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传授孙氏拳基本功练法

孙存周强调练基本功练要练的准确、坚实、明白。孙存周把基本功浓缩为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单换掌、懒扎衣。孙存周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还不能称师。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如今能至是者极少。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如家严也。”

孙存周根据自己的切身实践认为,传统武术若得真传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击练习的。也无需十年、八年才出门。孙存周认为形意拳比拳击更精简实用。孙存周自己的实践是仅随父亲苦练三年,便闯荡江湖,未遇敌手。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孙存周还认为,很多名家、老师所以练、用脱节,平时练的东西,对抗时大多用不上。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练成杂技了,看起来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来,就全没了。一是对基本功掌握的不准确。二是实战练习少,距离感差,不知拍。三是体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坚。这些都与拳术练习的方法有关。因此,从这时起孙存周已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拳术的教学教法问题。提出“学习拳术,门派之见,实属万不可有。然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坚持习练,持之以恒,不特真诠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

孙家拳的劲是各派拳术中最锐利的,渗透力极强,当你还没有什么感觉时,里面已经受伤。孙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鹰熊合演几乎是贴着地皮练,鹞子翻身的束身几乎是团成了一个球,但不能有低头、猫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转起来行如奔马,劲力也非常浑厚。若说孙式拳有明师,刘树林老师无疑是一位。刘树林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因为现在练拳,孙式拳的要领依然无法做到,依然是事倍功半。练套路其实不是目的,练拳得有干货,所谓干货则是说得练真正的功夫,而不是花架子。刘树林老师推荐的入门功夫包括无极桩和马步云手,其次就是劈拳步和定步崩拳。主要是无极桩和马步云手,无极桩的目的是静心、活气血、训练头、颈、腰、跨、腿、脚等部位使其达到孙式拳的要求、进而达到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浑浑噩噩、空空洞洞、一气浑然的境地。马步云手目的是训练整劲,使周身一体,要练到随手一拨一般人就能出去的地步,这种训练方法才是真正的练功夫,到了这一步就有了一定的功夫了,再开拳势必事半功倍,单纯太极拳套路练习,水分太大,难以出功夫。无极桩和马步云手练成了,方可进行劈拳步、定步崩拳和太极拳的训练。

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太极拳开始

是背酸,至后来是后背与手臂和腿都酸,说明是练对路子了。如果初练习三体式,大腿不酸。初练习单换掌,两膀不酸。初练习孙氏太极拳,后背不酸。则说明你一定没有练对。

所以初练孙氏拳,该酸的地方酸不可怕,不酸则说明一定练错了。形相异、意则一,与形似意不同研习孙氏太极拳即要体会其拳式间的形相异而意则一,又要体会拳式间的形相似而意不同。如懒扎衣与云手,形式不同,但其两式之劲意有相通、相同之处。又如手挥琵琶与高探马,其形式相似,但劲意不同,用法有别。孙氏拳的同一式中能化出无穷的劲意,不同式中又能出同一劲意。故一式一学,皆是学问,需要反复体会。惟孙氏三拳式极简,而意极深。孙氏拳的每一个式子都是对拳艺的高度抽象概括,堪称拳学中的经典之最。

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内涵极为丰富,结构极为精妙,劲意变化极多,需要反复体悟研练。基本要求是能直接体现出虚实严灵、吞吐提按、敷盖对吞、掤捋挤按、采捩钻翻等劲意,并暗含着肘靠之意。尤要能体悟到俞大猷《剑经》中的“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于天下矣。”这段话的意境。如果这些劲意在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中还未能走出来,说明对该式尚未做到基本领悟,需要多加研习,反复体悟之。孙氏太极拳懒扎衣一式若能入门,应付无规则的街头恶战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发力来自哪里呢?发力来自虚空,虚空所以能发力,是来自身上的规矩,身上的规矩则来自拳架子。要说力源,这就是力源。真正通透的发力,无不是起自虚空中,任何假借或预示,都将破坏或至少降低发力的质量。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拳架子,如果没有从拳架子中使规矩上身,即使内心虚无也产生不了通透的发力。这就是有与无的辨证关系。所谓有无不立,孤有不立,孤无亦不立,非有无不立而不可。所以练拳,一要知规矩,二要多练,让规矩上身。而用时,要忘掉规矩,自虚空而出,因敌成体。发力如此,打法亦如此。所以神要蓄,劲要缩,形要正,法要纯熟,明乎顺逆。

一、孙氏无极式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至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圣人有道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大极者是也(原注:一气者即太极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捋挤按(原注:坎、离、震、兑八四正方也,采例肘靠(原注:即乾、坤、艮、),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原注: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以棚拥挤按,采例肘靠言,渭之用。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已。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手足动作,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常缠手,功久可以知己知彼,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也。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律,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动静不能自知也。静为无极体,动为无极用。若言其静,则心中空空洞洞,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也;若言其动,则惟顺其天然之性旋转不已,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联兆。然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惟此拳之形式未定,故各谓之无极形式。此理虽微,但能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到极处自能知其所以然也。

二、孙氏三体式

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行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体会撑劲。

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道家有炼丹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即趺盘坐定之后,静下心来,将心意神气入于丹田之中,万念具泯,一念独存。久之,静极,真阳萌动(即有时真阳勃起)而精生,真气萌发,然后不离不即,绵绵若存,以文火养之,这就是最初还虚筑基之功,然后才能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工夫。

由无极式(无思无意,无形无象)——虚无含一气(无形之横拳,动之初始之征兆)——太极式(浑圆一气形成)——两仪式(动而分为阴阳)开始,是由静到动,是心中生一气,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三体式姿势站好,将神气注于气海(丹田)之中,其心意如同人平地立竿将要立住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是心与意合,是由动到静。血气不加于丹田之内,心中静极,真意则萌发,元气萌动,形成形意拳内劲之萌芽,这是由静而后动,是人的先天元气真意萌动,这便是形意拳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形意拳的基础,五行十二形演练之起点,叫做先天之真意;而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叫做后天之形。以后天之形按照

规矩形容内中先天之意(即外有后天之形内有先天之意),自最初还虚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至达到神化之功,这便是形意拳练习之道。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和气,以至精气满足中和,中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这就叫形意拳内劲,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孙禄堂当年教学生时,十分严格要求站好三体式,要求初学者先站一百天三体式,以求最初还虚之功,因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习者不知其所以然,为使学习者免入歧途,所以三体式是形意拳入门之总机关。一百天是对初学者的最初要求,即站一百天才可开始练习劈拳,但三体式还要继续站。

孙禄堂先生晚年将三体式曾改为立掌,但非90度,塌腕,虎口要圆,手往前推,后面掌也为立掌;身子向出手倾倒,但外型不要有所表现,此倾倒的目的,可使脚趾自然抓地。其实有些拳家不知脚为何抓地,这只是在实战中出现倾倒显现时一种自然保护,故此式要倾斜(外型不可带出,切切!)练习脚趾之力。关于立掌、塌腕、前推的目的,可使周身成为一体,形成整劲。崩拳孙禄堂晚年练法和书中都不相同。腰中之拳是立拳,而非拳心朝上。此三体式更科学的表现了形意整劲的练习。孙禄堂的三体式寓意明显,如果接触过军队的刺杀训练,就会对这个动作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顺掌三体式与立掌三体式内意有别,顺掌三体式,其意在顺。立掌三体式,其意在圆。谓之在圆,因有三窍,可由立掌中体会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不同的劲意。若为顺掌则难体会此三窍的妙用。立掌要领:虎口撑圆,讲究一个字塌,塌则气沉腹充实,为练功之架。顺掌要领:掌背与臂平顺,讲究一个字顺,气灌四捎,为用之架。内家功成一般内劲直达指端,用指发人,收放容易控制,不易伤人。孙氏拳无论太极拳还是形意拳都有孙禄堂先生早年和晚年之架小的动作区别,我们有时新老都练。比如形意拳崩拳手法孙禄堂晚年练法和书中都不相同。腰中之拳是立拳,而非拳心朝上。

李天骥形意拳术---三体式(站桩)

三体式(站桩)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

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

要点:

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颊略向内收。

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

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

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

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以上各部的要点,练习时务要处处安排好,不可忽略某一部分。这个姿势对培养练习者的内在力量,调节呼吸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集中地体现了形意拳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初学者可以从这里体会到锻炼的要点,打好基本功,给以后的练习铺平道路。就是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经常做这种“桩步”的练习,以便进一步掌握拳法要领,巩固桩步根基。

三体式除上面介绍的侧身单重练法外,还有侧身双重(体重平均落于两腿)练法、正身单重(上体和两脚皆直向前方)练法等不同形式。各种练法尽管形式有别,但对身体各部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体式的具体做法除上面介绍的做法外,各地流行的还有以下做法:

1.身体正面直立,随之屈膝半蹲,钻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间);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2.身体正面直立,两掌从身体两侧托起,复握拳按落于腹前,同时屈膝半蹲j 随之钻出右拳,再迈出左步,劈出左掌成三体式。

李仲轩老人谈形意三体式

桩功最根本的作用是强体增力。

形意拳站桩时,目光要远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时,目光盯着指尖或拳根,随着拳势而盼顾,但余光仍要照着远方,这都是将意发之于外的训练法。形意拳练神不练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三体式是最重要的技击桩,不要一开始就按“八字诀”、“九歌”以及脉络、气路等要求,样样都求,什幺也求不了。上肢关键在于拔背,裹、坠肘、伸、顶手;下肢及腰关键在于夹剪步和三七劲上;加上周身横竖,背顺劲拧成一体就行了。经过手抖、腿颤、气浮的肌肉酸痛关,就会进入心静、意气贯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内意的规范。随着桩功的深入,要在桩中找劲,追求形意的整体劲。练出整劲,一个上步,脊柱带动,就不仅仅是撞劲了。要内练须从桩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华,就得在桩功上下苦功夫。作为

搏击入门,桩功站到心清气爽,内外舒适,就可进行五行单操,并在单操中练桩,交替进行。

三体式正架:并步,上左步一膝半(前后脚距离一膝加一拳),双膝曲,前膝关节夹角165度左右,后膝关节夹角145度左右,前足微内扣(约15度),后足掌与两足轴连线夹角约45度,前膝内扣,后膝内裹(转后胯使后膝裹向内侧),上身与后大腿于一垂线上(即垂直于地面),后小腿与地面夹角约45度,(前三后七,即为重力分配于前腿三分分配于后腿七分)两胯内收,敛臀勿使后撅(即所谓提肛撮谷、谷道内收也)腹式呼吸,右手掌根贴于脐下丹田处(脐下二寸)肘与肋贴,左手前伸,食指挑起与鼻尖相对(三尖相对:前手食指尖、鼻尖、前脚尖相对)(前挺后蹋是指前手掌挺劲五指顺向前挺,后手掌蹋劲五指皆翘,前手腕顺后手腕尽力曲)肘内扣,沉肩顺劲,坠肘护腋,含胸拔背,颌收项顺顶悬。

第一部分初学者练习三体式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熟悉形意五行拳拳架,另一方面在于提高人体顶项胸腹四肢骨节各方面的素质。因此,初学者主要是在保持正确的身架方面下工夫。可用力可不用力(主观),时不时地会使上僵力(客观),无所谓,这是必经之过程。力必由僵至顺,否则无法知道僵与不僵。主要是耐受,耐受身架之不适,肌肉骨节之酸痛及发热出汗肤痒等不适。一旦能保持正确的身架30--60分钟不散而无任何不适之时,再持之数日(半月即可)即可适应打拳之需要了,进而可以学习五行拳矣。

第二部分进而习五行拳套者,练习重点三体式比五行拳约七:三,练习三体式时仍以耐受为主,而打五行拳则重在发力,不管有无整力,劲顺与不顺,均须发劲,因为劲必由不顺而至顺,持之数日(长者可以一两年,短者三个月足矣)改三体式比五行拳约五:五。此时练习三体式则需练劲,关键还是有人身行力现,当面演示、讲解、指导。

第三部分行家练法:对于练形意有成、功力高深者,练习三体式重在“神”的修为。可以用“灵”字形容,即站三体式练灵劲活劲,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奈神意备至。

站三体式36口气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约2个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桩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动作要领的情况下,尽量放松。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觉髋关节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体会这种感觉。放松了,有了基础,再慢慢放低架子。要体会放松,也很不容易的。年轻时应有一些辅助功法,让肌肉发开来。这样有利于为以后的内劲训练打下基础。俯掌为督脉劲(阳面劲),而立掌为任脉劲(阴面劲),两者都有侧重,阳面即背面,阴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气,立掌容易得劲,想早得气感,立掌较快较强烈。

三体式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单重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初学入门,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手足动作合于规矩,谓之调息。

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

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

三、劈拳

四、崩拳

孙存周论三体式与劈崩入门

三体式

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折纯刚是也(要义详《形意拳学》)。

注意: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形意劈拳

劈拳者,属金,是一气之起落也。前四节三体重生万物张,三体总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总是上下内外合为一气。故其形像太极,是三体合一,是气之静也。气以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德。按其五形循环之数,是土生金也。故先练劈拳,是气之起落上下运用之,有劈物之意,故于五形之理属金,其形象斧,在腹内则属肺,在拳中即为劈。其劲顺,则肺气和;其劲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合则体壮,气乖则体弱,体弱即必病生,而拳必不通矣。故学者不可不先务也。

劈拳:

第一动作

左手下落时,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处,两手同时握拳,左手如托下颏,与左足同时向前,起躜手高不过眉,低不过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侧前进,远近以右足前进不费力为度。

注意:左手向上起躜时,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进时,右足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视之,左拳对鼻。

第二动作

右手与右足同时向前,手随行,随翻足,头微向上抬,落时足跟先着地,仍成三体式。

注意:右手出时肩不可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极度而后翻,身体不可先高后低。

向后转

收式

与前进同,惟若在手与回身,出右手时,由前或后视之同在一线上为要,收式左足极力

前进,右足随即跟步。有欲习崩拳先练步之意,不可忽之。

形意崩拳

崩拳者,属木,是一气之伸缩,两手往来之理也。式如连珠箭,在腹内则属肝,在拳中则为崩,所谓即崩拳似箭,属木者是也。其拳顺则肝气舒,其拳谬则肝气伤。肝气伤则脾胃不和矣。其气不舒,则横拳亦必失和矣。此拳善能平气舒肝,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故学者,当细研究也。

崩拳:(学者闻预令即将两手握拳,其它仍如三体式)

第一动作

左足前进,右拳从左拳上少许打出,左拳拉回,右足跟步,手足要一致。

第二动作

同上,惟旧法左首张开,似握右胳膊向前俟,右手退后,方握拳打出,此系实用于发之意。学者不可不知。

注意:出拳时肘靠胁,肩不可先向前,前拳是否心平,后手是否在心下脐上,倘发现身向后仰是塌腰不缩腿根,前扑是缩腿根不塌腰所致,两足相距四寸许,姿势如三体式,惟步小耳。

向后转

第一动作

左足须向前进,再勾回身向右转,右手躜出如劈拳之第一动作,右足提起,膝距右肘二寸许,左腿勿立直。

第二动作

出左手若劈拳第二动作,落右足跟,左足在足尖着地。

注意:两手张开若劈拳势,虽不动要用意向前推,左膝抵住右膝曲处,两腿蹬力,身无高起,重心在左腿,右腿若实若虚。

收势

收势于练习时,似不重要,然寓有进退之意,故亦应同一注意。

注意:形意拳以劈崩形拳为各形出手方发之基础,故练习时亦以此二拳为最难,其它姿势用握拳以崩拳为本,学者于此二拳时时自习,则其它各形自然正确而事半功倍矣。

形意拳劈拳实战注意要点

劈拳的重要在于后手,很多朋友练形意拳都知道有句拳经叫:“如同撕绵”,其劲路就是指此。

真正的拳家交手,都讲距离,这在孙禄堂先生武学著作中有详解,在此不在多论。拳师是不可猛然前冲,否则会被人以逸待劳。好拳手是讲究“后法先至”,而且打拳更本就不是打人,而是打空间距离,更本不需要看人,讲究是“一”没有“二”;但如果先下手就有了“二”,“一”是引手。形意拳的引手和其他门派的引手目的是一样的,只是外形不同而已,其实拳本无拳,凡是只是一理,如果道理明白,自然融会贯通。也不会有什么门户之争。凡是保留下来的拳种都有他独特之处,只是后人练习的好坏不同罢了。形意拳击人,是以身体最近的距离直取对方,可肩、可肘、可膝、可手......,如果用后手劈拳作为防守,也道罢了,如同太极拳之捋,但如果用于进攻可叫人贻笑大方了。因为犯了拳家之忌!因为大家想想后手的距离就知道了,时间对于搏击之人有关重要,有时一拳之距,胜败生死之事

已定。用后手击人是将自己性命看为儿戏。劈拳是在引手的掩护下突法之拳,无论何手在前,一旦引出对手反应,不可停滞,在前之手或拳或掌向下劈击,二后手配合下后劈撕对方被引出之手,这是前后手有一合,下面就是平时大家练的劈拳之动作了。得手后,往往人被击出而不知何故。此拳甚毒,不可轻用,拳无定法,甚至使人致盲。本人与他派朋友试手是过去往往引手得手后,轻击对方前额,以达“点到为止”之意,无奈自己功夫不纯,尚没有达到收发自然的地步,在几次试手时,出现击中对手面部导致对手短暂失明,牙齿松动出血,而对手尚不知如何上手所致。形意拳有“当年形意打死人”之说,此言决飞妄语,因出手是周身之整劲,非一拳、一臂之力,动手之时一定要有分寸,切切!形意拳的传授必须要武德好之人方可教之以理。

如何练好形意拳崩拳的发力

很多习练形意拳的朋友都喜欢崩拳,过去形意老师郭云深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名,其再传弟子孙禄堂先生和其子孙存周先生取人之时,往往也用崩拳,如何能练好崩拳并能发挥其力度呢?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打崩拳时,要求整,具体的做法时,要注意胯和蹬脚的角度及后腿膝关节的内扣。如不注意上述几点,崩拳就会变成了蹦拳,不但打不出力道和整劲,而且会脚下不稳,为人所乘。

具体做法:送拳之时,注意蹬腿、合膝、抽胯;

1、蹬腿注意要领:蹬腿时后脚的角度为45度角,这是最科学的发力角度,前人不懂现代科学,但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形意拳脚的角度大多为45度夹角。

2、合膝注意要领:膝如外翻,蹬腿的夹角就是45度角,力量也会分散,不是整劲,这时正确的方式是膝内扣,使后小腿和地面构成45夹角,小腿与进攻方向保持一致,配合蹬腿而力不散,为之整劲。

3、抽胯:打崩拳时如仅仅注意上述两点还是不够的,上述两点加大了前冲力度,但也带来了负作用,就是不易控制惯性给人造成前冲,这样很容易给人机会被其所乘。解决的方法是:注意在打拳时抽反方向的胯,如右拳及抽左胯,这样不但削减了前冲的惯性,而且随着左胯的回抽,右胯自然送出,以腰发力,肩催肘、肘催手、加大右拳的打击力。再配合前两点,形意崩拳的整劲就体现出来了。随着练习实践时间的增多,自控能力也就增强了,久而久之,法成自然。

五、两仪式:单换掌

青龙转身

(一).左青龙转身:起点时譬如一气左旋流行不已,拟欲换身右转,是一气生两仪也,其法右足先走至前边落下。

青龙缩尾

(二).左青龙缩尾:随后左足再往前迈时,足尖极力往里扣。落下与右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膝相离似挨未挨之意,两胯里根均向回抽劲,又兼向外开劲,此式是内开外合之意。腰要塌住劲,此时上身两手仍合住劲不动,两肩似乎有往回缩劲之意,亦谓之含胸,稍微稳住。[眼看前掌]

左青龙返首

(三).左青龙返首:即将右掌伸直,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中、食和无各指朝前,手心朝右外的反掌]停住。右足在右手拧时,一齐随着往外[向右摆步]迈出,足落下与右手上下相齐。两足相离远近随乎人之高矮,总以再迈左足不费力为至善。其时身子微微有往下遁缩之意,左手紧靠着身子在胳膊根窝下边,手心仍朝外往前推住劲。

左黑虎出洞

(四).左黑虎出洞:[右足稍右撇]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仍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仍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两手极力均往回裹劲[两小臂里裹,两手外翻],裹至两手心朝上。裹时两肩极力往回抽劲,又兼往下垂劲式,式似停未停之时,即将腰向右边极力拧去,如拧绳子之意。左手心朝上,肘往下垂着极力挺往劲勿动,左手心朝上随腰拧时,徐徐往右胳膊根外边,与左胳膊成为丁字形,又往前、往高斜着穿出。左肩如同穿在右胳膊根窝下之意[两手心逐渐拧成手心朝里,手背朝外,手指朝上的仰掌],头项竖住劲,随着腰向外扭劲,两眼看所穿之左手,左手穿至极处为止。此劲之理,如同上满表条,不留余隙,外劲形式似合,而内中心气似开、似虚之意,若其不然,胸中恐有内挤气努胸隔心痛之患。[此时面向右侧]

右青龙转身

(五).右青龙转身:身子再往右转走时,先将左足往前直着迈去[身向左偏转45度,左脚向左前方摆步迈出],落下两足相离远近,仍随乎人之高矮,要之再迈右足不费力为至善。左手随着左足迈时,连穿代伸代往外拧劲,右手与左手一齐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左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仍与眉齐[竖掌]。右手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左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俯掌]。腰亦随着左手向右边如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食指稍。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屈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时,亦不可拧之容易,似觉拧不过来的意思,两手腕往上托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勿拘。要之若走步或换式,总要上下相连,内外六合一气。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为六合也。

其中意思,练者若是不晓,即求明人指点可也。学者勉力而深思之,功久自能知焉。两仪再往回换式走,与此法之理相同。以后凡换式,自两仪以至于神化之功,虽分左右换式,手法足法,诸处之劲左右无不相同。

六、懒扎衣

第一节

先将两手合向里扭,扭至两手心相对,两手再徐徐同时一气如抱着大圆球相似。两手之距离远近,顺着自己的两肩,向左斜角,自下边往前,又往上边起。两手起时与吸气同时如同画两条弧线,画至离丹田处(即小腹二、三寸许)。

第二节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两手仍如抱着一圆球,靠着身子,与呼气同时往回返画弧线。此种呼吸不可有声。右手画至心口,与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两腿于两手画时,要同时徐徐往下弯曲。弯至里曲圆满,上下似半月形,腰要塌住劲(昔人云:以腰为主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此意也。)。两腿里根同时往回缩劲,右足后根,极力往上蹬劲,(语云:劲起于脚根,亦此意也。)头亦极力往上顶劲,心要虚灵。(将两肩松开,

再将气力用意往回收缩,用神逆运于丹田,则心自然虚灵矣)。

第三节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根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即是松开两肩)。两股前节要有力。以上蹬顶伸缩,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先哲云:虚灵顶劲是也。又云;不丢不顶,引进落空,是打手用法之意,不在此例。右足于两手伸时亦同时向前跟步,足尖着地点前左足二三寸许停住。左足于右足迈时.亦渐渐满足着地。两手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眼随着两手当中看去。

第四节

外形式似停,而内中之气不停,两肩里根与两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缩劲,腹内要圆满虚空,神气以意逆运至丹田(神气收敛入骨是此意),再将两手一气往右边,如划平弧线,右手划至与右肩平直,左手心与右胳膊里曲相齐,左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如罗丝轴之意。左足尖与身手,同时向右边旋转,右足根亦同时徐徐着地。两眼望着右手看去,不可停住。

第五节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很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如转一圆圈相似,转至两手心向外。左手心离着右手里腕二三寸许,两手再一气往前推去。两胳膊略弯曲点。左足于两手向前推时同时跟步,足尖着地,离右足二三寸许,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两足尖均对斜角,两眼仍看前右手,微停。腹内要虚空(即是松静)后顶上胯,毂道上提,腰要塌劲,足蹬劲,头顶劲(古人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此意也),两肩两腿,里根缩劲仍如前。亦皆是用意,不是用拙力,以后仿此。自起点至五节,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学者不可忽也。

懒扎衣,练法分定步、动步两种。定步分四拍,以右式为例:

一、右手上绷,左手随之,右足进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脚尖点地;

二、右手向右后平捋,左手随之,左足后退半步,右足尖翘起离地;

三、右手前按,右足进步,左足跟步;

四、双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对,至两胯前,左足后退踏实,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点地。左右式相同。

活步练法可前进,也可后退,旨在手足协调即可。

无极式和三体式要练到每次站30分钟;劈崩两式和懒扎衣左右练习每次要超过百次;单换掌走圈每次要超过30分钟;以上基本功要每日练习,时间要不少于3个小时。

七、四象式:双换掌

青龙转身(右)

(一).青龙转身(右):起点两仪式,无论左旋右转,皆可变换四象双换掌也,先以

右旋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从正北往西顺着圆圈转去谓之右旋。

青龙缩尾

(二).青龙缩尾:换掌时左足在前,右足随后迈在前边,足尖极力往里勾,落下与左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极力均往外扭劲,腰塌住劲,两胯里根均往回抽劲,式似停未停。

青龙返首

(三).青龙返首:即将左手伸直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手心朝外,左足抬起,足尖随着左手拧时,一齐往外摆劲落下,左足后根与右足尖成为错综八字式。两足相离远近,亦随人之高矮。足落下时形虽往外摆,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内里似乎开圆圈之意。腰随着左手往外拧,两肩里根亦均往回缩力,亦是含胸之意。右手仍靠着身子,手心朝外,在左胳膊根窝下边推住劲,肘往下垂着不动。式子身虽停而意未停.

右黑虎出洞

(四).右黑虎出洞:即将两手均向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即将右手从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出,右足与右手一齐迈至前边,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许,右肩亦极力望着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去,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里抽劲,腰仍塌住劲,式不可久停,譬如书句大长,字当中点点为读句,即一气似断而未断之意也.

右鹞子钻天

(五).右鹞子钻天:再将右胳膊靠着右耳,手极力往里裹着劲[经右额]往上穿去[为竖旋掌],穿至极处手心朝里,身子随着右手往上伸长;左手心朝里[上]在右手往上穿时,一齐往下挨着右胳膊里根落下至肋,手指朝下,手背靠着身子望着右胯穿下,两手分开要上下一齐皆到极处。左足与两手分开时即速抬起。足尖极力往上仰着,靠住右足里胫骨,同时身子往下缩劲,腰亦塌住,右手可极力仍往上穿住劲,左手仍极力往下穿住劲,两眼往上看着右手,身子要稳住。

右白蛇伏草

(六).右白蛇伏草:再将右手极力望着左肩尖前边扣去,落于左胳膊上边;身子随着右手扣时,一齐往下缩矮[同时悬着的左脚向左后横跨一大步,落在圆圈线上,身随同向左后转180度,右脚尖里扣,左脚尖外撇成大马步],两手再往前后分开,如同摆物一般,两手腕均往外撑住劲,前后两手虎口相对,两胳膊皆如半月形式。左足与左手一齐往前迈去,足落下要半斜着。腰塌住劲,身子往前扑去,小腹要放在大腿上,两眼随着右手看下来,望前边左手看去,两肩前后极力缩住劲,两胯前后里根亦极力缩住劲。此时腹内要似觉圆圈虚空一般,若是方能得着拳中之灵妙。

右黑虎出洞

(七).右黑虎出洞:再将两手极力均向里裹劲至两手心朝上,即将右手靠着身子,望着左胳膊根窝下穿出,手穿至极处,与左胳膊亦成一丁字形式;右足与右手同时迈至与左足尖相齐,落下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腰要塌住劲,随着手穿时往左边拧劲,亦同拧绳子相似。而时身子之劲亦如同表条上满之意,但内中总要虚空之意。内中何以能虚空之意,即着两肩两胯里根皆往回缩劲,则胸中自然有虚空之意,而腹内亦不能有努气拥挤之患也。

青龙转身

(八).青龙转身:身子再往左转走时,先将右足往前直迈去落下,两足相离远近亦仍随乎人之高矮,总之,无论何项步法,前走后退要自然为至妙处。右手随着右足迈时,连穿代伸带往外拧劲,左手与右手一并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右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矮仍与眉齐。左手亦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右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腰亦随着右手,向左边如同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手食指稍。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屈亦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时亦不拧之甚易,亦似觉拧不过来之意思。两手腕往上托。两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思,二者均停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亦勿拘。要法亦与两仪走步换式,上下相连内外一气之理相同也。此四象练法随分四候则为起承转合之意,实即一气串成之道也。习者要知之。

八、虎扑二式

九、云手

第一节

先将左手,从左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右边划一下弧线,至右胳膊里根处,似停而未停。左足于左手划弧线时,同时微往右边迈去落地,足尖仍往左边斜着点。

第二节

再将右手从右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左边划一下弧线,至左胳膊里根处,似停而未停。左手再从右胳膊里根处,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往左边划一上弧线,从眼前边划至左手原起处,似停而未停。右足与右手划时,同时足尖仍往左边,微斜着点迈去,两足相离二三寸许落下,两足之形式,足尖仍向左边斜着点。再右手往右边划时仍如前,左足再往左边迈去之形式亦如前;惟左足落地之远近,随人之高矮,仍不能移动重心为至善。两手两足循环之式,仍如前。两手之形式,如同两个套环圈相似,循环不已。数之多寡自便。但云手时,腰要极力塌住劲,身子微有向下坐之形式,左手往右,随着往右,右手往左,随着往左,要与两胳膊一气,随着摇动。外形虽然摇动,而腹内之松空,及神气注于丹田,与动作之虚灵,并各处之劲,亦仍然如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