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1)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3)赫克歇尔—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自创立以来,虽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但仍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中的圭臬,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理论构成了对古典学派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重大挑战,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充满风险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此外,我们应认识到一国的生产要素实际是变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技术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赋于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片面静止地对待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借鉴俄林理论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4)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们的发展水平,进而产业结构,竞争力等等,实行上是它们的要素禀赋地位,即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相对于已经走上信息化经济的世界来说,发展中国家拥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阳产业的生产要素,缺乏代表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处于要素的弱势地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

发展状况来看,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继续发挥传统的以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技术,培养企业家才能,从而为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和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打下基础。

(5)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一方面,中国人均占有资源数量本来不丰裕,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国内资源消耗显著上升,导致国内不少资源性产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或甚至已超过国际市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着眼于享有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动态利益。为此,中国今后在发展经济中应注意应该重视国内的区际贸易,扩大开放,积极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并且重视用现代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入世”也将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到全方位水平:分工不但只是生产制造业的分工,而且要广泛地延伸到广义的第三产业。所以我们应当广泛地注重新崛起的服务业的发展和这一层面上国际分工的参与。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要素禀赋: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要素禀赋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比重的变化,要素禀赋理论在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上越来越显示出它所遇到的瓶颈。第三,打破理论瓶颈,采取相应战略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 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要素禀赋的最大特点,因此造就了中国极为庞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以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在制造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制造业不仅对本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几乎成了全球生活消费品的供应者。“中国制造”已经超越了本土概念,成为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解决就业压力有着巨大的正面效应。 但从整个制造业分工体系的价值链结构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结构。“哑铃型”结构:其前端与末端分别由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品牌组成,两者均有着高比例的附加价值;中国承担的则是中间加工环节,这一环节由于劳动密集特点而处于分工价值体系的中低端,所获利益只是“哑铃型”价值结构中间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意欲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得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全面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把握好中间环节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216754973.html,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作者:杨锦娜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 【摘要】2018年初,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两国政府及学者就此发表多种言论,虽众说纷纭,然则不过两派观点:一为呼吁自由贸易,共度难关;一为贸易保护,增加本国就业。本文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以赫克谢尔、俄林的H—O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发生的根源,并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和技术差距说阐述中美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为技术合作而非贸易保护。 【关键词】贸易差额;自由贸易;保护贸易;H—O模型;技术差距说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2016年的赤字降至3,770亿美元,但在2017年上升至3,750亿美元。过去几年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赤字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美国贸易伙伴。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很大,这表明贸易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衡的,不公平的,并且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赤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产的变化以及广泛而复杂的供应链的出现,中国通常是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最终装配点。 二、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二)中美贸易实证分析 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为主,下表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资本~劳动比。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国家从2009-2017年的资本~劳动比,很显然,美国的资本~劳动比大于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美国的资本要素更丰裕,因此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要素丰裕,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三、中美贸易发展的长期结果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2)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生产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和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和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1 (w/r)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 TF a/ LF a)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 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的确定

等产量线CC和FF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和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P上升与要素价格比例 图2.6 棉布价格 C 注:两种商品价格的等比例变化不会影响要素价格比例 图2.7 商品价格比与要素价格比 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其密集使用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中国与巴西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析 2014级国贸四班朱耿松201440401110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同时是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和巴西都是“金砖国家”之一,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巴西自1974 年建交,1993 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经贸往来频繁,目前,巴西上半年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6年1-6月,巴西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309.9亿美元,下降12.0%。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197.7亿美元,增长7.0%,占巴西出口总额的21.9%,提高2.3个百分点;巴西自中国进口112.1亿美元,下降32.9%,占巴西进口总额的16.8%,降低1.4个百分点。1-6月,巴西与中国的贸易顺差85.6亿美元,增长387.7%。 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位的商品是植物产品,且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0.8%,贸易规模达

到10625百万美元,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排名第一位的商品近几年都是植物产品。通过查询资料发现巴西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巴西森林总面积为4.24亿hm2,居世界第2位,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为49.8%。其森林蓄积量为560亿m3 ,居世界第2位 相对来说,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01.3亿立方米,仅占世界4%,林木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 由此看来,巴西无论在森林总面积上还是在人均面积上,均远超中国,致使其价格成本都较低,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各方面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巴西在植物产品和纸张等商品的出口上均利用了自己的要素禀赋,在出口上具有价格和成本优势,符合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同时巴西的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也占有较大比例,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属矿产巴西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铁矿、锰矿、铝土矿、锡矿、铌钽矿、铜矿、铅锌矿、镍矿、金矿等。铁矿:巴西铁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160亿吨,居世界第五位,淡水河谷矿业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0%。巴西铁矿石类型绝大部分为赤铁矿和铁英岩。锰矿:巴西锰矿资源比较丰富,探明储量132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铝土矿:巴西铝土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27.0亿吨,占世界铝土矿资源的8.4%,居世界第三位,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分布在巴西北部地区的巴拉州(Para)。锡矿:巴西锡矿探明储量77.7万吨,约占世界锡矿资源的12.4%。铌钽矿:巴西铌钽矿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分别为376.1万吨和88.4万吨,均居世界第一。铜矿:巴西铜矿探明储量1436.5万吨。金矿:巴西金矿探明储量1800吨,近年来巴西金矿储量大幅增长。镍矿:巴西镍矿探明储量830万吨,由于近年来世界不锈钢工业的发展对镍的需求大幅增长以及镍的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刺激了巴西镍矿的勘查投资,镍矿储量增长明显。锌矿:巴西锌矿探明储量620万吨,巴西锌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硅锌矿和菱锌矿,含锌16%~39%,闪锌矿,含锌5.0%~5.2%。三非金属矿产巴西非金属矿主要产包括石墨、高岭土、滑石与叶蜡石、菱镁矿、蛭石等。石墨:巴西石墨探明储量11300万吨,石墨资源非常丰富,石墨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高岭土:巴西高岭土探明储量77亿吨,巴西是仅次于美国、英国的高岭土生产国和出口国。菱镁矿:巴西菱镁矿探明储量34500万吨,占世界菱镁矿资源的8.9%,最典型的菱镁矿呈细粒到中粒的白色或灰色的菱镁矿。滑石与叶蜡石:巴西滑石与叶蜡石探明储量12580万吨。磷矿:巴西磷矿探明储量24600万吨,是南美洲生产磷酸盐最多的国家。水晶: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生产国。蓝晶石:巴西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蓝晶石。矿床分布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含矿岩层为前寒武系石英岩、片麻岩和片岩。年产蓝晶石5万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巴西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巴西对中国出口如此多的矿产品以及贱金属及制品也就不足为为奇。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想巴西出口了大量的商品,排名前几位的商品如下图所示。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一、名词解释 1、要素密集度 2、要素丰裕度 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4、里昂惕夫悖论 5、要素密集度颠倒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______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______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三、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包括______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2、假定每单位A 产品的生产需要20 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每单位B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 单位土地, 外国有400 单位劳动与500 单位土地,根据H-O 理论可知______ 。 A. 本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B. 本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C. 外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D. 外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四、判断题 1、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若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里昂惕夫悖论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3、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贸易便不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4、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人会比技术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5、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的。 五、计算题 1、假设仅有劳动力和土地良种生产要素,A国拥有800万英亩土地和200万个劳动力,B 国有200万英亩土地和40万个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占甲商品生产总成本的80%,占乙商品生产总成本的20%,那么: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为什么? (2)哪个国家会出口甲商品?哪个国家出口乙商品?为什么? 六、论述题 1.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试比较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 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A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2

(期中)课程论文 题目: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学101班 姓名:王小波 学号:2010211089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13日

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看中美贸易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 越紧密,相互依存也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广泛的互利互惠的经 济利益。但是中美贸易也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美国屡次对中国的纺织品,家具,农产品,建筑材料等进行反倾销。这些事实背后的根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 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在解释。 关键词:中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资本密集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坚持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美国是一个资本丰富,劳动力相对 缺乏的国家,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 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 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 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 势的国家在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 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 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 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产品生产 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 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丝织品,家居,服装,进口高科技电子产品。美国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 密集型产品。比如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服装鞋帽等日常消费品。在过去的 几十年中,中美的这种贸易模式确实为双方带来了利益。数据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 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 贸易问题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国际经济学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3 (期中)课程论文 题目: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 03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12 日 二○一二年五月十二日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郭守林 (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中国加入WTO六年后,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最惠国 待遇、知识产权、入世谈判、市场准入等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不再被过多地关注,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却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此贸易摩擦问题却逐渐成为了的新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寻求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以便更好地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贸易摩擦; H-O模型;贸易对策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据,自奥巴马就职以来,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其重要的贸易摩擦概览如下:2009年6月美国对中国实施“轮胎特保案”,2009年11月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双方”关税,2009年11月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至16%的关税,2010年1至2月往来反倾销案10多宗,2010年3 月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施压,2010年3月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由此可见,中美贸易的摩擦正在逐步升级。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近年来中美贸易状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 二、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本文在分析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在回归贸易事情的基础上,利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解释和剖析。 1.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即H-O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其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下,提出了: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同时,该模型也显示了以下内容——发生贸易的基础为: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进行

绝对成本说、比较成本说与要素禀赋论

(1)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3)赫克歇尔—俄林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是由于: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自创立以来,虽然受到里昂惕夫等学者的质疑,但仍被奉为当代国际经济理论中的圭臬,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理论构成了对古典学派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重大挑战,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俄林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并制定相应对策,在充满风险的国际竞争中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此外,我们应认识到一国的生产要素实际是变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技术革命已改变了要素的内涵,促进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资本等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的相融合,赋于生产要素以全新的内涵。因此我们不能片面静止地对待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这是我们借鉴俄林理论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4)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不利地位,表面上是它们的发展水平,进而产业结构,竞争力等等,实行上是它们的要素禀赋地位,即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相对于已经走上信息化经济的世界来说,发展中国家拥有的仍然是是代表成熟的夕阳产业的生产要素,缺乏代表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因而仍然处于要素的弱势地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当前的经济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因而又被称为“H-O”定理。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进一步强化,推导出了证明H-O模型的数学条件,并认为国际要素均等化是必然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本文将试述“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以及陈述对“H-O”定理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 没有一个理论是凭空而来,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H-O定理就是这样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论。H-O定理直接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对其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来的。而比较成本说又是脱胎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换句话说,从绝对成本说,到相对成本说,再到H-O 定理,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本质上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嬗变之路。 这可以从以下两点体现: 1.在看待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绝对成本说认为是各国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相对成本说则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比较成本的差异则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外延,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H-O定理则突破了前者的局限性,从多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单一要素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并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有亚当斯密表层原因,到李嘉图的浅层探究,到郝克歇尔和俄林深层揭示,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要素禀赋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表明,一个国家将出口使用大量相对丰富的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A.林德理论 B.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C.麦克杜格尔理论 D. 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 2.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将会() A.出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B.进口使用相对丰富的资源产品 C. 进口生产中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D.同时进口和出口使用大量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3.里昂惕夫之谜质疑()有效性: A. 比较优势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重叠需求理论 D. 绝对优势理论 4.根据H-O定理,()的差异决定了相对价格水平和交易模式。() A. 技术水平 b.消费者偏好 C. 资源的相对丰富 D. 交通费用 5。假设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A国的劳动力相对丰富,土地相对稀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通过自由贸易,A国的国民收入的内部分配将改变为有利于(有利于):() A.劳动力 B.土地 C.劳动力和土地 D.既不是劳动力也不是土地

6。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hlin的贸易模型维持着认为:() A.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B.比较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C.劳动分工受到世界市场规模的限制 D.一个国家出口最适合其资源禀赋的货物 7.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相对价格水平因国家而异() A.各国有不同的相对禀赋因素 B.国家有不同的市场规模和市场规模 C.这些国家的人口规模不同 D.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不同 8.简单来说,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 A.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资源的收入 B.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在生产中集中使用的资源所带来的收入 C.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它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D.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9。 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即使自由贸易可能为一个国家提供整体收益,但也有赢家和输家。鉴于此结论,这并不奇怪() A.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的资源的所有者都赞同自由贸易 B. 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往往倾向于贸易限制 C.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自由贸易,然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贸易限制 D.资源相对丰富的所有者倾向于限制贸易,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则倾向于自由贸易 10.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工人技能在创造比较优势方面的重要性。在技能、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创造()的方式与机械投资创造物质资本的方式大致相同。() A.人力资本 B.人力资源 C.物质资本 D.新口味和偏好

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称H—O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目录 编辑本

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论。 编辑本段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论以生产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要素丰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说明,掌握这些概念是理解要素禀赋论的关键。 (一)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人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二)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人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例如,生产小麦投人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便称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电子计算机资本所占的比例最大,于是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此类推。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Ⅹ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与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 (2)两种产品——棉布与粮食,生产需要土地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就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与要素市场都就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与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与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 )1 (w/r )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 )的确定 等产量线CC 与FF 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与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一节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 ?基本分析工具 ?等产量线:获得一定产出所需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等成本线:生产某一商品相同成本下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生产者均衡(K/L)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实物定义:(TK/TL)A<(TK/TL)B ?价格定义:(w/r)A< (w/r)B ?注:①与同一对象比较,一国只能有一种丰裕要素。②判断说明“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国家大小、要素的绝对数量、以及与比较的对象均没有关系”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K/L)X< (K/L)Y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假设 ?内容: ?H-O定理(模型)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基本假设 1、2 x 2 x 2 模型 2、技术水平相同 3、要素同质,且仅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 4、A国L丰,B国K丰;商品X为L密,Y为K密 5、规模收益不变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7、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 8、两国消费偏好相同且不变 9、两国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10、两国均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且贸易是平衡的 H-O定理 ?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虽然要素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但只要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发展,那么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一致,绝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 罗伯津斯基定理*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其它产品的产量。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要素禀赋理论)模拟试卷1.doc

[考研类试卷]国际经济学(要素禀赋理论)模拟试卷1 1 充裕要素(abundant factor) 2 偏向出口的增长 二、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3 根据H—O定理,如果( ),那么两国都将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A)运输成本为零 (B)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 (C)一国居民的偏好与另一国居民的偏好存在显著不同 (D)转换曲线反映出两国在以相对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生产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上有所不同 4 如果一个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那么将出现( )趋势。 (A)两国的工资水平都会上升 (B)两国的工资水平都会下降 (C)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上升 (D)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下降 5 下列不属于导致悲惨增长前提条件的是( )。 (A)一国的增长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B)增长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C)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D)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增长国的进口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6 下面哪一种说法不能用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 (A)美国比贸易伙伴国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B)美国进口大量资本密集型的自然资源 (C)美国的出口产品使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D)美国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极强的偏好 7 H—O定理关于贸易基础的观点与比较优势理论是一致的。( ) (A)正确 (B)错误 8 从要素禀赋理论可以推测国际贸易将会引起劳动力充裕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上升。( ) (A)正确 (B)错误 9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它国家,那么该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A)正确 (B)错误 10 斯托珀一萨缪尔森定理阐述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一、贸易源于“上帝的恩赐” 19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此作为理论基石,揭开了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奥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规律,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为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对抗,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放弃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这种“去劳动价值论”的倾向在贸易理论领域中集中地表现为重新构建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学说是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上劳动耗费的相对差异,分别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约翰·穆勒尽管在论述相互需求原理时还是用单位劳动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作为各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原因,但他却将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归结为贸易双方的消费偏好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自我调整至进口需求恰好足以相互支付的过程,即所谓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已经很难看到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根本上抛弃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仅仅把国际贸易中有关各方的比较优势作为“既定的前提”,直截了当地把他的均衡价格理论用于对贸易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条件取决于有关各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的国际供需理论。只是从那个“既定前提”中尚能看到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一丝影子而已; 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梯尔·俄林提出并建立起要素禀赋理论的理论框架以后,活生生的劳动就仅被看作是等同于资本、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的一种一般生产要素,虽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然是各国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却已经不再是劳动,而是变成了“上帝的恩赐”(The Gifts Given by the Nature)。古典劳动价值论在赫克歇尔和俄林那里已经荡然无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同古典劳动价值论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要素禀赋理论承认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现实基础,但却脱离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轨道,另辟“蹊”径,用各国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取代各国在商品生产与贸易中的劳动投入,开拓了国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