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承上启下,从宇宙环境到地球环境,从地球圈层结构再向自然环境过渡。本节内容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介绍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的特点,以及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内外圈层的相互作用入手,提出地球表层环境这个重要概念,也为后续的教学做好知识铺垫。

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是: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分解为:

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组成及意义,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感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联系。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分析地球各圈层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运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简要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说明地球各圈

层的主要特点。

2. 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指出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结合实例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简要说明各要素的基本作用。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重点:软流层、岩石圈。

视频教学法、类比分析法、诱思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庞贝古城被火山岩浆淹没毁灭的电影片段。

设问: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岩浆从哪里来?地球的内部是怎样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自外向内可以分成哪三层呢?(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类似煮熟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

师:地球平均半径多少呢?(生:6371km——唤起记忆认知)

师: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坚硬的整体,人类迄今为止对地下探索的最大深度为一万多米,即10km 多一点,科幻小说里的地心历游目前是不可能的。

那么人类是如何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的呢?

(一)地震波

纵波(P):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S):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教学小技巧:

1.做笔记:纵快横慢,纵波可通固液气,横波只传固态中。

2.模拟体会:请全体起立,假设现在地震波来教室地面,你会先上下颠簸还是会左右摇晃呢?

——先上下颠簸,然后前后左右摇晃,请和同桌做动作。

简介汶川大地震,培养同理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的必要性。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震波坐标图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之一,教师要耐心指导读图技法,帮助学生清楚掌握波速产生突变的不连续面的位置,并让学生在同桌相互指导下落实。

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面(深度约为33km)、古登堡面(深度约为2900km)

地壳:在莫霍面以上,呈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下地幔

内核:固态

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

外核:液态

教学小技巧:从外向里,蘑菇面分三层。(谐音记忆:蘑——莫霍界面,菇——古登堡界面)

【图解】

【重点强调】

1.软流层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开始熔融的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

位置:上地幔顶端。

意义:岩浆来源

2.岩石圈

地壳是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固体部分。包括上地幔顶端岩石部分和地壳。

板块构造学说就是以岩石圈为基础展开的。

【知识小结】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呈固态,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主要分为三个圈层。

大气圈:环绕在地球外部的大气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图解】

【探究活动】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探究活动】

依据图片信息举例说明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云雾形成降水补给河流,滋养森林;河流水蒸发可以变成云雾,也可以满足两岸森林的水分供给;森林促进水的下渗,调节河流的径流量,森林蒸腾作用使大气水汽增加。说明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知识小结】

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 【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吴梦云37号13地理科学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本节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及学生能够说出横波和纵波特点,能够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易图并标出对应部分,区分岩石圈,地壳,软流层等易混淆的概念,准确率达到90%。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观看新闻一则: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爆炸起火。36小时后,平台沉没,11名工作人员遇难。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 象,那地球内部的有什么构造又发生着什么样的活动呢。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新课探究探究一: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

地球的内部圈层导学案

地球的內部圈层导学案 学习目标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①_____________ 不同,其中a 为②______ ,b为③ ______ ,其特点列表对比如下: 项目内容概念地震的能量以④ ______ 的方式向外传播分类b(p波)波动 方向与传播方向⑤_______ a(s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⑥_____ 传播共性 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特性b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a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质学家利用这一规律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2.分界面: d为⑦ ____ , f 为⑧____________ c 3?内部结构:c为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e 为⑩________ , g为? ___________ , h为? ________ o 4.圈层特点(1)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 __________ ,大洋部分? _________ o (2)地幔:分为? _________ 和? _______ 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 ___________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由?—和?—组成。(4)岩石圈:由地壳和? _________________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北京时间xx年3月11 口13: 46,日本本洲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露危机。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向日本伸出援助之手。据此完成1?2题。1.此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同步解读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核心素养聚焦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布、划分依据、各层特点和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教多,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记忆。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大气圈的三层大气层特点的讲解对比,其它内容尽量高度概括。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4、随堂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更深的理解记忆。 例1: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2019年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同步解读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 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 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 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 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 学 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 但是, 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 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 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 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 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 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 是本节课学习的重 点和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 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因此,在教学中, 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核心素养聚焦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 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 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 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 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 我将更着眼于课本, 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 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 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考点同步解读核心素养聚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 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圈层 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课标分析: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活动建议提出对地球圈层进行讲解时,要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层结构的认知框架。 3、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叙述性内容主要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特点多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来间接推断的,因此,将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及两个突变界面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必要的,而教学的成果是学生可以在指导下绘制内部圈层结构。 三、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区别于初中学生的地方在于,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求区别于高年级学生的地方在于,读图分析能力一般,合作探究能力较为欠缺,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拨,但对手动操作视频、动画等直接感知有兴趣,教师应充分激发这一兴趣。 2、本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前三节的学习,对高中地理有

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前一阶段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球运动),而地球圈层结构这部分内容的难度较低,因而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重塑学习地理的信心。 3、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对学习必修一后三章都具有重要的基础和铺垫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四大圈层的框架,并能够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逐步培养起地理思维。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依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知道并能说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以及岩石圈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图1—21,学生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能够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教学重点】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式讲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不急于得到答案,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穿插针对知识点的扩展延伸,使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第一章第三节课的内容,在前两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外圈层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纵波与横波的区别;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 2.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深度、厚度、物质状态等; 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定义、组成、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横纵波的区别与各自特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新课学习】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问题:什么是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问题: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讨论: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左右摇晃。 想一想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位于震中的上面)的感觉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先上下颠簸,后左右前后摇晃。 2.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讨论: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纵坐标是地壳深度,横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高中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学案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编写:陆其勇审稿:刘龙华 考试要求 考点2. 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考点3.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 教学要求 ②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并分析区别其成因 教学过程 1、阅读教材,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古登堡 界面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岩石圈包括部分和。 (3)在右图方框内填写相关内容。 2、读“地壳结构示意图”(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各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 (2)地壳上下分层:上层叫_____层,该层在大洋内部缺失,呈___________分布状态;下层叫_______层,呈 ______ 分布状态。 二、岩石圈的组成 1、自学教材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填写下表: 29 练习巩固 ) A.整个地壳 B.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 D.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 分类重要特征成因典型岩石 岩浆岩 质地较坚硬 常具有气孔 沉积岩 变质岩常具有变晶结构

2、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 .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 .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 .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3、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 A .硅、镁???? B .铝、硅?? C .氧、硅???? D .钠、氧 4、有关岩浆岩的叙述( ) A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B .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C .花岗岩属岩浆岩,它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D .玄武岩属岩浆岩,气孔很少 5、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 .大理岩、玄武岩 B .砂岩、页岩 C .石英岩、板岩 D .砾岩、石灰岩 6、下列四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 .大理石、质岩、 板岩、 石灰岩 B .石灰岩、片岩、 砾岩、 页岩 C .砂岩、 砾岩、 石灰岩、页岩 D .石英岩、石灰岩、砾岩、 片岩 7、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 ) A .石灰岩、玄武岩 B .页岩、石灰岩 C .大理岩、板岩 D .砂岩、花岗岩 8、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 A .岩浆岩和沉积岩???? B .岩浆岩和变质岩 C .沉积岩和变质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9、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E 是 F 是 判断理由 。 (2)图中分界面A 是 B 是 (3)在界面A 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 ; 在界面B 上波速变化:横波 、纵波 。 (4)图中圈层C 是 D 是 H 是 (5)岩浆主要发源于 层,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千米)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另外,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本条“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了“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要求。因此,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了解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外部是有不同的物质形态。 能力基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尝试划分。另外,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对横纵波速度不同的讲解中,可迁移到实际中如果发生地震,人体是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到作用震动的。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时,可利用半熟的鸡蛋进行类比,强化记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划分依据。 2、能区分和归纳各个圈层的特点。 3、学生能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并且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是理解内部圈层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地震波的概念,了解其分类和特点。 2.认识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3.熟悉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并能够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推测其物质形态。 4.了解岩石圈的结构,注意它跟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区别。 5.熟悉地球的外部圈层,并知道他们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类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区别。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介

绍。 3.岩石圈概念及特征。 4.地球外部圈层划分的层次、特点及外部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纵波和横波的区别。 2.通过纵波和横波波速变化推测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结构。 3.软流层的相关介绍。 4.岩石圈的划分依据和岩石圈与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嫦娥奔月”和“土行孙”两幅神话人物的图片。“嫦娥奔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这也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从神舟五号飞船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出舱活动、飞船与在轨飞行器交会对接、太空生活等一系列空间实验,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说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非常深入。谈天是为了说地,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来说,它的探索难度远大于太空,现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位神话人物——土行孙。他可以钻地,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吗?(学生回答:不能)。同学们能给出一些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最终引出地震波这个主题,开始接续课文内容)。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 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 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 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 A太平洋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宁波市正始中学蔡国忠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精品文档 (14)《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1.33、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 【学生回答】略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 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完整版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节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对地球自身的特点的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提示去分析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会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并说 出地壳、地核、地幔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岩石圈与地壳、地幔的关系。 2、通过分析进一步巩固阅读、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 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 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岩石圈与地壳和地幔的关系。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打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仅仅为蛋壳部分,而对于地球内部,却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取了一种间接的方法——利用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什么是地震波?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右晃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主要由什么引起 生:略 过渡: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 师: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 指导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说明)钻探取样使人类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对地球内部变化的进行未来预测。但钻探的难度大,以及一些可能的危险,制约了钻探深度。如“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 那么,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震波? 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不同?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何帮助?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说明)利用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异同和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划分。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了解低层大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水圈、生物圈的特征和意义。 课前准备区 新知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①__________不同,其中A为②__________,B为③________。 2.分界面:D为④__________,F为⑤______________。 3.内部结构:C为⑥________,E为⑦________,G为⑧________,H为⑨________。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⑩________,大洋部分?________。 (2)地幔: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

的?________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①氮气: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②氧气:一切生物?________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有?______作用。 ④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⑤水汽:影响________的重要因素。 (2)垂直分层 依据: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________。 分层特征: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原因在于________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因而空气的________运动十分显著。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______________趋势。原因是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28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大气上部______下部______,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水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