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辽西夏金法律制度

辽西夏金法律制度

辽西夏金法律制度
辽西夏金法律制度

辽西夏金法律制度:

(一)辽朝法律制度: 1.契丹族建立辽。 2.法制特点:“因俗而治”,汉人和渤海人“断以律令”,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则“治契丹及诸夷之法”。3.法典:《重熙条例》(《新定条例》)——辽朝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二)西夏法律制度: 1.党项族建立西夏。2.法制特点:借鉴唐宋制度,保留党项习惯,兼有佛教特色,律令行用。学习汉族先进的内容,西夏的统治者信佛教。3.法典:(1)《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详细程度为古今法令之最。(2)《贞观玉镜统》:军法典。注意这个贞观不是唐朝。

(三)金朝法律制度: 1.女真族建立金。 2.法制特点:“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法制汉化程度远超辽和西夏。既有本朝的,还要隋朝的。金(女贞族)朝打败了辽和北宋,还有参辽宋之法。3.法典:(1)《皇统制》: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2)《泰和律义》:“实唐律也”。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汉化的标志。

春秋:1.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意义:(1)公布成文法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控制的新型方式,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信条,结束法律的秘密状态,使法律制度逐步走向公开化。——选择题备考,注意多选题。

战国:2.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国力强劲的大国,为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正如史学

家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前面讲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具法改为具律。但是提到了法经中的具法

3.秦简: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和岳麓书院藏秦简。都是秦朝的法律。

4.法律形式(1)令:①皇帝随时发布的诏令或由臣下提出经皇帝批准的立法建议,涉及面广,法律效力高于律。②“前主所是著为律,后者所是疏为令”,律令都是君主意志的体现。(2)比:①又称决事比,在律无正条时比照援引典型判例作为裁断案件的依据。②由于比的方便灵活,数量极多又缺乏严格的整理统一,以致于“罪同论异”,奸猾之吏上下其手,“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③有可能从分析题的角度进行评价。

5.刑罚适用原则:(1)上请:司法官不遵守上请规定,擅自判决并执行的,不论定罪是否准确,都要被免官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书面司法官要按照法律进行处理,不能自己随心所欲的处理,对司法官的监督。(2)亲亲得相首匿:首匿指隐藏窝藏罪犯的首谋者,汉武帝时颁布“重首匿之科”。注意:是汉武帝颁布的。(3)继承西周以来的矜老恤幼原则,对老人、孩童、妇女、残疾人等生理上之弱势群体在定罪量刑上给予特殊宽宥。注意:这个知识点有可能与材料题一起考,即对比出几个材料,分析制度的演变过程,并评价制度。如汉代:女徒顾山,体现这一原则,即对弱势群体特殊宽宥。①内容、

②演变、③评价:即儒家思想的影响。即西周,明德慎罚——后世,德主刑辅、德本刑用(汉唐)。

6.主要罪名

(1)逾制(僭越):诸侯百官在器用、服饰等方面逾越规制。汉代有诸侯国,否则威胁中央集权。(2)事国人过员:诸侯王在王国内滥征人力,扩张势力。(3)矫制:官吏诈称皇帝诏命,轻者免官,重者腰斩。(4)蔽匿盗贼:地方官员隐瞒盗贼消息不上报朝廷的行为。关注“沈命”。

7.官吏管理制度:征辟:征召+辟举,自上而下直接选拔官吏的制度。注意:做选择题备考。

8.汉代监察制度:《御史九条》。注意:具体内容不需要掌握。知道是监察法即可。

三国两晋南北朝:

9.大统式:“式”源于秦,秦简中有《封诊式》,汉代有“品式章程”。注意:知道最早来源于秦。

10.北魏存留养亲制度。后面老师有题目要讲,是今年新增知识点。

唐朝:11.唐律12篇具体内容:作选择题备考,抓住关键问题。(1)《名例》:适用刑罚的各种罪名和定罪量刑的通例,大致相当于近代刑法的总则。(2)《卫禁》:主要规定对皇帝、宫殿、太庙、陵墓等的警卫及关津要塞和边防的保卫。(3)《职制》:主要涉及职官及其职责、程序、公文递送

等方面的职务犯罪和一些非职务犯罪。(4)《户婚》:户口、家庭、婚姻。(5)《厩库》:仓库的保护。(6)《擅兴》:关于军队工程兴造方面的法律。(7)《贼盗》:强盗、窃盗等重大刑事犯罪及相应的刑事责任。(8)《斗讼》:斗殴犯罪和告讼犯罪。(9)《诈伪》:惩治诈欺和伪造的法律。(10)《杂律》:主要是规定市场管理、债权债务、犯奸失火以及其他一些轻微危害社会秩序的经济关系的犯罪和处罚。(11)《捕亡》:关于追捕逃犯、逃丁、逃兵和逃奴婢的法律。(12)《断狱》: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方面的法律。

12.唐律历史地位对外:朝鲜《高丽律》;日本《大宝律令》《养老律令》;越南《刑书》《国朝刑律》。注意:《养老律令》》“养老”是日本的年号,是关注政治经济的制度。《国朝刑律》。关于越南。

13.化外人有犯:对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作出具体规定,如外国人非法入境与中国人从事货物交易活动,比照中国人非法出境从事货物交易活动治罪。外国人因出使进入中国境内而从事货物交易活动,计赃准盗论。注意:在唐朝严格限制路上交易,合法都受到限制,非法的则更严重。

14.所有权:对于山间野外的自生、无主之物,唐律规定“加工所有”的原则。类似民法里讲的先占。

15.借贷契约中的“牵掣”:分为使用借贷和消费借贷,当不能清偿时,扣押财产,类似留置权,即“牵掣”。唐律规定,允

许债权人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扣押债务人的财产,称为“牵掣”,牵掣前须向官府报告并经批准,债务人确无财产可供扣押,则可“役身折酬”,即驱使债务人及其家属以劳役抵偿债务。

16.死刑复奏:反映了受汉代的秋冬行刑制度的影响。从根本上维系封建统治。死刑执行时间限制:唐律规定,每年立春之后、秋分以前,不得奏决死刑;在每月的朔、望日等,不得奏决死刑。但是谋反、谋大逆、谋叛等重大犯罪,不受此限。

宋朝:17.《宋刑统》:仿《唐律》。新增“臣等起请”32条和“余条准此”44条,前者是修律者为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前朝行用的敕令格式经过审核详虑后,向朝廷提出的变动建议,实际上是新增条款;后者是具有类推适用性质的条文。元朝:18.《经世大典》:一部仿效《唐六典》而编订的典章汇编。行政法规。

明朝:19.洪武元年颁行《大明令》,按六部分篇,是帝制中国最后一部令典。注意:清朝是律例。

20.教民榜文:是太祖、成祖时期一种文告形式的单行法规,即把皇帝的谕旨或经皇帝批准的官府告示、法令、案例等在榜上公示,悬挂于各衙门门前和申明亭内,统治者希望通过榜文宣传,大行教化,安定秩序,成祖以后,榜文逐渐流于形式直至消亡。

清朝:

21.刑种:(1)五刑正刑体系:笞、杖、徒、流、死。(2)派生刑:死刑类的凌迟、枭首、戮尸;流徙类的充军、发遣。(3)附加刑:枷号、刺字。

清末:22.《十九信条》:没有考过。作为补充老师进行讲解,是今年新加的内容。(1)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是1911年清政府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制定的又一个宪法性文件。

(2)《十九信条》是一部临时宪法,采行君主立宪政体,规定皇帝权力限于宪法所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内阁对国会负责;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军队对内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不得以命令代法律;预决算由国会审核批准等。都是为了说明形式上被迫缩小皇权,相对扩大国会和内阁总统权力,是应急性的政治策略。

代位权和撤销权的区别有:(1)成立要件不同,代位权要求2个债权均到期,撤销权要求合法有效不要求到期。(2)行使方式不同,撤销权行使受双重除斥期间限制。(3)法律后果不同,代位权胜诉了则好处归债权人,撤销权一旦成立了,由债务人所有的债权人公平受偿。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使学生能客观的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分析辽、宋和议,宋、西夏和约的影响,提高客 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 2)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 3)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 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难点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由于唐朝藩镇割据,唐朝灭亡后,国家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由汉族人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契丹族与党项族 1. 辽的建立 (1)契丹的兴起与发展: 隋唐时,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出 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 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 时间:10世纪初,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 左旗南)。 (3)辽政权的发展: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 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的建立: 时间: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3)西夏的发展: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2.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出示下表: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1、知道辽、北宋、西夏等政权并立的史实: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者、建立 时间与都城;了解辽宋战争、澶渊之盟与宋夏和战的情况。 2、学习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等史实,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间 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辽和北宋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澶渊之盟的理解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知识填空 A.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背景:隋唐时期,__游牧在北方的契丹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发展:__唐朝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生产技术_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权:①__10世纪___初,_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上京临潢府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创制文字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甘肃东部__、__陕西北部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西夏:①概况:_11世纪__前期,___党项族首领元昊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兴庆府__。 ②建制:订立__官制___、军制和__法律__,鼓励垦荒,发展__农牧经济__,创制__西夏文字__。 B.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____辽太宗________时,占领___燕云十六___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__宋太祖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友好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战:(1)__宋太宗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防御___政策。 (2)澶渊之盟:__宋真宗_____时,澶州之战(__辽军___主战)宋军取胜,签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单选题 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 A. 寇准 B. 宋真宗 C. 宋高宗 D. 明太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融合加强 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岳家军的抵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本课为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主要学习唐朝灭亡前后汉族政权的更迭,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建立政权的过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战以及辽、西夏政权推行汉法、各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战事频繁,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是体现民族融合主旋律的重要历史时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史实。 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通过图片和资料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的巩固统治措施。 3.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关系演变过程和原因,以及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认识我国民族交融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辽、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战和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天龙八部剧照》。

教师:《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根据我国历史上辽、西夏、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那么历史上辽、西夏、宋等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剧照《天龙八部》的方式,来引出辽、西夏、北宋等政权并立的时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呢?他们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展示图片:《契丹人游牧图》《契丹图腾柱》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其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石敬瑭,宋初的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 【能力培养】 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思想教育】 1.认识辽、西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局部统一的政权,它们的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祖国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耶律阿保机和元吴是少数民族中杰出的领袖。 2.认识这一时期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辽、宋、夏三个政权并存,辽、夏对北宋的战争是短期的,和平是长期的,三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宋在经济文化上的影响,促进了辽、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着祖国历史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宋夏关系、宋辽关系和澶渊之盟。 本课讲的就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至于这三个政权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问题,而这三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即宋辽关系、宋夏关系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它们是本课的重点。而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中的典型历史事件,因此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重点,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则又是一个难点, 因为正确评价澶渊之盟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的方法,从多种角度全面的进行评析。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听后师点拨)是的,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有50多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时难免发生战争,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地凝合成一家人。 那么,在北宋时期,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又有哪些兄弟民族政权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配音出示课题)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拓展自学、思考的空间】 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 (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配轻音乐),并在此图下半部分出示字目,师指图讲解)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那么契丹族和党项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业绩?辽和西夏同北宋的关系怎样?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真有其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学课文,分析课文,并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5分钟后同学之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提问北宋政治的概况(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及巩固统治的措施) 讲授新课 (学生首先自学,根据多媒体出示的问题结合课本找出答案,并做圈画。教师注重巡视指导)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西夏的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历程: 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友好,互通使节。 战:宋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均遭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在澶州城被宋军打败后议和。 和: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

约称“澶渊之盟”。 影响: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正确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 (2)议和: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小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板书设计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对应课时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优秀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 学 设 计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知道辽和西夏所属的民族、疆域位置杰出帝王;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和与战的重要史实,如澶渊之盟和互市贸易;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和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认识到祖国大家庭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交流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PPT对相关资料的展示,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信息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材内容分析 第7课主要介绍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的情况,涉及知识点多,内容庞杂,主要讲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二是这些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主要是边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宋之间的关系。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由于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一目教材大小字结合,图文并茂,讲述较为详尽,因此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知识点即可,主要由学生自主掌握。而各政权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此。 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以及重要战事等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10世纪初——12世纪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繁荣与开放的大唐风采,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前不久,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当他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他感慨地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如此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久远的历史,学习第10课。 形势分析 1、如果辽、西夏政权要继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向哪个方向发展比较有利?为什么? 2、向南发展就会与哪个政权发生矛盾、冲突? 3、发生了矛盾冲突会怎么样? 澶渊之盟 1、澶渊之盟讲述了哪两个政权关系? 2、北宋为什么北伐?结果怎样?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3、辽军发动对北宋大规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掠夺、扩大地盘;战争性质) 4、澶州城发生过哪两个重要事件? 5、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无能)澶渊之盟有哪些内容?它的签定影响如何? 众说纷纭 对于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有人认为北宋在战争有利的形势下,还签订和议,是无能的表现,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弊大于利,有人认为,北宋用“岁币”换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利大于弊? 看待历史问题要一分为二,澶渊之盟在当时是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人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由此看出,战争是解决民族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战争毕竟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在历史上,秦始皇当年用万里长城阻止了匈奴南下的步伐,换来了长城以南的地区的相对和平,西汉时期,昭君出塞换来了汉匈边境牛马布野的繁荣,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唐番合同为一家。所以,和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总结 你如何认识宋辽与宋夏之间的和战?(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和议的影响) 1、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决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虽是兄弟之争,但也存在着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无论是哪一方,只要以掠夺为目的而发动战争,就是非正义的。辽与西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北宋进行的反掠夺的正义之战。 3、战则两伤,和则两利。 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在战与和的碰撞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一起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今天,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56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繁荣,56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