2 噪声源类比监测应选取与建设项目的声源具有相似的型号、工况和环境条件的声源进行,并根据类比条件进行必要的修正。在引用类比监测结果时,应注明类比点的名称和测量工况。

6.3.3 铁路噪声预测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模式法或比例法,预测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有关规定。

6.3.4 根据不同预测方法的需要,预测技术条件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列车长度;

2 列车速度;

3 列车对数和站、段作业量;

4 昼、夜间车流比例;

5 机车鸣笛时间。

6.3.5 预测模式的预测误差宜采用计算结果与现状或类比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和分析的方法估算。

6.3.6 运营期噪声影响评价宜满足下列要求:

1 列表给出敏感点的噪声预测结果,计算环境噪声变化量以及达标情况;

2 对30m处铁路边界噪声和30m外敏感点噪声进行对标评价;

3 分析敏感点超标的原因;

4 对有规划的地区或大中城市客站,应根据规划要求绘制车站或线路的昼、夜间声级等值线图;对新建铁路或沿线未开发地区应提出对应评价标准的噪声达标控制距离。

6.4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述

6.4.1 评述对象和保护目标应符合本标准第6.1.3条的规定。

6.4.2 评述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的有关规定。

6.4.3 影响评述可采用类比调查与监测的方法。

6.4.4 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标准进行评价时,应分析施工期噪声对保护目标可能产生的影响。

6.5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6.5.1 当设计年度近期预测结果超过标准要求时,应提出对声源、传播途径或受声点的综合治理措施,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环境可行性比选。

6.5.2 当施工场地边界处和临近敏感点的昼、夜间等效连续A 声级超过规定的标准要求时,应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7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7.1 一般规定

7.1.1 振动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宜为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60m 以内区域。

7.1.2 振动评价标准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环境振动敏感点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中规定的“铁路干线两侧”标准值进行评价;

2 文物古迹等保护建筑物可根据其保护要求进行评价。

7.1.3 振动敏感点应包括居民区、学校、医院、办公室等环境振动敏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等特殊敏感建筑物。

7.1.4 铁路振动评价应以20列通过列车Z 振级最大示数(VL zmax )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因子;无列车通过的背景振动可以累积10%Z 振级(VL z10)作为评价因子;古建筑物可以振动速度作为评价因子。

7.2 振动环境现状评价

7.2.1 振动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振动敏感点的分布、功能、规模、建筑物布局、建筑年代、房屋结构;

2 振动敏感点与工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7.2.2 振动现状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环境振动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10071)的规定,采用“铁路振动”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2 振动速度可以连续测量20次列车振动速度最大示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 振动测点应设在距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30m 处;第一排敏感建筑物室外0.5m 或室内地面中央;古建筑物外缘平面外0.5m 或其他有代表性位置上。

7.2.3 振动现状评价应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标评价。

7.3 振动环境预测评价

7.3.1 振动预测方法宜采用类比法或在类比振动源强和有关衰减参数的基础上,采用下列公式进行预测计算:

R

VL VL z Δ?=0(7.3.1-1)

VL 0——参考位置铅垂向Z 振级(dB);

ΔR ——距离扩散及介质吸收引起的衰减(dB)。

7.3.2 振动类比技术条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列车速度;

2 列车重量;

3 车辆类型;

4 列车对数;

5 轨道和道床结构;

6 地质条件。

以上技术条件可根据工程设计资料和类比或现状调查结果确定。

7.3.3 根据振动预测结果进行对标评价,分析振动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敏感点的超标原因。

7.4 施工期振动影响评述

7.4.1 评述对象和保护目标应符合本标准第7.1.3条的规定。

7.4.2 评述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的有关规定。

7.4.3 影响评述可采用类比调查与监测的方法。

7.4.4 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评述施工期振动对保护目标可能产生的影响。

7.5 振动防治措施

7.5.1 当预测结果超过标准要求时,应提出对振源、传播途径或受振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8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8.1 一般规定

8.1.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应为污水排放较为集中的机务、车辆检修单位、车辆洗刷设施、客车整备单位、大中型客站和铁路单位的集中生活区等。

8.1.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建设项目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时,评价范围应为建设项目污水进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接纳处;

2 当受纳水体为开放性地表水水域(含灌溉渠道)时,评价范围应为建设项目排污口至污染物排入受纳水域后1km 的区域;

3 当受纳水体为小型封闭性水域时,评价范围应为该水域。

8.1.3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铁路建设项目规模和污染特征、受纳污水地表水域的规模和水质要求,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HJ/T2.3)规定的分级原则和判据,铁路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应符合表8.1.3的规定。 8.1.3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铁路建设项目单个排水口

污水排放量(m 3/d)

受纳污水地表水域规模受纳污水地表水域水质要求

≥15m 3/s Ⅰ~Ⅲ Ⅳ、Ⅴ ≥5000

<15m 3/s Ⅰ~Ⅳ Ⅴ ≥15m 3/s Ⅰ、Ⅱ Ⅲ~Ⅴ <5000

<1000

≥15m3/s Ⅰ~Ⅳ ≥200 <15m3/s Ⅰ~Ⅴ

注:表中受纳污水地表水域水质要求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的水质类别

2 在同一个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各站、段、所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具体的污染特征和地表水环境现状,可划分为不同的评价等级。

8.1.4 评价因子的选择应符合表8.1.4的规定。

表8.1.4 评价因子选择

评 价 对 象 评 价 因 子

机务、车辆检修、整备单位 pH、SS、COD Cr、石油类

洗衣车间、洗车线 pH、SS、BOD5、COD Cr、石油类、LAS

洗罐站、货车洗刷所 pH、SS、COD Cr、石油类

牲畜车洗刷线 pH、SS、BOD5、COD Cr、氨氮、粪大肠菌群数

蓄电池间 铅或镉、pH

生活、办公设施 pH、SS、BOD5、COD Cr、动植物油、氨氮

8.1.5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符合第二、三级评价的站段应进行水环境现状评价和污染源、受纳水体预测评价。改建铁路建设项目评价时还应进行污染源现状评价;

2 对低于第三级评价条件的站、段,可简要说明项目污染情况和排水去向,并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简要的环境影响分析。

8.1.6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污水排放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的或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批准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 评价范围内地表水域水质应符合水域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质标准;

3 排入间歇性河道时应根据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功能确定评价标准。

8.1.7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分析施工期污水来源、污染特征、影响范围与程度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8.2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8.2.1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行三级评价时,环境现状的调查范围应为排污口下游3km或以排污口为圆心、半径1km的湖泊(水库)水域;当进行二级评价时,调查范围应为排污口下游5km或以排污口为圆心、半径2km的湖泊(水库)水域;

2 根据受纳水体的规模和特点,搜集污水受纳水体的位置、常规水文资料和调查范围内水域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常规水质监测资料,并应绘制“水系分布图”;

3 调查污水受纳水体的水系构成、环境规划、实际使用功能、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4 调查和搜集评价范围内可能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的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情况;

5 调查改建项目在改建前的污水排放量、既有水质监测资料、污水排放去向、受纳水体水质要求及使用功能,绘制污水排放去向图。

8.2.2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评价范围内的重点保护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加支流汇入处)、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口上游200m处、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口下游500m处应布设水质现状监测断面。

受纳水体水质现状取样点的选择及监测频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

测因子与评价因子应相同;

2 在评价改建项目时,当既有水质监测资料不能满足评价需要时,应实测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监测取样点为评价范围内的污水排放口、既有污水处理站进水口、出水口。采样频率和水样分析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规定;

3 现状监测应绘制现状监测布点图。

8.2.3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纳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宜选取单项因子标准指数法,分项进行达标率评价。改建项目现状评价宜计算单项因子的标准指数,评价既有污水排放的达标现状;

2 对改建项目既有污染源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进行评述。

8.3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8.3.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应包括污染源和受纳水体。

8.3.2 污染源预测评价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采用类比调查方法预测项目建成后污染源排放的污水量、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改建项目评价还应计算污水量、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量的变化情况;

2 预测评价可采用计算单项因子标准指数的方法,并应评述设计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单项因子标准指数的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3 统计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污总量,对有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应按确定的排污总量控制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8.3.3 受纳水体预测评价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受纳水体水文特点,选择适宜的预测模式预测建设项目建成后受纳水体水质变化情况;

2 受纳水体地表水环境质量预测评价宜选取单项指标法,分项进行达标率评价,提出定量的评价结论;

8.3.4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评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调查了解施工方案、隧道和桥梁施工点以及相邻地表径流方向和水域功能;

2分析施工期废水的水质特征和对附近水体的影响;

3 预测施工期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应采用类比调查方法,对照评价标准评价施工期排放废水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和时效性。

8.4 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评述

8.4.1 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应包括污染物削减措施和环境管理措施。

8.4.2 应根据评价结论提出污水治理措施建议,并评价其环境效益,也可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8.4.3 当线路经过饮用水源保护区时,应对局部线位合理性和措施进行论证。

8.4.4 根据评价结论,应对污水排放方案进行论证。

8.4.5 当建设项目所在地对建设项目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时,应提出污染源实现排放总量控制的方案。

8.4.6 环境管理措施可包括对污水排放口及地表水环境监测、防止泄漏事故发生的措施以及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议。

8.4.7 对于施工期施工废水污染地表水域的工点,应建议采取有效、经济的污水处理措施,并应对污水处理措施的处理效率、处理能力及经济性能进行评述。

9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9.1 一般规定

9.1.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区间宜为线路外轨中心线外侧100m以内区域;

2 站区点源为D类稳定度、主导风向下风向最大地面浓度距离1.5倍的范围。

9.1.2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4个。

对运煤专用线、卸煤线、煤场的煤尘污染源应单独进行调查。

9.1.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应根据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级别确定,并应符合国现行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或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

9.1.4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评价工作等级应按站区独立划分。线路区间只进行机车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计算;

2 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 i=(Q i/C oi)?109 (9.1.4-1)

式中 P i——等标排放量(m3/h);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标准状态])。

3 根据评价项目主要污染物等标排放量及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划分为三个级别,评价级别的划分应符合表9.1.4的规定。

9.1.5 新建项目三级评价可只做现状调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预测。 一、二级评价应做现场监测及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改建项目应列出相关工程的污染源数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项目建设前后的变化量。

9.1.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应采用模式计算或类比法。

2 施工期应对大气环境影响作类比估算与评述,可不作污染浓度预测计算。

9.2 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9.2.1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调查沿线二氧化硫控制区、酸雨控制区分布,搜集当地政府制订的功能区划、环境空气质量执行标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削减计划;

对有运煤专用线、卸煤线、煤堆场的项目,应调查煤的含湿量及粒径分布;

2 三级评价可只收集评价范围内近1~3年气象资料和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资料;

3 二级评价项目可安排一期不利季节监测、必要时可安排两期监测。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两期(夏季、冬季)监测。

一、二级评价监测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大气环境 地面水环境》(HJ/T2.1~2.3)的有关规定。

9.2.2 气象资料调查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频率及联合出现频率。稳定度采用修正的P-T大气扩散稳定度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一级评价应在二、三级调查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月平均风速随月份变化的曲线图、季(期)小时平均风速日变化的曲线图。

9.2.3 污染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牵引机车及调车机车废气中有害物质排放量应按排放系数进行计算。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D的规定;

3 锅炉污染物排放量应符合国家对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对“酸雨控制区”和 “SO2控制区”,还应符合地方控制标准要求。

9.2.4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三级评价项目应根据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对评价范围内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达标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环境空气现状质量做出评价;

2 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分析大气污染物小时平均浓度变化范围、日平均浓度变化范围、小时平均浓度和日平均浓度的超标率、5天平均浓度,分析大气污染物小时平均浓度变化规律,做出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并对环境空气现状质量做出评价。

9.3 大气环境预测评价

9.3.1 牵引机车、调车机车及锅炉废气中有害物质排放量预测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

9.3.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二级评价应进行小时平均浓度、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预测,同时预测评价范围内季、年长期平均浓度;

2 一级评价内容应在二级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评价范围内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出现频率。

9.3.3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预测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烟气抬升高度(△H)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3840)规定的计算方法;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宜选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所推荐模式。

9.3.4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预测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项目应计算工程建成后各点源的地面浓度,将接受点现状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并进行污染物超标分析;

2 改建项目应计算工程建成后新增点源的地面浓度,并将接受点现状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并进行污染物超标分析。

9.3.5 根据预测评价结果,分析锅炉大气污染源治理措施的合理性。

9.3.6 运煤专用线、卸煤线、煤堆场环境影响预测宜采用类比分析法,并应在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中提出类比条件,明确类比对象。

9.4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述

9.4.1 调查了解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临时驻地及施工场地周边大气环境功能分区;分析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原因、地点及污染因子特征。

9.4.2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做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级污染因子特征的类比调查预测,对照评价标准评述施工期大气污染物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9.5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9.5.1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建议包括环境监测建议,减少非正常排放等事故发生的建议和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建议。

10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10.1 一般规定

10.1.1 电气化铁路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宜为接触网两侧50m以内区域。

10.1.2 电气化铁路电磁辐射污染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电力机车和接触网系统;

2 电力机务段、折返段;

3 110kV及以上牵引变电站、所。

10.1.3 电气化铁路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电气化铁路电磁辐射对居民电视接收机收视效果的影响;

2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0.2 电磁辐射环境现状评价

10.2.1 电磁辐射环境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评价范围内建筑物布局、土地利用和规划;

2 敏感对象的名称、位置、规模、与铁路相对位置;

3 当地居民电视接收机收视频道及效果、采用共用电视天线或有线电视系统的接驳条件;

4 本标准第10.1.2条以外的电磁辐射源特征;

5 当评价范围内无有线电视系统时,需进行信号场强现状监测。

10.2.2 现场测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的有关规定。

10.3 电磁辐射环境预测评价

10.3.1 对居民电视接收机的影响应采用信噪比为评价因子。

当电视信号接收场强达到规定值时,信噪比的评价指标应为35dB。

10.3.2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中的有关规定。 10.3.3 无线电干扰场强预测宜采用类比计算法,同时应说明类比地点、类比条件及测量工况等;干扰场强的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

10.3.4 电磁辐射污染源评价应对供电方式以及产生电磁辐射的机理、辐射频率、强度和时间、传播衰减等干扰特性予以描述。

10.3.5 预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在实测电视信号场强和干扰场强的条件下,根据当地电视频道的电视信号接收场强和对应频道上的干扰场强,计算信噪比值;

2 在电视信号接收场强达到规定值条件下,根据规定的电视信号接收场强和对应频道上的干扰场强,计算信噪比值;

3 当不能满足评价指标时应进行分析并说明原因;

4 对民用电视接收机收视效果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10.3.6 当预测结果不能满足有关标准要求时,提出在电气化铁路或受影响设施方面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11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1.1 一般规定

11.1.1 铁路固体废物是指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和为运输、生产服务的各类生产、生活设施所生产的固体废物。

11.1.2 施工期施工驻地、场地固体废物应纳入评价范围。

11.2 固体废物环境现状评价

11.2.1 固体废物调查与评价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运输生产固体废物

1) 各类锅炉、炉窑燃煤排放的炉渣;

2) 站、段、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屑、废油绝缘塑料泡沫、废油纱等;

3) 旅客列车垃圾;

4) 洗刷所废渣、危险品仓库垃圾;

5) 水处理、污水处理排放的污泥。

2 生活垃圾

1) 办公区垃圾;

2) 生活区垃圾。

11.2.2 评述固体废物处置及环境污染状况。

11.3 固体废物环境预测评价

11.3.1 预测评价内容应符合本标准第11.2.1条的规定。

11.3.2 固体废物排放量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炉渣产生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GC=W?A?(1+D-B) (11.3.2-1)

式中 GC——炉渣产生量(t/a);

W——耗煤量(t/a);

A——煤的灰分(%);

D——漏煤占灰分的百分数(取2%);

B——烟尘占灰分的百分数(取20%)。

2 旅客列车垃圾产生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W=K?Q (11.3.2-2)

式中 W——年垃圾产生量(t/d);

K——旅客日平均垃圾产生量(kg/d?人);

Q——日平均旅客输送量(人/d)。

3 其他固体废物产生量可按类比调查计算。

11.3.3 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项目应进行项目投入运营后的总量预测,分析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2 改建项目应在固体废物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固体废物现状和项目投入运营后的总量预测,分析其变化原因及环境影响。

11.4.1 根据固体废物的排放类别和数量,应提出因地制宜的综合利用和处理措施与建议,重点是车站及旅客列车垃圾的收集与投放、处置措施。

11.4.2 提出施工期施工驻地、场地固体废物收集、处置措施。

12 公众参与

12.0.1 公众参与应体现下列目的:

1 建设项目能被社会公众充分了解;

2 项目建设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能够了解到公众(尤其是直接受影响的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意见以及对环境影响的感受程度;

3 有助于公众监督、提高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2.0.2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公众参与包括项目方案决策、勘测、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过程进行的协商和征询。

公众参与调查对象主要为直接受影响的群体。

12.0.3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并应考虑公众参与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和所属利益团体等因素。

有效问卷样本数量不宜小于100。

直接受影响区样本数量不宜小于60%;间接受影响区样本数量不宜大于40%。

12.0.4 公众参与问卷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2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3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4 被调查者对各单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认可程度及规避污染的意愿或要求;

5 被调查者对建设项目的认可程度及理由。

12.0.5 公众参与问卷应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各类意见的百分率,提出主要的、倾向性的意见。直接受影响人群的意见宜单独列出,并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

13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13.0.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征地、拆迁影响分析与再安置评估;

2 项目建设对评价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

3 项目建设对评价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的影响;

4 项目建设促进评价区域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而诱发的环境影响。

13.0.2 社会与经济环境现状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区域面积、人口及其构成,土地资源状况;

2 国民生产总值及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 主要工业门类及其发展状况;

4 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状况;

5 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情况;

6 重要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状况;

8 人均收入、人均耕地数量、单位土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及其它重要统计指标;

9 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开发程度;

10 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情况。

13.0.3 建设项目征地、拆迁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可包括下列内容:

1 统计分析征地、拆迁数量;

2 对照评价区域的土地资源,分析征地、拆迁可能产生的宏观社会环境影响;

3 简要描述拆迁再安置计划并作宏观评述。

13.0.4 建设项目产生的社会经济宏观效应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对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2 对改善评价区域交通运输条件的意义;

3 对评价区域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4 实施对沿线地区城镇规划的影响。

13.0.5 对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能有较大发展的主要行业,可结合当地环境管理状况,宏观分析潜在的诱发环境影响。

13.0.6 针对项目征地、拆迁与再安置以及项目实施产生的其它诱发环境影响,应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附录A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计算公式

A.0.1 以生物量、物种数量、土壤侵蚀强度及相应的侵蚀面积、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景观比例、优势度、景观敏感度等指标分析重点评价区域的主要生态特征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评价区植物垂直投影面积 植被覆盖率=

评价区域总面积 ×100% (A.0.1-1)

评价区某一类型拼块或植物的样方数 频率=

评价区内总样方数 ×100% (A.0.1-2)

某一类型拼块或植物的数目 密度=

评价区内拼块或植株总数 ×100% (A.0.1-3)

某一类型拼块面积 景观比例=

评价区总面积 ×100% (A.0.1-4)

(密度+频率)÷2+景观比例

优势度= 2 ×100% (A.0.1-5) 1 当d≤D

D

d 当d>D (A.0.1-6) 式中 d ——景观相对于观察点的实际距离;

D ——某一观察点能够清楚分辨景观元素、质地或成份的最大距离。

景观视角敏感度 = sinα (A.0.1-7)

式中 α——观察点至景物外廓的视线与观察点至景物所在平面法线所形成的夹角。

附录B 铁路噪声源强及噪声环境影响预测计算公式

B.0.1 铁路噪声源源强数据宜符合表B.0.1的规定。 表B.0.1 铁路噪声源源强数据表

号 声源种类 线路类型 测量位置 测量工况

平均A 声级(dB) 测量条件说明 80km/h

89.5(短轨) 85.8(长轨) 100km/h

94.4(短轨) 91.1(长轨) 路堤

(高度≤2m) 距外侧轨道中心线7.5m 140km/h

99.0(短轨) 95.2(长轨) Ⅰ级干线、60kg/m 钢轨、有碴道床测量值 1 客车运行 高架桥 (桥高≤10m) 距外侧轨道中心线30m 70km/h

77.2 混凝土梁,有碴道床 40km/h

86.7(短轨) 81.3(长轨) 60km/h

91.3(短轨) 87.6(长轨) 路堤

(高度≤2m) 距外侧轨道中心线7.5m 80km/h

94.5(短轨) 93.0(长轨) Ⅰ级干线、60kg/m 钢轨、有碴道床测量值 2 货车运行 高架桥 (桥高≤10m) 距外侧轨道中心线30m

40km/h

75.5 混凝土梁,有碴道床 高频正向

106 高频侧向102 低频正向

105 3 机车鸣笛 距外侧轨道

中心线30m 低频侧向99

4 内燃机车

水阻试验 距外侧轨道

中心线7.5m 80

83

85

87 89

90

93

94

95

0把位 2把位 4把位 6把位 8把位 10把位 12把位 14把位 16把位

B.0.2 噪声环境影响模式预测法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各类声源在预测点处的A 声级: L r r K L L p p Δ??=0

0lg

(B.0.2-1) 式中 L p ——预测点的倍频带声压级或A 声级(dB); L p0——参考位置处的倍频带声压级或A 声级(dB);

K ——声源几何衰减系数(取值范围10~20);

R ——预测点与声源之间的距离(m);

r 0 ——测量参考声级处与声源之间的距离(m);

△L ——各种衰减量,包括空气吸收、声屏障或遮挡物、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量。

2 预测点处的总等效声级:

??

????×=∑=pi L n i i T Aeq t T L 1.01)(101lg 10 (B.0.2-2) 式中 L Aeq(T)——预测时段T 时间内的等效连续A 声级(dB);

t i ——第i 个声源在T 时间内作用于预测点的累计时间(s);

L p i ——第i 个声源在预测点处的A 声级(dB);

T ——计算等效连续A 声级的时间(s)。

B.0.3 比例预测法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Δ1221.0211

122112101lg 10N N K K B A K B A K L L L Aeq Aeq (B.0.3-1) 式中 L Aeq1、L Aeq2——改建工程前、后预测点处的等效连续A 声级(dB);

N 1、N 2 ——改建工程前、后列车日通过列数;

A 1、A 2 ——改建工程前、后客车日通过总长度(m);

B 1、B 2 ——改建工程前、后货车日通过总长度(m);

ΔL ——改建工程前、后轮轨噪声辐射A 声级差(dB);

K 1、K 2 ——噪声辐射能量比。

211.01.0110

10L L K = (B.0.3-2) 1

31.01.021010Aeq L L T t K ××= (B.0.3-3) 式中 L 1、L 2——客、货列车辐射噪声A 声级(dB)

; L 3 ——列车鸣笛噪声平均A 声级(dB);

t ——鸣笛噪声持续时间(s);

T ——测量总时间(s)。

附录C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计算公式

C.0.1 单项因子标准指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S i,j =c i,j / c si (C.0.1-1)

式中 S i,j ——标准指数;

c i,j ——(i,j)点的污染物浓度(mg/L);

c si ——水质参数i 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C.0.2 pH 的标准指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0、《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实施办法》(铁总建设〔2014〕280号)报告

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实施办法 (铁总建设〔2014〕280号) 现将《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促进建设项目各项管理行为规范运作和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依据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总公司管理的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 第三条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是通过日常或集中检查、考核和评估,对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管理行为及管理成

效进行的综合考评,包括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参建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 第四条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应公平、公正、公开。 第二章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第五条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每年开展1次,考评期从项目开工开始至初步验收结束。 第六条总公司工管中心负责组织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 绩效考评工作,铁路局、铁路公司承担建设项目(含代建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自评工作。 第七条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采用评分制,根据本办法附表考评标准进行打分或“一票否决”,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考评得分在85分(含)以上为优秀,60分(含)~85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和发生“一票否决”事项的为不合格。 第八条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内容主要包括管 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综合管理成效等五个部分,合计100分。 (一)管理制度标准化(10分):主要包括管理职责、管理策划和制度建设等管理内容。

(二)人员配备标准化(15分):主要包括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内容。 (三)现场管理标准化(20分):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基础设施、设备资源等管理内容,涵盖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四)过程控制标准化(35分):主要包括开工阶段标准化管理、施组管理、设计管理、首件评估、作业标准化、试验及检验检测、问题处置、验收管理和达标活动开展情况等内容。 (五)综合管理成效(20分):主要包括质量、安全、投资、工期、环保、稳定等管理目标实现情况。 具体考评标准详见附件。 第九条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自评工作应在项目开 工后开展。铁路局、铁路公司的项目自评结果于考评年度次年1月底前报送总公司工管中心。工管中心根据日常检查情况对铁路局、铁路公司自评结果进行审查后,2月底形成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初评结果。 第十条总公司工管中心会同建设部、计统部、鉴定中心、工程监督总站对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初评结果进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19-2011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价。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这里说明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制定导则的前提,也是一部导则必须首先说明的事项。但要注意任何一部导则不可能包括一个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做出一般性的规定,而很多情况下是有特殊性的。因此,在生态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既在遵循导则的一般性要求,也要高度重视特殊性。一般性的东西,大家不难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特殊性的东西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调查和影响评价,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不容易掌握的。因此,需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专家审查时,专家们一般既关注一般性(首先一般性原则不应违背,否则需充分说明理由,甚至需要论证),更关注特殊性。 此外,本导则与原“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相比,在适用范围上不再提出适用于哪几类项目(原导则包括了: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影响评价),而是凡是建设项目影响到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因子,就应依据本导则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工业类项目重污染影响评价,而轻生态影响评价的现象(其实大家知道,工业项目也有生态影响,特别是新建项目)。

考虑到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导则规定的内容只供其参照,并未规定在区域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必须遵循本导则。 还有,本次使用最多的是“生态影响评价”,并未使用大家习惯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这个词并不规范,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并不被学界所认可。 另外,这里对导则使用了“标准”的说法,个人感觉不妥。其实“导则”与“标准”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导则,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性的原则或规则。标准的法律地位相对技术导则或技术规范而言更为高级。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一般使用GB编号,且经国家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同意发布。 本导则HJ19-2011与原导则HJ/T19-1997明显不同的变化之一:是对评价等级的规定。本导则判断评价等级主要由两个方面来决定: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工程占地范围。而且给出了一个占地范围表格。相对于原导则,可操作性明显增强。这是广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总结,是新导则的显著进步。 注意这个占地范围,是包括水域的。而且是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均需要考虑。当然,如果临时占地是设置在永久占地范围的,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永久占地来判断(而不是需要叠加的,呵呵)。 另外,导则给出了其他几个特殊情况: (1)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铁路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资料

治理制度标准化编审批表 工程名称:合同段: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郑开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

二0一四年七月

目录 第一部分综合治理制度 (1) 第一章部门职责............................... 2第二章岗位职责.. (3) 第三章勘察治理制度........................... 7第四章质量治理制度8? 第五章技术治理标准15? 第六章人力资源治理制度25? 第七章现场设计配合治理制度 .................. 27第八章交桩治理制度 (35) 第九章变更设计治理制度36? 第十章设计交底制度 (40) 第十一章信息化治理制度 (41) 第二部分现场配合制度47? 第一章施工现场设计配合细则及配合职责 (48) 第二章人员培训考核方法57? 第三章现场设计人员请(销)假制度?59

第四章文件资料治理制度6?0 第五章安全生产治理制度66? 第六章配合施工车辆治理制度?68 第七章廉政建设治理制度?69 第三部分附录7?2 附录1 《设计技术文件操纵程序》(QMS202) (73) 附录2 《设计输入程序》QMS206?77 附录3 《设计输出和设计验证程序》QMS207 (79) 附录4 《产品标识程序》QMS20983? 附录5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使用治理方法》QMS319. 87附录6 《设计评审、专业技术评审治理标准》QMS320 ................................................. 89附录7《设计技术文件归档目录表》(见QMS409)95?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 1、某建设项目进入企业污水处理站的污水量为3800m?/d,60%经处理后排入附近地表水体, 其余经深度处理后用于部分车间,该项目产生的1200m?/d清净下水水质较好,不经处理后直 接排入附近地表水体,该项目其他重复用水量为1000m?/d,该项目污水回用率为()。 A、25.3% B、30.4% C、40.0% D、42.0% 解析:B。3800×40%÷(3800 1200)=30.4%,清净下水也属于污水,需要计入污水总量里。2、某机械加工厂涂装车间包括喷漆、晾干和烘干等工段,使用的溶剂型清漆主要成分是树脂、 甲苯和二甲苯。涂装车间产生的废气经过滤除漆雾后,经RTO装置焚烧后排放。关于该涂装 车间污染物及污染因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晾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漆雾、甲苯和二甲苯等。 B、涂装车间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废气、废水、固体 C、烘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树脂、甲苯和二甲苯等 D、喷漆、晾干和烘干工段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不完全相同 解析:D。涂装车间不会有废水产生,晾干和烘干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VOC S、甲苯和二甲苯,喷漆工段主要大气污染因子有漆雾、VOC S、甲苯和二甲苯。 3、某农药制造企业对胺化后的含三氯甲烷液体进行脱溶回收处理,回收三氯甲烷溶剂,脱溶 回收装置三氯甲烷回收效率为90%。脱溶回收装置为密闭负压装置,脱溶回收装置产生的废气 全部收集导入深度冷凝装置再吸附处理后排放,收集的废气量为10000m?/h,深度冷凝装置和吸附装置三氯甲烷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0%、50%,排放废气的体积较收集的废气体积有30%的变化,胺化后的液体含三氯甲烷10kg/h。经活性炭吸附后三氯甲烷的排放浓度为()mg/m?。 A、11.5 B、15.0 C、21.4 D、37.5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实施细则》

东南铁安字 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关于重新印发《铁路 建设项目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实施细则》的 通知 各参建单位: 现将重新修订的《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铁路建设项目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执行。 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12月10日

抄送:公司领导及各部门。 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综合部2014年12月10日印发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东南公司)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促进施工单位完善管理体系,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东南公司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得到全面落实,成效不断提高,依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实施办法〉的通知》(铁总建设[2014]280 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东南公司铁路建设项目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东南公司负责建设管理的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其他铁路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东南公司成立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负责绩效考评实施细则的制定、组织实施、结果审定等工作。东南公司总经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公司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中:分管安全质量的副总经理担任常务副组长),东南公司各部门、指挥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员。领导小组下设绩效考评办公室

(设在东南公司安全质量部),负责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日常具体工作。 第四条施工单位项目部应相应成立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工作组,项目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项目部副职、总工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各负其责、落实责任,有效推进标准化管理工作。 第五条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是通过日常或集中检查、考核和评估,对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管理行为及管理成效进行的综合考评。 第六条施工单位标准化管理绩效考评是指东南公司根据施工单 位进场后体系建设、资源配置、设施保障、过程管理等方面展开,重 点促进施工单位强化管理保障、规范过程控制、严格合同履约,确保 工程质量合格。 第七条考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 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综合管理成效等五个部分,依据 铁路总公司《实施办法》和施工单位投标承诺、合同约定,并按照东 南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相关内容来确定。具体内容如下: 1.管理制度标准化:主要包括管理职责、管理策划和制度建设 等管理内容; 2.人员配备标准化:主要包括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管理, 其中包括架子队管理等内容; 3.现场管理标准化: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基础设施和设备资源 管理等管理内容,涵盖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等工 作;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输送能力和运输需求等,在设计中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经综合比选确定。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包括设计速度、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最小曲线半径、到发线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最小行车间隔、机车类型、机车交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和牵引质量等。这些技术标准是确定铁路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一条铁路选用不同的技术标准对设计线的工程造价和运营质量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们又是确定设计线的工程标准和设备类型的依据。 1.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应根据项目在铁路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工程条件,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符合旅行时间目标值的要求。 2.正线数目 正线数目是指连接并贯穿车站线路的数目。高速铁路应按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正线应按双方向行车设计。 3.限制坡度 限制坡度是设计线单机牵引时限制列车牵引质量的最大坡度。它不仅影响线路走向、线路长度和车站分布,而且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行车速度、运输能力、工程投资、运营支出和经济效益,是铁路全局性技术标准。 4.最小曲线半径 最小曲线半径是设计线采用的曲线半径最小值。最小曲线半径不仅影响行车安全、旅客舒适等行车质量指标,而且影响行车速度、运行时间等运营技术指标和工程投资、运营支出、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铁路等级、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和工程条件比选确定,且不得小于《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 50090—2006)的规定值。 5.到发线有效长度 到发线有效长度是车站到发线能停放货物列车而不影响相邻股道作业的最

大长度。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650 m。尽端式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可按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系统要求计算确定。 6.调度指挥方式和最小行车间隔 调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最小行车间隔应按照运输需求研究确定,宜采用3 min。 7.机车类型 机车类型是指同一牵引种类中机车的不同型号。机车类型应根据牵引种类、牵引质量、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运输需求,按照与线路平面、纵断面技术标准相协调的原则,结合车站分布和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8.机车交路 铁路上运转的机车都在一定区段内往返行驶。机车往返行驶的区段称为机车交路,其长度称为机车交路距离。机车交路两端的车站称为区段站。区段站都设置一定的机务设备。机车交路的距离会影响列车的运行时间和直达速度。 9.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为300 km/h及以上时应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设计速度为250 km/h时宜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 10.牵引质量 牵引质量应根据运输需求、限制坡度及机车类型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并宜与相邻线牵引质量相协调。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历年真题

第1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中,必须包括的阶段是( 。 A. 项目选址期 B.建设期和运营期 C. 项目初步设计期 D.产业链规划期 正确答案:B, 第2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化工项目生产污水处理场工艺方案应包括运行可靠性论证和( 。 A.处理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B.投资费用的来源分析 C. 拟建项目的产品方案论证 D.生活污水排放量计算 正确答案:A, 第3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使用醋酸等异味化学品的PTA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要调查( 。 A.项目财务决算表B.项目施工图 C. 试生产期间环保投诉事件 D.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意见 正确答案:C, 第4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某项目配套建设的硫回收设施,其环境效益可用货币量化的是( 。 A.工程总投资 B.硫的销售收入 C. 土地费用 D.固定资产残值 正确答案:B, 第5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评价某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时, 可作为参考依据的物耗、能耗指标是 (。 A. 同行业任意企业的临时测试数据 B. 同行业任意企业的基础数据 C. 同行业有代表性企业临时测试数据 D. 同行业有代表性企业近年的基础数据 正确答案:D, 第6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物品不属于木制家具生产项目中的固体废物是( 。 A.刨花 B.废乳胶 C.废聚酯漆 D.纤维板 正确答案:D, 第7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多晶硅切片加工项目的生产工艺为硅锭一剖方定位→切片→纯水清洗→电烘干, 其中切片工序循环使用碳化硅及聚乙二醇切割液,产生废水的工序是( 。 A. 剖方定位工序 B.切片工序 C. 清洗工序 D.烘干工序

铁路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1 【精品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根据集团公司和分公司要求,2009年是“标准化管理推进年”,公司要求把《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在所有项目部推广,参照集团公司标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机场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张家界荷花机场东平行滑行道扩建工程项目部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

项目的管理水平,增强项目的创效能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扎实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将集团公司的项目管理套路和管理方式真正转移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来,促进项目管理不断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迈进,确保规模化生产有序进行。 项目标准化管理包括:工程组织、工程进度、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工程测量、工程试验、技术创新、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外部劳务管理等十个方面。实施细则的编制由项目总工程师牵头,其他部门配合。 二、工程管理部 1、我们项目比较小,测量和试验划入工程部。部长职责: 本工程的工程管理、协调和调度;组织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 织设计和重大方案的编制,重难工艺的技术交底;检查工程质 量和施工安全,下达施工进度计划和进度计划的管理;配合总 工程师搞变更设计、签证,编制竣工文件和施工总结,参加竣 工验交和配合结算。 负责本部门人员的管理、培训,组织开展技术创新规则。其他 人员的职责见项目管理计划。 2、建立工程管理的各种台帐。工程管理这一块是标准化管理相当 重要的一块,占有很大分量。 工程项目管理计划。此办法我已编制粗稿,请工程部完善。 重难工艺作业指导书。此作业指导书我已完成粗稿,请工程部 完善。

环评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环境影响评价师精品资料: 1 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概述 一.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主要原则(掌握) (1)减量化———清洁生产 (2)资源化—一综合利用 (3)无害化——安全处置 二固体废物处置常用的方法概述(熟悉) (1)预处理(包括压实、破碎、分选) (2)堆肥处理 (3)卫生填埋 (4)一般物化处理 (5)安全填埋 安全填埋是一种把危险废物放置或贮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也是对其在经过各种方式的处理之后所采取的最终处置措施。 (6)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焚烧处置的特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7)热解法 例题:一种把危险废物防止或储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此法为(B)

A 卫生填埋法B安全填埋法C堆肥处理法D热解法 三固体废物常用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1.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1)固体废物的压实 (2)破碎处理 (3)分选 2.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 根据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以把固体废物堆肥分为好氧堆肥法和厌氧堆肥法。故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好氧堆肥法。 例题:目前,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D) A低温堆肥法B厌氧堆肥法C绝热堆肥法D好氧堆肥法 3.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燃烧系统中有三种主要成分:燃料或可燃物质,氧化物及惰性物质。为防止二次污染,工况控制和尾气净化则是污染控制的关键。 例题: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的燃烧系统,最普通的氧化物为含有(A)氧气的空气,空气量的多少与燃烧的混合程度直接影响燃烧的效率。A21% B26% C37% D 29% 4.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四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熟悉) 1.城市垃圾的收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要求与培训内容简介 1.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2. 考试内容(2013版大纲) 2.1 环境标准体系 2.1.1 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2.1.2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总则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调整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 (2)工程分析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 (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的内容;了解筛选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要求;了解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的要求。 (6)公众参与 熟悉公众参与的要求、对象和形式;了解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熟悉公众反馈意见的出来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熟悉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社会论证的要求。 (8)环境管理与监测 了解环境管理与监测的主要内容 (9)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熟悉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了解循环经济分析的内容。 (10)污染物总量控制 了解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原则;熟悉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的要求。 (11)方案比较 熟悉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比选的要求;熟悉方案比选的重点;了解不同比选方案及推荐方案评价的要求。 (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的总体要求。 2.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基础讲义(1阶段)

事故风险源强识别: 1、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2)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2、风险识别内容 (1)资料收集和准备 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事故资料: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2)物质危险性识别 按附录《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导则》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3)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知识点: 此处主要包括监测因子、监测制度及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采样四个知识点。 1.监测因子 (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

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标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已经在教育、金融、旅游、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实践和成功运用,并在建筑工程、 高速公路等工程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和推广。实践证明实行标准化 管理,可以使经验管理规范化,使散乱管理系统化,使被动管理主动化,使随意 管理制度化,使粗糙管理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共性问题制定统一执 行的标准,这种管理方式正好贴合了铁路项目重复工序较多的特点。本文对铁路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有效提升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 管理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管理研究 引言 铁路基本上是我国基础运输系统的主要脉络,并且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沿线经济也得以发展,铁路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然而,实际的铁 路建设,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包含勘察、设计、施工等 各方面的行为,并且需要许多单位部门共同参与。标准化管理适用于大型、复杂 的项目,通过标准化管理,项目可以实现管理规范化,将复杂的体系尽量简单化、制度化,一方面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因此,本文尝试通过 标准化管理的方法,对铁路工程项目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对铁路工程 项目标准化进行实践研究。 1.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对于铁路工程项目而言,标准化管理的意义就在于,将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复问题、共性问题相关的管理标准化,并制定解决的具体标准,参与建设的各方在标准的指导下,提升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由 此来看,建设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工作,并且总结、监督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情况,往复循环,并且提高标准化管理的效率,是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实践证明实行标准化管理,可以使经验管理规范化,使散乱管理系统化,使被动 管理主动化,使随意管理制度化,使粗糙管理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思想是针对 共性问题制定统一执行的标准,这种管理方式正好贴合了铁路项目重复工序较多 的特点。在对铁路工程项目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时候,要结合相应的管理理论,例如:科学管理理论、经验曲线效应理论等,并参考国内外已有项目的建设经验, 主要在建设单位层面实现标准化。标准化管理不仅仅只是涉及建设,还包括了项 目的勘察、施工、监理等各个层面共同完成。 2.铁路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体系原则 2.1系统高效 系统高效指的是标准体系必须是一个系统性的原则,即是一个有头有尾、完 整的原则,系统高效的原则下,整个体系是以一个系统化的形式来呈现,有不同 的层次和对应的职能,分类明确,各体系之间逻辑条理清晰;其次要根据现阶段 建设需要,确立健全的铁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各专业与阶段的标准。标准化管理的 目的是为了实现更高效的运作。而系统化的原则在施行过程当中能够为高效运作 奠定良好基础,在各系统的协调配合下将标准体系内容构建成完整统一的整体。 2.2简明适用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确定 一条铁路的工程技术标准,是根据这条铁路的经济意义及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并考虑这条铁路的发展以及同相邻铁路的配合关系等条件来确定的。一次建成后不易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路基、桥梁、隧道等,其技术标准应按远期运输需要来确定;随着发展的需要,可以逐步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房屋、轨道等,其技术标准可按近期运输需要来确定。 因为铁路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也在逐步更新。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主要有铁路等级、轨距、坡度、曲线半径、限界、到发线有效长、洪水频率、标准活载等。 (1)铁路等级根据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在铁路网中的作用等,对铁路所划定的级别。中国1975年制定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中国铁路分为 3级。其中Ⅰ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Ⅱ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Ⅲ级铁路是为某一地区服务的铁路。 轨距铁路轨道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铁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轨距大于或小于标准轨距的分别称为宽轨距和窄轨距。轨距测量法各国也有明确规定,中国规定在钢轨顶面下16毫米处测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规定在轨顶面下 5/8英寸(约16毫米)处测量。 坡度铁路区段内在规定的行车速度下对机车牵引重量起限制作用的坡度,即一个一定类型的机车,牵引一定重量的列车在上坡道上能够以“计算速度”运行的最大坡度,称为该线的限制坡度。限制坡度对于线路走向、线路长度、车站分布、工程投资、输送能力和运营指标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关系线路全局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这项标准是在全面分析了全国的自然条件、机车类型、路网构成、运量发展、投资效益的基础上,本着满足运量、适应地形、注意协调的原则制定的。设计铁路时,究竟采用哪个限坡数值,则需根据各条铁路的具体情况(运量需要、自然条件、牵引动力、投资效益等)拟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经过综合比较确定。 统一列车重量(牵引定数)可以避免列车换重作业,加速机车、车辆的周转,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所以在确定干线铁路的限制坡度时,应考虑同邻接干线牵引定数的统一协调。在较长的铁路上,如果地形难易程度差别较大,采用同一限制度坡会增大工程投资时,可采用多机坡度(多机坡度通常是线路中的最大坡度),或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将线路划分为若干区段,选用不同的限制坡度,并以调整机车类型等办法协调牵引定数,或在一个编组站换重、改编。在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限制坡度的大小还应根据运输要求,并结合既有线的特点来确定。超过限制坡度地段,是采用落坡,还是加强牵引动力,或是二者兼用,应进行经济比较确定。中国、苏联、美国和联邦德国采用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的数值见表1。

铁路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工程标准化管理

一、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根据集团公司和分公司要求,2009年是“标准化管理推进年”,公司要求把《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在所有项目部推广,参照集团公司标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机场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张家界荷花机场东平行滑行道扩建工程项目部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增强项目的创效能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扎实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将集团公司的项目管理套路和管理方式真正转移到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来,促进项目管理不断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迈进,确保规模化生产有序进行。 项目标准化管理包括:工程组织、工程进度、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工程测量、工程试验、技术创新、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外部劳务管理等十个方面。实施细则的编制由项目总工程师牵头,其他部门配合。 二、工程管理部 1、我们项目比较小,测量和试验划入工程部。部长职责: 本工程的工程管理、协调和调度; 组织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重大方案的编制,重难 工艺的技术交底; 检查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下达施工进度计划和进度计划的 管理;

配合总工程师搞变更设计、签证,编制竣工文件和施工总结,参加竣工验交和配合结算。 负责本部门人员的管理、培训,组织开展技术创新规则。 其他人员的职责见项目管理计划。 2、建立工程管理的各种台帐。工程管理这一块是标准化管理相 当重要的一块,占有很大分量。 工程项目管理计划。此办法我已编制粗稿,请工程部完善。 重难工艺作业指导书。此作业指导书我已完成粗稿,请工程 部完善。 编制年度施工进度计划和月进度计划,编制周进度进化,以 及里程碑目标。 制定现场管理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现场签证制度。技术交 底包括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交底内容力求简单、可操作, 每个工点都要交底,几行字都可,如在站坪加宽处设置盲沟,可给施工队做盲沟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一叶纸。交底内容:盲沟位置、盲沟尺寸、盲沟坡度、开挖方式(机械开挖还是 人工开挖)、是砂卵石盲沟还是PVC盲沟、材料是用汽车直 接运至沟边还是人工挑运等。安全交底:不允许进入警戒线 以外,不允许擅自进入跑道,不允许在飞行区内吸烟,工具、衣服等物品不允许放置在飞行区内而离开等等。即简单又有 可操作性。 施工日志。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2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模拟29 一、单项选择题 各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预测某发声源在10m处的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为70dB,而该预测点的背景值为60dB,则该处的预测等效声级为。 A.65dB B.67.3dB C.70.4dB D.72dB 答案:C 2. 水采浮游动物调查分三个级别,是。 A.20~200μm、200~500μm、大于500μm B.20~100μm、100~500μm、大于500μm C.20~50μm、50~500μm、大于500μm D.20~50μm、50~200μm、大于200μm 答案:A [解答] “了解海洋生态凋查方法”是2012年大纲的新增内容。 3. 某建设项目位于一般区域,工程占地范围20km2,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为。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生态影响分析

答案:B [解答] 在一般区域,工程占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0km2,或长度大于或等于100km,其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4. 某河流: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某一断面平均流量为2000m3,该河流断面以上区域面积为1000km2,则该河流断面的径流模数为。 A.2000L/(S·km2) B.0.002L/(S·km2) C.2000mm D.0.002mm 答案:A [解答] 径流深的计算公式Y=QT/1000F,表示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是mm;径流模数公式M=1000Q/F,表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单位是L/(s·km2)。 5. 一级评价项目采用极坐标布点法。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 A.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B.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个监测点 C.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D.至少在约0°、90°、180°、27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2~4个监测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引用标准 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3.2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3.3 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按3.1的规定重新进行。 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4.1 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的: 4.1.1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4.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概要 4.2.1 环境影响的评价项目 根据环境的组成特征,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可进一步分解成对下列不同环境要素(或称评价项目)的评价,即: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土壤与生态、人群健康状况、文物与“珍贵”景观以及日照、热、放射性、电磁波、振动等。 建设项目对上述各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统称为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简称单项影响评价)。 4.2.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2.2.1 按照4.1中的划分依据,可将上述各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例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等,依此类推。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各单项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详细规定,可参阅相应的导则。

(完整版)环评技术方法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师资料

概论 1.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 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②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③对于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境保护措施原则:“三同时”原则,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 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室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具体落实和检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从广义上讲,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3.工程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4.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 5.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6.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组合计算辅 助法、指数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 7.环境影响预测阶段和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 运行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时段: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 工程分析 1.污染型项目工程从:项目建设性质、产品结构、生成规模、原料路线、工艺技 术、设备选型、能源结构、技术经济指标、总图布置方案等基础资料入手。 2.扩建项目须提出:“以新带老”计划。 3.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①总物料衡算 ②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③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在可研文件提供的基础资料比较详实或对生成工艺熟悉的条件下,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理论上,该方法是最精确的。 4.工程分析基本工作内容

20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卷85分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85.0分,用时1160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在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评价,确定各区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 A.容纳SO2 B.容纳NO2 C.容纳COD D.容纳污染物 用户答案:[D] 得分:8.00 2.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一般应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规划的环境影响可能达到的地域范围;二是自然地理单元、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等的完整性;三是()或已有的管理区界。 A.河流界线 B.道路界线 C.行政边界 D.海洋岸线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3.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包括: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论证、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论证、()。A.不同类型规划方案综合论证重点 B.累积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C.辨析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和环境要素 D.规划概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在()年开始实施的。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用户答案:[C] 得分:8.00 5.《环评法》第七条规定,()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A.土地利用

B.地级市 C.直辖市 D.省会城 用户答案:[A] 得分:8.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通过对规划可能涉及内容的分析,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 A.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 B.收集有关基础数据 C.初步调查环境敏感区域的有关情况 D.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 E.分析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2.环境影响评价在()、()、()和()层次的应用称为战略环境评价。A.法律 B.政策 C.规划 D.计划 E.项目 用户答案:[BCDE] 得分:8.00 3.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指规划的范围或者领域相对一般指规划的范围或者领域相对较窄,内容比较专的规划,包括()、()、()、()、()、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和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A.工业 B.农业 C.畜牧业 D.林业 E.能源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8.00 4.战略环评必须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具体是指:战略决策通过指导、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所涉及的复杂系统;和()。 A.战略决策的空间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子系统也存在不确定性; B.社会、经济的条件不确定性; C.大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D.外部政策的不确定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