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春节元宵节名篇佳句

春节元宵节名篇佳句

春节元宵节名篇佳句
春节元宵节名篇佳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春节元宵节名篇佳句

篇一:《节日的诗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

《节日的诗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

●学生甲乙开场白:

甲:老师们!乙:同学们!甲乙:大家好!

甲乙:四会市江谷中学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活动现在开始!

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节日文化,则底蕴深厚,

异彩纷呈。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精彩浪漫,雅俗共赏,广为流传,是一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乙:今天,我们为大家朗诵的诗词主题是——《节日的诗篇》,请欣赏!

首先献上的是开篇诗歌《我的中国节》。

★学生齐声朗诵:我的中国节

蒋开儒

中国人盼过节春节爱家大团圆

过了一节又一节端午爱国好气节

过节感动了老天爷家在传承

节日的天气很特别情在连接

清明的雨民族精神大张扬

元宵的雪我的——中—国—节!

重阳的风

中秋的月

●背景音乐响起--------

★学生一(独白):大年三十是除夕,我来朗诵唐诗《除夜》——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学生二(独白):正月初一是春节,我来朗诵宋诗《元日》——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三(独白):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来朗诵宋词《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学生四(独白):四月五日是清明节,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唐诗《清明》——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学生五(独白):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来朗诵唐诗《端午》——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学生六(独白):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我来朗诵唐诗《秋夕》——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七(独白):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来朗诵唐诗《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学生八(独白):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背景音乐结束

●结束语:

★学生甲(独白):老师们,同学们,《节日的诗篇》朗诵完毕。

★学生(齐声):谢谢大家欣赏!预祝大家节日快乐!天天都快乐!(集体鞠躬)

篇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大关县第一中学20XX年期末高一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节日,我们共同的日子

冯骥才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却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等;有某

一类人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母亲节、劳动节等等;也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都很悠久,很早就有了一整套人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

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情

氛的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

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然而,自从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

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近五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一浪高过一

浪地推行;20XX年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XX年国务院又决定将春节假期

前调一天,把除夕列为法定放假日,同时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法定放假。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

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这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

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

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

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

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

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谁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如果我们不曾知道这些习俗,就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

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与情感。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

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

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我们为此而过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节日,比如火把节、国庆节、圣诞节等等,都是群体的共同的纪念日,一

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为该民族所共用和共享。

b、所有的节日都产生于农耕时代,这是因为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经过长

期互相认同,渐渐把一年中的某一天确定为节日。

c、在节日里,人们往往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或庆典中,并通过节日把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

D、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传统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已经感受到

传统节日渐行渐远,并为此产生忧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节日如同人的生日,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日子,人们共用和共享节日,既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也是为了休闲娱乐和发展假日经济。

b、人们欢度节日常常是期盼人间的亲近与和谐。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

情,对手足亲朋的牵挂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的依恋之情。

c、节日不同于假日,但节日放假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

式,节日放假利于人们重温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

D、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保护节日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吧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

法定放假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变了,社会生活丰富了,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

圆与世间和谐的企望是不变的,这就是传统节日存在的理由。

b、传统节日习俗不会全都过时的,尤其是那些承载美好情愫的、诗意化的并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

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的节日习俗,是决不会过时的。

c、具体的节日习俗活动方式,甚至一些活动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可能会有所改变,不过人们对

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是不会变的,这就是传统节日的永

恒主题。

D、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和独特风俗的节日,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人还没有意识

到传统节日的淡化乃至消失,可能蕴涵着种种危机。

二、文言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

有能名。莽未,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

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及相见,共语移日,握

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

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

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封通少子雄为召陵侯。每幸南阳,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选自《后汉书·李王列传》,

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当:认为适当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期:约定

c、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节:节操

D、每幸南阳幸:驾临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此不乐为吏②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b、①是为宁平公主②征通为卫尉

c、①及相见,共语移日②特见亲重

D、①因复备言其计②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通在王莽为政时不愿为官,自免而归,就是因为平素听到李守所说的预言吉凶得失的话“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b、最初光武帝与李通相见之时,两人很有共同语言。但光武帝对李通并不完全信任,而且还对他心存戒备,这说明光武帝很谨慎。

c、李通能守能征。光武帝出征之时让他镇守京师,后来,他又率军攻打围剿汉中贼寇,并最终击溃了敌人的援军。

D、尽管光武帝对李通器重,优待有加,但在天下大略平定以后,李通还是以病为由,上书乞身告退,但没有被皇上接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3分)

(2)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

优宠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即景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注:朱淑真,南宋初年为数不多的著名女诗人,号幽栖居士,生平不可考,传为浙江人,生于仕宦之

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至其抑郁早逝。现存《断肠诗集》、《断肠集》。

8、结合具体诗句推断此诗所描写的时令季节,简述这首诗描绘的景色。(6分)

9、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及其意蕴的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并在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选作题号涂黑。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

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母亲带来的福气

李运鼎

推开屋门,母亲在蒙头睡觉。我叫了一声,妈!她没有理我。我推推她,她不情愿地嘟囔道,谁呀!是我,妈,你不得劲了吗?她缓慢地翻身坐起,白发蓬乱,一脸倦容地看我一眼,瞌睡。我一边拿起梳子给她梳头一边笑说,大白天的,睡啥觉?她看一下外面,这不,天才亮吗?

我说,快吃晌午饭了,你不去捡“宝贝”,别人就捡跑了!

她说,老神仙给我留着哩——别梳了,老婆子了,头发梳恁理顺有啥用?

我说,头发梳理顺后捡“宝贝”时,人家就说,看这老太太多漂亮;乱蓬蓬的头发,人家就会说,看,那捡垃圾的疯婆子又过来了!母亲就笑起来,你这娃儿咋不说正经话呢!

母亲晚上七、八点就睡觉,夜里一点多坐起来自顾自说话,说累了再睡一会儿;四五点就起床,到外

面捡垃圾——“宝贝”;吃过早饭,还去街上捡“宝贝”,捡累了回来就睡。一晌下来,她的“宝贝”就能堆一屋子。生物钟完全乱了,搞得一家人也跟着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