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更高境界

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更高境界

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更高境界
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更高境界

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更高境界

一、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

1.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创造顾客

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基础假设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每一家企业的基本目标,同时以利润来解释企业家和企业行为的根本缘由,即所谓的利润动机,并延伸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存在的终极目的。因而多数人(包括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将企业理解为“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或“一种谋利的组织”,并认为利润之于企业有其独特的职能:(1)利润是检验企业绩效唯一可靠的标准。(2)利润是企业不确定风险的报酬。(3)利润为未来的工作贡献资本。(4)利润可以支付社会服务与提供经济满足。但德鲁克认为,对于任何一家工商企业而言,利润虽然必要,但并非企业存在的目的。

德鲁克对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说法进行了批判,认为人们不能用利润来说明或界定企业。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奥多·列维特(THeodore Levitt)也非常赞同德鲁克的观点:“许多公司简单地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但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毫无实质性的意义,就像说生活的目的就是吃饭一样”,并将只知生产以创造利润的企业弊病称为“营销近视症”。德鲁克强调,将企业目的误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点源自一种错误的观念:将工商界人士的利润动机等同于其理性行为与正确行动的指引。德鲁克还对利润动机的存在性产生了质疑,认为利润动机只是经济学家为解释超出静态均衡理论范畴的经济现实而发明的一种概念,其概念本身毫无意义。并认为无任何研究证据表明,利润动机及由此衍生的利润最大化与理解企业行为、宗旨、职能以及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存在任何的关联。利润对于企业而言,只是一种绩效结果,而不是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限制因素,而不是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利润只是第一项考验,是企业执行各种经济与社会职能的一种保证。德鲁克认为:“有关工商企业及其行为的主导理论,即利润最大化并不能说明应该如何经营一家企业,其概念本身也是毫无意义的利润并不是企业行为和企业决策的解释、原因或其合理性的依据,而是对其有效性的一种考验”。

通过对西尔斯公司(sears)的案例分析,德鲁克得出结论:“工商企业是由人,而不是各种力量创建和管理的”。德鲁克从人本主义哲学观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应该从人的角度来认识企业,人的因素应重于利润的因素。同时,德鲁克坚持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因此企业的目的(或宗旨)必然将源自企业之外,即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德鲁克的企业目

的观是企业的社会属性与人本属性的共同产物——他明确指出,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不能用利润来界定企业,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实际上,企业的宗旨只有一种恰当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

因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因此德鲁克主张应该由外而内的认识企业。同时,市场是由人而非各种经济力量创造的,因此应该从人,即顾客的角度去感知和界定企业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商品与服务。这也符合德鲁克一贯的人本主义观点。顾客从企业购买的是一种效用,一种满足,顾客的需求也许会先于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因市场营销的职能在于充分地了解顾客:“即谁是顾客?顾客觉得什么有价值?顾客是怎样购买的?顾客需要什么?”德鲁克认为企业必须走在顾客前面,要善于分析顾客未意识到的需求。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加里·哈默尔(C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曾提到: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比顾客走到更远些,因为顾客一般是缺乏远见的。在此基础上,市场营销要致力于将顾客的潜在需要转化为实际需求,并尽可能地扩大现有需求,最后还要以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德鲁克所说的市场营销可以从以下论述得到理解:“营销的目的是让销售成为多余的步骤”。言外之意是要求企业开发此,企业只有将顾客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变为实际需求以后,真正的顾客和市场才会出现。什么是企业是由顾客决定的,顾客的认知价值决定着企业的一切。德鲁克关于企业目的的思想与他的恩师熊彼特也不谋而合,认为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消费,创造顾客”。顾客为一种商品或一种服务有付款意愿,才能使经济资源转化成财富,使物品转化成商品。社会资源集中于企业来提供商品与服务正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并通过利润来支付社会服务与维持就业,因此,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运转的动力源。由此,可以清晰地界定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

2.创造顾客等于创造企业自己

德鲁克将企业目的定义为创造顾客,并要求企业应发掘并满足顾客未意识到的需求,这是因为工商企业只具备两项基本职能:市场营销与创新(如表1所示)。按照他的观点,企业只有这两项基本职能可以创造经济绩效并为企业目的而服务,其他都视为“成本”。的产品或服务要充分适合顾客的潜在需求,甚至是顾客没有意识到的需求,用德鲁克的话来说,就是“营销应让顾客做好购买的准备”。

营销只是企业职能的一项,在传统的静态经济中,不存在德鲁克所界定的“企业”,更不存在“企业家”。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所界定的企业,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经济中的企业。

他所界定的企业只存在于扩张经济中,必须具备不断扩张与变革的特性,并致力于不断为社会提供更多商品与服务,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要求企业除市场营销外,必须具备另一项职能:创新。一种定义是管理者必须把社会需要转化成为有利于企业赢利的各种机会。而德鲁克对创新的定义则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新的、更大的财富创造能力。因此,企业的创新即是对“企业财富创造资源的创造性运用”,并以此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创新与发明并不是同样的概念。二者的区别是:创新是一种经济上的术语,而发明是一种技术上的用语。非技术性的创新——社会创新或经济创新——与技术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是同样重要的。德鲁克认为,企业创新就是经济学角度所说的生产率,并将其视为企业一种必不可少的经营管理职能。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更有效地运用企业的资源。德鲁克认为,创新所形成的生产率的提高,并非经济学家给予很大关注的资本形成率,而是“脑力形成率”。正是对企业智力资本的创造性应用——用“计划代替体力劳动、用脑力代替体力、用知识代替汗水”,才使得创新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从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来看,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运行有效性的一种检验,同时也是企业目的得以有效执行的一种结果。反过来说,检验德鲁克企业目的观有效性的最佳标尺,即是利润。由企业目的所界定的市场营销和创新这两大核心

二、德鲁克企业目的观的实质:承担社会责任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换言之,企业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德鲁克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企业是组织的一种形式)。组织只是一种工具:每一个组织都是用以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社会机构,对于组织而言,光是求生存是不够的。这是它与生物体很大的不同。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出某种贡献。因此,其功能的考验,都职能,在创造顾客的过程中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等同于创造了企业自己(如图1所示):企业通过市场营销扩大现有市场,将潜在市场转化为实际市场,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则通过创造新的顾客,形成新的潜在满足,通过以往不同的产品与服务,而不是原有产品与服务的改进来满足顾客。虽然这个过程的资本投入要大于以往,但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通过“熊彼特租金”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总体来看,经济效果将更富效率。此外,创新还可以促使商品价格降低(这也是经济学家们最关心的结果),进而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达成。

市场营销与创新两大职能,不断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顾客,帮助企业在客观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企业活动与市场、顾客需要之间的平衡或动态均衡,这本身就是一个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这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性条件。因此本文认为:创造顾客就等同于创造企业自己。是来自外在。这也是它与生物体不一样的地方”。在德鲁克看来:组织只是一种实现企业宗旨的使命和目标的工具。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也认同德鲁克关于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在其著作《惠普之路》中这样说到:“公司为什么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办公司呢?我想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办公司就是为了赚钱。虽然赚钱是公司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是我们必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我们必然会得出如下结论,即一些人走到一起,并以我们所说的公司的形式存在,以便能够集体地成就一番单靠个人力量不能成就的事业,即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创造顾客以及只是实现企业存在意义的手段,其终极目的是要为社会做出某种贡献,即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的实质是企业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存在三种观点:古典观、无限责任观及社会经济观。首先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古典观与无限责任观。古典观(classical View)主张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坚定地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天然的责任,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仅限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其他的行为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其缺陷在于忽视了企业是社会组织体的一个器官,强化了企业逐利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其社会

三、利润最大化的更高境界:可持续发展价值与长期利润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润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之间存在固有矛盾。但德鲁克认为形成这种观念的根源,主要是由于两个概念:利润动机和利润最大化。但实际上,现实中的企业是处于一个动态均衡的环境下,利润动机和利润最大化这些为解释静态均衡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而发明的概念,对于企业目的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正如德鲁克所说:“理论学家已经对利润最大化做出了重大修正,用以指长期利润”。而实际的状况是,企业只有属性;与此相反,多纳德孙所提倡是无限责任观(Infinite Responsibility View)认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对社会具有统治作用,应承担对于其社会影响的无限责任。其缺陷是过分强调了企业的社会属性与道德责任,忽视了企业追逐利润的自然属性,使企业与政府的角色和职责产生错位;介于上述两种极端观点之间的是德鲁克所支持的社会经济观(Socioeconomic View)。正如德鲁克所认为的,社会不再认同企业是单一对股东复杂的经济机构,而强调“现代企业是经济机构与社会机构的综合体”。认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形成社会经济学观点的根源在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经济观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是德鲁克关于企业目的观的实质的另一种表述。关于上述观点的总结如表2所示。在盈利之后才有可能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德鲁克支持的社会经济观并不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违背利润最大化原则,而是将之理解为一个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时间框架”问题:是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还是短期利润最大化。他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带来更为稳固和持久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对“可持续发展价值”的追求。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对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同样符合利润最大化的运行机制并解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驱动力问题。德鲁克所谓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时间框架如表3所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个时点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过程之中(如图1所示):减少收取熊彼特租金,以提升社会福利。从短期来看,这会对企业利润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企业的让利行为与广泛的社会支持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提升顾客忠诚,实现市场最大化并产生未来价值,进而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也为企业界与学术界所广泛接受。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二个时点是在利润最大化过程(短期)之后:这种做法一直被认为破坏了市场机制存在的基础——等价交换原则。但德鲁克的观点有其独到之处:“企业首先是做的好,然后是做好事”。这种行为完成社会对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企业在促进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可以将道德与经济理性统一起来。他认为企业实现短期利润最大化过程后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企业带来更加

稳固的长期利润。多数研究表明社会参与和经济绩效之间是正相关的。古典经济学的纯理性思维已不适应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关于企业存在的基础假设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社会不再认同企业只是经济机构,而是“接受甚至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社会的、政治的和法律的实物”。

也有观点认为,社会经济观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动力缺失的问题。但德鲁克认为现代企业是经济机构与社会机构的共同体,而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机构,企业不能也无法单纯依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利益驱动实现生存与发展,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不仅仅是创造经济效益,而是为社会承担责任,做出贡献。企业自身的责任感与社会环境的压力与期望即是现代企业承担责任的驱动力。德鲁克不但强调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使命,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予以事业化:(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兼顾了社会道德与经济理性;(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会提升企业声誉并转化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商机,创造新的顾客,产生可“持续发展价值”。换言之,可以实现长期利润最大

化。由哈特与米尔斯泰因首先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价值框架”(Sustainable Value Framework)(如图2)验证了德鲁克的观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运行机制并不冲突,并会带来持久声誉、未来价值与长期利润。同时,企业在经营实践中的经验同样印证了德鲁克的观点(如表4所示)。

从上述理论推演与企业经营实践来看,德鲁克倡导的企业目的观(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与利润最大化的运行机制并不存在冲突,而是一种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更高境界:实现可持续价值创造与长期利润最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鲁克的企业目的观的理论实质是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并不违背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运行机制,而是一种超市场运行机制(现行市场机制的升级版):致力于追求可持续价值创造与长期利润最大化,这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更高境界。而上述结论揭示了应该将“企业一社会”视为一个更大范围的系统、重新审视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与辩证关系。同时,企业作为经济机构与社会机构的综合体,应在商业价值与社会贡献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以完善自身的角色定位并获取未来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珉,德鲁克思想解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18,217,219—221.

[2]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60—61,62.

[3]Cary,H.Prahalad,C.K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Breakthrough Strategies for Seizing Control of YourIndustry and Creating the Markets of Tomorrow[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1994.

[4]Drucker,F.P A Tribute to an Intellectual Giant[DB/lL]..

[5]Dmeker,P.F.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York:Harper and Row Press,1954.

[6]Packard,D.The HP Way:How Bill Hewlett and IBuilt Our Company(Collins Business Essentials)[M].New York:Collins,1995.

[7]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彼得·圣吉,必要的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解读上市公司利润表新变化(1)

解读上市公司利润表新变化 2006年2月,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内容及呈报进行了不同于西方国家及国际 会计准则的改进,这时的“利润”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利润,其质量和实质都有所变化,下面给予简单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新会计准则中利润表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调整、会计计量基础的变化上, 其中主要体现在“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除存货外的大部分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一)利润要素及定义的变化 原会计要素包括六个部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属于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属于利润表要素。新《基本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作了重大调整,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分别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利润金额取决于这三者的计量。 (二)利润确认计量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而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Fair Value)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 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利润。 1、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的调整。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一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并同时满足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和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两个条件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的损益。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及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4、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5、债务重组收益。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四、五、六、七条中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

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往往都将焦点集中在公司净利润以及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上,然而近年来接连出现的会计造假案件,使得导致净利润变化的背后因素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4个可能影响净利润增长率的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找到显著影响净利润增长率的因素,以期为管理者及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关键词:净利润增长率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 一、引言 基于投资价值理论,企业的一些利益相关者认为,企业所能创造的利润高低代表了企业的根本价值。企业股票价格上涨越高,净利润增长越快,则企业价值越高。然而,近些年,频频曝光的企业财务造假事件,使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告所列报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以前利益相关者仅关心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而现在,无论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或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都会将关注点转向导致企业净利润增长的因素上。本文选取了可能会影响净利润增长率的4个因素,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得出显著影响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的指标。 二、文献回顾 1934年benjamin graham提出了成长股价值评估模型,该模型用数学公式表达为:v=eps ×(2g+8.5)。其中,v表示股票价值,eps 表示当前每股收益,g 表示预期净利润增长率。通过价值评估模型可以看到,表示企业当前业绩的指标eps和表示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成长性的指标g共同决定了股票价值。吴后宽(2010)实证检验了此价值评估模型,得出结论:当评估时点和eps确定时,g是v的决定因素。因此,股票价值评估的最重要指标是净利润增长率,它体现了企业的根本价值,同时反映了股东获利的变化趋势。但由于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税收优惠政策不同、国家调控机制不同等因素,导致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变化幅度很大且不稳定,因此对导致上市公司净利润变化的因素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三、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 根据影响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诸多影响因素,笔者选取其中的四个因素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即公司规模、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竞争者数量。同时搜集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来自不同行业的20家公司,从其2013年的年度报告中找出所需数据核算指标(年报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 本文建立研究模型如下:y=a+b1x1+b2x2+b3x3+b4x4 其中,x1 为公司规模,x2为应收账款周转率,x3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4为竞争者数量,其中x1、x2、x3为定量指标,x4为定性指标。y为净利润增长率。 公司规模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实际中,我们经常以从业人员数量、销售额以及资产总额来综合反映企业的规模。本文将公司规模这一指标定量化,将公司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作为核算此指标的依据,使得不同公司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因此,提出假设1: h1: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净利润增长的越快,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反映了一年中企业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的平均次数,也直接反映出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和变现速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回收速度越快,回收期越短,从而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比较高。因此,提出假设2:h2: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净利润增长的越快,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反映了企业当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期的增长幅度。同时此指标还可以用来评估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大于10%,则证明企业处在成长期和上升期,公司产品不存在更新换代的危险。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处于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研究-毕业论文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从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角度出发,在介绍盈利质量评估的指标、方法后,结合现实情况,明确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而,结合案例,在一般的评估指标基础上,对八一钢铁的盈利质量进行评价,阐述现有指标评价的局限性。最后,提出改进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盈利质量评价指标局限性

目录 一、盈利质量概述 (1) (一)盈利质量的内涵 (1) (二)盈利质量评估的一般财务指标 (1) (三)盈利质量的评价方法 (2) (四)盈利质量的影响因素 (4) 二、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5) (一)个案分析 (5) (二)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的局限性 (9) 三、改进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的建议 (10) (一)引入平衡计分卡理念构建动态的财务指标体系 (10) (二)引入非财务指标完善财务指标体系 (12) (三)融合并扩展财务分析方法 (13) 【参考文献】 (15)

盈利质量分析需要结合系列财务指标,但是单一财务指标进行盈利质量分析,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调整。结合更多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才能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盈利,合理决策。 一、盈利质量概述 (一)盈利质量的内涵 盈利质量也就是盈利质量,它是上市公司会计盈利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相关信息的可靠程度①。一般情况下,高质量的盈利或者盈利也就是企业账面盈利信息可以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经济发展有可信的描述。而低质量盈利则会误导投资者。而企业盈利包括其实际收入与利得,因此盈利质量也就包括企业的收入与利得两个层面。 (二)盈利质量评估的一般财务指标 结合《中国企业财务通则》的相关规定,一般可以将我国上市公司盈利治理相关的财务指标体系归纳为如下五个主要指标: 1.市盈率指标 市盈率也就是企业股价水平是否处于合理区间,每股价格与每股盈利的比率。一般情况下,处于20-30之间,表示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正常,风险相对较低②。市盈率过低则表示股价被低估,市盈率过高则表示股价可能存在高估问题并且存在较大风险。 2.净资产指标 净资产指标包括每股净资产和其他相关的净资产盈利率等指标。一般情况下,每股净资产的数值越高则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一般将每股净资产定位在2元为正常水平,低于2元则存在较大的风险。 3.市净率指标 市净率指标主要是上市公司每股股价与净资产的比率,一般情况下,市净率指标月底,则股票风险越低。 4.利润值指标 企业的每股未分配利润,或者企业理念经营累计的未分配利润或者损益,是企业未 ①苏丽群.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江西:江西农业大学,2011. ②魏明海.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德鲁克管理基础和定义

德鲁克管理基础和定义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的1358—1—管理的定义 那国毅 什么是"德鲁克的1358"?即关于管理的一个定义;关于管理的三大任务;管理者的五项工作和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这些都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 目前,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管理却相对滞后。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能迅速培养成千上万的管理者与世界顶极强手同台竞技并且胜出。为了积极应对这个无法回避的挑战,我们首先要了解世界顶级强手的管理方式。经过几年的研究,我发现:不管是比尔·盖茨还是杰克·韦尔奇,或者是《财富》500强中的许多管理者,都深受一位管理大师的影响,他就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2000年,我前往美国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师从彼得·德鲁克。今天,我愿借此机会与中国的管理者一起来分享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即:德鲁克的1358。什么是德鲁克的1358呢?它对于提升我们的管理能力有什么帮助?在本文结束之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成为你管理思想的一部分。 彼得·德鲁克在193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经济人的末日:论极权主义的根源》(The End of Economic Man),他当时只有30岁。2004年,彼得·德鲁克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他又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新作《德鲁克选集》(The Daily Drucker)。在过去的65年里,彼得·德鲁克已出版了36本著作,这些书加在一起应超过1万页,这还不算他在《哈佛商业评论》、《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发表的各种文章。由于工作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在全国各地讲授德鲁克的管理课程,学员经常问我:德鲁克写了这么多书,我应该读哪一本?有的学员对我说,我参加您的课是来听您讲德鲁克的书,其实,德鲁克的书我也有,就放在床头柜上,总想读,但总没有时间。还有的学员说,德鲁克的著作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您能不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他的管理思想的精髓? 经过多年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系统研读和讲授,我尝试着将他的管理思想整合在一个框架之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使工作繁忙的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精髓,便于中国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去实践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者就是实践者。而管理者的实践是由其认知所决定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管理者能否认知正确的管理思想对于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 通过我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系统的研究,我将他的管理思想整合在一个简明的管理框架内,我把这个框架称为"德鲁克的1358","1"就是德鲁克关于管理的一个定义;"3"是指德鲁克提出的管理的三大任务;"5"是指德鲁克列举的管理者的五项工作;"8"是指德鲁克倡导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这些都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

上市公司利润表怎么看

爱投资-专业全球投资百科网站:https://www.docsj.com/doc/2c6203947.html, 上市公司利润表怎么看 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反映一定时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Revenue)减去营业支出(Expenses)之后的净收益(Net Income)。利润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来编制,通过利润表,我们一般可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管理的成功程度作出评估,从而评价投资者的投资价值和报酬。 用途: 反映公司的收入(Revenue)及费用(Expenses),来分析公司的经济效益及盈利能力,评价公司的管理业绩。 反映公司财务成果的来源,来分析公司的各种利润来源在利润总额中占的比例,以及这些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收入和费用: 1. 收入项目(Revenue) 公司可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取得各项营业收入,也可以将资源提供给他人使用,获取租金与利息等营业外收入。收入的增加,则意味着公司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记入收入账以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账面价值入账。 2. 费用项目(Expenses) 费用是收入的扣除,费用的确认、扣除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净利润。分析费用项目时,应注意费用包含的内容是否适当,确认费用应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其次,要对成本费用的结构与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分析费用结构是否合理,分析各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百分比。另外看看费用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动趋势,以此判定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 利润表主要说明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情况;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税金的缴纳情况;预计下一会计期间对公司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爱投资-专业全球投资百科网站:https://www.docsj.com/doc/2c6203947.html,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摘要: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衡量其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而近年来频繁曝光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丑闻,使得投资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更注重分析公司的盈利质量。本文通过对影响上司公司盈利质量因素的分析,提出盈利质量的分析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现金流量 一、盈利质量分析概述 盈利质量是指盈利的重要品质,不仅考察盈利的真实性和收现性,还考察盈利效率和收益的持续性。它是基于公司财务报表为真实性的前提下,披露的财务数据能供报表使用者直接利用的程度,表明在无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盈利可靠性和持续性程度的高低。 盈利质量分析是根据销售收入与净利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当前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高质量的盈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期盈利应具有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能力;二是盈利的确定要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真实地体现公司过去、现在的财务状况;三是盈利应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通常表现为较强的收现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收入质量分析、利润质量分析和毛利率分析,涉及的分析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和股利发放率等。 二、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因素分析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会计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自身的模糊性, 以及人们所持的不同的会计观点,根据制定的主体地位不同,会计政策分为企业会计政策和宏观政策;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稳健程度,又可分为稳健型和激进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是决定盈利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对同一项经济业务的不同处理方法会造成会计盈利质量的差异。如果企业采用过于稳健的会计政策会使盈利虚减,而过于激进的会计政策会使盈利虚增。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做的判断。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许多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不能精确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劳务完工程度的确定、一些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等。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和趋利选择都会造成盈利质量的降低。 2、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通常都是由聘用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司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的雇佣和被雇佣构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和权利不对称的情况下,经营者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目标函数,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公司的所有者利益,产生了诸如代理问题和搭便车问题,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质量。大多上市公司采用奖励股份的股权激励方式,也是为了能使经理人在提升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股权的集中程度对公司的盈利质量和经营效率也有一定影响。不同的持股比例决定了股东参与制定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力,同时也决定了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意愿,大股东利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环境、管理者素质的比较充分的了解,会采取有利于自身的决策和管理方法。最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也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质量。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由内部人控制、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控股股东是上市公司创办人,影响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及审计(尤其是内部审计)的真实性。 3、公司经营 公司经营对盈利质量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公司整体风险和关联方交易上,公司整体风险分

MTP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理论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来的。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相关的是绩效考核,在某种程度上,绩效考核完全可以视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如果光有目标而没有每阶段的绩效考核,那么这个目标可能永远不会有实现的一天。要真正实施目标管理,就必须以绩效考核为后盾。 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首先,他们必须一起确定企业的航标,即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目标流程分明。其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级职能部门制定自己的目标。再次,为了实现各层目标必须权力下放,培养一线职员主人翁的意识,唤起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绝对的自由必须有一个绳索——强调成果第一,否则总目标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励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他还主张:在目标实施阶段,应充分信任下级人员,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使下级人员进行自我控制,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成果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激励其工作热情,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手段万字总结收藏版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一举一行无不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而在聚光灯下,公司能实现的净利润金额无疑吸引所有目光,三月一小考,一年一大考,跟小学生一样痛苦。上市公司再融资、退市、股价波动等等,均跟企业净利润息息相关。因此,上市公司无时无刻都存在调节利润的动机。企业最主要的调节方向是调高净利润,也存在一些调低净利润的时候,这需要去分析企业管理层的动机了。 本文重点谈谈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 我们知道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有这个公式在,利润调节手段就是以上科目的简单加减法了。 强调一下,调节利润跟作假是两个概念。部非日常活动的会计处理依赖会计师主观判断,因此以下举例的公司有没有造假与本文无关,我可不想被这些上市公司的粉丝谩骂,甚至是收到上市公司的律师函。 一、变更会计估计或者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出的判断,在“可利用的信息”发生变更时,会计估计应该发生变更。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一般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会计政策就会发生变更。 由以上内容可知,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与否,基本取决于上市公司自身。因此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常见工具。 举个栗子,老王肉夹馍10万块新进一个烤馍机,想着可以用两年,那么每年的折旧是5万元,后来因为利润表不好看,于是调整成用四年,每年的折旧就是2.5万元,于是前两年每年多了2.5万元利润。这个调整折旧年限就是一种会计估计的变更。

利润质量分析方法

企业利润质量分析和判别方法 摘要:最近几年,企业的利润质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利润质量是判断企 业盈利能力强弱、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判断企业价值的大小的重要指标,一个企业 利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它的生死存亡,有些企业由于现金流量严重脱节,资金链断裂,造 成盈利性破产,为此,进行企业的盈利质量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企业的利润质 量呢?利润质量是指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的结构是否合理,利润是否具 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企业利润质量的分析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营业利润的形 成过程、利润质量、利润结构,利润质量评价 关键词:营业利润的形成;利润质量分析;利润质量判断;利润质量评价 一、营业利润的形成 营业利润是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准备,再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通常营业利润越大的企业,效益越好。我们应当选择主要业务利润高于其他业务利润的企业,其他业务利润主要用来发展主营业务并且投资收益来源于产业性投资。 二、利润质量的分析 1、会计处理基础方面分析 权责发生制造成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差异,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不是以现金实际的收支期间作为确定收入或费用的期间,而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作为确认期间。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本期已实现的收入与已发生的成本进行配比的结果(无论是否当期收到或支付现金)。如果当期有盈利,企业财富得以增加,企业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为了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分配给投资者、对外投资等,但利润能否满足以上目的,主要取决于相应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多少,如果没有应收应付或应收应付项目相等,那么当期利润有足够的保障可用于扩大再生产或用于分配等;如果应收项目大于应付项目,企业创造的利润就有一部分占用于债权资产上而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分配,如果占用过多,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尽管企业账面利润一直处于理想状态,如债权资产占用过多,长期现金不足,就会爆发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清算。 2、盈余管理方面分析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如薪酬、职位)或企业利益(如上市、借款、避税)等原因,在会计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由于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给了企业很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其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来修正企业盈余,达到粉饰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目的,所以,利润质量从而被降低了。 3、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方面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企业经营者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安全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去欺骗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德鲁克的个人简介 彼得德鲁克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被人尊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他还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 二、目标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一)理论发展 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丫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具体方法上是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实践研究 由于日益复杂的管理实践也向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目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 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法。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 (二)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得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共同的目标、成果、责任、衡量各自的贡献。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成员的分目标是企业总目标对其的要求,也是其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组织成员是通过目标进行管理的,以目标为控制依据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5)考核和奖惩的依据是分目标。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包括组织的总体目标、各部门的分目标以及目标对应的职责。(2)明确组织的作用:每个目标和子目标都有责任人

(3)执行目标:根据目标利用一定的资源开展恰当的活动。 (4)评价成果:是实行奖惩的依据、沟通的机会、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包括上下级和同级间的相互评价。 (5)实施奖惩:奖惩是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是一种激励手段,是更好地实施新目标的前提。 (6)制定新目标:又一段时间循环的开始 四、目标管理的特点 (一)员工参与管理 目标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由上下级共同商定,依次确定各种目标。(二)重视成果的管理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 (三)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以自我为中心。目标的实施有目标责任者自我进行,通过自身监督与衡量,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的实现。 (四)强调自我评价 目标管理强调自我对工作中的成绩、不足、错误进行对照总结,经常自检自查,不断提高效益。 五、对目标管理的评价 (一)目标管理理论的优点 (1)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2)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3)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4)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上市公司利润如何分配

上市公司利润如何分配? 公司的利润分配顺序如下: 1?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但不得超过税法规定的弥补期限(税前利润); 2■缴纳所得税。 3?法定公积金不足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弥补亏损; 4?依法提取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 5?提取任意公积金; 6 ?向股东分配利润。 上市公司税后净利润在偿还债务及相关孳息后就分配到股东权益中来,具体以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股东红等方式存在。 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没分红就少了你的权益,公积金转增股本等就是一种权益转化方式。 什么是公积?金公积金的用途有哪些? 公积金是股东权益的重要内容,包括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两部分。 资本公积是指山股东投入、但不能构成”股本,域“实收资本“的资金部分,主要包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实物资产、投入资本汇兑损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以及投资准备金等 O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转赠资本,二是弥补亏损。 盈余公积是指公司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盈余公积根据其用途不同分为公益金和一般盈余公积金两类。公益金专门用于公司职工福利设施的支出,如购建职工宿舍、托儿所、理发室等方面的支出。现行制定规定,上市公司按照税后利润的5%至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 一般盈余公积分为两种: 一是法定盈余公积金。上市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 取,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 二是任意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主要是上市公司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的区别就在于其各自汁提的依据不同。前者以国家的法律或行政规章为依据提取;后者则山公司自行决定提取。公司提取盈余公积主要可以用于以下儿个方面: (1)用于弥补亏损。公司发生亏损时,应曲公司自行弥补。弥补亏损的渠道主要的有三条: 一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公司发生亏损时,可以用以

浅谈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浅谈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盈利能力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常阐述盈利能力的含义,论述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和内容,同时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而为提高上市公司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 盈利能力含义 所谓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综合体现了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情况。对于企业来说,盈利能力一方面显示了该企业在某一时期的销售水平,以及获取现金的能力和降低成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同时反映了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益,以及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能力。 盈利能力作为中心问题,受到企业内外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凭借自身的盈利能力,投资者可以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债权人可以收取更高的本息,进而集中体现了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同时为提高职工的集体福利水平奠定基础。 2 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2.1 盈利能力分析目的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并不成熟。在金融危机蔓延、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股市市场很不稳定。所以,良好的盈利能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分析财务的重点内容就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上市公司的 盈利能力,同时为利益相关者制定财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进而在一定程度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持续经营为获取利润提供了保证;而获取利润同时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盈利能力,可以判断企业经营人员的业绩,进而便于发现问题、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对于企业经理人员来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企业的经营业绩通过盈利能力的有关指标得以充分反映和衡量。对于企业经理人员来说,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努力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各项收益数据得以反映,同时也彰显了经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第二,通过分析盈利能力,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表现,通过盈利能力可以表现企业的经营的好坏。通过深入分析盈利能力,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 利润对于债权人来说是偿债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长期债务。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程度。企业进行举债时,债权人需要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审查,而企业则盈利能力决定了偿债能力的强弱。对债权人来说,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第5章第3节: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考研笔记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二、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组织中目标的性质 1、战略目标:由组织中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制定,涉及的是对组织成功具有关键意义的问题 2、策略目标:分为高、中、低级策略目标,分别有高层、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制定 3、方案和任务:一般职工制定 (二)、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 1、高层管理的积极参与; 2、下级人员的参与 3、充分的情报资料 4、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 5、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 6、想想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用Y理论的观点来看待组织成员 (三)、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 1、制定目标阶段:(1)准备 (2)、制定战略目标 (3)、制定试探性的策略目标 (4)、讨论并修改目标 2、实现目标阶段: (5)、对各项目标和评价标准达成协议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并将此报送上一级(6)、在一般监督下为实现目标而进行过程管理,主要是一般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上级稍加指示和鼓励。 3、检查和评价阶段: (7)、把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想比较,对成就分别奖励;总结经验和教训 (8)、将经验应用于心的目标管理周期 (四)目标管理的特点 1、以目标为中心 2、重视成果的管理(克服花架子、大锅饭) 3、重视人的管理 三、目标管理理论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 (一)、目标管理:是一种要求管理者在事先确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解展开目标,并经过分权是下层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以创造性的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它立足于部下的自我控制,以达到目标的效果作为考核标准。 (二)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的步骤 1、认真考虑和回答自己本身的任务、目标和使命;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doc8(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 一、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要动机 1.股权融资,包装上市。我国的公司股票发行与上市制度所采用的审批制、分额度指标和核准制的做法,均带有计划性的烙印,从而导致我国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非常稀缺的资源。尽管国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但由于股票上市能给公司带来丰厚的资金回报,地方国有企业往往通过剥离资产或捆绑上市的途径,虚拟会计实体在会计期间的利润,以达到包装上市的目的。 2.配股增发,股市圈钱。上市伊始,每家上市公司都企图从股市中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能否获得配股、增发的资格,将会直接影响其后续资金的注入与未来的发展。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在股市继续圈钱,就进行“包装”造假。 3.规避管制,防止摘牌。由于公司股票上市额度有限,上市公司股票在我国成了十分珍贵的“壳”资源。但按现行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者财务状况出现异常时,上市公司的股票就要被特别处理(即ST、PT处理);若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将被暂停上市交易(即摘牌)。上市公司为了免于ST、PT处理或摘牌,往往会通过利润操纵等会计造假手段与市场监管部门博弈。 4.配合庄家,操纵股价。我国证券市场还是个不成熟的新兴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而过强的投机性又容易滋生“庄家”行为。由于庄家坐庄和出局的主要手段是炮制“题

材”和披露“信息”,故而庄家的投机行为务必得到上市公司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可见,庄家暴利操纵股价行为往往与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利益紧密相连。 5.粉饰业绩,隐性分红。上市公司委托人(公司股东)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其代理人(公司高管当局)的目标是管理报酬最大化,两者有着不同的利益。当委托人通过薪金、奖金、股权、期权等合约使代理人目标与自身目标趋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的权力,公司高管当局为了其自身利益,往往会利用其管理权力和信息优势进行会计造假。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准政府官员”,他们要享受职务消费、要有政治前途,在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利润操纵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6.维持信用,负债筹资。企业经营周转所需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特别是那些丧失配股、增发等股权融资资格并以债务融资为主的上市公司更是如此。而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为了减少其信贷风险,在贷款时会通过债务契约与上市公司签订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净资产收益率、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比率、偿债准备金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当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经营业绩不佳,有关会计数据接近债务契约规定底线而面临违约风险时,公司高管当局就很可能通过利润操纵来逃避违约惩罚。

教育行业投资报告:教育上市公司净利润、营收增长较快

教育行业投资报告:教育上市公司净利润、营收增长较快 教育上市公司净利润、营收增长较快。我们统计的19 家公司(不包括教育出版行业)收入与利润情况。2017 年教育板块共实现营业收入118.93 亿元,同比增长40.18%;净利润9.93 亿元,同比增长31.27%,维持高增长。另一方面,教育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不断增加,2017 年上半年,教育业务共贡献营业收入50.31 亿,同比增长110.45%,占总营收的比重达42.30%,较2016 年上半年的28.18%有了大幅提升,但仍不足50%,双主业模式依然是目前 A 股教育类上市公司最为常见的模式,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传统主业,依然贡献主要的收入。在净利润占比上,2017 年上半年19 家上市公司中,教育类业务共实现净利润 6.00 亿元,贡献了60.44%的净利润。利润贡献占比超越营收占比,体现了教育资产较强的盈利性。 从细分领域看,1)幼教领域看好高端园布局及产业链延伸,随着民办教育营利性得到认可,资产证券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2)K12 领域教育培训行业目前已全面进入缓慢而有序的整合时代。3)职业教育看好校企合作建立教育集团;4)素质教育正处于政策风口,符合消费升级的大背景,将迎来爆发期。 2017 下半年并购热情不减。据公告披露,下半年一共涉及7 家上市公司,教育领域涉及幼教、国际教育、K12 课外培训、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多个教育细分领域,但以K12 和幼教为主。其中百洋股份收购火星教育已于2017 年8 月完成,2017 年可顺利并表。*ST 并购奥威亚过会,顺利完成收购问题不大,获将2018 年完成并表,秀强收购培基教育仍在进行中。 相关报告:2017-2021 年中国民办教育行

德鲁克企业管理的八个目标

德鲁克企业管理的八个目标 2013-03-02 谈到目标,企业不能仅有一个目标,若想经营一家企业,必须得在许多需求与目标之间取得平衡,为此,企业必须设定多个目标。我们必须把目标转化成工作,而且工作一定要明确、清晰,并且可以评量成果,还要设定工作的完成期限及特定任务的责任归属,因为目标永远都是以期望为基础的,而期望充其量不过是根据信息的猜测而已。目标代表着企业对一些因素的评估,但是这些因素大多是企业的外界因素,不是企业所能掌控的。 为此,德鲁克提出了精辟而独特的见解,从八个不同的领域来寻找并制定目标,以达到目标之间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外界与内在的平衡、个人绩效表现与团体目标的平衡。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永续经营。德鲁克所说的八个目标是什么?我在《管理未来:卓有成效的德鲁克》这本书里有较多的叙述。我在为企业CEO做咨询的过程中,

得出了一个结论:企业会越来越好,但企业规模不一定越来越大,只要能较好落实八个关键领域的目标,其成效也是十分惊人的。 在经理人的五大工作中,目标设定为首,但是,设定目标的关键在于两个领域:一个是营销,一个是创新。企业经营的基础领域就是依靠营销和创新。 1.营销目标 在设定营销目标之前必须先做出两项重大的决策,否则,将无法着手设定营销目标,这两项决策是专注决策与市场地位决策。首先,专注决策是指企业决定要在哪一个市场区域内竞争,企业必须先做出专注决策,才有利于取得最大的绩效,因此,专注决策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个人来说,一辈子若能专注于一件事,必能有一番作为和成就。例如,我几乎大半辈子专注于德鲁克管理哲学思想的研究、提炼、验证、施行、写作、咨询与传播,我专注于这一件事情上,并且乐此不疲。又如,德鲁克本人则以“关怀人类,奉献一生,从未间断”为准则,这足以证明“专注决策”的重要性。对个人来说,“专注决策”如此重要,更何况对企业和各类组织而言呢?有人认为,小公司根本无需专注,其实是大错特错,小公司要比大型企业更需要专注决策,因为它们的资源更稀少,竞争力更弱,如果不集中利用资源,将无法产生效益。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剖析

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剖析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1选题背景 由于利润操纵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利润操纵的理论研究虽然已有20 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利润操纵的定义仍未达成共识。所以研究利润操纵有利于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公司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投资者做出准确的投资选择;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准确的了解国家经济情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利润操纵问题在社会的各界中备受关注。对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研究,国内起步相对较晚。我国会计界专门研究企业利润操纵相关问题的文献较多,大多论述了企业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段,由此提出了若干针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治理措施,,并为我国企业利润操纵正规化提出了若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利润作为衡量公司经营成果的敏感指标,作为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一杆标尺,公司股东、管理者总想改变它以实现其眼前利益或长远利益。利润操纵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利润操纵是有其双面性的。一方面,它有着不可磨灭的正面意义,一定程度的利润操纵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遇到突发性世界时,利润操纵给管理者一个缓冲空间,便可以保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且可以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利润操纵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直接导致政府宏观调控、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投资决策的失误或偏差,影响着市场经济公正合理的运行,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对于此课题,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但国外专门对利润操纵(包括合法的盈余管理和不合法的会计造假)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但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却很多。分别关于企业管理人员奖金计划、政治成本、负债契约、总经理变更等与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而迪舟、所罗安和斯威尼则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后发现:被SEC 起诉高估收益的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重要动机是

德鲁克: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绩效精神的第一要求便是高绩效标准,对整个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组织必须养成争取出色成绩的习惯。同时,根据知识工作者的特点,企业必须将高绩效与知识员工的意愿相结,这就是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初衷。自我控制需的不仅是“自上而下”的目标确认,还有“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约占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8%)和金钱财富(约占7%)。这说明,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个人成长空间和工作自主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在理论基础上印证了“目标管理”对知识工作者的意义。 在人们印象里,谷歌是一家富于创新、气氛自由、甚至有些“散漫”的互联网公司。但事实上,谷歌有着十分精密严谨、完全数值化、令人“压力山大”的内部考核制度——OKR ,即目标和关键成果。 OKR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目标任务,并且依据项目进展来考核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流程是一个循环。 首先,明确项目目标。其次,对关键性结果进行可量化的定义,并且明确达成目标的或者未完成目标的措施。再次,共同努力达成目标。最后,根据项目进展进行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谷歌的目标考核按照季度和年度进行,首先在每一个OKR中,所有员工必须设立目标,这个目标,由几个重要的、可测量的指标体现,不能是空洞目标。比如在网站建设上,不能说“计划让网站更漂亮”,必须说让网站的“速度提高30%”,或是“用户交互程度提升15%”。 另外,谷歌在公司层面设立了OKR目标,在团队、管理人、普通员工层面均设立目标,这一目标系统,使得公司在正轨上运行。在每个季度,每个员工一般接受4到6个OKR考核,如果考核数量太多,则表明被解雇的可能性加大。 在每个季度末期,谷歌将会对OKR考核实施打分,分值从0到1.0。一般的分值为0.6、0.7,如果获得一分,则表明目标太简单,如果分值低于0.4,则员工需要反省哪里做错了。季度OKR 评分只需要几分钟,因此员工不需要在这方面花费很多时间,可以把时间投入在完成项目目标上。 在谷歌,包括CEO佩奇在内,所有人的OKR评分全部公开。在员工资料库中,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同事的打分,每个季度的OKR目标,分值都可以一览无余。这种考核评分公开,会给一些员工带来很大压力,但是这种信息公开,可以帮助各部门进行工作协作。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谷歌OKR评分并不是进行职务晋升的依据,但通过评分,每个员工都可以了解自己过去所完成的工作和项目。如果某位员工可能获提拔,人事部门可以很快捷地看到此人过去的成绩。 随机读管理故事:《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人,喜欢把一切事揽在身上,事必躬亲,管这管那,从来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给手下人去做,这样,使得他整天忙忙碌碌不说,还会被公司的大小事务搞得焦头烂额。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是子贱二世,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在公司的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