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归纳

一、绪论

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1、从动态性维度划分:

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态度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稳定的))

2、从意识性维度划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客体意识(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自我意识(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

3、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沟回)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1885)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要素)

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不像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直接的观察

和测量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内省发是不科学的。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威特海墨、考夫卡、苛勒)

观点:主要研究有关人的知觉过程,认为人的知觉过程就是构建

“完型”的过程。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研究: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可控)、无意识(不可控)

无意识分为(被压抑的无意识,潜伏的无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本能冲动,追求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原则,规则意识

3、“超我”:道德化的自我

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性感器):

1、口唇期(0-18个月)孩子刺激口唇(最大的快乐)

唇舌是动情区,依赖性和攻击性,产生贪婪和产生依赖

2、肛门区(18个月-3岁)肛门排放性性格

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区(3岁-6岁)生殖器(性感区)

出现性格角色分化(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4、潜伏期(6岁-12岁)玩伴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成长)两性期

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认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潜能能否得到发挥或实现完全在于环境与条件的影响。

20C心理巨大思潮“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7、认知心理学: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过程,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理论。

6、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的态度、讲究科学的方法)

发展性原则、联系性原则、道德性原则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

(什么是?内容?优缺点?)

二、注意

1、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两个特征:1、注意的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应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的强度与紧张度。

3、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监督

4、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性质和努力程度可将注意分为: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1、定义: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优点:不容易疲劳缺点:消极注意

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活动与变化、新异性{绝对新异性,相对新异性})

2、个人的主体状态

(个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对注意对象的期待)

有意注意: 1、定义: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针对性、容易疲劳)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1、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3、活动的合理组织

4、个人的意志品质、知识经验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针对性、高度的稳定性)

1、定义: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任何一支努力的注意。

5、注意的特征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广度(空间角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稳定性:1、类别:狭义:同一对象广义:同一活动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人的主体状态

3、人的意志水平

4、主体对活动的态度

5、年龄因素

6、神经类型特点

6、注意的起伏的定义:注意稳定性的周期变化(视觉、听觉、触觉的起伏)

起伏原因:1、感受性短暂下降2、有机体机能起伏

7、注意的分散:1、定义: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其它对象上。

2、原因:1、无关刺激的干扰

2、长时间的单调刺激

3、愤怒等不良情绪

8、注意广度的定义: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注意到所要注意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活动的任务

3、个人的知识经验

9、注意的分配:1、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不同的对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1、有一种活动特别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

(同时性)2、活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0、注意的转移:1、定义: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对象。

2、条件:1、原活动注意的强度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11、注意转移、注意分散、注意分配的区别

1、注意转移是有目的性的,主动的,积极的

2、注意分散是受干扰的,被动的,消极的

3、注意分配是有目的性的,主动的,积极的

三、感觉

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当前的,直接的,个别的,客观的)

2、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1、感受性定义: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能力大小)

2、感受性的种类:1、绝对感受性:对某一刺激物刚刚产生感觉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对不同刺激刚刚产生差异感觉的能力。

3、感受性差异: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

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不同。

4、感受阈限定义: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

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5、感受阈限德类别:(上、下)绝对(感受)阈限(端点值)

差别感受阈限(区间值)

感受阈限值低,感受能力高。(反比关系)

6、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韦伯定律K近似恒定正比,韦伯分数越小感受越灵

敏、费希纳定律)

3、可见光波长:380-760毫微米

4、视觉感受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分为:锥体细胞、棒体细胞

1、锥体细胞:位置(视网膜中央蝶形区域--中央窝)

功能(颜色、空间)明视觉(感受亮光)

2、棒体细胞:位置(视网膜边缘)暗视觉

5、视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感受性的变化。

明适应:由暗变亮(锥体细胞作用)暗适应:由亮变暗(棒体细胞作用)

6闪光融合的定义:多次短促的闪光刺激,使人眼将单个闪光感觉为一个稳定的连续光。

例子:高速转动的电风扇扇叶

7、视觉后像的定义:刺激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8、视觉对比的定义: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发的视觉变化。(明暗、彩色对比)

9、听觉的适宜刺激(20----20000Hz的声波)

10、其它感觉:

1、皮肤感觉:1、定义刺激物作用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

2、皮肤感觉的种类: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2、嗅觉与味觉:1、嗅觉定义:挥发性物质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嗅细胞而引起的感觉。

2、味觉定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觉感受器而产生的感觉。

人的基本味觉:酸甜苦辣

不同部位的味觉感受:舌尖甜、舌侧酸、舌根苦、舌中咸

3、内部感觉的类型: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内脏觉(机体觉)

11、感觉的心理规律:

1、感觉适应定义:刺激物对感受器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定义: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其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子:月明星稀(同时对比)药后喝水(继时对比)

3、不同感觉相互作用: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使另一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发生

变化的现象。(望梅止渴)

4、联觉定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四、知觉

1、知觉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知觉种类:1、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划分:视知觉、听、触、嗅、味(知觉)

2、按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划分:空间、时间、运动(知觉)

3、按反映事物的正确性划分:正确、错误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整体性(完型主义)定义:指认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同一整体的过程。

2、整体性的组织原则:接近性原则、连续性、相似性、闭合性(原则)

3、选择性的定义: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4、影响整体性选择的因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人的主观因素

5、理解性的定义:指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并赋予一定说明的过程。

6、影响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个人的兴趣爱好

7、恒常性的定义: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8、产生知觉恒定的原因:1、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稳定性2、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

9、恒常性的类型:大小知觉恒常性、形状知觉恒常性、

颜色知觉恒常性、明度知觉恒常性

(大小、形状、颜色、明度)

4、空间知觉的定义:指认对事物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的结果。

5、空间知觉的种类:深度距离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定义为例)

距离(深度)知觉定义:指人对物体的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6、单眼视觉线索:1、对象重叠(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明度和阴影透视

5、相对高度(位置)

6、结构极差

7、运动极差8 、平面大小

双眼视觉线索:---双眼视差,产生物体立体知觉的重要依据。

7、方位知觉:1、定义:指人对物体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自身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

2、人类主要方位定向:1、视觉方位定向2、听觉方位定向

3、定向方式:1、环境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方位判断。

2、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

3、人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采用不同的方向指标。

4、听觉方位定向:

1、听觉方位定向的规律:1、来自左右耳两侧的声音很少发生混乱。

2来自正前方的辨认准确,否则稍差。

3、来自上下火前后的声音容易混淆。

4、每侧耳圆锥面上的各个声音容易混杂。

5、听觉线索与方位定向

1、单耳线索:可定远近,不好确定方位。

2、双耳线索:时间差、强度差、声波位相差

8、时间知觉的定义: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的线索:1、外在标尺:1、自然界的周期变化

2、自然现象

3、计时工具

2、内在标尺:人体内部有节律的生理活动----生物钟

影响时间估计的因素:1、不同的器官:听觉要比视觉好

2、时间刺激与间隔的长短:短于1秒会高估,长于1秒会低估,

间隔越长读差越大。

3、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快,枯燥无味慢

4、人的情绪:积极情绪短,消极情绪长

5、期待:越期待出现时间越慢

6、回忆内容:丰富有趣内容回忆长

7、年龄与经验:年长好于年幼

8、职业:不同职业差异较大

9、运动知觉的定义:指人对物体在空间移动的知觉。

运动知觉种类: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定义:是物体按特定的速度或加速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的知觉。似动知觉定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视为运动;或把没有连续运动的物体视为连续运动。

似动知觉的形式:1、动景运动2、自主运动(游动运动)(自动效应)3、诱导运动

10、错觉的定义:在特定条件下,人对客观事物产生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

五、记忆

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三个环节:1、识记----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选择性)

2、保持----巩固知识经验的过程

3、再现----恢复知识经验的过程。

3、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

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识记储存---保持提取----再现

4、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划分:1、形象记忆

2、情景记忆

3、情绪记忆

4、逻辑记忆

5、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1、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

2、外显记忆(有意提取信息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处理方式:1、陈述性记忆2、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编码方式与贮藏时间不同: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5、记忆过程

1、识记的定义: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影响识记的因素:1、识记者的目的、态度、方法、情绪状态

2、识记材料的性质、难度和数量

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7个小点整合成三大点,不放心的可以拆开写)

2、保持的定义: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的特征:1、质的变化2、量的变化

保持的动态变化----遗忘

3、遗忘的定义: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即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错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遗忘规律:

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的下降,达到某一时间点后几乎不再遗忘,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6、遗忘的原因:1、记忆痕迹消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的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

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抑制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因素刺激干扰

的结果。干扰抑制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动机性遗忘说: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也称压抑说。

4、线索依赖性遗忘说:遗忘是由于检索线索困难所致。

7、如何减少遗忘----复习:1、即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复习多样化

5、活动复习

8、影响保持因素:1、时间2、材料的意义、数量、序列位置3、学习程度

4、识记的任务要求

5、识记后复习

6、再现(两种形式:再认与回忆)

1、再认的定义: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将其识别确认的过程。

2、回忆的定义: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7、根据信息的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不同,将记忆分为三个系统。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定义: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依然在脑中继续短暂保留其映像的记忆)操作记忆----短时记忆(定义:人脑对输入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

永久记忆----长时记忆(定义:人脑对输入信息充分加工,并长久保持的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7+ -2左右)

六、表象和想象

1、表象的定义:经历过事物不在眼前,人脑出现的有关该事物的形象,

是人脑对刺激痕迹的再现。

2、表象特点:1、直观性:反映事物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2、概括性: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

3、想象的定义: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叫想象表象。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4、想象特点:1、形象性2、新颖性

5、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划分: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6、想象的综合过程:

1、粘合:把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

在头脑中结合在意形成的新形象。

2、夸张:又称强调,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突出

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

3、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别到另一种事物,并创造事物的新形象。

7、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的定义: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语言叙述,文字描绘或图形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2、形成再造想象的条件:1、对语词与事物标志的正确理解。

2、丰富的表象储备。

8、创造想象

1、创造想象的定义: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的特点: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3、创造想象发展的条件:1、丰富的动机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极的思维活动

4、要有灵感和汗水

9、幻想

1、幻想的定义: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2、幻想的形式:1、科学幻想:有进步意义并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

2、理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

3、空想:与客观现实相违背,并且不可能实现的消极幻想。

七、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言语实现的、

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思维过程的特征

1、间接性: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

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事物,以推测事物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实现的本质,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

2、概括性:a.概括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

b.概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间接性以概括性为前提的。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划分: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划分: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3、根据思维结果的思考程度与意识清晰度划分:a.直觉思维b.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a.常规思维b.创造思维

5、根据思维原型划分:a.经验思维b.理论思维

(三)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抽象化

(四)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或技能,使问题得以明确的思维操作过程。

(五)问题解决的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策略分为

1、算法式策略:就是在问题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将问题解决。

2、启发式策略: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1、手段——目标分析2、逆向搜索3、爬山法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1、问题元素的排列与组合方式

2、问题情境包含元素的多少

2、认知结构:指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

3、定势: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功能固着:指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

5、情绪:积极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消极情绪妨碍问题解决。

6、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7、动机:1、动机的社会意义2、动机的强度水平(耶斯基——多德逊定律)

8、人的能力与个性特点:能力强者问题解决好,积极个性特点者问题解决好。

9、迁移:1、正迁移2、负迁移

10、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谐有助于问题解决,社会交往广泛有助于问题解决。(七)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1、定义: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思维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成分: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

2、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3、处于灵感状态

4、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

2、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更新观念,鼓励创造性行为

4、培养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

5、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活动

八、情绪和情感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1、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2、特征:1、是一种态度体验

2、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3、与生活信念相联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1、定义: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

2、表现:1、快感度:愉快——不愉快

2、紧张度:紧张——轻松

3、激动度:激动——平静

4、强度:强——弱

3、两极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基本的原始的情绪状态

根据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同体验将情绪情感分为四种状态:1)快乐2)愤怒3)恐惧4)悲哀

(四)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种: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

(五)情绪状态: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典型的情绪状态有三种:

1、心境:1、定义:深入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特点:具有弥散性

3、产生原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对个体影响较大的事件

2、激情:1、定义:强烈、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2、发展的三个阶段:a.身体和表情动作失控b.行为失去理智c.平息与平静状态

3、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言语过多不流畅

3、应激:1、定义: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

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产生原因:a.已有经验与面临的事件不一致

b.已有知识经验不足

3、应激反应:a.积极:急中生智、力大无比

b.消极:惊慌失措、四肢瘫痪

4、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生:a.惊觉阶段b.阻抗阶段c.衰竭阶段

(六)情感状态: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较高级的情感状态

1、道德感:1、定义: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语行为、思维

意图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2、产生基础: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认识。

3、形式:a.直觉的道德感b.形象性的道德感c.伦理性的道德感

2、理智感:1、定义:在认识或评价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

2、产生:建立在一定的理想与世界观基础上。

3、美感:1、定义: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特点:a.愉悦性的体验 b.倾向性的体验

3、美感的特征:社会性、民族性、历史性、阶级性

4、美感的产生:a.自然与人为的物质特征 b.道德与行为特征

九、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通过克服困难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定义: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由意志支配的行为。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行动中的困难:内部困难、外部困难、

四、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确定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环节

1、耶斯基--多德逊定律

2、动机斗争内容:a.原则性动机斗争

b.非原则性动机斗争

3、形式:a.接近——接近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

d.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2、确定行动的目的:

目的越深刻、越具有社会意义,越能表现出人的意志水平。

执行决定阶段

1、行动方法与策略的选择

2、设计合理、方法合乎规律

3、克服困难实现决定

4、克服体力与智力不足

5、克服原经验及内心冲突的干扰

6、新情况与原计划冲突时的果断决定

7、突发情况的坚持

8、个性与情绪的控制9、修正或放弃原方案

五、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独立性、

1、含义: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不随波逐流。

2、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盲目性、

2、意志的果断性

1、含义: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决定。

2、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优柔寡断、草率行事

3、意志的坚韧性坚定性、顽强性、

1、定义: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2、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动摇、执拗

4、意志的自制力

1、定义: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

2、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冲动任性、怯懦

六、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

2、通过实践活动锻炼意志

3、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通过纪律约束培养意志

十、个性极其倾向性

(一)什么是个性

1、定义: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组成:

1、个性倾向性:人活动的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3、二者关系: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调节,同时也影响着个性倾向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

2、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3、个性的独特性与一般性

4、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三)需要的定义:是客观事物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

(四)需要的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分:1、物质需要2、精神需要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将人类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两类。并细化为五个层次或七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2、需要具有层次性,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有高级需要的出现。

3、每一时刻都有最占优势的需要。

(六)动机

1、定义: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2、引发动机的条件:1、内在条件——需要2、外在条件——诱因

3、动机的作用:1、引发功能2、指引功能3、激励功能

(七)兴趣:个体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八)兴趣的分类

1、根据兴趣内容分:1、物质兴趣

2、精神兴趣

2、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分:1、直接兴趣2、间接兴趣

3、根据兴趣发展水平分:1、有趣2、乐趣3、志趣

(九)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泛性

3、兴趣的持久性

4、兴趣的效能

十一、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

1、能力的定义: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发展水平:1、才能: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2、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

(二)能力的种类

1、按照能力的倾向分:1、一般能力:完成各种活动所需要的

2、特殊能力:完成某种工作学习所需要的

2、按照能力的功能分:1、认知能力2、操作能力

3、社交能力

3、按照能力参与活动的性质分:1、模仿能力2、创造能力

(三)国外学者的智力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一般因素G

2、特殊因素S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1、计算N 2、语言流畅W

3、语词理解V

4、记忆M

5、推理R

6、空间直觉S

7、知觉速度P

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180种

1、操作过程——6种

2、内容类型——5种

3、产物结果——6种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1、空间智能2、音乐智能

3、言语智能

4、逻辑数理智能

5、人际智能

6、身体运动智能

7、内省智能8、博物智能

5、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四)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1、童年和少年时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2、人在18~25岁左右,大多数智力发展到了顶峰。

3、人的流体智力到中年之后开始下降,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稳步上升。

4、成年期是能力发展的稳定期。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五)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类别差异:1、一般能力:a.知觉差异b.记忆差异c.思维言语差异

2、特殊能力

2、水平差异:1、能力超常2、能力中常

3、能力低常

3、早晚差异:1、早慧2、中年成才3、大器晚成

(六)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遗传环境相互作用论:

1、遗传为能力发展提供先天的可能

2、环境为能力发展提供后天条件:

a.生活与营养条件

b.社会生活方式

c.家庭与学校教育

3、生活实践活动为能力发展提供锻炼机会

4、个性品质为能力发展提供支持

十二、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1、定义:是指人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动力特征: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指向性、灵活性。

3、气质的特点:先天性、稳定性、可塑性

(二)气质的体液说气质类型特点

由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和罗马盖伦提出。

根据四种体液在身体所占的比例多少将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血液、、胆汁质黄胆汁、、粘液质粘液、、抑郁质黑胆汁、。

1、胆汁质:精力旺盛,生气勃勃,热情,开朗,积极,坦率,刚强;

但感情用事,任性,脾气暴躁,情绪不够稳定。

2、多血质:动作敏捷,灵活好动,热情,活泼,兴趣广泛多变,善

于交际,富于同情心,乐观,适应性强;但意志力薄弱,

易屈服于挫折,性情浮躁。

3、粘液质:沉着冷静,稳定踏实,善于克服忍让,坚强而有耐性,

生活有规律;但缺乏活力,行动迟缓,为人拘谨,因

循守旧。

4、抑郁质:敏感,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情感深刻持久;但多愁

善感,情感脆弱,畏缩而孤僻。

(三)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气质的生理基础

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将气质划分为:

1、强而不平衡类型兴奋型、——胆汁质

2、强而平衡、灵活类型活泼型、——多血质

3、强而平衡、灵活类型安静型、——粘液质

4、弱型抑郁型、——抑郁质

(四)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1、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2、不同气质类型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不同。

(五)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正确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并采取针对性教育。

2、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有的放矢地教学。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并科学调控自己的气质。

4、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气质。

十三、性格

(一)什么是性格

1、定义: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特征:1、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

2、性格是稳定的,但又一定可塑性。

3、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因素。

4、性格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二)性格结构的特征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1、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

2、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特征

3、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在对自己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1、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的特征。

2、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

3、对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1、情绪的强度特征

2、情绪的稳定性特征

3、情绪的持久性特征

4、主导心境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1、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

2、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

3、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结构的动力特性

1、各种性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2、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

3、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四)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几种观点

1、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性格完全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

2、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性格完全由后天环境因素决定。

3、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综合论:遗传因素是性格形成的前提,环境与教育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实践活动与个体的主观努力起着促进作用。

(五)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综合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2、性别因素

3、体型

4、发育早晚

2、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1、亲子关系

2、家庭教育氛围

3、家长的示范

4、家庭结构

5、出生顺序

6、独生子女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1、学校的教育理念

2、教师教育方式

3、同伴群体

4、校园文化建设

4、社会文化因素:1、民族与种族文化2、社会制度

3、历史与阶级文化

4、地域文化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

普通心理学考试题(25分钟) 1、单项选择题(30题) 1.对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1.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 2.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 3.环境决定了在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4.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2.心理现象可分为()和人格两大类。 1.性格 2.心理过程 3.情绪情感 4.需要 3.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1.味觉 2.运动觉 3.平衡觉 4.机体觉 4.巴甫洛夫所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下列各项中,引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刺激物是:()。 1.口水 2.铃声 3.食物 4.灯光 5.以下哪一概念不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 1.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4.动力定型 6.皮亚杰的认知研究所采用的临床技术实际上是一种()。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实验法 7.不能够反映注意分配的是()。 1.边听讲边做笔记 2.自言自语 3.边吃完饭边看书 4.自拉自唱 8.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1.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3.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9.个体早期的想象大部分是()。 1.幻想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空想 10.很多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而()则难于适应,因为它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完整版)碱金属元素知识点整理

第五讲碱金属元素 1.复习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物理性质比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焰色反应实验的操作步骤;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碱金属元素相似性递变性 2.难点聚焦 (1)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O、1)相似性:碱金属元素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锂、钠、钾、铷、铯在性质上的相似性,碱金属都是强还原剂,性质活泼。具体表现在都能与 2 Cl、水、稀酸溶液反应,生成含R+(R为碱金属)的离子化合物;他们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是强碱; 2 O 2)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失电子渐易,还原性渐强,又决定了他们在性质上的递变性。具体表现为:①与 2 H O反应越来越剧烈,③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②与 2 CsOH RbOH KOH NaOH LiOH >>>>; (2)实验是如何保存锂、钠、钾:均是活泼的金属,极易氧化变质甚至引起燃烧,它们又都能与水、水溶液、醇溶液等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是易燃易

爆物质,存放它们要保证不与空气、水分接触;又因为它们的密度小,所以锂只能保存在液体石蜡或封存在固体石蜡中,而将钠、钾保存在煤油中; (3)碱金属的制取:金属Li 和Na 主要是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取;金属K 因为易溶于盐不易分离,且电解时有副反应发生,故一般采用热还原法用Na 从熔融KCl 中把K 置换出来(不是普通的置换,而是采用置换加抽取的方法,属于反应平衡);铷和铯一般也采用活泼金属还原法制取。 (4).焰色反应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所用火焰本身的颜色要浅,以免干扰观察. (2)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本身在火焰上灼烧时应无颜色,同时熔点要高,不易被氧化.用铂丝效果最好,也可用铁丝、镍丝、钨丝等来代替铂丝.但不能用铜丝,因为它在灼烧时有绿色火焰产生. (3)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将其表面的氧化物洗净,然后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以除去能起焰色反应的少量杂质. (4)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片,因为钾中常混有钠的化合物杂质,蓝色钴玻璃可以滤去黄色火焰,以看清钾的紫色火焰. 3. 例题精讲 例1 已知相对原子质量:Li 6.9,Na 23,K 39,Rb 85。今有某碱金属M 及其氧化物2M O 组成的混合物10.8 g ,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和干燥得固体16 g ,据此可确定碱金属M 是[ ] A 、Li B 、Na C 、K D 、Rb 解析 设M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当设混合物全是碱金属或全是碱金属氧化物时有如下关系: 22222M H O MOH H +=+↑ 222M O H O MOH += 10.8 g →10.8×[(A +17)/A]g 10.8 g →10.8×[2(A +17)/(2A +16)]g 但实际上该混合物中碱金属及其氧化物都存在,则可建立不等式:[10.8(17)/]16[10.8(17)/(8)]A A A A ?+>>?++。 解得:35.3>A >10.7,从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知该碱金属只能是钠。 答案 B 例2 为了测定某种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包括足量的水)的总质量为ag 。将质量为bg 的某碱金属单质放入水中,立即塞紧瓶塞,完全反应后再称量此装置的总质量为cg 。

《普通心理学》试卷四及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卷) 专业:课程名称: 考试时间: 一、名词解释24% 1、无意注意 2、感觉 3、再造想象 4、创造性思维 5、理智感 二、填空题18% 1、心理过程研究的是------------------------、 ---------------------和--------------------。 2、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 3、注意有存在对活动的--------------和---------------功能。 4、-----------年,心理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的诞生。 5、人的内部感觉有------------、----------------和---------------。 6、--------------------定律提出心理能量随着刺激物的乘方函数而变化。 7、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8、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例如-------------。 9、形象记忆是-----------------------------------------------------------------------。 10、过度学习达到-------------时保持效果最佳。 11、画家擅长-------------思维。 12、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和---------------。

有机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必记知识点 目录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三、必记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四、必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五、必记有机物的鉴别 六、必记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除杂) 七、必记有机物的结构 八、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九、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十、必记一些典型有机反应的比较 十一、必记常见反应的反应条件 十二、必记几个难记的化学式 十三、必记烃的来源--石油的加工 十四、必记有机物的衍生转化——转化网络图一(写方程) 十五、煤的加工 十六、必记有机实验问题 十七、必记高分子化合物知识 16必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浑浊),热水中溶解度大(澄清);某些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1、含碳不是有机物的为: CO、CO2、 CO32-、HCO3-、H2CO3、CN-、HCN、SCN-、HSCN、SiC、C单质、金属碳化物等。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常见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氟里昂(CCl2F2)、氯乙烯、甲醛、氯乙烷、一溴甲烷、四氟乙烯、甲醚、甲乙醚、环氧乙烷。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特殊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苯酚:特殊气味;乙醛:刺激性气味;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 ☆低级酯:芳香气味;丙酮:令人愉快的气味 6、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质谱法确定相对分子量;红外光谱确定化学键和官能团;核磁共振氢谱确定H的种类及其个数比。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高考化学复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复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总结 碱金属都是银白色的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密度小,熔点和沸点都比较低。以下是碱金属元素知识点,请大家掌握。 1.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包含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六种元素.由于钫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中学化学不作介绍.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相似性: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其中Li原子次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总是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显+1价. 递变性:Li、Na、K、Rb、Cs等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颜色:银白色金属(Cs略带金色光泽). (2)硬度:小,且随Li、Na、K、Rb、Cs,金属的硬度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弱所致.碱金属的硬度小,用小刀可切割. (3)碱金属的熔点低.熔点最高的锂为180.5℃,铯的熔点是28.4℃.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4)碱金属的密度小.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锂的

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的密度逐渐增大.但钾的密度小于钠的密度,出现反常现象.这是由于金属的密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原子质量,另一方面是原子体积,从钠到钾,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的作用,所以钾的密度反而比钠的密度小. 4.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与钠一样都是活泼的金属,其性质与钠的性质相似.但由于碱金属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其金属活泼性有所差异,化合物的性质也有差异. (1)与水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2R+2H2O=2ROH+H2(R代表碱金属原子) 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生成物的碱性增强. 例如:钠与冷水反应放出热量将钠熔化成小球,而钾与冷水反应时,钾球发红,氢气燃烧,并有轻微爆炸.LiOH是中强 碱,CsOH是最强碱. (2)与非金属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的单质可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物都是含R+阳离子的离子化合物. 递变性:碱金属与氧气反应时,除锂和常温下缓慢氧化的钠能生成正常的氧化物(R2O)外,其余的碱金属氧化物是复杂氧化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3)含醛基物质(氧化)(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普通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 2、思维: 3、动机: 4、感觉: 二、填空题:(16%) 5、人的心理现象形式多样,为便于研究分成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和 . 6、知觉的基本特性是、、、。 7、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将思维分为、、。 8、注意的品质有、、、。 9、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三、选择题:(20%) 10、心理学是研究。 ①人的行为科学②人的思维科学 ③人的意识科学④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1、一天,某班新转来了一个同学,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这种注意属于。 ①有意后注意②无意注意③有意注意 12、在人的感觉中,对人的认识作用最大。 ①听觉②嗅觉③视觉④肤觉 1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1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 ①心境②美感③激情④应激 15、“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 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6、智力的核心是能力。 ①想象②注意③记忆④抽象思维

17、是评价个人品德的最终依据。 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 18、提出需要层次论的心理学家是。 ①弗洛伊德②韦克斯勒③马斯洛④吉尔福特 19、打字员对文稿的记忆是记忆。 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 四、简答题:(24%) 20、怎样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复习或练习 21、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22、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3、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五、论述题:(24%) 24、论述思维的本质。 25、试述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出卷人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3、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题:(16%,每个空格1分) 5、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6、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8、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动景、自主、诱导 三、选择题:(20%,每题各2分) 10、④ 11、② 12、③ 13、③ 14、① 15、② 16、④ 17、 ④ 18、③ 19、②

普通心理学题库汇总

普通心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 (1) 二、单项选择题 (2) 三、多项选择题 (5) 四、判断题 (6) 五、名词解释 (8) 六、简答题 (9) 七、论述题 (12) 八、案例分析题 (12) 一、填空题 1、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以将能力分为和两种。 2、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 和思维。 3.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即结构 和结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和四个方面。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主要有、和美感。 5.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和动机。 6.主要的语言区包括、、。 7.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不同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卡特尔将能力分为和。 8.古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9.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和。 10.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 以将能力分为和两种。 11.自我功效论的提出者班杜拉把期待分为和两种。 12.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主要有、和美感。 13.一般能力即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14. 最早提出人格特质论的心理学家是;热情、直率、好激动、刚强是 气质类型的特点。 15.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将智力分为内容、和。 16.情绪和情感的包括独特的主观体验、和等三个成分。 17.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兴趣称为是直接兴趣,由认知事物的目的和结果 引起的兴趣是间接兴趣。 18.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的理论是。 19.两个全称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全称的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特称结论,这种效应被称为是效应。 20.认为人们看到“有些A不是B里”,容易认为“有些B不是A”,这种观点属于推理的理论。 21.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被称为是。 22.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是。

金属材料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第八单元知识点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优点(1)熔点高、密度小(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盐 + H2↑ 3、金属 + 盐→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普通心理学答案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业一: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A.二元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构造主义 2、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语言运动区也叫做()。 A.下丘脑 B.布洛卡区 C.大脑中枢 D.杏仁核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A.思维决定意识 B.存在决定意识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存在先于本质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A.巴甫洛夫 B.约翰?穆勒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5、()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冯特 D.雷蒙德 6、()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A.强刺激 B.弱刺激 C.远刺激 D.近刺激 7、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 A.反应 B.意识 C.脑电 D.神经冲动 8、色觉属于()的一种。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9、所谓(),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A.刺激 B.感觉 C.编码 D.心理

10、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等。 A.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 B.视觉、听觉、嗅觉、平衡觉 C.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11、在颜色一致的前提下,要求从一群图形“V”中搜寻图形“O”,发现“V”形数目的多少,不会影响检测出“O”形的速度。原因是两种符号的差别只是发生在原始特征的水平上。这个试验叫做()。 A.解剖实验 B.光照试验 C.视觉搜索试验 D.脑电监测实验 12、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当观察着俯视或仰视时,他知觉到同一物体的大小要比直立正视时()。 A.大 B.小 C.相等 D.时大时小 13、在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的大小有关系。 A.光线 B.色彩差异 C.投影 D.移动距离 14、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元素的知识点整理.doc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相对原子质量=

二、元素符号 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 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 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质子数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 COOH OH 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H H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C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 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H C 2H 5CH 3C C H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 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成分有(A)能力 2、人得听觉主要受(D)得控制。(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就是(C)兴奋与抑制 4、“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B)第二信号系统得活动 5、感受性就是(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得感觉能力 6、听觉得适宜刺激就是(A)空气振动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得描述不正确得就是(B)声波得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8、下列关于平衡觉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C)人平躺得时候,平衡觉较弱 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得(B)选择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得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得一幕这属于B)情景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得概括性得有(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12、根据(A)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A)思维得形态 13、下面哪一种对梦得态度就是正确得A)梦就是一种正常得生理与心理现象。 14、需要就是指(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得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得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就是(B社会需要 16、根据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D)在最高层。D)自我实现 17、动机就就是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得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得一种内在得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8、定势得作用其实就就是(D)无意识动机 19、内驱力其实就就是(A)生理性动机 20、身段表情可以分成(B)手势与身体得姿势 21、情绪有(A)几种功能A)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2、“人就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就是情绪得(A)理论得观点。 A)情绪得外周理论 23、根据伊扎德得观点敌意就是(D)三种基本情绪组合成得复合情绪。(D)愤怒、厌恶、轻蔑 24、(C)就是一种心理特征,就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得心理条件。(C)能力 25、一个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情绪易激动,这就是在描述她得(C)气质 26、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27、脑神经有(C)对。(C)12 28、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得(C)方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得水平 29、以下哪一概念不就是由巴甫洛夫提出得?(A)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30、以下对知觉特征理解正确得就是A)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在人脑中得反映 1、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得事物得心理浮现称为( C表象 2、人得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就是(A记忆得作用 3、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得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得趋势,这种现象称为B定势 4、对裂脑人进行精细实验研究从而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得不对称性,为此获得诺贝尔奖得学者就是( B罗杰、斯佩里 5、反射活动效应器活动得结果又作为一种新刺激传入中枢,并进一步影响中枢得活动,使之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得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B反馈 6、多血质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得基本特征就是 C强、平衡、灵活 7.编制世界上最早得一个智力测量表得就是 C比奈-西蒙 8、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D感觉阈限 9、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得需要理论叫 B需要层次理论 10、对延续与发展有机体生命所必需得客观条件得反应叫(A需要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就是(A)能力 2、“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得活动 3、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 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4、脑神经有( C)对。(C)12 5、(D)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得科学 D、1879 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B.德国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元素金属性强弱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 元素金属性强弱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元素金属性强弱 导读:以下内容为高中化学元素金属性强弱总结,希望对 广大高中生有用,仅供参考。 金属性——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 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Cu。 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 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 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 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 换不活泼金属。但是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 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9.气态金属原子在失去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消耗的能量越少,其金属性越强。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 )≤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 2/H 2O )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 ≡C —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 2 + 6OH - == 5Br - + BrO 3- + 3H 2O 或Br 2 + 2OH - == Br - + BrO - + H 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I -、Fe 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 —、—OH (较慢)、—CHO 的物质 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Br -、I -、Fe 2+ 3.与Na 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 、—COOH 的有机物 与NaOH 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 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 2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 2气体; 与NaH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 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 2NCH 2COOH + HCl → HOOCCH 2NH 3Cl H 2NCH 2COOH + NaOH → H 2NCH 2COONa + H 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 和呈碱性的—NH 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 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 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 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 3)2+ + OH - + 3H + == Ag + + 2NH 4+ + H 2O 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 3 + NH 3·H 2O == AgOH↓ + NH 4NO 3 AgOH + 2NH 3·H 2O == Ag(NH 3)2OH + 2H 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 3)2OH 2 A g ↓+ RCOONH 4 + 3NH 3 + H 2O 【记忆诀窍】: 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 3)2OH 4Ag↓+ (NH 4)2CO 3 + 6NH 3 + 2H 2O 乙二醛: OHC-CHO + 4Ag(NH 3)2OH 4Ag↓+ (NH 4)2C 2O 4 + 6NH 3 + 2H 2O 甲酸: HCOOH + 2 Ag(NH 3)2OH 2 A g ↓+ (NH 4)2CO 3 + 2NH 3 + H 2O 葡萄糖:(过量)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2A g ↓+CH 2OH(CHOH)4COONH 4+3NH 3 + H 2O (6)定量关系:—CHO ~2Ag(NH)2OH ~2 Ag HCHO ~4Ag(NH)2OH ~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 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 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 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4)实验现象: ① 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 ),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机物为多羟基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 4 == Cu(OH)2↓+ Na 2SO 4 RCHO + 2Cu(OH)2RCOOH + Cu 2O↓+ 2H 2O HCHO + 4Cu(OH)2CO 2 + 2Cu 2O↓+ 5H 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 2O↓+ 4H 2O HCOOH + 2Cu(OH)2 CO 2 + Cu 2O↓+ 3H 2O CH 2OH(CHOH)4CHO + 2Cu(OH)2CH 2OH(CHOH)4COOH + Cu 2O↓+ 2H 2O (6)定量关系:—COOH ~? Cu(OH)2~? Cu 2+ (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 ~2Cu(OH)2~Cu 2O HCHO ~4Cu(OH)2~2Cu 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HX + NaOH == NaX + H 2O (H)RCOOH + NaOH == (H)RCOONa + H 2O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