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⑤教学环境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6.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7.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

第2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是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

4.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劳伦兹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 皮亚杰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3)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7.关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前苏联)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8.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3)主动感对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0.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

②学校教育

③同辈群体

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模式分成: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12.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①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3.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5.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16.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7.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8.差异表现

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①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

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①信号学习

②刺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

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⑧解决问题学习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力技能

②认知策略

③言语信息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6.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基本规律

(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4)惩罚

8.布鲁纳的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9.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第4章学习动机

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2.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3.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4.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5.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6.学习动机的种类

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

7.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钟,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8.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

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9.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0.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1.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12.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第5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关键环节

(3)迁移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第6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

3.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6.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7.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8.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9.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10.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包括: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11.长时记忆:信息经过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12.前摄抑制

13.倒摄抑制

14.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15.过渡学习: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1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17.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18.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19.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

两个亚类。

第7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特点

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

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

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6.练习曲线

(1)开始进步快

(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3)后期进步较慢

(4)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7.加里培林心智动作的形成阶段

(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8.安德森心智技能三阶段论

(1)认知阶段

(2)联结阶段

(3)自动化阶段

9.我国心理学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和。其中第一步是关键。

10.为了创拟确立心智技能的操作原型,首先必须对活动进行。先对系统进行分析,然后是分析

第8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

②内化性原则

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

⑤有效的监控

⑥个人自我效能感

3.复述策略

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

4.精细加工策略

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

(1)记忆术

①位置记忆法

②缩减和编歌诀

③谐音联想法

④关键词法

⑤视觉想像

⑥语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组织策略

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3)利用表格

6.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

7.视觉联想: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

8.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第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问题解决的特点

(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4.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4)检验假设 --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6.功能固着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7.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创造性及其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9.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10.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11.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

(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

(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12.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实质相同、结构一致

(2)区别:

①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8.道德情感包括三种、、

9.道德行为包括:、

10. 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11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第12章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意义:

①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②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③指引学生学习

2.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

(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3.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4.一般说来,教师组织空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领域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二是按功能原则安排课堂空间

5.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6.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

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④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7.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8.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第13章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3.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4.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5.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个阶段

6.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7.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8.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1)了解群体凝聚力的情况

(2)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3)引导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

(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

9.群体规范: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0.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谢里夫)

(1)相互影响阶段

(2)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3)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1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态

12.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4.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5.课堂纪律的类型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

②集体促成的纪律

③任务促成的纪律

④自我促成的纪律

16.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7.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14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1)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

(2)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1)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

(2)计划性

(3)可比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