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导学案

图1 图2

中画出的线AB、C是经线还是纬线?

- 1 -

- 2 -

(低中高)纬度

C ⑤B (18)30°S

北低(20)70°S

- 3 -

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科学导学案+十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七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全面看问题。 【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课前准备】 1、科学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和。每一个小小的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 2、鱼在水中的沉浮除了与的活动有关外,还与的大小有关。 3、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 【学习过程】 一、1、观察活动一(奇妙的现象): (1)观察PPT上图片,描述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2)讨论这些图中的自然现象,谈谈你的想法与感受。 (3)请你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奇妙现象,跟大家分享。 2、观察活动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1)自然界的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请认真观察PPT上图片,它们各出现了哪些变化? 图1 ;图2 ; 图3 ;图4 ; 图5 ;图6 ;(2)你能举出一些发生在你周围的奇妙的变化吗?

第一节_地球和地球仪测试题及答案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后答题栏内每小题1分, 共18分) 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 3.甲、乙两地同在30°N纬线上,甲地的经度是20°E,乙地的经度是20°W,则甲地在乙地() A.正南 B.正北C.正东 D.正西 4.下列地点中, 位于“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 B C D 5.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 A.0°纬线上 B.0°经线上 C.北纬80° D.南极点 6、下面四幅图中, 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7.仔细观察,你发现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的事物是()A.赤道 B.地球公转轴

C.极点 D.经线和纬线 8.读图,判断图中A地在B地的方向是 A. 正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正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9、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N 116°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 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 10、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1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 12、甲地位于98°E,31°N;乙地位于88°W,28°S。甲地在乙地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1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 赤道上 B. 北极点上 C. 南极点上 D. 本初子午线上 14、给朋友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6小时,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10小时。据此回答甲、乙、丙朋友所处的纬度,从低向高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1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16.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最新整理)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主备人:廖荣滔审核人:温秀花 第1 课时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3、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课前导学】 阅读课本P4-5 的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课堂互动导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 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 1 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内容。

思考与交流: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 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 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 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 称为元素ⅡA 称为元素ⅣA 称为元素 ⅤA 称为元素 ⅥA 称为元素ⅦA 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课堂练习3: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 族它是元素。P 相邻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课堂效果反馈】 1.19 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 A.提出原子学说B.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导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知识梳理】 一、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用作热源的仪器——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1)用酒精灯的_ _加热。 (2)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_ ___。 (3)绝对禁止拿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4)灯内酒精存量应多于容积____ _____,少于容积的_____ ____。 (5)熄灭酒精灯时只能用__ ____盖灭,绝不能用嘴吹灭。 (6)酒精灯不用时,必须____ _____,以防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太大,不易点燃。 2.用作容器或反应器的仪器。 (2)需隔石棉网加热的仪器,其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如下表。

(3)不能加热的仪器,其主要用途和注意事项如下表。 3.用作分离物质的仪器。 4.其他仪器。 (1)干燥管、用途:用固体试剂除去气体杂质。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不可加热。 ②__ _进__ _出(填“粗”或“细”)。 (2)表面皿。 用途:①作烧杯、蒸发皿等容器的盖子。 ②pH 试纸等试纸的变色实验。 注意事项:___ __加热。(填“能”或“不能”) (3)滴瓶。 用途: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注意事项: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不可互换,不能将滴管平放或倒置,以免溶液流入胶头。 (4)胶头滴管。 用途:用于吸取和滴加液体。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使用时不要将液体吸入胶头内,不能平放或倒置;滴液时不可接触器壁;用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注意】(1)加热后的仪器不可直接放在桌面上,应该放置在石棉网上冷却至室温。 (2)广口瓶和集气瓶不同,广口瓶瓶口内侧磨口,用磨口玻璃塞可使其密闭,而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口,需毛玻璃片才可密闭。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根据药品的性状和用量选择取用方法。 (2)向仪器内加入药品的操作方法。 ①向容器内加固体药品 ②向容器内加液体药品 2.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使用仪器:_____、_____、_______等。促溶方法:_____、_____、_____等。 (2)液体溶解。 一般方法:将_______的液体沿着器壁慢慢注入_______的液体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 (3)气体的溶解。 ①对溶解度不大的气体,如CO2、Cl2、H2S等,用如图(a)所示装置。 ②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___、____等,用如图(b)所示装置。 3.玻璃仪器的洗涤: (1)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均匀的水膜,既不聚成_____,也不 _________。 4.试纸的使用: (1)试纸的类型和用途。 ①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___________。 ②pH试纸:定量(粗测)检验酸碱性的强弱。 ③品红试纸:检验___等有漂白性的物质。 ④KI-淀粉试纸:检验_____等有氧化性的物质。 ⑤醋酸铅试纸:检验硫化氢或硫化物。 (2)试纸的使用方法。 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试纸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使用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 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案 设计:王舟成审阅:陶 照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插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组成及用途。 学习重难点: 1、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2、地球仪的用途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轻松学习从这里开始) (1)、请同学们读课本第4-6页“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相关文字探究思考:地球是一 个 。 (2)、读图B探究思考: 过程①古代人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认识世界,认为地球形状是; 过程②人类活动范围变广、视野扩大,大地不是平的,认为地球形状是 过程③人类根据太阳、月亮形状,推测地球形状是 过程④通过葡萄牙航海家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过程⑤20世纪,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完成课本第4页探索活动活动 推测的结论: (4)、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最大周长约。(温馨提示:划下来更有利于你掌握知识,还有一定要注意区分单位哟) 学习活动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5)、读教材及图D,总结地球仪的概念是:仿照地球,并且按照一定的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6)、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和表示地理事物。(7)、地球仪上有“一轴两极”“一轴”是,它是为了研究地球

自转而假想的,实际上并不存 在。“两极”是和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地球是 个球体。 2、你能否想出简单的办法看到 地球的全貌? 三、当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 球体的说法的是() A 站在海边看轮船迎面驶来, 先看到桅杆或烟囱,后见到船 身。 B 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 大。 C 飞机越飞越高,最后看不见 而消失。 D 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 为圆形。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 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 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能证实 () A.“天圆地方” B.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 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5、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 6、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 7、下列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图,说明经纬线的概念、特点 2、学会阅读经纬线图,理解经纬度的划分、表示、写法、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1、描述经纬线的特点。 2、运用经纬线图判断经纬度及书写。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8-9页“纬线和经线”图文部分 探究思考: (1)地轴是指。实际上它是(存在、不存在)的。 (2)北极是指,南极是指: (3)纬线指:;是最大的纬线圈 (4)经线指:。(5)地球表面有真的经线和纬纬线吗?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诞生——1869年,化学家首制。 ↓ 绘制规则—— 将元素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 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2.元素周期表的演变 (1)演变: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为____________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2)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____________。 二、现行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1)含义:按照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 (1)编排 ①把__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________的顺序从____到____排成横行叫做 周期。 ②把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________的顺序由____到____排成纵行,叫做族。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周期 a.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____个周期。 b.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____________相同。 c.分类:

周期??????? 短周期????? 第一周期: 种元素第二周期: 种元素第三周期: 种元素长周期????? 第四周期: 种元素第五周期: 种元素第六周期: 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目前只发现26种元素, 未排满 ②族 a .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____个纵行,但只有____个族。 b .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________________。 c .分类: 主族:在族序数后标A ,如周期表中第14个纵行表示为第______族。 副族:在族序数后标B ,如周期表中第6个纵行表示为第______族。 0族: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He 为____),其化合价定为____。 Ⅷ族:周期表中第__________纵行。 ③常见族的特别名称:第ⅠA 族:________元素;第ⅦA 族:________元素;0族: ____________元素。 知识点一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元素周期表的七个周期永远不会改变 B .元素周期表有九个横行,分为七个周期 C .元素周期表有十八个纵行,分为十六个族 D .元素周期表有十八个纵行,分为十八个族 2.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将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族号取消,从左往右改为18 列,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仅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B .第14列元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 C .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 D .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3.下列各表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元素的原子序数。表中数字所对应的元素与它们在周期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哪些?(1)(2), . (3)(4)(5)。 3.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多少?千米。 4. 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是多少?约万千米。 5. 地球的表面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6. 什么是地轴?地球的。 7. 什么是南极?地轴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 在南极怎样定方向?南极是地球上的最端,所有方向都朝。 9. 什么是北极?地轴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10.在北极怎样定方向?北极是地球上的最端,所有方向都朝。 11. 纬线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周的。 (2)纬线有什么特点?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3)纬度是怎样划分的?把最长的纬线(赤道)定为°。赤道以北划分为°,越往北数值越,称,用“”表示。赤道以南划分为°,越往南数值越,称南纬,用“”表示。 【结论:向南数值增加的是纬(S)。向北数值增加的是纬(N)。】 (4)纬度数值与纬线长短有什么关系?数值越大,纬线越。数值越小,纬线越。 (5)低、中、高纬度地区是怎样划分的? 为低纬度。为中纬度。为高纬度。 (6)南北极点的纬度各是多少?南极为。北极为。 (7)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以°纬线(赤道)为界,把地球划分 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半球,赤道以北为半球。 (8)南纬、北纬与南北半球是怎样的关系?南纬度(S)全部位于半 球。北纬度(N)全部位于半球。 练习1:在图1中填写纬线数值、低中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 练习2:图2中,A、B、C、D四点,属于南纬(S)的是,属于北纬(N)的是。位于低纬度的是 ,位于中纬度的是,位于高纬度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北半球的是。所在纬线最长的是,所在纬线最短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案

1.1.1:地球和地球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表示地球的大小 3、通过自作的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能用它来表示地球的自转,并理解地轴和极点的含义 二、重点与难点 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并通过自制的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理解地轴和两极的含义。 三、预习 1、用一个词来概括地球的形状,这个词是_______ 2、你可以用哪些数据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最大周长大约是4万km,我们的操场跑道的长度是400m,地球的最大周长大约是我们跑道周长的______倍?如果我们沿跑道走一圈的时间是5分钟,那么我们以相同的速度绕地球一周需要________(长时间,不考虑地表的差异) 4、地球的表面积大约为5.1亿km2,我校操场的面积约为7000m2,地球的表面相当于我们多少个操场的大小? 5、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地轴吗? 6、怎么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它们有什么特殊性? 四、活动:制作小小地球仪,并用你所制作的小小地球仪:(过程要求见书本P5页) 1、演示地球的自转 2、指出地轴与两极 五、反馈练习 1、麦哲伦船队航行的成功能说明以下哪一地理事实()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 B、大陆漂移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世界发展不均衡 2.关于地球仪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4、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_____ ___,穿过地球内部地心的假想的轴是________。 六、总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七、作业:填充图册P2页,1、2题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基础知识预习】一、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规则 ①将相同 ..,每一横行称为..的元素,按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 ②把相同 ..的元素,按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称为。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表示;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用B表示;第Ⅷ族是三个纵行;零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 族的别称: ⅠA(除)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短周期(第周期) 周期:个(共个横行)长周期(第周期)周期表主族个:ⅠA-ⅦA 族:个(共个纵行)副族个:IB-ⅦB 第Ⅷ族个(3个纵行) 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课堂活动】 活动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周期、族;第周期、族;第周期、族

活动2、说出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类数目,并说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活动3、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列(纵行)?有多少族?这些族如何分类和表示的?你有没有办法记住从左到右这些族的位置?第14列是什么族? 活动4、①周期表中,从第几周期出现副族元素? 。 ②第几纵行元素个数最多?第几纵行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③第ⅡA族元素后面可能是哪个族?第ⅢA族元素前面可能是哪个族?。 ④在不查看元素周期表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推算出原子序数为13、35、56、114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你是用什么办法推算的 【课堂检测】 1、试画出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并确定对应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Cl 结构示意图, Cl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S2–结构示意图, S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某一周期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则同周期的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A.x+1 B.x+8 C.x+2 D.x+1或x+11或x+25 3、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A.16 B.26 C.36 D.46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新人教版

1.1 地球和地球仪(1)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1)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了解地球仪基本构造 重点 难点 地球形状和大小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复备导学利用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读学1.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__千米。 3.地轴是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是________,北极__________。4.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_________。 研学1.读图1.1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 大陆南端的________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 穿过______ 洋 ,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2. 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 _____ → ______ → _____ → ______船队环球航行→___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为什么?(参照图1.3) 4.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 5.请说出在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城市、陆地、海洋等地球事物。

展学各小组展示研学结果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1.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_____ → ______ → _____→ ______船队环 球航行→_____ 形状____________ 平均半径____________ 2.地球和地球仪大小最大周长__________ 表面积____________ 地球仪:______ 的模型 检学1.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C.太阳、月亮是球体的,所以地球也是球体的。 D.直到有了地球卫星照片,人们才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 2.我们看远方驶来的船出现的过程是( ) A.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B.先看到船身,后看到船帆 C.同时看到 D.以上说法都错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D.地球是一个圆的 4.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 B.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地理事物 C.地球仪能真实的反映地球形状 D.地球仪是地球模型 5.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6. 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大西洋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纬线都是圆 B、纬度最大是180° C、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圆 D、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变大 8.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旺中学陈少伟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③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 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景象(人的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假设一的示意图: 假设二的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椭球体。

第六章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型:新知探索主备人: 裴治理参与人:邰昌德总第课时 【学习目标】(认定目标,我会走向成功)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2、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等自然地理知识 【重难点】亚洲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导入】 【自主学习】(认真读课文、读地图,我能完成知识梳理) 一、亚洲和欧洲的位置(提示分析位置,要从三方面入手:①经纬度位置②半球位置③海陆位置) 1、根据提示,分析亚洲的位置 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以内,南部延伸到以南,跨、、三 带,主要位于带,南北气温差异大。 2、根据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半球位置 亚洲主要位于半球、半球,它同时跨四个半球 3、读图1-1,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 亚洲北临,东临,西临,南 临,西南隔运河与洲相邻,东隔海峡 与洲相邻,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的大洲 三、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 ( 提示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四方面入手: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②地 势起伏状况③主要地形类型及特殊地形④地形分布) 1、读图6-3,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①结合图6-3 图6-4,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分析,亚洲地形以为主,平均海拔,是除南极洲以 外海拔最的大洲 ②结合图6-3,亚洲地面起伏,高低,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最高大的山脉,最高的山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 处。 ③亚洲地势中部,四周,“世界屋脊”高 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④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这 些群岛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壳活跃,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合作探究】 根据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为主,平局海拔世界最②地面起 伏 ③以地貌为特色 【达标测试】(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做出来) 1、频临亚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 是、、 2、下列属于欧洲的平原中,位于最东的是() A 西欧平原 B 波德平原 C 东欧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3、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A 喜马拉雅山脉 B 东非大裂谷 C 安第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4、亚洲的世界之最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学生2 美丽的。学生3 圆形的。学生4 球形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

第一章 第一节导学案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物理 导学案 编号:1 使用时间:2010年8月28日 编写人:王建兵 审核人: 负责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 页共 页 第 页共 页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概念。 2.知道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特点,能对实例进行分析。 3.体验教学过程,培养科学的学习观。 二、使用说明 .1.用15分钟阅读课本第一册P12—P14,用5分钟填写练习册进行知识梳理,用15分钟完成问题导学 三、预习指导 1.重难点: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理解物理规律。 四、探究教学 知识点一:物质和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___________的点叫质点。 特点: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及形状,而突出“_____________”这一要素,简化成一个有质 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质点并不意味着物体就是一个很小的点,它可以很大。 条件: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可将运动物体视为一个质点。 2).研究转动的物体时,不能将它视为质点。研究平动的物体时,只要不考虑它的局 部就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随堂练习1: 下列情况中,你认为观察者将运动的人或物体视为质点的是( ) A.岸边的人看到顺水而下的小船 B.游人看到过山车的运动 C.裁判为跳水运动员的打分 D.赛车运动中,裁判为赛车计时 E.修理人员研究车轮的转动 知识点二:参考系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将用来作为标准的,被认为是不动的物体称为___________。 运动是相对的,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一般是_____________。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参考系的选取要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在研究同一个问题中的多个物体的运动时,选取的参考系要相同。 随堂练习2. 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考系一定是不动的物体 B 。只有地球才是理想的参考系 C.只有选择好参考系以后,物体运动情况才能确定 D.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对不同的参考系可以有不同的观察结果 知识点三:坐标系 为了定量的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对于在 一维空间的运动,即研究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要沿着运动直线建立直角坐标系,即以物体运 动所沿的直线为X 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随堂练习3: 以北京长安街为坐标轴X ,向东为正方向,以天安门中心所对的长安街中心为坐标原点O ,建 立一维坐标。一辆汽车最初在原点以西3km 处,几分钟后行驶到原点以东2km 处。这辆汽车最 初位置是_________,最终位置是_________。如果将坐标原点向西移5km ,则这两个位置分别是 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随堂练习1:AB 随堂练习2:CD 随堂练习3:-3km ,2km ,2km ,7km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