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实习生姓名实习学校实习班级高一年级班

原任课教师本校指导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课时课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

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

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

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

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

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

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

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

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

示,加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猜想、讨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统一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

1、由神七事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科学态度和思想,以及探索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四)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渗透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教育,使学生体会图像处理问题的方法。

2、学生通过思考探讨并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课堂评价

【教法】诱思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具】电脑投影机、铁架台、几个形状各异(有的有洞)的纸板、橡皮泥、直尺、彩笔、小球三、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列举大量的,足够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或者把有关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的用实验展示出来,给学生看或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思维。再者,学生在学习中相关知识的遗忘,将直接影响本节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时,力的概念和力的图示、示意图是研究重力的理论依据,倘若学生遗忘了这些知识点,就不利于学生学习与研究,教学中要让学生回忆、复述。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上,往往不会感到特别困难,但要运用起来,常常不能得心应手。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知识,不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

四、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内容说明: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节课主要介绍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的知识和力的统一史。通过此文会找重心和分析重心的变化,会解释、解决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和具有初步的统一的思想。

教学设计理念: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明确提出的“学生主体”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思想及理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方法。用视频的形式引人和练习、展示资料,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同时学习,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推理、归纳、总结并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达到加强重点、克服难点的目的。利用练习测评和资料展示以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加强科学思想教育。

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知识的形成都应该由实验得出,还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充分利用学生实验,既攻克难关,又锻炼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与实验

应用分析

引课出示影片剪辑并诱导:为什么飞船上的物体不下落而地球上的物体会下落?观看影片并思考、讨论、回

激发兴趣,引入新

重力提出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思考并讨论、回答激发学生学习积

极发言

归纳总结得出重力产生的原因:

(1)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同质量的物体

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和高度,受到的重力可能不

同):G=mg g=9.82

/s

m, g的取值通常是9.8

粗略计算时可取102

/s

m

学生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归纳、总

结的能力

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思考、讨论并动手验证、回

锻炼学生由形象

到本质的抽象思

维能力

问题: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向哪?思考,猜想、关键的知识要由

学生自己通过实

验得出,使学生获

得第一手资料

老师适时诱导,答疑解惑:此时重力不垂直斜面,

还是竖直向下,但垂直水平面

动手验证,得出结论自己辨析,可鼓励

学生用其他不同

的话表诉概念,加

深理解

老师启发学生做出总结:竖直向下的方向与接触面无关找出关键锻炼学生通过现

象看本质

如何画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图示及示意图有何区别?回忆,辨析知识再现巩固,为

以后的画受力分

析打下基础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怎么找?思考,讨论、动手实验得出

结论

难点的突破方法

是让学生自己通

过实验得出结论结论:1、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可认为集中于某

一点,这一点叫重心

2.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

中心。

思考,讨论、动手实验体现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

生活。使学生学以

致用。

物体的重心是确定的吗?

②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

关。

思考,讨论、动手实验

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

物体外)生活中有重力知识的应用吗?如何检查

一个物体是否放平了?

体现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

生活。使学生学以

致用。

基本相互

作用我们生活中的力很多,都有什么作用?它们有没

有相同点?可不可以分类?

学生看书总结锻炼学生自主学

习、归纳总结的能

这就是力的统一及分类。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统一

的世界。物理史上许多发现都是统一思想的贡献。

提供资料,介绍科学的统一之路、前沿科学。

观看视频初步了解统一思

想、科学前沿知

识,体会科学的伟

大。加强学生的好

奇心及求知欲,提

高学习兴趣。

六、特色与评价

1、 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以观察、交流、讨论为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彼此之间的讨论、交流,建立一种和谐、友好、团结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民主、互助、互相促进的学习关系。

3、 本设计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建议

1、 要重视课题的“引入”及诱导、力的统一史的介绍及查阅资料的作业设置,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求知欲,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 要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是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有所发现,有所猜想。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而应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来分析讨论探究过程及结果。

3、 合理安排教学进程。由于有教学时间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既要能放得开,又要能收得回。

4、 合理处理本节的难点与重点。掌握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同时要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而对于本节的难点,则要通过思考,猜想、动手验证分析,同时也要运用“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效果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学生则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方法。

2.)本节课教学过程独辟蹊径,有以下创新亮点:以神七打头,增强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学生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推理、设计创新等能力,同时结论的得出是直接的,降低了难度,起了巩固重点又克服难点的教学效果;力的统一史的介绍,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作业的

课堂评价 出示几个由浅入深的典型练习 讨论、回答、解释 为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精选了几个典型例题,实现知识的理解运用,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学习。当堂检测,及时反馈,矫正奏效。

结尾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有没有共同点?它们能否统一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 以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

最新动态,

思考,讨论 结尾承上启下、引人深思、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设置,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须注意,学生的参与是关键,实验操作难度不大。整节课,内容丰富,时间较紧,要注意节约时间,如找重心和影响重心因素的实验要有代表性,课前教师要设计好,不宜有重复。

九、板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

二、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大小:G=m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重心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从容说课 从这一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首先从力的概念入手进行研究,“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表达是抽象的,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出发,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 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来进行定义的,刚开始分析物体受力时,可以把施力物体找出来以便在分析时不会凭空增加力的个数. 力的三要素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以后作力的分析草图时必须用到的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要学生多加练习,特别是对力的示意图更要加以重视,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重力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重心的理解,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密度分布都有关系. 理解重力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进行,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是解决难点的很好的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 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 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 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 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 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力的概念. 2. 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实习生姓名实习学校实习班级高一年级班 原任课教师本校指导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课时课型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 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 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 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 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 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 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 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 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

§3.1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课前预习导读】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力的概念,能够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掌握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掌握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3)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艰难历程及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其趣味性。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三、自主学习、主动落实学案 一、力和力的图示 1.物体的运动状态及状态变化 (1)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 (2)运动状态的变化:只要物体运动的.改变了,不管是其还是其改变了,都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2.力的概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的.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矢标性: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测量.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6.力的图示:用一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和,线段是按一定的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表示力的大小. 7.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和,只表明物体在这个上受到了力,不严格表示力的大小. 思考讨论 1.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共有几种可能情况?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三章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第三章相互作用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时间:60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 B.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每个力都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D.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解析“风吹草动”是空气和草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是空气,故A错;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是球拍,所以B错;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的,只存在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所以C正确;重力、磁极之间的磁力不需要直接接触,所以D错. 答案 C

2.2012年11月24日中国小伙熊朝忠斩获WBC职业拳 击迷你轻量级金腰带,成为中国首位世界职业拳 王.这场备受关注的WBC(世界拳击理事会)世界迷你 轻量级拳王争霸赛在云南昆明上演.拳台上的两位 选手在实力上不分伯仲,马丁内斯因进攻凶猛,有 图3-1-7 墨西哥“魔鬼”的称号,外号“小泰森”的熊朝忠则坐拥主场优势,身为云南人的他在家乡父老的助威声中稳扎稳打.经过12回合的较量,三位裁判最终给出了一致的结果,认定熊朝忠获得比赛胜利.当熊朝忠用拳击中对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熊朝忠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熊朝忠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C.双方既是受力者,也是施力者 D.对手只能是受力者 解析力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判断谁为施力物体,谁为受力物体时,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即研究对象为受力物体,另一个就是施力物体,在没有确定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双方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答案BC 3.如图3-1-8,对于被运动员踢出的在水平草地上运动的足球,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图3-1-8 A.足球受到踢力 B.足球受到沿运动方向的动力 C.足球受到地面对它的阻力

高一物理教案: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 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 体。 2.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 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4.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重心的概念 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 3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 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 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 化。 5 ?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 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 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 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 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 ,门为除 “1 ” 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 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分析 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引入物理学史,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实验探究。本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对找重心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才能对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进行初步设想,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习惯。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史的补充和相关资料的展示,加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运用等效、统一的思想。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和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理解物体的重力为什么可以集中在重心及重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与讨论、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武威第五中学韩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和施力物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离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目标: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物理有用、有趣,领悟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1、力的概念 2、重力的三要素 难点:1、认识力的相互作用2、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课件 (1)“嫦娥一号”升空的录像片断 (2)常见几种力的生活表象实例 (3)重力作用效果的表象实例 (4)自然界(宇→宏→微)力的作用效果表象实例 (5)g值随高度变化的数据表格和g值随纬度变化的表格 器材:细线磁体小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题(2分) 播放“嫦娥一号”升空录像片断 提问:对现代科技先赞叹颂扬的同时,不仅要想为什么要用运载火箭才能够将“嫦娥”升空?是谁将“嫦娥”举上天空?

点题:本章开始我们就来究其中知识—力。 二、授新 (一)认识力的有关基础知识 1.力的概念 (1)从力的作用效果发现力的存在(3分) 播放运动场景片断 A:足球场上,传球、罚顶球,球滚出场外并停下 B:球拍击羽毛球跳板跳水 观察发现:球,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改变,球拍、跳板形状改变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物体产生形变? 分析归纳:是其他物体作用的结果,定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感受力的相互性(2分) 动手做“手压橡皮擦”或“手拉橡皮筋”或“手变钢尺” 观察体会:物体发生形变(受力)手也产生形变并感受到手有受力感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巩固深化力的认识(7)分 A:举出具体实例来说明力是物休间的相互作用 B:判断下列说法是正误,并说明理由(a)演示:手拿磁体吸引铁块,把铁块吸引过来,所以铁块受吸引力,而磁体不受铁块的吸引,(暂停由学生讨论)再用细线悬吊上磁体吸引铁块。(b)A、B两拳击手,当拳击中对方时此力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了。 C回答问题:100公斤的举重员能举150公斤重,问他能将自己举起来吗为什么 (4)总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表示符号及单位(板书) 3.力的三要素(3分)。

高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习题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课堂训练: 1.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 ) A、浮力 B、弹力 C、重力 D、拉力 E、摩擦力 F、动力 G、阻力 H、压力 I、支持力 J、分子力 2.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两人合提一桶水,各用80N的拉力,两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 D.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4.力是__________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_________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_____________而独立存在的。 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B、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 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D、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 2.下述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D、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会使物体运动。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4.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上或向下运动,它都受到重力。 C.重力就是静止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D.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5.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6.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B.g=9.8N/kg表示重力是9.8N的物体的质量是1kg。 C.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比在平面上受的重力小。

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 五、教学流程图: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 4.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相互性: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①直接接触②不直接接触 4.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具有矢量性。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牛)。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若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力的作用效果也将变化。 5.力的作用效果 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例如用脚踢足球时,用力的大小不同,足球飞出的远近不同;用力的方向不同,足球飞出的方向不同;击球的部位不同,球的旋转方向不同。 二、力的图示 1.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所沿的直线叫力的作用线。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这

是把抽象的力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2.画力的图示的步骤 ①选定标度:画出某一长度的线段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并把该线段所表示的力的大小写在该线段的上方。所选标度要适当(力的图示上刻度不能过少,也不能多而密,要便于作图计算),一般标度的大小应是所图示的力的1/n,n为除“1”以外的正整数。 ②画一个方块或一个点表示受力物体,并确定力的作用点。 ③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线段(根据所选标度和力的大小确定线段的长度),并在线段上加上刻度(垂直于力线段的小短线)。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

课题§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课前准备】双色笔提前准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类: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物体重心的概念。 5.知道重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6.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三、学教方法:自主阅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与讲练相结合。 四、自主阅读: 1、通过本节学习我知道了: 2、我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3、本节最难理解的是: 【课堂自主导学】 一.力概念的引入和力的性质 问题:阅读课本页第一段话回答,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什么量在发生改变: 例:演示1、用手压锯条、拉皮筋等,学生观察现象 演示2、扔掉手中的粉笔,拖动桌面上的书等,又有什么现象? 锯条、皮筋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球,粉笔、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原因:这些都是因为 1、力的定义: 问题:你们初中学过的力有什么性质呢? 认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问题:用大小相等的力沿不同的方向拖动桌面上的书,书的运动一样吗?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矢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1N到底有多大? 问题:力的作用效果有那些?举例说明。 2、力的作用效果(共两种) 3.力的三要素: 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把力的三要素完整的表示出来呢?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例:一个重150N的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叫学生上黑板上画出物体重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示意图,即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这个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二、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 教师释疑: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就是重量。 ⑵产生条件: ⒊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⑴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G=mg(g=9.8N/kg)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 巩固训练( ①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②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样表示对吗?(请学生分析) ⒋重心 ⑴概念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有关; ②与物体的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 到卡车上较为合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 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阅读课本这部分内容,并讨论回答:四种相互作用的名称、特点和作用范围。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知识纲要导引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力的图示,能正确画出力的图示或示意图. (3)理解重力和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4)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5)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知识点一力和力的图示 1.运动状态的变化:当一个物体的速度大小或速度方向发生改变时,就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 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使物体发生形变 标矢性 力是矢量(矢量或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大小可用测力计测量.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能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只能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1)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思考1 车在小孩推力的作用下沿直线匀速前进,车的运动状态改变吗? 提示:车的运动状态没变. 知识点二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其中g就是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计算中g=9.8 m/s2或g=10 m/s2.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重心. (1)定义: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物体的重心. (2)决定物体重心位置的因素. ①物体的形状. ②物体质量的分布. 思考2 如图所示,苹果落向地面,为什么树上的苹果总要落向地面? 提示:物体落回地面是因为受到了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 重力的有无和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竖直向下就是重垂线的方向,是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向下,不能将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指向地心”. 知识点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它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2.电磁相互作用:它存在于电荷与电荷、磁体与磁体之间.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作用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3.强相互作用:它存在于原子核内质子与质子、质子与中子、中子与中子之间.它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 4.弱相互作用:它是在放射现象中被发现的,也是短程力.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 核心一对力的理解 1.力的性质的理解 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每个力的产生必须同时涉 及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相互性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

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案

第01讲: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物体的运动状态用来描述,只要物体的变化了,不管是 还是改 变了,都说这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在外界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3、在物理学学中,人们把改变物体的,以及产生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之间 的,称为力。力的三要素是。 4、力的矢量性:力是,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大小可以用来 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5、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 。 6、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关 系是, 其中g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 集中于一点,这一点 叫做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7、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然界中的四种相互作用是、、 、。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表现,21世纪教育网 弹力摩擦力是由引起的。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即原子核的大小。 例1、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B.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C.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方向决定。 D.物体受力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物体均受到重力的作用,不论其是否运动或是否有生命。[21世纪教育网] B.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C.重力是非接触力。 D.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 E.苹果对地球的吸引力小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 例4、关于重力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总是恒定不变的。 B.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C.物体落向地面时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受到的重力。 D.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测力计的拉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例5.运动员把足球踢出后,球在空中所受到的力有() A.重力、踢球力、空气阻力。 B.重力、使球向前飞的力、空气阻力 C.重力、使球向前飞的力、踢球力、空气阻力 D.只有重力和空气阻力 例6、关于重心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B.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点,但一定还在铁丝上。 C.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D.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来源:https://www.docsj.com/doc/181394059.html,] 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重物的支持面垂直的 B.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 C.质量大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比质量小的物体所受重力小 D.物体对悬绳的拉力或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可以不等于重力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磁铁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完美版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高中物理_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新知探究】 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_______。 物质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________; 2)、使物体发生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是矢量,两个力相等,必须是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_。 4、力的测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实验室中:弹簧秤)测量。(注意:杆秤、磅秤、天平测量的是物体的___ )。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 N 二、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示意图

(1)只在图中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2)只能粗略表示力(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1)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它的指向表示力的_________,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________。(2)能精确表示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 2、大小:测量: 挂在弹簧秤下端的物体________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 计算: G = mg(g与物体所在位置的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3、方向:__________。地球不同地方重力方向______ 4、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__________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 力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注意: (1)重心____(是,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而是重力的等效的作用点。 (2)物体的重心_____(可以, 不可以)不在物体上。 2)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________和物体的______有关. 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优质教案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分为两类。 ⑵理解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量性、力的图示。 ⑶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⑷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⑸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水平支持物支持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⑹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⑺了解力的几种基本相互作用,会对不同的力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⑴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⑵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替代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能片面。 【教学重点】 ⑴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 ⑵教学策略: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实际演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⑴难点:重心概念的理解。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⑵教学策略:通过讲解、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与启发式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弹簧秤、钩码、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木圆环、直角三角尺、重锤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新课教学 ⒈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⑷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

2020_2021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重点) 2.[科学思维]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难点) 3.[科学思维]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一、力和力的图示 1.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只要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使物体产生形变. 3.力的矢标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表示 (1)力的图示:能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 (1)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大小. (2)重力的计算公式是G=mg,公式中G是物体的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 (1)定义: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决定因素: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在宇宙中,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物体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2.电磁相互作用:电荷和电荷,磁体和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内把质子和中子紧密地保持在一起的作用力,它的作用范围约

10-15 m,超出这个界限该力已经不存在了. 4.弱相互作用: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力,作用范围与强相互作用相同,但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6倍.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力可以离开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单独存在.(×) (2)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3)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4)重力的方向也可以表述为指向地心.(×) (5)重心是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2.甲、乙两拳击运动员竞技,甲一拳击中乙肩部,观众可认为甲运动员(的拳头)是施力物体,乙运动员(的肩部)是受力物体,但在甲一拳打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的特殊情况 B.此时的受力物体是空气 C.甲的拳头、胳膊与自身躯干构成相互作用的物体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C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存在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只要有力产生必然存在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甲运动员击空了,但在其击拳过程中,其拳头、胳膊与躯干的相互作用系统内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力,故选C.] 3.(多选)关于三角形均匀薄板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薄板三条边的垂线的交点就是它的重心 B.薄板三条边的中线的交点就是它的重心 C.悬挂薄板的细线的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 D.薄板三角形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它的重心 BC [薄板三条边中线的交点是它的重心、垂线和角平分线的交点不是重心,悬挂薄板的细线的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故B、C正确,A、D错误.] 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 性质理解 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力是不存在的,一个力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