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 课后习题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 课后习题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 课后习题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2分)

当心理学家向咨询者娓娓道来,讲述深刻道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C)。

?A.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咨询者。

?B. 纯粹立足于理论进行分析。

?C. 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内心深处。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2

【单选题】(2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D)方式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

?A. 道德

?B. 法律

?C. 文化

?D. 以上三者都是

3

【单选题】(2分)

语言成本往往意味着相关群体使用的语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外性,较明显地体现这一特点的场景有(D)。

?A. 情人悄悄私语。

?B. 物理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C. 老中医手写的药方。

?D. 以上三者都是。

4

【单选题】(2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男性似乎比女性更乐于谈论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这是因为(C)。

?A. 女性天生缺乏深刻思考的脑力。

?B. 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禁止女性思考这些问题。

?C.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中琐碎的事里。

?D. 以上三者都对。

5

【单选题】(2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所谓老人的存在(C)一种负担。

A.一定是

B.一定不是

C.有可能是

D.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给人以甜蜜的感觉,但是过度的依赖也有危险的隐患,这是因为(D)

?A. 社会功能的完全替代。

?B. 任何关系都有断裂的可能。

?C. 在过度的依赖中难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D. 以上三者都对。

2

【单选题】(2分)

依赖的最好状态是(A),各方保有相对独立的人格。

?A. 依而不赖

?B. 赖而不依

?C. 又依又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3

【单选题】(2分)

过多的爱和替代也会带来某种(A)。

?A. 剥夺

?B. 依赖

?C. 自由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单纯地认同家长的想法时,家长最妥当的做法是(C )

?A. 严厉地要求孩子遵从自己。

?B. 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C. 适当地给予孩子自由,遵从其想法。

?D. 完全地放松对孩子的管理,任其成长。

5

【单选题】(2分)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一个对家长(A)的过程。

?A. 去理想化

?B. 理性化

?C. 个性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比较强势,那孩子在外面更容易表现出( B?)的行为

?A. 防御性

?B. 攻击性

?C. 胆怯?

?D. 轻蔑

2

【单选题】(2分)

主体( C?)就是主体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

?A. 重构

?B. 结构

?C. 建构

?D. 解构

3

【单选题】(2分)

孩子的逆反心理容易引发极端行为,游走在( D?)的边缘。

?A. 理性

?B. 自由

?C. 逻辑 ?

?D. 规则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时,家长不能过分指责孩子不( C?),将它变成控制性的东西。?A. 独立?

?B. 宽容

?C. 感恩

?D. 听话

5

【单选题】(2分)

在种族延续的过程中,人类可能为了( C?)的生存而说谎,但有代价。

?A. 结构化

?B. 个性化

?C. 社会化

?D. 竞争化

第四章单元测试

?第四章?

1

【单选题】(2分)

通过( C?)的方式,可以暂时选择性遗忘掉对方的缺点,从而接近他,生活继续。?A. 理性化

?B. 过度理想化

?C. 理想化

?D. 社会化

2

【单选题】(2分)

电影培养了我们的做梦能力,修复自己的创伤、表达愿景,这就类似于( A?)周期。?A. 造梦

?B. 创新?

?C. 修通 ??

?D. 思考

3

【单选题】(2分)

任何行为都有意义,即可能存在一种( B?),间接满足是核心动力。

?A. 规范机制

?B. 犒赏机制

?C. 说服机制

?D. 价值机制

4

【单选题】(2分)

企业招聘的是最合适而非最优秀的人,因为一方面优秀者难以发挥才能,另一方面表现出的优秀会扰动当前环境,可能会让其他同事心生(D ?)。

?A. 顾虑

?B. 排斥?

?C. 嫉妒

?D. 内疚

5

【单选题】(2分)

从心理动力学层面看,很多遗忘是( A?)的,这也更有价值。

?A. 无意识

?B. 刻意

?C. 建构 ?

?D. 选择

第五章单元测试

?第五章?

1

【单选题】(2分)

七年时必须面对一个考量:你可以 ? ?A ? ?对方什么东西?

?A. 给予

?B. 接受

?C. 宽容

?D. 控制

2

【单选题】(2分)

感觉不到爱并不是爱不在了,爱永远是 ?C ? 的动力。

?A. 人格独立

?B. 自我疗愈

?C. 孤独前行?

?D. 保存回忆

3

【单选题】(2分)

世界是我们 ? D? 的结果,“情怀”即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A. 想象

?B. 创造

?C. 体验

?D. 投情

4

【单选题】(2分)

海因茨·科胡特在研究自恋型人格疾患的基础上发展出 ?D ? ? ?。

?A. 认知心理学

?B. 行为心理学

?C. 人格心理学

?D. 自体心理学

5

【单选题】(2分)

中国人善于运用 ? B?对问题进行弹性化处理。

?A. 关系

?B. 情怀

?C. 规则?

?D. 管理

第六章单元测试

?第六章?

【单选题】(2分)

来自于 ? C? ? 的动力能够帮助你应对喜欢上一个大家都不认同的人的压力。

?A. 感性情境

?B. 经验世界

?C. 统觉情境?

?D. 自我意识

2

【单选题】(2分)

杂乱琐碎的背后有 ? ?C ? ?的东西。

?A. 主观性

?B. 逻辑性

?C. 结构化

?D. 潜意识

3

【单选题】(2分)

我们需要 ? B? ,提供稳定的空间,进行稳定的思考,得以自由遄行和驰骋。

?A. 边界

?B. 程序

?C. 约束

?D. 引导

4

【单选题】(2分)

无论理论多么高深,我们最终要通过一种实践方式去验证他,这就是 ? C? ? ?。?A. 实质理性

?B. 价值理性

?C. 工具理性?

?D. 实践理性

5

【单选题】(2分)

? ? B? 的东西背后并非是绝望的结果,反而有利于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A. 抑郁

?B. 病态

?C. 焦虑

?D. 创伤

第七章单元测试

?第七章?

1

【单选题】(2分)

稍纵即逝的东西永远不是消失了,而是被隐藏在 ? A? ? 中。

?A. 潜意识

?B. 无意识 ??

?C. 记忆

?D. 基因

2

【单选题】(2分)

? ? D? ?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却能提供一种动力,所以我们需要它。

?A. 焦虑?

?B. 偏执

?C. 鼓励

?D. 恐惧

3

【单选题】(2分)

人们在潜意识中有时并不愿意把问题说明白,而是刻意把事情变得 A? ? ,由此产生? 。

?A. 繁琐;纠结

?B. 抽象;疑惑?

?C. 模糊;距离

?D. 深刻;崇拜

4

【单选题】(2分)

文学重要的是让大家体验,甚至逼着你去体验,故而本质上是一种 ? B? ? ?。

?A. 压迫力量

?B. 领导才能

?C. 权威能力

?D. 集体认同

5

【单选题】(2分)

真实的目的不是为了 ? ?B ? ?另一个真实,而是 ? ? ? ?另一个真实。

?A. 掩盖;暴露?

?B. 否定;呈现?

?C. 削弱;强调

?D. 确认;否定

第八章单元测试

1

【单选题】(2分)

父母不再成为孩子 ? ?C ? ?的对象时,父母才真正活出自我,自己体验自己。

?A. 唯命是从

?B. 如影随形

?C. 顶礼膜拜

?D. 叛逆否定

2

【单选题】(2分)

当你在家庭中的最大爱好是管别人,是很悲哀的,可能会把 ?A ?别人变成一种 ? 。

?A.

管理;依赖

? B.

控制;权威

? C.

约束;放纵

? D.

剥夺;折服

3

【单选题】(2分)

当你足够成熟时,在对方那里既能看到完整的自己,又能看到个性化的他人,并在个性化他人中再次看到自己,这就是 ? ? D? ?的能力。

?A. 潜抑置换

?B. 演绎说服?

?C. 神入他人

?D. 镜映自我

4

【单选题】(2分)

结构 ? D? ? 是有必要的,它为重新整合、实现的结构重组打下基础。

?A. 平衡

?B. 消解

?C. 复杂 ?

?D. 失调

5

【单选题】(2分)

镜映他人,必有他人人格的适当 ?A ? 和演绎说服。

?A. 存储

?B. 归纳

?C. 摒弃

?D. 模仿

?第九章?

1

【单选题】(2分)

以下不属于移情的是 ? D? ? 。

?A. 爱屋及乌

?B. 恨夫及子

?C. 睹物思人

?D. 怨天尤人

2

【单选题】(2分)

当评价某事物时,你已经无意识地成为了它的一部分,甚至于变成了它。投射,往往与(D)相关。

?A. 直接期待

?B. 间接期待

?C. 直接满足 ?

?D. 间接满足

3

【单选题】(2分)

拳击现象指的是比刻意躲避创伤更重要的是(B)创伤轨迹。

?A. 制造

?B. 看清

?C. 清除

?D. 掩盖

4

【单选题】(2分)

恋爱只有互动才可能(C),这就是恋爱社会化。

?A. 倾听诉求

?B. 满足需要 ?

?C. 重构资源 ??

?D. 互相了解

5

【单选题】(2分)

(D )围墙可多次调换,具化为现实围墙则搬移太难。

?A. 构造

?B. 意象

?C. 虚拟

?D. 心理

?第十章?

1

【单选题】(2分)

焦虑通常是指对某种(A)的担心。

?A. 威胁

?B. 机遇

?C. 嫁祸

?D. 迫害

2

【单选题】(2分)

社会功能狭义上多指社会化功能,(B)是社会化生存的重要功能之一,超越了生理满足的社会化本能功能。

?A. 实践

?B. 逻辑

?C. 情感

?D. 沟通

3

【单选题】(2分)

设置是社会互动的结构化环境及合理的角色(C)和功能实现。

?A. 冲突

?B. 混淆

?C. 定位

?D. 实现

4

【单选题】(2分)

(A)是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通常包括危机预判能力、凝结逻辑和行为的动力。

?A. 焦虑

?C. 悲伤

?D. 焦急

5

【单选题】(2分)

特蕾莎修女说过,慈悲开启智慧,(A)强化功能。

?A. 利他

?B. 助人

?C. 友好

?D. 修养

?第十一章?

1

【单选题】(2分)

(C)是高级的心理逻辑行为,重要的信息摄取和解码准备。

?A. 推理

?B. 归纳

?C. ?认知

?D. 认识

2

【单选题】(2分)

逻辑动力是指结构化思维让(A)更有特质,世界更加不可预料。

?A. 行为

?B. 认知

?C. 交往

?D. 沟通

3

【单选题】(2分)

牧歌式往往意味着(C)的情境再现和角色穿越的视觉说服。

?A. 浪漫版

?B. 人文版

?C. 情怀版

?D. 自由版

4

【单选题】(2分)

追求可能确定他人价值,被追求或许确定自我价值,情感尤为甚,(C)的功能之一恰恰在此。

?A. 交往

?B. 失恋

?C. 自恋

?D. 热恋

5

【单选题】(2分)

定制关系是由(B)情结或认知结构无意识确定的某些关系。

?A. 意识

?B. 潜意识

?C. 无意识 ??

南大网院心理学与生活第2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A、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B、具有不可调和的特性 ?C、的两极是不相容的 ?D、的两极是绝对对立的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A、内驱力 ?B、诱因 ?C、需要 ?D、爱好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叫() ?A、基本情绪 ?B、复合情绪 ?C、情绪状态 ?D、情感的种类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为()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B、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学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他人服务的需要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 ?A、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不会发生变化 ?B、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难于变化的 ?C、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 ?D、环境改变了,人的气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0 题号:6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艾森克认为可以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同一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的情绪稳定性,各种人格特质都可以用这个维度来表示。 ?1、错 ?2、对 学员答案:2 说明: 本题得分:3 题号:7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C、外部支持.。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与认知能力;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家长代理人;B、知识传授者;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与智力不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C、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每一处错误; 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给新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让新教师脱产进修,多学习,只有自己“装满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D.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A.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大学生自身的事迹;C.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改革心理学理论体系,增加理论的严密性。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规范标准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综合复习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蓝色字体部分是同学们问得较多的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 3.指向;集中 4.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5.客观事物;需要 6.客观规律 7.内心冲突 8.扩散;集中;相互诱导 9.气质/性格 10.道德感 11.全体学生 12.学生观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是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P171)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P89)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P100)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P118) 5.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网上) 6.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P99) 7.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P22) 8.非智力因素: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

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P143) 9.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47) 10.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P53) 三、单项选择题1—5 DBB C B 6—10 ADABB 四、多项选择题1.ABD 2.CD 3.BCD 4.ABCD 5.ABCD 五、简答题1.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 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 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P73) 2.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 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 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行动目 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行动的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 志就越坚决。(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 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 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 标。(P133)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答:(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与个人的创造愿望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因,并在其推动下实施创造想象的活动。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事物是创造不出来的。 (3)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失去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4)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 (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P90)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答: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它的特点:(1)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发散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醒目的范围和维度。发散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也就是思维活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方案。(3)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发散的项目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独特性就越强。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异、奇特的思维或间接,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与创新。(P99)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答: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等。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是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

心理学与生活 作业1

心理学与生活作业1 心理学比算命还不靠谱 心理学家们不研究天理 心理学是以规律知识为其目标之一 心理学家是骗钱花的人 学习新知识 精神压力 不愿意起床 身体疲劳 不同的性格之间是否适合互补 互补能够产生的作用较大 互补能够产生的作用比较全面 互补的双方具有一致的目标 观察行为 解释行为 预测行为 调节行为 美国

中国 德国 奥地利 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文化特性发展的弹性 出生半年以后青春期开始后青春期结束后进入老年期后新陈代谢理论神经分泌学理论自由基理论 免疫学理论 新陈代谢理论神经分泌学理论自由基理论 免疫学理论

个月 个月 个月 个月 高尔顿开创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特定的学科:行为遗传学。 腺体分泌也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行为范畴。 人的脑细胞终生都会通过不断分裂而实现增殖。 青春期的实质就是获得生殖能力的时期。 直到两岁,儿童还不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 人在幼儿期即开始制度最初的人生计划。 人们在幼儿时期即可获得抽象思维的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专门以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为目标的学科。 遗传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成熟作用。 儿童是微型的成人。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最佳生育年龄意味着可以生育最健康宝宝的时机。 精神障碍意味着心理机能失调。

严格意义上讲,发疯并并不是心理学术语。 最初的客体永恒出现在一周岁的时候。 被迫在正式考试中出多项选择题的老师是蠢猪。 心理学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目的就在于可以按某种意图人为地控制人的行为。人最初的道德判断出现在幼儿时期。 在正式考试中出多项选择题的老师是蠢猪。 剖腹生产方式肯定优于自然生产的出生方式。 人的生理发展是没有顶峰的。 岁。 神经反射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行为范畴。 前幼儿期严格管束将会使儿童形成终生受用的道德品质。 发展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变化,所以年龄是发展的内在原因。 人的社会年龄指的是其社会生活经历的多少,经历越多社会年龄越长。 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独立性最初出现在前幼儿期。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心理学家可以看透人心。 直到十二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中的杀婴行为才在法律上赞同于谋杀。 最初的自尊出现在三岁以后的幼儿期。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多元智力论扩展了传统智力观念,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拓宽了理论思路。遗传和环境在智力形成中的作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与后天努力、学习培养有关,与遗传素质也有关。智力有三个方面,归纳三方面得出的公式:智力=能量+技巧+内容。此理论是智力心理学领域中比较新的一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遗传与后天经验对智力的作用问题的争议。大学生整体在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的同时,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教学要主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特别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个别知道,进行因材施教,以适应大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促进其智力发展。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内容:人格形成发展要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理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如果个体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会顺利发展健全人格.反之,矛盾得不到解决,人格就会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学习迁移——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表征-----------指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为表征形式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的知识.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处理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同化论---------又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着重探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性质,过程,机制,较好的解释了陈述性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三种同化模式--------指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结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变式练习--------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说明事物本质属性的练习.认知------指人脑对事物信息的接收、储存、分析处理、使用的综合反映的能力。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力、领悟、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活动。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处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性思维--------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集中性思维-------也叫聚合式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练习曲线--------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或高原期.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德性或品行,操行等,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心理成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2岁)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只有达到了自律水平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且具有情感相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从众------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亦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时偏少的现象. 1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一般能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品质上,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思维范围扩大;思维的灵活性和与敏捷性也迅速提高,独立性与批判性最为突出;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显著发展.高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 课后习题答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 【单选题】(2分) 当心理学家向咨询者娓娓道来,讲述深刻道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C)。 A.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咨询者。 B. 纯粹立足于理论进行分析。 C. 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内心深处。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2 【单选题】(2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D)方式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 A. 道德 B. 法律 C. 文化 D. 以上三者都是 3 【单选题】(2分) 语言成本往往意味着相关群体使用的语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外性,较明显地体现这一特 点的场景有(D)。 A. 情人悄悄私语。 B. 物理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C. 老中医手写的药方。 D. 以上三者都是。 4 【单选题】(2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男性似乎比女性更乐于谈论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这是 因为(C)。 A. 女性天生缺乏深刻思考的脑力。 B. 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禁止女性思考这些问题。 C.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中琐碎的事里。 D. 以上三者都对。 5 【单选题】(2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所谓老人的存在(C)一种负担。 A.一定是 B.一定不是 C.有可能是 D.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给人以甜蜜的感觉,但是过度的依赖也有危险的隐患,这是因

A. 社会功能的完全替代。 B. 任何关系都有断裂的可能。 C. 在过度的依赖中难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D. 以上三者都对。 2 【单选题】(2分) 依赖的最好状态是(A),各方保有相对独立的人格。 A. 依而不赖 B. 赖而不依 C. 又依又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3 【单选题】(2分) 过多的爱和替代也会带来某种(A)。 A. 剥夺 B. 依赖 C. 自由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单纯地认同家长的想法时,家长最妥当的做法是(C ) A. 严厉地要求孩子遵从自己。 B. 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C. 适当地给予孩子自由,遵从其想法。 D. 完全地放松对孩子的管理,任其成长。 5 【单选题】(2分)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一个对家长(A)的过程。 A. 去理想化 B. 理性化 C. 个性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比较强势,那孩子在外面更容易表现出( B)的行为 A. 防御性 B. 攻击性 C. 胆怯 D. 轻蔑 2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南京大学远程心理学与生活第一次作业

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 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 C、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 D、正常成人心理现象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3.33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33 内容: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个阶段。 A、3 B、4 C、5 D、6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3.33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33 内容: 冯特和铁钦纳是()学派的创始人。 A、格式塔心理 B、构造心理 C、机能主义心理 D、行为主义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3.33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33 内容: 神经元是由()组成的。 A、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B、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 C、细胞、突起和纤维 D、细胞核、突起 学员答案:A 本题得分:3.33

内容: ()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A、识记 B、记忆 C、再认 D、回忆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3.33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33 内容: 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叫() A、反射 B、反馈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3.33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33 内容: ()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A、分析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B、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C、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 D、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3.33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3.33 内容: ()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A、声波的频率 B、声波的振幅 C、声波的波形 D、声波的变化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3.3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