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一语文综合测试 教师版

高一语文综合测试 教师版

安陆一中2019级高一年级自学检测(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9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

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

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

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

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

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

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

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

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

11

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C.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1. C “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2. D “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11

B.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3. B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

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D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

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

开创变化”。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

11

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 D “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故选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5. C “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选C。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

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

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

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

概括即可。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

评价;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

的体现。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

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11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

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

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

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

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

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11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

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

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

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

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

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

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

11

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

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

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

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

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

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

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

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

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

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

深刻意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1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

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

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

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

..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

“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

..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

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

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

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

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

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

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0. A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

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

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

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痤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

11

除B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1. B “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12. C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5分)

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5分)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11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痤病重,魏

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痤说:“我的中

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

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

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

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

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

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

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

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

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

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

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卬,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

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痤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

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刘备之前喜吟《梁甫吟》,常自比管仲、乐毅。

14.下面对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登楼见花因“万方多难”而心生悲慨,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11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辅以天地之势,形容玉垒浮云赋予古今之慨,寓情于景,境界宏阔。

C.颈联议论国事时局,抒写了诗人对朝廷永固的坚定信念和对入侵者义正辞严的斥责。

D.尾联借典抒情,“可怜”等字词语含讥刺,“聊”字流露了诗人独自登楼的无聊寂寞。

14.D(“聊”意为姑且、暂且,流露了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才华的感情。)

15.同是“登高望远,即景抒怀”之作,请简要分析本诗与《登高》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相同:①漂泊流离的苦楚。②对时局国事的担忧。③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深沉慨叹。不同:《登高》直抒老病孤愁的哀伤凄苦;《登楼》则表达了对朝廷永固的希冀与

信念,对入侵者的警告和斥责,同时借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写女子婚后处境艰难,却无人理解,只能静心细想,独自哀伤的两句是“,”。(1)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2)《荀子》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李商隐有着“朦胧、象征”的诗美追求,善用典故是其创作的一大追求,如《锦瑟》中“,”两句就化用了“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是

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

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

体系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流亡海外。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

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

11

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的甲骨文文化展。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延续巧取豪夺信使证古泽今

B. 保留巧取豪夺纽带震古烁今

C. 延续横征暴敛信使证古泽今

D. 保留横征暴敛纽带震古烁今

17.A 保留:保存不变。延续: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主语是“古文字体系”,它并非保存不变的,所以选“延续”较好,这里指延长下去,没有中断或消亡。巧取豪夺: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巧取豪夺”,巧取:软骗;豪夺:强抢。横征暴敛:指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信使,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加上引号,表特殊意义,联系上下文,此处指的是真实可靠的使者。证古泽今:指见证古代、泽被今世。甲骨文作为文字,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证明。震古烁今: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故选A。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B. 由这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

C.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

D. 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18.D 上下句的衔接,补写的部分在语境中是前后照应的,前文两句先写120年前,再写120年后,D两句分别对应这两句,进行了总结。就句式来说,A.一般说“是……还是……”更连贯。B被动句略啰嗦,在此处是不符合要求的。C动词用“彰显”不如“见证”,这里强调的是“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突出的是一种历史文化。故选D。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展览叙事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

B. 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

C. 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

D. 展览叙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

11

19.A B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让文物“活”起来,不是“展览叙事”的目的,而是效果。D“把……感悟”搭配不当,应为“为……感知”。表意最简洁顺畅,且逻辑合理,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把遗忘看作是记忆的一个小故障。然而,过去10年里,越来越多的证

据表明,①,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主动遗忘。那么,如

果遗忘机制是主动发生的,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启动呢?通过对人类在睡眠中的监测,科学家发现,②。目前关于在睡眠中遗忘机制的启动主要有两种观点,③。日

本学者发现一种仅在REM期(快速眼动期)激活的一类神经元可以分泌一种“黑色素聚集激素”的物质,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经元的激活在促进REM期睡眠的同时,显著抑制海马神经元活性,

导致遗忘。另一种是与突触重整来达到突触稳态有关。

20.(1)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过程(2)人在睡眠中会“主动遗忘”(3)一种是与黑色素

聚集激素有关

(第一处根据“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主动遗忘”推断,应该是

“记忆的丧失并不是被动的过程”;第二处根据“通过对人类在睡眠中的监测”、“在睡眠中

遗忘机制的启动主要有两种观点”推断,应该是“人在睡眠中会‘主动遗忘’”;第三处根据“两种观点”、“另一种是与突触重整来达到突触稳态有关”、“日本学者发现一种仅在REM

期(快速眼动期)激活的一类神经元可以分泌一种……”推断,应该是“一种是与黑色素聚集

激素有关”。)

21.读下面一则材料,请概括作者关于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不超过50个字。(5分)

学校是教育圣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不被允许的,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

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要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

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爱憎观。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传播

正能量。同时,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

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一旦“欺凌”事件出现,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制造者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

11

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

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惩处。

21.学校应当坚持正面教育,培养正能量,同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并且对欺凌者依法依规适度

惩戒。

【解答】本题要求概括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应注意解析材料。材料的第一句是

表明面对校园欺凌学校应有的态度,学校应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接着表明学校的具体做法,二三两句的做法是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要传播正能量。这些做法可概括为“坚持正面教育,培养正能量”,接着抓住提

示语“同时”概括别的做法,做法有“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

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可概括为“建立健全

预警机制”,最后一句话还点明欺凌事件出现后的做法,分情节轻重进行处罚惩戒。最后将提

取的信息组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

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

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

主旨,常运用此法。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

括说明。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

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

缩来完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

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春天里,大自然百花齐放,百卉争荣,尽情展现各自生命的精彩,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想把它写下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1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