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哲学生活会考复习

哲学生活会考复习

哲学生活会考复习
哲学生活会考复习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知识点复习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4、哲学和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7、唯物主义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9、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破旧立新,推动社会发展。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二、会考说明

1. 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空。这时候,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题叩击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些思索表明()

①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④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

A.①②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A.人类的大脑B.人类的意识 C. 人类的生理状况 D. 人类的实践活动

3.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进。回答4~6题。

4.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______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世界观和方法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科学的物质观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①是否信仰宗教②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不同回答

③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④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再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

三、会考原题

10.(2013夏/2013春)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上述说法同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科学的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2011夏/2011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

C.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12.(2009春)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 人与人的关系

B.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世界的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

一、知识点复习

1、辩证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3、物质和意识的能动关系:

(1)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地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方法论要求: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5、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7、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地理环境、人类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8、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9、规律

(1)定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方法论要求:a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的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它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是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世界观基础:这是世界物质性原理和规律客观性的要求;

(2)方法论要求: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会考说明

1.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2. 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错误在于()

A.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C.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D.肯定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①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②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③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④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意识具有科学预见

5. 通过人体感官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那青山绿水、姹紫嫣红,那浩渺烟波、重峦叠嶂……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解释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目的性②计划性③主动性④创造性

A.①②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A.客观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规律性

7. 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水往低处流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8. 30多年来,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果以此为主题筹办“我国改革开放35年成就展”,你认为最切合主题的展览副标题是()

A.主观决定客观,实践产生理论

B.量变引起质变,变化推动发展

C.思想引领实践,改革促进发展

D.系统决定要素,部分影响整体

9. 下列判断中,能够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10. 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转化

11.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

首要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是我们学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三、会考原题

12.(2012春)放眼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

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正确的回答是( )

A .可知性

B .客观实在性

C .永恒性

D .矛盾同一性

13.(2011春)“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

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

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

①目的性 ②计划性 ③主动创造性 ④自觉选择性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4.(2013夏)右图体现的哲理是( )

A .意识具有主动计划性

B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D .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5.(2012夏)为恢复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北京市有关单位

精心设计修缮方案,绘制大量施工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

施工。这说明( )

A. 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 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D.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6. (2011夏\2010春)(2010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

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

A.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要勇于承认矛盾,坚持两点论

C .认识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7.(2013春)右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

A .分工协作

B .勇于创新

C .实事求是

D .依靠群众

18.(2012夏\2012春)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过科学

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

A . 客观性

B .物质性

C .可知性

D .规律性

19.(2011春)右图漫画中的路政工人正在划线,其工作态度

令人敬佩,而工作方法值得商榷。从哲学上说,这样的人( )

A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思想解放,创造性工作

D .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

20.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得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 .完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1.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是

(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2.2010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3759.39米,有

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 )

A.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B.改变自然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

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3.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

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2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25.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

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

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6.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7.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

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

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8.(2012夏)雷雨天气常常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

人们总结出应急要点:第一,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道等金属

物体;关闭家中电器,拔掉电源插头。第二,在室外时,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

广告牌;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时,应尽量降低身体

高度,寻找低洼之处藏身。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29.(2009夏)36.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由于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匮乏问题相当

突出。为了多生产粮食,人们“毁林造田”“围湖造田”“以农代牧”,其结果,不仅使粮食

增长十分有限,而且导致了生态严重破坏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沉痛的教训面前,一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应运而生。在新的价值观指导下,人们开始“退耕还林”“退耕

还湖”“退耕还草”。

从哲学上看,“毁林造田”“围湖造田”“以农代牧”的做法违背了。

认识论

一、知识复习

1、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3、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变革社会的实践(革命和改革);(3)科学实验。

5、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方法论要求:①立足客观实践;②树立正确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6、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7、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二、会考说明

1.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B.认识是具有生动、具体和丰富特性

C. 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D.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2.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的特点包括( )

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会考原题

1.(2013春)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

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科学实验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011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B.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3.(2013夏)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

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2012春\2011夏\2010春)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2010夏)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②意识能动作用比物质决定作用更重要

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④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1春\2010春)在平面内,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平行直

线b;在空间,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B.真理和谬误是一对矛盾

C.真理有时不是客观的D.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就不同7.(2011夏)头孢曲松钠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

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2013春)“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真理是。

9.(2012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家的窗户脏了

某家婆媳同住一个四合院里,关系不和。婆婆总是抱怨住在对面的儿媳妇很懒:“她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有斑点,我真不知道,衣服竟然洗成这个样子!”一天,邻居到老太太家串门,老太太又向她如此抱怨,邻居看了看窗户,拿起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自家的窗户脏了。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并不少见。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10.(2009夏)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唯物辩证法

一、知识复习

1、唯物辩证法:

(1)联系:①定义;②特性;③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发展:①特性;②实质;③发展的趋势: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发展的状态:质变和量变统一

(3)矛盾:①定义;②基本属性:同一性和竞争性;③普遍性——承认矛盾、解决矛盾;④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⑤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辩证否定观:①含义;②环节(联系和发展);③实质:扬弃;④要求:创新意识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

(一)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3、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

物的联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5、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7、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世界观:①整体统帅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2)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8、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发展的特性: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事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2)发展的状态: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

4、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世界观: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③坚持适度原则。

(三)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关系: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制约。(4)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3)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世界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世界观: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哲学依据: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重要性:①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10、矛盾分析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四)辩证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

(1)含义: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环节:发展的环节(去其糟粕)和事物联系的环节(取其精华)

(3)实质:扬弃

(4)方法论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含义:现存事物都是暂时的,必然走向灭亡;

(2)方法论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3)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

源泉。

二、会考说明

1.“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与1963年提出,大意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局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只在举手之劳间: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尽量乘坐公交车……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难?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这段话启示我们()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②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④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句话告诉我们()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C. 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D. 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

4. “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这句话警示我们()

A.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C. 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 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事物的复杂性

5.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能够揭示联系的根本内容及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是()A.矛盾B.量变与质变 C. 前进性与曲折性 D. 共性与个性

6.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纷繁复杂,其原因在于()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客观性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7. 歌德有一首小诗写道:“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8.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事关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政府抓住和解决现阶段凸显的主要问题,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善于解决主要矛盾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9. 右边这幅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

④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2. 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上述问答表明()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因人而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守关的士兵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能带马出关。”公孙龙回答:“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的关系

14.“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表明()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 要集中力量解决特殊矛盾

D. 要善于解决次要矛盾

15. 在循环经济链条中,没有废物,废物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家企业“废弃物”及副产品可能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这一材料给予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

③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把资源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起来

④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 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

值有关,如图所示。从健康与非健康的角度看,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1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A.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B.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D.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18. 下边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B.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曲折的

19. 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是因为()

A.任何事物都是出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B.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不具备连续性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

D.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主张抛弃过去一切

20.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 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这段话包含的哲理 是( )

A .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正确的思想出发

B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办事情成功

C .真理不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是( )

A .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 .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C. 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D.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22.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

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

唯物辩证法的 。

23.唯物辩证法和形式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福感往往很低,因为只有一条道路可通“罗马”;当目标不唯一且有多种选择时,幸福感会

随之增加,因为有多条道路可通“罗马”;当目标切合实际且实现时,幸福感就会变为最大,

因为走到哪里,那里就成为“罗马”。

三个“罗马”带来了三种“幸福感”,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注:图中汽车的刮蹭与相撞也能对GDP 作出“贡献”。但事实上,这部分GDP 并不能带

来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反而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能仅以GDP 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

对面而来的两辆汽车平

安驶过,没有事故,没有损失,

也没有GDP 的增加。 两辆汽车发生刮蹭,发生小事故,造成轻微损失,两车修理创造GDP2000元。 两辆汽车猛烈相撞,发生大事故,两车报废。再造两车创造GDP20万元。

三、会考真题

1.(2009夏)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乘除法”: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 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 13亿,那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这说明正确认识事物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因为(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转化

D. 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2.(2009夏)19.在下列名言中,最能体现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是( )

A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B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2013夏)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句话告 诉我们( )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C .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

D .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4. (2011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 物哲理的是(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2013春\2012夏)心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大意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除了他们的天赋外,还要做足够数量的“练习”。如莫扎特用了十年创作出了惊世作品;曹雪芹历经十年写出了宏篇巨著《红楼梦》。 “一万小时定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否定一切

D .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6.(2010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B .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 (2011夏\2010夏)上面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8.(2010夏)世博会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上框几届世博会主题都反映了人类共同关注 的重大问题,却各具特色,这体现了 的相互关系。

A .整体与部分

B .共性与个性

C .实践与认识

D .多数与少数

9.(2013春)右图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

④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0.(2012夏\2010春)蔷薇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 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 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 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与这首诗反映哲理相同的选项是( )

A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D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1.(2009夏\2010夏)20.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下列诗句中与老子这一思想蕴 涵相同哲理的是(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D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12.(2010春)解决右图中的问题,必须处理好(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3.(2011夏) 感冒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伤风。中医认为感冒是风邪外袭,肺气失宣所 致,大体可以分为风热型和风寒型:治疗感冒需要对症下药,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A .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 .矛盾具有同一性 D.矛盾具有斗争性

14.(2011春)右图漫画中的路政工人正在划线,其工作态度令人敬

佩,而工作方法值得商榷。从哲学上说,这样的人( )

A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思想解放,创造性工作

D .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

15.(2012夏)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同学科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说明( )

A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C. 矛盾具有特殊性 D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16.(2013夏)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其原因在于( )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客观性

D .矛盾的同一性

17. (2010春) 下列名言中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8.(2011春\2012春)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 .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19.(2013春)“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些说法表明( )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集中力量解决特殊矛盾

D.要善于解决次要矛盾

20.(2010夏)右图漫画中推广“外地经验”的人,虽然工作热情很

高,但做法值得商榷。从哲学上看,这样的人( )

A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B .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

C .思想解放,富有创造性

D .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1.(2012春)每天,我们都有很多的学习任务,这常

常让我们手忙脚乱。如果善于按照右图所示,将我们的 学习任务进行管理,并按一定的顺序完成,就会大大提

高学习效率。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 原理。

A .矛盾普遍性

B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D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2.(2009夏\2010夏)下列说法中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A.因地制宜,对症下药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水滴石穿,铁杵成针D.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3.(2013夏)中国成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成语中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水滴石穿,铁杵成针

24.(2012夏)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是()

B.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C.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5.(2012春)右图漫画中推广“外地经验”的人,虽然工作热

情很高,但其做法值得商榷。从哲学上看,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_______ _。

26.(2013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27.(2011夏)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其实质是。28.(2010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副对联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29.(2010春)海恩法则是以德国人帕布斯〃海恩命名的一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30.(2012春)某班开展了一次关于高中学习的主题班会,同学们谈了自己的困惑。请你结

合两位同学的说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帮助他们澄清认识。

31.(2011夏)填出下列名言体现的辩证法观点。

请你简述这一方法的要点。(4分)

33. (2010春)结合“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作答

(1)“木桶”所述观点的片面性。

(2)“木板”所述观点的片面性。

34.(2011春)星期天,小波和小化一起帮妈妈做饭,妈妈告诉他们:一般来讲,择菜需5分钟,洗菜需3分钟,淘米需2分钟,切菜需4分钟,用电饭煲煮饭需30分钟,炒菜需18分钟。于是,两人各自设计了一套操作方案,小波的方案用时需62分钟,小化的方案用时需32分钟。

(1)请你说说小化是怎么安排的。(1分)

(2)小华的安排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4分)

35. (2013春)建设美丽中国,企业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如原来一家废水排放很高的企业,转变观念,投入资金,废水的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大节约了水资源,改善了环境。

请说明“废水不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4分)

36.(2013春)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应该依据一定的具体条件,如久旱逢甘雨,久涝盼天晴。

上述材料蕴涵了什么哲学道理?

37.

39.(2013夏)“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 儿子偷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 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再观察邻居家的儿子,觉得他走 路的样子、脸色表情、言谈话语,都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1)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什么错误?(3分)

(2)请例举生活中一个类似的事例。(2分)

40.(2013夏)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发展一般要经历“起

始期” “成长期”“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

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

衰败,企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

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4分)

41.(2010夏)在人们选择前进目标和获得幸福感的关系上有三种状态:当目标唯一且难以 达到时,幸福感往往很低,因为只有一条道路可通“罗马”;当目标不唯一且有多种选择时, 幸福感会随之增加,因为有多条道路可通“罗马”;当目标切合实际且实现时,幸福感就会 变为最大,因为走到哪里,那里就成为“罗马”。

三个“罗马”带来了三种“幸福感”,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42.(2010春)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大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改变传统的政绩观。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 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

(4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知识点复习

1、历史唯物主义

(1)唯物史观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人类社会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生观、价值观

①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我们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在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中,砥砺自我,走向成功。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同步。

3、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6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

7

8、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改革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体)

(1)原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0、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根本);(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争取的价值。

12、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3、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会考说明

1. 胡杨树生长在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我们之所以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人的精神力量决定人的行动的成败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2.右边漫画中中的这位干部( )

A.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B.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C.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D.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

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4.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5.右边漫画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6. 我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乐民之乐

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指出上述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哪些道理。

(2)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观的知识,分析说明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生活与哲学复习总结

《生活与哲学》重点分析与预测 一、绪论(第一单元侧重选择题) 1.哲学的产生 2.哲学的作用(不等于哲学的任务)(1)总体(2)宏观(3)微观 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对社会的变革作用 4哲学含义的理解(1)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本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特点: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产生: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5)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5.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两个划分标准)(2)为什么 6.哲学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A根本观点B基本形态:进步性与局限性 (2)唯心主义A根本观点B基本形态:主观(目意感经心)、客观(上帝理念绝) (3)注意A克服庸俗化理解B理解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区别与联系C理解二元论 注:把握常考人物观点、派别 7.马哲(了解) 二、唯物论(第四、五课) 1.物质概念理解(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客观存在的不同);可知性(2)区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3)区分哲学上物质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2 意识是物质派生的 总结:A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关系 9.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论(第六课)

哲学知识重点分析与预测(唯物辩证法也即思想方法) 一、联系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也是与形而上学分歧之一。 2.含义注:哲学上的联系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不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特点及各自方法论(1)普遍性:注: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某事物是否与他事物有联系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客观性:根本原因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分为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物联系。要注重理解并应用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多样性和条件性 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区别、联系与方法论(应用时可根据材料答相应原理对应相应方法论)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最优化的方式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系统优化方法:系统的含义、特征、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和方法论。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这里指具有共性方面,但系统和要素中的层次性原则在整体和部分中就没有。 二、发展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也是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二者是统一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表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 注: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绝不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动。其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1)新旧事物的含义(2)划分标准 3.发展的普遍性及方法论 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及方法论(发展的途径)注:前途是光明的与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分析要理解识记。注:A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新替旧,不能说是彻底全盘否定。B事物发展方向前进上升是指总趋势,非某一阶段时间,在某点上可能是停滞或倒退,这正体现了曲折性C趋势不等于途径,前者指前进上升,后者指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 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发展的状态)(1)区别A含义B状态C呈现状态D结果E地位(2)联系A B C 注:A质变不等于发展B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界限,即度,是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C说质变更重要是有条件的,是说质变能促进事物的民展。D循环往复是指一次比一次更高级的量变和质变E反对否认量变或质变的形而上学两种表现形式。 6.内外因辩证关系(发展的原因)见综合探究,了解即可 三、矛盾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解为什么),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比较(见综合探究) 3.联系、发展与矛盾三者关系(可用图示说明) 4.矛盾含义及方法论注:A不能认为矛盾只是事物内部,还有事物之间,这里事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教案全套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活动:(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2 、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

淄博六中生活与哲学综合试题(一)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 1.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 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C.②④ D .③④ 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 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 “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6?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7?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 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qgn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8?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 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 .①②B?②③C.②④ D .③④ 9?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能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也无须去“煎”他。丕、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B.矛盾双方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 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2.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要求我们 A.要在对立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 B.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4.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5.图中的漫画,蕴涵的道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 矛盾是主观自生的 D. 人脑是认识的来源 (1)(2) (1)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2)吃饱后生出无数烦恼 6.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从哲学上看,这两句话都强调了 A.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期中考 试试题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2013—2014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水滴石穿”“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典故、寓言故事说明() A.哲学产生于寓言故事 B.哲学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哲学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D.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有一个小煤窑经常发生安全事故,该企业主不是采取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力度,而是率领全体矿工到寺庙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下列说法蕴含的哲学道理与该企业主的作法相同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夫至尊莫过于天,天之变莫过于日蚀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记亡,治而不忘乱 3.我国将于2013年11月启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并于12月31日前完成此次普查工 作。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国家这样做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办事情要坚持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2012年6月18日,张德江同志在参加他所在的重庆市第四党代会江北、大足、开县代表团审议讨论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大会报告的主题,加大科学发展力度,加快科学发展步伐,全面开创重庆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之所以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因为科学发展观() ①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②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③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④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十二五”期间,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力日趋强化,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此回答5—6题。 5.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出人意料”。这体现了()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捉摸不定的 ③物质世界在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④物质世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选考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明确提出:“哲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因为生活世界是哲学的一个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础,一个不言而喻的一劳永逸的源泉。”这说明(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追求生活的智慧 ③人人总结生活后都可成为哲学家 ④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哲学回归生活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C。生活世界是哲学一劳永逸的源泉,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也说明哲学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回归生活,①④正确。②③观点明显错误,排除。 2.从古到今,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 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科学之科学④正确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①②正确。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正确的学说”均错误,③④排除。 3.(2020·豫南九校联考)有位科学家说,人都要学点哲学。因为哲学是关于总体和根本的学问。有了哲学垫底,你才可能站到事物的顶端,领略宇宙人生的全景,明白事物的原委与限度,从而不被其所限所困,超然度外,真正解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人都要学点哲学的原因是( ) ①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②哲学是对人们具体生活和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说,研究的是事物最根本、最普遍的规律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是普遍性的规律,①④符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②错误;哲学并不一定都能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③错误。 4.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下了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更坚定了这个预言的实现,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一说法体现了( ) 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解析:选D。“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属于世界观范畴,“采取了加强的措施”属于方法论范畴,所以材料中观点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项正确;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A认为世界观决定实践结果是唯心主义的观点;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5.(2020·河南大象联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侯云德说,如果让我对年轻人说点什么,就是要学点哲学。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他的话告诉我们( ) ①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②哲学是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能为科研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说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④符合题意;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会枯萎,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②不选;哲学不一定都是科学的,③不选。 6.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下列内容不属于方法论的是( ) 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②存在就是被感知

《生活与哲学》会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的产生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什么是哲学 ①从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③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④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与生活第一课练习题

《哲学与生活》第一课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2,哲学的本义是指( ) A.智慧B、聪明的人C真理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4,哲学( ) 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就是世界观 C、都是正确的 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5,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6,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7,具体知识不包括( ) A、自然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 B、社会科学知识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8、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 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 9、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0,“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其意思是说()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11,而对有限资源与无限开发的矛盾,奥运正在寻求确定新的价值取向,《奥林匹克宪章》称,奥运会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奥运会是—种“生活的哲学”说明()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即生活,生活即哲学 B.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导人们生活更好的科学 D、哲学是对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12,.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13.方法论是指() A.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B.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C.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方法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14.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说明() A.只要自然科学有所发展就能实现哲学的发展B.哲学的发展推动着自然科学进步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哲学是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与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 混乱的东西。”据此回答15-16 15.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一种朴素的世界观D.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6.“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混乱的东西。”这说明() A.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没有区别的 C.具体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必须学习哲学 17,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哲学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 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这说明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神创论的荒谬性逐渐地暴露出来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前提④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1年高考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复习梳理

2021年高考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复习梳理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的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两大阵营:①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②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①可知论:思维能认识存在 ②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世界的本原。 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

近五年高考政治真题整理--《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2016江苏25)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016上海2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践行方法论 B.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世界观反映方法论 D.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3.(2015年广东政治33)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5年山东文综政治34)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5.(2014高考江苏卷26)图2 漫画“好大的手笔!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2高考天津卷9)2011年,美国苹果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一位非凡的创新者,带着他的梦想和传奇辞世。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创造了那个魔器般的“苹果”,更在于他对“智慧之学”的情有独钟。乔布斯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生活与哲学》第一课教案

一、课题: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2)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从而增强他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哲学的含义 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难点: ⑴世界观的含义 ⑵哲学的含义。 ⑶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⑷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天起,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门可以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哲学”这个词是个西方术语,在近代被翻译为汉语,其含义是“爱智慧”或“启发智慧”等。在汉语中,“哲”具有“聪明”和“贤明”的意义。从词义上概括地讲,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当然,严格地说,并非所有的哲学都会使人聪明。实践证明,在眼花缭乱的哲学学说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因此,我们要学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比较玄妙的、深奥的学问,一定很难学。其实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作为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也从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知识点复习提纲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b); (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哲学≠世界观: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方法论不能影响、决定世界观,二者也无先后之分,主次之分 ③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属于方法论,属于具体科学的范畴;但是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会受到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有科学与非科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能被称为科学的哲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⑤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⑥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二者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一般和个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⑦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但是可以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因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⑧具体科学的发展并不取决于哲学指导,但它在哲学的指导下会少走弯路。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b)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意: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小问题,所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说它们是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b)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注意: ①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②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不是万事万物(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