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及世界海水淡化发展和现状概述

及世界海水淡化发展和现状概述

及世界海水淡化发展和现状概述
及世界海水淡化发展和现状概述

中国及世界海水淡化的发展和现状概述

种种现实已经深刻地表明:水是可以耗尽的,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应当改变。保护水资源,并加强水资源的开发,是增创新优势、并实施可持续发展决策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而海水淡化是缓解当今水危机,并沿海地区和岛屿水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

一、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水的用量与日俱增,但是供水量却有减无增,而且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全球范围及至全国性的供水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来自水资源和水质性两大危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所以,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防止水危机的呼声浪高一浪,正席卷全球。

1.缺水与日俱增

<1)世界范围

从1990年到1995年,水的消耗量增长了6倍,比人口增长速度还快2倍,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0%,有15亿人口缺少饮用水,20亿人得不到安全的用水。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因为饮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而导致的疾病有50多种,平均每天发生与水相关的疾病65万例,夺去2.5万人的生命。

到2000年,全世界人均占水量减少24%。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按每年取水量4—5%递增为计,到2100年地球上所有河水将被耗尽,到2230年,人类将耗尽地质圈内所有储备的淡水资源。

<2)全国范围

河川地面迳流量平均每年为2.81万亿立方M,居世界第六位。但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仅2400立方M,仅为世界人口平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中国人口占世界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世界排序名列第109位,是世界12个严重贫水国之一。

径流的地区和时空分布很不均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长春、大连等我国40多个城市也被列入世界性严重缺水的黑名单上。据资料表明,因为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水污染加剧等原因。

全国近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就有110多个。

我国城市2000年缺水达600多亿立方M,每年因缺水而损失,仅工业产值就达2400亿元。据预测,我国30年后将出现用水高峰,2030年人口总量将达16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届时用水总量将达7000—8000亿立方M。

广东目前年缺水约42.45亿立方M,近年取水量将达50亿万吨。

2.污染日趋严重

<1)世界范围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现达4000多亿吨,从而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致使地球每年有700多万人因不洁净饮水引起疾病而死亡。估计到2005年前,因水的原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者将多达1亿人。

到2005年全世界污水总排放量将达6900亿立方M,仅仅为了稀释这些污染物,就要耗尽全球河流水量。

<2)中国范围

我国沿海地区企业每年排入近岸海域工业废水39.8亿吨,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620亿吨之多,相当于每人平均排放量近49吨。

致使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的133个河段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

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也蒙遭危厄。

全国现有的七大水系重点河段中仅有三成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第一、二类标准,在我国11.4万公里江河的评价中,水质为Ⅳ类及劣Ⅳ类占41%。

全国现有大约7亿人口饮用大肠菌群超标的水,1.7亿人饮用受有机污染的水。

<3)广东地区

2000年全省排废污量超过106亿吨<工业废水占66%,生活污水占34%)为全国之首,占全国废水排放年总量的七分之一,其中广州约25亿吨,深圳、东莞大约为10亿吨。

全省城市生活污水2001年处理率仅为17.2%,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城市河段水体的80%受到严重污染,水质达标率不足一半,由此导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达262亿元。

<4)广州地区

生活污水排放量即以每年10%的速度在递增,平均每天向珠江排放的污水足有300多万吨,使目前珠江河段污染率高达60%,其中亚硝酸盐和氯氮含量均超过标准值。

3.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江河淤塞、围湖造田,惊人浪费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

黄河,因河床淤塞产生断流,仅1997年已达7次之多。

湖泊星罗棋布,总面积达8360多万亩,无计划的围湖造田已使水面减少2500多万亩,占总面积近1/3。

用水的无度更是习以为常、如广州市人均日用水量高达350多升,高峰期甚至高达500升;广东省水源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40%,远低于世界水平。

总之,世界范围缺水,中国缺水,广东也缺水;不但资源性缺水,而且同时存在水质性缺水。如此严峻的水形势已明显地成为影响和制约全球、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正像一把钳子似的正在逼近我们城市的咽喉。

二、海水淡化当今之势

<一)海水淡化意义重大

地球确是水的故乡,尤其是海洋,更是人类世界最大的水库。它覆盖地球表面积的71%,水的储量约有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5%,占地表水总量的98%。但是,可供人类直接享用的淡水总量仅有3000立方公里,占陆地水量的0.64%,不足地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三。

海洋中却蕴藏着丰富的淡水,其总量约占海水的97%,相当于13.3亿立方公里之多,是一个最大而又稳定可靠的淡水储库。因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索取淡水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当务之急。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对缓解当代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海水淡化现状

人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思考海水淡化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人们昔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1.发展简况

上世纪40年代开始开发了以蒸馏法为主的海水淡化技术,到70年代前后初步形成了工业化生产体系;1952年首先开发了电渗析盐水淡化技术;继而在60年代初又开发了反渗透淡化技术。

1997年全世界100吨/天以上的脱盐装置总容量为1623.6万吨/天。其地理分布为:中东地区占54.9%,美国占14.6%,欧洲9%,亚洲7.9%;就原水性质分:属海水的占63.6%、地下苦咸水占24%、其它原水占12.4%;就淡化产水用途分:生活饮用水占61.8%、城市工业用水占24.9%、发电厂用水占5.5%;就淡化工艺区分:蒸馏法占59.7%、反渗透法占

32.9%、电渗析法占 5.5%;对完全以海水为水源的淡化,蒸馏法占88.4%、反渗透法占10.9%。

2.基本现状

2000年,全世界共有100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厂已发展至1.1万家,以年增长率15%—25%攀升,淡化产水量达2437万吨/天。成效额已达数百亿美元。淡水产量最高是沙特阿拉伯,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美国产量位居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5.2%。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蒸馏法海水淡化厂建于沙特阿拉伯,日产淡水46万吨,是多级闪蒸造水与电厂热发电双重目的的结合,另一套同类型、同效用的装置建在阿联酋,产水量32.4万吨/日,单机产水量4500—5700吨/日,淡化设备的投资为5.44亿美元。

目前世界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建在沙特的首都利雅德,日产淡水30万吨,装置中设有能量回收的配套设施,能耗约为3kwh/m3淡水左右。

3.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上海水淡化正向高效化、低能化和规模化的目标发展,反渗透

MSF近年主要进展在:单机容量进一步扩大,系统设计最佳化、管理软件化、操作自动化;采用聚羧酸酯等新型防垢、抑垢和分散剂,可提升运行温度;开发新兴高级奥氏不锈钢代替镍基合金,提高运行可靠性、稳定性;工艺改进,有利降低能耗使目前总体水平处于10—14kwh/m淡水状态。

MED方法的主要进展在低温多效操作技术的开发,以减少结垢、腐蚀,降低成本,通常能够在6.0—8.0kwh/m3。

SWRD技术从膜、组件和工艺已日趋成熟,近年来重大进展在于功能交换器和压力交换器的成功开发,可使能量回收高达90%以上,从而使其能耗降至3.8~4.3kwh/m3淡水。

近年国际海水淡化项目招标中,总以项目投资最低、造水能耗最低、运行成本最低,以及建设周期最短和占地面积最少等优势为基本条件和要求。

总之,海水淡化既是水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而且梦已成真、可望可即。可以肯定,随着陆用水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必将成为海水淡化技术大有用武的主战场。

三、中国海水淡化蓬勃崛起

<一)发展简况

起步于1958年。40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的成绩,已逐步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水处理技术产业。包括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太阳能法等淡化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较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初具规模,并已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海水淡化项目不但在国内取得稳定发展,而且还有技术输出,如多套装置已出口印尼、中东、基里巴斯和马尔代夫等国家地区。最近,在巴基斯坦瓜德尔港口的海水淡化配套项目招标中,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在与世界其他4家公司的竞标中一举命中,已向该地出口我国自行制造的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经实验表明能量回收装置效率达到92%—95%,吨水耗电在3千瓦小时左右,造水成本约为每立方M3.8元—4.2元,达到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

全国拥有一支为数3000人以上的专业技术队伍,从事科研与开发的单位100多个,设备生产厂60多家。其中膜法技术所占比重为最大,约占90%以上。如国家海洋局杭州海水淡化与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综合利用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南北方两大中心和基地。

目前我国膜行业已开创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体。现有杭州<火炬)西斗门膜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约3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含膜、膜组件和配套装置)在1千

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约占15%,其中6000元产值以上的大型企业约3—4个;小型企业约占85%,年产值一般在500万元左右。

<二)技术现状

1.蒸馏法

海水淡化实验研究从1964年开始,百吨级多效多级和多级闪蒸两套海水淡化装置早在1971年和1981年分别通过鉴定,日产5—50吨级不同规格的多级闪蒸及压汽式陆用和船用蒸馏淡化装置已在工厂系列化生产,并有300多台套在船上应用,陆用日产30吨级常压压汽式海水淡化装置已在大连长海县投入使用。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验,目前基础和配套技术已有很大提高,材料、防腐、阻垢等关键技术已初步解决,在引进技术造水能耗方面大约为16kwh/m3淡化水左右。

在与热电厂结合双目的造水方面,天津大港电厂1988年已从国外引进了两台日产淡水均为3000多吨长管式多级闪蒸法的设备,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生产量最高的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自行设计开发成功一套短管式多级闪蒸装置,规模为1200吨/日,运转正常;又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建成一定规模的饮用纯净水生产线和可供千户居民家庭生活用水的海水淡化供水系统。

近期,由天津法化所和西安交大合作攻关研制成功,我国首台低温压缩蒸馏海水法化资金已在青岛投产使用,性能良好,日产法化为60吨。

2.太阳能法

淡化技术的开发研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初期在甘肃省苦咸水地区实验,接着由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在南海蜈岐州岛和西沙中建岛为解决当地军民用水问题而研制,并建立的两台顶棚式直接蒸发装置。

于80年代末又在浙江省嵊泗岛建成一台设备较完善、性能良好的装置。目前仍在对集热器和顶棚设计等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电渗析法

在我国起步最早,发展快,应用广,技术成熟,工艺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67年已实现了苯乙烯—二乙烯苯型异相离子交换膜的连续化生产,70年代又相继进行了多种均相离子交换膜的研制和中试放大。至80年代,全国从事离子交换膜科研和生产的单位分别有16和12家之多,研制的膜品种43个,商品化生产的品种12个,最高年产销量达30万m3,仅次于全球产量之冠的日本。

从钛涂钌电极、大尺寸薄隔板到大型膜堆及本体的研制和生产,电渗析器件的研制也相当活跃,全国曾有从事电渗析工艺技术研究、设计的单位25家,器件生产厂28家,年产销量达1500台以上。

从水力学参数设计到频繁倒极工艺和EDI技术的开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电渗析技术国内的应用以工业上工艺用水为主,占80%以上,其次是废水处理和海水、苦咸水淡化供饮用;

早在1982年,日产200吨级海水淡化装置已在西沙群岛永兴岛启用,其规模为亚洲之最,从海水<含盐34000ppm)脱盐至饮用水要求<500ppm)电耗为16度/吨,淡水成本是船运淡水成本的四分之一;

广东番禺市沙仔岛于1984年春节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海<咸)水民用电渗析淡化站,日产淡水300吨,平均电耗1.07度/吨,吨水成本1.02元/吨,坚持稳定运行14年之久,为我国沿海市县咸害区改水供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85年和1987年又分别在番禺县新垦镇和长岛县大钦岛建造了,供岛上居民饮水的电渗析淡化设施两套:新垦装置规模和性能同沙仔岛装置相近,原水为半海水,最高含盐量为19700ppm,日产海水200吨,四级四段组装;大钦岛装置的原水为地下苦咸水,含盐量最

高约为6000ppm,产量为2.5吨/日,项目造价约13万元,运行费用5.0kwh/m3,采用部分循环工艺流程,共二级四段串联运行;

目前共有20多套电渗析苦咸水淡化车正广泛地在新疆沙漠地区推广应用。

4.反渗透法

技术研究从1967年开始,先后开发成功板框式、卷式、管式和中空纤维型等多种类型膜件和装置,日产5吨、10吨的苦咸水淡化器和日产1吨和2—3吨海水淡化器也通过了技术鉴定。

近10年来,反渗透技术在我国后来居上,发展很快,除在工业和医药等行业中常用于制备纯水和高纯水,以及在饮水行业中生产纯净水外,已成为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

1997年10月16日由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嵊山岛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日前500吨级海水淡化站。可将浓度为26780毫克/升的海水淡化至163毫克/升的淡水,水质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项目总投资616万元,其中土建140.0万元、取水设备16.0万元、预处理设备52.6万元、反渗透设备176.5万元。为了降低能耗,项目系统中首次采用能量回收装置<28.4万元),使单位电耗降低约30%,保证生产1吨淡水耗电低于5.5度,造水总成本全为每吨6.15元。项目的技术和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继嵊山项目后,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又在马迹山<1999年,日产200吨)、长岛<2000年,1000吨)、嵊泗<2000年,1000吨)、小钦岛<2000年,75吨)等地投建海水淡化项目,吨水电耗分别是 6.0、4.2、4.2、4.0kwh。其中,长岛和嵊泗项目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日产千吨级RO海水淡化示范项目,从系统工艺和淡化装置的最佳化设计,到关键设备和配套设施的优化选[型及研制,从国情出发,既体现了项目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又顾及了项目建设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而且首次在国内使用压力交换式能量回收装置,使淡化能耗低于吨水3.0度,含海水取集和预处理的总能耗也仅在吨水4.5度以内,无论项目技术和经济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项项目癖经费投入共1500万元左右。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无论项目规模、技术含量和能耗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沧州黄骅市淡化装置,作为该地年产23万吨PVC生产系统的配套项目,利用深50—250M,平均含盐量约13,000mg/l的浅层地下水<属高浓度苦咸水或亚海水),通过预处理和反渗透技术制取日产淡水18,000吨淡水。淡化项目的技术指标是:RO系统脱盐率≥98.6%,回收率≥75%,耗电量≤2.75kwh/吨淡水,总固溶≤500mg/l。项目首次大规模采用国产反渗透复合膜,以1050支8寸膜组件组装,由玉柴机器集团绿源环境项目有限公司中标承建,2000年4月组装,9月开始供水,运行至今性能稳定,属于国内领先水平。除沧州这一项目外,另一套日产3000吨苦咸水淡化项目也正在筹建中。

为解决岛上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大连市投资巨额,已在长海县的大长山岛和獐子岛于近年建成日产分别为1500吨和1000吨级海水淡化装置,运行良好,吨水成本约为8元;该市华能电厂于近年投资1800万元建成了日产2000吨装置,已社2001年12月投产,吨水成本为3.8元,是目前国内最大一套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

目前全国包括引进系统在内的反渗透海水、苦咸水<半海水)淡化产量估计日产达35,000吨以上。

综观上述,已充分显示中国海水淡化事业蓬勃崛起、茁壮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展望明天,必将兴旺发达,成就辉煌。

四、广东省海水淡化发展应对

广东陆用水资源并不丰足,也和全国一样正面临着水量日渐短缺和水质日趋恶化的挑战和威胁。然而,广东是个海洋大省,拥有的海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 2.5

倍。全省还有长达3368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2414公里的岛岸线,为全国之冠;多达1431个岛屿,其中面积500平方M以上的海岛759个,仅次于浙江和福建。如此现状正充分说明,海水淡化非但十分必要和迫切,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水源环境和淡化条件。除优越的自然条件外,本省还有发展海水淡化事业的良好基础。

一是具有海水淡化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成功范例。如全国第一、第二座电渗析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建在南海西沙,全国第一座民用电渗析海<咸)水淡化站落户于珠三角,都为全国海岛供水和沿海感害区城镇改水提供具有示范性意义的技术经验。

二是具有长期从事海水淡化与水处理专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基础力量。全省从事电渗析、反渗透及太阳能等淡化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单位计有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9个单位,科研人员约160多人,其中不乏我国早期从事淡化研究的专家、教授和项目技术带头人,多年来不断取得颇有建树的科研成果,有些成果已达到实用化的水平。

三是具有海水淡化设备配套生产能力。目前全省从事反渗透、电渗析淡化设备配套生产的单位共23家之多,并具有一定生产与组装的水平和能力。

四是淡化技术应用项目公司发展很快。膜法分离技术在广东已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体,而且颇具规模,尤以反渗透技术更为活跃。无论在沿海电厂锅炉供水,电子工业纯水制造,饮料工业饮用纯净水的生产等,淡化技术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目前,广东省仅饮用纯净水的生产厂就有360多家,年产瓶<桶)装饮用水200万吨,遥遥领先全国。

总之,我省的海水淡化技术拥有一定的优势,近年也取得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与沪杭、京津和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海水淡化项目开发后劲不足、步伐较慢、规模较小,与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为此必经加大力度,把发展海水淡化事业作为全省增创新优势的切入点,列入重要的议程上,明确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1.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加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高度重视开发海洋淡水资源工作,从长计议落实向海洋索取淡水的战略思想。

2.加强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水淡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全面协调,并加大投入,完善配套。

3.研究和确定我省淡化技术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到2005年,海水淡化方法的总造水能力应超万吨/天,其中海水淡化占40%、中低盐度咸水占60%;从2000年至2018年,海水淡化造水总规模,每年平均递增率应大于5%。

4.研究和确定我省海水淡化的技术政策。根据不同淡化方法各自特点和适用制宜的原则,应优先发展和推广应用反渗透技术,同时加强不同方法组合工艺的实验研究。

5.组建省级海水淡化科研、生产和项目应用一体化的造水技术中心,及相应的总项目公司,并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规模和实力的淡化技术队伍,还要加强省内外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迅速提高我省淡化技术水平。

6.建立具有代表意义的应用示范项目和实验基地,如船舶海水淡化、沿海村镇咸害区改水,石油平台和岛屿的供水,近岸重点建设项目工艺用水等。

7.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形成具有规模的群体和新兴产业部门,增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8.加强海水淡化现有技术适用性和经济性的研究,完善技术配套,优化工艺设计,努力降低海水淡化生产的成本,逐步满足沿海地区和海岛开发对海水淡化日益迫切的要求,并向装置大型、自动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大力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已在我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也在我省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海水淡化事业方兴未艾,它必将在全国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发展史

专题六世界经济发展史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的经济;1929 一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及经济格局的演变。 要从宏观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和繁荣的若干因素,如①前提:新制度确立体现了其先进性。 ②环境:相对和平时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③利俄:推动了生产力进步。④掠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别国的掠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与腐朽,垄断与竞争,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失衡发展与相互依存,社会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居民贫困,这些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工场手土业时期 ( l )时间:16 ? 18 世纪下半期。 ( 2 )特征:①14 一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欧洲封建经济开始衰落。②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在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新统治秩序虽历经曲折却最终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趋向上看,资本主义己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 2 .蒸汽时代 ( l )时间:19 世纪初一19 世纪70 年代。 ( 2 )特征:①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考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业洲的日本确立,这一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这些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的自然经济,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②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 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俄、日步其后尘。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 3 .电气时代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扩展和深化时期,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l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初一20 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2 )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人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出现飞跃式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到19 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德国超越了英、法;英、法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资本大量输出,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俄、日也开始崛起。 第二阶段: ( l )时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1945 年)。

及世界海水淡化发展和现状概述

中国及世界海水淡化的发展和现状概述 种种现实已经深刻地表明:水是可以耗尽的,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应当改变。保护水资源,并加强水资源的开发,是增创新优势、并实施可持续发展决策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而海水淡化是缓解当今水危机,并沿海地区和岛屿水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 一、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水的用量与日俱增,但是供水量却有减无增,而且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因此,全球范围及至全国性的供水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来自水资源和水质性两大危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所以,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防止水危机的呼声浪高一浪,正席卷全球。 1.缺水与日俱增 <1)世界范围 从1990年到1995年,水的消耗量增长了6倍,比人口增长速度还快2倍,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0%,有15亿人口缺少饮用水,20亿人得不到安全的用水。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因为饮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而导致的疾病有50多种,平均每天发生与水相关的疾病65万例,夺去2.5万人的生命。 到2000年,全世界人均占水量减少24%。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按每年取水量4—5%递增为计,到2100年地球上所有河水将被耗尽,到2230年,人类将耗尽地质圈内所有储备的淡水资源。 <2)全国范围 河川地面迳流量平均每年为2.81万亿立方M,居世界第六位。但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仅2400立方M,仅为世界人口平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中国人口占世界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世界排序名列第109位,是世界12个严重贫水国之一。 径流的地区和时空分布很不均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长春、大连等我国40多个城市也被列入世界性严重缺水的黑名单上。据资料表明,因为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水污染加剧等原因。 全国近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就有110多个。 我国城市2000年缺水达600多亿立方M,每年因缺水而损失,仅工业产值就达2400亿元。据预测,我国30年后将出现用水高峰,2030年人口总量将达16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届时用水总量将达7000—8000亿立方M。 广东目前年缺水约42.45亿立方M,近年取水量将达50亿万吨。 2.污染日趋严重 <1)世界范围 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现达4000多亿吨,从而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致使地球每年有700多万人因不洁净饮水引起疾病而死亡。估计到2005年前,因水的原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者将多达1亿人。 到2005年全世界污水总排放量将达6900亿立方M,仅仅为了稀释这些污染物,就要耗尽全球河流水量。 <2)中国范围 我国沿海地区企业每年排入近岸海域工业废水39.8亿吨,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620亿吨之多,相当于每人平均排放量近49吨。 致使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的133个河段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

全球期货CT发展史及现状概述

全球期货CTA发展史及现状概述 2009年07月17日07:39来源:期货日报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为广大期货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一时间,培育机构投资者的话题再度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从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来看,专业投资者应是成熟期货市场的主体结构。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仍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起伏制约着我国期货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同时,这与我国迈向世界金融大国的步伐也并不协调。 目前,基于对此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前瞻定位,证监会及相关领导已经在不同政策层面上开始倡导培育期货行业的机构投资者,并探讨开展CTA业务的可行性。为此,中期研究院特组织成立了专业的研究团队,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展开对特定CTA业务的全方位研究。即日起,本版将连续推出中期研究院“期货CTA业务模式及配套制度标准建设思考”系列,文章涉及CTA业务发展历史、评价标准、产品设计及发行、风险控制架构、政策建议和延伸业务思考等各个层面,全系列共分36篇。敬请关注。 ——编者 一、CTA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史 1.CTA的定义 根据美国《2000年商品期货现代法》的规定,CTA是通过给他人提供商品期货期权相关产品买卖建议和研究报告,亦或是直接代理客户进行交易从而获取报酬的一种组织。这里的CTA 并不特指机构,它还可以是个人。法案规定,所有期望注册成为CTA的组织都必须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提出申请,提供CFTC认为与申请人有关的必要资料和事实,在CFTC登记注册,并同时在全国期货业协会(NFA)登记注册,成为NFA的会员。此外,所有CTA都必须定期向CFTC报告账户交易情况,披露相关信息,接受CFTC的监管。 2.期货投资基金行业的组织结构 期货投资基金,或者说管理期货(ManagedFutures)基金,也称作商品交易顾问(CommodityTradingAdvisors,CTA)基金,它是指由专业的资金管理人运用客户委托的资金自主决定投资于全球期货期权市场以获取收益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和分红的一种基金组织形式。CTA基金与对冲基金(HedgeFund)等同属于非主流投资工具(AlternativeInvestment),

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

为应对全球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许多沿海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工作。以色列70%的饮用水来自海水淡化水;澳大利亚的海水利用主要用于市政,占总装机规模的96%;美国的海水利用主要用于市政,占89.5%;沙特阿拉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生产国,2010年其产量达到11亿m3。 中国淡水资源缺乏,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淡水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增加水资源总量,有效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淡水短缺的矛盾。在海水资源方面,我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海岸线超过1.8万km,水资源相当丰富。但海水淡化发展速度相对其他国家缓慢,直至“十一五”期间海水淡化产业才开始较为迅速地增长。据统计,至2011年底我国海水淡化能力为66万m3/d。目前,影响海水淡化的因素有政策、技术和价格等。其中海水水质是影响淡化技术正常应用及成本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海水中的有机物污染、SDI(淤泥密度指数)、温度、浊度和盐度是影响反渗透膜运行的重要指标,进而影响淡化水品质。因此对中国海域的海水理化性质、海水利用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对于优化沿海水资源结构、保障国家用水安全和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基于此,笔者首次将海水水质和海水利用状况相结合,介绍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个海域海

水淡化的相关水质情况,归纳各地区海水利用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发展现状,分析形成原因和经验教训,旨对海水利用发展落后的沿岸地带提供帮助,对海水淡化利用较好地区的发展和转型方向提供参考,并为中国海水利用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途径。 1 渤海海域 1.1 渤海的水质特征 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水温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显著,2月份平均水温在0 ℃左右,8月份达21 ℃。受大陆淡水注入的影响,盐度仅为30‰,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1978—2010年历年8月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渤海夏季海水pH年际变化范围为7.86~8.30,渤海水温年际变化、降水量(酸雨)和月均黄河口径流量年际变化是影响海水pH变化的主要因素。 吴琳琳等研究发现2012年4—7月渤海湾海水温度为12.7~30.8 ℃、pH为7.30~8.55、海水CODMn为0.98~3.36 mg/L、溶解性总固体(TDS)为30.7~32.1 g/L、浊度为2.96~136 NTU、Cl-为16.9~17.8 g/L、电导率为44 800~49 800 μS/cm。整体而言渤海水质的浊度变化范围较宽,主要受渤海湾海水泥沙含量的影响,特别在有潮汐和风浪时会大幅升高。此外还发现海水温度升

海水淡化技术与发展状况简析

一、海水淡化简介 1、海水淡化的定义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 2、海水淡化的主要用途 海水淡化主要是为了提供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有时食用盐也会作为副产品被生产出来。海水淡化在中东地区很流行,在某些岛屿和船只上也被使用。 3、海水淡化综合简介 海水淡化是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梦想。早在400多年前,英国王室就曾悬赏征求经济合算的海水淡化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在已经开发的二十多种淡化技术中,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都达到了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水平,并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现在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科研机构在进行着海水淡化的研究,有数百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工作。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每天可以生产几千、几万甚至近百万吨淡水。 淡化水的成本在不断地降低,有些国家已经降低到和自来水的价格差不多。某些地区的淡化水量达到了国家和城市的供水规模,目前淡化水已经完全可用于农田灌溉。 4、海水淡化历史 地球表面2/3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水储量的97%为海水和苦咸水,这些水是很丰富的。但是,要利用海水必须经过淡化。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海水或苦咸水淡化技术取得淡水。 第一个海水淡化工厂于1954 年建于美国,现在仍在德克萨斯州的弗里波特(Freeport)运转着。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Key West)市的海水淡化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它供应着城市用水。 表面看海水淡化很简单,只要将咸水中的盐与淡水分开即可。最简单的方法,一个是蒸馏法,将水蒸发而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淡水。这个过程与海水逐渐变咸的过程是类似的,只不过人类要攫取的是淡水。另一个海水淡化的方法是冷冻法,冷冻海水,使之结冰,在液态淡水变成固态的冰的同时,盐被分离了出去。两种方法都有难以克服的弊病。 1953年,一种新的海水淡化方式问世了,这就是反渗透法。这种方法利用半透膜来达到将淡水与盐分离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半透膜允许溶液中的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透过。 由于海水含盐高,如果用半透膜将海水与淡水隔开,淡水会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海水的一侧,从而使海水一侧的液面升高,直到一定的高度产生压力,使淡水不再扩散过来。这个过程是渗透。 在新兴的反渗透法研究方兴未艾的时候,古老的蒸馏法也改弦易辙,重新焕发了青春。常识告诉我们,水在常温常压下要加热到100℃才沸腾,产生大量的水蒸气。传统的蒸馏法只考虑了通过升高温度获得水蒸气的方式,耗能甚巨。而新的方法是将气压降下来,把经过适当加温的海水,送入人造的真空蒸馏室中,海水中的淡水会在瞬间急速蒸发,全部变成水蒸气。许多这样的真空蒸馏室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大型的海水淡化工厂。如果海水淡化工厂与热电厂建在一起,利用热电厂的余热给海水加温,成本就更低了。 现在世界上的大型海水淡化工厂,大多采用新的蒸馏法。在西亚盛产石油的国度,往往土地“富得流油”,却打不出一口淡水井。水比油贵的现实,使海水淡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西亚的海岸线上。1983年,西亚第一大国沙特阿拉伯在吉达港修建了日产淡水30万吨

世界经济史汇总

2015届高考历史之世界经济史专题 专题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英荷等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15-16世纪) 1、条件 (1)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需要黄金和扩大海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引发商业危机。 ④高额利润: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葡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 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西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葡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葡西1519~ 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影响:初步形成世界市场 (1)西欧: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开采金银矿和和奴隶制种植园) (3)非洲:出现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经济 (4)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世界:在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6)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世界思想发展史 专题三世界思想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一)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概述:传统中国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2、演变: (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

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新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9)“化大革命”时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国向外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有前瞻性,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大城市自身特点来确定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对轨道交通的亲自参与和了解认识,现分析一下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问题及原因,建设历程 1、前言 21世纪以来,具有节能、快捷和大运量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愈趋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和磁浮系统。由于畅通、高效、可靠的交通出行不仅是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基础,更是城市交通管理者追求的目标,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快速、便捷、安全、运量大和运输效率高等特性,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1] 2、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历程 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北京地铁网络地铁建设,在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随后建设了天津地铁(7.1Km,现已拆除重建)、哈尔滨人防隧道等工程。该阶段地铁建设以人防功能为指导思想。 发展——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大城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该阶段地铁建设开始真正以城市交通为目的。 政府调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一批省会城市开始筹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进行地铁建设的前期工作。由于要求建设的项目较多且工程造价高,1995年12月国务院

国内外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发展趋势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世界上许多地区正面临着最严重的缺水。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都缺少民用和工业用淡水。随着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企业开始运用绿色技术,降低碳排放,尽量减少废物产生。其中水处理技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绿色技术。 根据联合国统计,到2025年,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因此水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包括了高效率的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例如:在北美尤其在加拿大,水管理及污水处理设施的面临的问题十分急切。63%的目前运行的设施都在超期运行,他们的平均运行时间已经达到18.3年。其中52%污水处理设施在超期运行。在美国的干旱地区,对海水淡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局限在于效率,而随着淡水的短缺,这些局限逐渐被淡化和忽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拥有巨大的前景,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水处理的政策和项目。根据全球知名增长咨询公司的预测,至2010年,全球水资源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500亿美元。 目前先进的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了循环用水、反渗透海水淡化和臭氧化等。例如,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正在迅速占领的大型设施市场,而这一领域过去主要以热工过程设备为主。

处理效率的提升和渗透膜价格的回落,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市场在过去5年中迅速发展,现在应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的已不再是小规模的工厂,大型反渗透海水淡化厂已是司空见惯。 在污水处理方面,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生物发电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旋转生物电化学接触器,这项技术能够将已经运用于污水处理行业30年的旋转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效率提高15%;此外,一种能够处理高污染废水的技术也已经问世,这种技术能够处理污染物浓度超过300,000ppm的污水,而处理成本仅有原先通过储存和化学处理方法的十分之一。这种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最简单、最易于使用及经济的处理技术. 中国目前同样也面临巨大的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最小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未来严重危机的发生。中国北方缺水问题极度严重,因此国家启动了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整个工程耗资达到几十亿美元,预计2050年建成。污水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估计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被污染的。2004年至2008年,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达到18%,从482亿吨增长至572亿吨。预计在2010年,中国的污水排放将达到640亿吨。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污水排放量连年上升的主要原因;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却基本上未能实现满负荷的运行。以2008年为例,中国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污

海水淡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 走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3356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sj.com/doc/18339175.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走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33563←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9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s://www.docsj.com/doc/18339175.html,/R_QiTaHangYe/63/HaiShuiDanHuaWeiLaiFaZhanQuShi.ht 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世界上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中国也属于世界上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的淡水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仅为南方的14。可以说,整个淡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个,工程总规模达到90.08万吨日,较2012年增长了16%;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20万吨日。同时,海水直流冷却、海水循环冷却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技术得到不断应用,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达883亿吨。2013年,全国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8个,新增海水淡化工程产水规模125465吨日。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走势分析报告认为,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中国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利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术经济日趋合理。部分技术如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中国海水淡化已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条件。 我国海水淡化各项政策陆续出台。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2012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世界核电发展概述中国核电建设简史

世界核电发展概述中国核电建设简史 中国核电建设历程 (一)世界核电进展概述 1954年6月27日投入使用的世界最早核电站—莫斯科西南110公里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5MW容量。(于2002年4月30日关闭,现改建一所博物馆。) 1960年美国核能发电占总电能的0.1%。(当时只美国有规模核电) 1970年有核电的国家核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比:美国1.4%;苏联0.5%;日本1.5%;西德3.7%。 1980年有核电的国家核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比:美国11.0%;苏联5.4%;日本16.0%;西德14.2%。 1980年要紧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美国5649万千瓦;苏联1230万千瓦;日本1569万千瓦。 1980年全球核电占发电量的16%。 1981年要紧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美国6074万千瓦;苏联1450万千瓦;日本1626万千瓦。 1982年11月法国核电装机容量22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3.8%。法有22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投入生产。 1982年11月英国核电装机容量占总电量的8.1%。 1983年5月5日签订中法核电合作备忘录,计五条。要紧内容:法国供四座核岛,常规岛英国两套,法选两套,均由法总设计。 1983年10月1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27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该机构成员国。 1985年12月12日中法广东核电站谈判达成协议。由法国法马通公司向中国提供两座90万千瓦反应堆。

1986年4月26日,苏联基辅北18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峻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传播到北欧一带,苏要求瑞典关心,大火七天扑灭。其缘故是人为连续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安全壳不能全包容而向外泄漏。 1990年初,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开始生产,供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组件。95年1月起,向大亚湾核电站提供更换的燃料组件。 1991年12月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台投产,填补我国核电的空白。 1991年12月31日,中国—巴基斯坦核电站合作合同签字。中国30万千瓦核电站和平利用于巴,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 1992年12月18日中俄签订核电站合作协定。关于两台100万级核电机组的核电站项目。 1994年4月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建设的第1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96年12月27日,在莫斯科签订俄罗斯提供两台百万千瓦压水堆(VVER-1000型)核电机组合同。厂址在江苏连云港,称田湾核电站。 1996年世界核电所占比率最高的国家:法国核电占总电量的78.2% 。 1999年各国核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美国7778.9、法国3942.4、日本3166.2、德1700.0、俄国1218.8、英国962.8、加拿大734.9、中国149.5。 2001年4月19日报道,核电专用电缆在天津产生,核二院等单位研制1E级K3类电缆通过专家鉴定,国内首家寿命达到50年。 2001年4月19日,日本高濱关西电力公司属下1号核电厂发生泄漏事故,将负荷降至75%,对泄漏详细检查。 2001年5月17日报道,我国新一代、第一座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在京建成。世界最新技术,继美、英、德、日后第五个把握的国家。

国内外城市化现状对比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国内外城市化现状对比》 班级建筑12 姓名卢亦格 学号 2110309019

前言 (3) 城市化 (4) 基本概念及演进过程 (4) 城市化的背景 (4) 积极意义 (5) 不利影响 (5) 三大标志 (6) 发展对比 (6)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7) 基本概况 (7) 中国城市化现状 (7) 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8) 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问题 (9) 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 (10) 国外城市化模式 (10) 具体表现模式 (10) 国外城市化发展阶段 (11) 二战至今外国城市化发展特点 (11)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对“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建议 (13)

本篇论文旨在针对国外部分国家城市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探讨。作者参考了诸多文献,对城市化整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讨论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进程,并且归纳了城市化所给城市及环境等带来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针对国内外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同时在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利弊及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提出部分建议。人类的发展是永无止尽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等社会发展至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科技化时代,但因为各国综合国力的良莠不齐,导致东西方国家的发展不平衡状态还是存在的。同时,人类的飞速发展,给世界环境也带来诸多压力。希望本篇论文关于国内外城市化模式等研究与探讨,用我自己的看法与角度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发表一些观点,能够给予相关学者和老师参考和帮助,谢谢! 卢亦格 2012.11

世界经济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普遍奴隶制: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2、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3、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是整个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是在封建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庄园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大致同当时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到12、13 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衰落。 4、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5、日本模工厂: 为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性,日本政府在国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期望官营工厂能起到“模”作用,故将这个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成为“模工厂”。由于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民间纷纷效仿其,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但只注重引进外国投资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低效率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官营模工厂失败。 6、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 7、欧洲拓殖运动: 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恢复动乱发展经济的手段工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消费与贸易的需要,使一切希望保持自己收益的封建主阶级和希望通过劳动去改善自己命

2021海水淡化行业现状及前景趋势

2021年海水淡化行业现状及前景趋势

目录 1.海水淡化行业现状 (5) 1.1海水淡化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5) 1.2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分析 (6) 1.3海水淡化市场运营情况分析 (7) 2.海水淡化行业存在的问题 (10) 2.1海水淡化技术缺乏竞争力 (10) 2.2海水淡化市场培育政策不完善 (10) 2.3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缺乏系统优化 (10) 2.4认识问题 (11) 2.5政策问题 (11) 2.6管理问题 (11) 2.7技术问题 (12) 2.8行业服务无序化 (12) 2.9供应链整合度低 (13) 2.10基础工作薄弱 (13) 2.11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3) 2.12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4) 3.海水淡化行业前景趋势 (15) 3.1延伸产业链 (15) 3.2行业协同整合成为趋势 (15)

3.3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15) 3.4服务模式多元化 (16) 3.5细分化产品将会最具优势 (16) 3.6呈现集群化分布 (17) 3.7需求开拓 (18) 3.8海水淡化产业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18) 3.9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19) 4.海水淡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1) 4.1海水淡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1) 4.2海水淡化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1) 4.3海水淡化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1) 4.4海水淡化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22) 5.海水淡化行业竞争分析 (23) 5.1海水淡化行业竞争分析 (23)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23)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23)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24)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24) 5.2中国海水淡化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25) 5.3中国海水淡化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25) 6.海水淡化产业投资分析 (26)

海水淡化的现状与未来_林斯清

海水淡化的现状与未来 林斯清,张维润 (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主要海水淡化方法——SWRO 、MSF 、M ED 的某些新进展。海水淡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海水淡化技术进步,尤其是SWRO 的进展,使淡化的能耗下降了近一半(3kWh/m 3以下),产水的出厂价也几乎下降了一半(0.67美元/m 3)。近两年大型海水淡化厂的国际招标中,SWRO 以低投资费、低能耗、低产水价而占上风。预计21世纪的海水淡化市场会有很大发展,SWRO 将是主要的海水淡化方法。 关键词:淡化;反渗透;多级闪蒸;多效蒸发 中图分类号:P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70(2000)01-0007-06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都市化,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降水的不均匀性,现有的淡水资源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许多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开发,今天无论就技术还是经济来说,已可大规模地把海水变为淡水,预计21世纪将是海水淡化大发展的时代。 市场竞争是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海水淡化通过国际招标,采用“BOO ”或“BOOT ”形式的合同,使淡化水销售价几乎下降一半,达到0.67美元/m 3 的最低记录。蒸馏法面临SWRO 法的激烈竞争。 我国的反渗透技术,20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和支持,无论在膜研制还是工程应用,都取得许多的成果,为发展我国的SWRO 技术打下较好的基础。如1997年在浙江嵊山建立了500m 3 /d 的SW RO 淡化示范工程,产水耗电量5.5kWh/m 3 ,工程经济技术指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 1 海水淡化技术的现状 海水淡化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从技术上讲,已经比较成熟,大规模地把海水变成淡水,已经在世界各地,主要是海湾地区出现。目前主要海水淡化方法有反渗透(SWRO )、多级闪蒸(MSF)、多效蒸发(M ED)和压汽蒸馏(VC )等,而适用于大型的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SWRO 、M SF 和M ED 。1.1 多级闪蒸 就M SF 技术本身来讲,近年来有所进展,但并无重大突破。以下简单介绍几方面的进展。1.1.1 单机容量进一步扩大 根据Ing Corrado Som mariva [2] 报道,阿联酋的阿布扎比Al Taw eelah 水—电联合厂的多 第26卷 第1期2000年2月 水处理技术 T ECHNO L OG Y OF WA T ER T REA T M ENT V ol.26N o.1 Feb.,2000 1 收稿日期:1999-05-20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