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师大附中《中学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花春文执笔

一、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的政府(包括我国政府)已开始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每个人不但生活在环境之中,同时对周围环境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对该问题重要

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会各个层次

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我国为此作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决策。

进行环境教育要从幼儿园到成人教育形成系列化。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总之,环境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既包括科学的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教育,又包括科学的运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还包括人类自身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正是21世纪建设人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没有文明的环境行

为,他将不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新的学习观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生存而学习”。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志、技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所以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应抓住加强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有关,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我国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

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正在试用的新编地理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前四章,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章至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九章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第十章讲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造成全球性的粮食、人口、

资源、能源、环境等严重问题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片面追求单一性目的发展经济所酿成的苦

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则

都可以朝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第九章、第十章是全书的归纳和总结,并以更高的理论为基础指导认

识和学习全书。最后,呼唤全体师生要和全人类一道共同努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第一册的导言:“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让学生认识人类之家——地球,并懂得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保护人类之家的地球贡献力量。导言是四册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它在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

在地理课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

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

环境之间保持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的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深入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学科素质教育之核心。深入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地理教学体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学中

紧密联系世界的、我国的、身边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现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地理知识与社会的、

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繁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

说,把地理知识讲活、讲生动,则学生一定会以理智的态度主动的学地理,学校和社会也就会重视起地理

来。

四、通过地理教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应让学生掌握的几个主要问题

1.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

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离开了环境

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人类需要很好的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爱护资源,才能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为此,必须向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

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迅速减少、淡水资源缺乏等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因为资源和环境一旦遭到损害,不只影响着当代人的利益,也危及到子孙后代享用资源和环境的生存的权利。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用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处理生活,指

导工作。

地理教学还应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自觉地宣传和执行党的人口政策。使学生懂得:如果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人口,盲目的、掠夺式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如果环境承载量受到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

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地宣传和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该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各项工作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具备这些观念,在处理生活和指导工作中,就能综合地考虑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动。如果这些学生将来负责某种

资源的开发,他会自觉地爱惜资源,节约资源…… 

2.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

使命感。要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

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达到具有有理性的环境行为。

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组成成员之一,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

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近,济南市中小学所开展的“领养绿地活动”,山东师大附中高一年级所开展的“与绿色同行,同文明相伴”、“保护清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活动,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4.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了许多法律条文,明文规定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要受到各种不同的惩罚。我国保护环境的法律也相继出台,现在地理课本中已写进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法等。在地理教

学中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对文明的环境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上述问题,不是一堂课、一节、一章所能解决的,而是要贯穿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章节之中,经过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才能完成。这需要

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真正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入到每一堂课之中,做为地理知

识的内涵和主要内容贯穿绐终。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实践,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扩展。

总之,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学科

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具有的

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地理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公民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浅析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浅析 枝江市老周场中学施昌新地理专业委员会 摘要: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进“自学自测,互学互助,导学导练”的地理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关键词:地理高效课堂自学自测互学互助导学导练 一“自学自测”注重导入、引导目标 “自学自测”是指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采取自学的方式,可以自学教材,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等,把握课堂学习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老师预先设计“导学案”,结合教材、插图或老师带来的挂图,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 1、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或“导学案”,自学教材。 2、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或“导学案”相关问题。 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台湾省”时,先指导学生通过配乐朗诵“乡愁”,并与音乐烘托气氛,创设一种富有感情的场景,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验内心情感,心灵受到感染熏陶;从而产生情感冲动,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就地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屏幕或板书黑板,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熟读教材,可以通过看书、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问题。当然,教师要备课充分,设计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有条有理。例如:在讲西亚地区,教师就西亚地区是热点地区,通过投影将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资料或影片片段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该地区多次战争的原因,就知道该地区为什么是热点地区;就“三洲五海”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结合西亚地区地图,在图中找出“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五海”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并要确定它们在地图上位置,这样在考试中无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刘锋 镇安县白塔中学 日常工作中,常听到学校领导评价某位老师:教学非常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整天忙忙碌碌,工作态度没话说,可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把地理教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显得尤为重要。 1.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有效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学生在课上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并通过学习过程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其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要关注点与面,即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上有所收获;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的课,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其三是在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要有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互动,尤其是思维的冲突、碰撞、交流与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2.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地理课堂在不断发生着一些转变,但伴随着这些变化,一些衍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2.1言行不一致嘴上说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课堂仍以灌输为主,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成了背诵的机器。 2.2课堂上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从兹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2.3把“自主”变成“自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2.4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和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七年级地理教学质量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学质量分析 转眼又到期末结束,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激动和喜悦,也有失落和无奈。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1、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七年级八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课务较重,所以真正放在教学上的时间、精力不是很多。七年级同学刚刚踏入中学课堂,本身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虽然同学们在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2、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⑴能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⑵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好每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紧抓住地图辅助教学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描图、填图、画图等方法,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他们逐渐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紧紧抓住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同学们在生动活泼、不受拘束的气氛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紧紧抓住基础知识的记忆,地理属于文科,文科的特点就是要背诵记忆,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顺口溜、谐音、简明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3、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4、本学期教学秩序正常,教学情况良好,学生成绩在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下有所提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争取更上一层楼。

乡村初中地理教学浅谈

乡村初中地理教学浅谈 宣汉县凉风乡中心校地理教师:杨贤勇 本人一直从事乡村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目前有很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究其原因,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不当起着很大的影响,而从农村学生自身的角度看他们普遍认为:第一,学校对地理课不重视,相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言,地理课显得不重要,对升学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地理知识学起来太麻烦,天文气象、人地关系等知识对于地理知识相对贫乏的农村学生来说不好懂,地名多,不好记; 第三,教师讲课不生动,教师不能采用必要的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讲究教学方法,不注意联系实际,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就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第四,地理教学在初中阶段授课时间少,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加之目前中考取消地理考试,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很大困难。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的偏见,虽然现在已经实现了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是当前的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存在,不论是社会上还是农村学校,的确还有一部份人至今对乡村地理的教育价值没有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地理是“副科”、“杂课”,无非是“地名加物产”,谁都能教,对升学影响不大,学得好坏无关紧要,因而不加重视,这已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课堂是主站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个人的基本功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运用直观的视觉、听觉艺术手段,激励学生自觉动手动脑,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首先,学生初次接触地理课,在地理课的绪论学习中不能走过场,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要怎样才能把学生引进地理知识学习的大门呢?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抓住绪论部分,注意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说明地理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环境的保护,从乘坐车船、探亲访友、观光旅游、购买各地土特产,到工农生产邮电交通,到与国际交流合作友好往来,无不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不能继续走“南辕北辙”的老路。比如说,我们将来投身社会,有的同学可能要从事做生意,那么去广东沿海就容易买到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的电子产品;做水果生意,去新疆保证收获颇丰;做服装生意,去福建一带等等,所以考虑到经济效益,自然不能忽略交通运输、价格对比、产品分布、人们需求等等因素,这都需要用到地理知识。 其次,课文引语部分更要精心设计。好的引言如同演员亮相,可以镇住“台脚”,抓住观众的心,也就是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比如在讲“经纬网”前可以引入案例:“在茫茫的海洋中,一艘海轮遭遇风暴失去控制,报务员发出呼救信号报告了出事地点。但海洋上并没有其它相对目标,那么遇难船只是怎样报告它的位置、营救者又是怎样找到它的?”学生就会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样的提问,自然而然就把学生引入到“经纬网”的学习中去。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论文 一、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推广 (一)引导学生高效识图的教学方法 1.由大到小识图法 所谓由大到小识图法,就是学生首先要以全图的大致形状为基础,然后再慢慢减小看 图范围。简言之,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里,层层深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中学地理 课程“七大洲四大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首先要运用由大到小识图法进行看图,让 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基于此,学生们在做类似题目时就能很快确定 位置,并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应用结果来看,这种由大到小识图法也有利 于学生们对其他领域的整体认识。 2.单元式识图法 单元式识图法是一个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对于地图整体把握的重要学习 方法。单元式识图法就是把区域特点一致的区域划分到同一类单元,便于教师对这些单元 逐一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地图分类,归类,总结规律。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 教师讲到“我国行政区划”这一部分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单元式识图法进行 看图,把我国行政区划大致分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个地理划 分单元。其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对七个地理划分单元进行逐一分析。单元式识图 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将某一地域的某一特征加以概括总结,这样有利于通过局部 比较来更好地对整体地域的特征进行把握。 3.要素识图法 要素识图法是一种重要的识图方法。该识图方法就是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基准去研究。例如,在中学地理课程进行到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区分布图时,教师要依据某一个气候类型 为认知目标,它可以是热带气候类型或者是寒带气候类型、也可以是温带气候类型等。然后,学生们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对气候类型进行探究。这种要素的识图方法,有利于学生把 握一些地理特征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举一反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地理 教师要根据自身所在班级的情况,将识图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融会贯通,进而使 学生把这些识图方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里。 (二)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教材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高效学习方法,也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一 种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地理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3-01-16T14:21:12.5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02期供稿作者:石万英[导读]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 石万英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731700 我们通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而现在很多中小学把地理课当成副课,教师不重视,学生不重视。我认为地理知识十分重要,地理成绩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对中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导向和影响,现将对地理教学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1.加强研究课程标准,逐步转变教学观念。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大部分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是方法落后,模式传统。因此要逐年分阶段深入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2.通读教材,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上好地理课,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是关键,它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更细。老师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自己、备学生。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及时掌握收集身边的地理资源,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灵活恰当地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 3.注重地理“三基”教学,不拘泥于教科书。 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有把课程标准融入课堂的愿望和倾向,但具体怎样做能更好,心里没有底,毕竟这是个新事物,没有任何成形的经验可参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成功的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课,课堂气氛热闹异常,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但整个课结束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我觉得地理课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三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4.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 二、进一步明确、落实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初中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是一群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更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我们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2.教师要随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教师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而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不同学科间的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努力提高。 3.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我们说课堂确需要纪律,但同纪律相比,课堂气氛更加重要。新课程下的教学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现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顾问、朋友、伙伴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合作,积极沟通,使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中共享学习经验,达到“双赢”、双受益。

地理月考考试质量分析

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地理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试卷紧课程标准和教材命题,做到了不出偏题怪题,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题型结构比较合理,体现了地理新课标接轨的方向。试卷设计体现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拘泥于中学地理教材。试题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 2、命题的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注重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考查,并注意了地理知识和认知地理能力的统一。如综合题27题的第(6)题,考查学生考试这一天地球公转的位置,让学生更多地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来掌握。试题突出教材重点,适当兼顾覆盖面。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各部分比例力求与课时要求保持一致,对重点知识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所以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考查最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如选择题的24题。 付表:命题的知识和考点 3、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各类题型的数量比例比较合理,突出重点,如经线和纬线、地球的运动”这两知识点是重点内容,所以题型数量所占的比例大。同时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如综合题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解决问题,一个图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卷面的设计合理,试题的覆盖面较广,且大部分题目都力求达到课本知识的再现,以便更多地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注重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知识认知层次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文化素养。试题以基础题为主,注重对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考查。 第1页共5页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然而,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新课标的要求无法顺利得以实现,而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其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且学生成绩低下,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教学质量差。 因此,探索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的设想,我把《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更新教师教学方法。教师从古至今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标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3)教会学生学习地理方法。地理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由听懂知识到学会知识,由学会知识到回学知识,由教师教会知识逐步过渡到不要老师教而自己学会知识,成为学习知识的真正主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获得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和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使得新课标理念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策略: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有效教学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 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构建为中心的思想。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包括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够绘制简易地图和运用适当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3.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分析和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4.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 二、教学容的确定和安排 (一)确定教学容的原则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学容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2.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因此,使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容的核心。在组织地理教学容时,应当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着重阐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弹性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容,力效。因此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学生和教师选择的余地,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4.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按照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确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展现较为宽泛的科学和人文背景,加强知识的综合,加强教学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条件,给学生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容的组成和安排 初中地理教学容的安排,既要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符合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模板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不唯模式,但又需要一定的模式,这正如“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为了真正使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探索、归纳总结出符合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提供的几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是静态的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模式,其间完善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教师们可以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模式,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最终总结出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切合本校实际,又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来。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多元互动”探究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和“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一、基本程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组织下,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并领悟如何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呈现展示环节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通常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形成的地理资料,呈现的形式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班展示。 2.引入角色环节 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教学媒体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并向学习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分析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地理教学质量分析本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考试已经结束,现将本次考试情况做出分析,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卷设计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考查内容比例比较恰当,考查有效。试题重视记忆、应用和创新相结合,具有灵活性,突出主干知识、图表和地理思维考查。题型结构比较合理,难度适中。从整体上看,是一套较好的检测考试试卷。 二、学生总体情况分析 七年级共1个班,共22人参加考试。平均分51分,及格人数11人,及格率50%;优秀人数1人,优秀率4.5%;差生人数4人,差生率18%。 三、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选择题的难度适中,图文结合,考察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突出特点和问题。8道题考察内容属于期中之前的,期中之后的题目有12道。

2、综合题分析 综合题共三大题,26题涉及范围广阔,综合性强。结合“一带一路”考察内容有:南亚印度的人口特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热带经济作物、欧洲西部气候与农业发展及热门的旅游景观、撒以南非洲的自然资源等。本题22分,平均得分大致为13分。 27题以亚投行为材料,考察了七大洲、巴西热带雨林、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等,本题17分,平均得分大致14分。 28题考察南极地区,共11分,这题难度较低,平均得分为7分。 四、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每位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 3、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把生活内容结合到课本中去。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献综述

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现状仍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提出意见。 地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西方,地理学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四大发展战略学科之一,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然而在我国,地理曾一直处于“副科”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的重视,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 1.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试图将目前国内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清楚,并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关改革意见。 首先,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包括:其一,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所占分额很小,学生很难认真对待。其二,许多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不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比较轻。其三,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无暇去深入学习地理。 高中地理进入高考学科以后,由于高考升学的需要,高中地理学科的地位突然攀升,到后来与其他高考学科平分秋色,学校及教师花费了不少力气,每年高考地理学科成绩总的拉分率呈上升趋势,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认知问题,随着地理学科在高考学科中的全面提升,经历了不重视乃至歧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之历程。 通过研究各类文献发现,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地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虽然各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步被运用,但大部分的中学课堂还拘泥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一部分中学对地理教学作用缺乏认识,仍然将地理放看做“副科”消极对待。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

浅谈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浅谈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摘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遵循课标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能力的速度,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从地理教学的特点、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以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方面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途径方法 【正文】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有的学生不想学,不会学,可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不能不学,这种长效率的一些想法。期的压抑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学生患了心理疾病。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数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和科学性有时又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样就形成教师天天教不爱学和不会学的学生,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不高,这也使很多教师感到苦恼,进而师生关系也不断恶化,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作为地理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学生学习的科学性问题,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地理课堂学习效率,是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对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想法。 一、概述 (一)中学地理课堂是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收获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很容易从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景观、图片、军事科技等一些地理事物入手,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拨动其每一根求知心弦,使学生的直接兴趣得到满足,这样他们很愿意将这种学习满足感和强烈的学习氛围弥散开来。所以,中学地理课堂绝对是开发学生地理思维的好地方。 (二)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针对中学地理课堂来说,重在打开中学生的视野,一节课45分钟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融洽,课堂气氛活跃,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就基本达到了中学地理课标要求。 二、地理教学的特点 (一)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1、地理图像的广泛应用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关于具体事物的学科,地理图像就是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具体反映。具体地说,地理图像指的是各种地图及一些彩色照片、素描图、示意图、分布图、自然景观图片、漫画、科教短片等。中学地理课堂中图像资料的应用已经成为地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从看图、读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地异纷呈的地理景观和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可以叙述清楚的,因而课堂上大量的图像、图表等成为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的源泉,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桥梁。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各种地理图像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地理教学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最常用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学信息的最基本载体,是联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最重要媒介。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靠语言来授予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思维和发展学生能力,同时也主要靠语言来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并籍之来调整教学节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语言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研究证明,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对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心智的启迪和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即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不难想象,象评书演说家那样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言之成理、妙语连珠的教师,其授课时,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想象力的发挥及思维的活跃,都会是持久而热烈的,其教学效果定然是优秀的。而说话颠三倒四、字不成句、句不成文、文不成理的教师,其授课语言只能使学生思维混乱,兴趣全无以致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何以能好!因此,精心锤炼教学语言,赋予教学语言强烈的艺术色彩,是每位教师增进教学技艺,提高业务水平的必炼之功。 地理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方法: 地理科学的空间性、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文理兼容性等特点,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化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主要方法有: (一)巧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 1.比喻。用学生熟悉的浅显而形象的比喻,可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设性联想,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生疏变熟悉,从而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例如,“我国行政区划中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就象一所学校内部的年级、班级和小组”;“地壳演化史中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五个地质代有如一个人一生中的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五个阶段”;“化石是文字,地层是书页,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就是一部宏篇巨著”;“意大利的领土轮廓很象是一只穿着皮靴的巨脚在踢足球”;“森林是环境的‘肺脏’,是‘天然空调器’,是‘绿色水库’,是‘农田卫士’”;“煤炭号称‘乌金’,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荆江如‘九曲回肠’,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就如自西向东下楼梯”;“地球就象是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其内部三个一级圈层就象是鸡蛋中的蛋壳、蛋白和蛋黄”;“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就象是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家中的水龙头”;“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就象是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大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分布曲线形如马鞍,两峰一谷”;“工厂烟囱喷出的‘黄龙’、‘黑龙’已使我国许多地方的天空难以见到青天白日”;“风景秀丽的广西漓江已成一半青来一半浊的‘鸳鸯江’”等等教学用语均具有扩展想象意境、降低理解难度、加深记忆印象的独特表达效果。 2.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地把地理事实夸大或缩小,可使教学用语生动活泼、形象鲜明。例如,可用“在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来形容宇宙之大、地球之小;可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说明黄河的源流状况或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可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描述解放前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闭塞状况;可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长江三峡落差巨大、水流湍急;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描绘横断山区气候的垂直差异;可用“如果不节约用水,那么,人类下个世纪能够看到的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自己的眼泪”来警示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很好的运用地理知识。近年来,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已经是智者见智。本人认为,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是能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初中地理会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仅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想法和做法:把握转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初二年级正处于中学过渡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轨。由于很多学生经历了中考紧张复习的压力,升入高中后往往想趁机松口气。从学科的年级要求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仅流于低层次,再加上部分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高一年级应切实抓好教学转轨,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 把握转轨重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1 / 2

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为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由人组成,每日在课堂上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有效的教学、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考虑。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双方都心情舒畅,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在课堂上出现教学相长。教师应该充分显露自已的才华,人格和仪表去吸引学生,不要把自已单纯看着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而做一位“教书匠”,这是搞好教学的先决条件。 2 /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