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

【过程与方法】

围绕课标,将本节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歌曲欣赏、影视短片、课堂讨论、自我展示、合作探究、课后习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通过研讨农村改革和开办特区相关史实,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

通过感受深圳的沧桑巨变,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课堂开始——(幻灯片)浏览几幅图片——喜看今日扬州

火车站: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

润杨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一桥飞架南北,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乡村新曲:看似平凡,但在过去却是奢望,是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同学谈身边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近30年,民富国强,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今天,看似平常的成就,却来之不易。中国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接近了民族复兴的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下面进入第一个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一个板块】

寻找新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先点题:主要介绍三中全会)

寻找新路,历经艰辛;路途曲折,惊心动魄。

1978年,一位高龄74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班朗读)

(幻灯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1978-12-13 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粉碎“四人帮”,我党只用了几个小时;而转变路线,谈何容易。它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为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准备。

(幻灯片)(首先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结束后的连接语)中国人民早就在期待着春雷的炸响。

下面我们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幻灯片)内容: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为了保证这次历史性转变顺利进行,不再走大的弯路,全会在组织上采取重大措施。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全会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图文显示)意义: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三中全会”有“三新”。

①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这样比一比,我们就会发现,三中全会实在是了不起。

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也只有五天(1978/12/18-22)。从78年到今年,已过去了28个年头了。三中全会的精神在今天有没有过时?

三中全会最基本的精神实质就是,倡导求真务实,允许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三中全会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仍普照中华大地。

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振臂高呼:(全班朗诵)

(幻灯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13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下面进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二个板块】

中国特色:改革的历程和成功(先点题:主要讲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

(幻灯片)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步?

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

①农村困境: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改革迫在眉睫。(这是多么大的一件事,可谓是千钧重担。)

②基本国情: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

③农民首创:是饿死,还是变革?走投无路的中国农民必须作出抉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幻灯片)

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过去有两样东西闻名全国:一是凤阳花鼓;

二是凤阳穷,十年有九年荒。

小岗村民签下了“生死状”,(点击图文)共有18位,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安徽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粮食大丰收,凤阳人一步跨过温饱线,告别了饥饿。

(显示其余3幅图片)

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83年初,全国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过改革,农村走上了富裕路。(幻灯片)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图文显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农村的改革,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下面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如何?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分配制度。)

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图片显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总结: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邓小平78年曾说:

(幻灯片)(全班朗读)“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下面进入第三个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三个板块】

和平崛起: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先点题:主要介绍对外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颗启明星是在邓小平倡导下创办的深圳特区。

(幻灯片)“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1979-4 “杀出一条血路”,是一句军事术语,承载了老人多么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

是多么的艰难。

禁区突破,国门打开。深圳人民放胆一搏,特区的生命力很快就迸发出来。

(幻灯片)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图文显示)课堂讨论: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深圳的沧桑巨变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深圳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的开放。

(幻灯片)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文演示,连续点击)

第1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第2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

第3步:相继开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第4步:到海南建省全岛办大特区;第5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第6步:内地开放。

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当年邓小平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特区不特的现象,已不足为奇了,中国已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了。

讨论对外开放的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课堂讨论)历史的回音——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幻灯片)课堂习作

活动内容:

围绕“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三个话题写一篇课堂习作。

活动要求:①联系实际;②所写问题角度要小;③相互合作、相互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质教案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 ②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②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教案2]

第9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 2.主要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决定:改革开放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 (2)历史性转变: (3)开辟道路。 (4)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解题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0年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创意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在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由于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基础知识薄弱,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充分认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参阅图片说说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那些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群众:鉴于……,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党政企不分,权力过于集中……应认 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问题与发现:从材料来看,三中全会上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的? 经济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儿开始?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组讨论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原因: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9专题三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2分课汇总(人民版) 专题三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选择题 2015年题组 1.(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 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 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考点】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据材料“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 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得人民公社这一行 政机构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建设的瓶颈,有必要进行政权改革,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标志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是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后,时间晚于题干,故 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严重。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程: ①自发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中央支持: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

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③推广全国: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④配套改革: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4)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主要内容: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4)结果: ①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背景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2.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 ①设立:1980年,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意义: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开放: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目的: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③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对外开放格局 (1)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 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

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2.教师简要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案例 姓名:张兆强 单位: 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时间:2012年9月20日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案例 【教学课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材依据】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刚学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基础上,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阐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和其后取得的突出成就。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特区的创办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析】 学习者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对知识的接受上已初步运用理性思维。当学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难曲折之后,认识到了在探索中前进不可避免有失误。但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节课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自然会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调动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师通过运用歌曲欣赏、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影视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巨大变化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并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激发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3)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的具体状况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

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________的决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辟;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模拟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取得大丰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________、______推行。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到______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 3.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__________________,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___________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要求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__________________,改革的_________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向________________。 改革的原则:________________、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________________开始。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________、、、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1988年设立并确立为经济特区。 2.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了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 3.1985年起,中共中央在、、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1990年,中共中央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①原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小试身手 1.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的是( ) A.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D.1984年中共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进行农村改革试点是( ) A. 安徽四川 B.安徽江苏 C. 四川江西 D.安徽浙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格尔木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年级 组别 高一历史备课人王志海授课时间2019.4 课题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个大国的转身 课型讲授新课 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的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版)中3·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切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上来,一方面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方面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广义上来说完成本课的学习也将有助于必修三4·3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的学习、领会与把握。本节内较容在高考考纲要求较高,考的较频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及其有关改革 开放的决策,认识它在新中国历史上的深远意义。 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认识其开放的层次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 料,学习搜集整理史料的能力和历史比较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 和发展过程和成就,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的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 难点 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教学 方法 比较法、启发式、阅读法、多媒体、自主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高一(7)班为理科班,班中同学比较活跃,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都较为熟悉,但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对外开放欠缺理性的认识。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明标自学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一、教学准备: 1、面向高中新授课 2、学生准备: ①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②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历史调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版)中3.2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切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上来,一方面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广义上来说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也将有助于必修三第四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一节的学习、领会与把握。本节内容在高考考纲要求较高,考的较频繁。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针对本校提倡的“先学——后批——自纠——点评——反思”教学流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对教学案中的“自学质疑”板块已有较好的把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其中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可能相对肤浅,仅停留在表象,对改革开放到底改什么怎么改,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认识不够深刻。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结合连云港市教育局倡导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设计思路展开的,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评价及完善功能。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尝试活动,在知识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设计思路 (1)从时间分配上来说,首先由学生回答课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占用10分钟,接着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完美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回顾上个单元: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的探索,在探索前期,制订了一五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八大上对国内矛盾做了正确的分析,但是在探索的后期,由于左倾错误这把火越烧越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谁错误发动的啊?毛泽东1966年,被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江青林彪,什么时候结束的?1976年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党,国家,人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期,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大家先把这一课快速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两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然而当时的中共中央是怎么做的? 大家快速阅读第一段内容(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是不是老师讲的话都是正确的,老师的指示你们都要遵循?不是,那你们应该怎么做啊?要批判,不能盲目跟从,搞个人崇拜,同样道理,两个凡是是文革的继续,是错误的。 在文革后期,人们已经看到文革是错误的,犯了错就要改,但是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仍然坚持两个凡是这种错误的观点,一时间,云雾笼罩人们心头,我们的行动指南到底是什么?使全国的工作出现了徘徊的局面。在这迷茫时刻,有一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是一篇什么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978年,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由于观点尖锐,不敢发表。但是因为良知和责任,他毅然把文章发到《光明日报》,编辑一看,非同小可,连夜把文稿送交中宣部部长胡乔木的手中,胡乔木看完后,把桌子一拍,说:“把这个作者叫到北京!我要亲自和他谈!”当作者来到北京,胡乔木握住他的手,好半天才说了这么一句:“我们这时候太需要这样一篇文章了!”然后商量组织一个编委会,一字字修改,最后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头版头条发表,题目也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泽东的话都是真理,那要靠实践来检验。一切真理来源于实践”,与当时的两个凡是的方针相冲突,对真理的标准有了疑惑 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什么讨论?(197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华国锋等少数人反对文章的观点,横加指责和压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和部分省市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提出要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通过这场讨论,人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中国人民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做了一个《解放……..》的重要讲话,(学生读讲话的内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 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 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

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 教师通过运用视频欣赏、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影视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巨大变化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并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激发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3)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的具体状况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的视频,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比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 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 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 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 方法 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几天前,他们还在农村的田野、工厂的车间、部队的军营。一夜之间,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同学们,你们知道给这些学子们带来人生春天的人是谁吗? 提示: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这一年他73岁。 4.材料展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里提出的。 5.教师提问:那么,“两个凡是”的提法对不对呢? 提示:我们可以来听一听邓小平是怎样说的:“‘两个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也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在这个问题上讲的事,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地点就不能同样照搬了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决定嘛。” 6.教师小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7.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视频链接: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段 2.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请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找出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1)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课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编写人:杨勇玲审核人:贾成鹏时间:2011年3月10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6、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7、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8、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主要内容:(1978年12月) (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2、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历史回眸: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历史回眸: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过渡]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外开放。 ◆合作探究二: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你是怎样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时才明确提出的) (4)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6)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2、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怎样兴起的?农村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1)原因: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三)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必修二专题三:2、伟大的历史性转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共0分) 1.(2011年12月长春市调研12题)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下列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答案】C 【点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C项错在变革了土地所有制上,我们的土地制度仍是国有。2.(2011年11月浙江调研18题)从下表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 ②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导致GDP出现负增长 ③改革开放前,受“文革”等因素影响GDP几无增长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解读图表材料的能力。由1820年到1913年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的变化可知①正确。由1950年到1998年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的变化可知④正确。②③不符合史实。本题考查了对经济数据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分析,第①项“近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说法正确,1820年占32.9%到1973年仅占4.6%,正反映了这一结论;第④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说法正确,1998年我国GDP份额上升到11.5%,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本题选B项,第②③项错误,材料中仅1913年GDP份额数据没能反映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导致GDP 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材料中仅1973年GDP份额数据,不能够说明“改革开放前,受“文革”等因素影响GDP几无增长,论据不够充分。 3.(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21题)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答案】A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88年,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所学史实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改变了人民公社的弊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2011年9月温州十校联合体14题)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A. 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 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 【过程与方法】 围绕课标,将本节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歌曲欣赏、影视短片、课堂讨论、自我展示、合作探究、课后习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通过研讨农村改革和开办特区相关史实,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 通过感受深圳的沧桑巨变,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一位老人,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一位伟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课堂开始——(幻灯片)浏览几幅图片——喜看今日扬州 火车站: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 润杨大桥:气势宏伟壮观,一桥飞架南北,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乡村新曲:看似平凡,但在过去却是奢望,是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同学谈身边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近30年,民富国强,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今天,看似平常的成就,却来之不易。中国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接近了民族复兴的目标。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折。下面进入第一个板块的学习。【学习第一个板块】 寻找新路: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先点题:主要介绍三中全会) 寻找新路,历经艰辛;路途曲折,惊心动魄。 1978年,一位高龄74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全班朗读) (幻灯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1978-12-13 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粉碎“四人帮”,我党只用了几个小时;而转变路线,谈何容易。它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为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准备。 (幻灯片)(首先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结束后的连接语)中国人民早就在期待着春雷的炸响。 下面我们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幻灯片)内容:三条路线的拔乱反正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