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课笔记

第1页:【说在课前】上午讲了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2.认知主义。3.建构主义。今晚要讲人本主义。

第2页:【解析】人本主义整体上更注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强调自我实现。代表人物:1.马斯洛。2.罗杰斯。口诀“罗马人”。

第3页:【解析】之前讲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马斯洛尤其强调人格实现。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要发挥所有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2.内在学习论:别人逼迫的学习是机械的、外在的学习,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提出内在学习论。要想学习,必须调动内在驱动,开发潜能。马斯洛智商在190以上,他的理论提出时被很多人反对,被反对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智商高,所以要坚持自己的理论。内在学习就是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内在学习是比较难达到的。人本主义的理论稍微有一点不切实际。

第4页:【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关注人,他的理论也有一点不切实际,有一点空。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老师培养人,要培养“完人”,“完人”就是知识高,情商高,“双高”的人。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奥苏贝尔之前也提出过有意义学习,但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人本主义关注人的价值,因此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1)“有意义”: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②建立知识与人的联系。(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的学习。3.学生中心教学观:人本主义关注人,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提出学生中心教学观,也叫“非指导教学”。罗杰斯反对原来的老师指导学生、命令学生,他认为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倾听式的,要暗示学生。非指导模式强调老师的角色是“催化剂”。非指导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是良好师生关系,作为老师要做出努力,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取决于老师。老师要做出三方面努力:

(1)真诚:以诚相待,不能让学生觉得在敷衍。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的、家长的爱是有条件的,例如家长的爱是通过各方面作为回报的。罗杰斯认为老师和家长不求任何条件地积极关注他,不要求考好成绩、品行一定好。

同理心:老师解决问题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

【总结】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非指导模式。4.良好师生关系(老师):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第5页:总结:【解析】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关注自我实现,关注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简称“罗马人”。

第6页:【解析】1.最难的一道

题,考试时正确率非常低。A项培养

知情合一的人,这是人本主义罗杰斯

的观点。B项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奥苏

贝尔的观点。C项内在学习是人本主

义马斯洛的观点。D项学习应该是有

情境的,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选

D】2.【选B】

第7页:【解析】1.行为主义:S-R

联结公式,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普

洛夫、斯金纳、班杜拉。2.认知主义:

SOR联结。代表人物有苛勒、托尔曼、

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其中布鲁纳和奥苏贝尔考的最多。3.建构主义:综合了其他主义的优点,强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知识是动态的。4,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9页:【解析】第五章学习心理有七节内容,考试中所占比重在30%以上。学习的时候要心理有动机、会迁移,有策略。【解析】学习动机包括:概述、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分类、理论、培养与激发。考的最多的是理论,第二多的是动机与效率的关系。【解析】1.概念:学习动机是一种动力机制。2.构成:与动机的构成相同。动机的构成,一个是需要,另一个是诱因。比如现在有吃的动机,那么要有饿的需要,此外还闻到了外面的饭香。学习动机:(1)学习的需要。(2)学习的诱因。

第11页:【解析】与动机的作用相同,以例子的形式考查单选题。1.激活:由静到动。比如渴了想喝水,好久没学习了今天想看书。2.定向:又叫指向。强调指向具体目标。比如想看书,看一本科幻小说。例:生活中好久没学习了,突然想考老师,这是学习动机的激活功能,从无到有。考老师要买书听课,听粉笔的课,这就是定向。3.强化:等于维持。比如现在有学习动机,能够让我两小时不走神就是强化。4.调节:强调发现问题,要进行补救、调整。比如现在觉得自己走神了,用针扎自己一下,这就是调节。

第12页:【解析】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出简答题,是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点。1.学习动机越强,不是学习效果越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呈倒U型曲线。中等动机更有利于效果的完成。

2.耶克斯多德森研究认为,根据任务不同,学习动机保持在不同程度。(1)学习简单任务时,动机应保持在较高水平。例如某次考试题很简单,都是上课讲过的,但成绩往往不理想。比如在3分钟内算10以内加减法,往往会出错。(2)任务难度较大时,动机应该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比如备考公务员考试,竞争很大,难度不低。小明对自己要求很高,要求行测上80,否则就是自己能力不够,但他考了5次都没有上80,5次以后就会怀疑人生。这是因为他的动机过高,降低了自己的效率。(3)任务难度中等的,动机要保持中等水平。

【总结】1.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中等动机最有利于学习。2.在学习难度较大的任务时,动机较低。3.任务难度较大时,动机应该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4.任务难度中等的,动机要保持中等水平。

第13页:【解析】1.难度大的时候,动机应该保持在较低水平。任务容易的,动机要保持在较高水平。【选C】2. 成倒U形曲线关系,强调中等任务最有利于学习【选D】3.错误:呈倒U型曲线【错误】42:10 第14页:【解析】选择题形式出现。记住维度,给出例子能够区分。1.动机来源:(1)内部动机:需要引起的,对这个东西本身感兴趣。(2)外部动机:对外部奖励有兴趣,比如有人特别喜欢心理学,所以想学心理学,这就是内部动机;有人不喜欢心理学,但想考上老师,这是外部动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是外部动机,因为内部动机是自己想读,而外部动机是对外界东西感兴趣,读书是为了振兴祖国,为了中华民族,这是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和社会意义:(1)高尚动机:有利于国家、社会、集体的。例如“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是高尚动机。(2)低级动机: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看眼前利益。考试中没办法考低级动机,中国讲

究辩证统一,因此这个分类不考例子,考查分类维度,是根据社会意义分为高尚和低级。

根据与活动的关系:(1)直接近景动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对东西有兴趣,对结果有兴趣。比如我今晚努力学习是为了一星期后考试考第一,指向了结果“考第一”,时间也比较接近。(2)间接远景动机:与长远意义、社会意义相联系。“我从小立志长大后当科学家”就是间接远景动机。【注意】考第一对分类最多,爱考“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第二对主要考维度。第三对考远近。

第15页:【解析】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考试中以例子形式考查。1.认知内驱力:强调对于知识感兴趣,渴望学习、渴望了解知识。比如科研人员、大学教授等,研究一线知识,对知识本身感兴趣。是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强调对赢得地位感兴趣,赢得自尊心。比如学习是为了班长的地位,学习是为了获得三好学生。“提高”强调地位的提高。是外部动机。3.附属内驱力:在小时候,儿童早期比较突出,主要为了赢得家长、老师的表扬和赞许,是外部动机。

【注意】1.注意例子区分,比如中等生小明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尊重,为了得到“优秀少先队员”而努力学习是自我提高内驱力。2.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最为突出。3.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让他对知识本身感兴趣。“尊重”强调地位的尊重,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人不存在附属内驱力”这是说法错误。

第16页:【解析】1.赢得地位,是自我提高,同时是外部动机。【选D】2.【选D】

第17页:【总结】学习动机:1.概述:学习动机是内部力量,由两部分组成:(1)需要(2)诱因。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1)呈倒U型曲线。(2)任务简单时,动机应该控制在较高水平;任务中等时,动机中等;任务较难时,动机维持在较低水平。3.学习动机的分类:(1)一般分类。(2)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的是认知内驱力,对地位排名感兴趣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了得到赞许认可的是附属内驱力。

第18页:【解析】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强化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强调强化是一种手段,有利于学习动机。学生有好的行为时,老师进行表扬和鼓励,强化理论简单了解。

第19页:【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成7个层次,可能结合其他知识考查案例分析题。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下面的四种是缺失性需要(缺四),上面的三种是成长性需要(成三)。不是所有人都是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才有高层次需要,比如司马迁。【注意】小明父母离异,小明成绩下滑,从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小明成绩下滑的原因。首先是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满足,安全的需要没有满足。应该多关心爱护他,让他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

第20页:【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阿特金森。主要把人分成两种,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比如把大家关到屋子里,让大家玩套圈游戏,让大家套自己喜欢的东西,设置三个点,离娃娃最近、中间、最远。不同的人会选不同的点。

倾向于选中间的,选择的是50%难度的任务,这种人往往是趋向成功的人,因为这种人认为这个难度是中等的,有利于自己施展才能,如果做错了,会越挫越勇,克服困难,一般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2.选择最近的点的人是避免失败的人。这类人一般会选择任务难度最简单的,或者最难的。即使选了最难的,如果失败了也会有理由,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失败。避免失败的人选择极难或者极易的任务。

【注意】1.知道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就高)。2. 趋向成功的人,选择50%难度的任务。3.避免失败的人选择极难或者极易的任务。4.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75:50【解析】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是韦纳,分为三维度六个因素,知道六因素都属于哪个维度,判断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归因。三维度六因素,有一个词是唯一可控的。三维度是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六个因素中只有努力是可控的,其他所有因素都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即“一可控”。

“二稳定”:一个是能力,人的能力相对来说是稳定的,比如人的能力一般不可能快速提升和下降。另一个是工作难度,比如参加国考,试卷的难度就摆在那,对于大家来说就是稳定的。工作难度有难有易,但是对于大家来说一个工作的难度是稳定的,比如考试试卷难度。

“三个内部”:能力是内部的、努力是内部的(别人不能替你努力)、身体也是内部的。一可控:努力。二

稳定:能力、难度。三内部:能力、努力、身体状况。

【注意】1.常考“能力”属于哪个维度,要知道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2.“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比如这次努力、下次不努力)、可控的(唯一可控的)。3.工作难度(比较容易出错):外部的、稳定的(相对稳定)、不可控的(自己控制不了,比如试卷的难度自己控制不了)。4.身心状况:内部的、不稳定的(有时生病、有时健康)、不可控的。【注意】1.考试要对应六个因素属于哪个维度。2.变法子考:(1)比如小明说自己为了考试下了功夫,小明是朝什么归因的。要知道“下了功夫”是努力归因,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2)小明出考场后说太难了,说明他往工作难度归因,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指导归因:考查案例分析题。比如小明考完试后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考了很多次试都考不好,觉得自己没能力,于是破罐子破摔。这是因为小明朝能力归因,如果长时间归因于能力不足,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强调长期抑郁的状态。习得性无助通常引起三种表现:学习动机降低、认知障碍(长期会导致没有自信心)、情绪失调(情绪波动大)。因此,如果学生考试没考好,不能让学生向能力归因,而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向努力归因。

【注意】班里有小明和小亮两个学生,两人学习态度不一样。小明非常努力,常学习到12点,但是成绩一般,中等水平。小亮就是正常学习,正常休息,但是小亮成绩非常好,总是考第一。这时指导小明归因时,不能说小明没有小亮聪明,不能朝能力归因。也不用让小明往努力归因,因为小明已经是最努力的了。可以说这张试卷难度比较大,小明你最近身体是不是不舒服,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等。

归因除了有努力归因还有现实归因,韦纳的归因理论考查最多。1.要知道六个因素都是归因到哪个维度中。

2.要知道怎样指导学生归因,一般往努力归因,不能向能力归因,因为长期归因于能力不足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第21页:【解析】1.努力是可控的。【选A】2.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选A】

第22页:【解析】1.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效能感就是自己对自己有没有自信心。比如老师问大家能不能在2018年考第一,大部分人会说能,这就是自我效能感高。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1)受自己经验影响(成败经验),比如平时不怎么努力,但是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2)受自己情绪影响。(3)替代性经验。比如说隔壁老王的孩子就很容易考上了老师。(4)言语信息。经常时候肯定能考上,就是通过言语信息进行鼓励。四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成败经验。【注意】1.重点掌握代表人物班杜拉。2.自我效能感是自信心的问题。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是成败经验。

【解析】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高驱低避型:高度趋向成功、低度避免失败,往往这种人叫做“学霸”,对知识感兴趣,拥有无穷的好奇心。比如清华有个读博的朋友,总是5点起床12点回家,不觉得累。

2.低趋高避型:成功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但是不能失败,低度趋向成功、高度避免失败,这种人往往叫做“学渣”,经常临时抱佛脚,除了有这种现象,还会有一种心理,比如会想“明天考试会不会下雨就取消了”,“老师会不会发错了,把答案发给我了”,经常祈祷考试推迟、别人给自己发答案。

高趋高避型:特别想成功,又特别不想失败,这种人经常偷着学,这种人叫做“学婊”。高趋高避是一种心理问题,考试时经常有这种现象,问别人复习的怎么样了,总是回答没复习,但是考试别人都能考好。

低趋低避型:现实生活中对成功没有渴望,对失败也无所谓,这种人往往是家底比较厚、比较有钱的人,这种人叫做“学酥”“学仙”,因为成功、失败都没有关系,也就是现在的“佛系”。【注意】可以成对记忆,比如记住高趋低避型:学霸,就记住了相反的低趋高避型:学渣。

第23页:【解析】1.影响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成败经验。【正确】2.【选C】

第25页:【总结】学习动机理论: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2.人本主义: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把人分为两种:选择50%难度的人是趋向成功的人;避免失败的人选择极难或者极易的任务。

4.归因理论:(1)六因素三维度。(2)指导归因:往努力归,因为往能力不足归因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5.自我效能感:(1)班杜拉。(2)自信心。(3)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4)结果期待、效能期待(过程),简单了解即可。

第26页:【解析】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需要理论代表人物是马斯洛。“马”

2.进行立志教育,进行成就动机训练。“立”。

3.自我效能感。“班”。

4.努力归因。“韦”。口诀:“马立班

委”。

【解析】激发学习动机(简答题):1.创设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多引导。2.控制动机水平,动机不能过高或过低。3.进行奖惩。4.指导归因。口诀:启发归因,控制奖惩。

第27页:【解析】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概述:拉着你向前的。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四句话。任务难度不同动机不同。3.学习动机理论:重点掌握韦纳。掌握学习动机的分类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机和激发学习动机。

第30页:117:20 【解析】学习迁移:定义、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理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理论和分类考查最多。考查选择题、判断题。“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的影响”,这句话是错的,因为迁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迁移。

第31页:【解析】迁移的分类考查较多,有可能出现案例分析题。给出例子,分析迁移的分类。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备考,即分类标准和具体例子。1.迁移性质分类:(1)正迁移:有积极的影响。比如先学了骑自行车,自行车学会有利于学摩托车。看到“积极”“有利于”一般是正迁移。(2)负迁移:不好的,消极的,强

调不利于的。学完打羽毛球后打网球觉得很别手。【注意】1.比如学了汉语拼音的书写,再学英语字母的书写,这是正迁移。2.学了汉语拼音的读法,再学英语的读法,发音总错,这是负迁移。【解析】2.根据内容的概括水平分:(1)水平迁移:同一概括水平的,同等的,比如学了苹果再学梨。(2)垂直迁移:不同概括水平,有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比如先学苹果,再学水果。先学草鱼,再学鱼。

第32页:【解析】3.根据方向分:(1)顺向迁移:前面所学对后面所学东西产生影响。(2)逆向迁移:后面所学东西对前面所学东西产生影响。“所有顺向迁移都是正迁移”,这句话是错误的。“抑制”是干扰的意思。前摄抑制:是前对后的知识产生干扰,是顺向负迁移。倒摄抑制:后面知识对前面知识产生影响,是逆向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分:(1)一般迁移:迁移的是一种通用的知识,是一种普遍迁移。迁移的是方法、原理、态度。比如在数学中学会了认真审题的态度,在物理中也认真迁移。一般迁移在各个领域中都可以使用。(2)具体迁移:又叫特殊迁移,这种迁移往往是特殊的、具体的,往往是同一领域的迁移,涉及到具体知识的组合,不改变原有知识的顺序进行组合。比如学完“日、月”,再学“明”;学完“木”,再学“森”;学完“bad”“ly”,再学“badly”。

第33页:【解析】5.根据迁移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1)同化性迁移:同化是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比如学“鸟”,鸟是有羽毛的,能飞的是鸟。有一天看到百灵鸟,知道它是鸟,这是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改变认知结构。比如在动物园里看到了鸵鸟,鸵鸟不会飞,但也是鸟,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顺应性迁移。(3)重组性迁移:成分不改变,顺序和结构发生了改变。比如学过英文字母“no”,将它进行重组形成“on”,成分没有改变,但顺序改变了。再比如学习舞蹈时,老师教10个动作,自己经过编排,能形成不同的舞蹈。

第34页:【解析】1.考试通过关键词进行考查。看到“容易”想到正迁移,但是选项没有正迁移。电子琴和钢琴属于同一概括水平,是水平迁移。【选A】2.一般迁移是态度、方法、原理的迁移。【选C】3.“更容易”是正迁移。【选B】【注意】水平迁移是同一概括水平的。垂直迁移有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第35页:【解析】迁移理论有早期迁移和现代迁移,考试通常考查早期迁移,以选择题形式考查。1.形式训练说(迁移最早的理论):沃尔夫为代表,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感官的能力,感知觉、思维能力等。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重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比如体操运动员,会给他高难度的来训练,但是比赛的时候一般是中等偏上的难度。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为代表,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共同的要素。他做了一个实验,先训练一群人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会了能力之后再解决长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但是大部分人只能解出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认为除了有能力还不行,还要有共同要素。【注意】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为代表,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共同的要素。

第36页:【解析】经验类化说(考查最多):代表人物是贾德,他通过实验来证明,该实验为水下击靶实验。训练两组小朋友水下打靶,A组小朋友经过水的折射原理的训练,B组没有,当在10米打靶时,结果差不多,但是到了水下20米,就会发现结果相差很多,A组明显比B组好。经验类化说强调发生迁移要对经验进行概括。掌握代表人物、实验、理论的对应。

【解析】关系转化说:代表人物苛勒,他认为发生迁移,得对情境中各种关系产生顿悟。苛勒用几万只小鸡做实验,拿了几张纸,A纸是浅灰的纸,B纸是深灰的纸。先把浅色纸上放上米,然后训练小鸡在浅色纸上找到米。之后把深灰的纸换成了白色的C纸,它的颜色比浅灰更浅,这时把米换到白色纸上,发现70%的小鸡能够顺利的在白色纸上找到实物。因此,它认为学习的迁移是对情境、整体有认识,理解了关系,知道浅色纸上有米。【注意】关系转化说:知道代表人物是苛勒。知道要想发生迁移,需要认识各种关系,发生顿悟。

第37页:【解析】1.“打靶”是概括化理论,贾德。【选D】2.对关系的理解是关系转化说,代表人物是苛勒。【选A】

第38页:【解析】现代迁移理论:掌握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奥苏贝尔,强调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认为要想发生迁移,新旧知识之间必须有联系。他认为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在进行的。

【注意】奥苏贝尔:1.学习分类有两个维度。2.有意义接受学习。3.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分类。4.迁移:认知结构迁移。要想发生迁移,脑中必须有旧知识,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

第39页:【解析】迁移影响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脑中旧知识)、学习心向与定势。定势:按照脑中固有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一直说月亮,然后突然问你后羿射的是什么,肯定有人会说后羿射的是月亮。如果说后羿射日,就是突破了定势。

【解析】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简单题备考):1.精选教材。2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由易到难。4.教授学习策略。口诀:二排授材。

第40页:【解析】迁移:1.概念: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既是积极又是消极的。2.分类:(1)按照性质:一种知识对另一种产生积极的是正迁移。消极阻碍的是负迁移。(2)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同一水平)、垂直迁移(包含、被包含)。(3)方向:顺向(后对前)、逆向(后对前)。(4)内容:一般迁移(原理、方法、态度)、具体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1)早期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最早的):沃尔夫,提高能力。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要有共同成分。③经验类化说(概括说):贾德,水下打靶实验。④关系转化说: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要想发生迁移要理解关系。(2)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4.影响迁移的因素。

5.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3.学习迁移理论:(1)早期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最早的):沃尔夫,提高能力。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要有共同成分。③经验类化说(概括说):贾德,水下打靶实验。④关系转化说: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要想发生迁移要理解关系。(2)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4.影响迁移的因素。

5.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13小语何梓莹2013724154 读书真是一件麻烦之事,一开始想要找的书籍是以故事事实类为主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心理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连有什么好看的书籍也是不清楚的。上网百度了一下,没啥结果,去图书馆搜了几下“教育心理学”,还真有结果了。于是在万千书籍中觅得了这本《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咋一看,还真的是挺好的。 这本书是基于智力三元论框架,书中有一些“创造性思考”、“分析性思考”、“专家型教师访谈”等等,可能是一个比较喜欢实践的人,所以一旦看到书本那么多对实践进行经验分享,就特别开心。 书中的第一章就是“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哪个老师不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呢?这和“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得意啊。就像我们都想当老板,可是有的员工就是不甘于多干点,想着自己做了工作一定得去邀一下功;就是耐不住性子,焦急呗,就想不到深谋远略了。现实上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员工而只有1%的老板呢?这和我们当教师都是一样的,谁都想当个好教师,相当各“专家型教师”,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就会坐不住了,学生们没有进步,我们就会着急;学生们上课吵闹,我们就会发火......可能这就是普通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专家型教师”总能根据各种情况应对各种问题。所以,趁现在我还是激情满怀的,就要奔着我的“专家型教师”前行吧! 书中讲到,成为“专家型教师”与年龄无关,但与思考有关,所谓思考就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化解实践中的问题,注意,一定是要“巧妙”的运用。 谈谈认知发展,书中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牢记,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很重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说,一个人的生理特质会影响他寻求怎样的社会环境,而这些社会环境也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大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并且能对不同的环境影响做出反应。其根本在于,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总是相互作用的。我们通常会认为儿童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其实,儿童也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记住这一点很重要的,尤其在涉及家庭和朋友的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

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皮亚杰认为,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续起来的纽带,那就是心理学。1955年,他建立了“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皮亚杰在讲述思维发展时,把思维、认识、智慧作为同义词使用。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互相作用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经验。互相作用论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心理是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的绝对化的、无休止的争论,为研究认识的发生开拓了新的航道。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皮亚杰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消极的反应者。 三、思维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纺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皮亚杰说,思维的结构就是认知过程中性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就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认知结构组织最基本的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皮亚杰将它看成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格式有点类似图式,但两者的内涵并不相同。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而“格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的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婴儿早期就有一种吸吮格式,经过练习和概括,这种格式便能运用到其他客体上去,如吸吮手指、吸吮奶瓶橡皮奶头、吸吮玩具等。 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运算是一种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它允许儿童在心理上回到思维连续的开始。运算还具有守恒性和系统。(这里的“运算”指内化的、可逆的、并协调成有规律可循的动作系统,不是指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或者智慧的成长的,他认为,思维的本质乃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有紧密联系,两者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高级的智慧则是把经验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有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世界。(婴儿,抓握、注视两种独立格式,不协调,练习,协调,有了这种能力,儿童就能认识环境中遇到的经验,并加以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的倾向包含在生物学的遗传中,它是适应机能的一部分。)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 2、同化和顺应。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外部元素纳入结构内;顺应就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两者相互相成,有同化必须有顺应。当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牌平衡状态时,认识就提高了一步。同化占优,以自我为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

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篇

关于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篇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 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 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 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 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 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 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 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 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 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 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 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 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 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 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 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来源:山东教师资源网()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重要表现 B.主要过程 C.必要条件 D.辅助条件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

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教育心理学笔记打印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才一起。 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 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西方第一本已“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化研究四个方面。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乌申斯基于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这本书被称作“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国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 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1918——30年代末):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学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奋力前进阶段(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90年代):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第二,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联想——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对于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

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第一,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教我们数学。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第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之前提到的数学老师,虽然他讲的课枯燥至极,但我仍会尽力听。慢慢的听下来我发现,他在上课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很有哲学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叹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法施展的人。如果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 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

心理学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斯滕伯格、威力阿姆斯著张厚粲译 前言 第1章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优秀的学生 专业的知识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 进行反思式思维和对思维进行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 何谓专家型教师重新定义问题(规定得a的标准) 1.区分与问题解决有关或无管的信息的 2.将单独看来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来年各个信息结合在一起 3.将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在教学领域 a.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记忆策略、评价策略(利用大声思维) b. 智力增长观:智力实体观、智力增长观 c.高成就动机 d.高自我效能感(在某一领域有过成功经历更容易接受失败,而一开何谓优秀的学生始就遇到失败,就会破坏自我效能感) e.坚持完成任务 f.对自己及行为负责(在没有即时奖励的情况下仍坚持完成任务) 第一部分人类发展 第2章认知的发展 认知发展:教学中的概念 2.成熟与学习 学习是任何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思维和行为上相对持久的改变。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连续性(爬坡) 认知发展阶段性(上楼梯) 领域一般性(阅读上得a,英语上得a)领域特殊性(艺术课得a,英语却不及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的,他认为在每一个连续的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他的认知发展特殊机制的三个重要概念:平衡、同化、顺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篇二: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摘要: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行为、应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发展理论 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 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1 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 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 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必须牢记的人物及其言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和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华生主张“教育万能论”。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3、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斜坡与楼梯的关系,是质的飞跃阶段); 1下划线部分为上课强调重点,下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