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复习)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3课时)

专题特征编写人梁为昌

本专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形态,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它以土地私有为前提,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的生产模式,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为主要目的,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封建政府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农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以及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古代的手工业技术精湛、分工细致,产品远销海外,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发展完善、城市发展及功能的变化、商人地位及组织的变化、贸易范围及商品种类的变化等。古代工商业活动虽遭“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限制,但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护农业的发展,但限制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海禁”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由盛转衰,加之君主专制统治的保守与封闭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景终使中国落伍于近代化的世界大潮。

专题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最早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的松土工具:耒耜。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东汉出现挽犁(一人一牛)、耦犁(二牛抬杠);

唐代出现曲辕犁。

2.土地制度

(1)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商周的井田制一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家、地主、农民三种形式)。

(2)演变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

(3)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4)影响:存在了2000多年,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3.古代中国水利

(1)历代重视:大禹治水,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设置专门的官职(唐,渠堰使),负责管理;宋代奖赏制度等。

(2)水利类型及代表:①农业,战国时期,秦国四川岷江流域都江堰、秦国渭河流域郑国

渠、汉代关中“井渠”。②河防,防水患。③海塘,防海患。

(3)灌溉工具:隋唐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规模: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

(2)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4)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6)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弱点

(1)具有分散性(家庭独立)、封闭性(缺少交换与合作)、脆弱性(易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

(2)农耕经济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和取得革命眭的技术突破。(3)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

(1)纺织原料先后有麻、葛、丝和棉。

(2)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业兴起,官营规模大。

(4)宋代,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5)明代,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出现丝织业手工工场。

2.冶金业

(1)青铜铸造:新石器时代出现;商周水平高。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铁器制造:春秋晚期出现;'汉又代官营,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又杜诗发明水

排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3.陶瓷业

(1)原始彩陶已具备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东汉晚期出现青瓷。

(3)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品种:青瓷

(越窑),白瓷(邢窑、景德镇、大邑),唐三彩,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融绘画、

诗文于瓷器装饰。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5)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粉彩,雍正时期达到顶峰。

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概况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纺织(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

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汉代出现田庄手工业生产形式;明中后期出现雇

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

(2)春秋战国开始,官营、民营和家庭生产成为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

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朝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有

相当的比重。

(3)家庭手_[业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和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

发展。

(4)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分工细密,种类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

欧、非地区。

(5)手工立芏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因素。明朝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

本主义萌芽。

三、商业的发展

1.“市”的发展

(1)秦至唐代,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秦有管理“市”的法律,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出现“草市”并由政府管理,唐代“夜市”繁荣。

(4)宋代“市”突破了汉唐时期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庙会集市繁荣;“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地位低下。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商人地位低下。

(2)市场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有“草市”。

(3)外贸发达。西汉“丝绸之路”,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丝绸、陶瓷为著名商品。明清“海禁”政策使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4)货币丰富。铜钱(秦统一)、纸币(北宋交子)、白银(明朝以银为主)。

(5)场所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限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6)城市的商业性增强。历代都兴起商业大都市,明清兴起工商业市镇。政府限制逐渐减少,

城市的政治职能不断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7)出现商人组织。由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纽带和业缘组织。明清在大城市和大商埠出现会

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时间:明中后期。(2)地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3)部门:丝织业。

(4)特点: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平衡。(5)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重农抑商”政策

(1)根本原因:自然经济。(2)含义:指统治者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打击

工商业的经济政策。(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4)起源:商鞅变法。(5)影响:维护了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3.“海禁”政策

(1)含义:明太祖时期下令,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2)原因:自然经济的

产物;防止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与倭寇危及明朝统治。(3)表现:“海禁”不是完全禁绝一切资易,而是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清代只保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进行贸易。(4)影响: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和海外市场的扩大。

五、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

1.农业方面。(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1)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2)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方面。(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5.对外关系。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规律认识升华

4.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条件

(2)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水利建设(生产力方面)

(3)赋税、力役制度、土地制度及土地兼并(生产关系方面)

5.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特点:

(1)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2)牵引动力:人力-畜力-水

(3)材质:石、木→青铜→(4)劳动方式:群体协作到个体家庭“男耕女织”。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 奴隶社会:井田制(表面国有、实质私有)

(3)封建社会:a.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私有制:①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位)

②君主私有③农民土地所有制b.国有制:(如均田制)

7.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行业主次: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生产格局

(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封建社会中后期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落后性)

(3.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自给自足———基本特点(封闭性)

(4.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8.启示: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

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①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

政策;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④提高农业劳

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概念辨析 :

1.精耕细作

(1)借用牛力耕田。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

(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高产。

(4)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区域分布由北方逐渐转向南方居多

4.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

封建社会中前期:——对封建社会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后期——对封建社会起了一定程度的瓦解作用:

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产生了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

5. 市、草市、夜市、晓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6.从发展繁荣阶段、市场管理、城市经济功能、区域性商帮、政府商业政策等方面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不断发展。早期严格控制,宋以后逐渐减少。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历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曲折。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地位低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7.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8.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1、生产关系的确立和调整(政策因素)。如农业中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变法、改革。(2、生产力推动(科技) 工具改进,技术提高;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总结生产经验。(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生产积极性;民族融合;共同劳动,相互交流。

(4、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的稳定、没有大的战争等)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十全大武功”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合检测(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 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 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 C 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4.(2019·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必修一至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专题一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 1、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1) 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②商周时期:石器锄耕。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 (2) 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③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 2. 手工业 (1)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 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 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 3. 商业 (1)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 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4. 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 2、政治制度 1. 分封制 (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 宗法制 (1)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2)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 3、精神文明 1. 汉字 (1) 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汉字。 (2) 商朝时,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 汉字按照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 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 中国画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9·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 C.休耕轮作D.少种多收 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9·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 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完整word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高一历史周测试卷(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

江西省全南中学2019届高一年级下学期周测历史试卷一 命题人:钟昌渭审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时间2017年2月28日 一、选择题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抑商”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盐铁专卖”的政策D.“精耕细作”的特点 3.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4.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草市”开始出现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5.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它”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里的“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大运河 6.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闭关锁国 D.自由放任 7.《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8.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高中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知识点归纳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和小农经济的特点 (1)条件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等特点。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以及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地位和作用—— ①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 ①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因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③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影响因素——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资金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3.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因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2)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重要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古代中国的经济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 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 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h ù 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⑵ 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⑶ 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 ⑷ 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 ⑸ 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⑹ 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沉重的力役 1. 如何看待徭役: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1下列有关汉代田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农耕经济为主 B、兼营手工业 C、童仆须卫戍田庄 D、田庄之间交往频繁 2“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面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3.“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4《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5.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6.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7.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原始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氏族的特点之一是() A.按贫富组成 B.按血缘关系组成 C.按性别组成 D.按非血缘关系组成 2. 在陕西发现的与北京人同属猿人时期的古人类是() A.郧县人 B.和县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 3.半坡氏族的婚姻形式是() A.族外婚 B.族内婚 C.对偶婚 D.一夫一妻制 4.下列文化中,以玉器而闻名的文化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5. 原始社会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是在() A.母系氏族社会后期 B.父系氏族社会前期 C.父系氏族社会中期 D.父系氏族社会后期 6. 下述不属于原始宗教观念的是() A.上帝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自然崇拜 二、填空题 1. 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在湖北_____________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____________年。 2. 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中反映,在我国文明社会前夕,于东部、南部和中原地区分布着三大部落群,分别是东夷、苗蛮和_______________部落群。 3. 考古发现中,代表史前制陶业高峰的是发现于____________文化遗址中的“蛋壳黑陶”。 4. 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 5. 原始社会末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文献记载中被称为“四岳”的_____________。 6. 地处西安市东郊的_____________遗址是保存最完好的仰韶文化遗址。 7. 大约在距今_________左右,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 三.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 1. 我国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遗址为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 2. 原始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 四、名词解释 1. 禅让 2. 图腾崇拜 3. 族外婚 六.简答题 1. 略说原始社会组织演进过程中婚姻形态的变化过程。 2. 简述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各自的特点。 1

古代中国的经济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 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 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hù 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⑵ 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⑶ 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 ⑷ 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 ⑸ 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⑹ 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考试题目

中国历史 1.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是() A.商 B.周 C. 汉 D. 唐 2.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点是() A. 商朝与西周 B. 战国和秦朝 C. 秦朝和汉朝 D. 南北朝和唐朝 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鲁国公 D.蔡桓公 4“战国七雄”指() A.秦、齐、楚、赵、魏、燕、韩 B. 秦、齐、楚、赵、魏、晋、韩 C.秦、齐、楚、赵、魏、吴、韩 D. 秦、齐、楚、赵、魏、燕、宋 5.《史记》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吕不韦 D.孔丘 6.《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膑 B.孙武 C.张良 D.韩信 7.创造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的是()A.华佗B.张仲景C.李时珍D.扁鹊 9.下列不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是() A.民族 B.民权 C.民生 D.民主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2.雅典、开罗、罗马与中国古代的()被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A. 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3.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 A. 1912年5月4日 B. 1918年5月4日 C. 1919年5月4日 D. 1921年5月4日 14.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是() A.刘家峡水电站 B.鲁布革水电站 C. 石龙坝水电站

D. 葛洲坝水电站 15、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大? A.秦 B.汉 C.唐 D.元 16、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 A.1839年 B.1840年 C.1841年 D.1842年 17、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是在哪一年? A.1949.10 B.1950.10 C.1951.10 D.1952.10 19、成语“卧薪尝胆”说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物的故事? A.夫差 B.勾践 C.伍子胥 D.孟尝君 20、司母戊鼎铸造于哪个朝代? A.夏 B.商 C.周 D.春秋 23、墨家的代表思想是? A.无为 B.中庸 C.兼爱、非攻 D.法治 24、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的哪一个诸侯国? A.赵 B.秦 C.楚 D.魏 26、和陈胜一起发起大泽乡起义的是?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单元测试

必修二专题一单元测试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实行计口授田制度,如齐国曾实行“均地分力”,将国家所控制的土地按“(每夫)百亩之田”分给平民耕种。据此可知,当时计口授田制度的实行() A.加速了牛耕技术的推广 B.利于向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C.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D.推动了诸保国力太増 2、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记载官营手工业的《考工记》写道:凡盆、鬲、豆等陶制生活用器,若有歪斜、刮坏、破裂的,都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这说明当时() A.工商食官制度已被完全打破 B.官营手工业存在商品性生产 C.民间制陶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D.官营手工业要求保证质量 3、唐代,朝廷把漕运重点逐渐放在南方,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转变为东南、西北向,所以唐宋时期,漕运线路由东南至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线路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线路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4、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由此可知,北宋庙会() A.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 B.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C.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D.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 5、明末清初,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和朱仙镇的民营工商业特别发达,该四镇被称为“天下四大镇”。清代前期,不少眼光长远的富户纷纷“遣子弟学工艺、佐懋迁(懋迁:贸易)”于此四镇,使这四镇成为四所巨大的“工商学院”。据此可知,当时的四大镇() A.经济的辐射引领作用较为显著 B.民间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宽松 C.儒学教育的发展得到大力支持 D.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6、西汉时期盛行厚葬风气,当时人认为,“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面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西汉诸候王富可敌国 B.两汉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日益盛行 D.受主流文化与选官制度的影响

中考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封战国:()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权至高无上; 专秦朝中央设置丞相、()、()等官职,地方推行(); 制焚书坑儒,加强()。 主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义设立三省六部制 中隋朝开创()用人之权收归中央。 央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发展了隋代开创的()制 集宋太祖通过(“”)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武将的兵权; 权北宋实行文治,消除地方分裂因素。 政实施行省制度,中央设(),地方设(); 治元朝中央设(),管辖西藏和少数民族事务; 的 建在中央:朱元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权分(),设殿阁大学士 立明朝明成祖时设内阁; 与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加思想上:规定科举考试采用() 强清朝:在中央:雍正时创立()、乾隆时撤消()。 思想上:大兴()。 目的:加强对各地统治。 地西周:分封制办法:周王对贵族“授民授疆土”。诸侯与周王关系为效忠和接受效忠。 方作用: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地方。 治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管理地方,都由皇帝任免并听命于皇帝。 与西汉:汉武帝采取了削弱侯国实力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行隋唐:地方上设州、县,隶属于尚书省。 政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措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别管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 施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六)、难点互动 1、秦朝和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朝代。比较一下,它们还有哪些相同点? (1)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如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 (2)都兴建了一项闻名于世的伟大工程:秦修长城,隋建大运河。 (3)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4)都因统治者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 (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教训。西汉、唐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10考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本课难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 海禁"政策教法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Ⅱ)、《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专题概要】本专题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其主体,小农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其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繁盛的商业为古代文明萌发、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塑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农耕文明。至明清时期,从中分离出迥异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先进的生产方式,但自然经济的固守、封建制度的保守、传统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观念的抵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导致了近代的迟滞、落后、挨打。 【知识框架】复习中一要形成诸如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冶金技术和冶金业的发展、古代制瓷技术和制瓷业的发展、古代防治技术和纺织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等具体而清晰的专题线索,归纳阶段特征。二要注意用辩证的方法思考古代农耕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三要注意理解掌握自耕农经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等重要历史概念。四要注重古代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互为背景来分析和认识问题。五要注意对古代经济史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提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梳理】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业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