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临床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至秦汉,国家得到了统一,医药学本身的发展也要求对药物学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总结,《神农本草经》遂应需而生。该书为秦汉以来多位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由政府征集,大约至东汉初年成书。全书载药365种,依据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系统、全面、可靠地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界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经典专著,成为魏晋以下历代研究本草学的必备参考书和经典钻研对象。本书辑选尚志钧、尚元胜校注《中医八大经典全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中有关内容,但对一些神仙、道教思想内容,如“紫苏……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之类进行了删减。

二、《名医别录》

梁·陶弘景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该书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新增补药物三百余种,结合《神农本草经》原有药物,共计七百三十作种,广泛收集了汉魏晋以来诸名医在多种《神农本草经》传本中新增药物及(或)新的临床功效。多部早已失传的汉晋时期本草学名著,如的华佗弟子吴普、李当之的《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中(部分)内容即可见诸本书。陶氏将其全面收集整理,名之曰《名医别录》。该书以其疗效确切、内容丰富的价值挤身于经典著作之列,仅次于《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本书辑录了由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6月)中人关药物及论述。限于篇幅,对临床功效以外的内容适当进行了节删。

三、《药性论》

唐·甄权著。甄氏为隋末唐初人,曾仕隋,至唐太宗时年已一百二十岁,以医药名世。该书注重结合临床实际议论药物性味主治,所论甚详,尤以君、臣、佐、使、使用禁忌等资料收罗较多,并多举方剂印证,对临床指导很大,对后世药学家及临床家都有较深刻影响。

四、《唐新修本草》

唐·苏敬、李勣等编篡。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此时期出现了不少新药、外来药。加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时值南北分裂,对北方药物载录不

全,政府遂命苏敬等修订本草,历经2年修成。本书对唐以前本草进行总结修订,并以图文并茂方式开创了本草著作先河。因该书为首次由政府组织颁行的药学专著,故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对当时国内外医药学界影响较广。流传近三百六十余年,至宋开宝年间,北宋政府以此为基础修篡《开宝本草》,从此《新修本草》便销声匿迹。本书以尚志钧辑复《唐新修本草》和其辑复的《开宝本草》作了详细对照,发现《新修本草》内容及原文基本被《开宝本草》所涵盖,考虑到重复,所以只选《开宝本草》辑录之。

五、《本草拾遗》

唐·陈藏器撰。陈氏鉴于《唐新修本草》多有遗漏和纷乱,遂将遗漏药物收集起来名为《拾遗》,又将纷乱的药物以详审和辨解,称为《解纷》,总名为《本草拾遗》。本书共收载大多来自民间的《新修本草》所漏载药物692种,并根据临床实践将药物分为十类,即后世所谓“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大大丰富了方剂学治方法则,为后世按性效分类药物提供了启蒙,以至唐宋诸家本草名著,如《海药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等都有援引本书资料。本书堪称唐代私人本草著作中翘楚,李时珍评本书:“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考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本书选录为由尚志钧辑校《本草拾遗》(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年10月)有关内容。

六、《海药本草》

唐末五代·李珣所著。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较为繁盛的历史时期,陆海贸易、文交流频繁,从而出现了不少从海外传入或从海外移植南方的药物,以香料药物居多。李珣是定居中国的阿拉伯药商后裔,家世以售卖香药为业,故李珣很早就对香味药比较熟悉,广泛搜集此类药物,又因其人擅长文学,所以最终写成《海药本草》,重点论述了香味药物的功能和应用,是唐末五代著名的地方性本草,在本草学史中独具特色。

七、《日华子本草》

目前比较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本书约成书于唐末五代吴越天宝年间。有学者认为作者姓大名明,号日华子,但后世因证据不足,多倾向于姓氏不详。全书共20卷,载药600余种,对药物性味进行了较新颍、详细的论述,并将药性分为温、暖、热、凉、冷、平六类,并对某些药提出一些新的药性。该书总结了唐

末及五代时期的药物学成就,记载功用切于实效,作为一部民间本草名著,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齐名,对后世本草学,尤其宋代本草学的继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书辑录尚志钧辑校《日华子本草》(安徽: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年月10月)有关内容。

八、《开宝本草》

宋开宝六年,宋太祖诏命刘翰、马志(道士)等九人在《唐新修本草》和《蜀本草》基础上,参考《本草拾遗》,重修本草,最后经卢多逊等定稿,修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又经李勣等重校,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为《开宝本草》。体例基本沿袭《新修本草》,新增133种,共载药983种,新增大多为当时名医常用的有效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本书一改以前手抄本草以流传的方法,改为雕版印刷,使中国药典性本草有了第一个印刷刊本。

九、《本草图经》

北宋·苏颂编。北宋中叶,宋廷沿令全国各州郡征集本地区所产药材标本及实物图,并收集功用,经苏颂等人于1061年编成《本草图经》,载药780种,并绘药图933幅,把辨药和用药结合起来。该书重点讨论药物来源和鉴别,药性讨论虽非每药必有,但所论药性逻辑说理性很强,对后世本草图谱绘制、识药、用药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十、《本草衍义》

北宋·寇宗奭撰。寇氏认为,医家临证,全凭熟解药理,而《唐新修本草》、宋《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及《图经本草》诸书又显不足。于是,寇氏对以上诸家本草进行了详尽的辩证考释,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对其中470余种药物的性味效验进行补充辨释,指出并纠正了前人在论药时的许多疏漏及错误。对后世,尤其金元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东垣、朱丹溪均对此书极力推荐,“本草之学,自此一变”(《日本访书志》清·杨守敬)。本书所选均来自颜正华、常章富、黄幼群所点校《本草衍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3月)中有关内容。

十一、《珍珠囊》

金·张元素(洁古)撰。张氏与刘河间同时代,为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创始人。该书主要结合《素问》理论,阐述了100种临床常用药物的“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在药物归经、引经

报使、脏腑辩证用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易水学派乃至后世临床的发展产生过指导性作用。但原书已失传,《珍珠囊》书名最早见于元·王好古《汤液本草》中所引用98条“《珍》云”,王氏在序中言“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其后元·杜思敬在其《济生拔粹》卷五以《洁古老人珍珠囊》引录全书,共113味,较《汤液本草》所引更具体详实,但条文内容基本一致。故本书所引《珍珠囊》内容基本以《汤液本草》为主。

十二、《药类法象》、《用药心法》

元·李杲(东垣)著。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学继承和发扬较为辉煌的一个里程碑。作为奠基人之一的李东垣,其脾胃内伤学说以一部《脾胃论》永载医史。李氏善于遣药,创立新方,对后世临床诊疗有极深远的影响,明代医学家王纶在春《明医杂著》中曾有“内伤法东垣”的结论性评价。所以东垣所写《药类法象》、《用药心法》是中医后学必读书目。在易水学派“升降浮沉”,“引经报使”,“气味分经”基础上,前者归纳总结诸药,功效要点之外,比较突出地介绍了药物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趋势(如脏腑,经络,三焦及四肢头目等),非常适于临床需要。后者则着重介绍与临床用药制方密切相关的一些机理,且仅被《汤液本草》引录,从书中行文风格看,更象是王好古师事李东垣时整理的东垣用药心传。鉴于此,本书对《汤液本草》中“东垣云”之类言论一并收于此条下,以便读者对东垣药论有一较完整的理解。本书辑录《药类法象》选自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及“东垣云”均选自张瑞贤等编著《本草名著集成·汤液本草》(华夏出版社,1998年10月)中有关内容。

十三、《汤液本草》

元·王好古著。本书是一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著作,因作者师承张元素、李东垣两位金元时期的医学巨匠,故尽得两派真传。文中载药242种,主要继承张,李二人学说,并选择结合前代诸名家灼论,最后附以己见,对药性,尤其是药物归经理论给予了特别关注,对金元时期药性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四、《本草发挥》

明·徐彦纯编著。徐氏乃朱丹溪弟子,因而受金元时期各大学派影响较深,除张从正以外,“取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成无已数家之说,合成

一书,别无增益”(时珍语)。虽为汇集诸家之说,与《汤液本草》有相似之处,但所引中有不少条文为《汤液本草》所缺漏,故仍为一部研究金元学说的有参考价值的著作,尤其在明初时期医药学界产生过颇深的影响。

十五、《本草衍义补遗》

元·朱丹溪著,明·方广增订。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学家。探讨内伤杂病证治,首创滋阴降火之法,世称“养阴派”,与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并称为“金元四大家”。本书主要是对寇宗所著《本草衍义》的补充和阐发,主要论药性,且以五行药性为特色。原书药物153种,经方广增订后新增43种,可以认为是丹溪药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丹溪论述基本出自本书,对研究丹溪理论和临床思想有一定的启发。

十六、《本草蒙筌》

明·陈嘉谟著。本书名“蒙筌”,意在便于初学,但在药性理论上多有阐发,李时珍曾评之为:“间附己意于后,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本草纲目》及后世本草专著多有引述。本书的最显著特色是以形、色、性、味、体五类高度概括药性,重点讨论辩证用药及药性药理,在药性理论上独树一帜。

十七、《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著。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钻研医药过程中深感前代诸家本草“桀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立志重编本草。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历经27年,参考800余种文献,以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全面总结前人及诸经典著作经验,同时依据作者自己及其父的临床实践进行了转述和发挥,对1892种药物按“从贱至贵”的原则,分为16部,部下分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下列目,纲目清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详尽记载药性理论的各个方面,兼涉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气象学等诸多自然科学领域,对后世医药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八、《药鉴》

明·杜文燮著。本书详细论述了137种常用药物的毒性、性味、阴阳升降、归经、炮制、功能及临床应用等,对气味阴阳论述比较精详,并结合个人经验探讨用药配伍规律,是一部短小实用的药学著作。

十九、《本草经疏》

明·缪希壅著。本书主要为缪氏对《神农本草经》中临床常用的必不可少药物进行注释,分别以“疏”、“主治参互”、“简误”三项论述,专以药性为纲,结合临床用药体会和规律,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十、《雷公炮制药性解》

明·李中梓著。本书载药332种,主要以归经理论阐释药性及功能主治,以归经作为药物功能的主要机制。归经理论又分为据功能主治推论,据性味推论,据脏腑关系及五行归属推论及联系易理推论等多种方法。另外,本书对药物宜忌与药性药效间关系也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不失为一部独具特色和临床意义的药物学专著。

二十一、《本草乘雅半偈》

明·卢之颐著。半偈,即全文之半。作者曾在其父卢复所著《本草纲目博议》基础上增补撰写成《本草乘雅》,分考、参、衍、断四项,后来书稿因战乱散佚,卢氏凭记忆重写考、参两部分,故名《本草乘雅半偈》。共载药377种,特点是常以儒理、佛理推演药性,从药名、生态方面阐发药理,难免带有一定玄学陋弊,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于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十二、《本草崇原》

清·张志聪著。张氏力主临床应以识药性为第一要义,而非某病对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所谓“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论药则从性味到功能主治,均从生成禀受解释,开清代五运六气论药性之先河,在药理著作中独树一帜。

二十三、《本草新编》

清·陈士铎著。本书以药性理论著称,解释药性又多从医理,而陈氏于医理则自成一家,于《黄帝内经》之外,撰成《外经微言》,对《内经》所言医理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深化,故其人论著多有新见。据陈氏在其多部著作中屡屡提到“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之类,经考证此中异人最可能所指为傅青主、傅眉父子。如考据确凿的话,则研习本书不仅可以吸取陈氏辨药论医精微,对于傅青主医学研习者亦不无裨益。

二十四、《本草备要》

清·汪昂著。汪氏以儒通医,精研药理,认为《本草纲目》“备则备矣,未

得要也”,于是以《本草纲目》及《本草经疏》为蓝本,结合诸家本草名著,由博返约,辑成本书。选取常用药470余种,按照自然属性分为8类,先介绍主要性味功能,然后注释阐发药理,时有创见,最后介绍产地,炮制及禁忌。论述详细实用,切于临床,故得到广泛流传。

二十五、《本经逢原》

清·张璐著。本书主要内容是论述药性理论,虽然全书在结构上稍显凌散无序,但不囿于旧说故闻,以作者的理论和临床体会阐释药理,主要反映其临床见闻及理论思维。诚如作者自言:“因不自揣,聊陈鄙见,略疏《本经》大义,并系诸家治法,庶使学人左右逢原,不逾炎黄绳墨,足以为上工也。”本书作为清初重要理论著作,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十六、《本草经解》

该书署名为清·叶桂著,实为姚球所撰。每药论述分4部分:大字为药名、性味、毒性及功能主治,小字为炮制,另段小字以生成禀受结合性味解释归经以及《本经》主治功能,最后论以该药为主体的配伍组方,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意义。本书与《本草崇原》,《神农本草经读》二书曾被郭汝聪合刊为《本草三家合注》,集中反映三家运用五运六气、生成禀受来阐释药性的思维方法。

二十七、《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清·徐大椿著。全书共收《本经》常用药100种,在对每味药物经文的注释中阐述作者的药性观点。徐氏认为药性是用药处方的依据,药性的基础是形(包括气、味、臭、声、轻、重、长、短等)和气(包括时令、盛衰、嗜好等),“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取得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书中所论大多遵照以上所言,论述药性采用多种推理方法,如取类比象(此为作者最常用),一般推理及试验推理等。因本书具有较强的说理性,更由于徐氏本人令人信服的临床水平,本书颇受后学重视。

二十八、《得配本草》

清·严西亭、施澹宁、洪缉菴著。编者在临床过程中,遇疑难之证,“必反复辩论,以故试其药”,因而合篡成书。本书以《本草纲目》为准绳,收载640余种药,分为25部,着重讨论了药与药间的相畏、相恶、相反、相使等作用关

系,并结合临床实际较深刻总结了历代配伍经验,可以说是一部配伍遣药组方的专书,对后世临床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另外,本书还将40余种药物列入奇经八脉,对归经理论作出了有益的补充。

二十九、《本草纲目拾遗》

清·赵学敏著。顾名思义,本书原旨在于对《本草纲目》之补充、考订。其所收载多为沿海、江浙、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用药,共920余种。每种药物记载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生态、性味、归经、炮制、功能主治等,继承、保存了一大批民间用药种类和经验,不仅补充了《本草纲目》,更对本草学的丰富和充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十、《本草求真》

清·黄宫绣著。本书堪称药学史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作者论药,“既不泥古以薄今,复不厚今以废古,唯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从临床实际入手论药性,不枉“求真”之名。内容上又以主要药性作为认识功能、主治的纲领,对药物功能,主张须分阴、阳、气、血,不可混称补泻;对药物归经,强调应分别主入某经和兼入某经;对主要药性,主张气味与形质整体观。总之,本书因其临床实用性受到后学的推崇。

三十一、《神农本草经读》

清·陈修园著。本书为作者所撰《神农本草经注》中选取常用药采编而成。陈氏本人为伤寒大家,提倡遵经仿古,故本书亦为清人遵经本草学派典范。本书论药性常从生成禀受入手,兼及象数之学及归经。更有意义的是并非就药论药,而是结合仲景经方中所用之义论之,可以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研习经方者裨益更大。本书与《本草崇原》、《本草经解》二书曾被郭汝聪合刊为《本草三家合注》,集中反映三家运用五运六气、生成禀受来阐释药性的思维方法。

三十二、《本经疏证》

清·邹澍著。本书原针对《本草述》“多引东垣、丹溪、海藏、洁古,而于张长沙、孙真人略焉”,故邹氏“专由《本经》扶发精蕴”,所论药性多随兴而发,推理则论据不一,故在药性理论上多有不足处。但本书贵在理论不脱离实践,广泛结合仲景、孙真人用药组方规律论述药性药理,将药、方、症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非一般尊经之作可比。

三十三、《本草分经》

清·姚澜著。本书内容简捷,共载药804味。不分卷,首载内景经络图,次载总药便览,按自然分类列药名及归经,正文以十二经、奇经及命门为纲,脏腑与经络不分,各纲下分出补、和、攻、散、寒、热各类,药名下注明性味功能主治。

三十四、《本草思辨录》

清·周岩著。本书讨论药物性能,着重性味和归经理论的思辨,广泛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药精义及历代名家注解,详加论述,凡有疑义处,均结合临床经验加以分析,提出自己见解,不失为一部研究经方用药的有益参考书。

三十五、《医学衷中参西录》

民国·张锡纯著。张氏为近代中西汇通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本书所论除少数为引据前人药论外,多为自己的临床心得体会。其中西汇通学术观点,主要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试图印证中西医理统一。论药时常中、西药并论,临床上常中、西药并用,对药性理解颇有创见。无论其药性理论还是临床应用都很有参考价值,受到后学广泛推崇。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一单元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导言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 达

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 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 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 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 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7.《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 达

葱白--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葱白(《本经》) 葱白为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临床鲜用,名称葱白。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可作汤,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贲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 《开宝本草》: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散伤风阳明头痛之邪,主伤寒阳明下痢之苦。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太阴经,足阳明经。 《液》云:以通上下之阳也。《活人书》伤寒头痛如破,连须葱白汤主之。 《心》云:通阳气,辛而甘,气厚味薄,阳也。发散风邪。 《本草》云:葱实,主明目,补中不足。其茎白,平。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葱根:主伤寒头痛。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 《本草纲目》:葱乃释家五荤之一。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痛立止,更无瘢痕也。又葱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极有捷效。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金疮折伤血出,用葱白连叶煨热,或锅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同学们考得一个好成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 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 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 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 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确立依据:1.药 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 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牡丹皮--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牡丹皮(《本经》)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或粉砂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牡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牡丹皮炭功效凉血止血。临床用名有牡丹皮、牡丹皮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寒。主治寒热,中风,契从,痉,惊痫,邪气,除徵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治痈疮。 《名医别录》:味苦,微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药性论》:能治冷气,散诸痛,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疼。 《日华子本草》:除邪气,悦色,通关膝血脉,排脓,通月经,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落胎,下胞,产后一切女人冷热血气。 《开宝本草》: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癫疾。 《药类法象》: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药。犀角地黄汤中之一味也。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辛苦微寒,无毒。 手厥阴经,足少阴经。 《象》云: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 《珍》云:惊骨蒸。 《本草》云: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之气,腰痛,风噤,癫疾。 易老云: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仲景八味丸用之。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花为阴,成实;丹为赤,即火,故能泻阴中之火。牡丹皮;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地骨皮,足少阴,手少阳,治有汗骨蒸也。 《本草衍义补遗》:苦辛,阴中寒阳,厥阴足少阴之药,治肠胃积血,及衄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版(必背)

《中药学》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导言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总论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5.《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思考:为何称为“纲目”。6.《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7.《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中国最经典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中药学第一章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 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 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

初级中药师题-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简介

初级中药师题-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简介 1、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的本草著作是 A.《新修本草》 B.《神农本草经》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证类本草》 2、古代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E.《证类本草》 3、《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数是 A.730种 B.850种 C.921种 D.716种 E.365种

4、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 B.《证类本草》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 E.《新修本草》 5、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经集注》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拾遗》 6、赵学敏所著的是 A.《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7、苏敬等人编撰的是 A.《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8、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的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9、李时珍所著的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0、陶弘景所著的是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1、唐慎微所著的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2、开创图文对照法编写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经集注》 E.《新修本草》 13、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A.《新修本草》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学

2010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必备的中中药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 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编写特点及学术价值。 2.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内容及应用。 3.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 4.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包括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 5.180 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 6.120的异同点。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7.60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8.72总论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神农本草经1.(1)作用本草经集注2.(一)宋及其(2)成书年代 3.以前新修本草一(3)学术价值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作用1.本草纲目(二)明清以(2本草纲目拾遗2. )成书年代后(3 3.中华本草)学术价值 (1)药性 (一)性能主要内容(2)药性理论的内容 (3)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确定依据1.(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1)寒凉性所示的效用(二)四气所示效用2. (2)温热性所示的效用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意义3. 中(1药)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1.确定依据2 )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的性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2. 能涩味、淡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三)五味 )气味配合的意义(1 气味配合(2)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3. (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1.确定依据(四)升降浮)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2 沉)升浮性所示效用及应用1(所示效用及应用2. (2)沉降性所示效用及应用 3.影响因素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 (1)归经的理论基础基础与依据1.(2)归经的确定依据 (五)归经归经的表述方法表述方法2.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指导意义 “毒”的特性特性1.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2.确定依据(六)有毒与影响中药有毒与无毒的主要因素3.影响因素无毒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4.不良反应的原因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5.使用注意 配伍的目的目的1. 三中(1)配伍的主要内容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有钱)官修,图文对照,世界第一部药典 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 7、《中华本草》当代药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1、辛,能散,能行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3、酸,能收能涩(敛邪气) 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5、咸,(海带)能软,能下 6、涩,同酸 7、淡,能渗能利,利小便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一章节)——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主(不同章节)——主仆 3、相畏(A+B——A毒性→→小偷怕警察减毒 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 5、相恶:A+B——A效用↓减效 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 4、搓揉:皮肉易分离----玉竹-党参-三七 5、发汗(回潮):您回朝选后续种——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6、干燥:怕成分流失不超过60度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芽与木脂素——黄酮——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植科一班 张欣莹07117127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植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二)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 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执业药师中药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 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 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 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 3、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 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牛蒡子--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牛蒡子(《名医别录》)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中药的性能 性能含义确定依据理论基础 四气寒热温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与治病证 寒热性质相对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 散敛补 泻 药物作用规律高度概括滋味与药效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作用;药物作用的归属 药物所治的具体病症(药物的疗 效),药物的特性 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与病势相 反 质地/气味/性味/效用顺病位,逆病势,气机运行 有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药物治 疗作用的强弱 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呈毒性, 用量是否恰当 伤害性,偏性 性能所示作用不良作用备注 四气寒凉清热、泻火、利咽、凉血、解毒伤阳助寒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助 阳化气等 助火伤阴 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芳香味:气虚津亏者)甘补虚、和中、缓急 腻膈,助湿,满 中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酸/涩 收敛固涩(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 血、止咳等),酸:生津 收敛邪气邪未尽者慎用 苦 降泄肺气、胃气,清泄热邪,通泄大肠;燥湿; 坚阴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慎用咸软坚泻下,软坚散结脉凝,致瘀滞脾虚便溏者慎用 淡利水渗湿——水肿渗利过度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升浮 发散解表,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升阳举 陷,透疹,开窍(上行向外) 妄用气机紊乱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 降 沉降 泻下,清热,渗水利湿,降逆止呕,息风止痉, 平肝潜阳,止咳平喘,收敛固涩,重镇安神,消 积导滞等(下行向内)

银柴胡--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银柴胡(《纲目拾遗》)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主产于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于干燥草原及山坡石缝中。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忌水浸。以砂质土壤最宜生长。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功效退虚热、清肝热。临床用名银柴胡。 【本草汇言】 《本经逢原》:甘微寒,无毒。 银柴胡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苏鸡丸中用之。凡入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此柴胡所能也。 《本草求真》:银柴胡专入肾,兼入胃。味甘微寒,无毒。功用等于石斛,皆能入胃而除虚热。但石斛则兼入肾,涩气固筋骨,此则入肾凉血之为异耳。故《和剂局方》用此治上下诸血,及于虚痨方中参入同治,如肝痨之必用此为主。且不类于北胡,盖北胡能升少阳清气上行,升清发表,必有外邪者方用。此则气味下达,入肾凉血。与彼迥不相符。若用北胡以治虚痨,则咳嗽发热愈无宁曰,阴火愈升愈起。可不辨而混用乎。 《本草纲目拾遗》:《经疏》云:俗用柴胡有二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银柴胡。专用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 《本草汇》:柴胡产银夏者,色微白而软,为银柴胡。用以治劳弱骨蒸,以黄牯牛溺浸一宿,晒干,治劳热试验。甘微寒无毒,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但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入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周一士云:凡热在骨髓者,非银柴胡莫疗。 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小儿五疳羸热。 《本草分经》:专治骨蒸劳热,小儿五疳。

中药与方剂修订稿

中药与方剂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五味 (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症瘕的鳖甲,治热结便

历代本草著1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 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五)《本草纲目》 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历年考点 最佳选择题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 B.《嘉祐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秦汉载药365《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唐本草》唐苏敬等《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图经本草》宋苏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2本草记载不详○3一药多基愿○4历史沿革变化○5无专业知识,误种、收、售、用○6掺伪作假○7类似品取代 影响中药材质因素:○1栽培变异○2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产地○4采收季节、时间○5运输贮藏○6掺伪或用非药用部位○7提取、干燥后再用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草药○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有效成分为线索○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治疗○5从古代草本中寻找○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 和气候条件 中药采收规律:○1根及根茎:秋冬○2茎木:秋冬或全○3皮:春末夏初○4叶: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5花:在花完全盛开前○6果实种子:果实在成熟或未成熟幼果或随熟随采,种子在果实成熟时○7全草:茎叶茂盛时○8菌藻地衣:视品种而定 中药鉴定的依据:1中国药典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二者均称部颁药品标准) 取样原则:1有代表性2均匀性3留样保存 中药鉴定常用方法:1来源2性状: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3显微4理化:物理常数测定、常规检查、一般理化检查、色谱、光谱、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 中药拉丁名的命名方法:1药用部位+属或种名2药用部位+属名+种名3药用部位+et或seu+药用部位+属名4药用部位+属名+seu+属名5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最后6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或国际通用名称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称北柴胡和南柴胡。白芍来源芍药赤芍来源芍药,川赤芍麝香: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想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苦参:来源,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党参:来源桔梗科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川贝: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绵马贯众: 为鳞毛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大黄: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川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草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根。砂仁: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海金沙:来源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沉香:瑞香科白木香含树脂的心材。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血竭:来源: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中渗出的树脂。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水蛭:为环节动物门水蛭科动物蚂蟥或柳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鉴别:(1)性状:个大色黄有星点,味苦微涩气清香(2)显微:根茎横切面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或散在。粉末观察,有大个簇晶、导管、淀粉粒。(3)理化:TLC:以大黄对照药材、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酸甲醚、大黄酚作对照。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8%干燥失重不得过15.0%。 含量:按HPLC法测定,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酸甲醚、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不得少于1.5%。 黄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鉴别:(味连):性状:形如鸡爪,过桥短;显微:皮层、中柱鞘有石细胞 (雅连):性状:单枝似蚕,过桥长;显微:皮层、中柱鞘、髓部均有石细胞 (云连):性状:钩状细小,过桥短;显微: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理化:○1乙醇液加稀盐酸与含氯石灰,显樱红色;加5%没食子酸乙醇液蒸干加硫酸,显深绿色。○2TLC:以味连、雅连、云连及药根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作对照○3粉末加95%乙醇和30%硝酸,盖片镜检,有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5.0% 含量: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不少于3.6%. 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哦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形状不同,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 鉴别:北柴胡1性状根常分枝,顶端残留3~15个茎基;表面黑褐色;质硬;微苦。2显微组织木纤维束排列成断续环状;粉末木纤维初生壁短须状,油管黄棕色或绿黄色。3理化○1持久泡面反应○2以柴胡皂苷a、b作对照,日光及UV (365nm)检视,指标斑点黄色。 南柴胡1性状根多不分枝,根头有纤维状叶残基;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根头处紧密环纹;质稍软;具败油气2显微组织木纤维束少而散列;粉末木纤维初生壁有稀疏螺纹裂缝,油管淡黄色。3理化○1持久泡面反应○2以柴胡皂苷a、b作对照,日光及UV(365nm)检视,指标斑点黄色。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0.8% 麻黄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鉴别:1性状草麻黄裂片2(稀3);中麻黄裂片3(稀2);木贼麻黄裂片2(稀3)2显微横切面维管束草麻黄8~10个;中麻黄12~15个;木贼麻黄8~10个环髓纤维草麻黄偶见;中麻黄成束或散在;木贼麻黄无。粉末内陷式气孔,嵌晶纤维,角质层突起3理化○1粉末加水与稀盐酸煮沸,滤液加氨试液使呈碱性,用氯仿振摇提取。取氯仿液加氨制氯化铜试液与二硫化碳,显深黄色;以氯仿代替二硫化碳,振摇,氯仿层无色或显微黄色。○2TLC:以盐酸麻黄碱作对照。 麝香: 1、粉末置掌中,加水润湿,手搓之成团,再轻揉即散2、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 牡丹皮:常见发亮结晶,簇晶甚多,排列成行浙贝母:理化:1)横切片加碘呈蓝紫色,边缘表皮仍为类白色2)70%乙醇提取液,残渣加1%盐酸溶解,滤液加碘化铋钾生成橙黄色沉淀,滤液加20%硅钨酸试液呈白色絮状沉淀3)粉末UV呈亮淡绿色荧光狗脊:1分体中柱多呈“U”字形,30余个断续排列成双卷状。2取生狗脊片折断,在紫外灯(245nm)下观察,断面显淡紫色荧光。绵马贯众:1周韧维管束(分体中柱)5-13个。2根茎横切面中有细胞间隙腺毛呗染成红色。3成分中含间苯酚类的化合物。何首乌:1有粉性,皮部有4-11个:“云锦花纹”环列。2在韧皮部外侧组织中有异性维管束4-11个。川乌:1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或略呈“V”字形排列。2粉末中的石细胞呈晶块状。3成分主要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其中包括中乌头所含成分 三七:含多种皂苷有泡沫柴 胡:含皂苷和挥发油以及多元醇植物甾醇香豆素脂肪酸等成分 。鹿茸:化学成分磷脂类(神经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有降 血压作用)、次黄嘌呤、尿嘧啶—此三类有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 性。多胺类(精脒、精胺及腐胺,可促进核酸蛋白和蛋白质合成)、 激素(雌酮、PGE2、前列腺素)氨基酸、胶原蛋白、肽类(有抗 炎活性)和微量元素等雄黄:主要成分硫化砷(As2S2)马钱子: 成分番木鳖碱石膏成分: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金银花: 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血竭:成分:麒麟竭中含红色树脂酯约 为57%金钱白花蛇:成分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酶、α- 环蛇毒、β-环蛇毒、γ-环蛇毒(强烈的神经性毒)及神经生长因子。 斑蝥:毒性成分为斑蝥素。 性状 :断面皮部内侧有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 圆形的环。雄黄:不规则块状或粉末,橙红色,手触易被染色,断面 具树脂光泽,染之易融化成红紫色液体,并产生黄白色烟,有强烈 蒜臭气注意雄黄遇热易分解产生剧毒的三氧化二砷,故忌用火锻。 石膏:长条状或不规则块状,全体类白色,指甲能刻划,断面具纤 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天麻:性状块茎长圆扁稍弯,点状环 纹十余圈,头顶芽孢鹦哥嘴,底部疤痕似脐圈,干燥天麻外皮蟾蜍 纹赤芍:性状外皮棕褐色,断面粉白(红)色,木部有放射纹, 味微苦而酸涩木香:形如枯骨,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 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蕲蛇:性状鉴别蛇头,虎口, 木香:性状: 形如枯骨,质坚体重,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纹理及褐色点,气浓, 味微苦。 显微 粉末含糊化淀粉团块甚多,草酸钙簇晶较多,性状有菊花心, 质硬色白。苦参:粉末:晶纤维初生壁多少分离,方晶双锥形,菱 形或多面形,木栓细胞 杜仲:含橡胶丝,成条或扭曲成团肉桂:石细胞三面壁厚,一 面菲薄,纤维多单个散在呈长梭形。厚朴:石细胞多分枝状,油细 胞含黄棕色物,椭圆形。马钱子:马钱种子的表皮毛茸平直不扭曲, 毛肋不分散。。沉香:粉末:内涵韧皮部细胞含黄棕色物。大青叶: 粉末:靛蓝结晶聚集成堆。番泻叶:粉末:非腺毛单细胞,壁有疣 状突起,晶纤维。猪苓:菌丝细长而弯曲,结晶为正八面体形或双 椎体。 理化 :1.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2.取粗粉0.05g, 置小蒸发皿中加入苯酚-四氯化碳(1:5)液一滴,即显褐色或紫色。 3.氯仿萃取液浓缩至除尽氯仿,残渣加醋酸1ml溶解,再加醋酸酐- 浓硫酸(19:1)试剂1ml,溶液很快变成紫色。没药:水试:1.与水 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粉末遇硝酸呈紫色。2.乙醚提取液置蒸发 皿中,得乙醚挥散后,残留,用溴或发烟硝酸蒸气接触皿底残渣即 显紫红色。3.取粉加新配置的香草醛盐酸试液,挥发油高者立即显 紫红色,挥发油含量低者则初显黄色,渐渐变成紫红色海金沙: 水试: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逐渐下沉。火试:撒于火上易燃 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无残留灰渣。粉末:棕黄色或浅绿色,孢子 为四面体形或三角状圆锥形,周壁具瘤状或颗粒状雕纹近极面有三 叉状裂纹,有时可见非腺毛混入。 金钱草:水试:叶水浸对光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西红花:水试: 入水有橙黄色物直线下降,并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柱头呈喇叭状, 用针拨之不破碎。红花:水试:按水溶性浸出物冷浸法。血竭:火 试:粉末置白纸上,用火烘烤即熔化,应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 呈鲜艳的血红色。以火燃烧则发生呛鼻烟气药材对比 1白芷vs杭白芷 白芷:主根呈圆锥形,形成层圆形,木质部占断面1/3。杭白芷类 圆锥形具四纵棱,木质部占断面1/2 2矛苍术vs北苍术 矛苍术:结节状,断面朱砂点大多,起霜,木栓层有3到8条石细 胞带,木纤维束与导管群相间排列,有大型油室菊糖和细小针晶。 北苍术:疙瘩块状,朱砂点少,不起霜,皮层有纤维束,木纤维束 大与导管群相间排列。粉末:针晶细小,纤维束,石细胞,木栓细 胞,菊糖,油室。 3盐附子vs黑顺片vs白附片 盐附子:圆锥形,被盐霜,味咸。黑顺片:纵切外皮黑褐色,角质, 半透明。白附片:去外皮,全体黄白 4白芍与赤芍 白芍:来源芍药,主产地浙江,安徽,四川“栽培”,加工煮至透心, 去皮,或去皮后煮,晒干。成分含多量芍药苷(解痉),加工后含 量显著减少。功效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赤芍:来源芍 药,川赤芍,主产地内蒙及东北(野生),加工不煮,不去皮,成分 含芍药苷,赤芍精,赤芍甲(乙)素,功效清热凉血 5甘草vs胀果甘草vs光果甘草 甘草表面粗糙,质地粉性,颜色红棕色;胀果甘草:表面粗糙,粉 性差,灰棕色或灰褐色;光果甘草:表面不粗糙,粉性灰棕色。 6人参vs元参 野山参:芦头长,碗密,枣核艼,主根短菱形,铁线纹深,密而连 续,皮细,须根稀而不乱,珍珠疙瘩明显;园参:芦短,碗稀主根 修长形,铁线纹疏,浅而不连续,皮粗,珍珠疙瘩不明显 8松贝、青贝、炉贝 松贝:形状似桃,直径3~9mm,鳞叶外层两瓣大小悬殊大抱小瓣未 抱部分新月形—怀中抱月,顶端闭口,底部平,颜色白色,粉末淀 粉粒多脐点2~5,表皮细胞气孔不定式 青贝:形状类扁球形,直径4~16mm,鳞叶外层两瓣大小相近相对 抱合,顶端开口,底部平,颜色类白色,粉末淀粉粒多脐点2~5个 炉贝:形状长圆锥形,直径5~25mm,鳞叶外层两瓣大小相近相对 抱合,顶端开口而略尖—马牙嘴,底部稍尖,颜色类白色或浅棕黄 色有的具有棕黄色斑点—虎皮斑,粉末淀粉粒2~4个 7三七vs园参vs西洋参 三七:质地坚硬,味苦回甜,树脂道含黄色分泌物质,簇晶棱角钝; 园参质较松,味微苦,甘,树脂道含黄色分泌物,簇晶棱角锐尖; 西洋参质密坚实,气特异,味微苦,甘,树脂道内含棕色树脂,簇 晶参棱角长尖 9关黄柏vs黄柏关黄柏:产地吉林辽宁,化学成分小檗碱、黄 柏碱及苦味质黄柏酮,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表,退虚热,韧皮 部薄 黄柏:产地四川贵州,化学成分小檗碱,黄柏碱,苦味质黄柏酮, 黄柏内酯、粘液质,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表,退虚热,韧皮部 厚 10川乌vs草乌川乌:个子货饱满,饮片粉性强,石细胞小, 淀粉粒多;草乌:个子货皱瘪,饮片纤维性强,石细胞多,淀粉粒 少 11牛膝vs川牛膝牛膝:直径0.4-1(细),异性维管束2-4 轮,中央木质部2-3束,有皂苷;川牛膝直径0.5-3(粗),异性维 管束4-11轮,中央木质部2-9束,无皂苷 12南五味子vs北五味子 北五味子:个大肉厚,直径0.5-0.8,表面色红,显油性;南五味子 个小肉薄,直径0.2-0.4色棕干枯,无油性 13木瓜vs光木瓜 木瓜:来源:贴梗海棠近成熟果实 性状:表面皱缩;断面果肉细腻、不显颗粒性;气清香、味酸;显 微:果肉石细胞环。光皮木瓜:来源:木瓜成熟果实性状:表面光 滑;断面果肉粗糙,显颗粒性;气微,气微酸;显微:果肉石细胞 散在; 14阳春砂:表面密生刺状突起,果皮薄而软,种子表面有细皱纹, 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绿壳砂:表面密具刺片状突起,种子 表面无沟纹,气味较淡。海南砂:表面被片状,分枝状软刺,果皮 厚而硬,气味稍淡。虫草:性状虫体似蚕,表面洋黄色,环纹清晰 20-30条,足8对,头部黄红色,子座细长圆柱形,微具细纵纹, 气微腥,味微苦。 概念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 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出的技术规 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 法定依据 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的表面或因 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的油样物质 风化:有些矿物药容易风化失水,使药物外形改变,成分流 失,功效减弱 自燃:富含油脂的药材,层层堆置重压,在夏天,中央产生 的热量散不出,局部温度升高,先焦化至燃烧 来源鉴定:又称基原鉴定,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 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 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 性状鉴定: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 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 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别方法 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的分析方法,鉴 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方法 白颈:地龙全身具环节,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 殖带,较光亮,称之 银皮:麝香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 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称 当门子:麝香仁野生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 球形或颗粒状者 豆瓣砂:朱砂呈粒状,方形或多角形,色暗红色或呈灰褐色, 质坚,不易碎者。 云锦纹:何首乌皮部有4-11个异性维管束存在。 筋脉点:牛膝的多轮同心性异常维管束排列成2-4轮 凤眼圈:防风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质部浅黄 色构成凤眼状 枯芩:黄芩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或已成空 洞者 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 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 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 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虎皮斑:炉贝表面有红棕色的斑点 鹦哥嘴(红小辫):天麻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孢。 翘鼻头: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儿扁平,吻端向上 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 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 连珠斑:蕲蛇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褐 色类圆形斑点 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片1枚 通天眼:羚羊角除骨塞后角下半段成空筒状,全角呈半透明, 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状 珍珠结构环:珍珠磨片,呈类圆形,可见同心性环状尾纹 珍珠虹光环:多数磨片在暗视野可见珍珠特有彩光,虹彩般 的光泽称之 冒槽:取毛壳麝香,用特制的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 撮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 面的现象,习称之 二杠、大挺、门庄:锯茸呈圆柱形分枝,具1个分枝者称二 杠,主枝称大挺,高锯口处约1cm处分出侧枝称之门庄 朱砂点:苍术断面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的油点 起霜:苍术暴露稍久,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 松泡:质地轻而松,断面多裂隙(南沙参) 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山药) 油润:质地松软,含油而润泽(当归) 角质: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郁金) 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 中常含有草酸钙方晶 铁线纹:野山参主根表面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纹 剑脊:乌梢蛇背部高耸呈屋脊状称之 乌金衣:蛋黄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黄 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之 挂甲:取牛黄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 成黄色习称之 芦头:人参的根茎。 艼:人参的不定根。 芦碗:人参的稀疏的凹窝状根痕。 雁脖芦:人参的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 而深陷的茎痕 枣核芦: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状 皮类中药:来源于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茎干、枝和根的形成 层以外部分的药材 茎类中药:指木本植物的茎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 木类中药:指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外的部分,通称木材 单门:马鹿茸分枝多,侧枝一个习称之 莲花:马鹿茸分枝多,侧枝两个习称之 三岔:马鹿茸分枝多,侧枝三个习称之 四岔:马鹿茸分枝多,侧枝四个习称之 胆黄:牛黄在胆囊中产生称之 管黄:牛黄在胆管中产生称之 肝黄:牛黄在肝管中产生称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