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孩子面临的未来社会

孩子面临的未来社会

孩子面临的未来社会

毫无疑问,我们教育孩子是希望他将来具备生存及发展的能力。未来30年,这一代孩子将逐渐成为社会中流砥柱,而2040年的职业环境将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改变会更多、更快、更猛、更不可测。那么我们当下对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吗?同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质,了解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于我们的时代共性,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未来30年孩子所面临的职业世界

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

我们知道棋王大战深蓝电脑,就是一个计算机跟一个棋王下了6盘,最后电脑赢了。还有五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地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MFA (Masterof fine art),就是艺术硕士。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有几个现在很火的公司,比如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还有小米,小米背后没有雄厚的产品工厂,他们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通过加强参与感来做粉丝营销。再比如之前的海底捞。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

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改变会更多、更快、更猛、更不可测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人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五到七份工作,而且换两到三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可能就是对他的误导。

人生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

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预计到2016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GDP到8000美金,2025年中美的GDP就会接近,2040年就会持平。但是很遗憾,从上个世纪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平均幸福感就没什么明显上升,甚至有几年还会下降。这一点我想不用给数据,大家已经有感觉。

为什么3000美金和8000美金这两个数据这么重要?因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现象发现,3000美金是一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界限,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挣脱了贫困,开始过得小康和幸福,所以中国大概是2008年的时候过了小康。八千美金也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他们会真真正正地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这其实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分成三个:底层的生存、中间的社交和高层的自我实现。人的主要需求是出现在14到18岁这段时间,他的需求会慢慢固化下来。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他们的童年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的前期,所以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

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一会儿特别浪漫主义、诗人,一会儿又挣钱挣钱,是最纠结的。

90后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天团天天关注,基本没有生存上的担忧,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接下来的00后,10后,更是如此。虽然这很困扰着我们,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把整个家族作为一个人来看,其实90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了整个家族从开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这一代孩子的时代画像

具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人一旦感觉到孤独,就会无端地伤感,莫名其妙会流眼泪。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位母亲焦急地跟我说,女儿每天临睡前一定要哭一次,这就是孤独感所引起的。人一旦觉得孤独,思考力就会变得很强。现在一个4岁的孩子,会发呆、会思考,他们的痛苦已经跟上一代人小时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一样了。

情感负担太重

大部分孩子是家里的“独苗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基本每一个孩子身边,都围绕了6个满怀期盼的长辈,这让孩子感觉到巨大的情感负担。这很可能就导致身上的负担太重,反而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我报答不了你们的恩情,你们也不要在我身上倾注太多的期望。

压力空前

孩子会感受到很多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来自老师,也可能来自家长。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显得很焦虑,他们既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受害者,这样的老师嘴上念叨着的永远是考试,传达给孩子的情绪永远是焦虑的。而孩子回到家,家长如果比老师还要焦虑,这样永远沉浸在别人焦虑情绪中的孩子会是止步不前的。因此,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父母的幸福不是你给的,我们抚养你长大是天经地义的,并不是等价交换,幸福是自己人生的主观体验。

竞争感强

一个高二的孩子总是失眠,妈妈在他的书包找到一本日记本,看完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孩子在班级里数学总是考第一。到了高二,班里转来一位新同学,从小学奥数,数学特别好,抢了他的第一名宝座。半年里,这个孩子都在写日记,琢磨如何“灭”掉对方。

我毫不客气地对他妈妈说,孩子这样,这是你教育出来的。你一定是这样的妈妈,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你问的话肯定是:宝宝,你今天得了几个五角星?1个。那班上小明得了几个?2个。那宝宝你明天要得3个,超过他。果真,我猜的全中。这就是高竞争感的教育。

这种学业压力给孩子造成了隐性的伤害,使得孩子竞争感被培养得非常强,但竞争力未必高。孩子在一个环境里是最好的时候还问题不大,如果有人比他更好,他企及不了,那这个孩子就被“瓦解”了。如今,空前的学业压力制造了很多高竞争感的孩子。

话语权要求很高

上一代的孩子,总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孩子不要插嘴”,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远远不能满足了。学校还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现在孩子的反应却是“大梨小梨我都让出去”,因此,若还是灌输性的教育那必然会是失败的。要让孩子“说话”,实行对话式教育,才是正确的方式。

现实感很弱

小时候自己玩玩具,长大了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现在的情况是,两个能在网络上聊很久的人,到了现实里却遭遇了“大眼瞪小眼”、无话可说的尴尬。因此,对于这一代孩子,我们应该意识到,老一套的教育方法不管用了。

富有同情心

他们对个性化要求很高。不像上一辈人习惯默默无闻地生活,现在的孩子来到了这世上,就希望展现自己的不同,希望在这世界上“雁过留声”,留下属于自己的东西。

心理感觉像“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