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审讯方法

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审讯方法

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审讯方法
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审讯方法

浅析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与讯问方式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犯罪嫌疑人作出真实和完整供述的消极的心理活动。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接受讯问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矛盾重重。刑侦民警在讯问实践中,支持嫌疑人拒供行为的心理原因不同,在讯问中表现各异,侦查人员要准确、有效的把握嫌疑人的心理障碍。侦查人员根据案情,确定讯问的目标和讯问的基本任务。采取不同的讯问方法,确保嫌疑人如实供述,进一步理清犯罪情节,最关键理清嫌疑人作案的主观动机。

1、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障碍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总的心理倾向是趋利避害,企图逃避打击,表现出畏罪、侥幸、抵触、悲观的心理障碍。

1.1畏罪心理。犯罪嫌疑人一是担心供述后受到法律的追究,被判刑罚甚至判重刑;二是担心对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带来的影响;三是担心自己的家庭、父母、妻子、子女、朋友等受到牵连;四是担心供述后遭到相关人员的(特别是地域犯罪和同案犯)报复。

产生畏罪后,犯罪嫌疑人就千方百计地掩盖和隐瞒犯罪事实的真相,否认犯罪,幻想用通过否认自己与案件的全部或部分关联来逃避打击,关键情节上言辞谨慎,努力克制其内心的恐惧,采取对抗讯问,蛮不讲理、一言不发、失口否认、甚至谎供。犯罪嫌疑人进一步表现出思维紊乱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答非所问东扯西拉,语无伦次。更有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存有高度的戒备心,侦查人员一字一句都用心琢磨,疑神疑鬼,倒以试探、推诿来抵制讯问。

1.2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感。犯罪嫌疑人不是到案才产生的,一般在犯罪动机或犯罪时就已经存在。一是自认作案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没有留下痕迹;二是自认为同伙在逃、被害人死亡、知情人无法找到,盲目相信攻守同盟;三是自认有后台和靠山,在外面有人活动关系;四是自认为有对付侦查讯问的经验和方法(主要是侵财案的累犯),无视侦查机关的侦查能力和侦查人员的讯问能力,犯罪嫌疑人自信能抗过侦查机关讯问,曾审讯一盗窃犯,他直接给我讲能在公安机关抗过十天。

侥幸心理产生后,便成为犯罪嫌疑人对搞侦查人员讯问的精神支柱,加大犯罪嫌疑人逃避讯问的自信感,大胆地筹划对付讯问的伎俩,百般地掩盖犯罪事实。使用各种方法,试探摸底,花言巧语骗取信任,避重就轻,蒙混过关,竭力狡辩,

死不认账。

1.3抵触心理。抵触心理表现对侦查人员和公安机关及整个社会的不满和敌视的心理。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很多,一是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对法律认识不到位,他不认为是犯罪;二是将自己的犯罪归因于社会或他人,他仇视整个社会,要求整个社会的人和事顺应他,或对生活没用信心。三是侦查人员的违法行为或言行过激,损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和自尊心,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突然导致犯罪嫌疑人的抵触和对立。

产生了抵触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表现公开抵触和消极抵触。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冲动,行为暴跌,缺乏理智,出言不逊,挖苦讽刺侦查人员,气焰嚣张蛮横对抗。另一种消极情绪受到压抑,反应冷漠不予理睬,沉默不语。

1.4悲观心理。悲观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败露,面对法律对自己的惩罚,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了信心的心理活动。产生悲观心理的原因一是害怕被判处刑罚,惧怕日后漫长的监狱生活,失去自由的绝望感;二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无法正确面对现实被追究的刑罚,无法摆脱和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导致丧失生活的情趣和希望;三是害怕抓获后生活处境的反差太大,原来生活在人上人,一下到了地狱,突然发展到对生活的极端对立的态度;四是犯罪后自责,后悔觉得没脸见人,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悲观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最严重的一种供述心理障碍,因在悲观心理的强烈冲击和压迫下,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毁灭了犯罪嫌疑人的任何欲望,生理和心理极端反常,不能控制自己。在讯问中表情冷漠,反应迟钝,极度忧愁;表现异常烦躁不安,暴躁如雷;最后表现怀疑一切,仇视一切,听不进任何劝告和警告,采取自暴自弃或顽抗到底。

2、讯问的方式。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侦查人员在形成讯问笔录之前,通过案情报分析及初步接触后,分析犯罪嫌疑人可能有那种心理障碍,可能对我们的讯问产生那些障碍。有的犯罪嫌疑人可能有几种心理障碍,侦查人员认真分析,采取重点突破的讯问方式和迂回渐进的讯问方式。

2.1重点突破的讯问方式。重点突破的讯问方式一般适用于已经有比较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涉嫌犯罪的审讯对象。侦查人在讯问某个整体性或局部问题时,以比较确实、充分的证据材料为后盾,直接向犯罪嫌疑人追问主要犯罪事实或关键情节,使其不得不作出正面回答,发挥已掌握证据的威力,突破主要案情或关键问题,待打开缺口,然后再追启案件的其他问题,最终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

全部案件事实。重点突破的讯问方式,更适用于初犯、偶犯。同时要把好度,侦查人员千万不能诱供和逼供。

2.2迂回渐进讯问的方式。迂回渐进讯问方式是侦查人员再追问某个佤全局性或局部问题时,由于在相关问题上掌握的证据材料不够确实、充分,对已有的证据材料尚存疑问时,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侧面迂回,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发问,慢慢地一步一步的接近讯问目标。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侦查人员不能一下触及案件核心和本质问题,而是有意识避开犯罪嫌疑人高度关注和防备的主要事实和情节,从次要问题和外围情节入手,采取自由交谈和嫌疑人像吹牛的方式讯问一些似乎与案件无关的问题,让嫌疑人不清楚侦查人员的意图,搞乱嫌疑人的防备心理,逐步形成对后面追问问题的铺垫。堵死嫌疑人可能进行狡辩的退路。这种渐进的方式,侦查人员自己对讯问的问题的次序要精心的设计,精心组织,事先要作好准备工作。

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主要讯问的侦查人员在事先对案情要分析,作好与嫌疑人战斗的心理准备,只要认真分析嫌疑人有可能是那种心理障碍后,有针对性的选好讯问方式,找准讯问嫌疑人的突破口,以达到我们讯问的目的。让嫌疑人如实供述,做到证据确实、充分。

浅析政策攻心策略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浅析政策攻心策略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摘要:预审是一种司法程序,是刑事诉讼中审判前的程序。在预审过程中,侦查 人员利用审讯谋略,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同违法犯罪人员斗智斗勇。预审人员通过 对案件的具体分析和细致的研究发现犯罪线索,同时通过对犯罪人员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 征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犯罪人个体特征和不同情境下犯罪人的心理分析,剖析了不同犯 罪人所具有的不同特质,并阐述了如何运用政策攻心策略来达到揭露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侦查讯问;侦查谋略;政策攻心 一、预审学中关于心理学的描述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指心理过程。 从刑事诉讼的角度看,审讯是侦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斗争从隐蔽转入公开。审讯人员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讯问,听取犯罪嫌疑人关于自己有罪的供述和无罪的辩解,为检验已取得的侦查成果及进一步揭露和证实犯罪提供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审讯过程又是审讯人员通过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地直接交往活动,对案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过程。进行讯问要求侦查人员通晓心理学原理,以便识别被告人、嫌疑人和伪证者隐瞒真相的行为;选择有助于查明犯罪动机和目的,消除有碍于受讯问人供述真情的各种因素的策略手段;确定对待受讯问人的最佳行动方式。 预审是一场尖锐复杂的面对面的斗争,同时也是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利用唇枪舌剑同犯罪分子进行的短兵相接的说理斗争。因为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总是采取各种隐蔽方式和诡秘手段,妄图逃避侦查。当他们被逮捕后,基于他们原来的犯罪立场和特殊的心理状态,绝不会轻易的缴械投降。他们为了逃避法律制裁,总是极力掩盖事实真相,竭力摆脱罪责,往往用拒供或者伪供等手段对付审讯。因此在预审中要想取得犯罪分子的真实口供,全面收集证据,势必会遇到很多障碍。在这场激烈复杂的斗争中,如何根据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正确的运用审讯策略,使犯罪分子彻底交代罪行,保证预审顺利进行,则是预审过程中必须研究的课题。 审讯策略和审讯方法有密切联系,它是各种审讯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审讯策略的运用,要根据被审讯人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以及所掌握的犯罪事实和证据等,机动灵

浅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保持沉默的应对策略教学教材

浅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保持沉默的应对策略 一、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的概念和特点 反审讯是审理案件时当事人采取各种手段与审讯人员进行对抗的一种形式,是一场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激烈的心理交锋战。犯罪嫌疑人为隐瞒犯罪动机、逃避罪责、逃脱惩罚,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与侦查人员进行对抗,其中审讯过程便是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人员的关键环节,审讯过程中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立性,预示着犯罪嫌疑人不会轻易地就自己的犯罪事实作出供述。因此,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会运用各种反审讯手段大做文章,以达到逃避或是减轻罪行的目的。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118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现今确立的是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犯罪嫌疑人在与犯罪有关的情节问题上不享有沉默权。 在实际办案中,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时不主动交代案情,不开口说话,以此来对抗审讯人员的讯问,使审讯陷入僵局,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使用保持沉默伎俩的犯罪嫌疑人无论审讯人员如何讯问,其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就是不开口说话,就算说话也只是敷衍审讯人员的讯问,答非所问,漫不经心,根本不会提供有效的口供。而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定案的重要证据,主要是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而获得,并且口供也是查明犯罪事实,印证其它证据材料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些犯罪嫌疑人知道口供的重要作用后,就常常使用保持沉默的方式作为他们的反审讯伎俩,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达到他们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 二、保持沉默型反审讯伎俩的应对策略

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

持续了约300年。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其中,F.A.Mesmer 主张"动物磁性"是心理障碍的根源。这一学说也无科学根据,但却导致了催眠术的成功应用,并被后人称为梅斯梅尔现象。还有一派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由于不愉快的心理体验、隐蔽的冲突和情绪创伤引起,称为分析学派。虽然,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癫狂篇描述精神病人,但是把精神病视为神鬼作崇的见解也早已存在,少数精神病人被当成有神秘力量的异人加以崇拜,而大多数则受到鞭笞、锁绑、嘲弄和遗弃,“请神送鬼”至今仍时有所闻。 现在认为,心理病理或心理变态是因为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至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其所以“没有能力”,可能有器质性缺陷(如脑损害)的原

第12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第十二章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练习题 【多选题】 (一)A型题 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哪一个是错的 A.个性的形成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都有关系 B.个性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C.个性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童年生活经历对个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E.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在日常活动中处事待人的习惯方式2.以下有关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错的 A.人格障碍一般始于未成年时期 B.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一旦形成就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C.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 D.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其症状程度在成年后有所减轻 E.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在遭受严重的生活事件之后个性偏离正常,也可以 称为人格障碍 3.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穿戴异性服饰由此引起性兴奋,最恰当的诊断应为 A.异装症 B.易性症 C.同性恋 D.恋物症 E.摩擦症4.有关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说法,哪一条是对的 A.性格明显内向,回避社交,多离群独处 B.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C.比较关注别人对他的看法

D.以自我为中心,强求别人满足其需要或意愿 E.常合并智能障碍。 5.与违法犯罪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格障碍类型是 A.偏执性人格障碍 B.分裂样人格障碍 C.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D.表演性人格障碍 E.强迫性人格障碍 6.关于表演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哪一条是错的 A.感情用事,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 B.暗示性强 C.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渴望被别人注意 D.穷思竭虑,经常思考一些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E.卖弄风情,喜爱挑逗,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7.以下有关性心理障碍患者的说法,哪一项是对的 A.性心理障碍患者多有人格障碍 B.性心理障碍患者多数性欲低下,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家庭关系往 往不和谐 C.性心理障碍患者发生违法行为,可不追究其责任 D.性心理障碍患者对社会生活适应差 E.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充分的辨认能力 8.以下不属于性偏好障碍的是 A.露阴症 B.恋物症 C.易性症 D.摩擦症 E.性施虐症与性受虐症 【X型题】 1.以下关于同性恋的说法,哪些是对的

浅谈审讯中嫌疑人心理特点及审讯策略

浅谈审讯中嫌疑人心理特点及审讯策略 人的行为由思想指挥,而人的思想又深不可测,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是人与人之间解决对抗矛盾各种手段中最深层次的交锋。职务犯罪侦查其实就是与侦查对象斗智斗谋,运用证据及侦查手段攻其心,迫使其交代犯罪事实的过程。掌握和研究侦查对象在审讯中的心理,通过察颜观色、语言沟通、以某种信息媒介和谋略手段为武器,做出以智取胜,以巧取胜的谋划和设计,向嫌疑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知觉、意识等心理因素进行刺激和影响,以降服其思想,摧毁其意志,瓦解其士气,影响其行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了解审讯中侦查对象的心理,灵活自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讯谋略,对其进行强大的心理攻势,是侦查人员在审讯中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1、沉默不语,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抗拒心理。有的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强,他们对侦查人员使用的审讯策略、审讯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得了感知。有的对法律政策存在偏见,对侦查人员甚至看管人员存在高度的戒备,使其对审讯产生抗拒的心理,害怕一旦说漏嘴,暴露出其犯罪行为的蛛丝马迹,从而对侦查人员的审讯尽量不回答或者少回答,抱着只要我不开口任你咋办,到了时限就得放人的对抗态度,来对待侦查人员的审讯。 2、察言观色、避重就轻、投石问路的试探心理。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社会阅历丰富,审讯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对抗后,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或提出一些与案件无关的问题进行打探,如家人、单位、外界等情况;或尽量少说、不说、迟说,总想让侦查人员先说或多说,以观察侦查人员的口气、态度和了解外界的动态,揣摩侦查底细,试探侦查路数,以便思考对策。 3、暴跳如雷,神情激愤,惺惺作态的表白心理。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从以前权势炙手的领导到成为受人冷落的阶下囚,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内心充满压抑、激愤、焦灼的情绪,从而或神情亢奋,大谈自己的光辉历史,或情绪激愤,牢骚满腹,对审讯人员的讯问表现出很不耐烦。 4、心神不定,不由自主地作小动作的矛盾心理。面对审讯人员强大的攻势,犯罪嫌疑人在做出供与不供的两难选择时,平时不易暴露出来的小动作下意识地显露出来,以掩饰或排遣其内心的紧张和恐慌压力。有的表情木然,长时间的沉默;有的冒虚汗,不停地喝水、抽烟;有的不停地擦眼睛,来回走动;有的侧面打探其他涉案人员的情况;有的恭维办案人员,套近乎,打探如果自己讲出犯罪事实,是否会得到宽大处理,试图寻找法律、政策这根稻草拯救自己。 5、忧心忡忡,神情木然的畏罪心理。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自知罪孽深重,害怕罪行暴露后会得到惩罚,有损个人的名誉、地位、前途,害怕亲朋好友的指责和唾弃,对自己今后的命运担忧,心理压力极大,对侦查人员的发问,往往会"走神",面目呆滞、神情麻木,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谈大学生性健康收获与建议

谈大学生性健康的收获与建议青春期是性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步人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健康或性行为上出了问题,往往与他们对性知识的无知或对其教育不当有关。 (一)、大学生性健康的收获: 大学生性健康的收获:性健康是指具有性欲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实际上性健康包括这样三个内容,即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伦理健康。 性生理教育。性生理是性科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应当让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知道进入青春期后自己在身体上会发生哪些变化,什么是第一性征,什么是第二性征,女孩为什么会有月经,男孩为什么会分泌精液,什么是遗精、早泄、梦遗、性幻想……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怎样正确认识手淫、“一夜情”和“安全性”、性病的产生与危害、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等。这些知识对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性心理教育。是性健康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性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该识别自己的性与性别,做到性别自认。男女在生物学的差别成为“性”,男女在心理学的差别成为“性别”,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情感、意志等方面。男女在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的扮演差

别成为性角色,无论男性、女性都有各自独特的角色,都有异性无法取代的地方,角色优势常常需要互补。一个性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认识自己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性心理变化特点与规律,区分哪些是正常性心理现象,哪些是异常心理反应?注意青春期性心理卫生保健,对恋爱、婚姻、合法性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自我调适能力,矫正性心理属性的的缺失与扭曲。性心理教育是在性生理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知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生长发育,自己在心理上会产生哪些变化,情绪上可能产生哪些波动,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自罪与自责感,积极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防止角色的心理错位,了解健康人格的标志,主动建树健全人格,防止和矫治各种偏态或病态人格,防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 性伦理教育。性伦理教育也是性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对大学生在两性方面进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对待男女性别差异,要彼此相互尊重;如何正确认识处理两性之间的情感,如何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等,这方面的教育可与恋爱观教育结合进行。大学生已进入青春中期,正值“恋爱季节”,在恋爱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要求,如何把握自己,掌握接触分寸,区别婚前接触与婚后接触的界限,坚持两性交往中的道德原则,不要因感情冲动而发生性行为。这些方面的教育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学习大学生性健康的建议: 高校开展大学生性与身心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性与

审讯工作方法技巧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 审讯和打仗一样要打有准备之仗,无准备地匆忙上阵,必然是胜少败多。在审讯开始之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准备。 第一,我们要对审讯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正确的判断,同时树立必胜的信念。审讯犯罪嫌疑人实际上就是一场战斗,是一场攻心斗智的较量,也是一场复杂的心理战。因此,每次审讯我们都必须严阵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检察人员是站在正义的一边,掌握着审讯的主动权,能够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侦查资源,再加上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一定能够把案子拿下来的。因此一定要树立必胜的信念,绝对不能在审讯中动摇退缩,萎靡不振,错失良机。 第二,我们在审讯前要熟悉案情,吃透案件,同时全面了解犯罪嫌疑人。 如何熟悉案情,吃透案件,我们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明确熟悉案情的目的。我们全面地研究熟悉案情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去干。我们通过全面的熟悉案情,就能清楚知道案件本身的现状,已经获得了那些材料,还需要那些材料,存在着那些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其次,我们要掌握一些能够明确审讯的任务和方向,全面地研究熟悉案情的基本方法和思

路。比如通过案件本身的性质确定案件的特点。刑事案件的侦查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有危害社会的案件事实的出现,再去寻找实施犯罪的行为人,也就是说先有事而后找人。例如:在某一凶杀现场发现一少女被杀,寻找谁是杀害少女的凶手,便成为该案件的侦查重点。当某一目击者确认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只有A某到过凶杀现场,于是A某便成为了犯罪嫌疑人。那么审讯犯罪嫌疑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在某一杀人现场发现一少女被杀,与犯罪嫌疑人A某是否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审讯活动也就会围绕少女被杀与A 某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展开。当目标被确定以后,就需要制定审讯方法。通常情况下审讯这类犯罪嫌疑人,大多采用联系的方法和否定的方法,联系的方法需要查明现场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现场的遗留物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目击者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否定的方法需要查明能否否定犯罪嫌疑人有杀人的行为;能否否定犯罪嫌疑人有杀人的时间;能否否定犯罪嫌疑人到过杀人的现场;能否否定犯罪嫌疑人有杀人的动机等等。第二类是先发现犯罪嫌疑人,然后再去寻找其犯罪事实。这类案件在反贪领域比较常见。比如:某一国家工作人员挥金如土,与自己的正常收入严重不符,并且银行还有巨额来源不明的存款,经群众举报该国家工作人员曾多次索取他人的贿赂。那么该国家工作人员是否犯有贪污贿赂罪,他的巨额财产是从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之我见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之我见 ——以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为视角 内容摘要:审讯是突破案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有更高要求的贪污贿赂犯罪之中。一个案件特别是一个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能否成功办理及向纵深扩展,都要靠成功的审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在审讯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得当的审讯方法, 对审讯中采取的审讯方法进行实时调整,不拘一格,因势而变。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使案件得以迅速突破,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特点审讯犯罪侦查贪污受贿其实在刑事诉讼中的各个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程序问题,而是事实问题。绝大多数案件争议的焦点都案件事实。所以,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罗纳德艾伦教授曾建议把诉讼一词的英文表述“lawsuit”改成“fact-suit”。 [1]俗话说“十分案子七分审”,这就是因为案件的审讯工作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有着其他侦查手段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任何一件案子的侦破都与成功的审讯密不可分,审讯成为突破案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贪污贿赂犯罪是围绕权力而衍生的权钱交易的犯罪,由于该犯罪其自身所固有的隐蔽性、共同利益的牢固性、有效证据的单一性等特征,决定嫌疑人的口供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决定了审讯工作在贪污贿赂犯罪侦破过程中起的更为重要的作用。侦查部门要成功查办此类案件,简单的强攻硬取往往很难奏效,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侦查方案,灵活巧妙运用审讯策略,以智取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调查时可能存在着五种心理状态 在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中,根据犯罪案件性质和犯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审讯时往往具有如下5种心理状态: 1.畏罪心理。一个人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和被侦查机关抓获的

性与健康论文1

性与健康 摘要:性与健康主要介绍了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功能、性心理障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重大的意义,填补了德育方面的空白。 关键字:性、健康、性行为、教育、心理 性与健康这门课程主要从性生理,性心理学基础,性行为,性功能、性心理障碍,同性爱,生育与性健康,性道德,性犯罪,女性性问题,药物与性健康,常见疾病与性健康,性传播疾病等内容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性与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从中也感觉获益匪浅。 现在就简单介绍下其中的几个方面。 性生理主要指两性生理特征及两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卵巢、巴氏腺、前庭大腺。男性生殖系统包括阴囊、尿道唇、阴茎、睪丸、尿道球腺、前列腺。而性心理是指性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指与性有联系的或以性为内容的各种心理过程以及与人格特质相联系的关于性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他把与生存本能相联系,并用以机体的性需要的心理能量称之为利比多,利比多是性欲的原始动力即性欲的内驱力,是支配人们一切心理活动的“心理动力”,在人的不同发展时期libido投放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并以此为标准而将人的性心理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特定的社会化的任务,如果社会化过程出现障碍,以后将可能是导致人格障碍和一切心理疾病的病根。性心理的发展一共分为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预期、性欲潜伏期、恋爱生殖期这五个时期。 性行为广义上是指为满足性欲、获得性快感而从外部所能观察到的一系列动作和情感反应,包括性交、自慰、接吻、拥抱和接受各种外部性刺激形成的性行为;狭义上是指两性通过性交手段满足性欲并得到性快感的行为。而现代医学则

审讯心理

审讯心理 从刑事诉讼的角度看,审讯是侦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斗争从隐蔽转入公开。审讯人员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讯问,听取犯罪嫌疑人关于自己有罪的供述和无罪的辩解,为检验已取得的侦查成果及进一步揭露和证实犯罪提供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审讯过程又是审讯人员通过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地直接交往活动,对案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过程。 一、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不同心理状态 审讯过程是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由于交往的特殊环境氛围、交往双方的不同角色地位、交往的不同动机与目的,导致双方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 (一)审讯人员的心理状态 审讯人员是审讯活动的主体,在审讯中处于主导的主动进攻的地位,其积极心理状态占主导地位。 1. 责任感、使命感 审讯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使其在审讯中时刻牢记自己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诘问,目的在于获取犯

罪嫌疑人关于自己有罪的真实口供和无罪的辩解,为进一步查清犯罪事实,收集犯罪证据提供依据。使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追究,无罪的犯罪嫌疑人得到解脱。这种高尚的情感体验,使审讯人员对审讯工作具有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2. 自信、沉着 审讯人员由于在审讯以前对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审查与研究,对于审讯的内容、步骤、策略与方法等都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自信在审讯中能够攻破被审讯人的心理防线,取得审讯的成功。在审讯与反审讯的激烈心理交锋中,绝大多数审讯人员都能牢牢掌握审讯的主动权,沉着冷静、不急不躁,既不被犯罪嫌疑人的强硬对抗态度所激怒,也不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始终头脑清醒,思维、联想活跃,应变能力强,运用审讯策略针对性强。 3. 轻信 有些审讯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反审讯活动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往往被他们的花言巧语和种种假象所迷惑,轻信他们的不真实的口供,造成工作失误。 4. 急躁易怒

植物神经紊乱其实是一种精神疾病

植物神经紊乱其实是一种精神疾病,有很多人对这一疾病的了解都不是很多,这就给患者带来很多的困扰,不能及时的治疗对于疾病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威胁,这样很容易加重我们的病情。 患者自觉症状繁多、精神负担重,十分烦恼,到处检查求治,是医疗费用高消费专家指出,植物神经是一种自律性神经,能够自动调整脏腑之间的功能活动,不受人主观意志的控制,但容易受到情志活动的影响。因此,一旦人的压力增大,意志减弱,很容易引发植物神经紊乱。那么植物神经紊乱的病因有哪些呢? 在临床上,已经查明遗传因素同精神障碍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虽然在调查中可以认定上诉疾患在遗传方面有明显的趋向性,但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至今没有一个结论性的结果。因为遗传性是“先天既得性”与“后天获得性”两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说遗传性的显现,是同病人病前和发病时的社会环境对病人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素质里包含有心理素质和躯体素质两个方面。所谓心理素质就是指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稳定性。临床上表现为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强度、速度、觉醒度和情绪指数。躯体素质是指个体反应潜力和决定个体精神活动方式的生物学基础。比如:一个人在性格上较为内向,又多有敏感和脆弱的性格特征,那其就会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 女性由于性腺的内分泌和某些生理过程等特点会引起情绪不稳、冲动、焦虑等临床表现。这与中枢神经抑制催乳素的分泌有关。因为女性如出现月经过少或泌乳等现象时,就会反馈到中枢神经而促使体内催乳素升高,这样就会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精力减退和对应激的耐受力下降等症状发生。男性多受酒精和烟草的影响,体内血睾丸酮水平的降低会诱发男性的抑郁症的发生。 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也可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精神障碍。如脑部的感染、肿瘤、外伤、出血、中毒、变性、营养代谢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器质性病变,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脑的正常功能和结构。如:电视天天报道的婴儿时期的营养不良(假奶粉引发智力发育障碍的大头婴儿)或脑部的外伤等都可以导致病者精神发育迟滞和人格的改变。也有报告分析过孕妇分娩时的产伤与日后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重要的关联性。 童幼年时期,由于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发育并未成熟,所以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和行为的能力,同时因为其保持着幼稚的情感、行为和原始反射,所以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再加上现在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压力增大,所以孩子们会因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内分泌系统特别是性腺不断的发育成熟,会出现植物神经系统的不稳定性,表现有异常的情绪波动,对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如强迫症、癔症、心境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文章通过对各类导致植物神经紊乱的因素的详细描述,相信很很多人能够从中更加的了解该种疾病,从而在生活中引起更多的注意,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发现疾病,从而减少疾病的出现。

职务犯罪审讯的心理对策探析

职务犯罪审讯的心理对策探析 摘要:审讯对于职务犯罪案件突破具有重要意义,职务犯罪案件能否高效侦查终结及向纵深发展,都要依赖于成功的审讯活动。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相适应的审讯对策,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提出审讯的可行性心理对策。关键词:职务犯罪;心理对策;讯问语言职务犯罪审讯活动过程是审讯人员与职务犯罪嫌疑人面对面的心理交锋过程,是一场心理战。因此在审讯过程中,正确使用各种心理对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驾驭审讯、取得审讯胜利的有力武器。 一、犯罪嫌疑人主要心理特征(一)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强烈阶段嫌疑人刚到案时,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心理感到恐慌,此时最关心的就是自己为什么被传讯、检察机关掌握了自己哪些问题,出于畏罪心理、试探心理、侥幸心理的相互矛盾作用,而自然而然地筑起自己的心理防御墙。一是畏罪害怕心理。嫌疑人初次接受审讯时,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畏罪害怕心理,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个人得失、荣誉、金钱等考虑的较多,害怕罪行暴露后面临的一切付诸东流。二是试探心理。嫌疑人初次进入陌生环境中,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此时他们往往利用与传讯人员的初次接触,以试探的心理想方设法从办案人员手中了解检察机关对其犯罪行为的掌握程度。三是侥幸心理。嫌疑人大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幻想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蒙混过关、平安着陆。(二)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松动阶段经过一系列思想强烈对抗之后,犯罪嫌疑人会产生疲劳感,同时心理防线开始松

动,防御心理也逐渐崩溃。一是犹豫不决心理。嫌疑人在交代与继续对抗之间徘徊不定,既想通过快速交代以尽早的解决事情,又害怕交代后的处理结果严重,难以承受。二是规避反复心理。嫌疑人总是存在规避心理,不断为自己开脱罪行,同时步步为营,交代问题时给自己设置上限,避重就轻,同时交代与翻供不断转化。三是破罐破摔心理。犯罪嫌疑人此时多数表现为迟钝、沉默、忧郁或者烦躁,往往容易做出极端行为,要么自暴自弃,要么顽抗到底,甚至自残和寻求短见。二、审讯心理对策的特征分析审讯心理对策,是审讯心理方法和对策的总称,是面对各种职务犯罪心理时采取的相应方法与对策,审讯心理对策必须具备四个特征:一是心理对策应具备针对性。选择审讯方法、心理对策要针对犯罪嫌疑人抗拒交代的心理障碍、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以及所掌握的案情、证据等,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有的放矢。二是心理对策应具备灵活性。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审讯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反审讯的伎俩是不断变化的,大都是步步为营,审讯人员要不断捕捉各种信息,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三是心理对策应具备时机性。某个关键问题的抛出、某些关键证据的出示等,在不同时机、不同抛出顺序的情况下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审讯方法和对策的使用,要准确地抓住被审讯人心理状态变化的有利时机才能发挥作用。四是心理对策应具备人文性。一场成功的审讯是讯问双方由对抗走向合作信赖的过程,是对抗性不断减弱、信赖合作不断增强的过程,最终犯罪嫌疑人在“辩诉交易

男性性心理障碍症状表现

男性性心理障碍症状表现 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disoders)又称性变态、性欲倒错,性歪曲,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当已歪曲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时多导致违纪,一般是有完全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 武汉阿波罗医院的专家介绍,男性性心理障碍症状: 1、呼吸和心跳的变化:在性兴奋期心跳加快,可达100次/分钟以上,平台期和高潮期时心跳加快更为明显,血压也随之增高。当消退期出现时,逐渐恢复正常。随心跳加速,呼吸增快较明显,并有过度换气。性高潮期过后恢复平静呼吸。 2、皮肤改变:在性兴奋期,男性75%有皮肤潮红,甚者可有似斑丘疹样皮肤红斑。兴奋期明显,从腹部向四肢放散,又称为性红晕。此后皮肤可有出汗,甚者头面及胸背部大汗淋漓。这可能与个体差异及居室温度有一定关系。 3、肌肉的紧张或强直:性生活是一个全身肌肉都参与的运动,性兴奋开始是以四肢长肌、腹肌、肋间肌等随意活动为主,表现为肌肉收缩。当平台期及性高潮来临时,则全身的肌肉均处于收缩状态。 4、其他变化:约有半数以上的男性性兴奋期和平台期有乳头肿胀感,甚至乳头竖立,当有意识延长兴奋期时更为明显。另外有少部分男性肛门收紧,有的可有上腹不适、呕吐,甚至有的男性出现性高潮期时有剧烈头痛等不适。上述症状的出现可能与性紧张程度有一定关系。>>>更多关于性心理障碍症状,点击咨询在线专家 男性性心理障碍表现: 1、露阴癖。在陌生女性面前出其不意的露出生殖器,以取得性的满足,伴有或不伴有自慰,但无进一步性活动的要求。均为男性。 2、窥阴癖。在暗中窥视异体裸体或性活动,以取得性的满足,伴有当场自慰或事后回忆窥视景象时自慰。常于15岁前开始,成年后确诊。均为男性。 3、易性癖。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持续存在改变本身生理性别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其夫妻生活倾向为纯粹同性恋。 4、恋物癖。指以获取异性贴身衣物,而非异性本身,取得性的满足。有时采取偷窃手段来取得这些东西。几乎仅见于男性。 5、其它。恋兽癖、恋尸癖、恋童癖、摩擦淫癖和自虐淫等。

试论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策略

试论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策略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法等分析方法,论述了突发灾难事故的症状分类、突发灾难事故的应激反应阶段、突发灾难事故应对评估,重点阐述突发灾难事故后的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旨在为突发灾难事件中的心理干预提供一些思路。 论文关键词: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 目前,我国仅各类突发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2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恐怖主义活动等的受害者,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巨大的灾难一下子就把人推向了绝境,很少有人有能够承受应付灾难的足够力量。突发灾难事故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往往会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在死亡、损伤、失去面前,抚平人们心灵伤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心理救治。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干预,甚至可能会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美国“911事件”后立即成立了心理创伤救治小组,对爆炸案的受害者进行跟踪式的专业心理疏导。研究表明,对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人们进行心理疏导的理想状态是:当不可逆转的灾难降临时,以临床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组成的救援人员能够形成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持体系,使得灾后人们的应激性心理障碍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应激因素进行概括分析,了解突发灾难事故后的应激反应心理过程和灾后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的症状 突发灾难事故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一般性应激反应可以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行为性三类,这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从各个侧面去探讨的。实际上在强烈的应激源(突发灾难事故)的作用下,三者是共同发生的,而这三种反应又是相互影响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应激反应,是一种综合反应。近年研究的综合性应激反应有以下几种。 1.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亚健康又称第三健康状态(the third health situation)。是指人处于完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突发灾难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地损失,也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之后,人们常感到“生活得很累”。这种慢性疲劳和精力低下的表现就是一种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精神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可导致崩溃的发生。这个过程是渐进性的,虽然每人的时程不同,但形式基本相似,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应激唤醒阶段(stress arousal stage),主要是失眠、不安和焦虑;(2)能量储备阶段(energy conservation stage),有慢性的疏懒,持久的疲劳,烟、酒消耗增多,淡漠;(3)耗竭阶段(exhaustion stage),慢性的有抑郁、心身疲惫、社会孤独,极端的可产生自杀念头等。 2.崩溃(burnout) 是指一种心身耗竭状态,指由于突发灾难事故强烈的心理应激而带来的一种无助、绝望的情感体验。崩溃的出现通常是长期超负荷的运转导致的体力与精神的极度耗损,在此基础上再遭遇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造成的。崩溃具有的特点:(1)表现为体力耗竭,常有频繁头痛、恶心、疲劳、睡眠不良;(2)体验情绪耗竭,有抑郁、绝望情感;(3)呈现精神衰竭或变态,对人、对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消极态度;(4)自暴自弃的情感。在突发灾难事故的压力下会有此体验。不过,对多数患者来说,崩溃是可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激前的

轻性心理疾病(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性心理障碍

9i性9理疾疾 1:1!7|有所改善.由于各种疾病,如躯体疾病(脑病、 0上4停沦犬芳

□病因与病理机制 □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ffl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査,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 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 现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 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 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口心理发展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心理创伤,对人格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 见的有: 口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 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父母、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 律。 口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那么与其相关的是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植物神经系统反应迟缓,那么与之相联系的是只具备缓慢和较弱的习得性抑制能力。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和犯罪者其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人提出植物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虎待导致产生仇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教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心理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极□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彖、拜金主义尊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 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_孙子兵法_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总第59期2001年12月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Journal of G 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 w G eneral No.59Dec.,2001 文章编号:1007-788X (2001)0420031203 收稿日期:2001-08-10 作者简介:刘 忠(1968—),男,陕西华县人,甘肃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侦查学研究。《孙子兵法》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 刘 忠 (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明的军事论著,它所提倡的战略思想与当今侦查讯问的有关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侦查讯问工作中运用军事思想,借鉴其策略战术,必将事半功倍。 关键词:《孙子兵法》; 侦查讯问; 审讯策略 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明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侦查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审查的一项侦查措施。侦查讯问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正确的判定和运用审讯谋略。侦查讯问这一新兴的、体现着民主与法制的侦查措施与《孙子兵法》这一古老的军事著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将《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策略,战略战术运用于侦查讯问活动中,必将推动侦讯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就《孙子兵法》与侦查讯问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策略、军事思想开展侦查讯问工作做一些谈讨。 侦查讯问的核心是运用审讯策略,而要选择和确定审讯策略,必须首先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犯罪嫌疑人的情况特点,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以分别情况区别对待。侦查讯问工作,虽无战火兵燹,但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以审讯室为战场,互有攻守,双方展开心理、智慧、才学、信息等多方面的激烈斗争,是一场不流血的正义与邪恶的激烈斗争。《孙子兵法》讲“枪拾僬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在审讯中能否熟练运用和借鉴古代的军事策略和思想,对于侦讯活动取得胜利不无裨益。 一、侦查讯问活动中的迅速原则 《孙子兵法?作战篇》[1]中讲“兵贵胜,不贵久”,《九地篇》中讲“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 其所不戒也”。即从快、从重打击敌人,不给其以喘息之机,不让他有机会抵抗;攻击其虚弱不备之处,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赢得战机,推动整个局面向有利于主体方向进展,最终赢得胜利。在侦查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演变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主要表现在供述障碍和供述动机这对基本矛盾的转化上,大体经历回忆、估测案情、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服罪供述、估测处罚等七个过程。如果在讯问中采用迅速原则,就可以很好地克服犯罪嫌疑人在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和动摇反复中对讯问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和被动,从而使犯罪嫌疑人尽快供述罪行。而迅速原则的核心就是乘犯罪嫌疑人因突然被拘捕而感到震惊、恐惧,心理混乱之间,有效地运用审讯策略,实施有效的心理影响与心理控制,以摧毁其心理防线,消除其供述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查清案件事实真相的目的[2]。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公安机 1 3

性与心理健康

第九章性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电话:85168030 邮箱:xljkyyk@https://www.docsj.com/doc/2a19051900.html, 内容介绍 第一节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第三节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自我调适 二、大学生培养健康性心理的途径 第一节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 一、性、性别与性别角色 (一)什么是性 性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融贯个体的全部素质,以性器官和性特征为主要标志,以繁衍后代为原始意义,既受意识形态、道德、伦理等制约,也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调节。 (二)性别与性别角色 在心理学上,性别是指个体对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感知和认同。性别角色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有关自身社会性别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因为出生时的生理性别自然形成的。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还受家庭、社会期望、大众传播媒介和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基本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带有校园文化的浓郁色彩,呈现出丰富多变、复杂多元的特点。 (一)本能性与朦胧性 (二)性放纵与性压抑 (三)性别上的差异 第二节大学生的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性适应:在性发育和发展过程中能愉快地接纳自身的性征变化,自觉地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 一、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 (一)对性知识的渴求 (二)对异性的爱慕与追求 (三)正确对待性欲 二、大学生的性行为 性行为是在心理过程调节下对内外性刺激的反应。大学生常见的性行为有自慰、性幻想、性梦、边缘性性行为、性交。 (一)自慰 自慰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性行为,是用手或物品抚弄刺激性器官或其他性敏感区,引起性兴奋并且获得性满足的一种独自性行为。 很多的研究都表明适度自慰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1.社会适应标准 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 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 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 3.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 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 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学基础 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 神经生化基础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 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 2.社会-文化因素一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

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精神动力学观点 --- 本能作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一习得的 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一认知歪曲 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一一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特征:1.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具有持久性,病程至少 3个月以上 2.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被控制的心理活动 3.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精神痛苦,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 5.无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主要分类: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一、恐怖症 定义: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二)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三)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