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材料成型金属学》教学资料:金属学

《材料成型金属学》教学资料:金属学

《材料成型金属学》教学资料:金属学
《材料成型金属学》教学资料:金属学

1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杂质原子

效果:①提高材料的电阻②加快原子的扩散迁移③形成其他晶体缺陷④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

线缺陷: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

面缺陷:小角度晶界,大角度晶界,晶界面

5位错应变能E=KGb2

线张力与位错能在数值上相等T=KGb2

位错线的向心恢复力f

6点阵阻力,通过公式说明问题

派纳力

式中,b为柏氏矢量的模,G:切变模量,v:泊松比

W为位错宽度,W=a/1-v,a为滑移面间距

1)通过位错滑动而使晶体滑移,τp较小 , 设a≈b,v约为0.3,则τp为(10-3~10-4)G,仅为理想晶体的1/100~1/1000。

2)τp随a值的增大和b值的减小而下降。在晶体中,原子最密排面其面间距a为最大,原子最密排方向其b值为最小,可解释晶体滑移为什么多是沿着晶体中原子密度最大的面和原子密排方向进行。

3)τp随位错宽度减小而增大。强化金属途径:一是建立无位错状态,二是引入大量位错或其它障碍物,使其难以运动。

7位错在应力场中的受力(P25)

8位错间的交互作用:两个位错间的作用力实质上就是一个位错的弹性应力场对另一个位错所产生的作用力

9位错与溶质原子的交互作用:溶质原子是一种点缺陷,由于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体积不同,晶体中的溶质原子会使其周围晶体发生弹性畸变,而产生应力场。位错与溶质原子的交互作用会引起溶质原子向位错线集聚,位错线附近云集溶质原子,形成了溶质原子气团或溶质原子云。也称柯氏气团。

10位错的交割:割阶,扭折

11位错的增殖:位错的增殖机制:单轴双轴

双轴增殖过程:6步图上少一步

12位错的积塞:滑移面上的障碍物(晶界等)阻碍位错运动,使同一位错源发出的同号位错先后被障碍物阻塞,形成了位错塞积群。应变硬化的方式之一

13金属晶体中的位错:堆垛层错:抽出,插入

面心立方晶体中的位错:b=<110>特征位错

b=<112>肖克来半位错

b=<111>弗兰克半位错

14位错反应:两个条件:几何条件(对应值相等),能量条件(反应前位错能大于反应后位错能)

判定:先通过几何求位错再判定能量条件

15滑移时临界切应力:只有当外力在某一滑移系中的分切应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该滑移系方可首先发生滑移,该分切应力称为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τc = σs cosφ cosλ cosψcosλ称取向因子

当滑移面法线方向、滑移方向与外力轴三者共处一个平面,λ=φ=45o时,取向因子最大,cosφcosλ=1/2,此取向最有利于滑移,称此取向为软取向。处于软取向的滑移系首先发生滑移。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或垂直时(φ=90o或φ=0o),则σs→∞,晶体无法滑

移,称此取向为硬取向影响临界切应力的因素:金属的种类、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预变形程度等

金属种类:原子间结合力↑,位错移动的点阵阻力↑,τc↑

化学成分:溶质原子产生固溶强化,位错运动受阻。不同溶质原子固溶强化效应不同:

①质原子的原子数分数越大,强化作用越大;②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原子尺寸相差越大,强化作用越大;③间隙型溶质原子比置换原子有更大固溶强化作用

变形温度:温度↑,τc ↓,因为原子动能增大,原子间结合力减弱;但高温(熔点)时,温度↑,τc不变

变形速度:速度↑,τc ↑,因为单位时间内必须使更多位错线移动,加工硬化率较快;对变形速度的依赖性极弱

变形方式、组织结构(加工和处理状态)等

16滑移的基本类型:

单滑移:外加切应力>τc,开动一组滑移系;发生在滑移系较少或塑性变形开始阶段。特征:表面平行的滑移线所形成的滑移带; 多滑移:多个滑移系同时开动;加工硬化。特征:两组或多组交叉的滑移线;

交滑移:螺位错滑移受阻时,离开原滑移面沿另一晶面继续滑移,滑移方向和大小不变。变形温度越高,变形量越大,交滑移越显著。特征:折线或波纹状滑移线

17孪生:形成孪晶的过程: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一定的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的均匀切变;

这种切变未使晶体点阵类型发生改变,变为与未切变区晶体呈镜面对称的取向;

塑性变形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常作为滑移不易进行时的补充。

现象:透镜状或片状

18孪晶的位错机制:由肖克莱不全位错运动扫过相继的层面造成的均匀切变

19不对称转变:扭折带(扭折带的作用:协调变形,促进变形)、变形带(取向转动不同于扭折带,不是突变,而是渐变.转动程度取决于变形量.形貌不同于滑移带,形状不规则)

形变带形成的位错示意图

20孪晶和滑移的区别:

21高温蠕变:金属材料在一定的温度和应力下,随时间的延续所发生的缓慢、连续的塑性变形现象,称为蠕变现象。金属的变形称为蠕变。由于蠕变而最后导致金属材料的断裂称为蠕变断裂。

蠕变特征:与时间、温度、应力、应变(应变率)有关 永久的变形 应力值小于屈服极限

高温蠕变有如下特点:在高温下,由于晶界可能产生滑动,因此晶内和晶界都能参与变形;由于高温下的原子扩散能促进各种形式的位错运动,因而有助于蠕变应变;在很高温度和低应力的条件下,扩散成为变形的主要机制。 各种温度和应力作用下的蠕变机制可概括如下:低温高应力下蠕变机制以位错滑移为主;低温低应力下是以晶界扩散为主;高温低应力下以扩散机制为主,其中包括晶界扩散和晶内扩散。由以上分析还看出,提高蠕变极限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滑移阻力,抑制晶界的滑动和空位的扩散

22:多晶体塑性变形特点:

1)变形具有不均匀性:同一晶粒不同位置变形量不同,不同晶粒间变形量不同

2)每个晶粒的变形都要受到其他晶粒的影响和约束,不能独立自由地变形。 →协调性和连续性。

23:晶界的作用和晶粒大小的影响:滑移首先在取向有利的晶粒中发生→扩展到其他晶粒→终止在晶界。

原因: 晶界和晶粒间取向差共同作用: 相邻晶粒取向差↑,晶界处原子排列紊乱↑,畸能↑,阻碍↑。相邻晶粒取向差↑,滑移转入

相邻晶粒时阻力↑

晶粒大小与屈服应力的关系式:霍尔-配奇关系式:

在所有的钢材强化方法中,唯有细晶强化可同时提高钢材的强度指标和塑性、韧性指标。金属晶粒越细,晶界总面积越大,位错障碍越多;需要协调的具有不同位向的晶粒越多,使金属塑性变形的抗力越高。细晶粒为同时在更多晶粒内开动位错和增殖位错提供了机会,使塑性变形更均匀。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粒数目越多,参与变形的晶粒数目也越多,变形越均匀,使在断裂前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强度和塑性同时增加,金属在断裂前消耗的功也大,因而其韧性也比较好

24:工作应力=基本应力+附加应力

210-+=d K y s σσ

挤压时金属流动及纵向应力分布图——基本应力;- - -附加应力;—?—工作应力

25附加应力的分类:

(1)第一类:变形物体的几个大部分间(宏观)由于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相互平衡的附加应力.

(2)第二类:变形物体局部的各部分之间由于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相互平衡的附加应力(如软、硬两晶粒或两相之间).

(3)第三类:变形物体的一个晶体内的各部分间由于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附加应力,所占比例最大.

26凸辊:出现边部周期性裂纹,中浪

凹辊:中部周期性裂纹,边浪

27:残余应力(P84)我也不知道写啥

减小或消除残余应力的措施:热处理,机械处理

研究残余应力的方法:机械法,化学法,X射线法

28:影响金属变形行为的因素及所呈现的现象(这个我也不知道写啥)

29:变形抗力:金属抵抗变形力(塑性加工时,使金属发生塑性变形的外力)之力。材料在一定温度、速度和变形程度条件下,保持原有状态而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在所设定的变形条件下,所研究的变形物体或其单元体能够实现塑性变形的应力强度

影响因素:

1:金属的化学成分:对于各种纯金属,原子间结合力大的,滑移阻力大,变形抗力也大。同一种金属,纯度愈高,变形抗力愈小。合金元素的存在及其在基体中存在的形式对变形抗力有显著影响。

原因:1)溶入固溶体,基体金属点阵畸变增加;2)形成化合物3)形成第二相组织,使σS增加。

组织:①基体金属原子间结合力大,σS大。②单相组织和多相组织单相:合金含量越高,σS越大。原因:晶格畸变。单相σS<多相:硬而脆第二相在基体相晶粒内呈颗粒状弥散质点均匀分布,则σS高。第二相越细、分布越均匀、数量越多,则σS越高。

原因:质点阻碍滑移。例:退火时第二相聚集为较大颗粒;淬火时弥散分布在基体上。③.晶粒大小:d↓,变形抗力↑。④.夹杂物的存在:变形抗力↑。合金变形抗力>纯金属。

2变形抗力:挤压>轧制;孔型中轧制>平辊轧制;模锻>平锤头锻造;压应力状态越强,变形抗力越大。挤压应力状态:三向压拉拔应力状态:一拉二压挤压>拉拔

3温度:温度升高,变形抗力降低原因:1)软化效应(发生了回复和再结晶)2)某种物理-化学转变的发生3)其它塑性变形机构的参与(①温度升高,原子动能大,结合力弱,临界切应力低,滑移系增加,由于晶粒取向不一致对变形抗力影响减弱。②温度升高,发生热塑性。③晶界性质发生变化,有利于晶间变形,有利于晶间破坏的消除。④组织发生变化,如相变)

4变形速度对塑性变形抗力的影响:每种金属在设定温度下都有其特征变形速度。小于特征变形速度: 变形速度对变形过程没有影响;大于特征变形速度: 变形速度↑,变形抗力↑。同时使所有的软化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需要时间来实现有强烈扩散性质的塑性变形机构受到阻碍。原因: ①为完全实现塑性变形的时间不够。②为实现软化过程的时间不够:变形产生硬化,回复和再结晶产生软化,但回复和再结晶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时间不够将使硬化速率超过软化速率,使变形抗力升高。

速度效应:变形速度↑,变形抗力↑。

热效应:变形速度↑,温度升高,变形抗力↓

不同温度范围变形速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不同(四个变形温度范围:完全硬化、不完全硬化、不完全软化、完全软化)

速度效应:完全软化温度区>不完全软化温度区>不完全硬化温度区>完全硬化温度区;

热效应:完全硬化温度区>不完全硬化温度区>不完全软化温度区>完全软化温度区

5变形程度的影响:

变形程度↑,晶格畸变↑,阻碍滑移,变形抗力↑。通常变形程度在30%以下时,变形抗力增加显著。当变形程度较大时,变形抗力增加变缓.

冷加工:温度低于再结晶温度,产生加工硬化。

热加工:若变形速度高,回复和再结晶来不及进行,也会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曲线: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与变形程度间的关系曲线

30塑性:金属在外力作用下,能稳定地发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

塑性是金属固有的一种性质,反映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影响因素:

1化学成分:纯金属具有较高塑性。纯金属加入其它合金元素后成单相固溶体时也有较好塑性。若所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塑性降低。塑性: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晶格

2合金元素:Fe——化学纯铁塑性高,工业纯铁不完全高塑性。

C——碳含量越高,钢的塑性越差,热加工温度范围窄。

Mn——锰钢具有高加热速度敏感性。Mn可消除或减轻S和O的有害作用,使塑性提高。

S——仅微量溶于固溶体,以FeS、MnS等硫化物形式存在于钢中。含硫量较多,并存在有低熔点的硫的共晶体和化合物时,钢的塑性与变形温度有关。加热温度高于硫的共晶体和化合物的熔点时,由于软化或熔化使晶间联系削弱,变形时易出现红脆。网状包围晶粒形式的硫化物降低塑性。球状硫化物使塑性提高。

P——易出现冷脆,严重影响冷变形。对热变形影响不大。

O——也会产生红脆。FeO 、 Al2O3、 SiO2,熔点低分布在晶界的共晶体,由于软化或熔化使晶间联系减弱,出现红脆。

Si:以固溶体形式存在:对塑性影响不大,含量过高,塑性下降。以硅化物形式存在:变形温度下不溶解,使塑性下降。

Ni、W、Mo:强度↑,塑性↓

Cr:塑性↓;

V:强度↑,塑性不变。含量高时,塑性↓;

Al:晶界形成AlN,塑性↓

Cu:塑性↑,还原气氛中加热,塑性↓;

B: <0.02% ,塑性好,达到0.1%,塑性↓。多余B 在晶界形成熔点低共晶体,降低塑性。

铅、锡、砷、锑、铋:低熔点元素,在钢种溶解度低,其中未溶解而剩余的元素,分布在晶界,加热时熔化,使金属失去塑性。高温合金中影响特别严重,称为“五害”。

H:含量少无影响;含量多冷速快时,白点;

N:含量少无影响;含量多时红脆。

稀土:塑性↑。原因:①减低气体含量;②与有害杂质形成高熔点化合物抵消有害作用;③含硫量降低。加入量应适当。恰好抵消杂质的有害作用时,才能使塑性改善。过多时低熔点多余稀土元素聚集在晶界处起破坏作用。

3金属组织:一:金属宏观组织的影响:对铸态金属:如钢锭:宏观组织由三部分组成:表面层的细晶粒层、垂直于钢锭冷却表面的柱状晶、钢锭中心部分的粗大等轴晶。但对于不同化学成分的铸态组织,各部分组成有可能不同。例:奥氏体不锈钢:明显横晶宏观组织;铁素体钢:等轴晶粒;高速钢:细小的等轴晶。通常,铸态组织塑性<变形组织,原因:铸态组织含有粗大结晶组织和组织结构的不均。

对变形后的金属:细晶组织具有更高的塑性。

二:金属微观组织的影响:在热加工条件下具有单一的奥氏体组织,而不存在其它过剩相时,将具有较高的塑性。

有过剩相存在时,或多或少会使钢与合金的塑性下降:

1)加热时熔解于固溶体中,降低塑性;

2)加热过程中仍然保存下来,降低塑性。

4变形的温度速度:随变形温度↑,塑性↑。

原因:温度↑,原子热运动的能量↑,滑移系↑,扩散性质明显的塑性变形机构(非晶机构、溶解机构等)作用↑。同时,温度↑,软化作用↑,变形过程中产生的破坏和缺陷的恢复↑。

上述现象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正确的,实际变形中,随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相态和晶粒边界的变化对塑性有影响。通常,塑性与温度

的关系曲线中会出现三个脆性区:低温脆性区、中温脆性区、高温脆性区。脆性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钢的四个低塑性区和三个高塑性区。

四个低塑性区:

Ⅰ区:塑性极低。-200℃时,接近0。原子热运动能力极低,也可能与晶粒边界的某些组织组成物的脆化有关。

Ⅱ区:蓝脆区,200~400 ℃ ;位错拉着Cottrell气团运动。当温度上升时,扩散速度增大,因此这种拉拽阻力也变大。

Ⅲ区:800~950 ℃ ,与相变有关,产生不均匀变形,塑性降低。也有人认为与S有关,并称之为红脆(热脆)区。

Ⅳ区:温度接近熔化温度,易过热或过烧,使晶间强度减弱,塑性↓。

三个高塑性区:

1区:100~200℃原因:原子热振动↑。

2区:700~800℃原因:发生再结晶、扩散。

3区:950~1250℃原因:具有均匀γ组织,充分软化。

完全硬化条件下变形速度对塑性的影响:随变形速度的升高,塑性降低。

粘性流动时变形速度对塑性的影响

在非常低的变形速度下,塑性降低。

第一次上升:随变形速度↑,晶粒边界上的粘性流动消失,变形抗力↑,滑移开始作用,塑性↑。

继续提高变形速度,塑性又开始下降:因为随变形速度↑,变形抗力升高,达到相应于更小变形程度下的断裂抗力之值。

第二次上升:热效应起作用,温度↑,变形抗力下降。

第二次下降:热效应极大,把金属加热到出现液相或大大降低其晶间物质的强度。

不同变形温度区间,温度-速度因素对塑性的影响:

一、低温塑性变形(冷变形)

范围:室温~开始再结晶温度(纯金属:0.3~0.4Tm;合金:≥

0.5Tm),变形速度为10-4~10-3s-1时,塑性变形机构为滑移。bcc、hcp:存在脆性转变温度,降低温度提高变形速度,滑移系减少,滑移作用↓,孪生作用↑,塑性↓。

fcc: 即使在更低温度变形,金属也不会变脆。

脆性转变温度区:宜低变形速度;

冷脆点在室温:宜低速;若变形金属的冷脆点在室温附近,低速变形可使冷脆点向更低温度移动;冷脆点高于室温:宜增加变形速度;增加道次压下率能使塑性升高,(热效应使轧件温度升高,超越了冷脆点)

二,中温塑性变形(温变形):

上限:开始再结晶温度。基本塑性变形机构:晶内滑移。

bcc:塑性明显提高,但变形速度↑,塑性↓;

fcc 、hcp:由于相变,规律不同。

呈现形变时效现象,使变形抗力↑,塑性↓。

例:1)钢的兰脆:400 ℃ 2)难熔金属中特别是含过多O、N、C 时,也出现形变时效。金属的硬化和塑性降低与析出化合物的高弥散质点有关,↑变形速度,弥散硬化来不及形成,塑性不会↓。变形温度↑,对fcc(如Cu、Ni、Al),滑移系数变化较小,对塑性无影响。变形速度↑时,塑性↓不明显

三、高温塑性变形(热变形):

↑变形温度,塑性↑。

红脆:0.5~0.8Tm,晶间断裂,塑性↓。这种高于再结晶温度时所出现的塑性下降现象称为红脆。一般含较多O、N、H、C夹杂。

成因:各种化合物在晶界上的偏析。夹杂偏析:扩散产生红脆;

易熔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偏析:晶界熔化、晶界强度↓;

脆性化合物:(难熔金属和合金),阻碍晶界滑移,晶界连续变形遭破坏,导致晶间断裂。

变形速度↑,抑制红脆;

因为:抑制了控制晶间破坏的热活化扩散过程和减少晶间变形对总变形的贡献。在低变形速度和在红脆温度区间的具有最低塑性的温度条件下,杂质原子在应力的作用下的迁移加速。杂质沿晶界偏析,促使晶间断裂

温度为0.6~0.85T M(对钢为800~1200 ℃ ),塑性有最大值。超过此最大值后,由于过热(晶粒长大)使塑性下降。再继续升高温度,又由于过烧(晶界熔化和氧化)使塑性进一步下降。此温度区间,当变形速度为10-3~10-4秒-1时,塑性与变形速度关系曲线也有最大值。当继续增大变形速度,由于抑制扩散,塑性下降。

5变形的力学条件:

⑴应力状态的影响:①金属由单向拉应力状态过渡到三向拉应力状态时,其塑性有显著下降②当变形过渡到镦粗时,塑性提高

结论:金属在塑性变形中承受的应力状态对其塑性的发挥有显著的影响,静水压力值越大,金属的塑性发挥得越好.

⑵变形状态的影响:主变形图中压缩分量越多,对充分发挥金属的塑性越有利.

按主变形图排序塑性:两向压缩一向延伸>一向压缩一向延伸>两向延伸一向压缩

6其他条件:

⑴分散变形:是↑塑性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宜于低塑性钢与合金;原因:每次变形量小,远低于塑性指标,因此,产生应力小,不足以引起断裂。变形间隙中的软化,↑塑性。

⑵尺寸因素:随物体体积↑,塑性↓,达到一定值后不变。

1)组织因素:体积↑,缺陷分布不均匀性↑,应力分布不均匀性↑,引起塑性降低;

2)表面因素:体积越小,表面积(或接触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塑性越好;也取决于表面层和内层的力学状态和物理-化学状态。

⑶周围介质1)金属表面形成脆性相,塑性↓ ;

2)金属表层腐蚀,塑性↓ ;

3)金属表面形成吸附润滑层,塑性↑

31Griffth 公式,推导(必考,老师说的)

能量平衡:裂纹扩展所降低的弹性能恰好足以供给表面能的增加。 经弹性理论的计算,所形成裂纹所释放的弹性能为:

U 1=πC 2σ2E 形成裂纹所增加的表面能为:

γ

γc c u 4222=??=

此时总能量的变化为: U 1+U 2=?πC 2σ2E +4Cγ 裂纹扩展的能量判据为:

0240)4(2

22=-=-E c E c c dc d σπγσπγ 由此求得裂纹扩展的临界应力为

2121)2(

???? ??≈=C E c E C γπγσ 理论断裂强度为σm =(Eγa )

12 两者相比:σm C σ=(C a

)12 物理意义:裂纹两端所引起的应力集中,相当于把外力放大了(C a )12,使局部地

区达到了理论断裂强度σm ,而导致断裂。

32韧脆转变温度:

从韧性断裂到脆性断裂的转变温度称为韧脆转变温度

影响因素:

1拉应力↑Tc↑;2应变速率?↑ Tc↑;3化学成分/组织d↓ Tc↓ 晶粒细化

33冷塑性变形中组织变化规律:

显微组织:1纤维组织 2亚结构 3变形结构

34冷塑性变形中性能变化规律:

1加工硬化:金属在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强度和硬度明显增加,塑性迅速下降的现象

2各向异性:加工方式不同→不同织构→不同方向上性能的差异具有各向同性的金属板材,经深冲后,冲杯边缘通常是比较平整的。具有结构的板材冲杯的边缘则出现高低不平的波浪形。把具有波浪形凸起的部位称为“制耳”,把由于织构而产生的制耳现象称为“制耳效应”

35冷变形金属的储存能:

金属在冷变形是所消耗的能量,大部分转变成热能而散失了,其中一小部分(不超过总能量的10%),当外力去除后,仍保留在金属的内部,被称为金属的储存能(或残留能)。

影响因素:1金属材料的内在因素 2 工艺条件

36冷塑性变形金属的加热规律: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

37再结晶机制:1亚晶聚合,伴随着亚晶长大2高位错密度晶界迁移,亚晶长大,成为再结晶的晶核3变形程度较小时,大角度晶界上有一小段弓出,晶界扫过的区域储存能释放,可以作为再结晶晶核而长大,晶界弓出

简单说:晶粒合并,晶界迁移,晶界弓出

38晶粒长大的机制是靠晶界迁移,晶界迁移的驱动力是再结晶晶粒与周围变形基体之间的应变能之差

再结晶形核的驱动力:再结晶晶粒与变形基体之间的应变能之差

晶粒长大的驱动力:界面能的降低

39异常晶粒长大:阻碍晶界迁移的第二相、杂质溶入基体金属中, 晶界迁移长大;或者再结晶织构中,个别晶粒位向差大, 易于迁移→异常长大

40再结晶晶粒大小的控制:当温度一定是,变形程度越大,再结晶后晶粒越小;当变形程度一定是,温度越高,再结晶退火以后的晶粒越大

41金属的强化机制:(相同点:阻碍位错的运动)

1细晶强化:通过晶粒细化使强度、硬度、塑性、韧性提高的现象。通过晶界阻碍

2形变强化:形变位错受到阻碍/相互作用。通过临近位错阻碍

3固溶强化:合金元素固溶到基体金属(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合金的强度、硬度提高。通过晶格畸变,钉扎位错机制,摩擦机制分散强化:在合金组织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分散的异相粒子时,是强度有很大提高。

位错切过第二相质点形成新的界面;交界处原子排列不同;滑移面不同。

位错绕过第二相质点,质点尺寸↑

42强韧性能的概念:

强韧性是指金属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而言。衡量金属材料强度和韧度的指标有屈服极限,抗拉强度,延展性,冲击韧性,但常用这为屈服强度。

屈服应力:σs =( σlh + σsh + σph + σdh ) + k y d -1/2

σlh :晶格硬化;

σsh :固溶硬化;

σph :析出硬化;

σdh :位错硬化;

影响因素:1晶粒大小2珠光体的数量大小及分布3微合金元素的作用Nb,Ti,V

43塑性变形比 R :

ε

b —宽度方向的应变;

εh —厚度方向的应变.

R 值越高,深冲性能越好

各向异性-塑性应变比的平均值:

作用:1)反映冲压性能的优劣;2)衡量各向异性

44影响冲压性能:

1晶粒大小,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2夹杂物的影响

3形变时效的影响:发生形变时效,使其屈服点延伸增大,产生屈服平台。当用这种具有屈服平台的钢板进行冲压时,在冲压件的表面上会形成所谓的“吕德斯带”

θ相对于轧制方向的角度的角标分别为拉伸试样和、90450904504/)2(R R R R R R R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