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关键词] 社会风险;社会危机;风险控制;和谐社会

[摘要]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逐步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就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了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潜在的、相当大的威胁,从而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中国的社会风险及其形成原因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总体形势看,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体系运行平稳有序,社会整体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态势,社会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当前,“三农”问题、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贫富悬殊问题、就业问题、金融风险的加剧、安全生产问题、犯罪猖獗问题、诚信危机等这些问题中潜藏着巨大

的社会风险,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十分紧迫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失控从而形成社会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之源。

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可以说,上述问题中的某个问题一旦失控,后果就可能不堪设想。由“三农”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三农”问题到了必须加以解决的地步。腐败不仅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不断侵蚀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国有资产流失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不断削弱,并加剧着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中国居民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警戒线水平,而且仍然呈现上升态势,贫富悬殊正在危及中国的社会稳定。当前中国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已经进入失业预警区,不采取紧急措施,就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危机。金融风险指数递增,金融风险转变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加重。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

1.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和利益分化加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应注意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分配不均与利益分化加剧的过程,导致了社会风险的不断累积。

第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一直实行的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战略,必然造成利

益分配的不平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包括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实行的是一种重点发展战略,或者说就是不平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的背景下,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到达一定阶段后,这种战略的负面效应就表现出来了,其主要表现是:国家、社会、人和自然层面或者同一层面内部部分受益而其他部分受损的局面越来越严重,社会的发展因而不是一种和谐均衡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是片面的、不平衡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造成的后果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相结合,更加导致了利益分化的加剧.。在经济层面,出现了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情况,部分地方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层面,阶层分化和利益分割加剧,一些地方或领域劳资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在精神层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本性暴露出来,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大肆掠夺自然,以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造成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紧张的局面。这样,这种不平衡发展战略就使不同社会主体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不平衡,并且付出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也不平衡,由此加剧了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利益分化加剧。在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利益分化明显加剧,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或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大部分人民都成为受益者,但是不同个人或不同社会群体的受益程度有很大差别,同时原有的利益结构、利益主体和利益类型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特征是:从利益平均化到利益多极化、从利益依赖性到利益独立性、从利益稳定性到利益多变性。[1](PP124-126)英国学者拉尔夫·达尔道夫(Ralf Dahrendorf)的研究表明,“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与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2](P3)利益分化加剧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就会增加社会风险,成为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

2.社会转型与制度转轨导致成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缺失

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与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也是密切相关的。按照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进入现代化的一定阶段后,必然伴随社会风险的增长,并进入风险社会。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当今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风险是现代性的基本要素,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认为,当前,“现代性正从古典工业社会的轮廓中脱颖而出,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工业的)…风险社会?。” [3](P2) 他认为:“风险概念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4](P4)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ong Giddes)也认为,风险概念标识了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根本差异。在自然和传统消亡后生存的世界,其特点是从“外部风险”逐渐向“人造风险”转移。[5](PP194-195)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①]这两种现象可以说也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样,社会风险的增加也就带有一定必然性。

更加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而言,不仅仅是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风险的增加,在社会转型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制度转轨,因而缺乏成熟的、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这更加剧了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政治体制正从集权体制向更加公平、正义、民主的政治体制转变。在这一变革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被打破,而新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利益关系大体上是一种“相对”的平均主义格局,这种平均主义格局之所以说它是“相对”的,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城乡不平等基础上的,并且无视个体(个人或经济单位)贡献的多寡,因而隐藏着极大的不公平。这样,打破这种平均主义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重建新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就成为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打破传统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的过程中,成熟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并没有迅速形成。快速的社会转型与缓慢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形成过程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如:贫富悬殊加剧、腐败问题严重、诚信缺失、市场秩序混乱等等这些问题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挑战。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利益裂变的压力

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中国从经济全球化中确实获得了不少利益,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利益裂变的压力也加速了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并且当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处于明显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而言处于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受益度是不同的,有些国家甚至可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牺牲品。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等人认为:“全球化是是一个深刻分化并充满激烈斗争的过程。全球化的不平衡性使得它远不像整个星球都体会到的那样是一个日趋一致的过程。”[6](P1)美国学者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也认为:“西方已经驱动了全球化的日程表,以发展中世界的代价确保它储存不均衡的利益份额。” [7](P4)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与环境安全等都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相应地也就增加了中国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与生态风险。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与社会风险的增加是同时并存的。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世界风险社会。在世界风险社会中,非西方世界与西方社会不仅共享相同的空间和时间——更重要的——也共同分享第二现代性的基本挑战。[8](P2-3) 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相互依赖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权力的不对称性,使发展中国家相互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更强,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风险或遭遇危机的可能性更加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这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无疑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风险。[②]中国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的同时,经济全球化所具有的风险传递机制和风险生成机制也使中国会遭遇更多的社会风险。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融入世界风险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会自然增大。

二、控制中国社会风险的基本对策

面对社会风险,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控制和化解呢?前面我们谈

到的一些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从微观角度而言,都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协调或解决。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累积的各种因素说到底,都在于其导致利益失衡从而加剧了社会风险。因而,从宏观角度而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利益均衡来控制和化解中国的社会风险。

1.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意义

中国不平衡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战略的弊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暴露出来了,其主要表现就是由于利益失衡而使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担当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确使公众树立承担风险的责任意识,并制定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降低社会风险。就当前中国而言,迫切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在发展过程中,就应当兼顾国家、社会、人和自然的平衡发展,而不能只注重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某几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并且在同一层次上也不能只顾及同一层次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这为缓解和控制中国社会风险指明了路径。

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仅必须,而且有了可行性。一方面,当前中国的社会风险已经累积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许多问题已经十分紧迫,并且涉及面很广,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中国当前也具备了解决这些紧要问题、改变不平衡发展战略、追求和谐社会理想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持续、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成就显著,中国公民素质不断提高。上述成就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政治就是关于重要公共利益的决策和分配活动。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认为,政治系统与它所处环境中的其他系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政治系统可以通过互动为一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9](P26)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政治变革的过程就是利益调整、价值或者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与其他人类活动相比,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具有根本性、公共性、全局性和权威性四个显著特征。[10](P2)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应当是社会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要把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作为现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社会公平是协调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基本准则,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它意味着社会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平等而合理的分配。社会正义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因素,是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它在相当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弱者的扶助和关怀,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起着重要作用。政治民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特定利益关系,保障公民权利平等实现而建立的政治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意识。政治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使越来越多的人十分关注社会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人们也更加呼唤社会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关注。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政治民主,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化解和缓和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要抓住机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多层次多角度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力争在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状态中,通过制度创新、政治文化变革、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方式优化,使社会朝着公平、正义、民主的方向不断迈进。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必然有利于中国社会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对于缓解社会风险,防范社会危机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3.增强国家能力建设和公民社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国家能力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职能,有效统治国家、治理社会,实现统治阶级意志、利益以及社会公共目标的能量和力量。[11]当前,负责社会风险处理的行政机构之间分割严重、难以协调行动,加上部门利益保护倾向严重,很难完全达到控制风险所需要的协同作战和信息共享要求,国家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也缺乏完备的法律体系,社会风险管理系统和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尚不完备,因而,从国家能力角度看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亟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逐步发展起来,并正在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公民社会建设仍显得滞后,社会领域的利益协调机制缺乏,不能充分发挥公民自我防护和自我组织的作用,在化解社会风险方面能力明显不足。

在社会风险严重累积的形势下,增强国家能力建设和公民社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对于适时化解社会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强调综合协调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保险机制、家庭及民间互助机构在处置社会风险与实现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增强风险的吸纳和分散能力,既要注重强化并发挥政府主导的正式制度的支柱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非正规制度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保障、民间互助援助、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稳定和化解社会风险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和调动传统文化心理、习俗的社会风险自控机制的潜在价值。当前,政府应改变“包揽一切”的做法,适当合理地向社会“分权”或“还权”于社会,应特别强调公民权利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惟有综合发挥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加强国家能力建设和公民社会能力建设,才能更有效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并适时化解社会风险。

4.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加强国际安全合作

经济全球化使人类开始进入世界风险社会,全球化时代的社会风险具有明显的跨国性、全球性和关联性。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注重不断提高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利益的能力,加强科技与品牌的自主创新,防止西方国家向中国转嫁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同时,要通过广泛的国际安全合作来应对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为国际安全合作尽到自己的责任,遏制社会风险的全球性蔓延,也便于化解本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面临的安全挑战,使本国尽可能少地受到国际风险蔓延的威胁,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在国际安全合作方面,中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意识,推动建立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安全新秩序。二是要倡导国际安全合作模式的灵活多样性。新安全观的合作模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包括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多边安全机制、具有论坛性质的多边安全对话、旨在增进信任的双边安全磋商,以及具有学术性质的非官方安全对话等。促进经济利益的融合,也是维护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三是要善于处理不同类别国际安全合作机构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和维护联合国等全球性安全合作组织的权威。对于各类有中国参与的地区性多边与双边合作机制,应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合作力度,发展多样性、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框架。对于美国主导的有关安全机制,中国应有选择地考虑发展对话与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12] 四是要在与中国安全联系最密切的领域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当前,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不仅来自传统安全领域,也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要明确本国安全和风险方面的最紧迫问题,在外交方面加大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

参考文献:

[1] 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 拉尔夫·达尔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 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A].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6] 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0] 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 黄宝玖.国家能力:涵义、特征与结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4).

[12] 徐坚.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合作[J].当代亚太,2003(3).

The Main Causes and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ocial Risk in Current

China

XIONG Guang-qing

(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Key words] social risk; social crisis; risk control;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As China?s modernization is rapidly propelled forward,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is quickly changed, and China becomes more integrated into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the serious unbalancing of interests has emerged, consequently there are all the more social risk unceasingly accumulated in current China.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ntrol and buffer the social risk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we should set up and perfect the institutions of interest?s distribution and co-ordination.

注释:

[①] 安东尼·吉登斯和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自然终结”并不是说自然环境消失了,而是说物质世界的方方面面不受人类干预和影响的已经寥寥无几,人类很大程度上凌驾于自然之上。“传统终结”则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剧变。在传统社会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都受到传统的严格约束,人必须循规蹈矩地生活,听天由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人所受传统的束缚很少。他们认为,这两种变化是人类进入风险社会的重要原因。[②]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认识到了相互依赖中的非对称性,并提出了分析相互依赖的两个变量:敏感性(sensitiv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敏感性指的是某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的速度多快?所付出的代价多大?脆弱性指的是行为体因外部事件(甚至是在政策发生变化之后)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参见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9-2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时政观点解读 1、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美好愿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

5 3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公共危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项目编号:03J ZD0021)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9201211  [作者简介]张成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陈占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研究;谢一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研究。 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 3 张成福,陈占锋,谢一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风险;风险社会;风险治理 [摘 要] 风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和理解世界的无所不包的背景。风险社会 的根本选择在于风险治理。应尽快将风险治理纳入议程,在政府和全社会培育和建立风险治 理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保障条件,形成风险治理的共识与合力,最终实现风险善治。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9)0520005207 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危机常态化已现端倪。实践一再证明,认识危机,解决危机,局限于危机本身就显得捉襟见肘。危机的内核是风险,将着眼点从危机转向风险,从如何预防和处置危机转向如何理解和管理风险,是认识危机的更高境界,也是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尤其在风险社会的现实背景下,风险因素异常活跃,风险局面纷繁复杂,只有尽快将风险治理纳入议程,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危机频发的严峻态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对风险的基本认识 风险的典型定义可界定为影响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某种不确定性,也可用函数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后果的乘积。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只要具 有不确定性,就会存在风险。实际上,任何事情和行为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亦都存在风险。 作为一个复杂概念,风险具有一系列的双重属性:(1)客观性与主观性。一方面,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风险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相伴随,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与各种风险共存和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风险又是高度主观的。风险不仅仅在于风险本身,也在于风险附着的对象。任何事情本身都不是风险,任何事情也都能成为风险,这有赖于人们对风险的认知。人类运用知识和经验做出风险决定,确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和容忍度,甚至于建构风险,因此风险又是主观的。(2)潜在性与现实性。一方面,风险并不在于它正在发生,而在于它可能会发生,从可能变为现实尚有一段距离,还有赖于其他相关条件,这就是风险的潜在性。正是这一特征使得人类可以利用相关方法和技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对策 [关键词] 社会风险;社会危机;风险控制;和谐社会 [摘要] 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逐步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就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了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潜在的、相当大的威胁,从而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中国的社会风险及其形成原因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总体形势看,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体系运行平稳有序,社会整体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当前中国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态势,社会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当前,“三农”问题、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贫富悬殊问题、就业问题、金融风险的加剧、安全生产问题、犯罪猖獗问题、诚信危机等这些问题中潜藏着巨大

的社会风险,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十分紧迫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失控从而形成社会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之源。 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可以说,上述问题中的某个问题一旦失控,后果就可能不堪设想。由“三农”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三农”问题到了必须加以解决的地步。腐败不仅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不断侵蚀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国有资产流失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不断削弱,并加剧着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中国居民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警戒线水平,而且仍然呈现上升态势,贫富悬殊正在危及中国的社会稳定。当前中国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已经进入失业预警区,不采取紧急措施,就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危机。金融风险指数递增,金融风险转变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加重。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 1.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和利益分化加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应注意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分配不均与利益分化加剧的过程,导致了社会风险的不断累积。 第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一直实行的是一种不平衡发展战略,必然造成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 摘要:风险社会是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提出的。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风险,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治理中国社会风险的对策。 标签:风险;治理;中国 风险社会理论是西方学者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学界对“风险”问题较早地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当推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卢曼和英国的吉登斯。在贝克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即体现“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他们认为风险不是人们的主观预期,也不是人们在认识中附加给它的主观成分,而是事物客观关系在人们认识中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固有属性的揭示,因而具有不容否认的客观根据,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风险 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人均收入水平也在3 000美元之下,也就是国外学者所说的“动荡阶段”。目前我国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的风险、生态破坏的风险和全球化的风险等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贫富冲突风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已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风险因素。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关键性指标。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这种贫富悬殊、收入差距扩大反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和行业之间。贫富悬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必然增大不同利益主体的碰撞几率和摩擦系数,增加了矛盾激化与表达的可能性,从而产生群体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进而会产生与社会的对抗行为,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冲突,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生成。 (二)生态破坏的环境风险 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现象。水体、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据国家环保部统计: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长江;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的26.3%,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3/4。再加上近年来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都给我国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和社会风险。

近几年风险社会研究述评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 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风险社会悄然而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对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式的质疑。研究主题的确立是由时代主题决定的,由社会实践需要引起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时代主题已经由过去的“战争与和平”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环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在成为人类构思的美好远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规避风险寻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并将成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因此,风险社会理论逐渐进入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 风险社会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于理论界的。近几年来,许多学者从理解和解决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出发,对风险社会兴起的背景、风险社会的概念和内涵、风险社会的历史成因以及如何规避风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具体归纳如下: 一、风险社会产生的背景研究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影响的日益扩张,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现代工业化文明在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处处产生和遗留了许多不可见的副作用,而且这些副作用正变得明显可见,正在逐渐将当代社会置于一种无法逃避的发展困境之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概念并构建了其理论体系,揭示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问题是相伴而生的。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等新的发展思想。社会发展理论的变革是与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测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A.法律 B.制度 C.体制 D.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 A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 ABC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BC )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

风险社会与社会危机管理

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阐发的基本纬度之一,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理论容量。马克思立足于理性和价值的统一,认为风险社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此发展阶段里,对人类产生局部影响的风险演变成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全球性风险。 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人类实践活动的二重分裂性是风险社会的存在论基础。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其自身具有二重分裂的性质,包含着创造与异化的双重内容。其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风险社会的运作逻辑。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介入,打破了实践发展给予人类的自由与实践所导致的风险之间的张力的相对平衡,实践的破坏性方面被片面突显,由此形成全球风险社会。其三,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与对抗是风险社会的实质。全球风险社会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化过程中扩张和转化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分裂与对抗的最高表现。其四,消灭资本以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摆脱风险社会困境的根本出路。要消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与对抗,就要消灭其最高表现形式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作资本失去合理性而趋于消亡时,全球风险社会也将逐渐消亡,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风险社会语境中,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不仅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而且为全面透视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当代中国己经出现了“风险社会”的诸多症候。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为转型期中国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 (一)风险社会的本质之源 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作逻辑,而相对于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风险社会是指由现代化和全球化而可能引致人类毁灭性损失的社会发展形态,其中现代化和全球化是风险社会产生的本质之源。风险社会的本质之源之一:现代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即政治上,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世俗权力合法化;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的推进;社会上,传统秩序的衰落和社会高度分;文化上,神化宗教衰微和世俗文化兴起。风险社会的本质之源就是源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首先,我们处在一个反思性现代化的风险时代。“反思性现代化”①是英国现代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首创之词,他将纷繁复杂而又深邃隐蔽的风险理论置于深刻洞察现代性的基质之上,风险社会理论是他从社会理论视角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副产品”,在其庞大的结构化理论和反思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并不具独立性,而是紧密穿插与交错在现代性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失控的世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区别于古典工业社会的“外部风险”,被称为现代社会的“人造风险”。前者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自然现象是否发生及其对人类的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是否造成损失和损失程度的客观不确定性,后者则源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潜在威胁。贝克也开门见山地指出:“风险的概念直接与反思性现代化的概念相关。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它们在政治上是反思性的”。②他认为,风险是建立在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化和民族主义基础之上的,而这其中以科技为动力的现代化是不可见、不可计算、不可预测风险的最主要原因,风险自然成为人类追求财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副产品,并伴随着迅速增长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科技急剧膨胀。因此,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是源于人类无知、鲁莽的行为,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实验、判断、分析、比较和论证基础上的。其次组织科层化,尤其是组织和制度本身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可能。因社会系统理论久负盛名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于1993年出版的《风险:一 个社会学理论》一书,将风险理论融于其庞大的社会系统理论之中其中风险成为其诊断现代社会的三个主要议题之一。不断分化的社会日趋复杂,降低风险的组织制度在合法化和理性化原则指引下不断扩张,其本身具有风险性,为此以差异理论为风险分析切入点的卢曼认为,在一重偶现性上(空间)基础上,不同的个体会关注一个方面而不关注另一方面本身是偶然性而非必然性的选择,即风险是一种“偶然图式”,①进一步引入时间维度,在二重偶现性上(空间和时间)指出风险是未来指涉。阿方索·莫拉莱斯随后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为该书发表的书评中开门见山地将其主题归结为“源于人类技术变迁的制度风险渗透于公众生活的众多领域,是现代社会的中心特征”②。 2.风险社会的本质之源之二: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的强化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的,反之亦然。③跨越区域界限、不可阻挡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潮流,当代社会的风险已是全球性风险。 首先,全球化使得风险扩散效应加剧。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不断推进的全球化本身是一个不确定和充满风险的过程,其结果也往往难以预料和控制。全球化意味着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紧密相连,风险以跨越时空的方式进行传播,缺场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来犹如在场,从而使此时此地的风险演绎建构为彼时彼地的风险。因此贝克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性的风险时代,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的挑战是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界定的现代文明制造的风险,④因为在时间、地域和影响群体上具有非特定

风险社会与中国

风险社会与中国 肖瑛 2012-09-11 09:41:42 来源:《探索与争鸣》(沪)2012年4期第46~51页【英文标题】Risk Society and China 【作者简介】肖瑛,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内容提要】中国融入全球化和加速经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参与世界风险社会与自身风险社会之形塑的过程。中国的风险社会既是世界风险社会的一部分,又具有独特的生成与运行逻辑,包括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合拍、经济发展模式、功利主义意识形态、政府能力和利益追求等因素在风险生成中占据关键位置,而非理性主义的内在悖论在其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面对中国这一独特的风险社会,需要选择独特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进路。风险社会与中国的讨论,在方法论上仍是一个外来理论和概念如何本土化的课题。 【关键词】风险社会/中国风险社会/本土化 1986年,德国学者贝克出版《风险社会》,该书在德国售出60000本,远超一般学术书籍的销量;1992年,《风险社会》英文版出版。自此,“风险社会”成了描述当代人类生存状况最为常用的概念。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非传统安全”观念开始在我国国际政治学界和军事学界大行其道,为“风险社会”的流行铺垫了路基;2003年SARS爆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少数国内学术刊物开始介绍和翻译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的研究迅

速增多。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文章直接把中国放置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展开相关研究,这些文章的作者要么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望文生义,要么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已进入贝克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阶段。这种放置不仅是一个在中国如何开展风险研究的“后设”(meta-)问题,而且涉及西方理论如何本土化这一经典的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从风险社会的本来含义、当代中国风险生产之逻辑两个不同维度,来回答中国进入风险社会的预设是否合理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开展风险研究的若干可行路径。 “风险社会”基本观念之廓清 风险社会理论是反身性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理论的一部分。关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之建构逻辑,笔者做过专门阐述,此处不赘,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来重建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想象。 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晚期阶段,是现代性从古典工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形塑的崭新社会形式,是一种新的现代性。在《风险社会》的开篇,贝克就对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历史终结论”展开批判。在他看来,古典社会学大家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都视“工业社会”为现代性的最终和永恒存在状态。贝克否定这一判断,像哈贝马斯那样强调“现代性的未完成性”,并提出现代性的自我再生产从工业社会内部消解了工业社会的合理性。“19世纪,现代化在面对其对立面的背景下发生:一个传统的民德世界,一个需要了解和把握的自然;今天,在21世纪的门槛上,在发达的西方世界中,现代化已经消耗和丧失了它的对手,现在还破坏了它自己的前提,即工业社会及其诸功能原则。”[1] 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有三层意思:第一,它是现代化自身制造的;第二,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从恢复到发展的近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全面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不过,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能力不足、民众接纳程度不高等(王思斌,2013)。究其原因,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是嵌入型的,不过政府与社会还未发现社会工作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陈蓓丽,2011)。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问题,不仅着眼于整体社会和谐运行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发展社会工作必要性论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社会工作发展的自上而下动力机制)、困境人群的需求等因素,更要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情境给其带来了什么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重 新审视。回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恰恰与转型期中国逐步进入风险社会是一致的。不过,看似没 有关系的风险社会研究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实际上有着很强的相互作用性。在风险社会理论看来,中 国社会工作发展是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专门制度设计,但它基于现代性框架下的制度安排与实务开展,让其本身包含着诸多风险和有可能制造新的风险。传统的以平等、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社会工 作发展政策和相关制度已难以有效应对。因此,迫切需要引入一种以风险责任为基本价值理念,即以风 险责任的承担作为维持和获得权力(权利)的基本原则,以风险分配机制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工作发展政 策。 关键词:风险社会视域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4)02-0039-08 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4.02.0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贫困村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项目编号: (12YJC840036)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河南乡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调查”(项目编号:07YBRW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田丰韶,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河南开封475001)。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田丰韶社会工作· ·39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 析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官员腐败行为,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腐败所造成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充分认识官员腐败的危害性,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斗争,意义重大。 我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努力探讨中国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是有效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会找到解决措施,建设美好家园。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级阿卜来提

如何正确对待现代高风险社会

如何正确对待现代高风险社会 周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了如何面对现代这个高风险的社会,传统社会也有风险,风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分为两部分: 一世界级的风险 周教授讲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就是核扩散,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阻止核扩散,阻止人类灾难的到来。 二中国社会的风险 社会的风险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和利益分化加剧,二、社会转型与制度转轨导致成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缺失,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利益裂变的压力。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不断推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 面对社会风险,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控制和化解呢?从宏观角度而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利益均衡来控制和化解中国的社会风险。 1.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意义 就当前中国而言,迫切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在发展过程中,就应当兼顾国家、社会、人和自然的平衡发展,而不能只注重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某几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为缓解和控制中国社会风险指明了路径。 2.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政治就是关于重要公共利益的决策和分配活动。社会公平是协调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基本准则,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它意味着社会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平等而合理的分配。 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累积使越来越多的人十分关注社会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人们也更加呼唤社会公平、政治正义和政治民主,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关注。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政治民主,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化解和缓和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重点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如何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很多文章是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阐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武俊斌则选择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传承,相信会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人应在竞争中开发自我》把“竞争”这一概念进行哲学化解读,带我们跳出对“竞争”的狭义理解,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把竞争看作是开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文思隽永,发人深省。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统文化造福今日社会,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有意识思考的问题。庞原同志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指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学内涵,同中国人的心性一脉相承。 对民生问题既需要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同样需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专题化研究,寻找到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路径。《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前瞻》提出社保体系建设应从重视“量”变为重视“质”,把有限的资源着重用在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上,不失为对建设社保体系颇有新意的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而教师素质则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下多大的力气都不为过。万殿生的文章主要就21世纪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展开论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 光思考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成果,是正确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深刻反思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它准确把握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怎

应对中国社会风险的刑事政策选择

应对中国社会风险的刑事政策选择 一、程度特征:中国社会风险的面相 要应对风险,首先必须明确我国当前有哪些风险,风险的程度和特征如何。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笔者看来,除由于科技进步直接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峻、核泄漏等世界普遍面临的风险外,中国社会的风险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体上风险较大,且比较集中 应该承认,随着科技的进展、社会的变革,当今社会风险的规模、性质和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各国多为如何应对风险所困,整个世界都进人了“风险社会”。然而,较之其他工业国家,中国的社会风险要大得多、复杂得多。缘故要紧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进行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时刻相当短。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要在不到10年的时刻走完西方国家200-300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各种社会问题难免会集中爆发出来。第二,多种类型的风险并存。与西方成熟的工业国家、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正从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许多发达国家差不多经历或者解决了的老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或者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时代又为我们提出了新问题。”{1}因而在中国既存在传统风险,又存在转型风险,还存在现代风险,或者讲现代风险、后现代风险同时并存。第三,中国特有的风险较多。由于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都集中地表现出来。能够讲,与西方工业国家面临的风险相比,不仅中国存在其他国家所面临的一般风险,而且还具有中国自身独特的重大风险,以至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风险社会,而且是一个高风险社会。正因为如此,中国当前对安全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秩序的认识与理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因此,邓小平才讲:“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2} (二)贫富差距扩大,出现两极社会的迹象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授课对象:二年级本科生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熟悉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可能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 课外阅读文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课外讨论: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些不和谐的地方?如何改进?”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 第1课时: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第2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第3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4课时: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子和谐思想,中国近代和谐社会思想。西方社会有关和谐思想。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我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本文从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企业、公民三个方面对构建社会的共同责任进行了论述,倡导社会和谐。 关键词:和谐社会;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中过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需要进行很长期的艰苦努力。高度的社会和谐不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创建。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自觉调整自己观念与行动,共同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是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各级领导应该走在最前列。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公仆意识,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为了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倡导的8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办事要出于公心,想事要心系百姓,断事要讲求原则;处事不随风转向,陈事要直言不讳;险事要挺身而出,成事要不贪钱财,败事要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讲的与实际做的完全一致,嘴里说的与心里想的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群众面前树立起一座丰碑,为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做好了,大家就会跟着学,也才有号召力。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角。 二方面是每个企业。企业与公民一样都是社会的细胞,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更要追求“义”。企业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企业在为社会提供经济价值的同时,需要向社会显示其承担的责任;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时候,要通过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做为一个企业,要时刻牢记,要给予国家什么,给予环境什么,给员工什么,而最终企业会得到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