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祖莹咏诗

祖莹咏诗

祖莹咏诗

祖莹咏诗

祖莹出生于北朝的后魏时期,父亲曾当过太守,所以家里的藏书很多。祖莹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爱读书,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父母见他日夜不停地读书,怕伤了他的身子,就把灯藏起来,不让他晚上读书,。可祖莹仍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小小年纪就很出名了。传说他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就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当时的人成为“世圣小儿”。他常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长大后,祖莹党了车骑大将军,被封为文安县伯。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古诗9首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从军行七首·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注释 青海:青海湖 穿:磨穿 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汇总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汇总》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

人教版一年级至三年级古诗大全精编版

(人教版)小学一至三年级古诗汇总 1、一年级下册春晓①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③。夜来风雨声④,花落知多少。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 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 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2、村居①北宋]张舜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②醉③春烟。儿童散学④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注释: ①村居:住在农村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③醉:迷醉,陶醉。④散学:放学。⑤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 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3、所见清]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歌声振⑵林越⑶。意欲⑷捕⑸鸣⑹蝉,忽然闭口立。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⑷欲:想要。 ⑸捕:捉。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4、小池①唐]杨万里 泉眼①无声惜②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③。小荷④才露尖尖角⑤,早有蜻蜓立上头⑥。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关于读书的名人古诗

关于读书的名人古诗 每个人的进步,是离不开读书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名人古诗关于读书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读书的名人古诗【1】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6、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9、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10、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

书》 1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4、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15、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1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18、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19、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0、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2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2、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

朱子感兴诗

元赵孟頫书朱子感兴诗卷 .. 【规格】全幅27.5x317.4公分;拖尾27.8x59.8公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公元1254至1322年)。湖州吴兴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裔。仕元。 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諡文敏。诗文清远。书画为后世所宗。明王世懋评其书曰。文敏书多从二王法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王羲之。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王献之。至书碑。则酷李北海李邕岳麓娑罗体。元黄溍评云。赵氏用意楷法。穷极精密。故其出而 为行草。无不妙契古人。此卷为其行楷之精而清妙者。 陈子昂为初唐文坛首开风气的诗人,《全唐诗》存其诗近一百三十首。他创作的《感遇诗 三十八首》,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新唐书·陈子昂传》中有言:[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南 宋文学家刘克庄例举《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一些篇章,称其“读之有眼空四海,神游八 极之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亦喜爱这组感遇诗,受其启示,曾作感兴 诗二十首。元皇庆二年,赵孟俯书写朱熹的《感兴诗二十首》,赠给友人。此卷用笔清 秀苍劲,多含楷书笔意,结字大小相近,肥瘦参差,体势奇宕多姿。这卷墨迹纵二十八点 二厘米,横三百多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博学多才,.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在我国书法史上 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 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 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段话,不知孔子是在什么场合和对什么人说的,由于没有上下语境,给后人留下了困惑。何晏《集解》引东汉包咸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者所以成性。”意思是说,孔子这段话是讲进学修身的次序。而王弼《论语释疑》,则认为孔子的话是讲“为政之次序”:“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孰是孰非?“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究竟是讲什么?诗、礼、乐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关系呢?孔子的三句话,与“为政”是不沾边的,所谓“陈诗采谣”、“因俗立制”、“矫俗检刑”云云,纯属王弼个人的臆想发挥,“为政次序”之说是不值一驳的。包咸的诠释,言修身由学诗开始,然后依次学礼、学乐,以礼立身,以乐完成心性的修养。若据一般字面理解似乎没有错,问题在于它把诗与礼、乐完全割裂开来,诗是诗,礼是礼,乐是乐,三者互不相干,诗的作用在这里完全不见了。事实上,先秦的《诗》与礼、乐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容,相辅相成。在孔子的这段话里,诗、礼、乐三者不是并列的对举关系。孔子是专就学诗而言,给弟子指示学《诗》的门径。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进学要从《诗》学起,二是学《诗》要立足于礼义,完成于音乐。《论语》一书,主要记载孔子答弟子有关进学、修身、为政的提问。进学从哪里开始?学什么?怎么学?这些不仅是初入门的学子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即使对于一些业已在读的学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孔子对他们的为学问题作答,指示门径,自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进学要从《诗》学起呢?夏、商、周三代文献,遗留到春秋之世的甚少,至于“先王之法制”,更是少之又少,实际上只有《诗》、《书》两种。春秋晋文公绵上蒐田讲武,问赵衰谁可担任元帅,赵衰亟推郤縠,称他“说(悦)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书》是“政事之纪”(《荀子·劝学》),而且不尽可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诗》是周代乐歌的总汇,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渊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鲁,请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所作专场表演,从二《南》到《国风》,再到《小雅》、《大雅》、《颂》,顺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可知今之所谓《诗经》,当时称作《诗》,其实就是周代的乐歌。《诗》在先秦也不是用于“吟咏情性”的文学作品,而是施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周代礼乐繁文缛节,制度森严,“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汉书·艺文志》);但事实上周礼既没有成文的法律,也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孔子之时,既没有礼书,也没有乐书(参见邓安生《论“六艺”与“六经”》,载《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主要是以《诗》、《书》两种文献为教本,向弟子传授礼乐知识。当然,孔子的礼乐知识,除了《诗》、《书》,也有部分来自社会大课堂和他的前辈大师,但《诗》毕竟是他讲授礼乐最主要的文献依据。作为“先王之法制”,《诗》在先秦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并且人人耳熟能详,引《诗》、赋诗蔚为风尚(《左传》、《国语》、《礼记》大量引《诗》,《荀子》32篇,引《诗》83次,《孝经》18章,章章引《诗》。妇女日常生活引《诗》言事,可以鲁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重耳在齐所娶妻姜氏为代表),成为当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礼乐教化盛行的春秋战国之世,不知《诗》者必定寸步难行,更不必说“立身”和“专对”了。孔子指示弟子进学从《诗》学起,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尚与礼乐教化诉求。立足于礼,是说学《诗》的要点和关键是学习《诗》中所蕴含的礼义。学《诗》要立足于礼,首先是由礼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礼既是立国之本,“礼,国之干也”(《左传·僖公十一年》),是稳定社会秩序的纲纪:“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又是立身之本:“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不但主张以礼治国,“为国以礼”(《论语·先进》),“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借景抒情的诗句

篇一:借景抒情的古诗 借景抒情的古诗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飞花令--含有人的诗句(小学必备)

含有人的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5.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唐·白居易《长恨歌》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8.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1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1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5.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

1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18.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1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20.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2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其一》 25.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6.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 友》 2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魏晋·曹操《短歌行》 2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2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登黄鹤楼》 3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首中国最经典的古诗词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 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

源于诗词的作家笔名

源于诗词的作家笔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流传下大量的优美诗篇,言简意赅、含义深邃的名句比比皆是。一些知名作家择其妙意撷其精华而起笔名,既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显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現代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一生写了约30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和《八十一梦》等小说。据张恨水说,“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出来的。 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这首词,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就取了这个笔名,按他自己说是“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散文。朱自清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还嘱咐家里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面粉”,毛泽东曾赞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所述,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屈原的话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白。 现代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爱情诗以风格感伤凄清、朦胧婉曲,多用象征手法,能含蓄而深度地触及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忧思为特色,《雨巷》诗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月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唐代著名诗词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官之作 鸡声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岑参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杜甫 这里有四首七律唱和诗,是宋元以来许多谈诗的人喜欢评论的。唐肃宗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李傲率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兵二十万人收复长安,平定了安禄山父子之乱。十月丁卯,肃宗还京,入居大明宫。三年二月丁末,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此时李唐政权,方才转危为安,朝廷一切制度礼仪,正在恢复。中书舍人贾至在上朝之后,写了一首诗,描写皇帝复辟后宫廷中早朝的气象,并把这首诗给他的两省同僚看。两省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在大明宫宣政殿左右,是宰相的办公厅。中书省有政事堂,是宰相和大臣会议政事的地方。当时,杜甫官为左拾遗,属门下省。岑参官为右补阙,属中书省。王维本来是给事中,做了安禄山的伪官,此时刚才获得赦免,降为太子中允。他们都是诗人。贾至是中书舍人,是他们的上司,因而每人都做一首诗来奉和。当时和诗的一定不止他们三人,不过我们现在只能见到这三首。贾至首先作诗,称为原唱,王、岑、杜三人的诗是和作,合起来称为唱和诗。 官位较高的诗人,有资格每天进宫中朝见皇帝。他们对于宫廷中那些威严而又华贵的礼仪,印象极深,往往有诗记录。唐宋诗人作这一类诗的不少。方虚谷编《瀛奎律髓》,给这一种诗取了一个分类目,名为“朝省诗”。 朝省诗和应制诗同样都是宫廷文学。字句要求富丽,对仗要求精工,思想内容要有感恩颂德之意。创作方法纯然是赋,不能用有言外之意的比兴。这种诗,在初、盛唐时期尤其多,诗人们往往用这种作品表示其写作翰苑文章的才学。我们研究唐诗,也应该了解一下,虽然现在它们已没有用处。 贾至的诗第一联是描写一个“早”字。进宫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得用蜡烛。到了宫城里,才是黎明。“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紫陌”是紫红泥铺的路。第二联写大明宫的景色:千株嫩柳挂在宫门外,飞来飞去的黄莺绕着宫殿鸣啭。“建章”是汉高祖造的宫殿,规模宏大,传说有千门万户,后代诗人就用来代表宫殿。第三联写百官上殿朝见的情况: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上白玉的阶陛,只听得身上悬挂的剑和佩带物的声音。衣冠端正的身上,沾染着两旁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第四联就是感恩效忠的话了。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代表中书省的官署。此诗末一句,《唐诗纪事》作“终朝默默侍君王”,错得可笑。 王维的和作是紧紧扣住贾至原唱柏。第一联也写“早”:戴红头巾的卫士在宫门外传呼天亮了,宫里专管皇帝衣服的女官才把翠云裘送来伺候皇帝视朝①。汉朝时,卫士在宫门外学作鸡鸣以报晓,称为鸡人。翠云裘见于宋玉的赋,用来指御衣。晓筹是铜壶中报晓的筹子。第二联写朝见情况:宫殿的门都开了,各国官员都来朝拜皇帝。九天是最高的天,阊阖是天门。这一句实际上是宫殿开门的倒装句法。衣冠代表人物,冕旒是皇帝的朝冠,此处用作皇帝的代词。第三联写朝见时的景色:太阳光才照临到殿前的承露盘,薰炉中的香烟要飘浮到皇帝的衣服上去。汉武帝曾铸铜为仙人,掌上托着一个承接露水的铜盘,放在宫殿前。此处用来指宫殿前陈列的装饰物。皇帝的衣服绣有龙纹,称为龙衮,亦可称衮龙。第四联讲到自己的职司:朝罢之后,回到中书省,就应当为皇帝办事,起草各种诏书。“五色诏”是用典故,石季龙的诏书是用五色纸写的,故曰五色诏。此处只是用来作“诏”字的修饰语,其实唐代的诏书是用黄麻纸写的。

勤奋学习有关的诗句

勤奋学习有关的诗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刘禹锡 8.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张少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引自《荀子,劝学》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的意思是劝人要从小努力、刻苦学习,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

【唐诗三百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欣赏

【唐诗三百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欣赏 【作品简介】《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书法作品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2)前:向前看。(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4)念:想到。(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6)怆然:悲伤的样子。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7)涕:古时指眼泪,此

指流泪。涕下:流眼泪。【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天地宇宙茫茫无垠,遼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他年青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才华不得施展,最后终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时年四十二岁。陈子昂不仅诗歌创作丰富,在诗歌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在初唐诗坛的出现,

小学生情感共鸣于古诗文策略谈

小学生情感共鸣于古诗文策略谈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3期 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汤春霞 【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文,对小学生而言,古诗文也是他们学习阅读所喜闻乐见的。 让小学生真正获取阅读效果,不至于在阅读中囫囵吞枣,是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本 文从形成小学生情感共鸣于古诗文所做的策略思考,值得人们借鉴。 【关键词】 情感共鸣古诗文选策略思考 平时的古诗文教学,人们总以为解决背诵、感悟出作者在诗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即 万事大吉。而对于小学生通过怎样的渠道获取,总是在做着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到老鼠就是好 猫的事儿,很少能够让小学生与古诗文进行情感共鸣。窃以为,这是对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不 负责任,作为教师,必须在形成小学生情感共鸣于古诗文上做好文章,尤其必须做实文章。 一、做实小学生情感共鸣于古诗文的文章需学生能够充分意义上读 也许广大同仁对此提法怀有异议,现在的小学生阅读古诗文,有谁不在做实学生充分意义 上的读,孩子们每学一则古诗文,已经都在一定的时段里背得滚瓜烂熟的了。记性好的学生, 在前置性学习中即已背熟,一些记忆力有问题的学生,也已经在古诗文教学中和教学后背熟了。但窃以为,这里所说的学生背熟不可看作真正意义上的读。从平时的古诗文教学看,小学生对 古诗文的读,应当是学生颇具实际意义上的朗读,甚至就是有可能意义上的一些诵读。应当说 相关专家也认为小学生的读,不需要学生“摇头晃脑”。实际教学中,让小学生也开始进行朗 读和诵读,对学生而言,既可以增进朗读和诵读的兴趣,又可以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感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之古诗文的篇目,都朗朗上口。稍加指点和引读,学生会马上进入朗读和诵 读的艺术境界。学生如果比较真实地进行着充分意义上的读,也就比较容易能够形成与古诗文 作者的共鸣。譬如,和学生一起阅读诗圣杜甫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重点在引导学生 进行朗读和诵读上做文章,对于学生的朗读和诵读,先让学生去比较白由性地读,然后再播放 一些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想的朗读的音像,在学生能够比较理想地进行朗读时,再进行相关的诵 读示范,让学生近乎比较理想地与杜甫那种欣喜若狂的神态比较近距离地接触,获取着比较理 想的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感共鸣。 二、做实小学生情感共鸣于古诗文的文章需学生能够充分意义上知 做实小学生情感共鸣于古诗文的文章需学生能够充分意义上知,这里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 的“知”,知什么,不是简单知道其古诗文的词句,或者就是一些段落方面的意思,而是要让 小学生也知道一些作者的信息。知道作者的什么?就是知道一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一 生的际遇,尤其是作者创作古诗文作品时所逢的际遇,作者的个性特征乃至于作者的语言风格。也许人们会这样理解,小学生去阅读古诗文,让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于古诗文,就需要其能够获 取如此之多的东西,有这样的可能吗7应当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必须让小学生知晓点滴与古诗 文具有必然联系的东西,或者学生必需了解的东西。这就从一些意义上讲,让小学生也去做点 不可能中的可能性事情来也是颇具实在意义的。譬如教学陆游的《示儿》,陆游是何许人也? 小学生可能从以往所学的古诗文知晓一点,但作者写作此诗时又是怎样的情景?从一定意义上

历年高考诗歌客观选择.

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 8.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 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c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古诗文:写景

古诗文:写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

10首中国最经典的古诗词

10首中国最经典的古诗词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不过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 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长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 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能够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 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 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 外动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 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 后世影响长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 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 是我国宋代一位的女词人,是宋朝词坛的一颗明星。她以他自成一格 的词作,独树一帜,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在诗歌使上占据着重 要的位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