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临床路径住院标准流程A

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临床路径住院标准流程A

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临床路径住院标准流程A
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临床路径住院标准流程A

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临床路径住院标准流程A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或合并轻症高血压,糖尿病无需治疗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第 6 版

1、发作性胸痛。主要在胸骨后波及心前区;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偶伴频死感;发作前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诱发;持续3-5 分钟,休息和(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心电图:静息及发作时有ST-T 改变。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心功能二级以上(NYHA分级)

3、无严重心律失常

4、合并轻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

2、因其它疾病引起的心绞痛

3、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糖尿病、肺炎等。

(五)治疗常规:

1、休息吸氧

2、硝酸脂类、ACEI类或ARB类、他丁类降脂药

3、B受体阻滞

4、钙通道阻滞剂

5、中医中药

6、抗凝药物

7、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六)标准住院日:10 天

(七)出院标准

1、胸痛消失

2、生命体征稳定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发展为心肌梗死或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病情严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劳力性心绞痛临床路径表单A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试行) 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 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 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 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 3.抗生素; 4. 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BNP(心衰标记物)、凝血四项、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 (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核抗体; (4)胸部CT、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心脏彩超; (2)腹部超声; (3)下肢血管超声; (4)呼出一氧化氮检查 (5)血型、输血前四项(梅毒、HIV、乙肝、丙肝); (6)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 控制性氧疗; 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止咳祛痰; 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

劳力性心绞痛

劳力性心绞痛 病史 1.病史摘要: 陈××,男,66岁。主诉:反复劳力性心前区疼痛2年,频发心前区疼痛2个月。 患者近2年来上4层楼时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闷痛,伴左上肢酸痛,每次持续约几十秒至1分钟,休息约1分钟后可缓解,每个月发作1~2次。近2个月在用力、情绪激动时反复发作心前区闷痛,持续时间延长达10分钟左右,伴冷汗、头昏、乏力,同时伴左上肢酸痛,心前区疼痛与左上肢疼痛同时发作或消失,经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或“消心痛片”3~5分钟后心前区疼痛方可缓解,每个月发作5~6次。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不详;嗜烟(20支/天,30年),饮少量酒。 2.病史分析: (1) 胸痛的病史采集应重点强调疼痛的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放射痛,诱发或缓解疼痛的因素等,以详细了解胸痛的特点,依此大致判断胸痛的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主动脉夹层瘤等,呼吸系统疾病,如胸膜炎、急性肺梗死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症等所致。 (2)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要侧重于上述疾病的鉴别:用力或情绪激动后心前区闷痛或压榨性疼痛,逐渐加重,往往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或恶化型心绞痛;胸痛在平卧位缓解而坐位尤其是前

倾位加剧则多考虑心包炎;疼痛与呼吸有关考虑胸膜炎;当胸痛合并咳嗽、咯血和呼吸困难时高度怀疑急性肺梗死;胸痛多发生在进食后,卧位时加重,常提示胃食管反流症。 (3)病史特点:①男性,有高血压和吸烟史,血压控制不详。②用力和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③胸痛特点为持续性心前区闷痛,向左上肢放射,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消心痛胸痛可缓解。体格检查 1.结果: T 36.6℃,P 70次/分,R 18次/分,Bp 165/97mmHg。 一般情况可,急性病容,自动体位,神志清楚,检查合作;眼睑无苍白,口唇无发绀;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和颈动脉异常搏动,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压痛,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0次/分,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脊柱、四肢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2.体检分析: (1)查体特点:除血压高以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2)该患者有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满意,出现典型的心绞痛表现,近几天疼痛加重,需要排除主动脉夹层,但由于血压升高不突出,且胸痛不是突然发作,且非剧痛,所以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不大。肺部无阳性发现,无呼吸节律的改变,胸廓压痛,可排除胸廓病变、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腹部查体无阳性发现,应结合辅助检查排除胃食管反流症的可能。辅助检查 1.结果:

心绞痛临床路径表单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 : I20.0/20.1/20.9 )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 : 36.06/36.07 ) 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 性别: _ 年龄: _ 门诊号: __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曰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心内科时间:年月日时分 时间住院第1天(0—30分钟)住院第2/3天(术前准备) 主要诊疗活动□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病情的评价,交待病情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制订诊疗方案评估尽早血运 重建治疗或保守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立即口服阿 斯匹林及氯吡格雷(有禁忌除外) □开始常规治疗 □日常查房,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帅查房:确定冠脉造影和支架置入万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复查异常的检验结果□向豕属及病 人交待冠脉造影和介入手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授权 委托书(必要时) □检查抗血小板药物剂量 □ PCI术前准备,术前医嘱 □术者术前看病人,确认手术指征、禁忌证,决定是否手 术 重 占 八、、 医 嘱长期医嘱: 心内五科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I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陪人一名 □卧床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低流量吸氧 □低分子肝素 □肠溶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 □B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ARB □钙拮抗剂 □调脂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 □通便药 □镇静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静脉用药单硝酸异山梨酯 □其他静脉用药其他疾病的相关药物治疗 临时医嘱: □阿斯匹林0.3g+氯吡格雷0.3g (入院30分钟内) □血常规+凝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潜血 □急诊生化 □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 □生化全项(或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长期医嘱: 心内五科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I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陪人一名 □卧床 □持续心电、血压监测 □低流量吸氧 □低分子肝素 □肠溶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 □B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ACEI/ARB □钙拮抗剂 □调脂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 □通便药 □安定类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静脉用药单硝酸异山梨酯 □其他静脉用药 □其他疾病的相关药物治疗 临时医嘱: □拟明日行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明早禁食水 □备皮 □造影剂皮试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ICD-10: 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 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 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 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 由直疝三角突出; 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 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选择腹腔镜下修补); 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56_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_2_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 毒、艾滋病);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第3节 稳定型心绞痛

第三节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也称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疼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至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发病机制】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存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当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皿流量减少,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比较固定,如心肌的血液供应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可无症状。在劳力、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情况下,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使心率增快、心肌张力和心肌收缩力增加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却不能相应地增加以满足心肌对血液的需求时,即可引起心绞痛。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1、2或3支冠脉管腔直径减少>70%的病变者分别各占25%左右,5%~10%有左冠脉主干狭窄,其余约15%患者无显著狭窄。后者提示患者的心肌血供和氧供不足,可能是冠脉痉挛、冠脉循环的小动脉病变、血红蛋白和氧的离解异常、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肌代谢异常等所致。患者在心绞痛发作之前,常有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增高的变化,反映心脏和肺的顺应性减低。发作时可有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度降低、射血速度减慢、左心室收缩压下降、心搏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和血容量增加等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左心室壁可呈收缩不协调或部分心室壁有收缩减弱的现象。 【临床表现】 (一)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力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 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达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消失,心绞痛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 5.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二)体征 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 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 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辅助检查】

稳定型心绞痛指南

美国医师学会(ACP)发布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无症状冠心病的一级治疗指南 美国医师学会(ACP)最近了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治疗和随访的指南,这份指南总结了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更新指南中的相关建议,强调了那些对一级医疗机构医师最重要的建议。该指南涉及了既往6个月中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或血运重建的有症状病人的治疗和随访,还涉及了根据病史、心电图有陈旧心肌梗死证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创性检查结果异常而确诊或疑诊冠心病的无症状病人。 这份指南的目标读者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所有医师。该指南不适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因为这些病人有中重度急性冠脉事件的近期风险。 该指南证据级别同ACC/AHA的规定:A级建议基于有大量病人的多项随机临床试验;B级建议基于只有少量病人的有限数量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研究或观察性登记的认真分析的证据;C级建议基于专家共识意见。 药物治疗 治疗概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有2个主要目标。首要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MI)和死亡,从而延长寿命。第二个目标是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缺血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最优先考虑选用以预防死亡为目标的治疗。当2种不同治疗能同样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时,建议采用预防死亡效果更好的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所有急性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无论有无症状,只要没有禁忌证,都要常规使用阿司匹林(75~325 mg/d)治疗。在剂量低于75mg/d时,治疗益处降低。氯吡格雷最好只用于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者。 β受体阻滞剂 用于梗死后病人的二级预防时可减少心脏事件,用于高血压病人时也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强烈建议用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初始治疗,糖尿病不是禁忌证。 降脂药物 许多临床试验都证实,确诊冠心病(CAD)者使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药物可减少不良缺血事件。确诊CAD者,包括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只有轻中度升高,也要建议使用他汀类进行降脂治疗。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常规西药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老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进行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家用麝香保心丸,3次/d,2粒/次。对照组接受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90 d。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78.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心率、收缩压比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的基础上长期口服麝香保心丸,可以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不良反应少,毒副反应小,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麝香保心丸;心绞痛;临床症状;心电图 老龄为冠心病患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病史长、全身多脏器动脉粥样硬化而常常合并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因此,如何选择适当药物,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生必须关注的。中医药中活血化瘀方药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麝香保心丸是代表性药物之一。我们从2010年6月~2013年12月对本所105例老干部及家属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3年12月在无影山干休所卫生所就诊的老年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105例,男性61例,女性44例,年龄65~95岁,平均(81.7±6.0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危险因素、伴发病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对冠心病心绞痛分型的诊断标准,具有①心绞痛由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0.1 mV或者静息呈缺血性心电图异常者;③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MB,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和肌红蛋白)不升高;④近期有心绞痛发作,并正在服用硝酸酯类药物。 排除标准:有肝肾功能明显损害、右心衰竭及近3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出血或脑血栓患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不入选。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次,3次/d,观察治疗90 d。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暂停综合征(非危重)(ICD-G47.3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1.症状:睡眠时打鼾、反复呼吸暂停及觉醒,或自觉憋气,夜尿增多,晨起头痛,口干,醒后疲惫,可伴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阳萎,性欲减退、夜间心绞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理、智力、行为异常。

2.体征:肥胖(BMI≧28Kg/m2),颈粗短、小颌畸型、下颌后缩,鼻甲肥大和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口咽部阻塞、悬雍垂肥大、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舌体肥大等。 3.多导睡眠监测(PSG) 满足以下任一项OSAHS诊断即成立:①临床有典型的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ESS评分≧9分等症状,查体可见上气道任何部位狭窄及阻塞,AHI≧5次/h; ②日间嗜睡不明显,ESS评分<9分,AHI≧10次/h;③ESS评分<9分,AHI≧5次/h,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失眠等1项或1项以上OSAHS并发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1. 内科治疗 ①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单水平持续正压

(CPAP),自动调压(AutoCPAP),双水平正压(BiPAP)呼吸机。符合下列一个或几个条件的OSAHS患者可考虑CPAP治疗 1、年龄超过50岁者; 2、AHI≥20者; 3、AHI≤20,但自觉症状明显(尤其白天嗜睡症状明显者),问卷评分高者; 4、OSAHS患者经手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术后复查AHI仍较高,低氧血症严重; 5、重叠综合征患者; 6、肥胖,BMI≥28,颈围≥40cm的患者; 7、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脑、肺血管疾病者及II型糖尿病者; 8、鼾症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愿或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 ②口腔矫正器治疗: 适合单纯打鼾和轻-中度OSAHS患者,特别有下颌后缩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 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持续性地检测心电的变化,用于评价症状和心电的关系,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低于运动试验,但可以显示运动没有诱发的自发心肌缺血。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 一、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 行内固定拆除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 3.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 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术后目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拆除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骨折内固定术后();

2.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3.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 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 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ICD-10:M47.1↑ G99.2*)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ICD-9-CM-3:81.02-81.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等。 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

出版社)等。 1.脊髓型颈椎病。 2.严格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X线平片、心电图; (4)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和/或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反应蛋白; (2)术前可能根据需要检肌电图、诱发电位、CTM等;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③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

(完整版)(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 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 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 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

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 1. 诊断 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如果无法评价运动心电图结果,或运动试验尚不能确诊,则需要做其他检查。心肌灌注显像及负荷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肌缺血程度和缺血部位方面有特殊 的价值。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评价心室功能。在有创性检查中,冠脉造影可以确定冠脉有无狭窄,其目的是为了确诊,确定治疗方向及评估预后。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冠脉造影所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0.1%~0.2%。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 120.0/20.1/20.9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曰标准住院日7-14天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到达急诊科时间:年月日时分时 间 到达急诊科(0 —10分钟)到达急诊科(0—30分钟) 主要诊疗活动□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描记“18导联”心电图,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 □明确诊断,立即口服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有禁忌除 外) □开始常规治疗(参见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常 规治疗) □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急会诊 □迅速危险分层,评估尽早血运重建治疗或保守治疗的 适应症和禁忌症 □确定急诊冠脉造影及血运重建(直接PCI和急 诊CABG治疗方案 □对于在急诊科未行早期有创治疗者,尽快将患者转入 CCU1续治疗,再次评估早期血运重建的必要性及风险 重 占八、、 医 嘱长期医嘱: □重症监护 □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吸氧 临时医嘱: □描记“18导联”心电图,胸片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 □血常规 □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 □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 □建立静脉通道 □其他特殊医嘱 长期医嘱: □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 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 □记24小时出入量 □卧床 □重症监护(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吸氧 □镇静止痛:吗啡(酌情)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主□协助患者或其家属完成急诊挂号、交费和办理□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常规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 一、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 行内固定拆除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 3.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 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术后目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拆除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骨折内固定术后(); 2.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3.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 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 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曲美他嗪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的对比分析

曲美他嗪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的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5-11-16T13:14:36.2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作者:韩凤丽 [导读]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医院曲美他嗪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让患者的临床症状指标得到有效改善。 韩凤丽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医院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曲美他嗪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曲美他嗪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让患者的临床症状指标得到有效改善。两者相比曲美他嗪的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曲美他嗪;硝酸异山梨酯;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为了对曲美他嗪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本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50例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50例,其中男77例,女73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1.2±3.5)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4.5±1.2)年。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在劳累后会出现心前区、胸骨下不适或者疼痛,在休息后症状能得到有效缓解。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保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吸氧治疗以及输液治疗等。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每天3次,每次3片(建议每次10毫克);实验组患者给予曲美他嗪片治疗,每天3次,每次3片(建议每次20毫克)。两者患者都给予4周时间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在相同劳动强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或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硝酸甘油的消耗量减少超过80%;有效:患者在相同劳动强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的消耗量减少大约一半;无效:患者在相同劳动强度下心绞痛发展情况没有改变,甚至加剧。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如表1。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个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绞痛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和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心前区疼痛是其临床主要症状[1]。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是心绞痛的主要特点,同时也会伴发其他症状,疼痛位置主要在胸骨后部,可能会放射至左上肢和心前区,一般在情绪激动或者劳累时发作,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在采用硝酸酯制剂或者休息后症状会消失。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

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其他颅内血管检查(MRA、CTA等)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临床路径 一、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持续时间较长,且性质无明显变化。 2.心电图表现:胸痛时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 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 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

药物。 3.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实施PCI治疗:①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②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③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④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 (2)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3支血管病变或累及前降支的2支血管病变,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首选。 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5.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ICD-10:I20.806) 2.除外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