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

2010年第1.期学术论坛(总第228期)ACADEMICFORUM

NO.1,2010

(CumulativelyNO.228)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

杨泽喜

[摘要]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整体发展,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伴随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在演进着。2l世纪共同发展是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各民族国家的必然选择,虽然战争的威胁仍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和平秩序终将取代战争秩序,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整体发展;战争与和平

[作者简介】杨泽喜,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生,黄石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部教师,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K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1—0073—05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整体发展的过程。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为什么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大规模战争能否避免?持久和平能否构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社会。战争与和平问题影响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科学预测2l世纪战争与和平关系人类社会的未来。

一、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趋势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是指因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密切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性的客观过程。

15世纪,西欧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殖民扩张,把亚、非、拉广大民族、国家卷入世界经济市场,接着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附)。蒸汽动力标志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了生产力特别是交通工具的发展,频繁交往密切了各国家、各地区间的关系,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初见端倪。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电气时代的到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此时,垄断资本伸展到全球,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类社会已基本形成为一个整体。这时期人类社会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世界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强行输出商品、输出资本、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结果瞄1。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以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殖民活动为主要内容。日渐形成的以殖民体系为依托的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必然具有掠夺性和统治性的特征。尽管资本主义犯下种种罪行,但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它的作用是进步的,它将涣散无序的世界分为西方和东方两大块,变成了以东西方为本源,以规则制度为纽带,表现为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的多样化统一的整体。它具有“双重使命”,破坏的使命中有进步性,建设的使命中也不乏掠夺性,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充满着矛盾统一的辩证法【3】(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迅猛冲击下,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

73

万方数据

带来了战后世界经济腾飞,世界市场急剧膨胀,世界贸易迅速扩大,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进一步深化。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垄断组织空前发展,跨国、多国公司遍布全球,国际性经济机构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国际组织大量出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朗,一个统一的主要由经济体系联系而形成的世界整体历史已经形成。历史发展到当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大约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地球这个巨大村落中,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相互依存、休戚相关,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从初级向高级阶段演进,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又一次大飞跃。高级阶段的整体发展不再以殖民帝国为依托而始终伴随着强制暴力,以主权国家为基础,和平、发展、平等、依存是世界历史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市场体系和国家体系,不再呈现垂直依附的特征,而是以主权国家共同确认的国际规范为准绳,具有横向共赢的发展趋势。世界已形成相互联系的以东西与南北两条线为中心的多样化统一的整体,国际规范使整个世界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愚昧走向进步。

二、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中战争与和平的较量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阻,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们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历次大规模战争之后,国际社会力图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或国际规则来规范国家行为以避免战争给人类带来伤害。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而展开一场持续三十年的厮杀,这场战争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显示了一项重要原则,即各国无论大小,都以主权国家身份派出代表参与解决国际争端;它开创了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协商解决国际问题的先河,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到拿破仑战争,74欧洲维持了二百五十年左右的相对和平,这说明协商是可以解决国际争端的,和平是能够维持的。

拿破仑战争使欧洲又陷入了一场持续二十年的动荡,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卷入其中,引起欧洲格局大异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各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所有欧洲国家都有代表参加,最后形成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的政治设计上,维也纳体系确定了“正统原则”、“补偿原则”和“新干涉主义”,以实现“欧洲协调”的目标。通过定期举行外交大臣或国家元首会晤,互通信息,是达到欧洲协调的最好方式。学者们评价维也纳体系是导致稳定的国际体系,它维持了欧洲一百年的总体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大国为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人类历史第一场世界范围的大战,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虽较短,但波及范围广,影响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并因此建立了人类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遗憾的是这个体系由于列强分赃不均,加上对战败国惩罚过于严厉,事实上仅维持了20年的世界整体和平。这也促使人们对建立国际组织的更深刻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又经历一场浩劫,二战较之一战的损失要严重得多。经历劫难的世界在反思:如何避免战争?联合国无疑是二战后成立的最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成立的目的首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为此宣布了国际事务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主权平等原则;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和威胁原则;集体安全原则以及不干涉本质上属于一国内部事务原则。这些原则已被广泛接受,尽管也屡遭侵犯,但侵犯行为在国际上失去了合法性。60多年过去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证明健全的国际组织能够维护世界和平。

战争与和平的较量给世界历史整体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毁,人类文明遭受巨大破坏,人类和平受到极大威胁,和平发展的世界秩序被打乱;残酷的战争事实也使人类思考如何避免重踏历史覆辙,从人们对和平所作的努力看,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可以维持相当长时期的和平。战争的非理性遭到惩罚,和平的理性选择就成为必然。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即这些和平仅仅是相对和平,持久和平似乎无法实现,问题究竟出在哪JD?

万方数据

三、战争的实质与构建持久和平的探索

解答和平相对性的原因必须回答战争的实质是什么,因为分析战争实质可以找出战争爆发的原因并从中探索持久和平的途径。

世界上引发战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先秦的军事家吴起曾说:“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日内乱,五日因饥。”当然,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不能满足于如此简单的归类,应该从纷繁复杂的具体战争中发现战争原因的共性。经历漫长过程的认识,近代以来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更接近于战争的实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要服务于国家的整个对外政策目标,因此,不能为战争而战争,而应该通过战争来追求外交所不能达到的目标。“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4】(聊’马克思认为:战争是阶级政治的继续,战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各阶级的立场决定了本阶级的政治态度,战争是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战争实质论,认为战争是交战国双方政策的继续,战争从属于政治,是实现政治的特殊手段。毛泽东则认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因此,战争的实质就足政治的继续,是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才采取的暴力措施。

基于战争实质分析可以提出假设:如果利用政治手段通过和平方式能够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使战争成为一种没有必要的行为,那么持久和平是不是可能实现?学者与政治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假设进行探索,力图寻找一条理性方式构建世界持久和平。

二战前,一些学者对如何构建世界和平进行探索,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国家间战争是国际体系无政府的产物,但战争是可以抑制的,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创造适当条件来达成国际合作。卢梭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坚决反对战争,他坚决主张以联合的行动创造带有公意的道德统一实体,这一实体在调和自由与权威时以代表共同体的利益C51(n舭12¨。康德认为,国家之问战争带来巨大损失,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理性最终会使国家之问的关系从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法制状态,与战争无法共处的商业精神迟早会支配每一个民族,当世界受到战争威胁时,各国因利益往往通过调解来防止战争嗨】(啪)。二战后,学者对构建持久和平的探索进一步深入。以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的制度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唯一的国际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相互依赖,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英国学派受格劳秀斯的理性主义传统影响,其代表学者布尔认为:国际社会不必在各国拥有一致文化的基础上生成,而可以通过社会交往逐渐培养共同的利益观和整体归属感‘7】(一州。

学者的探索给国际社会构建世界和平实践提供了思想启迪与理论支撑。一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以集体安全原则取代欧洲长期奉行的均势原则,国际联盟就是在威尔逊的极力倡导下建立起来的。二战后,主要国家开始为建立战后和平而努力,从战后几十年的经验看,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发展的作用有目共睹,除联合国外,其他国际组织、首脑会议协调世界和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二战以后虽然世界规模的大战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不断,国际社会在制约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方面也作了许多探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没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的原因就是战前战争双方声明战争范围、目标,表明国家利益底线,战争过程中首脑斡旋、国际组织调节,战后条约、协定固定利益,这些措施使战争局限在一定范围和烈度,防止局部战争向恶性战争发展,有效维护了世界整体和平。

这些探索表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政治争端在理论上存在可能性;国际和平机制在实践上所发挥的功能表明维持世界和平具有现实性。战争的实质和人们对和平的探索给当今国际社会以启示: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条件下,和平的政治手段能够解决国家争端,企图通过战争解决政治问题,最终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持久和平可以通过人类理性的措施来构建,和平是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

四、21世纪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特点及对战争与和平的预测

2l世纪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共同发展是各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世界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表现出新特点,这些特点表明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

第一,政治方面。首先,国际组织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普遍性体现在国际组织数量增加,作用越来越大;规范性体现在国际法的权威性

75

万方数据

越来越大,联合国成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已经形成,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将更多地依赖国际仲裁机构的协调和裁决。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构成一种帮助不同国家实现共同利益的安全机制,这些机制一方面在成员国身上发生“内化”,使成员国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这些机制对成员国形成了直接限制,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

其次,世界整体发展过程中日渐形成的多极化国际政治格局也有利于制约战争。两极格局解体后,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处于比较有利地位,但从美国出枪出人,拉拢其他国家出钱发动伊拉克战争看来,美国虽然推翻了该国前政权但至今未能从中脱身,很难说美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表明美国的力量也是有限的。纵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走向,未来世界格局决不会是美国一家独霸的局面,而是在各种力量竞争共处中加速向多极化演变。在两极格局条件下,虽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但世界大战的阴云始终不散,军备竞赛轮番升级,所以,两极格局下的和平是核恐怖下的和平,是脆弱的和平。“一超多强”格局是向多极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在这种过渡格局条件下,美国失去强有力制约,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因此,这种格局更不可能带来持久和平。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这是因为,多极化有利于使世界大国力量的对比趋于相对平衡,防止某个霸权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在一个由多个力量中心形成的世界体系中,存在多个对世界事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有利于使各大国共同承担对世界和平的责任;多极化趋势促使各大国继续沿着既竞争、制约,又彼此合作、协调的轨迹调整相互关系,大国在竞争和协调中形成一种各方受益、互不敌对、彼此借重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总体上看,多极格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世界人民,有利于第三世界而不利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B】(附)第二,经济方面。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加强,通过商品、资本、技术流动,各国在这个体系中无需通过战争实现利益最大化。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合作加强的重要表现,经济区域化不断扩大成员国从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的利益,合作者主要是以协商的方式而不是以战争方式解决争端。冷战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争就是很好的证明。当世界经济走向更高程度的一体化时,成员国更没有必要通过战争以争取利益,76战争将被更多地看成是对国家繁荣的障碍,曾经作为获取国家利益最高手段的战争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不仅如此,在世界经济紧密合作的条件下,战争已经是一种无利可图的行为。上个世纪前苏联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入侵阿富汗,结果战争消耗巨大,得不偿失,自己扶持的政权维持不下去,被新的政权——塔利班政权所取代,最后被迫撤出。“9.11”后美国又出兵阿富汗并推翻塔利班政权,8年过去了,塔利班东山再起,严重威胁阿富汗政府和驻阿美军与其他北约军队;本?拉登依然逍遥法外;越来越多的外国“圣战者”来到阿富汗加入与北约军队的作战;阿富汗重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安全形势恶劣,阿富汗战争还看不见隧道的尽头。对美国来说,这场战争就像当年的越南战争一样,成为消耗国家资源、牺牲大量军人而没有给美国带来实质好处的战争泥潭。美国虽然打垮了阿富汗前政权,又有多少人认为美国是真正的胜利者呢?

第三,文化方面。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际社会,对和平的共同信仰是和平延续的道德基础。和平不时被战争打破的原因是人们对战争的信仰高于对和平的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些国家决策者相信战争能够作为解决国际冲突的最后手段,对协调、斡旋、调停、仲裁等手段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战争当然就表现为常态。当和平作为人们的最高信仰时,战争的可能性就降至最低。当今,几乎全部合法的国际组织都是以各类工作为世界总体和平作出努力,和平宗教团体和教育机构主张通过教会和学校的教化向人们传播和平思想;大众传媒业热衷于宣传和平,反对战争,希望通过舆论的力量来促进和平;现代国际和平主义运动组织则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和平总是好于战争。和平已成为各国民众普遍接受的理念。

第四,科技方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出现,使世界大战失去理性基础。自从核武器出现以来,尽管只有一次被用于实战,但在维持主要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维护地区和平以及世界和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核武器是一种极限武器,世界上已有的核武器可以将地球毁灭多次。因此,如果发生核战争,就意味着人类有可能毁灭自己,当进行核战争的结果是毁灭进行战争的双方时,进行核战争就变成非理性行为。为了防止核大战,大国都自我限制战争规模,避免将战争规模升级为核战争,这个原理使得有核武器的大国之间不敢发动战争。

万方数据

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格局有效制约战争的爆发;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国家发动战争都将面临“失大于得”的境地;理性的和平观念已经具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现代战争手段可能导致人类自杀性的悲剧后果,这些因素抑制了企图通过战争获得利益的动机。通过和平手段谋求各国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而赢得“双赢”乃至“多赢”的结局,日益成为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大环境的改善,一种友好、协调、和缓的国际关系对于防止局部战争的发生具有长远意义一】(嗍)。更有理由相信,当战争已无利可图时,不仅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局部战争也将得到有效防范,当今“大战不发,小战不断”的局面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

战争是人类苦难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历次大战给人类造成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与精神伤痛,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战争其实已经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妄图通过战争手段得到想要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却给本国、他国带来无尽伤痛。战争只不过是自然状态之下的一种可悲的、以武力来肯定自己权利的暴力手段,任何国家都不应该采用战争办法谋求权利。“道德上的实践性从我们内心发出它不可改变的禁令:不能再有战争。”[10】㈣哟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预言:21世纪的世界将保持整体和平发展态势,战争不会是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手段,和平秩序将取代战争制度,人类社会终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韩永利.世界整体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J].理论月刊,1996,(2).

[3]梁守德,李义虎.全球化与和谐世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4]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64.[5]肯尼斯?w.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政治理论的遗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伊曼努尔?康德.永久和平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阎学通,阎梁.国际关系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顾德欣.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M].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

[9]黄玉幸.局部战争的昨天、今天、明天[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

[10]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责任编辑:青山】

万方数据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

争与和平预测

作者:杨泽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专业,湖北武汉,430072

刊名:

学术论坛

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年,卷(期):2010,33(1)

参考文献(10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2.韩永利世界整体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996(02)

3.梁守德;李义虎全球化与和谐世界 2007

4.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1964

5.肯尼斯·W 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政治理论的遗产 2003

6.伊曼努尔·康德永久和平论 2005

7.阎学通;阎梁国际关系分析 2008

8.顾德欣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 1997

9.黄玉章局部战争的昨天、今天、明天 1988

10.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 1991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张国安论邓小平的战争与和平观[期刊论文]-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21(5)

引用本文格式: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与21世纪战争与和平预测[期刊论文]-学术论坛 2010(1)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奥林匹克和世界战争与和平

奥林匹克和世界战争与和平 说起奥运,无论是古代奥运会还是现代奥运会,打从它诞生那天开始,就注定它不会是一场单纯的运动会,人们在它身上寄予了很多期望。如今它已经成为和平与友谊的象征。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奥林匹克一直离不开战争与和平。 古代奥运会的诞生就是源于战争,当然少不了人们对和平的期盼。在公元前847年,古希腊爆发了战争。整个希腊大地变得战火连绵,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大家都渴望着和平,于是古希腊的几个城邦经商讨达成了一项协议: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为期三个月的运动会,并且运动会期间要休战。即使是正在交战的双方,也不得不放下武器,准备去奥林匹亚参加运动会。这就是古代奥运会的由来。至于为什么在奥林匹亚举行,或许我们都知道:奥林匹亚——象征着和平和友谊之地。 它的衰亡也是源于战争。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奥运会成了罗马帝国地方性观赏会。尽管如此,它也算保留下来了。但是自从罗马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立基督教为国教,禁止异教活动后,奥运会随即被废止了。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背景有很多因素,但是它同样也离不开战争与和平。古代奥运会在古希腊盛行了1000多年,随即被罗马帝国的皇帝废除后,奥林匹克沉寂了100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渐渐遗忘了它,而之后的几百年里人们也曾尝试过复兴奥运会。但真正到了19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一个新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想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时,奥林匹克运动才算是真正开始复兴。 事实上当时德国要求复兴奥运会的呼声可以算是非常高的,但他们并不是为了和平而想复兴,而是想通过发起奥运会来扩大他们在世界的影响,好为称霸世界服务。因此当时很多人都想复兴奥运会,因为那不仅有利于国际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助于阻止德国称霸世界的欲望,当然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战争的威胁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极大地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复兴奥运会的历史使命最终落在了法国人身上,因为如果德国发动战争,其灾难会毫无疑问地落到作为德国近邻的他们身上。因此他们强烈反对战争,极其渴望世界和平。恰好奥运会那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完全符合法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而最后让一切成为现实的,正是法国的教育家顾拜旦。顾拜旦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无法置疑。从根本上来说正是他对和平的热爱与不懈追求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了现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过程同样离不开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都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使本应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使得1940年东京1944年伦敦奥运会取消。由此可见,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奥林匹克的发展。但同时它也促进了奥林匹克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在这两次世界大战间的那段相对和平时期初具规模。而同时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奥林匹克,让和平的观念深入人心。1993年,国际奥委会向联合国递交了奥林匹克休战议案。该议案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在每届奥运会开幕和闭幕前后各一周以及奥运会期间,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遵守奥林匹克休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到今天,其过程一直伴随着战争与和平,就算到了2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高级定制服装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转载高级定制服装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原文地址:高级定制服装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作者:制服_工作服_职业虽说 如今是高级成衣的天下,但谁也不能否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我个 性的追求尝试私人定制的人越来越多,而高级定制这一奢华的生活方式将再次 复苏并将成为一种趋势,在恩雅服饰从事了两年多的兼职定制服务,让我对高 级定制服装以及他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高级定制代表着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所有的物品的最高境界就是高级定制。高级定制女装是真正的奢侈品,也是法国时装的精神。工业化时代吞没个 体差异时,贵族们通过只针对自己的定制服务,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个性。高 级定制时装既有不输于名牌的设计感,同时又是最适合自己且独一无二的衣服。品牌服饰可以套在很多人身上,是用衣服的特点来体现自己,高级定制则完全 为自己塑造衣服,是真正"我的"衣服。 国际上通称的高级服装定制(也叫高级定制)是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高品质 生活方式---设计师根据你的身材、气质等因素,为你设计制作高级服装。如果说有一种时装能够被拔高到艺术品的高度,那么非高级定制服(Haute Couture)莫属;如果有一种时装可以对潮流的考虑为零,对市场完全忽略不计,那说的 一定是高级定制服。因为,在时装设计大师的眼里,高级定制服的真谛--属于 梦幻的衣裳,"美"是评价它的唯一标准。正如ValentinoGaravani所说的那样:"设计高级定制女装只是源于一份寂寥的浪漫之心!" 高级定制代表着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所有的物品的最高境界就是高级定制。世界上最奢华的轿车是定制的劳斯莱斯,最顶级的珠宝是定制的卡迪亚项链,最昂贵的服装是巴黎的高级定制时装。只要是定制的服务它的价值就不同了,因为是完全为你一个人而设计的。为个人定制服装,意味着从此你不必为 了心仪已久的产品而到处搜罗,也不必在穿着昂贵名牌衣装参加聚会的途中频 频祈祷"不要和别人撞衫",更不必在拿起一件衣服时遗憾地说"要是领口多一条蕾丝就好了"等等。只要你想得出,只要你想要,定制服装都能满足你对服装的所有个性化渴望---你甚至还可以把自己的私人签名印在袖口上。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服饰的历史与发展结题报告

服饰的历史与发展结题报告 这是我们高一年级首次做研究性学习课题。从古到今,服饰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我们也经历了不少服饰的潮流。“衣食住行医”以衣为先,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又是我们时时处处都可见到的事物,中国是一个多文化的国家,每一个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什么影响了服装的发展?研究服装发展有助于学习历史、培养审美观,还可以预测服装未来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也从“生活必需品”转为“艺术”的层面。我们从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服装着手,观察其变化,总结这些因素对服饰的影响。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去研究从古到今服饰的发展过程,分析并总结现代服饰潮流、服饰总体的发展趋势。我们的论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专业性强:论题涉及了很多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并且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服饰越来越多地受着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考虑各个可能影响服饰发展的因素,从而给调查带来少许的困难。但论题的主体贴近生活,即“服饰”并不是距我们千里之外的,它很贴近生活,能给予我们形象的思维而不是深不可测的概念。这很有利于调查、考证。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我们开始了真正的研学活动。首先,我们通过查阅书籍,借助网络等便利工具,了解了中国服装史。我们主要借鉴的书籍是《中国历代服装史》服饰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上古到如今为适应时代变迁,每朝每代都形成了其独特风格。从古朴实际的秦代服装,到魏晋南北

朝服饰的娟秀,隋唐五代的富丽,宋装的高雅,到元装充斥着的的异族风情,明代服饰的堂皇,清代装束的雍容华贵,再到后来近代中山装的时兴,融入各国特色的东方服饰,以至现在我们身上所穿的前卫抑或休闲的衣服,中国从古至今服饰演变虽有许多差异,但始终以高贵而典雅,繁华而质朴为主线。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 ?秦代的袍服是一种有絮棉的夹层內衣,穿著时在袍服的外面要 罩一件外衣。 汉代妇女曲裾 隋唐胡服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 ?明朝读书人:著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 ?清代男子和妇女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这些衣服的原料也有很大变迁。最古老的蚕丝,后类的苎麻,皮革,终于才有了现在的化纤。衣服的从无到有,由有至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无不体现在服饰制作工艺上。 寻着时间的脚步,我们的研究推移到了现代。为了了解当代服装潮流及不同人对服饰的看法和需求,我们在几个大型商场,做了大量市场调查,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我们对不同年龄段人作了详细调查,得到了一些重要成果: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为何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审时度势) 赵晋平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经济格局演变、全球化动力转换和规则重构是其中的三 大突出表现。总体来看,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原有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没有明显改善,国别分化 反而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 深刻。 “南北失衡”的突出表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3年世界经济总量达到75.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为46.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9.4万亿美元。照此计算,二者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61.1%和38.9%。从过去20多年 的演变来看,由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之比已由1990年的3.9倍下降到目前的1.6倍。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但是,经济总量差距缩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2013年,发达国家人均GDP 达到40186美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8.2倍,远高于总量差距。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 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和马来西亚(以下简称“新兴7国”)1990—2013年人均GDP由627美元提高到4555美元。尽管如此,新兴7国人均GDP目前尚不及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以下简称“发达7国”)平均水平的1/10。从国别来看,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人均GDP相当于印度的34.1倍,2013年进一步上升到35.4倍。总体看, “南北失衡”是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环境仍然是 一项长期任务,发达国家应为此作出更多努力。 日渐分化的贸易投资增长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30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下的全球贸易自 由化为通过对外开放寻求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制度保障,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新兴7国为例,1990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仅为9.8%,2000年提高到21.7%,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22.6%; 同期,外资净流入占全球的比重也由4.1%提高到5.9%和27.8%。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了新变化,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严重受阻,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以及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JEPA)等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区域大型经济一体化谈判加快推进。由于其实行高度自由化标准,绝大多数发展

20世纪战争与和平研究报告

20世纪战争与和平研究报告 课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政治 作者:郭某某 时间:2012年

目录 一、前言 (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和平 (4)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5) 五、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 (6) 六、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7) 七、新形势的战争 (一)恐怖主义 (8) (二)金融战争 (8) 八、结语 (9) 九、附件 (9)

一、前言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无疑是一个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世纪。在经过工业革命所导致的人类社会大幅度的跨越之后,人类叩开了20世纪的大门。然而,由于人类历史上旧有的矛盾和新产生的矛盾的相互交织,20世纪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了杀戮的世纪。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纷乱复杂的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战争仍然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100年间全世界进行了380多次战争,战争所造成的或者与战争有关的死亡总人数估计为1.87亿,相当于1913年世界总人口的10%以上。如果从1914年算起,这是一个战争几乎不间断的世纪,其中没有发生有组织的武装冲突的时间很少也很短暂。而核武器的产生更是使世界坐到了火药桶之上。 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我们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希望在和平中获得发展;然而当今世界,不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爆发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并且在新时期下这些因素有了新的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自古就有,然而世界性的战争只有到了20世纪才第一次出现。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使人类历史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从原来的第一位下降到了第三位,而美国、德国这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追求自身的发展,迅速超过了英法等国,美国由原来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而德国则由原来的第三位升到了第二位。然而在20世纪初,世界已基本被瓜分完毕,瓜分的结果是: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达到了德国的11倍之多。因此,这些在经济实力上迅速增长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满于现状,希望拥有更多的殖民地来发展自己,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于是为占有更多的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中后起之秀的德国与自恃拥有“世界工厂”地位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并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 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 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在经过这段时间的仔细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世界名著给我了新的不一样的感觉。这是 一本世界名著,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上高一的时候我曾经阅读过这一本书,可是当 时就是仅仅读了一下,没有太大的感触,我想是因为当时的思想还是比较局限,理解能力 还很欠缺,在加上文化程度在那儿,所以度了就仅仅是读读,读了也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可是这一次,我就很认真的读了一遍,感觉和原来有很大的不同这次读的时间比上次的还 要短一些,可能是因为原来接触外国小说不熟悉,现在读的多了,感觉是比原来读起来快 多了,并且有了很多有感触的地方,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说这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是列夫托 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开始读的时候还有些不太懂,觉得里面涉及的方面特别多, 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从这本书中就可以看到外国的很多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生活的方式,说话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中特别是思想方面和军事方面是两个两点方面是很只 得看的地方。这本书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本身所想表达 的一个目的,但是从这个目的来看我就的还是有点片面了,我觉得可以说这本书中所表达 的东西已经到了一个全人类的高度了,我想这就是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特有所在吧,当然里面还包含着很多的文学上的东西,文学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虽然我 不能在这大放厥词,高谈什么文学,我也不是很懂,我也没有资格,但是这本书很吸引我,我觉得这就达到了文学的目的了。当我要从新阅读这本书时,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因为 我不想和上次一样,没太大收获,我想只有这样才会让我收获的更多,更加容易理解到作 者真正想表达的,读这本书才有意义,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完成于1863—1869年之间,字数达到了130多万字,历经7年的艰辛创作受到列宁的高度称赞,这时也不得不说说作者了,他是19世纪 最伟大的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47年他退学回故乡在自己的领地上作农奴制的尝试,他曾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在军队的几年生活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托尔 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的10月份他离家出走,之后病逝于一个小站, 享年82岁。这些就是读这本书时的一些准备,下面就这本书来详细说说。 小说的大致内容是,在开往德国汉堡的飞机上,作者无意间听到了甲壳虫乐队的《挪 威森林》,于是回忆游走到了18年前的日本:一个孤独的男主角——渡边,经历了好朋 友木月的上吊,一年后,不期而遇的碰到了直子并开始了交往,然后到直子的消失。几个 月后,渡边收到了从疗养院寄来的直子的信,原来,和木月一样,直子也有着“自闭症”,他们都孤独,无可排遣的空虚,却找不到各自心灵和这个世界交往的通道…… 这本书知道字数就知道是很长的要不作品,可是在结构方面,却是做的井井有条。每 一步作品在结构上都是非常难把握的住的,并且像这样一类的鸿篇巨制更是难上加难,可 是托尔斯泰却凭着他自己的文学天分,在本来就矛盾着的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梭自如,一点 都不觉得矛盾,在内容结构上井然有序丝毫不乱,便文章更清晰明了,而且托尔斯泰似乎 特别擅长描绘一些比较难描绘的场面,可是他却描绘的就像浮现在眼前,一下子就能想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 能抓住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复苏苗头已现。但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其特点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减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进步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递进和高级化;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 前几年,宽松的外部环境导致国内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导致全球经济减速时,我国经济就无法避免外需下降的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虽然使得我国的外需减弱,但也给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从以吃、穿、用为主向以住、行为主升级,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有可为。只要应对措施得当,我国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压力同样也可以转变为推动科学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